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强基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强基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射洪中学高2022级强基班高一(下)第二次学月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孔子看来,人对“利”的裁断不外乎三个方面:如何看待“富”与“贫”、“贵”与“贱”、“生”与“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贫”“贱”“死”是有“害”的,因而常常会生出一种耻“贫”、厌“贱”、恶“死”之心。与此相对,“富”“贵”“生”则往往被认为是有“利”的,因而人们常常会存有一种爱“富”、喜“贵”、好“生”之心。进而言之,在“富”“贵”“生”三者之中,“生”更是被人视为最基本的“利”:有了肉体存在的“生”,人才有了对“富”与“贵”的求取;或者说,人对“富”与“贵”的求取,最终乃是为了维护最基本的“生”的权利与满足活得更为幸福的愿望。鉴于此,我们可以把人对“利”的求取进一步简化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富”与“贵”的求取,一个是对最为基本的“生”的求取。与此相应,孔子依据人所宜行的“仁”道而作的“义利之辨”也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富”与“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另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就第一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并没有从维护人的生存权利的意义上否认“富”与“贵”之于人的价值,因而也没有贬抑作为肉体存在的人对“富”与“贵”的欲求。《论语里仁》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首先在人之常情的层面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欲求“富与贵”、嫌厌“贫与贱”之心。孔子超出常人之处在于,他对“富与贵”“贫与贱”的弃取设置了一个不得不遵循的前提,那就是必须依于“道”来裁断,而这个“道”自始至终都有其确然不移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可离弃的“仁”。如此看来,孔子“义利之辨”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顺乎人之常情而对“富与贵”“贫与贱”有所取或有所 弃,而只是在于人在有所取或有所弃的裁断与抉择中是否体现了“仁道”。从第二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同常人一样也看重“生”。正因为如此,当子路就何谓“死”这一问题冒昧讨教时,他才会以“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样的反问式答复来予以指点。“生”是人所顾念的,“死”是人所嫌厌的,这乃人之常情。就日常处境而言,其实并不存在如何在“生”与“死”之间作取舍的问题。进而言之,在“生”与“道”并行不悖的情形下,根本就不存在舍“生”求“道”抑或贪“生”弃“道”的两难抉择。在孔子看来,只有当人面对不得不在“生”与“道”之间抉择其一的危境之际时,是否“弃生”才成为关乎人生大端的一个真问题。孔子就这一人生难题所作的经典诲示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以“仁”立教,他所“志”与所“弘”的“道”说到底乃是以“仁”为价值底蕴的“仁道”。如果我们将“义利之辨”在其第二个层面的裁断归结为“生”与“道”之间的裁断的话,那么对“生”与“道”作裁断也就意味着对“生”与“仁”作裁断。在孔子这里,“生”诚然是人生最大的“利”,不过“生”的终极意义毕竟取决于“仁”,因此,“仁”便成为孔子用以裁断“生”的最高的“义”,“杀身以成仁”也由此成为孔子为人生价值弃取所作的最高裁断依据。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之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摘编自孙秀昌《孔子“义利之辨”的价值论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生”,人们更重视求取“富”“贵”,这与后者更能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关。B.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都有求取财富和地位的欲望。C.当对“生”的求取和“人之常情”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在“生”与“义”之间做出取舍。D.文中的“义”指的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利”指的是“能给人带来利益的身份地位”。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了“生”与“富”“贵”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将对“利”的求取概括为两个层面。B.对“利”的求取受“义”的制约,甚至会因“义”弃“利”,《鱼我所欲也》体现了该观点。C.孔子虽然认为“义”和“利”之间彼此对立,但他也承认“义”是求取“利”的前提和依据。D.作者认为“义利之辨”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判断,并涉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属于价值论话题。3.下列是古代学者有关“义利”的观点,其中最接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A.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是犹欲寿而勿颈也。(荀子)B.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C.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程颢)D.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陆九渊) 【答案】1.B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人们更重视求取‘富’‘贵’”曲解文意。