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强基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强基班)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证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中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通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现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 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本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材料二: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武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 正面的理想的人格范式。B.经孔子的改造后,“君子”的内涵不断丰富,即使与孔子主张不同的其他学派,也大多对此十分认同。C.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君子文化,既要看到君子文化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但不能将其等同于腐儒文化。D.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君子”的含义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修养的践行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明显优于前者。B.“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C.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风范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D.君子人格从上至下受到广泛认同和追从,甚至成为济世高标,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A.修己以安百姓。B.博闻强识而让,教善行而不怠。C.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D.藏器于身,待时而动。4.材料一主体部分是如何论证“君子人格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请从论证角度和论证方法等方面简要分析。5.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我们当代青年对“君子文化”的追求亦“不可以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认识。【答案】1.D2.C3.C4.①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是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大家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论证;②从论证方法来看,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①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② 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③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当下君子文化式微,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文本信息的能力。D.“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的践行者”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可知,春秋时期的君子仍然可指政治上的统治者,只不过“不再纯粹”,道德的践行者也可被称作君子。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A.“且明显优于前者”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提到中华文化人格与西方文化人格的不同,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B.“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扩大范围,由材料一第5段中的“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可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视君子人格为人生信条。D.“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说法绝对,由材料二第2段可知“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对君子成为济世高标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完全得益于此。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C.此句意思是“思考眼睛是否看明白,思考耳朵是否听懂,待人是否温和,举止是否恭敬”,而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就外在而言,君子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可知,君子言谈举止,是就外在而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角度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体部分是第2至5段,由“‘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从 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可知,全文以时间为线索进行论证,从论证角度来看,主要写了君子人格的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大家的接受程度。从论证方法来看,有引用论证,如“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文本引用了很多名言来论证“君子”的发展过程;有举例论证,如“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列举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的例子,来论证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对比论证,在第五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句子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强调人人愿做君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和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题干“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文化‘不可以已’的认识”需要首先理解君子文化,分析其意义和价值,据此概括出为何“不可以已”。