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1

2/31

剩余2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2022级强基班高二上期第一次学月考试生物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A.小红将酸奶饮入胃中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D.洗澡时耳中进水【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详解】A、胃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进入血浆,血浆属于内环境,B正确;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红细胞内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耳与外界相同,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B。2.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过程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A.组织细胞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C.各级动脉和静脉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即D正确。故选D。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活动都会减弱B.人体内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稳定,机体就处于稳态C.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时,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D.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因部分骨骼肌细胞进行厌氧呼吸,导致血浆中pH明显下降 【答案】C【解析】【分析】组织水肿及其成因分析:(1)组织水肿: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2)组织水肿的原因归纳:①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②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血浆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③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④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透出而流失。【详解】A、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某些代谢活动会加强,A错误;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人体内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C、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使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D、人体剧烈运动时厌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会与血浆中的缓冲对反应,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C。4.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其中含有多种化合物。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CO2、解旋酶、Cl﹣、尿素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胰岛素、糖蛋白C.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D.Ca2+、载体蛋白、胃蛋白酶、DNA聚合酶【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详解】A、解旋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中,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二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均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D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三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5.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注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D.炎症患者可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答案】D【解析】【分析】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为维持机体正常的渗透压,应输入与机体等渗的溶液。【详解】A、脑组织水肿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脑组织水肿;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可使组织液中的水流向血浆,减轻症状,A正确;B、人在急性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维持渗透压平衡,B正确;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输入生理盐水可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C正确;D、炎症患者若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会使细胞渗透吸水,导致细胞吸水涨破,D错误。故选D。6.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解析】【分析】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同时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会减弱。【详解】A、0.9%NaCl溶液的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同,机体血浆渗透压不会降低,A错误;BCD、0.9%NaCl溶液为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注入体内后血浆量增加,机体通过调节排出多余的水和NaCl,血浆量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血浆渗透压保持不变,BD错误,C正确;故选C。7.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能力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且极易破碎。下列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该患者内环境中有氧呼吸过程减弱B.该患者的内环境中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相互转化C.该患者内环境的pH应比正常人的略微偏高D.该患者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比正常人强【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详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体内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B、内环境中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相互转化,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也不例外,B正确;C、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pH值应和正常人的一样,C错误;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该患者对低氧环境更敏感,适应能力差,D错误。故选B。8.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及小肠绒毛内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由2携带的氧到心肌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D.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一样多【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及小肠绒毛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是红细胞,3是是毛细血管,4是组织液,5是毛细淋巴管。【详解】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即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B、3内液体(血浆)渗透压过低,造成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则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C、由2(红细胞)携带的氧到心肌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生物膜,C正确;D、5内液体是淋巴液,3内液体是血浆,与淋巴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故选C。9.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HCO3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详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乳酸减小;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无氧呼吸受到抑制,产生的乳酸减小,B正确;C、AB段上升的原因是人体组织细胞进行了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此过程中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D、在AB段,产生的乳酸即与碱性物质NaHCO3反应,D错误。故选B。10.关于外周神经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外周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B.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分布在头面部,没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C.脊神经有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D.