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射洪中学高2022级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人体内细胞及其生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各种物质都能相互交换B.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D.毛细血管损伤,血浆蛋白的外溢可引起组织水肿【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血浆中的蛋白质一般不进入组织液,A错误;B、毛细血管内流动的是血浆,外面是组织液,所以直接接触的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B正确;C、人体大多数细胞是组织细胞,其内环境是组织液,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D、毛细血管损伤,血浆蛋白的外溢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2.甲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关系,图乙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甲中的BB.从图甲可知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C.图乙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参与而不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D.图乙中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箭头方向,可以判断图甲中B是血浆,A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细胞内液;图乙中,①是消化系统,②是呼吸系统,③泌尿系统,④是营养物质和氧气等进入细胞,⑤代谢产物、二氧化碳等进入组织液。【详解】A、根据箭头方向,可以判断图甲中B是血浆,A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细胞内液,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对应图中的B,A正确;B、图中D表示细胞内液,从图中可看出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B正确;C、图乙中,①是消化系统,②是呼吸系统,③泌尿系统,三个过程均需要循环系统将营养物质带到全身或将代谢废物带到体外,C错误;D、图乙中的④代表O2和养料,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D正确。故选C。3.图1表示向清水中分别滴加HCl、NaOH后,清水pH的变化;图2表示向血浆中分别滴加HCl、NaOH后,血浆pH的变化(图中HCl、NaOH的浓度均为0.1mol/L)。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所用HCl、NaOH的浓度为无关变量B.本实验的因变量为清水和血浆pH的变化C.清水组随着滴加HCl量的增加,pH减小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变化D.实验结果表明,血浆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材料,其中血浆为实验组,清水和缓冲液为对照组,因变量为材料pH值的变化。血浆pH的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缓冲物质指能调节溶液的pH值,使溶液的pH值在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时保持恒定或小范围变化的一种物质。弱酸和与其对应的弱酸盐(或弱碱和与其相对应的弱碱盐)可以形成一对缓冲对,当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碱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当溶液中加入少量碱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酸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详解】A、实验中所用HCl、NaOH的浓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A正确;B、本实验的因变量为清水和血浆pH的变化,B正确;C、由图1可知,随着滴加HCl量的增加,清水组的pH逐渐减小,C错误;D、对比图1和图2可知,一定范围内血浆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D正确。故选C。4.醉氧即低原反应,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B.与醛固酮、血红蛋白一样,氧气也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D.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详解】A、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除了丢失水分外还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以保持渗透压的稳定,A正确;B、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即氧气含量的突然增加导致内环境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的过程,C正确;D、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因此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B。5.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完成B.条件反射一定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D.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详解】A、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其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效应器,所以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完成,A正确;B、条件反射是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训练和学习的过程,B正确;C、交感神经不一定加强内脏器官的活动,副交感神经不一定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例如交感神经抑制胃肠蠕动,而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的蠕动,C错误;D、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完全受意识的支配,D正确。故选C。6.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B.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排尿反射受低级中枢脊髓控制,憋尿受大脑皮质控制,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A正确;B、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V区和W区,B错误;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错误;D、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错误。故选A。7.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c处膜两侧的电位属于静息电位B.兴奋在膜内的传导方向为a→c→bC.a部位接受刺激,神经纤维膜上K+通道的通透性增大D.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突触传递兴奋的速度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可见,图中a为兴奋部位,而b和c为非兴奋部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兴奋)在膜外的传导方向相反,而与膜内的传导方向相同。【详解】A、b、c处膜两侧的电位均表现为内负外正,都属于静息电位,A正确;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在膜内的传导方向相同,因此图中兴奋在膜内的传导方向为c←a→b,B错误;C、a部位接受刺激,神经纤维膜上Na+通道的通透性增大,导致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而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进行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因此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比突触传递兴奋的速度快,D错误。故选A。8.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答案】D【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B、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所以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C、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所以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也只偏转一次,D错误。故选D。9.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只存在突触前膜神经元中B.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神经递质储存在②中,经突触前膜释放后进入④持续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详解】A、①是线粒体,不只存在突触前膜神经元中,A错误;B、静息状态时,膜电位外正内负,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C、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离子的跨膜运输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C正确;D、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或重吸收回突触前膜,不会进入突触后膜,D错误。故选C。10.在学习了“促胰液素的发现"相关的科学史以后,你认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②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③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④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 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详解】①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不会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不会引起胰液增加,①错误;②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②正确;③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③正确;④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④正确;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②③④,A正确。