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考前全真练一(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部分 考前全真练考前全真练(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山东省青岛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风清骨峻”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基于文学作品两大构成要素“情”与“辞”的内质美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此观点为刘勰首创。其《征圣》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一句指出,构造文章的金科玉律是志足情信、言文辞巧;其《风骨》篇则告诉我们,“情”与“辞”要具有内质美,就要做到“风清骨峻”。“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要求。“清”,清新真切之意,“风清”就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深刻,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风骨》篇中说“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就是有“风”的作品。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说:“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这说明我们把“风清”解释为“情感表达清新爽朗、真切动人”是正确的。“骨峻”是对“辞”的内质美的要求。“峻”,峻拔遒劲之意,“骨峻”就是要求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炼,气势刚健有力,具有感染力。文辞的运用,一味卖弄辞藻是不好的,或者仅停留在流畅层面也是不够的,要靠力量、劲健、精约和峻拔取胜,这样才能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另外,刘勰谈风骨总是离不开文采,他认为风骨与文采应和谐统一。文采是对文章外形美的要求,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有风骨而缺乏文采的文章也是一种缺陷。刘勰还说,风骨需要文采的润饰,这种润饰要不露痕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内质美和外形美才得以统一。(改编自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材料二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无论是“兴观群怨”的《诗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离骚》,还是“慷慨刚健”的建安诗,抑或是“忧患深广”的唐宋词,“观照现实”的明清小说,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者、批评家的高度赞赏,均在于作家能够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挚明朗的思想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就是要在日常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切实关注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问题,褒扬那些能够以饱满的思想情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怀天下、仁民爱物、慎独修身等向美、向善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其中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使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真挚明朗、崇尚美善的思想情感和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在刘勰看来,唯有语言简洁精炼,“结言端直”,才能使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做到指向明确、鲜明爽朗,充分展现作者“意气骏爽”、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细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无论是高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橘颂》,还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的辛弃疾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的“骨峻”之美,就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古籍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努力创作并积极褒扬那些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语言低俗、媚俗之作,真正做到“以文立心、以文铸 魂”,向世界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避免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因此,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综上所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放眼当下,面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改编自董晨《“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情”与“辞”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构成要素,而“风清骨峻”则是对“情”与“辞”内质美的具体要求。B.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文采又对风骨起润饰作用,好的作品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C.在当代中国,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D.传承并创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有助于我们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新爽朗、真切动人”,具有内质美,真正达到了“风清骨峻”的美学要求。B.文学作品要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除了注重辞藻、语言流畅,还要做到精约峻拔,气势刚健有力。C.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需要创作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到其文学作品中。D.“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也影响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风骨”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南朝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B.唐代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C.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苏、辛词:“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D.清代陈廷焯评岳飞《满江红》:“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答:                                                                        5.两则材料都谈到“风清骨峻”,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3·广东广州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给我一枝枪茹志鹃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圆型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大嫂,你家大哥呢?”