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射洪中学高2021级2023年上期第一次学月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至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广,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 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心。开发出昆曲所蕴涵的艺术潜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演唱形式的是民间音乐家魏良辅。他大约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原籍江西豫章,长期寄居太仓,以演唱民间曲调为职业。这种职业使魏良辅接触到北方和南方的多种曲调,通过比较研究,他对昆山腔曲调平直简单、缺少起伏变化这一状况日渐感到不满,于是和一批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者亲密合作,开始了对昆山腔的全面改革。这种改革分演唱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魏良辅等民间音乐家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方和北方各种曲调的优长之处,同时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整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演唱时注意使歌词的音调与曲调相配合,同时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昆曲。魏良辅善于演唱,但对乐器并不精通。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河北人张野塘的大力帮助。张野塘是个很有才华的民间音乐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协助魏良辅将北方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来,同时对原来北方曲调的伴奏乐器三弦进行改造,将它与箫、笛、拍板、琵琶、锣鼓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之中,使其唱腔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被人称之为“水磨腔”。昆曲改革的成功给魏良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一批民间音乐家纷纷向魏良辅学习昆曲的演唱技法,使得这一优美的曲调很快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最早用昆曲形式演出的剧作一般认为是昆山人梁辰鱼的《浣纱记》。据说梁辰鱼曾得到魏良辅的真传,在昆曲演唱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昆山当地极受尊重,周围地区的歌童、歌女争着上门请他指点演唱技巧,甚至还有人不远千里来向他学习。梁辰鱼同一些民间乐师合作,对魏良辅改革后的昆曲做了进一步加工,创作出《浣纱记》剧本并用昆曲形式在舞台上演出。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和梁辰鱼的艺术实践,昆曲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快传播到江苏、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这些地域主要的戏剧形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昆曲作为一种戏剧样式出现于明代,而它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南宋时期一种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的南戏。B.南戏没有清规戒律,演出自由活泼,加之它吸收了唐宋以来的传统音乐形式,其艺术层次得到了丰富和提高。C.昆曲的形成过程也是南北戏剧交流融合的过程,对北方杂剧的艺术经验的借鉴,以及知识精英的加盟,使得南戏面貌焕然一新。D.《琵琶记》已经不再是纯粹作为民间艺术的南戏,而是因文人的加入变得更为高雅,也因此得到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肯定。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昆山腔是南戏之一,它由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它是昆曲的前身,也是“昆曲”这一剧种名的由来。B.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演唱,汇集南北方曲调的优点,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使得曲调由平直简单变为细腻舒缓,形成流传后世的昆曲。C.张野塘将北方的音乐元素加入到昆曲中,并将三弦声音改造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赋予其新的表现力。D.昆曲改革如此成功,以至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获得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听众和一批民间音乐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从作为民间地方小戏的南戏,到步入宫廷,融入了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可谓雅俗兼备。B.昆曲最终在苏州发展成熟有其历史必然:当地经济繁荣,聚合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也让民众有了欣赏艺术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C.昆山腔作为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不具备戏剧情节,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剧种,因此其传播范围也十分有限。D.