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4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9

2/39

剩余3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射洪中学高2021级2023年上期半期考试生物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共60分)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A.出生率B.死亡率C.迁入率D.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一种物种个体的集合体,而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详解】由分析可知,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即D正确。故选D。【点睛】2.红嘴鸥夏季在北方繁殖,冬季迁移到高原湖泊中越冬。为了给滇池的越冬红嘴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科研人员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取样,调查滇池越冬红嘴鸥种群幼鸟比例的变化,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科研人员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红嘴鸥幼鸟的比例B.决定滇池冬季红嘴鸥种群数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由调查结果可知调查期间红嘴鸥幼鸟的比例不断增加D.种群的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2、分析题图:2010~2013年间,红嘴鸥幼鸟比例先增加后减少。【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调查红嘴鸥幼鸟比例采用的是数码相机拍摄取样法,A错误;B、决定滇池冬季红嘴鸥种群数量的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C、由调查结果可知调查期间红嘴鸥幼鸟的比例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D、种群的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D。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比如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等。下列关于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B.样方法调查的对象一定是植物,而标志重捕法调查的一定是动物C.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不一定是1m2,但需随机取样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光线强弱对调查结果没有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1.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种群密度时,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 数;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用的样方面积大;【详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变小,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A错误;B、若被调查的动物个体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也需要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即样方法调查的对象不一定是植物,B错误;C、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与被调查植物的个体大小有关,即样方面积不一定是1m2,但需随机取样,这样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C正确;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光线强弱会对调查结果造成影响,若光线过弱,则无法估测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4.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C.若图乙表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1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 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样本量足够大,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常用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详解】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值应该是8,B正确;C、图乙中,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该森林物种数逐渐增多最后保持稳定,样方面积达到后,该森林物种数不再增加,因此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样方面积最好是,C正确;D、单子叶草本植物通常是从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D。5.下图为某岛屿上生活着的一种动物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分为1、II、III三个阶段;图①、②、③为三种年龄组成。与该动物种群发展相对应的年龄组成顺序应是()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①→③D.③→②→①【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详解】图中的Ⅰ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此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对应于图中的①,II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增加而后下降,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说明此时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对应于图中的②,III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此时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对应于图中的③,即图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显示该过程中的年龄组成变化为①→②→③,A正确。 故选A。【点睛】6.模型建构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常用方法,下列各项中,属于建构数学模型的是A.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B.制作DNA双螺旋模型C.建立血糖调节模型D.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B、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和制作DNA双螺旋模型,属于物理模型,A、B错误;C、血糖调节模型是通过动态的物理模型构建概念模型,C错误;D、种群增长模型是数学模型,D正确。故选D。【点睛】7.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m·22tD.m·23t【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分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则Nt=m×2n,其中N代表细菌的数量,n表示第几代。【详解】细菌进行分裂生殖,一分为二,20min分裂繁殖一代,每小时繁殖三代,所以th共繁殖3t代,种群个体总数为m·23t。ABC错误,D正确。故选D。8.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时,增长率最大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一个绵羊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成S型,即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详解】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B、绵羊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快,B错误;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C正确;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及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S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9.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环境容纳量是不会改变的,不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当环境遭到破坏后,使环境容纳量降低,即K值减小。【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可以短时间内超越,但会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不是不可超越,A错误;B、家鼠的环境容纳量是环境的固有属性,不会因为人为地一次性大量捕杀而降低,B错误;C、环境容纳量受到空间和资源的限制,C错误;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D。10.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锥形瓶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锥形瓶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锥形瓶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 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详解】A、由于4个锥形瓶中的培养液体积和起始酵母菌数目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C、Ⅳ和Ⅱ内的培养液体积是相同的因此K值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多,故Ⅳ内的种群数量先达到K值,之后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C正确;D、由于4个锥形瓶中培养液的体积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K值不都相同,D错误。故选D。11.下列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座山上所有的树B.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和虾C.一棵枯树及其上面的苔藓、蘑菇D.一片草原上的各种草、昆虫、牛、羊等所有生物【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解答本题时应扣住关键词“各种生物”进行判断,即包括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详解】A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和虾都不是群落,因为它们没有包括所有的生物,AB错误;C、一棵枯树属于生态系统,其上的苔藓、蘑菇属于分解者,未包含所有的生物,不属于群落,C错误;D、一片草原上的各种草、昆虫、牛、羊等所有生物可以构成群落,D正确。故选D。12.下列关于草原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小于热带雨林B.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C.草原上的生物可通过捕食等种间关系共同进化D.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详解】A、草原所处的环境条件使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要小于热带雨林,A正确;B、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B错误;C、草原生物间可通过捕食等种间关系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正确;D、取样器取样法可用来调查草原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正确。