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主管接收、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其中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此外,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详解】A、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A正确;B、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B错误;C、脊神经有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C正确;D、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1.人在情绪压抑的情况下,呼吸变慢、心跳减速是由于()A.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B.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C.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D.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答案】A 【解析】【分析】(1)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详解】交感神经能使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增加等,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所以人在情绪压抑的情况下,呼吸变慢、心跳减速,是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作用增强,A正确。故选A。12.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多于神经元B.神经末梢是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C.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细胞体这三个区域。【详解】A、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除神经元以外的另一大类细胞,也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哺乳类动物中,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的细胞数量比例约为10:1,A正确;B、神经末梢是神经纤维的末端,包括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B正确;C、胶质细胞属于结缔组织,其作用仅是连接和支持各种神经成分,其实神经胶质还起着分配营养物质、参与修复和吞噬的作用,C正确;D、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与神经元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树突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D错误。故选D。13.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缩手反射需要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参与C.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D.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并给予适宜的刺激,就会有反射发生【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人体在完成一项反射活动时,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B、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需要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参与,B正确;C、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2个神经元参与,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含有2个神经元,C正确;D、由于低级中枢还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不一定会出现反射活动,D错误;故选D。14.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A.B.C.D.【答案】C【解析】【分析】在生物体内,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详解】A、图示是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B、图示是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B正确;C、图示是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而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速度快,D正确。故选C。15.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等现象,与这些生理现象分别对应的结构正确的是(  )A.大脑、小脑、脑干B.大脑、小脑、下丘脑C.小脑、脊髓、大脑D.脑干、小脑、大脑【答案】A【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16.如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B.分别电刺激②和④,电表指针分别偏转2次和1次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运输消耗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D.乙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兴奋后,膜内电位由正转负 【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②所在神经上有神经节,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详解】A、据图可知,②所在神经上有神经节,故为传入神经,则图中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B、电刺激②时,由于兴奋可通过突触先后传导到电表的右侧接线处和左侧接线处,所以电流表偏转2次;电刺激④,兴奋只能传导到电表的左侧接线处,所以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B正确;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运输形式是扩散,该过程不消耗ATP,C错误;D、乙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兴奋后,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由负转正,D错误。故选B。17.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受伤的腰椎部位与右侧下肢的反射弧如图所示,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A.①②B.③④C.④⑤D.⑤⑥【答案】C【解析】【分析】腰椎部受外伤,此处有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低级神经中枢(脊髓);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正常。【详解】由题意可知,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有感觉”说明①感受器和②传入神经正常;“下肢运动障碍”,⑥效应器是下肢肌肉,而伤在腰部,说明⑥效应器没损伤,冲动从传入神经进入神经中枢后,先进入白质,再传到大脑,这样就会有感觉,然后经信号处理后经灰质传出到达效应器,如果受伤的地方在灰质,则会出现有感觉无效应的现象,所以连接传出神经的神经中枢腹部侧④可能受伤,⑤传出神经可能损伤,④⑤可能受损,C正确,ABD错误。故选C。18.机体内相邻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起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与下一神经元的轴突建立的结构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神经元必然产生动作电位【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建立的结构,A错误;B、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性,B错误;C、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性的原因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保证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C正确;D、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神经递质不一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故选C。【点睛】19.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参加了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但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无关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过程,前者是非条件反射,后者是条件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形成非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但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答案】D【解析】【分析】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详解】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相关中枢在大脑皮层,故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有关,A错误B、味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没有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B错误;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产生的,C错误; D、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可以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D正确。故选D。20.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处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B.乙图②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①点时更大C.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⑤点D.