首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2022级强基班高二上期第二次学月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B.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C.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4.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答案】1.C2.C3.B4. ①材料一,重点批驳这种错误的本质(根源),指出其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或:指出其既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又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②材料二,重点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指出其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5.①这种差异体现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即中国的忠孝观念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不同。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花木兰》可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或:中美文化进行互动、交流,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A.“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错误,原文说“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可见有一般的人类文化。B.“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错误,表述绝对,原文是“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不能推断出“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D.“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错误,原文是“因而应受到尊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C.“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原文强调的是“只是”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的做法是错误,没有说就不能把它“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观点是: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强调借鉴,不符合第一段观点。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指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把各种不同的调料合到了一起。表现了文化的差异性。符合第一段观点。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强调团结,不符合第一段观点。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强调包容,不符合第一段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文本侧重点的能力。由“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可知,材料一直接批驳这种错误的本质。由“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可知,材料二重点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指出其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由“《木兰辞》……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可知,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的差异体现的是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中国强调的是忠孝观念,而美国强调的是人主义。由“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可知,之所以中国的《木兰辞》被改编为美国动画片《花木兰》,是因为美国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来解读中国文化,属于文化误读的产物。由“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可知,应对这种误读进行包容,因为这样可以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促进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花园茶会[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就算预先定制,也不会有更完美的天气来开花园茶会了。温煦和暖,没有风,也没有云,蓝天上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霭。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草坪,直到整片草地和种着矢车菊的玫瑰形花坛都似乎在发光。 房子里所有的门似乎都打开了。轻捷的脚步和这里那里的话音使得房子里充满了生气。萝拉想去花园看看那些人把帐棚搭得怎样了。但是后门聚了好多人。“出了什么事?”“吓人的事,死了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在哪儿?怎么死的?什么时候?”“赶大车的,名叫司考特,今天早上在豪客街的拐角上,他的马看见台拖拉机,受惊了,把他甩出车来,后脑勺着地,遭了难了。”糕点店伙计兴致勃勃地说。萝拉抓住姐姐的衣袖。“乔丝!”她惊魂未定,“我们怎么样才能停止这一切呢?”“停止这一切,萝拉!”乔丝叫道,很惊讶。“你说什么?”“不举行花园茶会了,当然的。死的人几乎算得上邻居啊!”“我现在只想听听钢琴的音对不对,今天下午人家要我唱歌呢。”钢琴的声音猛地响得激动人心,乔丝忧郁而又莫测高深地唱着:生活多么令人厌烦一滴眼泪一声悲叹爱情反复易变分手……在顷刻间虽然钢琴的声响哀痛欲绝,她的脸上却绽开了一个光彩焕发的微笑。房间里,薛太太正在试一顶新帽子。“母亲,有一个人出了事,死了。”萝拉哽咽地说。“不是在花园里吧?”她的母亲打岔道。“不,不是的。”“噢,你吓坏我了。”薛太太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我们当然不能举行宴会了,对不对?”