原文“进而言之,在‘富’‘贵’‘生’三者之中,……或者说,人对‘富’与‘贵’的求取,最终乃是为了维护最基本的‘生’的权利与满足活得更为幸福的愿望”可知,是“生”是人们更视为基本的,更重视的。C.不合逻辑。据原文“‘生’是人所顾念的,‘死’是人所嫌厌的,这乃人之常情”可知,“对‘生’的求取”属于“人之常情”,二者不存在冲突。另外,据原文“如果我们将‘义利之辨’在其第二个层面的裁断归结为生‘生’与‘道’之间的裁断的话,那么对‘生’与‘道’作裁断也就意味着对‘生’与‘仁’作裁断。在孔子这里,‘生’诚然是人生最大的‘利’,不过‘生’的终极意义毕竟取决于‘仁’,因此,‘仁’便成为孔子用以裁断‘生’的最高的‘义’”可知,不是在“‘生’与‘义’之间做出取舍”,而是在“‘生’与‘仁’之间做出取舍”,所谓的“义”便是“杀身以成仁”。D.“‘利’指的是‘能给人带来利益的身份地位’”表述片面。原文“一个是对‘富’与‘贵’的求取,一个是对最为基本的‘生’的求取”,“身份地位”归属于“富”与“贵”。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义’和‘利’之间彼此对立”错。原文“孔子首先在人之常情的层面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欲求‘富与贵’、嫌厌‘贫与贱’之心”“就日常处境而言,其实并不存在如何在‘生’与‘死’之间作取舍的问题。进而言之,在‘生’与‘道”并行不悖的情形下,根本就不存在舍‘生’求‘道’抑或贪‘生’弃‘道’的两难抉择”可知,两者并未对立。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的观点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A.选项意为:人们如果只知道珍重生命、喜欢安定而抛弃了礼义,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想长寿而割断脖子一样。从反面论证了本文观点。B.选项意为: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放弃世俗倡导的 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不符合本文观点。C.选项意为:一个人行了义,就会得到利,相反,出了利也会得到义。选项强调的是“义”与“利”的对立,不符合本文观点。D.选项意为:如果志向在于道义,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合乎道义;如果他的志向在于利欲,那么他的学习就一定在利欲上。该项强调“义”与“利”对“学习”的重要影响,不符合本文观点。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全球每年大约会有上千人遇上雪崩,其中约有150人会因此丧生。雪崩还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甚至能堵截河流,导致洪灾。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其它严重的次生灾害。积压在山上任何地方的雪都有移动的可能,但每个地方发生雪崩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如果山坡陡峭,雪则不会堆积过厚,很难发生雪崩。地表光滑的地方,雪也不会堆积过多,比如,雪崩很少在有草的山坡上发生。接近峰顶的平地也相对安全,雪会在此积累成厚厚的一层,但它相对稳定,如果其上方发生雪崩则会破坏这种稳定,这就是平坦区域只有在上面的坡上没有过厚积雪的情况下才会安全的原因。最危险的地方是坡度大约在30—40度的地方,这个坡度并不太缓,所以雪不会堆集得过厚,同时,这个坡度又并不太陡,可以保证雪层的相对稳定。山上的雪层一般相对稳定。如果发生移动,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恰巧破坏了它的稳定。急剧的升温会引起不稳定。山上较高处的雪融化后,汇成一股水流沿坡而下,水渗透到山下的雪中,会溶解部分同地表接触的雪。这不仅使雪同地表分离并让地表更加润滑。虽然从表面上看并无明显的变化,但此时雪层已经不稳固了。雪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在温度较高时,底层的雪会升华,在升华过程中,水蒸气会沉积为冰,因此部分雪层会从紧密包裹状变成霜状。在霜状雪层中,雪粒间的结合部比其他类型的雪层都要脆弱,所以这时候,雪层已经失去了部分的凝聚力。当你走在上面时,它会吱嘎作响,这是雪变得不再稳固的迹象之一。如果雪的重量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动摇。铺在山坡上的雪受到两种力量的制约:摩擦力和地心引力。摩擦力一般阻止直接同地表接触的雪层的运动,而地心引力却与摩擦力相反,它更喜欢把雪从山坡上“拉”下来。如果雪要保持稳定,那么摩擦力必须克服地心引力。地心引力此刻作用于整体的雪层,雪层增大、地心引力也随之增强。雪层间的凝聚力会让整个深层的雪开始一起移动。结果,移动的雪层越来越大,最后只能彻底崩溃。当空气经过峰顶,地表的不规则性会引起旋风,旋风夹带着雪在山顶盘旋或是冲下背风的一面,导致背风坡累积更多的雪,这些只是发生在高处的雪地上。尽管此时山下天气依然睛朗,能见度高,然而,滑 雪者和登山者却并不知道他们头顶上的积雪已经蠢蠢欲动了。当雪层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下,一声枪响,或是滑雪而过的呼啸声,人们招呼远处朋友的喊声,树枝忽然折断的劈啪声……都足以引起雪崩。如果雪是干燥和粉状的,开始也许只有少量的雪粒被扰动。它们滚动着,跳跃着,一点点地移动着。然后,就像卡通片中的雪球一样,当滚下山坡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了,雪地此刻已经乱作一团。越来越多的雪加入到洪流之中。这种现象我们叫做“点状释放雪崩”。不过,这种雪崩与湿雪崩相比,危险性要小一些。湿雪崩的雪呈现块状。湿雪崩通常发生在气温上升时,因表面雪层融化后又渗入到下层雪并重新冻结,形成湿雪层,而因为气温升高,使得新的湿雪层不容易吸附在密度更小的原有冰雪之上,于是向下滑动,从而产生雪崩。湿雪崩重量较大、速度慢、质地密,在其滑落过程中,会带起沿途的树木和岩石,从而产生更大的危害。许多著名的冬季旅游胜地都有近距离监控设施。在积雪较厚并极有可能发生雪崩的地方还装有可控引爆装置,它利用爆破引发小型的雪崩以防止随后较大雪崩的发生。作为游客,你要牢记当地的安全警示,不要到规定以外的区域游玩。(摘编自《耀眼的暴风雪》)材料二:雪崩究竟有多恐怖,1999年阿尔卑斯山大雪崩会告诉你答案。1999年1月份,奥地利著名的滑雪胜地加尔蒂,迎来了自己的滑雪旺季。当年加尔蒂1月29日到2月4日,阳光异常充足,这样的天气虽然反常,但是却给滑雪爱好者们,带来了极佳的滑雪体验。只是他们没有想到,也正是这种反常的天气,给他们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好天气过后,加尔蒂却迎来了一场十年一遇的大暴雪,这场暴雪整整持续了两 周时间。同时遭遇了高达120公里/小时的大风。