丙图曲线处于④点时,甲图a处正处于静息电位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1、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因为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解】A、由图可知,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1初始值为零电位,因此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A正确;B、图乙②点时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与Na+的内流有关,①点处于静息电位,因此图乙②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①点时更大,B正确;C、由图可知,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最大,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C错误;D、丙图曲线处于④点时,兴奋传递到b处,还没有传递到a处,因此甲图a处正处于静息电位状态,D正确。故选C。21.下列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具有感知、反射、语言、学习与记忆、情绪等高级功能B.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C.学习就是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D.感觉性记忆形成第一级记忆的关键是饮食,短时记忆形成长时记忆的关键是睡眠【答案】D【解析】【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详解】A、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具有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作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A正确;B、语言和文字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也是思维的主要工具,B正确;C、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C正确;D、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短期记忆不断的重复可能会形成长期的记忆,D错误。故选D。22.斯他林等在发现了促胰液素之后,继续进行研究:把一条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加入稀盐酸研磨后将滤液注射给另一条狗,后者在胰液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血压还骤然下降。下列推测或叙述合理的是()A.本实验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B.胰液增加是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C.该研究说明促胰液素还具有降血压的作用D.滤液中物质的作用效果多样说明激素不具有专一性【答案】B【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第一条狗的小肠黏膜注射到第二条狗体内,引发第二条狗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原因是小肠黏膜内含有相关物质或激素。【详解】A、本实验的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稀盐酸,控制单一变量原则,A错误;B、促胰液素是人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故第二条狗的胰 液分泌明显增加可能是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B正确;C、小肠黏膜除了能分泌促胰液素,还有多种酶和其他物质,故第二条狗的血压下降不能得出促胰液素具有降血压的作用,C错误;D、滤液中物质的作用效果多样,可能是多种物质的作用结果,故不能说明激素不具有专一性,D错误。故选B。23.下列激素中产生场所与其他激素不同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B.抗利尿激素C促性腺激素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垂体分泌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详解】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都是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通过垂体释放的激素,可见,上述激素中产生场所与其他激素不同的是抗利尿激素,即B项符合题意。故选B。24.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呼吸加快,提供更多能量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通过调节使血糖含量升高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又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促进生殖细胞形成和第二性征出现【答案】C【解析】【分析】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成葡萄糖,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从而升高血糖;促胰液素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性激素具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详解】A、肾上腺素是由身体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当运动时,机体可分泌肾上腺素,加快呼吸速度,为身体提供大量氧气,细胞呼吸加强,提供更多能量,A正确;B、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作用到胰岛A细胞使其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导致血糖含量升高,B正确;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血糖转化成非糖物质,又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 C错误;D、性激素具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促进第二性征出现,生殖细胞形成,D正确。故选C。25.下列关于激素和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激素和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C.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D.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1、激素是由特定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有一部分是蛋白质。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详解】A、部分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有的酶的化学本质是RNA,A错误;B、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的分泌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C正确;D、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靶细胞,D正确。故选A。26.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B.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中枢又是血糖调节中枢C.下丘脑既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也可以作为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D.若食物过咸,会刺激下丘脑细胞兴奋并产生渴觉【答案】D【解析】【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正确;B、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中枢又是血糖调节中枢,B正确;C、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下丘脑也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作为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细胞,C正确;D、若食物过咸,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错误。故选D。27.糖尿病是血糖调节异常引起的常见疾病。请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浓度B.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胰岛A细胞受损C.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D.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分级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血糖调节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够升高血糖浓度,二者都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而不促进肌糖原分解,A错误;B、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进而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表现为糖尿病,B错误;C、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人体利用有机物的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所以此时,机体利用脂肪的比例会增加,C正确;D、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分泌过程不受垂体分泌相关激素的调控,即胰岛素的分泌过程不存在分级调节过程,D错误。故选C。28.若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a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细胞b,细胞b分泌的激素增加B.人体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与图乙和图甲均有关C.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形式传递给细胞dD.信号从细胞c传递到d的速度比从细胞a传递到b的速度快【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甲表示细胞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属于体液调节;乙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神经调节。【详解】A、细胞a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细胞b,使其激素分泌增加(分级调节)或减少(负反馈调节),A错误;B、人体体温调节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激素调节,所以人体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与图乙和图甲均有关,B正确;C、细胞c为神经元细胞,与细胞d之间可形成突触结构,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信号,即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给细胞d,C正确。