从君子文化历史意义看:由材料一“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材料二“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等可知,君子文化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所以当代青年应努力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从当代青年自身来看:由材料二“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知,君子文化的推行和继承已经具备了前提条件,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应努力塑造和培育自己的君子人格,内外兼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审美内涵的人。从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看:由“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可知,就社会现实而言,当下君子文化式微,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等思想,社会现实需要当代青年努力推行君子文化,去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蘑菇圈阿来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烱拿起手机,她想要给胆巴打个电话。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她说:“胆巴呀,看来我要把蘑菇圈永远留在山上了。” 胆巴很焦急,“阿妈生病了吗?”阿妈斯烱觉得自己眼睛有些湿润,但她没有哭,她说:“我没有病,我好好的,我的腿不行了,明年,我不能去看我的蘑菇圈了。”“阿妈斯烱,你不要伤心。”“儿子,我不伤心,我坐在山坡上,无可奈何的时候,看见彩虹了。”阿妈斯烱听见胆巴说话都带出了哭声,他说:“阿妈斯烱,我的工作任务很重,我离不开我的岗位,不能马上来看你!你到儿子这儿来吧!”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烱,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阿妈斯烱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阿妈斯烱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阿妈斯烱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阿妈斯烱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阿妈斯烱说:“你不可能知道。”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阿妈斯烱没有言语。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烱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烱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烱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丹雅说:“阿妈斯烱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阿妈斯烱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烱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 斯烱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烱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烱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烱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阿妈斯烱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烱,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烱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烱,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阿妈斯烱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烱,我们找到了。”阿妈斯烱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阿妈斯烱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这是为什么?”丹雅说:“阿妈斯烱,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阿妈斯烱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烱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烱,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阿妈斯烱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烱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他。胆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她。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缓缓开动,车轮压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烱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胆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烱,你不要伤心。” 阿妈斯烱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有删改)文本二:过去我们听说小说,首先是一个叙事性的文学,叙事性的文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不是叙述而是叙写?叙,大家明白它是什么意思,述,大家也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但是我要把叙述改成叙写,之前没有人这样谈论过短篇小说。述是一个动态性不太强的字,在述的状态下,我们开始写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把对于小说丰富文本的关注只放在事件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而且,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如果用水流打个比方,今天的很多小说就像农村的人工渠道里头的水,渠道里的水很有效率,流得很快也不会浪费。