2月23日下午3点59分,厚重的积雪开始滑落,约20万吨的积雪以40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山下袭来,直奔加尔蒂小镇。(摘编自《阿尔卑斯山雪崩,3分钟摧毁了半个村庄》)4.材料一中的图片是阿尔卑斯山脉某山峰的右侧山势图,下面是从该图片得出的相关结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c处是三处中最不安全的地方,但该处如果是草地,则发生雪崩的几率将会降低很多。B.即使天气晴朗,d处也可能遇到雪崩,因为在旋风作用下,山上可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雪。C.相较于a、b两处,旅游胜地一般会选择在c处安装可控引爆装置来预防较大雪崩的发生。D.b处比a处更易发生雪崩;如果地形相近,从左侧登山比从右侧遇到雪崩的可能性要小。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霜状雪层比紧密包裹状的雪层更易发生雪崩,是因为霜状雪层中雪粒间的结合部是所有雪层中最脆弱的,这致使雪层失去部分凝聚力。B.在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的凝聚力大于它所受到的摩擦力时,雪便向下滑动,这时如有像声音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就有可能引发雪崩。C.材料一介绍了雪崩的相关知识,生动形象,如用“卡通片中的雪球”来形容“点状释放雪崩”,这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其特征。D.作者在材料一的开篇简述了雪崩的巨大危害,之后介绍了雪崩发生的原因和雪崩的分类,最后为游客给出了在雪山旅游时的安全建议。6.材料二中加尔蒂小镇遭遇的异常天气为什么会导致该地发生大雪崩?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答案】4.D5.B6.①气温升高:持续晴天,温度升高,雪与地表分离;升华改变了雪层内部结构,变得脆弱。②持续暴雪:持续暴雪增加了山上积雪重量,使雪层的地心引力大于摩擦力,极易雪崩。③风力强劲:罕见大风(120公里/小时)将大量的雪吹向背风坡,导致背风坡的积雪增多。【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b处比a处更易发生雪崩”错,根据材料一“如果山坡陡峭,雪则不会堆积过厚,很难发生雪崩。地表光滑地方,雪也不会堆积过多,比如,雪崩很少在有草的山坡上发生。接近峰顶的平地也相对安全,雪会在此积累成厚厚的一层,但它相对稳定”,根据图片a处是接近峰顶的平地,相对安全;b处山坡陡峭,很难发生雪崩。故选D。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当积雪的凝聚力大于它所受到的摩擦力时”错,根据材料一“铺在山坡上的雪受到两种力量的制约:摩擦力和地心引力”“如果雪要保持稳定,那么摩擦力必须克服地心引力”“雪层间的凝聚力会让整个深层的雪开始一起移动。结果,移动的雪层越来越大,最后只能彻底崩溃”可知,雪崩和摩擦力、地心引力有有关,而积雪的凝聚力与地面摩擦力无直接关系。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当年加尔蒂1月29日到2月4日,阳光异常充足”可知,这和材料一所述形成雪崩的原因“急剧的升温会引起不稳定”“在温度较高时,底层的雪会升华,在升华过程中,水蒸气会沉积为冰,因此部分雪层会从紧密包裹状变成霜状”一致,可见加尔蒂发生雪崩的原因是持续晴天,导致气温急剧升高,雪在升华过程中,导致积雪状态不稳定;根据材料二“加尔蒂却迎来了一场十年一遇的大暴雪,这场暴雪整整持续了两周时间”,和材料一所述形成雪崩的原因“如果雪的重量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动摇”“如果雪要保持稳定,那么摩擦力必须克服地心引力”一致,可见加尔蒂发生雪崩的原因是持续降雪带来雪量的增加,使雪的重量达到一定的极限地心引力大于摩擦力,最终导致雪崩;根据材料二“遭遇了高达120公里/小时的大风”,这和材料一所述雪崩的原因“当空气经过峰顶,地表的不规则性会引起旋风,旋风夹带着雪在山顶盘旋或是冲下背风的一面,导致背风坡累积更多的雪,这些只是发生在高处的雪地上”一致,可见,贝尔蒂发生雪崩的原因是猛烈的大风,导致背风坡的积雪增多。(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致母亲的信冼星海妈妈:上海“八一三”的炮声使整个中华民族有血气的民众觉悟了、团结了!从此以后,国土四周都布满着敌人的火焰,每个中国人都免不掉危险。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的印象我还没有忘记,如今又遭遇到更大的浩劫、更残忍的屠杀了。在这关头,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国民再没有第二句话,“只有保卫国土来参加这伟大而神圣的战争!”我们并不赞颂战争,可是没有战争就失掉自由和博爱的存在!亲爱的妈妈,我是在上海开火五天后离开那素称安逸的上海的,沿一条弯曲的苏州河向前进。一路上四处炮声,头上也都是敌机盘旋。同行十四人一样地不顾一切向前,为着踏上一条大路,竟没有顾到目前所坐的拖粪小船的臭味和肚里的饥饿。但,妈妈,你得明白我们并不是逃难,我们十四个都是救亡的勇 士。虽然还没有实现我们预期的愿望,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明了自己对国家应负的责任。从出发到今天已经是四个多月了,国土又不知沦陷多少,同胞又不知被屠杀多少!但我们并不悲观,也许我们失去了的土地会被炸成一片焦土,但到最后胜利在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收复已失的土地,更可以重建新的建筑、新的社会。伟大的先驱告诉我们:“没有破坏便没有建设。”只有赶走了敌人,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现在我已到武汉了,并且不久又快去重庆。在这漫漫黑夜,感觉四周凄凉冰冷,我耳边好像有无数的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和失去了母亲的儿子在哀诉。那不能告诉人的潜伏般的音乐,很沉重地打动我,使我不能不又想起了我唯一的你——妈妈。我想在每一个母亲想念着她自己的儿子出发为国宣劳的时候,或许会更恳切些吧!是的,或许会更恳切的!因此,我半夜没有酣睡。但想念着国家的前途和自己应负的责任,我又好像不得不要暂时忘记你了,忘记一切留恋。但我并不是忘记了你伟大的慈爱和过去五十多年的飘零生活,我更不是忍心地来抛弃你去走千百万里的长程。可是我明了自己的责任,明了中华民族谋自由、独立解放的急切。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的伟大任务,希望借宏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起那一切苦难的人们。