她请求着。“但是,我亲爱的孩子,通情达理些吧。我们不过偶然听到这事罢了。要是有人正常地死去呢,我们还是应该举行宴会的,对不对?”“母亲,那我们岂不是太狠心了吗?”她问道。薛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萝拉还来不及阻止,薛太太就把帽子给她戴上了。“这顶帽子是你的。简直就是专给你做的!”镜中出现一位妩媚可爱的姑娘,戴着缀有金色雏菊的黑帽子。萝拉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这么美。母亲对吗?现在她希望母亲是对的。一会儿她又想到那可怜的车夫。她决定,等宴会过后再来想。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一会儿,客人川流不息地来了。到处可以看见双双对对的人在漫步,赏玩花朵,互相问候,走过草坪,握手亲吻……他们像是欢乐的小鸟儿,半路上飞到薛家花园来栖息一个下午。“萝拉!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哩。”哥哥劳利说,“真是一顶花哨帽子!”然后这完美的下午慢慢地成熟,慢慢地凋谢,慢慢地合上了花瓣。“今天发生一件惨事,你们听说了吧?”薛先生说。薛太太举起了手,“是的,几乎破坏了今天的茶会呢。”“确实是可怕的事。”薛先生说,“那汉子就住在下面的小巷子,留下一个妻子和半打小孩。”一阵不自然的短暂的沉默。薛太太不安地抚弄着茶杯。她忽然抬起头来。桌上全是没动过的三明治、点心、松饼,都要浪费了。她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全是好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你们同意吗?”她跳起身来。“可是,母亲,你想这是好主意吗?”多奇怪,萝拉想,她似乎又一次和他们全体不一致了。拿些他们宴会的残渣剩屑,那可怜人会愿意么?“当然了!你今天是怎么回事?刚才你还硬要我们同情,而现在——”“噢,好吧!”萝拉跑去取篮子了。母亲把篮子装满了,堆得高高的。“你自己拿去,宝贝。”母亲说。萝拉关上花园门时,暮色正在降临。过了马路,小巷子到了。小巷子里烟熏火燎,又黑又暗。粗陋的小房子里发出低哑的嗡嗡声。她希望自己穿上外套就好了,她的裙子太耀眼啦!还有那顶炫目的大帽子。一个小身材的黑衣女人出现在昏暗中。萝拉说:“你是司考特太太吗?”那女人回答说:“我是她姐姐。请进来,小姐。”“不,”萝拉说,“我不要进来。我只是送这篮子,母亲叫我——”在昏暗的过道里,那小女人似乎没有听见她的话。“请走这边,小姐。”她用一种讨好的声调说。萝拉只想走开,走得远远的,却又不由自主地跟着她。一扇开着的门,里面是卧室,死去的人躺在那里。“你想瞧瞧他,是不是?”女人说着,擦过萝拉走到床边。“别害怕——”她的声音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她亲昵地揭下被单,“他瞧着挺是样儿的。什么也显不出来。”萝拉走上去。一个年轻人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就像在梦乡里。花园茶会,食物篮子,这些和他有什么关系呢?他离这一切都太远了。“一切都好”,那沉睡的面孔仿佛在说,“原该如此,我满意。”不过还是不能不哭,而且她不能不对他说话就走出房间。只听得萝拉发出了孩子气的一声哭泣。“原谅我的帽子。” 她急忙找到门,走下门径,走过黑沉沉的人群。在小巷子拐角处遇上了劳利。“可怕吗?”“不,”萝拉哭着,“简直是神奇。不过,劳利——”她停住了,望着哥哥。“人生是不是——”她期期艾艾,“人生是不是——”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没法说明白。没有关系,他很明白。“不是么,亲爱的?”劳利说。(冯钟璞译,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花园的环境,既表现了薛家对茶会的憧憬,又营造了欢乐的氛围,为小说奠定了基调。B.唱歌时乔丝的神情“忧郁而又莫测高深”,本是伤感歌曲,唱完后她却露出灿烂的微笑,表明她情感丰富,心态乐观。C.糕点店伙计的“兴致勃勃”异乎常情,薛先生口中的“半打小孩”把人当成物品,这些细节刻画了人物的冷漠无情。D.司考特太太的姐姐“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的声音和“亲昵地揭下被单”的动作,都体现穷人对待死亡的豁达与洒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萝拉是连接花园内外两个世界的人物,小说借萝拉的视角,描述了富有与贫穷、光亮与昏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对茶会场景的描写,与对茶会前、后的描写相比,笔墨更简洁,节奏更轻快,比喻、比拟手法的使用,为美好的茶会增添了一丝梦幻色彩。C.薛太太认为“完全是好好的食物”十分适合送人,萝拉却认为这些“残渣剩屑”让人难以接受,充分体现虚伪、冷酷与诚实、善良的鲜明对比。D.小说在矛盾冲突中深化主题:借萝拉内心的冲突,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又用大量笔墨揭示不同人物、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引发读者的深思。8.在司考特家,萝拉为什么要说“原谅我的帽子”?请结合文本分析。9.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小说结尾处萝拉与哥哥劳利的对话就有着丰富的潜台词,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C7.C8.①萝拉因接受了母亲的帽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立场,没能阻止茶会的举行。②萝拉因戴这顶帽子在茶会上得到他人的称赞,同样在他人不幸时享受了快乐。③萝拉戴着炫目的帽子出现在死者家里,显得不合时宜,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9.①萝拉说的“神奇”,想表达她刚发现死亡居然成为穷人摆脱痛苦的方式,这是她从未见识过的。②萝拉发出“人生是不是”的疑问,想表达她看到社会不公,人生有别,却因涉世未深而无法说清。③哥哥劳利轻描淡写地以“不是么”来回应,想表达他觉得萝拉所说之事极为普遍,对此早已漠然处之。【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又营造了欢乐的氛围,为小说奠定了基调”表述有误,小说的基调其实是悲伤的,通过不同阶级的境遇引发人们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B.“表明她情感丰富,心态乐观”理解有误,只能表明她内心空虚、冷漠。她关心的只是她表演得精不精彩。D.“都体现穷人对待死亡的豁达与洒脱”说法不对,原文“‘别害怕——’她的声音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她亲昵地揭下被单,‘他瞧着挺是样儿的。什么也显不出来’”,“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是在安慰萝拉不要害怕时体现的,不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充分体现虚伪、冷酷与诚实、善良的鲜明对比”理解有误,应该是虚伪与诚实的对比。这里并没有体现薛太太的冷酷。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语句丰富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这样好看。