魏良辅对昆曲进行了全面改革,梁辰鱼则致力于昆曲的艺术实践,众多艺术家的创新和努力付出,将昆曲推向更为广阔的地域。【答案】1.B2.C3.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概念,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B项,“其艺术层次得到了丰富和提高”不正确,原文说的是“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故选B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并将三弦声音改造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表述有误,由原文可知,“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是昆曲唱腔而非三弦声音。故选C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C项,“不具备戏剧情节” 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还没有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另外,“因此”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没有依据。故选C项。【点睛】第2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章鱼被认为是目前为止被证明了的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毫不夸张地说,作为海底生物,章鱼的智商已高到令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在新西兰的一家水族馆内,一只章鱼通过层层越狱,从一条排水管道逃回了大海。据研究表明,章鱼体内一共有3个心脏,1个主脑和8个分布在爪子上的副脑,有两套独立的记忆系统,基因比人类多出一万个。它们的触手布满了吸盘,腕足拥有60%的神经元,具备独立思考、支配行动的能力,比人类对身体的控制要强很多倍。章鱼可以根据外部环境改变肤色来捕食或者是隐藏,能从瓶内打开瓶盖,会利用工具,还能走出人们制造的复杂迷宫。高速运转的大脑和发达的触手让它们极具攻击力,人类不慎被它的吸盘缠住很难绕开。章鱼更像是天外来物,具有如此智商的海洋生物在地球真的十分罕见。章鱼虽然智商超群,但依然无法达到食物链顶端。章鱼的寿命太短,让它们没办法打好基础演化出文明。章鱼不喜欢群居,这导致它们的知识无法传承,正是群居让人类把总结出来的经验世代传递下去。老祖先的知识和经验,减少了后代的试错成本。章鱼是头足动物,需要很高的氧气和能量消耗来维持他们的日常活动,它的身体机能无法支撑起它们去思考更多的事情,包括文明。(摘编自《章鱼等头足类动物可能起源于外太空》)材料二:几亿年前章鱼祖先归属的头足纲动物和人类所属的脊索门动物,在海下相互争斗,展开进化赛跑。最初,头足纲动物已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海洋霸主的实力。但是到了奥陶纪末期,在那场生物大灭绝的劫难中,头足纲动物数量急剧下降,而脊索门动物凭借数量的优势,逐渐在海底站稳了脚跟,并迅速进化出了脊椎动物亚门。到了大约3.7亿年前,脊椎动物开始登上陆地。约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导致第5次生物大灭绝。由于生物灭绝所腾出来的生存资源和空间,让章鱼开启了爆发性进化。但同时期,脊椎动物已经进化到了哺乳纲灵长类,它们已悄悄演化了约3亿年。而章鱼真正意义上的进化只有6000多万年,被远远甩在身后。(摘编自《寒武纪生命爆炸的原因:地球还是宇宙?》)材料三: 进化是一个很依赖环境的缓慢且长期的过程。大海对章鱼来说相对安全舒适,让章鱼不需要再继续进化自己。同时,进化和文明必须依赖大量的氧气和能量,陆地能接收到太阳的照射,有更多的能量和资源,为文明的诞生创造条件。但是海水含氧量很低,对于神经系统发达、需要快速新陈代谢的物种来说,海底不适合文明催生。而且目前的地球生态已经演化到一定阶段,地球物种数量已足够庞大,地球上的时空资源已相对饱和。在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为法则的自然界,新文明演化缺乏生态位,一个新的文明想要突破层层的围剿可以说是无稽之谈。(摘编自《章鱼的智商超高,为什么没在食物链顶端?》)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章鱼独特的身体构造,使得它们具有独立思考、支配行动、控制身体以及利用工具等能力。B.章鱼的寿命较短,这导致它们无法把先辈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传递下去,不利于文明的形成。C.头足纲动物和脊索门动物几亿年前在海底展开进化竞争,最终头足纲动物称霸海洋,章鱼因而得利。D.新西兰水族馆的章鱼破除层层障碍回归大海,说明章鱼确实是地球上智商最高的动物。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海底生物,章鱼的智商已高到无法理解,这在地球实属十分罕见,因此有人推断章鱼可能起源于外太空。B.在奥陶纪劫难中,脊索门动物获得了巨大的进化优势,登上陆地并利用陆地的能量和资源,为文明诞生打下基础。C.章鱼生活在相对安全舒适的大海,使章鱼不能接受陆地的能量和资源,因此章鱼缺乏进化和创造文明的重要条件。D.现今地球时空资源相对饱和,为新文明留下的生态位非常有限,章鱼想要登上陆地发展文明是不可能的。6.章鱼有极高的智商却没有演化出文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答案】4.A5.B6.①章鱼自身短板:章鱼寿命太短、不喜欢群居以及自身机能问题,使它们无法走到食物链顶端。②进化竞争失败:奥陶纪劫难和第5次生物大灭绝使章鱼在进化中被脊椎动物超越。③生存环境不利:章鱼生活的海底不利于文明的诞生,地球时空资源饱和,没有给章鱼的文明演化留下生态位。【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章鱼的寿命较短,这导致……”错,章鱼无法把先辈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传递下去,主要是因为它 们不是群居动物。C.“称霸海洋”错误。材料二是说“最初,头足纲动物已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海洋霸主的实力”。D.“章鱼确实是地球上智商最高的动物”范围扩大。材料一原文“章鱼被认为是目前为止被证明了的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是“无脊椎动物”。