但,妈妈,我常感到自己能力的薄弱和自己实际生活的缺乏,虽然有时站立在整千整万的民众面前,领导着他们高歌,但有时我总有战栗,因为我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又想念到遥远的妈妈了!可是当我每到一个地方的时候都被民众歌咏的情感所征服,令我不仅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你,而且又更加紧我的工作。我常常感到民众的力量最伟大,民众对音乐的需要,尤其在战时,那使我不能不忍痛地离开你而站立在民众当中。他们热烈地爱着我,而我也热烈地爱护他们。自我离开上海后,妈妈必定感到很寂寞,没有亲近的人在你身旁,连可靠的亲友也逃避到香港了。但我很希望妈妈放心,这次抗战是必定得到胜利的,只要能长期抵抗下去。妈妈!我更有一件事情可以安慰你的,就是现在我已开始写《中国兵》了。这作品是继《民族交响乐》之后的,是纯用音乐来描写中国士兵抗战的英勇,保卫国土的决心。那伟大士兵的抗战精神,已打动每一个父母的心。我曾和伤兵们谈话,我也听过很多士兵冲锋和游击军的故事。可是我还得亲历其境,并且要参加作战,才能更明了中国兵的伟大。我除写作之外,我还想走遍后方,作救亡歌咏宣传运动。在武汉七天后,我们预备去重庆各处担任后方宣传工作。我想在这远程的旅途中,我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得许多作曲的材料。我虽然时常地要想起妈妈,但理智会克服我,而且我自己知道在这动乱的大时代里,没有一个被侵略的人民不是存着至死不屈的精神。如果将来中国打胜仗以后,那所有的母亲们和儿子们都能有团叙的一天。国家如果被敌人亡了的话,即使侥幸保存性命,但贪生怕死的生活和不纯洁的灵魂带来的痛苦,比一切肉体的痛苦更甚。为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我希望所有的母亲们和儿子们都勇敢地向前。中国民族解放的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们的纯洁的爱给国家,同心合力在民族斗争里产生一个新中国。 别了,亲爱的妈妈!祖国的孩子们正在争取洗刷没有祖国的孩子的耻辱,让那青春的战斗的力量支持那有数千年文化的祖国。我们在祖国养育之下正如在母胎哺养恩赐一样,为着要生存,我们就得一齐努力,去保卫那比自己母亲更伟大的祖国。妈妈看了这封信以后,我想,在您的皱纹的脸上应该会漾出一丝安慰的微笑吧。再见了,孩子在征途中永远祝福着您!星海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到了“上海‘八一三’炮声”使得“有血气的民众觉悟了、团结了”,既点出了时代背景,也暗含了终将胜利的信心。B.作者离开上海的途中,并未意识到“拖粪小船的臭味和肚里的饥饿”,既为了表现其旅途的狼狈,也为了表现战争给民众带来的伤害。C.作者意识到音乐在抗战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安慰伤员,还可以唤醒和团结百姓,因此他坚持创作民众所需要的音乐。D.“祖国的孩子”指的是团结一心、为抵抗侵略者而斗争的广大民众,“没有祖国的孩子”指的是那些遭受侵略者侵凌的沦陷地区民众。8.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妈妈”在看完信后,“脸上应该会漾出一丝安慰的微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与那些宏大叙事相比,书信更能体现出写作者在特殊环境下,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本文体现了冼星海哪些“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B8.①信中有对自己的关心。儿子虽投身于抗战,但仍未忘记关心自己,这让母亲颇感安慰。②儿子满怀救国之热忱。儿子写出音乐作品,以实际行动鼓舞民众,这让母亲由衷欣慰。③言语中表明形势向好。中华民族渐渐觉醒,英勇顽强地齐心抗战,这让母亲看到希望。9.①作者内心抵触战争,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又积极地投身抗战。②作者时时感到沮丧,但又充满信心,坚信音乐能在抗战中发挥作用。③作者思念牵挂母亲,但为了抗战胜利,需加紧创作,只能暂时忘记。【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既为了表现其旅途的狼狈,也为了表现战争给民众带来的伤害”说法错误。并未意识到“拖粪小船的臭味和肚里的饥饿”是为了表现“我们”为了“踏上一条大路”的勇往无前的精神。 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文中“但我并不是忘记了你伟大的慈爱和过去五十多年的飘零生活,我更不是忍心地来抛弃你去走千百万里的长程”“因为我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又想念到遥远的妈妈了”“自我离开上海后,妈妈必定感到很寂寞,没有亲近的人在你身旁,连可靠的亲友也逃避到香港了”可知,儿子虽投身于抗战,但在信中仍未忘记关心自己,这让母亲颇感安慰。根据文中“妈妈!我更有一件事情可以安慰你的,就是现在我已开始写《中国兵》了。这作品是继《民族交响乐》之后的,是纯用音乐来描写中国士兵抗战的英勇,保卫国土的决心。……我除写作之外,我还想走遍后方,作救亡歌咏宣传运动”可知,儿子满怀救国之热忱写出音乐作品,以实际行动鼓舞民众,这让母亲由衷欣慰。根据文中“但我很希望妈妈放心,这次抗战是必定得到胜利的,只要能长期抵抗下去”“祖国的孩子们正在争取洗刷没有祖国的孩子的耻辱,让那青春的战斗的力量支持那有数千年文化的祖国。我们在祖国养育之下正如在母胎哺养恩赐一样,为着要生存,我们就得一齐努力,去保卫那比自己母亲更伟大的祖国”可知,中华民族渐渐觉醒,中华儿女们正在英勇顽强地齐心抗战,抗战形势向好,这让母亲看到希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作者情感的能力。由“我们并不赞颂战争,可是没有战争就失掉自由和博爱的存在”“同行十四人一样地不顾一切向前,为着踏上一条大路,竟没有顾到目前所坐的拖粪小船的臭味和肚里的饥饿”可知,作者内心抵触战争,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又积极地投身抗战。由“从出发到今天已经是四个多月了,国土又不知沦陷多少,同胞又不知被屠杀多少!但我们并不悲观,也许我们失去了的土地会被炸成一片焦土,但到最后胜利在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收复已失的土地,更可以重建新的建筑、新的社会”可知,作者时时感到沮丧,但又充满信心;由“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的伟大任务,希望借宏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起那一切苦难的人们”可知,作者坚信音乐能在抗战中发挥作用。由“但想念着国家的前途和自己应负的责任,我又好像不得不要暂时忘记你了,忘记一切留恋。