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的没错?可是她又好像看见那个带着一群小孩,把丈夫的尸体抬回家的不幸女人。她决定等园会结束后再去考虑这件事”可知萝拉因接受了母亲的帽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立场,没能阻止茶会的举行。由“萝拉!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哩”“真是一顶花哨帽子”可知萝拉因戴这顶帽子在茶会上得到他人的称赞,同样在他人不幸时享受了快乐。由“头上那顶装饰着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帽子上,有一条长长的黑丝绒带子垂下来”可知,劳拉带的帽子非常华贵;由“劳拉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破旧、狭小、低矮的厨房,里面点着一盏冒烟的灯。火炉旁坐着一个女人。她的脸浮肿而红胀,眼睛和嘴唇都肿着,看上去很可怕”“没想到走进了卧室,尸体就放在这里”可知,劳拉前来吊唁时,司各特家贫穷至极,且家里有人去世,因此劳拉漂亮的帽子与吊唁的场合格格不入,是对死者的不尊重,她为自己的唐突道歉。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由“萝拉走上去。一个年轻人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就像在梦乡里。……‘一切都好’,那沉睡的面孔仿佛在说,‘原该如此,我满意’”,死亡居然成为穷人摆脱痛苦的方式,这是她从未见识过的,所以萝拉说“神奇”。由“这时候天色已经发暗了,在一个喧闹的下午过后,傍晚变得一片寂静”“她横穿过街道,走进狭窄的小巷”可知,小说将劳拉家花园的热闹快乐和司各特所住的胡同的狭窄寂静形成对比,表现了不同阶级之间生活境遇的悬殊,萝拉发出“人生是不是”的疑问,想表达她看到社会不公,人生有别,“她期期艾艾”“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没法说明白”,表现她因涉世未深而无法说清。“没有关系,他很明白”,哥哥劳利明白萝拉想说却说不清楚的,即人生是不同的,上层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生活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不是么,亲爱的”,哥哥劳利轻描淡写地以“不是么”来回应,说明他对此早已漠然处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禹尽为之,人也。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摘编自《吕氏春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孙枝A得B而C说D之E献F诸G缪公H三日I请J属K事L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士从之”与“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B.“手足胼胝不居”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C.“其遇时也,登为天子”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时”字含义不同。D.“由与赐小人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小人”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遇见尧,禹遇见舜,源于天意;舜、禹为民服务、赢得民心,则体现本人的努力。成就大功名不能忽略天意,也不能轻视个人努力。B.舜耕地捕鱼时,带着部属辛勤劳作,得以免去冻饿之苦;成为天子后,得到百姓的爱戴。无论处境如何改变,舜的贤德始终不变。C.公孙枝大力举荐百里奚,在缪公担心重用贱民会被人耻笑时,据理力争以打消缪公的顾虑。作者认为他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D.孔子告诉弟子,霜雪能彰显松柏的气节,陈、蔡之厄也能彰显自己对道义的坚守,应该算是幸事;听罢,子贡为先前不理解老师而惭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2)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14.对“穷”的理解,孔子与子路、子贡两弟子明显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EHI11.B12.C13.(1)信任贤才而任用他,这是君主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2)老师抚琴唱歌击鼓跳舞,未曾停止。难道君子不知羞耻到这般地步了吗?14.子贡等弟子认为被困陈、蔡,处境困窘为“穷”。而孔子认为遭遇乱世、处境困窘不是“穷”,失于仁义之道才是“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公孙枝得而说之”,主谓宾结构,“而”连接前后连个动作,“之”为宾语,单独成句;“献诸缪公”,省略主语的状语后置句,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三日”,作时间状语,单独成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跟从。句意: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天下的百姓像云彩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相应(陈胜)。B.“含义相同”错误。休息;居住。句意:手和脚磨出茧子都不休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C.正确。机会;时俗。两句中的“时”字含义不同。句意:当遇到有利的时机,他当了天子/不受制于从师的时俗限制。D.正确。见识浅陋的人;人格卑鄙的人。两句中的“小人”含义不同。句意:子路和子贡是见识浅陋的人/亲近小人,疏远贤臣。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作者认为他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错误,“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说的是百里奚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明”,英明;“让”,让位;“下”,居人之下。(2)“弦歌”,抚琴唱歌;“鼓舞”,击鼓跳舞;“丑”,羞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如此者,可谓穷矣!”可知,子贡等弟子认为被困陈、蔡,处境困窘为“穷”。结合“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可知,而孔子认为遭遇乱世、处境困窘不是“穷”,失于仁义之道才是“穷”。参考译文: 能建立大的功名,要靠天意。因为这个缘故,就不慎重对待人的主观努力,是不行的。