故选B。13.判断一个物种是否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的指标是()A.在群落中作用最大的物种B.在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C.占有最大生存空间的物种D.有最大生物量的物种【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详解】优势物种一般在群落中作用最大,故A正确。个体数量最多的有可能是寄生或生产者等生物,故B错误。占有最大生存空间的物种可能是最高营养级的,但不一定是优势物种,故C错误。有最大生物量的物种应是生产者,故D错误。14.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如下表【详解】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甲乙两个种群会争夺这些资源,发生竞争。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要抓住“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这一条件,结合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判断为竞争关系。15.请判断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D.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②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详解】A、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错误;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D、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种生物,为竞争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在竞争中获胜,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故选D。16.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详解】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和群落种间关系进行解答,结合图形分析出甲藻和乙藻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7.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是植物器官在地上不同高度和地下不同深度的空间垂直配置。如图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B.分层现象都是通过植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详解】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B、群落的垂直分层是各种群之间及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错误;C、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等条件,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正确;D、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D正确。故选B。18.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答案】C【解析】【详解】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B、丰富度的统计方 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误;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C正确;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错误。【考点定位】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调查【名师点睛】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19.为了对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许多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所以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而不采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因此采集土壤小动物的装置要有光源和热源。【详解】A、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用A中实验装置可以收集土壤小动物,正确;B、B装置有光源,但缺乏热源,错误;C、C装置有热源,但缺乏光源,错误;D、D装置缺乏光源和热源,错误;故选A。20.关于“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调查 B.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各类和数量推测该区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如果要采集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诱虫器试管中应加入生理盐水D.当动物个体较大且种群数量有限时,可用记名计算法进行丰富度统计【答案】C【解析】【分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常常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统计丰富度数目的时候常常选择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来进行统计,识记该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方法是本题的做题关键。【详解】A、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常常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A正确;B、通过对取样的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来推测该区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正确;C、如果要采集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诱虫器试管中应放入湿棉花,C错误;D、记名计算法适合调查动物个体较大且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D正确;故选C。2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气候条件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C.群落中的生物数量不同D.速度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详解】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B正确,ACD错误。故选B。2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没有涉及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答案】D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指阳光、水、空气等,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是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详解】A、“春江水暖”涉及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不符合题意;B、“竹外桃花三两枝”、“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了生产者成分,B不符合题意;C、诗句中的鸭和河豚属于消费者,C不符合题意;D、诗中没有涉及到分解者,D符合题意。故选D。23.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卷曲,便于捕猎,头部窄而长,便于吞食内脏。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C.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D.该题中有2条食物链,即蜈蚣→蜣螂和千足虫→蜣螂【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由于这种蜣螂能吃粪便,属于分解者;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属于消费者,B正确;C、生态系统中除了蜣螂、蜈蚣、千足虫和无机环境外,还应该有生产者等,所以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C错误;D、捕食关系的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开始的,蜈蚣→蜣螂和千足虫→蜣螂都缺少生产者,因此不是食物链,D错误。故选A。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因素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分解者是主要是应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详解】A、自养生物可以是光能自养,也可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A错误;B、动物大多数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如蜣螂、蚯蚓等是分解者,B错误;C、分解者是进行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D、细菌属于生物,不是非生物因素,D错误。故选C。2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草属于第一营养级B.青蛙是初级消费者C.蛇只属于第三营养级D.该食物网有2条食物链【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草→鼠→鹰、草→蝗虫→青蛙→鹰、草→蝗虫→青蛙→蛇→鹰、草→鼠→蛇→鹰。【详解】A、草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A正确;B、青蛙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C、由图可知,蛇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C错误;D、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草→鼠→鹰、草→蝗虫→青蛙→鹰、草→蝗虫→青蛙→蛇→鹰、草→鼠→蛇→鹰,D错误。故选A。 26.在由“草→鼠→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鼠所同化的能量中,其去向不包括()A.通过鼠的呼吸作用散失B.通过鼠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D.流入狐体内并被同化【答案】B【解析】【分析】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释放的能量+未被利用部分。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未被利用部分。【详解】ACD、鼠为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被狐摄入,被狐摄入的能量中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剩下的被狐所同化,ACD错误;B、由于鼠的同化量等于摄入的能量减去其粪便中的能量,因此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B正确。故选B。27.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参与构成食物链B.缩短图中的食物链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图示生物中绿色植物数量最多,其有毒物质含量也最高D.图示各部分代表生态系统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详解】A、细菌属于分解者,但不参与构成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A错误; B、能量的传递效率一般不能改变,B错误;C、生物中绿色植物不一定最多(如分解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是最高级消费者(富集现象),C错误;D、图示各部分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D。