故选A。11.下列关于渗透压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渗透压调节包括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肾完成B.渗透压感受器和形成渴觉的中枢分别是下丘脑和大脑皮层C.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D.当细胞外液量减少或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肾脏完成的,A正确;B、渗透压感受器是下丘脑,形成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B正确;C、肾小管通过被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错误;D、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D正确。故选C。12.如图是靶细胞和特定激素结合的方式示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分泌物是抗利尿激素,则靶细胞可以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B.若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则分泌物是胰岛素C.若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D.图中的分泌细胞一定位于内分泌器官中【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是靶细胞和特定激素结合的方式示例,体现了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详解】A、如果分泌物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则靶细胞可以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A正确;B、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若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则分泌物是胰高血糖素,B错误;C、如果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则该激素可能为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C错误;D、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者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图中的分泌细胞不一定位于内分泌器官中,D错误。故选A。13.如图是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的实现 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答案】B【解析】【详解】题图分析,图示为血糖的来源与去向图,其中①②③表示血糖的来路,④表示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⑤⑥⑦表示血糖的去路。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最主要来路;⑤表示氧化分解,是血糖的最主要的去路。【分析】a、过程②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a错误;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同时抑制血糖的来源,即抑制②③过程,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b错误;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含量上升,c正确;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d正确。综上可知,共两项正确。故选B。14.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结构名称分别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肾上腺B.当人体处于39℃高温环境中时,主要散热方式是由汗液蒸发散热C.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故可参与体温调节D.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少于在炎热环境中【答案】D【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下丘脑,②表示骨骼肌,③表示肾上腺。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依次为下丘脑、骨骼肌、肾上腺,A正确; B、当人体处于39℃高温环境中时,主要散热方式是由汗液蒸发散热,B正确;C、根据题意分析,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故可参与体温调节,C正确;D、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也能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量=散热量,但由于在寒冷环境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增大,因此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大于在炎热环境中,D错误。故选D。15.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通过A→C→D→E的过程可以调节血糖平衡,这一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面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A→C→D→E只涉及体液调节;A→B→C→D→E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B→E只涉及神经调节。【详解】A、体温调节过程中,通过反射弧使效应器(如皮肤)作出反应属于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甲状腺分泌相关激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调节,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B、血糖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也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C、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为神经调节,通过A→B→E实现,C正确;D、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中有神经、激素参与,属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D。16.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没有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进入人体引起疾病B.组织液、血浆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了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D.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经抗原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答案】C【解析】【详解】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分析】A、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消化道中的黏膜和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B、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B错误;C、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D、B细胞、T细胞经抗原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但浆细胞不会分裂,D错误。故选C。17.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JamesP.Allison以及日本的TasukuHonjo,以表彰他们在免疫抗癌方面作出的贡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B.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因此艾滋病病人更易患癌症C.正常机体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癌细胞,使其裂解死亡D.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免疫力,远离癌症【答案】A【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御、监控、清除。【详解】A、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A错误;B、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因此艾滋病病人更易患癌症等疾病,B正确;C、正常机体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癌细胞,并与其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C正确;D、不良的生活习惯更加容易引发癌症,而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免疫力,远离癌症,D正确。故选A。 【点睛】18.2011年3月,因多名婴幼儿接种疫苗后死亡,辉瑞与赛诺菲安万特的两款疫苗在日本被停用。如图表示人体注射该疫苗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成熟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和mRNA,细胞2可以产生细胞因子C.②过程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完成,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D.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5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4从而发挥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1表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2表示辅助性T细胞,细胞3表示B细胞,细胞4表示浆细胞,细胞5表示记忆B细胞,物质a表示抗体。