D、图甲表示体液调节,图乙表示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速度快,D正确。故选A。29.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持续进行高强度工作的人易引发“热射病”,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该病患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并伴有皮肤干热、无汗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辐射、传导和对流是“热射病”患者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B.“热射病”是由人体体内热量积蓄过多,散热不足引起的C.“热射病”患者仅依靠生理性调节便能使体温恢复正常D.“热射病”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答案】C【解析】 【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详解】A、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以及蒸发的方式进行散热,“热射病”患者症状之一为无汗,故其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为辐射、传导和对流,A正确;B、热射病患者体温高达40℃是由体内热蓄积过多,散热不足引起的,B正确;C、“热射病”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要依靠生理性调节(血管舒张等),但使用空调降温、用冷水擦拭身体等行为性调节也必不可少,C错误;D、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热射病”患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故选C。30.大马哈鱼从海水环境中洄游到淡水环境中,它们会从低渗环境中吸收Na⁺和Cl⁻,并排出水分,以维持体内较高的渗透压。已知肾上腺素会作用于鳃以减少Na⁺和Cl⁻的排出。据此推断,进入淡水后,大马哈鱼的肾小管重吸收的水量、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以及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的变化趋势所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①D.③①③【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洄游鱼类从海水移动到淡水时,进行排水、保盐,以维持体内较高的渗透压,大马哈鱼在进入淡水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降低,为维持体内较高的渗透压,会大量排水,肾小管重吸收的水量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也会降低,以保证可以大量排水,并且摄入盐分,即会从低渗环境中吸收Na⁺和Cl⁻。【详解】在大马哈鱼体内,为了维持较高的渗透压,需从外界环境中摄入盐分,即会从低渗环境中吸收Na⁺和Cl⁻,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上升,以保证机体盐分的摄入,所以①变化趋势对应的是肾上腺素的分泌量; 在大马哈鱼体内,为维持体内较高的渗透压,会大量排水,肾小管重吸收的水量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也会降低,以保证可以大量排水,所以③的变化趋势对应的是肾小管重吸收的水量和抗利尿激素分泌量;综上所述,肾小管重吸收的水量对应的是③,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对应的是①,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对应的是③。故选D。3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定向运输到垂体B.下丘脑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C.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D.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答案】A【解析】【分析】下丘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一个枢纽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可作为神经中枢,可作为效应器,也可分泌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有靶器官靶细胞具有相应受体。【详解】A、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表面有特异性受体,A错误;B、下丘脑既有神经调节功能也有内分泌调节功能,如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中枢,下丘脑也能分泌多种激素,B正确;C、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够通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发育促进生长,C正确;D、下丘脑既具有神经调节功能也具有内分泌调节功能,神经信号传到下丘脑后,下丘脑可转换成激素信号调节垂体功能,D正确。故选A32.如图为人体激素调节的模式图,其中a、c分别表示分泌细胞和靶细胞,b表示血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a为卵巢细胞,则c细胞膜外侧有雌性激素受体B.若a为胰岛A细胞,则c可能是肝细胞C.若图示激素含有碘元素,则c细胞不可能是神经细胞D.若图示激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则该激素的分泌只存在体液调节【答案】B【解析】 【分析】大多数受体都在细胞膜上,但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详解】A、若a为卵巢细胞,其分泌雌性激素,雌性激素是固醇类小分子物质,受体位于靶细胞c的细胞内,A错误;B、若a为胰岛A细胞,其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则c可能是肝细胞,B正确;C、若图示激素含有碘元素,则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c细胞可能是神经细胞,C错误;D、若图示激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则该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的分泌既存在体液调节,也存在神经调节,D错误。故选B。33.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没有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进入人体引起疾病B.结核分枝杆菌侵染人体后只能引起体液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C.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是B细胞和T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D.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从而杀死细菌,此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构成的。其中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消化道中的黏膜和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B、结核分枝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进入人体后先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阻止寄生菌的散播感染,当寄生菌进入细胞后,引起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将其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B错误;C、B细胞和T细胞是在骨髓中生成,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而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C错误;D、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溶菌酶可以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D。34.如图是人体免疫系统概念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非特异性免疫,乙是特异性免疫B.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C.丁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D.抗体抵抗抗原的作用属于第三道防线【答案】B【解析】【分析】(1)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言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2)图中:甲是非特异性免疫,乙是特异性免疫,丙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丁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详解】A、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甲,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乙,A正确;B、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B错误;C、丁主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C正确;D、抗体抵抗抗原的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正确。故选B。35.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胸腺的幼鼠(甲组)和不切除胸腺的幼鼠(乙组)身上。请预测实验结果,并判断出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主要作用的细胞(  )A.甲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B细胞B.甲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T细胞C.乙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B细胞D.乙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T细胞【答案】B【解析】 【分析】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缺少胸腺的小鼠,造血干细胞将不能正常发育成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详解】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缺少胸腺的小鼠,造血干细胞将不能正常发育成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因此甲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主要作用的是T细胞,故甲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主要作用的是T细胞,B正确。故选B。36.