……可是我明了自己的责任,明了中华民族谋自由、独立解放的急切。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的伟大任务”可知,作者思念牵挂母亲,但为了抗战胜利,需加紧创作,只能暂时忘记。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尔朱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世为第一领民酋长,博陵郡公。部落八千余家,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荣谓并州刺史元天穆曰:“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兼问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谓何如?”穆曰:“明公世跨并、肆,雄才杰出,部落之民,控弦一万。若能行废立之事,伊霍复见于今日。”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穆年大,荣兄事之。荣为盟主,穆亦拜荣。于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遂于晋阳,人各铸像不成,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是以荣意在长乐。遣苍头王丰入洛约以为主长乐即许之共克期契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太后闻荣举兵,召王公议之。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唯黄门侍郎徐纥曰:“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后然纥言,即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领众五千,镇河桥。四月十一日荣过河内,至高头驿。长乐王从雷陂北渡赴荣军所。神轨、季明等见长乐王往,遂开门降。十二日,荣军于芒山之北,河阴之野。十四日,车驾入城,大赦天下,改号为建义元年,是为庄帝。(节选自《洛阳伽蓝记·卷第一》,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遣A苍B头C王D丰E入F洛H约I以J为K主L长M乐N即O许P之Q共R克S期T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十九”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苏武传》)中的“春秋”含义相同。B.“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含义相同。C.“兵老师弊”与“廉颇老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老”含义不同。D.“不知谁应当璧”与“当与秦相较”(《六国论》)中的“当”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尔朱荣出身不凡,其家族世代均担任第一领民酋长,他所率领的部落有八千户之多,家中更是有马匹数万之巨。B.武泰元年,皇帝驾崩,因为无子继承皇位,加之当时太后留恋朝政,所以立年仅三岁的临洮王世子来继承大业。C.尔朱荣同元天穆结成异姓兄弟,尔朱荣担任盟主,两人不知应从诸王中推举谁当皇帝,后通过铸像选择了长乐王。D.太后听闻尔朱荣起事,便召集王公商议对策,但大家因惧怕尔朱荣而不肯发言,只有徐纥表示可以打败尔朱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答案】10.HLQ11.B12.D13.(1)现今保卫皇宫的文武大臣,足够和他们一战,只需守住河桥,观察对方的意图动向(就行了)。(2)如果凭着偌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派苍头王丰前往洛阳,约定长乐王做君主。长乐王立即应允,共同订立誓约。“遣苍头王丰入洛”是兼语句,“苍头王丰”既是“遣”的宾语,又是“入洛”的主语,“洛”是“入”的地方,至此结构完整,故应在H处断开;“约以为主”是“约以之为主”的省略,“主”是“为”的宾语,结构完整,“长乐”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应在L处断开;“长乐即许之”句子结构完整,“长乐”作主语,“许”是谓语,“之”是宾语,故应在Q处断开。故选HLQ。【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春秋”,均解释为“年纪”。句意:十九岁。/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B.“含义相同”错误。“唯”,只有。/希望。句意:只有长乐王元子攸的像光彩相貌圆满。/希望您考虑这件事!C.正确。“老”,困乏。/年纪大。句意:兵困军弊。/廉颇老了。D.正确。“当”,充当、担任。/通“倘”,如果。句意:不知谁应当做长君。/如果与秦国相互较量。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大家因惧怕尔朱荣而不肯发言”错。依据原文“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可知,大家不肯发言是因为当时胡太后独占宠爱,皇族心里怨恨她。故选D。【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宿卫”,值宿宫禁,保卫皇宫;“但”,只;“意趣”,意图动向。(2)“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应是“大之天下”;“故事”,旧事、前例;“是”,指示代词,这。参考译文:尔朱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世代做第一领民酋长,封博陵郡公。部落八千多家,家有马几万匹,富裕如同天府。武泰元年二月里,皇帝驾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元钊来继承大业,时年三岁。胡太后贪心执掌朝廷政事,所以立他。尔朱荣对并州刺史元天穆说:“皇帝晏驾,只十九岁,国内的士民况且说他是年幼的君主。何况现在尊奉尚不能说话的小孩,来治理天下,却指望天下太平,难道能够实现吗?我几代承受国家的恩典,不能坐看国家的败落,我现在要调用铁骑五千,前往哀悼陵墓,同时问问侍候的臣子们皇帝死去的原因。你说怎么样?”元天穆说:“明公代代跨有并州、肆州,雄才杰出,部落的百姓,拉弓的有一万。倘能进行废立的事情,那就是伊尹、霍光干见于今日了。”尔朱荣就同元天穆结成异姓兄弟,元天穆年纪大,尔朱荣把他当兄长。尔朱荣做盟主,元天穆也拜伏他。于是秘密商议诸王中间不知谁应当做长君。就在晋阳为诸王每人塑造铸像,没有成功,只有长乐王元子攸的像光彩相貌圆满,端庄严谨特别妙。因此尔朱荣意在长乐王。派苍头王丰前往洛阳,约定长乐王做君主,长乐王立即应允,共同订立誓约。