【详解】A、细胞2表示辅助性T细胞、细胞3表示B细胞,它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成熟,A正确;B、图示细胞中均含有合成物质a(抗体)的基因,只是细胞4中的合成物质a的基因表达了,B错误;C、②表示抗原呈递过程,该过程依赖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完成,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C正确;D、在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B。【点睛】19.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B.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C.生长素和乙烯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D.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是一种植物激素【答案】D 【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植物产生的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微量有机物。【详解】A、生长素的产生位置主要是植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原料,A正确;B、植物激素都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B正确;C、植物激素之间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C正确;D、植物激素是植物产生的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微量有机物,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不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故选D。20.下图1为棉花植株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棉花植株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以增加棉花产量B.将图1棉花植株水平放置,①表现为背地生长,与根部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C.若图1中①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c,则②处生长素浓度处于c~e范围D.据图2可知,生长素既抑制植物生长,也能促进其生长,且促进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答案】A【解析】【分析】图1中①为顶芽,②为侧芽;图2表示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因此,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解除抑制,以增加产量,A正确;B、图1棉花植株水平放置后,由于受重力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芽对生长素敏感性较弱,因而导致近地侧生长比远地侧更快,芽背地生长;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性强,近地侧生长反而受抑制,根向地生长,因此生长素的作用效果不同,B错误;C、图1中棉花芽的生长体现了顶端优势,①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② 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因此②处生长素浓度处于e~f范围,C错误;D、由图2可知,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呈正相关,超过一定浓度后,促进作用反而下降,D错误。故选A。21.农业生产中常运用一些生物学原理,提高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生长素类似物培育的无子果实,果实细胞中染色体细胞数目加倍B.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C.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ɑ-淀粉酶D.利用较高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单子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生长【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详解】A、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得到无子果实,这是利用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该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因此果实细胞中染色体细胞数目不变,A错误;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B正确;C、用赤霉素类处理大麦种子,可使其无须发芽就可产生α-淀粉酶,C正确;D、由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双子叶杂草的生长,D正确。故选A。22.有关“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B.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处理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C.处理时应该用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D.用于扦插的枝条长势和带有幼芽数量应大致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预实验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详解】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最适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范围,A错误;B、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生根最多的为最适浓度,B正确;C、处理时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形态学下端,即作用部位),C正确;D、用于扦插的枝条长势和带有幼芽数量应大致相同,即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D正确。故选A。23.兴趣小组同学切取某禾本科植物胚芽鞘的顶端,分成甲、乙两组,按下图所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丙图所示),培养相同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的弯曲程度(α角)。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若将甲组置于黑暗中,则琼脂块引起的α角为0︒B.丙图中α角形成,是由于去顶胚芽鞘切段中生长素分布不均所引起C.丙图中,随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增加,α角一直变大D.乙组中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应该是左侧<右侧【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琼脂块甲中的生长素=琼脂块乙左侧中的生长素+琼脂块乙右侧中的生长素,乙图中,由于胚芽鞘中间以云母片隔开,阻止了尖端的横向运输,因此乙图中左右两侧所含生长素量相同。【详解】A、胚芽鞘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如果置于黑暗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不会发生横向运输,但是也会发生极性运输,琼脂块甲中也有生长素,也会引起弯曲生长,α大于0,A错误;B、如丙图所示: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导致去顶胚芽鞘切段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左侧生长速度快,故出现向右弯曲生长,从而形成α角,B正确;C、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为促进生长,但存在两重性,即高浓度生长素会表现为抑制生长,据此可推测,丙图中,随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增加,α角未必一直变大,C错误;D、乙图中,由于胚芽鞘中间以云母片隔开,阻止了尖端的横向运输,因此左右所含生长素量相同,最终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应基本相同,D错误。故选B。24.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植物来说,光既是能量来源,也是一种信号 B.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不受环境影响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都与植物激素类似D.光敏色素和光合色素都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的光敏色素可以接受光信号,通过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改变自身结构,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详解】A、对于植物来说,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光能,同时,植物体内有光敏色素,可作为一种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A正确;B、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同时也受环境影响,B错误;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不一定与植物激素类似,但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C错误;D、光敏色素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故选A。2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采用估算的方法对其进行调查B.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年龄结构仅通过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由于种群数量较大,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对其进行调查,A正确;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B正确;C、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C。26.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入侵野兔的情况,工作人员对该野兔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最初的几年内,该野兔种群数量每年比前一年增加3.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最初几年内野兔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0.033B.