28.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乙表示B生长、发育和繁殖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大多数细菌、真菌等C.丙表示呼吸作用D.图中D利用的能量全部来自B生物【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其中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呼吸作用;丁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中D为分解者。【详解】A、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故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正确;B、参与丁—分解者分解作用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大多数细菌、真菌等,B正确;C、能量通过呼吸作用散失,故丙表示呼吸作用,C正确;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还来自A生物(B粪便中的能量,是B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A的同化量),D错误。故选D。29.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肉食性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高于植食性哺乳动物【答案】B【解析】【分析】动物的摄入量=动物的同化量+动物的粪便量,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同化能的去向主要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和流向分解者。②表示该动物的摄入量,③表示该动物的同化量,④表示同化量中除呼吸消耗外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量。【详解】A、恒温动物维持体温需要消耗较多的有机物,因而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A正确;B、10%~20%是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而不是同化量和获取量之间的比值,B错误;C、圈养动物产量的提高依赖于同化量的增加,即③/②的比值提高,C正确;D、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哺乳动物不能利用的物质多于动物性食物,因而肉食性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高于植食性哺乳动物,D正确。故选B。30.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15%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答案】C【解析】 【详解】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问题,即1250kJ;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0/200*100%=15%;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C不正确。【考点定位】能量流动31.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  )A.保持生态平衡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答案】C【解析】【分析】清除田间稗草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清除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其他鱼类。【详解】清除田间稗草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清除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的目的是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其他鱼类,C正确。故选C。32.人类调整膳食结构不仅可以维持自身身体健康,还可以为生态系统节省更多能量,有利于生态系统持久稳定发展。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5: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A.1.875倍B.1.375倍C.2.2倍D.3.2倍【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具有2条食物链,即a→c,a→b→c;解题时从高营养级c求低营养级a,则除以能量传递效率,即乘以10,而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进而得出食物比例改变前后的数量关系。【详解】从c出发,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由a:b为5:1时,c的能量为y,需要的a为5/6y×10+1/6y×10×10=25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 量是一定的,所以55x=25y,则y=2.2x,因此是2.2倍,ABD错误,C正确;故选C。3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分析,错误的是()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循环流动B.生物群落的碳元素可通过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进入无机环境C.绿色植物体内的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入消费者和分解者D.火山喷发和燃料燃烧产生的CO2都是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的【答案】A【解析】【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等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和化石燃料的燃烧。【详解】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流动,A错误;B、生物群落的碳元素可通过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进入无机环境,B正确;C、在生物群落内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绿色植物体内的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入消费者和分解者,C正确;D、火山喷发和燃料燃烧产生的CO2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D正确。故选A。3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 【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4是大气中的CO2库、1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3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2为消费者。【详解】A、1生产者、2消费者和3分解者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A错误;B、3为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原核生物)和真菌(真核生物),还包括少数动物(真核生物),因此3代表的不一定是原核生物,B错误;C、①代表捕食,②代表呼吸作用,③代表光合作用,C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D正确。故选D。35.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土壤湿度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因变量是土壤的湿度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答案】B【解析】【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详解】A、题中表格有两个自变量:土壤是否灭菌和土壤湿度,因此可以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因变量是落叶分解程度,B错误;C、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落叶中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 D、1、3组土壤灭菌,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在湿润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D正确。故选B。36.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如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依赖于aB.一般而言,a、b、c的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C.图中的正反馈调节是抵抗力稳定性的基础D.当某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时,图中的输入等于输出【答案】C【解析】【分析】1、反馈信息与输入的信息起相同作用,使得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是正反馈;反馈信息与输入的信息起相反作用,使得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是负反馈。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3、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详解】A、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依赖于a生产者,A正确;B、一般而言,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的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B正确;C、图中的负反馈调节是抵抗力稳定性的基础,C错误;D、当某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时,图中的输入等于输出,D正确。故选C。37.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由图可知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A正确。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故B正确。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故C错误。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故D正确。故选C【点睛】38.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A.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C.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D.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答案】B【解析】【分析】1、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发矿产越发严重,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2、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住房紧张、大气污染、环境恶化、资源减少、供水不足等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详解】A、人口增多,用水量无节制增多,造成水资源紧张,A错误;B、外来物种的入侵,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B正确;C、人口增长,会导致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C错误;D、乱排工业废气,和人口增长有着密切关系,D错误。故选B。【点睛】39.四川地震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大熊猫,把大熊猫转移到其他地区的动物园进行饲养,该过程属于()A.就地保护B.