尔朱荣三军身穿素服,扬起旗子向南出发。太后听说尔朱荣起兵,召集王公商议对策。当时胡太后独占宠爱,皇族心里怨恨她,来议事的没有人肯发言。只有黄门侍郎徐纥说:“尔朱荣是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用长戟指向宫廷,所谓穷困的车辙抵挡车轮,积蓄的柴薪等候燃烧!现今保卫皇宫的文武大臣,足够和他们一战,只需守住河桥,观察对方的意图动向(就行了)。尔朱荣悬军千里,兵困军弊,我方以逸待劳,击破它是势在必然的了。”太后同意徐纥的话,随即派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率兵五千,镇守河桥。四月十一日,尔朱荣过河内,到达高头驿。长乐王从雷陂北渡,直赴尔朱荣军营内。李神轨、郑季明等见长乐王投奔了尔朱荣,于是都打开城门投降。十二日,尔朱荣驻军在芒山的北面、河阴的野地。十四日,皇帝驾车入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义元年,他就是庄帝。(节选自《洛阳伽蓝记·卷第一》,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小松二首(其二)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西斋唐·元稹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柔苙渐依条,短莎①还半委。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千岁盘老龙②,修鳞③自兹始。【注】①莎:同“蓑”,雨具名,用草或棕织成,披在身上以防雨,此处喻指蓑状松枝。②老龙:盘曲如龙的老松。③修鳞:积蓄力量。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诗中的“纤纤”和“素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斋小松枝叶的形态,富有美感。B.刘诗中的“瑟瑟”写出了山谷中风的声音,“冰霜”则展现了松树所处环境的恶劣。C.刘诗中“一何”有“多么”之意,不仅突出风的猛烈,更表现了松枝的刚劲坚韧。D.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展现松之形态,元诗表现松树之“小”,刘诗突出松树之“高”。15.两首诗均以松树寄托感情,但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刘诗写谷中青松刚劲且不畏劣境,表明自己志向坚贞,同时也借以勉励从弟。②元诗写千岁松树也由小松长成,表明如想有所成就,需立志高远且从小积蓄力量。【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错。刘诗无细节描写,元诗前四句为细节描写。“刘诗突出松树之‘高’”错,刘诗所写松树在高处,是为凸显松树不畏劲风的坚韧。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刘诗“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写出了松树不畏劲风的坚韧,“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尽管冰霜正寒,但是松树却长年保持高洁,写出了松树不畏严寒的坚韧与坚贞。最后一句“松柏有本性”更是写出松柏的坚贞自守。结合意象的含义,以及题目“赠从弟”可以判断,诗人是以松柏来勉励从弟,希望他能够像松柏一样坚贞自守,坚韧不拔。诗歌属于托物言志,应该也是一种自我勉励,希望自己也能有松柏一样的气节。元诗写“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千岁盘老龙,修鳞自兹始”,即使自身渺小,也要有远大志向;千岁 松树也由小松长成。表明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需立志高远,而且从小积蓄力量。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善用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__”。(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提出“十思”建议后,认为还要注意选拔人才,善听意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苏洵《六国论》中具体表现秦对诸侯之地贪婪无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多于机上之工女②.多于市人之言语③.有善始者实繁④.能克终者盖寡⑤.简能而任之⑥.择善而从之⑦.奉之弥繁⑧.侵之愈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繁、寡、简、弥、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①。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②,会唱戏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③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熨平了心中的皱纹,内心的愁苦消散在粗犷、朴实的秦腔中。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任何时候,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人们身上的时候,总需要找到一些宣泄的出口,秦腔应该就是这样,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就有多么疯狂的呐喊。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贾平凹曾说“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 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B.第二段中的“不论”一词也可改为“不管”。C.“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最后一段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19.画横线处的句子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答案】17.①人山人海②耳濡目染③如痴如醉18.B19.①“只有”意为单一,表明“秦川”戏曲的匮乏;“只能有”意为唯一,表明“秦腔”是唯一适应“秦川”地域特征和百姓的戏曲。②两个连用,构成一种强调,进一步凸显了秦腔对于秦地及秦人的重要性。