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在奥陶纪劫难中,脊索门动物获得了巨大的进化优势,登上陆地”错,材料二“奥陶纪末期……脊索门动物凭借数量的优势,逐渐在海底站稳了脚跟,并迅速进化出了脊椎动物亚门”“到了大约3.7亿年前,脊椎动物开始登上陆地”,脊椎动物登上陆地并不是在奥陶纪。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章鱼自身短板:结合材料一“章鱼的寿命太短,让它们没办法打好基础演化出文明。章鱼不喜欢群居,这导致它们的知识无法传承”“章鱼是头足动物,需要很高的氧气和能量消耗来维持他们的日常活动,它的身体机能无法支撑起它们去思考更多的事情,包括文明”可知,章鱼寿命太短、不喜欢群居以及自身机能问题,使它们无法走到食物链顶端。进化竞争失败:结合材料二“到了奥陶纪末期,在那场生物大灭绝的劫难中,头足纲动物数量急剧下降,而脊索门动物凭借数量的优势”“约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导致第5次生物大灭绝……脊椎动物已经进化到了哺乳纲灵长类,它们已悄悄演化了约3亿年。而章鱼真正意义上的进化只有6000多万年,被远远甩在身后”可知,奥陶纪劫难和第5次生物大灭绝使章鱼在进化中被脊椎动物超越。生存环境不利:结合材料三“海水含氧量很低,对于神经系统发达、需要快速新陈代谢的物种来说,海底不适合文明催生”“地球物种数量已足够庞大,地球上的时空资源已相对饱和。在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为法则的自然界,新文明演化缺乏生态位,一个新的文明想要突破层层的围剿可以说是无稽之谈”可知,章鱼生活的海底不利于文明的诞生,地球时空资源饱和,没有给章鱼的文明演化留下生态位。(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茶馆(节选)老舍【康顺子提着个小包,带着康大力,往里边探头。】康大力是这里吗? 康顺子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进来,细看,看见了刘麻子)大力,进来,是这儿!康大力找对啦?妈!康顺子没错儿!有他在这儿,不会错!王利发您找谁?康顺子(不语,直奔过刘麻子去)刘麻子,你还认识我吗?(要打,但是伸不出手去,一劲地颤抖)你,你,你个……(要骂,也感到困难)刘麻子你这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康顺子(挣扎)无缘无故?你,你看看我是谁?一个男子汉,干什么吃不了饭,偏干伤天害理的事!呸!呸!王利发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康顺子你是掌柜的?你忘了吗?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王利发您,您就是庞太监的那个……康顺子都是他(指刘麻子)做的好事,我今天跟他算算账!(又要打,仍未成功)刘麻子(躲)你敢!你敢!我好男不跟女斗(随说随往后退)我,我找人来帮我说说理!(撒腿往后面跑)王利发(对康顺子)大嫂,你坐下,有话慢慢说!庞太监呢?康顺子(坐下喘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他一死,他的侄子们把我们轰出来了,连一床被子都没给我们!王利发这,这是……?康顺子我的儿子!王利发您的……?康顺子也是买来的,给太监当儿子。康大力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康顺子对了,乖!就是这儿,一进这儿的门,我就晕过去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康大力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康顺子那时候,你不是才一岁吗?妈妈把你养大了的,你跟妈妈一条心,对不对?乖!康大力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要不是你,妈,我准叫他们给打死了!康顺子对!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你看,看见刘麻子,我想咬他几口,可是,可是,连一个嘴巴也没打上,我伸不出手去!康大力妈,等我长大了,我帮助你打!我不知道亲妈妈是谁,你就是我的亲妈妈! 康顺子好!好!咱们永远在一块儿,我去挣钱,你去念书!(稍愣了一会儿)掌柜的,当初我在这儿叫人买了去,咱们总算有缘,你能不能帮帮忙,给我找点事做?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依无靠的好孩子!【王淑芬出来,立在后边听着。】王利发你会干什么呢?康顺子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做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王利发要多少钱呢?康顺子有三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王利发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康顺子可是,现在我们母子上哪儿去呢?王利发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康顺子他?他是活是死,我不知道。就是活着,我也不能去找他!他对不起女儿,女儿也不必再叫他爸爸!王利发马上就找事,可不大容易!王淑芬(过来)她能洗能做,又不多要钱,我留下她了!王利发你?王淑芬难道我不是内掌柜的?难道我跟李三爷就该累死?康顺子掌柜的,试试我!看我不行,您说话,我走!王淑芬大嫂,跟我来!康顺子当初我是在这儿卖出去的,现在就拿这儿当作娘家吧!大力,来吧!康大力掌柜的,你要不打我呀,我会帮助妈妈干活儿!(同王淑芬、康顺子下)王利发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李三(掩护着刘麻子出来)快走吧!(回去)王利发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刘麻子我不是说过了吗,等两个朋友?王利发你呀,叫我说什么才好呢!刘麻子有什么法子呢!隔行如隔山,你老得开茶馆,我老得干我这一行!到什么时候,我也得干我这一行!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写康顺子“提着个小包”暗示了她出外找工作的情节,“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体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落魄困境。B.刘麻子再见到康顺子已经认不出来她了,认为康顺子奔向自己是在捣乱,这说明刘麻子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心安理得,不害怕康顺子。