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儿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1962年1月5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让“我”多年后仍然不能忘怀。B.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慢慢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C.小义开始叫“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叔”,对小鲁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D.“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B.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C.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文中多次写到左轮枪的子弹,数量由“六颗”变为“五颗”,反映了“我”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后文的故事。8.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4分)答:                                                                        9.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茹志鹃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表现了战争年代的人性之美,本文的叙事方式却与之不同,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023·山东省日照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而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宦游,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嬖而请之,或以勇争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听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节选自《商君书·君臣》)材料二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节选自《韩非子·定法》)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文中是“奋力”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字意思相同。B.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与唐代王勃诗中“同是宦游人”的“宦游”意思相同。C.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便嬖”意思相同。D.相坐,指相连坐治罪,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相坐”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赞同划分贵贱、制定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分设五官来管理国家和百姓,创立法制来禁止奸邪产生。 B.明君要按照功劳进行奖赏,士兵取得斩首、捕虏的战功时,要使他们的爵位足够荣耀,俸禄足够享用,这样士兵才会为国死战。C.国君的倡导能够引导百姓。如果国君仅靠个人的智慧治理国家,仅凭个人的声誉封赏臣民,士兵将不肯作战,农民将纷纷外迁。D.商鞅列举了三种没有功劳而得到好处的人,指出他们才是造成国家混乱、国土削减、兵力衰弱、国君地位卑微等问题的罪魁祸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4分)译文:                                                                        (2)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4分)译文:                                                                        14.商鞅和韩非子关于治国的主张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3分)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23·湖南张家界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风作凉爽,炎酷顿消,老病欣然命酒,成二诗(其二)张耒苦热逢三秋,西风飒然起。金气入草木,伤夷从此始。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老翁复何事,新凉欣酒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时间、天气、人物、心情,备极详细,颇有趣味。B.前两句交代从酷夏到凉秋的季节转换,“苦”和“飒然”两词显现了作者的心情。C.三、四句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的夏天就此过去了。D.最后两句照应题目,写出了诗人闲来趁着秋日的凉爽欣然享受美酒的怡然快乐。16.本诗是诗人换季时的即兴之作,但诗中包含了朴素而富有启发性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023·福建省厦门市四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君主如果能“        ,        ”,齐心协力对付秦国,秦国恐怕早就应付不暇了。(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叙写诗人越山涉谷,尽享游眷之乐。(3)古诗词常以“马”寄托远大怀抱,给人雄壮奋发之感,比如“        ,        ”。三、[2024·原创题]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3岁的时候,①我们每天也许要问100个问题,②用蜡笔把草涂成紫色,把头发涂成绿色,③把厨房里的糖罐头做成宇宙飞船,④那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夜晚的星空,深邃无边,⑤思考世界的方式也龙飞凤舞,⑥未曾被定式化。⑦但年龄的增长,⑧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带给我们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习惯性思维。⑨习惯性思维规整且清晰,⑩让我们以一种高效但可预见的方式感知世界。而常规思维则需要运用被检验过的可靠预期结果来处理新信息并做出推论,这些预期或假设称为认知框架。①  ,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的所见所想。我们待在认知框架里,以为能拥有充足的安全感,却浑然不知自己已被困在认知框架里,但认知框架是会改变的,因此我们要主动打破框架,拓宽视野,跳出思维的泥潭。打破认知框架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第一,  ②  ,有意识地去打破它。第二,考虑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如果保持当前的认知框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造成更多的伤害?第三,设计一个新的认知框架。第四,思考新的认知框架的利弊。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贫乏的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人山人海。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耳濡目染,会唱戏者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如痴如醉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表现出了有情有味的美,也熨平了心中愁苦的皱纹。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20.文中加点词语生动形象,请分析两个词的表达效果。(3分)答:                                                                        21.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B.“龙抬头”“快板”“慢板”三个引号的作用相同。