舜遇到尧那样的明君,是天意;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天下人很喜欢他,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禹遇到舜那样的明君,是天意;禹周游天下寻求贤德之人,对百姓有利的事情,禹都做了,这些就是个人的努力。舜种地捕鱼的时候,他的贤与不肖的情况同当天子时是一样的。在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他带领下属开垦耕种,依水打鱼,编蒲苇,手和脚磨出茧子都不休息,然后才免于冻饿之苦。当遇到有利的时机,他当了天子,贤德的人全归附他,所有的人都赞誉他。拥有整个天下,舜的贤德并没有增加;未有寸土之地,他的贤德也不因此减损。百里奚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穆公说:“只用五张羊皮买下他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公孙枝回答说:“信任贤才而任用他,这是君主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确实贤德,国内的臣民都会服从,敌国都将畏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百里奚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百里奚虽然贤能,假如没有得到缪公的重用,必定不会留下这样的美名。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吃不到粮食,野菜里一粒米都没有。孔子在室内抚琴唱歌,颜回在外面择菜,子路与子贡说:“夫子在鲁国被放逐,在宋国砍树,在陈、蔡被困,竟然还抚琴唱歌,击鼓跳舞,不曾停止。难道君子就不知耻到这般地步吗?”颜回无话可答,进门告诉孔子。孔子感慨地说:“子路和子贡是见识浅陋的人。叫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来,子贡说:“这种情况应该算是困窘了!”孔子说:“君子通达于道义叫做‘达’,困窘于道义才叫‘穷’。如今我仍然恪守仁义之道,以面对乱世的艰难,可谓适得其所,哪来穷困之说?所以反省自身应无愧于正道,面对困难应不丧失美德。大寒到了,霜雪已降,我因此了解松柏的茂盛。陈、蔡的困阻,对我来说也许算是一件幸事吧。”孔子毅然转身,开始抚琴演奏,子路情绪昂然,开始执盾而舞。子贡说:“我不知天之高不可攀,也不知地之深不可测。”古代的得道者,困窘时也快乐,显达时也快乐,令他快乐的并不是困窘和显达的际遇(而是对道义的通达)。对他们来说,通达道义而到了这种境界,困窘和显达是一样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赠刘景文 (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是寄赠友人之作,不过李诗侧重抒写自我,而苏诗意在勉励友人。B.李诗以“重城”借指人事的阻隔,而苏诗以“傲霜枝”象征人的精神风骨。C.李诗“秋阴不散”与苏诗“橙黄橘绿”色调上一暗一明,反映不同的心境。D.两首诗中荷之枯萎与《离骚》中“唯草木之零落兮”,均有美人迟暮之意。16.有学者认为,唐诗常通过意象等蕴藏深情,而宋诗常通过生活现象等寄寓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对此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唐诗常借意象、意境来抒发情感,如李诗借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描绘出凄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含蓄深沉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②宋诗常借生活现象来阐发哲理,如苏诗描写秋冬季节有萧条衰败的一面,更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借此阐发人生虽有不幸也不应消沉,而应乐观向上的道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均有美人迟暮之意”错,美人迟暮喻人到晚年的惋惜伤感。李诗中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苏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因此此诗没有“美人迟暮之意”。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手法的能力。 “唐诗常蕴藏深情”是说唐诗抒情常常借助他物,感情也比较深沉。李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末句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由此可见,李诗借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描绘出凄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含蓄深沉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宋诗常寄寓哲理”是说宋诗常常蕴含哲理。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苏诗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由此可见,苏诗描写秋冬季节有萧条衰败的一面,更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借此阐发人生虽有不幸也不应消沉,而应乐观向上的道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的,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太过文饰则显虚浮,《<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证了这个道理。(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削弱秦国,“_____________”,以此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则“_____________”,最终“从散约败”。【答案】①.质胜文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④.举类迩而见义远⑤.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⑥.逡巡而不敢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指、迩、饶、逡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一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也要为建校多少出一点钱。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18.下列句子中“多少”与文中加点的“多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B.茕独不为苦,求名始辛酸。