C.康大力是庞太监买来的孩子,对养母康顺子很孝顺,而称庞太监为“老东西”,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康顺子的爱和对庞太监的憎恶之情。D.王淑芬的两个“难道”表面上看是责备王利发不看重自己,抱怨自己在茶馆里的活多,实际上是希望留下康顺子母子。8.请简要概括文本体现的三处矛盾冲突。9.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A8.①作为被拐卖人口的康顺子母子和人口拐卖者刘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②作为被欺压对象的康顺子母子和残忍暴虐的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③作为晚清太监的庞太监和在民国后饿死他的侄儿们的矛盾冲突。9.①内容上,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由“大嫂”“您”,变为“你”,再到后来变成“太监的家眷”,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的态度从热情尊重到不耐烦再到嫌弃。②形象上,塑造了康顺子被迫害的底层民众形象,王利发自私自利,势力,缺乏同情心的人物形象。③主旨上,体现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说法有误,“往里边探头”是因为这个地方“改了样儿”,她不太确定自己要找的地方就是这里,所以探头看看清楚,并非因为胆怯。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主要情节和矛盾冲突的能力。文本中,首先是康顺子母子与刘麻子之间矛盾冲突,“康顺子都是他(指刘麻子)做的好事,我今天跟他算算账!”“康大力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康大力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康顺子母子都是被拐卖的对象,而刘麻子是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正是由于这些黑心的人口拐卖者的存在,造成了被拐卖者悲惨的命运;其次是康顺子母子与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大力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要不是你,妈,我准叫他们给打死了!”康顺子母子是庞太监买来的 人口,处处受到庞太监的剥削欺压;最后是庞太监与他的侄儿们的矛盾冲突,“康顺子(坐下喘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作为晚清太监,在民国失去了势力,最后被他的侄儿们活活饿死。【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细节作用、分析文章主题的能力。“您找谁?”“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王利发一开始称呼康顺子为“您”“大嫂”,充满了热情与尊敬,这时候的他还不明白康顺子前来的用意,只是把她当成普通百姓,作为买卖人,比较圆滑,见人三分笑;“你会干什么呢?”“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当康顺子请他帮忙找工作之后,他便称呼康顺子为“你”,少了几分尊重,多了一些不耐烦;“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后来当王淑芬坚持留下康顺子母子之后,他感叹又要填两张嘴吃饭,称呼康顺子为“太监的家眷”,充满了鄙视与嫌弃。这三次称谓的变化,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态度的转变,对于康顺子,王利发虽然也觉得她命运悲惨,但却不愿伸手帮她,说“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还让她“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想把她打发走,也反映了王利发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揭示了康顺子这类底层人民命运的悲惨,过去被压迫被侮辱,如今连王利发这样的人也看不起她,不愿帮助她。体现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屡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闻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如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学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括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子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 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囡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会。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遣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B.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C.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D.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主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与赵兵相距长平距:对抗B.奢不能难难:驳难,反驳C.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奉:侍奉D.阴使人迎之阴暗里,私下里1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②王问:“何以知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④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A.