C.“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最后一段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2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妙处。(4分) 答:                                                                        四、写作(60分)23.[2023·山东省济南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 重读路遥《人生》才发现,从头至尾,真正困住高加林的,不只是贫穷,还有由于自己的短视作出的一次次错误选择,最终造成人生悲剧。材料二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高加林境遇相似。虽然他失去教职工作后也回到村里耕作生活,但是目光的长远使他最终选择离开封闭的农村,走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成就不平凡的人生。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前全真练(一)1.答案:C解析:“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错,根据材料二“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是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2.答案:A解析:“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错,不是刘勰认为,原文是我们把“风清”解释为“情感表达清新爽朗、真切动人”。3.答案:C解析:“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评价的是苏轼、辛弃疾的“至情至性”的品性和作品“潇洒卓荦”的特点,不能体现作品“风骨”。4.答案: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二为分总式,先具体分析“风清骨峻”说在文学作品上的体现并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最后总结传承与创新“风清骨峻”说对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②论证方法上,材料二主要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鲜明生动。解析:回答本题,从论点提出方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多角度组织答案,到底选择几个方面,还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来确定,答题时需要认真分析文本内容,逐点分析出论证特点。5.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于阐释“风清骨峻”说的内涵特点,并指出好的作品应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或:内质美与外形美的和谐统一);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风清骨峻”说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强调我们要把“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解析:回答本题需要审明题干要求,题干转换一下就更明确了:两则材料在论述“风清骨峻”上有何不同?主要是回答两则材料论述“风清骨峻”的不同之处,明确这一答题角度,组织答案就相对简单了。6.答案:B解析:“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理解错误,“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小鲁拘束是性格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枪。7.答案:B解析:“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错,小说以现实与回忆穿插的方式叙述故事,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保家卫国才是小说的主题。8.答案:①小鲁为没有枪而脸红,这时的“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②“我”拿着枪朝敌机开枪,这时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卫群众的武器;③“我”接过牺牲的营长的枪,这时的“枪”是一种斗争精神的传承。解析:“枪”是串联起这篇小说的重要物象,这篇小说围绕标题“给我一支枪”叙写了几个场景,凸显了“枪”对于军人、对于战斗的重要意义。其中小说第三段回忆了“我”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碰到三架战斗机的围攻后,跑到营长面前去要“枪”的场景,后文写“我”和一个妇女会的姑娘遭遇敌机扫射时,“我”朝敌机打了一“枪”的场景,这时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卫群众的武器。小说第九至十一段写战友的儿子新兵小鲁因为被小义发现没有枪而“脸红”的场景,这时的“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小说中写“我”后来终于拥有了一支枪,而这支枪却是牺牲的营长的,“我”拿到牺牲的营长的“左轮枪”,战友的下一代入伍参军需要“枪”,这时的“枪”代表着斗争精神的传承。 9.答案:示例一:①本文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②这样的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③突出表现了勇于战斗以及战斗精神传承的主题,与《百合花》不同。示例二:①因为两篇小说表达的主题不同,本文突出表现的是勇于战斗以及战斗精神传承的主题;②所以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③强调过去与现实的对比。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关注题干中提到的“茹志鹃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表现了战争年代的人性之美。本文的叙事方式却与之不同”这一重要提示,这一提示告诉考生,要结合本文与《百合花》不同的主题,分析本文不同于“《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的叙事方式。本文围绕“给我一支枪”,叙写了“我”过去要“一支枪”以及用“枪”抵抗敌机的经历,同时穿插“我”的战友的儿子新兵小鲁想要“一支枪”的场景,突出表现了勇于战斗以及战斗精神传承的主题,这一主题与《百合花》不同,强调了过去“要一支枪”与现在“要一支枪”的对比,所以采用的是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10.答案:CDF解析:“上以功劳与”主谓短语,后面断开,即E处断开;“上以《诗》《书》与”和“上以功劳与”结构相同,前后断开。11.答案:A解析:“意思相同”错误,《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字意为“劲疾”。12.答案:D解析:“指出他们才是造成国家混乱、国土削减、兵力衰弱、国君地位卑微等问题的罪魁祸首”错误,造成国家混乱、国土削减、兵力衰弱、国君地位卑微等问题的原因是“释法制而任名誉”。13.答案:(1)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做到。(2)百姓努力劳作也不休息,追赶敌人即使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解析:(1)“从”,服从;“尊”,受到尊崇;“虽”;即使;“知”,同“智”,智慧。(2)“劳”,劳作;“休”,休息;“却”,退却;“兵”,军队。14.答案:同:两人都主张依法治国。异:商鞅认为治理国家也离不开君臣之义、五官之分;韩非子主张将法与术结合起来。解析:同:根据“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可知,两人都主张依法治国。异:根据“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可知,商鞅认为治理国家也离不开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根据“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可知,韩非子主张将法与术结合起来。【参考译文】材料一 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等级的时候,人民纷乱不得治理。所以圣人划分贵贱,设立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人口众多就会产生奸邪之事,所以创立法度作为行为标准来限制奸邪产生。