数年之后,当野兔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错过了防治野兔泛滥的最佳时期 C.研究者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预测该地区野兔未来几年种群数量D.推测最初几年内野兔的生存环境中由于食物充裕、天敌少等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导致种群数量出现快速增长【答案】B【解析】【分析】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详解】A、λ是指种群数量增长的倍数,所以如果该野兔种群数量每年比前一年增加3.3%,则λ=1+3.3%=1.033,A错误;B、数月之后,当兔子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B正确;C、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以采用标记重捕法测定其种群密度,但不能预估种群数量,C错误;D、食物和天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B。27.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不能用样方法,应采用标记重捕法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结果越接近实际值C.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估算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D.调查不同种类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取的样方大小可以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样方法的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3.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详解】A、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例如蚜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调查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A错误;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种群数量变化就太大,结果与实际值相差越大,B错误;C、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估算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错误;D、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D正确。故选D。28.如图为某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c点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如果想一次性获得最大捕获量,应在b点进行捕获C.如果要持续捕获该种群个体,应使捕获后增长速率保持在a点D.图1中K值对应图2中a点时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D【解析】【分析】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最容易恢复至K值,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产量,捕捞作业时,应该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若想一次性获得最大捕获量,应选择图2中b点,即K值左右。【详解】A、c点的增长速率为负数,种群的数量下降,故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确;B、若想一次性获得最大捕获量,应选择图2中b点,即K值左右,此时种群数量最大,B正确;C、K/2时,即对应图2a点的增长速率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最容易恢复至K值,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产量,故如果要持续捕获该种群个体,应使捕获后增长速率保持在a点,C正确;D、图1中K值对应图2中b点时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D错误。故选D。29.种群数量变化受到很多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B.林下光照较弱不会导致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C.气温骤降对某些昆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强度与各自的种群密度无关 D.非生物因素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这些特征均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详解】A、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A正确;B、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下生长,林下光照较弱,不会导致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B正确;C、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骤降对某些昆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强度与其种群密度无关,C正确;D、非生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迁入率、迁出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常见非生物因素有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30.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某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C.农田中玉米植株高低不一,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光能D.森林中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提高了植物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A、海拔高度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土壤湿度和盐碱度、不同的温度,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因此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B正确;C、农田中玉米不是群落,玉米植株高低不一是由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的,不能体现群落的分层现象,C错误;D、森林中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二、非选择题(共55分)31.下图是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④代表不同的调节方式,A~G代表不同的细胞或结构。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1)结构C属于反射弧结构组成中的________。A、B两种细胞中,________细胞是G(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做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2)若碘在F中参与了某激素的合成,则D合成的相关激素的名称是________。D通过E控制F的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调节。④属于_______调节。(3)某人由于持续寒冷刺激而出现发高烧症状,在体温上升期人体的F分泌活动增强,该过程调节方式为________。在接下来的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答案】(1)①.感受器②.B③.细胞膜上存在能识别并结合该激素分子的特异性受体(2)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②.分级(3)①.神经—体液调节②.等于【解析】【小问1详解】据图结构C能接受寒冷刺激,并且产生兴奋,为感受器;A、B两种细胞中只有B上存在与G分泌的激素结合的受体,所以A、B两种细胞中,B细胞是G分泌的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小问2详解】若碘在F中参与激素的合成,其参与合成的激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F为甲状腺,E为垂体,其合成促甲状腺激素,D为下丘脑,其合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通过E控制的分泌活动,体现了分级调节。【小问3详解】体温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温度持续,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温度升高,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反之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分析】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体温调节主是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32.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新冠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应答。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细胞Ⅰ的名称是_________,细胞Ⅱ的名称是_________,过程③指的是_________。(2)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主要是图中细胞________(填细胞序号)发挥强烈的二次免疫。(3)机体抵御病毒的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炎症反应有助于加强机体对病毒的消灭,但是如果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对自身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从而引发疾病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____。【答案】32.①.抗原呈递细胞(或APC细胞)②.B细胞③.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33.VI和Ⅳ34.①.免疫防御②.自身免疫病【解析】【分析】细胞Ⅰ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Ⅱ为B细胞,细胞Ⅲ为浆细胞,细胞Ⅳ表示记忆B细胞,细胞VI是记忆T细胞,细胞V为细胞毒性T细胞。