但是人工渠道,一样的宽度深度,同时也规定它是一样的速度,一渠水这样一泻往前奔流,这样的水用于生产当然是有效率的,但是这样的水没有观赏性。我们从事的,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叙事文学,它是有美学效应的,它永远相伴于审美活动,那么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它就一定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进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在写的状态中的人,或者说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成功的小说家一定都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在讲述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而且非常成功,发人之所未见的这样的一些人。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节选自阿来《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上)》)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阿妈斯烱接连多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生动地表现出了阿妈斯烱肯定、惊讶、怀疑的心理变化。B.小说讲述了阿妈斯烱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公司追踪拍摄并以此赚钱的故事,塑造了阿妈和丹雅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C.小说中阿妈斯烱在得知蘑菇圈被发现了之后产生了一种“空洞的迷茫”,表现出她面对时代变化时茫然失措的心态。D.小说两次写到阿妈斯烱与儿子通电话,表现出阿妈斯烱内心的孤独与难过,也写出了儿子对阿妈满不在乎的态度。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虽然故事简单,但叙事富有动态性,主要表达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B.叙写和叙述都关注情节的进展,不同之处是叙写动态性强,须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而叙述只注重推进情节。C.作者认为,今天的小说都是先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后推进情节,进入故事时,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与回旋。D.小说运用了文本二提出的“叙写”方法,在讲故事时,叙事速度缓慢,在文本之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具有美学效应。8.文本一中阿妈斯烱反复说的“我的蘑菇圈没有了”具有哪些“言外之意”?请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丹雅公司利用不正当于段找到蘑菇圈,阿妈斯烱感到愤怒,阿妈斯烱预想蘑菇圈未来的遭遇而感到深深忧虑。②丹雅公司为了钱而采用欺骗手段,阿妈斯烱对这种人性之恶颇不以为然。③现代科技对阿妈斯烱的古朴的生活产生了冲击,阿妈斯烱丧失了原本的生活方式而感到茫然。【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儿子对阿妈满不在乎”错,小说中,阿妈告诉胆巴自己腿脚不便,不能山上时,胆巴伤心流泪,第二天委托他人看望阿妈,可见胆巴很关心母亲。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主要表达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错。小说有多重主题,还包括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的冲击等主题。C.“今天的小说都是先设计人物关系”错。由原文“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可知。D.“叙事速度缓慢”错。小说叙事速度富有变化,有快有慢。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由“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烱,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烱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烱,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阿妈斯烱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可知,丹雅公司利用不正当手段找到蘑菇圈,阿妈斯烱感到愤怒,阿妈斯烱预想蘑菇圈未来的遭遇而感到深深忧虑。②由“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阿妈斯烱,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阿妈斯烱,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可知,丹雅公司为了钱而采用欺骗手段,阿妈斯烱对这种人性之恶颇不以为然。③由“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可知,现代科技对阿妈斯烱的古朴的生活产生了冲击,阿妈斯烱丧失了原本的生活方式而感到茫然。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武帝后元元年。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欲以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赐死。顷之,帝闲居,问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二年春二月,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轻汉矣。”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皆拜卧内床下。丁卯,帝崩于五柞宫。戊辰,太子即皇帝位。帝姊鄂邑公主共养省中,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光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欲收取玺。郎不肯授,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昭帝始元二年春正月,封大将军光为博陆侯。或说霍光曰:“将军不见诸吕之事乎?处伊尹、周公之位,摄政擅权,而背宗室,不与共职,是以天下不信,卒至于灭亡。今将军当盛位,帝春秋富,宜纳宗 室,又多与大臣共事,反诸吕道,如是则可以免患。”光然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B.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C.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D.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谕”的意思是告诉,与《唐雎不辱使命》“寡人谕矣”的“谕”意思相同。B.顿首,古代的跪拜礼,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中用以表示致敬。C.