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职守、法律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分设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人民就不惧怕刑罚了。国君受到尊崇,法令才能推行;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做到。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行赏。凡是人民奋力作战不畏死亡的,不过是为了求得爵禄。战士有斩 得敌人首级、抓获俘虏的功劳,一定让他的爵位足以荣耀,俸禄足够养活家人。农民不离开居所,足够奉养双亲,供给军队所需粮草。因此,士兵才肯殊死战斗,农民才不懈怠。当今的国君却不是这样,他们抛开法度而任人以智慧,不注重功劳而任人以声誉。所以将士不肯作战而农民迁徙。我听说:引导百姓的关键在于国君的倡导。农民,可以让他们务农作战,可以让他们游走求官,可以让他们致力做学问,这些都取决于国君的给予。国君按战功给予赏赐,人民就奋勇作战;国君按人民所读《诗》《书》的水平赐予爵禄,人民就致力做学问。人民对利益的追逐,好比水向低处流一样,是没有东西南北方向的选择的。人民可以获利而乐于做的事,就是君主的赏赐。气势汹汹好尚勇武的人得到奖赏,游手好闲高谈阔论的人得到奖赏,成年累月攀附效力于权贵的人得到奖赏。尊崇以上三种人,他们没有功劳而得到奖赏,那么,人民就要放弃农战而做这些事了。有的人用空谈去求得奖赏,有的人依附权贵而获得奖赏,有的人用悍勇去争得奖赏。所以从事农战的人民日益减少,而游荡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那样,国家就会混乱,国土会被削减,军队弱而国君地位卑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国君抛开法度而相信虚名。所以,明主重视法度。不合法度的言论不听,不合法度的行为不推崇,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言语符合法度,就听从;行为符合法度,就推崇;事情符合法度,就去做。所以国家太平,国土扩大;军队强大,国君地位尊崇,这就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做国君的不能不明察。材料二 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相连坐治罪的制度来责求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互相监视、同受责罚,该厚赏的一定厚赏,该重罚的一定重罚。百姓努力劳作也不休息,追赶敌人即使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但是,君主没有方法了解奸邪,只不过是用国家的富强帮助奸臣罢了。15.答案:C解析:“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的夏天就此过去了”错误。三、四句写秋天进入了花草树木之中,损伤从此就开始了。16.答案:①诗中的“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一句,意为夏天的苦热到了极点就会转向衰落,季节循环变换本来就是自然之理。②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季节的转换,人生的盛衰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③启发我们盛时当思衰,不骄不躁;衰时不颓丧,寻找转机;把握好当下,人生的任何时节,都应乐观面对。解析:诗句“苦热逢三秋,西风飒然起。金气入草木,伤夷从此始”的意思是:酷热的夏季遇到秋天,西风突然吹起,吹走了夏季的炎热。秋天进入了花草树木之中,损伤从此就开始了。“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一句,意为夏天的苦热到了极点秋天就会到来,转向衰落,季节循环变换本来就是自然之理。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季节的转换,人生的盛衰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走向衰败,早在得意的时候就种下了祸根,一个人转向失意,早在生机勃勃的转机时就有了征兆。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启发我们盛时当思衰,不骄不躁;衰时不颓丧,寻找转机。真正的智者,懂得居安思危,对于灾祸,防患于未然;在灾祸来临的时候,坚持改变,熬过至暗的时刻,就会迎来新的成功。起起伏伏就是人生,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顶峰。因此,在高处的时候,主动走好下坡路;在低谷的时候,积极向上攀登。把握好当下,人生的任何时节,都应乐观面对。17.答案:(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18.答案:①认知框架几乎无处不在 ②认识当前的认知框架解析:根据①空后面的句子“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的所见所想”可知,此处意思是“认知框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可填“认知框架几乎无处不在”。②空要求回答“打破认知框架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这一问题,由“有意识地去打破它”可知,要想打破必须首先认识了解,可填“认识当前的认知框架”。 19.答案:⑤思考世界的方式也天马行空 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⑩让我们以一种高效且预见的方式感知世界解析:⑤搭配不当,“龙飞凤舞”不能修饰“思考世界的方式”。“龙飞凤舞”可形容山势蜿蜒起伏,或书法笔势灵活舒展,也形容字迹潦草。应改为“天马行空”。⑦中缺少介词“随着”。⑩“高效”与“可预见的方式”中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将“但”改为“且”。20.答案:“像模像样”刻画了秦川土地上普通人演唱秦腔的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如痴如醉”描摹了听众极为迷恋或陶醉于秦腔的状态,这两个词道出了秦腔的魅力,刻画出秦川土地上普通人对秦腔的热爱。(意思对即可)(像模像样,指达到一定水平,符合一定标准或比较体面。如痴如醉,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以至达到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的程度。此处指的是听者在听戏曲时的感受,像是喝醉了酒一样,但又很清醒。)21.答案:B解析:“龙抬头”“快板”“慢板”三个引号均为特定称谓。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及关联词语的能力。A项,“表示递进”说法错误。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C项,“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羌笛何须怨杨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揪心裂肠的唱腔熨平了心中的皱纹”运用的是拟物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熨平”是动词,与“唱腔”构成动宾结构,是拟物,用“皱纹”来比喻内心的愁苦,是比喻。D项,“应该放在后引号内”说法错误。该处引号内的内容是间接引用,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外。22.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吼来了”“吼走了”“吼回了”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语势强烈,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内容上由具体的“山风、山雨和晨露”“灌田鼠”到想象的“五谷丰登”,突出强调了秦川大地上人们的生活和秦腔紧密相连的状态。(结合句子内容分析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从句式入手,分析句式的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23.写作指导:材料一主要内容是高加林由于短视造成人生悲剧。材料二主要内容是孙少平目光长远成就不平凡的人生。两则材料围绕“目光的长与短”展开,借助高加林与孙少平相似的境遇、不同的人生结果,启发我们,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有长远的目光,开阔的视野,不为眼前一时的利益迷惑,不困于当下,放眼未来,成就人生。立意:以长远目光,绘未来华章;警惕短视,放眼未来;眼界决定境界;心向远方,目光长远。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2-23 23:05:01 页数:12
价格:¥2 大小:46.4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