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费冠卿《久居京师感怀诗》)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D.他们对于歌谣,多少有一点随便的态度。——(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19.画波浪线句子是如何把少安即将踏上新生活的激动写得极具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20.省略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1处,分析省略号的表达效果。【答案】18.D19.①巧用比喻,“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化虚为实,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②使用了连贯的动词,并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③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具有画面感。20.①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思考并走入人物的内心。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②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产生代入感。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一般词语含义的能力。语段中的“多少”表示“稍微”的意思。A.表示“许多”的意思;B.侧重的是“多”; C.表示不定的数量。D.表示“稍微”的意思。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对于孙少安对投入新生活的心情描写,本是对一种抽象思想的描写,但作者化抽象为具象,通过将这种思想画面化,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首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孙少安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比喻为“跳上新生活的马车”,通过这一比喻,化虚为实,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孙少安在一驾马车上疾驰的画面,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其次,这段描写连续运用了“跳”“坐”“绷紧”“吆喝”“呐喊”等动词,并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非常形象的塑造了一位马车驾驭者的形象,从而表现出孙少安对在未来生活中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信心。最后,在句式特点上,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也让这一描写更加具有画面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分析能力。①中省略号省略的是对孙少安当时内心想法的描写。读者在读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引发了思考,已经可以推测出此时孙少安的内心世界。而从前文“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可知,此处引号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再联系前文“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②中省略号用在了一段景色描写之后,此处在对孙少安所住村庄周围环境作了生动的描写,此处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也沉浸在美好的环境描写之中,产生代入感。这里的省略号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随行下舱的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空间应用系统,其中就包括了经过120天的空间培育生长、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 专家在培育新品种时,都是先挑选优质种子,再通过特定的环境使种子产生一定的变异,然后根据变异结果进行研究培育,形成新的品种。众所周知,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不同,太空环境中不仅没有重力、没有空气,而且充满了各种宇宙辐射,这些宇宙辐射容易让地球生命发生基因变异,因此人类经常在进行航天任务时,将农作物种子放在飞船上,让它们随飞行器的步伐进行一次太空遨游,回返地球后再进行研究。据统计,一般种子在太空中的突变率仅为0.05%-0.5%,没有变化的种子有很多,只有被宇宙粒子击中的“幸运儿”才会在返回地面后被挑选出来。变异的种子经培育后,生长而成的农作物便可称为“太空农作物”。而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期间,完成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籽这一“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经过太空诱变培育出来的“航育1号”水稻新品种,植株比一般的水稻要矮,从出苗到收获的时间也比正常减少了13天,而产量却可以增长5%-10%:更矮的植株可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更短的生长周期可以让水稻提前收获,并且还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21.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划横线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地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B.福林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夏衍《包身工》)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D.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孙犁《荷花淀》)22.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育种中心和中国农科院准备合作开展“太空玉米”的研究,下面是“太空玉米”获得的流程图,请根据材料完成甲、乙处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B22.甲:利用太空特定环境(或宇宙辐射)诱使种子变异乙:培育被挑选出来的变异种子【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被宇宙粒子击中的种子”比喻成“幸运儿”。