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V)侵染机体引起的,研究发现EBV表面有多种抗原。下列有关人体对抗EBV的叙述,错误的是()A.树突状细胞在对抗EBV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B.抗EBV抗体与EBV结合,可使EBV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C.细胞免疫产生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并裂解被EBV侵染的细胞D.被EBV感染后,人体只能产生一种抗EBV的特异性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详解】A、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在对抗EBV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A正确;B、抗EBV抗体与EBV结合,抑制EBV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故可使EBV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B正确;C、细胞免疫产生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并裂解被EBV侵染的细胞,C正确;D、被EBV感染后,EBV表面有多种抗原,针对多种抗原,人体能产生多种抗EBV的特异性抗体,D错误。故选D。37.如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④有特异识别功能B.细胞②在细胞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C.免疫活性物质都来自免疫细胞D.物质Ⅰ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③为B细胞、细胞④为浆细胞、物质I为细胞因子、物质II为抗体。【详解】A、细胞④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B、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B正确;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故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来自免疫细胞,C错误;D、物质Ⅰ为细胞因子,在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B。3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可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B.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可迅速产生大量抗体C.辅助性T细胞可产生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可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这属于细胞凋亡;浆细胞是唯一一种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详解】A、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可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A正确;B、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B错误; C、辅助性T细胞可以产生细胞因子,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D、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都起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B。39.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分别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B.在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C.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能产生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产生抗体D.在细胞免疫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已经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免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体液免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繁殖快,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详解】A、B细胞激活后产生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其中的病原体,A正确;B、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B正确;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不产生抗体,C错误;D、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其中的病原体,D正确。故选C。40.免疫调节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免疫失调的是()A.抗体与细菌毒素特异性结合B.过敏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移植的器官被细胞免疫排斥D.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体内癌变的细胞 【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免疫缺陷,是免疫系统异常而出现的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症状。【详解】A、抗体与细菌毒素特异性结合为正常的体液免疫,A错误;B、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失调,B正确;C、移入的器官是抗原,人体会产生抗体,抵抗抗原的侵入,是正常的免疫反应,C错误;D、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体内癌变细胞为正常的细胞免疫,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如图1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为液体,①②为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1)图1中_____(填字母)参与构成了人体内环境;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填字母),该部位不仅是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_____。(2)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₂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0.1mol/L的HCl溶液、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①实验开始时应先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②该同学用如图2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a.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_____组,理由是_____。b.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③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_(简要写出实验思路)。【答案】(1)①.B、D、E②.D③.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①.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②.清水③.清水中加HCl 后,溶液pH应降低④.清水组和缓冲液⑤.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⑥.设置添加NaOH溶液组,在清水、缓冲液、血浆中加入一定量NaOH溶液后,观察其pH变化【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存在于肠腔内,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界环境,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E为淋巴(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内环境。【小问1详解】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B(血浆)、D(组织液)和E(淋巴/淋巴液)组成;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D(组织液);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组织液不仅是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小问2详解】①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是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所以在实验开始时应预先测量pH,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②a:清水组实验前呈中性,加入HCl溶液后,溶液pH应该降低,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明显不科学。b: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对照作用,分析题图中曲线可知,缓冲液和血浆均具有一定的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③为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要在加酸和加碱的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本实验还需设置添加NaOH溶液组,观察加入一定量NaOH溶液后清水、缓冲液、血浆pH变化。42.在2021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百米半决赛中,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纪录,并且历史性地冲进了奥运会的决赛。在比赛过程中,他所完成的一系列动作是各神经中枢协调配合的结果。(1)苏炳添在比赛过程中完成一系列的动作主要的调节方式是_____,该调节方式的基本方式是_____,参与该调节过程的神经中枢有_____。(2)苏炳添听到枪声到做出起跑的反应,属于_____(填“非条件”或“条件”)反射,判断的依据是_____。(3)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尿意,尿意在_____产生,促进膀胱排尿时,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答案】(1)①.神经调节②.反射③.脑和脊髓(2)①.条件②.该反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3)①.大脑皮层②.