【小问1详解】图中细胞Ⅰ抗原呈递细胞;细胞Ⅲ为浆细胞,需要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属于外分泌蛋白,故细胞Ⅲ具有发达的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过程③指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小问2详解】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主要是细胞VI—记忆B细胞和细胞Ⅳ—记忆T细胞发挥强烈的二次免疫。【小问3详解】机体抵御病毒的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病毒没有被清除,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则会引起机体损伤,这种疾病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33.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新型植物内源激素,主要分布在植物伸长生长旺盛的部位。由于其生理活性大大超过现有的五种激素,已被国际上誉为第六激素。下表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油菜素内酯浓度(mg/L)00.100.200.300.400.50 平均株高(cm)162038514224(1)油菜素内酯的作用与_______或_______(填植物激素名称)相似。(2)本实验_________(能/不能)证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的生长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3)若利用本实验数据进一步测定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作用最适浓度,请完成以下实验方案:第一步:配制浓度在_________范围内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5组;第二步: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芹菜幼苗,随机均分为5组,并用以上浓度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分别处理;第三步:将以上5组芹菜幼苗在_________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第四步:测量并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实验结果比较,确定油菜素内酯水溶液作用的最适浓度。【答案】33.①.生长素②.赤霉素34.不能35.①.0.20-0.40mg/L②.相同且适宜③.每组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解析】【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常见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小问1详解】由表,可以看出使用油菜素内酯处理的植物平均株高高于不使用油菜素内酯的植物,说明油菜素内酯具有促进植株生长、茎秆伸长的作用。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所以油菜素内酯与生长素、赤霉素的作用相似。【小问2详解】表格中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处理植物,平均株高都比对照组要高,说明实验中所用的不同浓度油菜素内酯均有促进作用,没体现抑制作用。【小问3详解】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作用的最适浓度,自变量是油菜素内酯的浓度,因变量是芹菜的平均株高,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通过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到,促进芹菜生长作用的最适浓度应在0.20-0.40mg/L之间,若利用本实验数据进一步测定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作用的最适浓度,第一步:应先配制浓度在0.20-0.40mg/L范围内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5组;第二步: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芹菜幼苗,随机均分为5组,并用以上浓度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分别处理;第三步:将以上5组芹菜幼苗在相同且适应的 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第四步:测量并计算每组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通过实验结果比较,确定油菜素内酯水溶液作用的最适浓度。34.如图甲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在乔木林阶段,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为动物提供了不同的_________。(2)假设该地区变成茂密的乔木林后,图乙表示该群落中A、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3)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_________方法,该方法中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__________特性进行诱捕,调查该地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法。(4)研究种群的_________,对于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答案】(1)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①.捕食②.被捕食者③.A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且多于B(3)①.取样器取样②.趋暗趋湿避高温③.样方(4)年龄结构【解析】【分析】分析图甲,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弃耕的农田→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分析图乙的曲线图可知,A种群数量先增先减,B种群数量后增后减,且A的种群数量大于B,可知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小问1详解】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小问2详解】从曲线可知,A种群数量先增先减,B种群数量后增后减,且A的种群数量大于B,可知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小问3详解】由于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诱虫器诱捕土壤小动物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点;跳蝻的活动能力比较弱,因此调查该地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小问4详解】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因此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对于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35.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鼠的种群密度在4~10年,调查结果与图乙中的_________相似。(2)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期间,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死亡,则调查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将_________。科研人员通过给老鼠吃“避孕药”来降低其种群数量,减少草原鼠害,从种群特征角度说明“避孕药”对鼠种群密度的影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3)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提出2个切实可行的防治鼠害的方法:_________。(4)如果在第3年,由于未知原因,迁来少量老鼠,则该草原上鼠的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酵母菌的培养液稀释100倍后进行计数,(使用25×16规格的血细胞计数板),如果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计数5个中方格的酵母菌总数为45个,请你计算该酵母菌培养液原液的种群密度(单位:个/ml)_________。【答案】(1)C(2)①.偏大②.通过降低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3)利用化学药剂配成毒饵毒杀、利用捕鼠器械捕杀或天敌控制或通过药物影响出生率(4)①.不变②.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5)2.25×108个/ml【解析】【分析】分析图甲,0~4年,λ=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4~10年,λ<1,说明种群数量下降;10年以后,λ>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分析图乙,A表示增长型,B表示稳定型,C表示衰退型。【小问1详解】鼠的种群密度在0~4年时λ=1,说明某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相等,即种群数量不变,则该种群为稳定型,即图乙中的B。【小问2详解】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时,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 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死亡,则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获得的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大。给老鼠吃“避孕药”可导致母鼠不孕,从而减少老鼠的出生率,故该方法是通过降低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小问3详解】防治鼠害可以通过直接减少种群数量,利用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化学药剂配成毒饵毒杀、利用捕鼠器械捕杀或天敌控制;经过上述研究,也可以通过降低出生率来减少种群数量,如通过药物影响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小问4详解】对酵母菌的培养液稀释100倍后进行计数,(使用25×16规格的血细胞计数板),如果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应计数5个中方格的酵母菌个数,并求平均值,若平均值为9个,根据描述的规格可知,计数室中方格的数目为25个,观察的菌液的体积为1×1×0.1=0.1mm3=1×10-4ml,则该酵母菌培养液的种群密度为9×25÷(1×10-4)×100=2.25×108个/ml。【小问5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4-01-09 15:30:02 页数:26
价格:¥2 大小:842.9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