易地保护C.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D.建立风景名胜区【答案】B【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详解】由于原有生活环境遭到破坏,为了保护大熊猫,需将其转移到其他地区的动物园进行饲养,这属于易地保护。B正确,ACD错误。故选B。4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种类多,稳定性高,自我调节能力强,更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41.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B.4×104条C.6×104条D.8×104条【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求出x即为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详解】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故选A。42.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种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C点的增长速率最快C.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 D.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加强【答案】A【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详解】A、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种群数量达到E点(K值)会出现波动,下降甚至消亡,A错误;B、在C点处,种群数量达到K/2,即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种群增长速度最快,B正确;C、J型曲线是在没有环境胁迫下的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是在自然条件下的,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环境阻力,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故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C正确;D、由于环境资源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加强,D正确。故选A。43.图甲和乙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种群密度保持在图甲的E点C.图乙中在F点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D.图乙中G点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种群密度决定种群数量,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主要由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 【详解】A、图甲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A错误;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图甲中的E点对应K值,B错误;C、图乙中的F点对应K/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C错误;D、图乙中的G点对应图甲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D。44.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③④⑤⑥【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详解】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③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③正确;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⑤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45.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 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答案】A【解析】【详解】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46.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进行调查研究,获得其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结果如表所示(√表示存在食物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捕食者被食者绿藻螺蛳水草轮虫螺蛳√√鲫鱼√√√√轮虫√A.表格中的几种生物构成4条食物链,鲫鱼与轮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轮虫的同化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余流向鲫鱼C.如果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能量的输入就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D.若螺蛳因某种原因大量减少或全部死亡,湖泊中的鲫鱼产量会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3、流经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若分成四部分,则是指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还有未利用的部分。【详解】A、根据表格中的食物关系,可得出5条食物链,即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鲫鱼和轮虫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B、轮虫的同化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能量未利用,其余流向鲫鱼,B错误;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如果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可能就会崩溃,C正确;D、若螺蛳因某种原因大量减少或全部死亡,则鲫鱼就更多地吃绿藻、水草和轮虫,产量不一定会减少,D错误。故选C。47.如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甲中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1中的【答案】D【解析】【分析】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图乙是将甲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生物进行分类剖析,其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c、c1、c2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因此b、b1、b2和d、d1、d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详解】A、b+c+d+e为本年度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即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B、c1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故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B正确;C、生产者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b+c+d+e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c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e表示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因此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D、c表示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因此其中所含的能量不在c1中,包含在c中,D错误。故选D。48.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数量关系如表所示。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千焦)()种群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能量呼吸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甲65.53.015.041.5乙14.050.522.5丙20.61.4微量(不计)无A.种群甲、乙、丙不能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种群乙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种群丙对其有选择捕食的结果 C.能量从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12%D.种群甲的净同化量为18百万千焦【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表格:生产者的同化量=150000-149875=125百万千焦;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量=125-65.5=59.5百万千焦;乙呼吸消耗的能量=同化量-净同化量=14.0-5=9百万千焦。【详解】A、表格中的生物为一条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物群落,还缺少分解者,而且甲、乙和丙是该区域的一部分生物,因此种群甲、乙、丙不能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正确;B、种群乙个体数量的变化受其天敌丙和乙的捕食对象甲的影响,B错误;C、由于乙、丙同化量分别是14百万千焦、2百万千焦,所以能量从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2÷14×100%≈14.3%,C错误;D、由题干可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能被生产者固定,所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150000-149875=125百万千焦,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量=125-65.5=59.5百万千焦,D错误。故选A。49.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缸,各缸内的组成和条件见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生态缸编号①-+++-+②++++-+③++++++④++++--注:“+”表示有;“-”表示无。A.生态缸②③④应置于太阳光能直射的地方B.生态缸②中的氧气含量应该高于生态缸④C.生态缸③较生态缸④稳定性高D.实验说明消费者和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答案】C 【解析】【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详解】A、生态缸②③④应置于散射光下,不能置于直射光下,A错误;B、生态缸②中的氧气含量应该低于生态缸④,因为前者泥沙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会消耗氧气,因此其中的溶解氧含量低,B错误;C、生态缸③中成分齐全,而生态缸④中缺乏分解者(泥沙),生态缸③较生态缸④稳定性高,C正确;D、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光能),由于四个生态缸都具有消费者,因此不能说明消费者是该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该实验能说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是生态系统比不可少的成分,D错误。故选C。50.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南通某地积极推广“温室鱼菜共生种养殖模式”,其主要结构和原理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设计该系统时遵循循环原理、协调原理等生态工程基本原理B.蓄水池适当光照可增加水中藻类数量,既能降低水中无机盐浓度,又能为鱼类提供丰富食物C.