①②③④都相同B.①②③④都不同C.①②③相同,④不同D.①②④不同,③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于是秦就使用反间计,唆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中计,并以赵 括来代替廉颇。B.赵王起用赵括为将时,遇到蔺相如、赵括母亲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多次劝谏均于事无补。C.廉颇因为生气乐乘代替了他的位置,把乐乘打跑了。廉颇也逃奔到魏国的大梁,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D.廉颇最后做了楚国的将军,但因为年龄大了,最终没有任何军功。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2)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遣矢矣,【答案】10.B11.C12.B13.D14.(1)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2)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便利”修饰“田宅”,中间不断开,排除AC;“父子异心”的意思是“父子心地不同”,不要断开,且“愿”的主语不是“心”,是“括母”,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奉:付奉”错误。“奉”,捧;句意: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①“之”:代词,这;/结构助词,的。句意:衡量一下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②“以”:介词,凭;/介词,用句意:赵王问道:“你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 ③“于”:介词,表被动,被;/介词,和。句意: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④“而”:表修饰,地;/表转折,却。句意: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但因为年龄大了,最终没有任何军功”错误。选项强拉因果,文中“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没有说明廉颇没有战功的原因。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使”,假使,如果;“将”,使动用法,使……为将;“即已”,就罢了;“破”,使动用法,使……失败;“破赵军者必括也”,判断句。(2)“既”,已经,……之后;“肉十斤”,定语后置句;“被”同“披”,穿上。参考译文: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赵王没有听从,还是命赵括做了大将。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等到赵括(被拜为大将)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 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逃奔到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钱,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骑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重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但还能吃很多饭,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征召他。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①姜夔云隔迷楼,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③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④。问当时依依种柳⑤,至今在否?注:①姜夔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韵脚填写本词。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孙权曾据其上与刘备共商抗曹大计。③使君:指辛弃疾。④金鼓:出征的队伍。⑤依依种柳:《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由楼前风景开篇,点出英雄遗迹,写江山依旧,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已经作古。B.“数骑”三句与辛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意略同,都寄寓了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C.下片“楼外”三句,词人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点明京口的重要性,为后文抒情做铺垫。D.全词沉郁苍凉,笔力雄健,虽刻意效法辛词的风格,却也突显了词人清刚﹑疏宕的特色。16.本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15.C16.①对辛弃疾的推崇和赞颂。运用典故,将辛弃疾与诸葛亮相比,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②对挥师北伐,收复中原的盼望。“中原”三句写出了北方沦陷区人民迫切盼望北伐的心声。词人借中原百姓的心声,表达了词人迫切希望北伐的愿望。③对时光易逝、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化用桓温的典故抒发了时光易逝而辛弃疾长久不受朝廷重用的慨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远近结合”错。“冥冥”指景物昏暗不明的样子,“隐隐”形容景物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可见此处属于远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本词的下片紧承上文,先颂扬稼轩的才略高强。