遗诏是皇帝临终颁发的诏书,“遗”与《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的“遗”意思不同。D.崩,指帝王死亡。《礼记·曲礼》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立太子前,汉武帝考察了群臣,只有霍光能够担任辅佐太子的重任,于是汉武帝赐给霍光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B.汉武帝临终前向霍光托孤,霍光自称不如金日磾,而金日磾也谦让霍光,并称如果由他辅佐会使匈奴轻视汉朝。C.刘弗陵即位后,霍光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磾、上官桀一同主管尚书事,天下人都想一见他的风采。D.一天夜里,殿中有怪,霍光要求尚符玺郎交出玉玺,符玺郎宁死不从,第二天,霍光下令将尚符玺郎官品俸禄提了两级。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赐死。(2)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13.霍光为什么能成为辅佐汉昭帝的重臣?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答案】9.D10.A11.C12.(1)钩弋夫人回头看着皇帝,汉武帝说:“快走,你不能活下去!”最终将她处死。(2)汉武帝病重,霍光流着泪问道:“陛下万一不测,由谁来继承皇位?”13.①霍光为人忠厚,能担当大事,获得汉武帝赏识;②汉武帝临终托孤,霍光被委以重任;③霍光赏罚有道,为众人赞赏。 【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钩弋夫人生的皇子刘弗陵,仅有几岁,身体却长得高大壮硕,懂得很多事儿,皇上非常疼爱他,想立他为太子。只因他年纪小,母亲又太年轻,因此犹豫不决。“钩弋夫人之子”与“弗陵”是同义复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年稚”指年龄小,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谕”都为“明白、理解”的意思;句意:你真的没理解以前我赐给你那幅画的意图吗?/我明白了。B.正确。C.正确。句意:接受遗嘱辅佐幼主。/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D.正确。句意:皇帝在五柞宫驾崩。/天子死称为“崩”,诸侯死称为“薨”,大夫死称为“卒”。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刘弗陵即位后,霍光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错误,根据原文“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丁卯,帝崩于五柞宫。戊辰,太子即皇帝位”可见,霍光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是在汉武帝时,太子还未即位。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还顾”,回头看;“趣”,快步走;“卒”,最终。(2)“笃”,严重;“不讳”,死的婉词;“嗣”,继承皇位。【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察群臣,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等处可知,霍光为人忠厚,能担当大事,获得汉武帝赏识;从“上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可知,汉武帝临终托孤,霍光被委以重任; 从“光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光召尚符玺郎,欲收取玺。郎不肯授……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可知,霍光赏罚有道,众人赞赏。参考译文:汉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钩弋夫人生的皇子刘弗陵,仅有几岁,身体却长得高大壮硕,懂得很多事儿,皇上非常疼爱他,想立他为太子。只因他年纪小,母亲又太年轻,因此犹豫不决。汉武帝想派合适的大臣辅佐他,观察群臣,只有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为人忠厚,可胜任此事。于是汉武帝让黄门画(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朝见诸侯的画赐给霍光。过了几天,汉武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摘掉头上的装饰,叩头请求宽恕。汉武帝说:“将她拉下去,送到宫中监狱。”钩弋夫人回头看着皇帝,汉武帝说:“快走,你不能活下去!”最终将她处死。没过多久,汉武帝闲暇无事,问周围的人说:“外面人对处死钩弋夫人都说什么了?”周围的人回答说:“人们说‘既然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为什么将他母亲杀了’。”汉武帝说:“对。这就不是你们这些愚蠢的人所能知道的。自古以来国家之所以发生混乱,都是因为国君年纪小,母亲年轻。女主一人独居,就会骄横不顺,荒淫秽乱,没人禁止得了。你没听说过吕后的事吗?所以不得不将她先除掉。”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春季,二月,汉武帝病重,霍光流着泪问道:“陛下万一不测,由谁来继承皇位?”汉武帝说:“你真的没理解以前我赐给你那幅画的意图吗?立我的幼子。由你像周公那样辅佐他。”霍光叩头推让说:“我不如金日磾。”金日磾也推辞说:“我是个外国人,赶不上霍光,如果由我辅佐会使匈奴轻视汉朝啊。”乙丑(十二日),汉武帝颁布诏书立刘弗陵为皇太子,当年八岁。丙寅(十三日),汉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三人共同接受遗诏辅佐幼主。都拜伏在卧室内的床下。丁卯日,皇帝在五柞宫驾崩。戊辰日,太子登基皇帝位。刘弗陵的姐姐鄂邑公主陪他一起住在寝宫中,负责抚养照顾,霍光、金日殫、上官桀一同主管尚书事,主持朝政。霍光辅佐幼主,朝廷政令都由他自己发出,天下人都想一见他的风采。一天夜里,宫中曾出现怪物,群臣都为怪物惊慌不安,霍光在慌乱中召见尚符玺郎,想收回皇帝的玉玺。尚符玺郎不肯给他,霍光想强迫他交出。尚符玺郎手持宝剑严肃地说:“我的头你可以拿到,但玉玺你不可能得到。”霍光非常赞赏他的尽忠职守。第二天,下令将尚符玺郎官品俸禄提了两级,众人也为此更加敬重霍光。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春季,正月,汉昭帝封大将军霍光为博陆侯。这时有人劝霍光说:“将军是否听说过吕氏家族的事?处在伊尹、周公的地位,处理国政,独揽大权,疏远皇族成员不与他们共事,所以失去天下人的信任,最终遭到灭亡。如今将军身居显要地位,皇帝年幼,应接纳皇室成员,再多与朝廷大臣共商大事,一切与吕氏处事的方法相反,如果这样去做,便可以免除祸患。”霍光认为有道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锦城散花楼李白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注]。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注]双流:县名,今属成都市。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绣”“珠”“琼”等字眼,写出阳光照耀下的楼阁精美华丽。B.“绿云中”以夸张的手法写散花楼之高,为七、八句写远景做好铺垫。C.诗中状物写景灵活生动,从内外、高低、远近等多角度描绘诗人所见。D.全诗语言精炼而且格律工整,体现了一种恬淡自然、清新明丽的诗风。15.诗人的情感随登楼过程而发生变化,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D15.(1)看到散花楼,进而观赏楼内华丽的装饰,诗人不由惊讶赞叹。