【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可知,该句的意思是指戏场里聚集的人已经非常多了,所以可用成语“人山人海”,解释为:指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第二空,根据“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可知,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就能听到吼秦腔的声音,受了这些影响,他们大多都会唱秦腔,所以可用成语“耳濡目染”,解释为: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第三空,根据后文“却又格外清醒”可知,此处指的是听者在听戏曲时的感受,像是喝醉了酒一样,但又佷清醒,所以可用成语“如痴如醉”,解释为:好像喝醉了或傻了一样,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以至达到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的程度。【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及关联词语的能力。A.“表示递进”说法错误。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C.“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羌笛何须怨杨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揪心裂肠的唱腔熨平了心中的皱纹”运用的是拟物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熨平”形容“唱腔”,是拟物,用“皱纹” 来比喻内心的愁苦,是比喻。D.“应该放在后引号内”说法错误。该处引号内的内容是间接引用,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外。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只有”和“只能有”的含义,“只有”解释为仅有,强调的是单一性,表明“八百里秦川”戏曲种类的匮乏:“只能有”强调的是唯一性,表明“秦腔”是唯一可以适应“秦川”地域特征和百姓的戏曲。“只有也只能有”这两个含义相似的词语连用,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强调的是秦腔对于秦地的重要性;“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凸显的是秦腔对于秦人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花粉过敏是人体接触到某种花粉后所引起的过敏性的一种疾病,且发病逐年上升,其症状主要为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等,严重损坏人类健康。春天里,桃树、杏树等树木的花,①,因为它们都是“虫媒花”,花粉颗粒大而重,在空中飘散的较少;杨树、柳树、榆树等树木的花,比较容易导致过敏,因为它们属于“风媒花”,花粉颗粒小且轻,随风飘散的数量多。如果花粉过敏的症状比较轻,而且没有哮喘史,可以口服抗组胺药,比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但是,如果症状比较明显,②,建议大家及时到医院就诊。花粉过敏是由基因决定的,我们只能相对改善,而不能绝对根治。应对花粉过敏,③,比如使用花粉阻隔剂,不让花粉接触到鼻黏膜;二是用药控制,在过敏时吃药控制症状;三是进行免疫治疗,就是大家所说的脱敏治疗。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不容易导致过敏②吃药控制不住③一是避免接触过敏原21.花粉过敏是人体接触到某种花粉后所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的疾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症状主要为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等,严重损害人类健康。【解析】【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语境“春天里,桃树、杏树等树木的花,,因为它们都是‘虫媒花’,花粉颗粒大而重,在空中飘散的较少”,以及后文“杨树、柳树、榆树等树木的花,比较容易导致过敏”,可知此处说明不易导致过敏的花,所以可填“不容易导致过敏”。②根据语境“如果症状比较明显,,建议大家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及前文“如果花粉过敏的症状比较轻,而且没有哮喘史,可以口服抗组胺药,比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可知,此处应该填写有关药物治疗的内容,所以可填“吃药控制不住”。③根据语境“应对花粉过敏,,比如使用花粉阻隔剂,不让花粉接触到鼻黏膜”,以及后文“二是用药控制,在过敏时吃药控制症状;三是进行免疫治疗,就是大家所说的脱敏治疗”,可推断出是避免接触花粉,故可填“一是避免接触过敏原”。【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有三处:一是“过敏性的一种疾病”语序不当,应改为“一种过敏性的疾病”。二是“发病逐年上升”,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发病率逐年上升”。三是“损坏人类健康”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损害人类健康”。故改为:花粉过敏是人体接触到某种花粉后所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的疾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症状主要为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等,严重损害人类健康。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定理成本,借活法创妙清代大儒船山先生为我们留下一句“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诚哉斯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既要遵循已有的原理和规律,以之为本,还要在处理具体事情时灵活变通,创造妙手。唯有如此,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能更加平坦通畅。顺应规律、抓住原理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础。