“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是以诸葛亮来比拟稼轩,三国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刘备成就蜀汉大业。如今稼轩犹如诸葛再世,来临京口,定能以雄才大略完成敌御强敌恢复中原的重任。“数语便酬”突出了稼轩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接写,阐述京口战略地位的重要:“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写北固楼外广宇旷远幽深,大江岸堵隐约可见,历史上大军收复中原的路线呈现眼前,言外之意是稼轩于此了然心目,借此进一步推崇感赞辛弃疾。②接下来写中原人民跷盼恢复:“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这三句是说“中原地区民多财足,汴京的老人们,日夜南望盼望着你的北伐”,说明收复中原、统一南北是人心所向,表达了词人迫切希望北伐的愿望。③最后化用桓温北征看到他早年手种杨柳而感慨无限的故事:“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既写出稼轩对中原故乡的牵系关怀和急于挥师北进的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辛弃疾长久不受朝廷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7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指挥若定从容破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菊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战败的耻辱。【答案】①谈笑间②.樯橹灰飞烟灭③.满地黄花堆积④.憔悴损⑤.如今有谁堪摘⑥.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橹”“憔”“堪”“狸”。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田间劳作、烧火做饭、邻里互动……这些在农村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在网上却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围观,成就了一个个农村网红。不过,农村网红“红得快凉得也快”的现象,也引发不少专家担忧。这样的担忧并非①,而是基于当下农村网红发展动态的理性预警。互联网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网民可以呈现出爆炸式的追捧,也会如潮水般退去。当最初的新鲜感失去之后,农村网红靠什么留住粉丝?显然不是简单的耍宝,恶搞就可以的。很多人通过李子柒、张同学等人,看到了当下的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各种可能。只是,农村网红一拥而上,必然会出现②的情形。低门槛必然带来低质化,便捷性必然导致软约束。若不给予足够重视,不排除会出现大量农村网红被“拍在沙滩上”的局面。各地各部门应该在出台助推网红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多一些监管的思路和办法,要做到包容和规范并重,激发和约束同步。总的来说,农村题材大有可为,网红经济③。农村网红目前呈现出来的生机和活力,或许仅仅是一个开始。更蓬勃的势头、更生动的实践、更美好的愿景,还在后面。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选项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一致的是()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B.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D.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答案】18.①空穴来风/杞人忧天②泥沙俱下/良莠不齐/鱼龙混杂③方兴未艾19.D【解析】【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是说担忧不是毫无根据的,用否定句,可用“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空穴来风,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②语境指好坏都有的情况,可用“泥沙俱下”。泥沙俱下:比喻好坏性质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③语境指网红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可用“方兴未艾”。方兴未艾: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会很快终止。【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线句“如潮水般退去”运用比喻修辞。A.借代,“吴钩”代指兵器。B.双关,“风雨”“晴”具有双关义。C.互文。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分而为文,合而见义。D.比喻,把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地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①。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沿岸。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②,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边缘地带发生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③。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①.冲向沿海地带②.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③.就可能引起海啸21.