副交感神经【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因此,该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顺序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小问1详解】苏炳添在比赛过程中完成一系列的动作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通过神经支配肌肉运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参与神经调节的神经中枢有脑和脊髓。【小问2详解】苏炳添听到枪声到做出起跑的反应,属于后天学习获得的条件反射,该反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该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是感受器(耳)→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传出神经→效应器(腿部肌肉)。【小问3详解】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尿意,尿意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促进膀胱排尿时,副交感神经兴奋。43.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主要是Na+内流,使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恢复静息电位时,主要是K+外流,使膜电位恢复为内负外正,这一周期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如图1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分别取3个电位差测量点,电表的电极分别位于测量点的细胞膜外侧和内侧,FE=FG,均为5cm,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K+的浓度_____(填“大于”或“小于”)膜外K+的浓度,从图1可知,膜内外的电位差为_____mV。(2)图1中A点时膜外Na+浓度_____(填“大于”或“小于”)膜内Na+浓度。BC段Na+内流的方式为_____;(3)图2中,刺激F点后,F点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4)兴奋在FE、FG段传导的时间依次为t1、t2,两者的大小关系是t1_____(填“=”“<”或“>”)t2,原因是_____。(5) 某种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收缩),由此可见甘氨酸属于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答案】(1)①.大于②.-60(2)①.大于②.协助扩散##易化扩散(3)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4)①.=②.FE=FG,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等距传导,所用时间相同(5)抑制【解析】【分析】当神经细胞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小问1详解】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是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形成的,膜内K+的浓度大于膜外K+的浓度;从图1可知,A点时未受到刺激,膜内外的电位差为-60mV。【小问2详解】图1中A点时钠离子通道关闭,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浓度;图中BC段为产生动作电位,此时Na+内流为顺浓度梯度,其方式为协助扩散(易化扩散)。【小问3详解】图2中,刺激F点后,钠离子内流,F点膜内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小问4详解】兴奋在FE、FG段传导的时间依次为t1、t2,两者的大小是t1=t2,原因是FE=FG,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等距传导,所用时间相同。【小问5详解】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收缩),由此可见甘氨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它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Cl-内流,导致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差增大,从而抑制突触后膜兴奋。44.如图1是有关肾上腺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如图2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式图,甲~丁表示不同的分泌细胞,A~D表示不同的靶细胞。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中,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的激素有_____,GC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中存在_____调节机制,从而维持其含量稳定。(2)若午休时突然惊醒,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立刻大量增加,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_____。(3)图2中,若甲、乙、丙分泌的是激素,则据图分析这三种激素的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有:微量高效、_____、______、作为信使传递信息。(4)若图2中细胞D是肾小管细胞或集合管细胞,且接收到信号后重吸收水加快,则丁分泌的信息分子是_____。(5)若图2甲为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除与_____有关外,还受到来自下丘脑的神经调节。肝可作为胰高血糖素作用靶器官的原因是_____。【答案】(1)①.肾上腺素、GC ②.分级和反馈(2)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髓质(3)①.通过体液运输②.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4)抗利尿激素(5)①.血糖浓度降低 ②.肝细胞表面含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解析】【分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4)作为信使传递信息。2、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小问1详解】由图1可知,GC抑制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素促进下丘脑分泌CRH,因此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GC。下丘脑分泌CRH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分泌GC,GC含量的升高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GC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中存在分级和反馈调节机制,从而维持其含量稳定。【小问2详解】午休时突然惊醒,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立刻大量增加,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髓质。 【小问3详解】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小问4详解】若靶细胞D是肾小管细胞或集合管细胞,则丁分泌的信号分子可能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小问5详解】当血糖浓度降低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也可以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控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作用于肝脏细胞是因为肝脏细胞膜上都含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45.图甲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图乙为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参与免疫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为_____免疫,物质Ⅱ为_____。(2)细胞B、C、D中分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_____。(填字母)(3)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DC细胞外还有图甲中细胞_____(填字母)等。(4)免疫系统能消灭侵入体内的病菌,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由题中信息可推知,图甲中的细胞B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物质Ⅱ的能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_____。【答案】(1)①.体液②.抗体(2)①.D②.B、C(3)①.信息交流②.A、C(4)①.免疫防御②.辅助性T细胞能产生细胞因子,当其活性下降时,细胞因子分泌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从而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下降 【解析】【分析】图甲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A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Ⅰ为细胞因子,物质Ⅱ为抗体。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图乙表示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抗原并呈递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小问1详解】图甲表示的免疫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过程,物质Ⅱ为抗体。【小问2详解】细胞B和细胞C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细胞D由细胞C分化而来,三者中细胞D的分化程度最高。细胞B能接受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抗原,并将信息传递给细胞C,所以细胞B和细胞C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A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细胞D不能识别抗原。【小问3详解】DC细胞处理抗原后,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传递抗原信息,因此受体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此过程表明细胞膜具有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图中除DC细胞外,还有细胞A和细胞C。【小问4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10-13 14:36:02 页数:31
价格:¥2 大小:1.1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