适当增加养殖鱼的种类,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空间和营养等资源的充分利用D.栽培基质和砾石层中的微生物有利于分解鱼粪,为果蔬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A、农业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是一个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工程,其利用的生态系统基本原理有循环原理(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协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原理等,A正确;B、蓄水池适当增加光照,可以增加水中的藻类的数量,藻类增多,吸收水中无机盐的能力增强,水中无机盐的浓度降低,同时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B正确;C、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布或分层现象,适当增加养殖鱼的种类,可以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空间和营养等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D、微生物分解鱼粪可以为果蔬提供营养物质,但是不能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D。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共40分)51.下列为小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⑤表示_____________。(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_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中,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___。(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该 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5)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_____________分布。【答案】①.出生率或迁入率②.年龄组成③.气候适宜,没有敌害④.-1⑤.偏大⑥.性别比例⑦.生物防治⑧.集群【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迁入率和出生率,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表示迁出率和死亡率,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志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能使种群密度升高,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⑤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表示年龄组成。(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3)⑦表示标志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5)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随机性、集群型和均匀型。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集群分布。52.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注:字母A~I代表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____。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____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的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____(填“较高”“较低”或“不 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______(填“早”“中”或“晚”)期最高。(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这能提高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4)若群落A是由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则此种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所含有机物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种群②.年龄③.较低④.先增加后减少⑤.中⑥.竞争⑦.分层⑧.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⑨.初生⑩.先增加后保持稳定⑪.方向和速度【解析】【分析】据图示可知,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最高。这个研究过程是以不同海拔的马尾松林群落来代替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群落的演替按演替开始时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群落演替使得群落总生产量增加,群落有机物逐渐积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在野外调查中,很难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因此其年龄结构也难以确定,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年龄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2)通过坐标图可知,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较低,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最高;(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竞争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的能力;(4)由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没有较好的土壤基础,此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所含有机物先增加后保持稳定,随着演替进入乔木阶段后,有机物的含量逐渐稳定。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群落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53.下图1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 据图1回答:(1)从营养功能的角度来填写成分:B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2)B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填字母)。据图2回答:(4)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5)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6)鹰占有__________个营养级,请写出鹰作为最高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7)鹰和蛇的关系是__________,若蛇绝种,鹰的数量可能__________。【答案】①.分解者②.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③.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④.D⑤.B⑥.8⑦.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⑧.4⑨.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或食虫鸟)→蛇→鹰⑩.捕食和竞争⑪.增多【解析】【分析】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1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详解】(1)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1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2)B是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3)D生产者和B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4)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以不能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生物为终点,图2中的植物是各条食物链的起点,共有8条食物链。(5)该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6)在不同食物链中鹰占有三、四、五、六共4个营养级,其中鹰占第六营养级是作为最高营养级的食 物链,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或食虫鸟)→蛇→鹰。(7)蛇和鹰存在捕食关系,两者都以食虫鸟或老鼠为食时,二者是竞争关系,若蛇绝种,鹰的数量可能增多,原因是食物链变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需要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54.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1)在植树造林时,一般认为,全部种植一种植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与混合种植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相比,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___________。(2)“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________。(3)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案: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低②.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③.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④.分解者⑤.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②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③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④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⑤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详解】(1)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的复杂程度,种植一种植物,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过少,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所谓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2 )由于有机肥料中有机物较多,故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分解人畜粪便、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3)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可以通过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来吸收污水中的金属元素,然后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元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9-07 17:50:02 页数:39
价格:¥2 大小:1.2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