海底地震发生后,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面“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沿岸”可知,海啸是以极快的速度冲击海岸,可填:冲向沿海地带。第二空,前面谈到海啸形成的几个原因,后面说“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可见这些原因中海底地震是最主要的原因,可填: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第三空,此处与“不会产生海啸”相对,意思相反,可填:就可能引起海啸。【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发生裂缝”动宾不搭配,应改为“出现裂缝”;成分残缺,“犹如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缺少介词,应在“犹如”后面加上“往”。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本义指出生、生长、生命。围绕“生”字,人们创造了许多内涵深刻的成语,如“生龙活虎”“应运而生”“生生不息”,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智慧和美好愿景。上述材料关于“生”的三个成语带给新时代的青年以怎样的联想与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生”的智慧《周易》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一个瞬间:初生的孩子呱呱落地,生命从此开始。“生”,是一个过程:地球上的生命从鸿蒙初始,便繁衍至今。“生龙活虎”“应运而生”“生生不息”这些成语之中更是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智慧和美好愿景。“生龙活虎”,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精神。你可曾在坚硬的山岩上见过层层叠缝中透出的一点绿 色?你可曾在凛冽的寒冬见过满墙蔓延的碧绿茂密的爬山虎?那是倔强的意志,是旺盛的生命力,就像青春的力量。青年人的“生龙活虎”,不仅是朝气与阳光,更是熊熊燃烧的斗志、拼搏到底的坚持、敢于挑战的魄力、生龙活虎的劲头。北京冬奥会场内场外,一群年轻“志愿者”们奔波忙碌;国际的赛道上,18岁的谷爱凌、17岁的苏翊鸣一举夺冠;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时中国年轻航天人齐呼“北京明白”;众多青年演员用情用心演绎爱国电影《长津湖》再现一个伟大民族的战斗姿态……这就是中国青年的样子——与时代同频共振,始终保持生龙活虎的劲头,用心用情贡献青春力量。“应运而生”,是顺势而为,更是乘势而上。应运而生,即顺势而生。春来草自青,凌寒梅怒放,这是草木的本性,人类社会也一样。秦末天下纷争,众人苦秦久矣,刘邦则顺时而出,一统天下;国家危难之际,中共在南方水乡的红船上诞生,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建国初期,清华大学抓住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重大机遇,主动担当,建成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与运行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如今,时代楷模张桂梅为教育发展平衡,深入大山,用自己照亮了女孩们的前路。由此见得,应运而生不仅需要我们顺应时运,更需要我们积累学识,乘势而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该顺势而为,增长才干,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攀升,把青春的激情铺满积极向上之路。“生生不息”,是万物规律,更是不屈不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中华民族精神代代延续,“中国故事”一次又一次感天动地……是因为有了一代代“生龙活虎”的青年人在一次次紧要关头“应运而生”,将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生龙活虎”“应运而生”“生生不息”……新时代的青年人,理应用昂扬的斗志、拼搏的精神、丰富的学识,做时代的“弄潮儿”,传承中国精神,实现伟大复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作文材料围绕“生”的本义及对应的三个成语展开。第一句话是介绍“生”字的本义,“出生”是生命的起始,“生长”是生命由萌发到茁壮的过程,“生命”包括人、物的生命。第二句话先是罗列了与“生”的本义相关的三个成语,对此考生要厘清三个成语在人生中的含意。“生龙活虎”可以理解为青年人的朝气与昂扬的精神,“应运而生”可以理解为处于具体的生活中或时代变局下的责任与担当,“生生不息”可以理解为青年一代在民族文化或民族精神中的传承与接续。三个成语有其内在逻辑关联:“生龙活虎”是基础,是“应运而生”“生生不息”的条件,“应运而生”是重要转化环节。材料的第二句话还指出,这三个成语“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智慧和美好愿景”,这其实提示了写作素材的选取可包罗古今。“人生智慧”指的是为人处事、求学交友、从业进取等方面的智慧,“美好愿景”是指其中包含着的对个人生活、事业及时代美好前景的祝愿。写作任务中有明确的指向,要结合三个成语写作。写作者身份为“新时代的青年” ,要注意写出新时代特点,同时要写出“联想与启示”“认识与评价”。在行文过程中,要紧密围绕三个成语中的一个或多个展开论述。最佳角度是写出三者的思辨关系,搭建三个成语之间的关联,比如写青年人要以生龙活虎的精神面貌,在社会、时代、生活中有“应运而生”的应变与担当,进而让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也可以写具有昂扬斗志和青春朝气的青年,要有生生不息的传承意识,才能在新时代下有应运而生的能力。立意:1.青年当用“生龙活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传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应运而生”。2.生生不息的民族发展需要青年人“生龙活虎”,昂扬进取,担当大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25 10:51: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5.2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