(2)拾级而上,凭栏远联,看到辽阔壮美的景色,诗人忧愁随之消散。(3)登临高处,仿佛在九霄云外畅游,诗人忘却尘俗,陶醉其中。【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格律工整,体现了一种恬淡自然、清新明丽的诗风”错,此为古体诗而不是近体诗,并没有工整的格律;这首诗用词华丽,包含夸张、想象、渲染,不属于“恬淡”“清新”诗风。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大意是: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诗人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这两句诗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 楼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由此可见,看到散花楼,进而观赏楼内华丽的装饰,诗人不由惊讶赞叹。“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大意是: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楼阁高梯入云,楼接霄汉,气象雄伟。诗人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遥看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散花楼的美景竟然使诗人陶醉了。诗人拾级而上,凭栏远联,看到辽阔壮美的景色,诗人忧愁随之消散。“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大意是: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如上九天游”则是再次抒发登楼的愉悦之情。登临高处,仿佛在九霄云外畅游,诗人忘却尘俗,陶醉其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12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好说明这个道理。(5)《老子》中以大树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中善于运用比喻说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喻证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士不可以不弘毅④.任重而道远⑤.静而后能安⑥.安而后能虑⑦.自伐者无功⑧.自矜者不长⑨.合抱之木⑩.生于毫末⑪.若火之始然⑫.泉之始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焉”“弘”“伐”“矜”“然”。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我对雪是①的,我喜欢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那么②,与众不同。在我们当地,有时也会下暴雪,大雪③,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大地被迅速淹没。飞鸟呢,大部分藏到安全的巢里去了,从缝隙间露出个小脑袋,赏雪。偶尔低头啄一下羽毛,再啄一下。只有喜鹊依然兴高采烈,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三只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的喜鹊。它们经过时,快如一道闪电,我只来得及看清它们白净的肚腹,像雪那么白。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使用了问句,请结合材料分别简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7.①情有独钟②超凡脱俗③纷纷扬扬18.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三只喜鹊,它们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19.第一处是反问句,强调雪的气质与“尘世气息”的不同,增强语气。第二处是设问句(选择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喜鹊穿越风雪的原因的思考,发人深思。【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语境,此处应该填写“我”从小以来对雪的态度,根据后文来看,作者对雪非常喜爱,可填“情有独钟”。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②根据前文,此处表现雪与“沾了尘世气息”的草木的不同特点;根据后文,还要体现它“与众不同”,因此是“超凡脱俗”。超凡脱俗: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脱世俗的高雅境界。③根据语境,所填成语应作为句子的谓语,来描写下暴雪的样态,可填“纷纷扬扬”。纷纷扬扬:形容雪、花、树叶等散乱飘洒。【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先提取句子主干单独成句,再分别把复杂成分(多层定语、状语等)抽出来作为句子或者短语,最后排序。本题中主干句为“我常看到两三只喜鹊”;其他成分,“在大雪时”为状语,这个成分可以和主干句合为一句;剩余内容“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为“喜鹊”的多层定语,可在这几句前面加出主语“它们”,变成句子。整理答案即可。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修辞上,问句可分为设问和反问。设问句: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的“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问句:用否定的句式通过反问来表示肯定的意思,或用肯定的句式通过反问来表示否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第一句“那种清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通过反问来表示肯定的意思,意思是那种清香与世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相同,用反问的形式强调雪的气质与“尘世气息”的不同,增强语气。第二句“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自问自答,所以是设问句。是对喜鹊要费力地穿越风雪原因的询问和思考,发人深思。(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答案】20.①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处处”是“到处”的意思,比“处”范围更广,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③“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黄色之浅;④“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21.示例一:①处,两个逗号将“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 示例二:②处的两个逗号将时间状语“半天”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闭住口”的时间之长,凸显了狂风的猛烈和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叠词的效果,如音韵美、画面美、渲染强化、描摹性。