中国古人一直信奉“天行有常”的道理,讲求顺天而 为,由此产生了诸多流传千古的故事和哲思:庖丁之刀能解牛数千、用十九年而“若新发于硎”,正是因为他依乎天理;郭橐驼能受到长安豪富、观游卖果者的争迎取养,也是因为他能顺木之天。当年乱砍滥伐大炼钢铁,破坏了自然规律,换来的却是华北春季的黄沙漫天;如今兴修水利因势利导,修建三峡水利,基本防范了长江流域的洪涝大灾。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顺应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使事情的趋势和结构走向我们期望的方向,最终获得成功。灵活变通、活学活用是我们出色高效完成事情的必要保证。惠子得到五石之瓠,却因其“无用”而掊之。反观庄子却能突破定式思维,灵活思考,以其浮游于江湖。蜀道自古艰难,黄鹤难飞,猿猱不度,三国时期魏军攻蜀事倍功半,但邓艾却能灵活变通另辟蹊径,偷渡阴平直取成都。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在掌握规律后,我们首先要有变式思维、逆向思维,灵活变通,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把握事物;其次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方法和策略,以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顺应原理规律与灵活运用方法策略应当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只会照搬规律而不顾实际情况会陷入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的泥潭。正如赵括纸上谈兵,结果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没,加速了赵国的灭亡。无视规律随心所欲地创造则会在前行的道路上处处碰壁,最终走进死胡同。恰似王莽不顾历史发展规律地改革与变法,也使他的新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因此,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变通。王夫之之言犹在耳畔,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当以之为训,以定理为本,借活法创妙,为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建设下出一盘本妙兼具的好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引用了清代思想家王夫之的一句名言。第二句话对这句名言中的两个关键词“定理”和“定法”进行了解释。第三句话指出这句名言在今天仍然值得人们深思,启发考生思索,拓展考生思维,要求考生结合时代,对这句名言里两个核心概念的含义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做出自己的判断。可见,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对定理与定法的二元思辨。首先,考生要弄清楚几个概念:“理”是不变的、永恒的存在,“法”是多样的、灵活的变通;“理”是理念、目标、宗旨和准则,“法”是方法、途径和措施;“理”只有一个,“法”可以多样;“有定理”强调遵循基本规律,坚守目标准则,是“万变不离其宗”;“无定法”强调遇事灵活变通,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有定理”是持守正道,“无定法”是创新思维。“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真正想强调的,能是依循规律,不拘成法,因时因势而动。无定法,强调顺应规律是前提,我们必须在遵循定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方法和策略,适应变化的环境,随时随势而变通,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哲学态 度。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很多不变的原理和规律,但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是说“定法”是不存在的。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应对变化的挑战。如果我们只追求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策略,就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失去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思考,寻找灵活的方法和策略。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定理、定法,有定理和无定法的关系是什么(如:有定理是这个世界发展的根本,是我们发挥能动性的保障,而无定法则为这个世界发展提供多元化路径),我们如何做到有定理而无定法(如:遵循规律,灵活创新)。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单纯地谈有定理与无定法的辩证关系,或者我们如何做到有定理而无定法。立意:1.循定理之光,探新法之道。2.遵循“定理”,灵活用“法”。3.循定理而破定法,开辟特殊发展路。4.以定理为基,多灵活变法。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强基班)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强基班)(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强基班)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11月期中(强基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射洪市射洪中学强基班2023-2024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强基班)(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强基班)(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16 20:1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188.5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