A.“花白胡子”属于借代,代指长着花白胡子的人。B.比喻,把“包身工”比喻成“机器”。C.“伟绩”“武功”是反语。D.“长在水里”,属于比拟。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图文转换的能力。“太空玉米”的获得,应按照材料第二段所说流程进行:专家在培育新品种时,都是先挑选优质种子,再通过特定的环境使种子产生一定的变异,然后根据变异结果进行研究培育,形成新的品种。概括而言,经过如下过程:挑选优质玉米种子送往太空——利用太空特定环境(或宇宙辐射)诱使种子变异——将种子带回地球——培育被挑选出来的变异种子——获得“太空玉米”。所以甲处应填“利用太空特定环境(或宇宙辐射)诱使种子变异”,乙处应填“培育被挑选出来的变异种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练好“冲浪”真本领,实现民族大复兴冲浪者要翱翔海浪之上,不仅要有惊涛骇浪和合适冲浪板的协助,还须拥有高超冲浪技巧、强大的勇气和过硬的身体素质。时代如浪潮翻涌,新时代“弄潮儿”应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练好“冲浪”真本领,实现民族大复兴。优秀的冲浪者想要完成精彩的冲浪,需要具备多方条件:过硬的身体素质是一切技能的基础,高而大的海浪是冲浪平台,合适的冲浪板是有效工具,强大的勇气是冲浪者的意志体现。只有海、板、人三者合一,互相联动,才能做一名好的冲浪者。同理,当今国内外局势波橘云诡,青年“弄潮儿”如果想勇立潮头,必须练好“真本领”。 修己身是前提,要外炼体魄,内炼意志。搏击大风大浪,没有强健身体不行;肩负复兴重任,没有过硬体魄难堪。指点江山的毛泽东一生先后17次在武汉畅游滚滚长江,把游泳当作与磨砺斗志、强身健体的最好方法。除了外炼,更需内修,培养勇气,增强意志,方可弄潮时代。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勇敢走出舒适圈,来到百色,扎根基层,成为“最美奋斗者”;福建农村80后大学生林炉生抵住各方压力,回老家创建公益书院,十八年如一日;90后大学生禹化普不走寻常路,勇于自主创业,卖台湾手抓饼,实现财富自由。青年们修己身,外炼体魄,内炼意志,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展现新时代青年最好的精神风貌。借外物是手段,要借助工具,为我所用。合适的冲浪板可让冲浪者更灵活操控;用对工具和方法,奔向目的会更轻松自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爱迪生借助一根针,改良电话机,诞生第一台留声机;诸葛亮巧借东风,赢得赤壁之战的全胜。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加需要给自己增添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中国科学家借神舟,一探浩渺宇宙;屠呦呦借中医古籍,奇取治疟青蒿素;教育借助互联网+,迎来教改的春天。可见,善假于物,是实现复兴梦征途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抓机遇是目的,要找准平台,实现飞跃。冲浪要大风大浪,弄潮要抓住机遇。当今世界局势动荡,我国正处复兴关键时期。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抓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契机”,85后小伙严磊将福州油纸伞发扬光大,自立品牌,创业成功;凭借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好风”,90后大学生代辉辉回村自主创业,成立“潢川县荣华家庭农场”,带领乡亲一起致富,展现新一代农村青年的风采。时代大有可为,青年一代善于抓住机遇,找准合适平台,人生便可实现飞跃。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三位一体,互相促进,是成为时代冲浪者必备素养。新时代青年英才,请练好“冲浪”真本领,勇做时代“弄潮儿”,实现民族大复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由冲浪这一体育运动现象,引出人生思考。考生读完材料第一时间应该思考的是“冲浪”这一现象的本身具有什么内涵,而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可知,要成功冲浪,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海浪高且大,且可控;二、冲浪板尺寸合适,能灵活操控;三、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良好的身体素质。这其中,海浪和冲浪板是外在客观条件,冲浪者是内在主观条件。正如材料中所言,“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海浪和冲浪板是成就这项精彩运动的外在条件,这些因素,天然可以成就,人工可以形成;而冲浪超凡的勇气、高超的技能和过硬的身体则不是每个有都具备的。而在试题写作任务中,第一句交待时代大背景,第二句给出写作任务,回答新时代我们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的问题。注意这里有一个比喻句,“时代的浪潮”,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是谁?从考生来看,当然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文章要有“我”“我们青年”的融入,要有时代、身份意识的明确体现。对此,写作时,同样可以借用“冲浪者”这一比喻来展开写作,说明我们新时代青少年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勇担使命,冲锋突破,奋勇向前。对此可由冲浪运动引申说明,新时代青少年同样在时代之浪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时代舞台广阔,机遇巨大,但挑战也巨大。时代之浪够高够大,但是我们只要奋力拼搏,也是可以完全掌握的,“风浪越大,鱼越大”。我们要勇抓时代机遇。对此,我们还要找到人生的“冲浪板”,就是寻到到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技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时代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个人价值,演绎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做好迎击时代浪潮的准备,要有迎接挑战,搏击时代风浪的勇气、担当、自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含专业技能、学识才华),积极修炼己身,锤炼勇毅品格,练就过硬本领。立意:1.做一名有勇有谋的时代“冲浪者”。2.站在时代的浪尖起舞。3.练好“冲浪”本领,实现民族复兴。4.修己身,借外物,抓机遇,实现复兴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8:25: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950.6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