文中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显然比“处、微、早”在语意表达上更能强化文意。然后结合各自的语境分析。如“处处”,意思是“到处”“各个地方”“所有地方”,文中“处处显出干燥,结实”是说便道上到处都是干燥、结实的,而“处”意为某个地方,“处处”显然比“处”的范围广。如“微微”,意思是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是程度副词,两个“微”叠用形容程度更轻,文中“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是说黑土发黄的色彩很浅,在程度上比“微”更轻。如“早早”,比常时为早,很早,是时间副词,文中“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是说祥子拉车的时间很早,两个“早”叠用比“早”更能凸显时间之早。【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从两句中任选一句分析逗号的表现力。①处,“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描述祥子在狂风中拉车的状态,“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是祥子逆着狂风拉车时的动作,叙述时如果中间不做停顿或仅用顿号做停顿便会显得动作连贯,减弱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感,但用两个逗号将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做较长的停顿,则更能够显出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②处,“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是祥子在狂风中的状态,使用两个逗号将“半天”从句子中独立出来,使这一时间状语更加突出醒目,强调祥子在狂风下“透不出气”“闭住口”的时间之长,而忍了半天才打出一个嗝,也凸显出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马丁·路德·金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何时无声,何处惊雷朱自清说:“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可范仲淹也在《灵乌赋》中言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沉默还是发声?是以无声湮没世界的喧嚣,还是以惊雷劈开黑暗的苍穹?——其实,何时无声,何处惊雷,并无定论,均应酌情。当个人力量尚不具足时,沉默是一种韬光养晦。面对困难,卒难应付,于是积蓄实力,养聚内蕴,暂时的沉默是为来日背水一战作下的铺垫与准备;人生常有起落,时见高低,在低谷时默默努力,埋头苦熬,不争不鸣,待到时机成熟,冬去春回,方绽放山花烂漫,撷取胜利果实。当身处纷乱不明真相时,沉默亦是一种包容体贴。世事纷纭,复杂多变,个体受限于不同的立场与视角,难辨乱象,困于乱局。与其从道听途说中探得一二话头便义愤填膺、或是被“带节奏”人云亦云胡乱呼喊,不如保持沉默,清心直视,在无法怒目行凶者时,至少能做到不向更弱者抽刃。周国平说:“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人际关系中,沉默予人以回旋的余地、变通的空间、留白的宽容和善意的体贴。有时候,沉默是一种对他人自尊的保护;有时候,沉默是一种对他人生活的尊重;有时候,沉默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成全。然而,一味沉默,却不可取,当发声时,不妨惊雷劈空。鲁迅先生放下手术刀,以笔发声,刺破了笼罩着民众的黑暗阴霾,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点点光明;何香凝先生走上广州街头,以呐喊发声,争取妇女解放,将革命信念贯穿毕生;政协委员高晓笛作为听障人士,以手语发声,为残疾人群体的教育,就业和养老问题谋福;赵德馨教授捍卫权益,以法律发声,替所有注册作者讨回应有的公平。当罪恶被乌云遮蔽,弱小被强权欺压,真相被只手遮蔽,阴暗被谎言覆盖,自然应当声如洪钟,振聋发聩。正是因为世上存在着有理想、有担当、有态度、有分量的发声者发出英勇、正义、公平的呐喊,替弱者请命、为真理呼号,秉笔直书,为民喉舌,敢怒敢言,振聋发聩,罪恶才能曝于阳光之下,弱小才能寻得容身之所,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阴暗才能被世人看见。因此,当发声时,且不可沉默。“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何处应有惊雷,何时应当沉寂?沉默是金,但一味缄口却未免流于懦弱;发声是刀,但时时亮锋却未免过于激进。愿我们都能在喧嚣扰攘、未知全貌时沉默,在强权威慑、邪恶狞笑时发声,寂静之处,亦藏惊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话题作文题。材料共有三则。第一则材料引林语堂的话,认为如果只是用发声来对抗发声、用言语来回击言语,不如适时沉默。发声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有时候“沉默”比“发声”更有力量,“沉默”也许是一种无声但有力的回击。第二则材料引马丁·路德·金的名言,认为相比坏人的可憎,更应该反对“好人的沉默”,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行为:沉默代表着逃避和怯懦,意味着麻木和冷漠。所以面对黑暗与不公,我们应敢于发声。第三则材料引《荀子》章句,认为只要处理得当,有利于当时的情况,沉默和发声都是明晓事理的行为,都是明智的。第一则材料赞同沉默多于发声,第二则材料赞同发声多于沉默,第三则材料辩证地看待了沉默和发声的关系。如果以第一则材料为立意点,可以对沉默的意义进行阐释:沉默让人能获得更多思考和沉淀的空间,也能培养人隐忍坚毅的优秀品格,在伤害、攻讦他人时选择沉默,是一种善良、温暖、正义;在境遇不佳、人生低谷之际选择沉默,是一种从容、克制、豁达。所以,沉默自有其力量。如果以第二则材料为立意点,可以对发声的作用进行论述:发声是英勇、正义、公平的呐喊,是坦率、凛然、磊落的体现。替弱者请命、为真理呼号,秉笔直书,为民喉舌,敢怒敢言,振聋发聩,发声者无疑是时代的先驱。正是因为有人发声,罪恶才能曝于阳光之下,弱小才能寻得容身之所,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阴暗才能被世人看见。因此,发声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如果以第三则材料为立意点,就要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的关系。不是所有的沉默都值得鼓励,在该发声疾呼时选择沉默即是对罪恶的包容,在该反抗时缄口不言即是对暴力的纵容,一味沉默即是懦弱、逃避、无视、冷漠的象征。同样,不是所有的发声都有积极意义,如果在外部条件不成熟、客观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冒险冲动的发声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僵局和险境;不仅如此,发生者的立场、境遇、角度、格局也决定着发声是否得当、正义、无可辩驳、充满力量。因此,一味追求发声也是不可取的。正如材料所言,在恰当的时候沉默或发声,才是明智的。立意:1.沉默之下,是人心的冷漠。2.花开无声,沉默可颂。3.愿作震雷,响彻沉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1 10:20: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5.0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