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A.源远流长B.生生不息C.独具特色D.多元一体2.右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标志性陶器,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下列关于该文化遗存及其分布区域对应正确的是(  )A.龙山文化 黄河下游B.龙山文化 长江上游C.良渚文化 黄河中游D.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3.商朝的王位继承存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不同的方式。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由此确立了宗法和丧服之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分封子弟的制度。由此可知,和商朝相比,西周(  )A.礼乐文明秩序确立B.中央集权制已经建立C.天下共主地位形成D.贵族等级秩序更稳定4.周人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私田由个人耕种,每家一块,收获归己,中间的公田由八家人共同耕种,收获归公。此土地制度(  )A.被称作均田制B.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始于商鞅变法D.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5.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A.宗法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和平发展成为主流思想C.动荡与剧变是时代特征D.郡县制必然战胜分封制6.东夷是周朝时中原族群对东方族群的泛称,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与同时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异,但铭文种类、惯用 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由此可知,东夷族群(  )A.与中原族群同步发展B.逐渐融入中原文明C.与中原诸国争夺霸权D.注重发展冶金工艺7.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8.中国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9.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旨在防范(  )A.鲜卑B.女真C.匈奴D.契丹10.下图所示是中国某朝代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部分),该制度创立于(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11.《汉书·主父偃传》称颂某位帝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该帝王在位期间(  ) A.派张骞通西域B.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C.推行商鞅变法D.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12.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该说法是基于郡县制(  )A.消除了血缘政治的影响B.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3.“云梦睡虎地秦简”考古发现,被当时《秦律十八种》的编者集中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这说明秦律制定(  )A.有利于中央决策传输到地方B.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C.防止了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D.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14.下面为“西汉初期中央管辖的郡县和封国力量的对比”,据此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A.西汉初年政治日趋腐败B.“无为”思想不得人心C.诸侯强大威胁中央集权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15.《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察举制B.推恩令C.郡县制D.封国制 16.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为“凿空”,依据的是该事件使西汉(  )A.联合西域诸国夹攻匈奴B.夺取了河西走廊地区C.设置了西域都护府D.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17.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这一体例最早见于(  )A.《春秋》B.《史记》C.《汉书》D.《资治通鉴》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8.在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在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同时,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此时(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B.原始农业的发展,生活逐渐稳定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D.农作物种植出现了南北直接交流19.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  )A.从“世袭制”到“禅让制”B.从内外服制到封邦建国 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20.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先后确立霸权地位。有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五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中的晋国、齐国、楚国分别位于下图中的(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①③21.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负责监察辖区外的官员B.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C.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22.右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晚期丝织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棨信”是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下列选项中,对该文物解读正确的是(  ) A.说明西汉对张掖已置郡管理B.反映汉朝疆域西至张掖地区C.表明蔡伦改进造纸术还没有传至张掖D.是研究汉高祖开疆拓土史的重要实证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1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分封过程中土地占有的多少是西周统治阶级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分封制不限于东方,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南土”。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周王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摘编自《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材料二 及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秦统一后,原来的 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而且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和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封国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及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封国问题的。(1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9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8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摘编自《尚书·周书·多士》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摘编自三民书局《历史(第二册)》材料三 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摘编自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1)材料一中的“殷”是指哪一个朝代?并指出该朝代的国家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4分)(3)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抱持怀疑态度?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Ⅰ 1.D 根据材料“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可得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根据材料“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可得出中华文明又是一体的,因此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A、B、C三项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A 材料“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指的是黑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位于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故选A项,排除B项;良渚文化位于长江下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排除C、D两项。3.D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王位继承制比商朝时期更加规范,西周将宗法制、礼乐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使得其贵族等级秩序比商朝更加稳定,D项正确;礼乐文明秩序确立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商周时期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制度的不同,没有强调西周形成天下共主地位,排除C项。4.B 根据“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可知,这一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项正确,排除A项;井田制在商鞅变法前就已经存在,排除C项;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题干没有反映井田制遭破坏,排除D项。 5.C 示意图显示诸侯国数量总体上不断减少,这与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国不断扩张势力,通过武力兼并周边弱小诸侯国密不可分,频繁的战争使得动荡与剧变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故选C项;“不复存在”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诸侯国数量减少恰好说明当时的兼并战争较为激烈,排除B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诸侯国数量减少并非是郡县制的出现导致的,两者之间无因果关系,排除。6.B 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说明春秋时期东夷族群已经向中原文明学习,逐渐融入中原文明,故选B项。7.B 根据材料“商君”“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变化指的是商鞅变法中,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的措施,这增加了小农的户数,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男子从大家庭中分离出来,另立门户,对连坐法和血缘宗法制度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排除A、C两项;秦军战斗力的大大增强是靠奖励军功实现的,大家庭拆分为小家庭并不能使秦军战斗力大大增强,排除D项。8.B 由“为政以德”可知,这位思想家是孔子,他主张统治者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故选B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张德治,排除A项;孟子主张仁政,没有提出过德治的主张,排除C项;荀子主张治理国家要礼法并施,没有提出过德治的主张,排除D项。9.C 根据题意可知,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旨在防范匈奴骚扰边境安宁,C项正确。 10.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设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A项符合题意;汉朝、唐朝和元朝都是在秦朝设置三公九卿制之后,B、C、D三项排除。11.B 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是对秦朝统一六国功绩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郡县制,B项正确;A、D两项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排除;商鞅变法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1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项正确;郡县制长期实行于封建专制君主时代,未能消除血缘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把郡县制当作“最有效”地方行政制度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郡县制并不能“消除”地方分裂割据问题,排除C项。13.B 据材料“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体现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故选B项;据材料“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我们无法得出这个官吏在哪里就任,所以无法说明是传输到地方,排除A项;“防止了”明显与史实不符,且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中央还是地方,无法证明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排除D项。14.C 从中央和诸侯国所控制的人口与郡数量可以看出,诸侯国的势力较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腐败,排除A项;材料与“无为”思想无关,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5.B 汉文帝时期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思想在汉武帝时期解决王国问题的推恩令中体现出来,故选B项;察举制是西汉出现的选官制度,跟王国问题无关,排除A项;汉承秦制,在汉初就推行郡县制了,排除C项;贾谊的主张针对的是封国问题,排除D项。16.D 根据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为‘凿空’”及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起初是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它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中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但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排除A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没有夺取河西走廊地区和设置西域都护府,排除B、C两项。17.B 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列传”“志”“年表”属于纪传体体例,而《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B项正确;《春秋》是编年史,排除A项;《汉书》是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符合材料“最早”的限定,排除C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排除D项。二、选择题Ⅱ18.B 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三门峡交口遗址出现原始农业,郑州大河村、淅 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家畜饲养业,说明生活比较稳定,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南稻北粟与“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农作物种植南北交流无关,排除D项。19.B 依据材料“殷、周之际”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时期实行较为松散的内外服制,西周时期代之以分封制。因此“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从内外服制到封邦建国,B项正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A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西周时期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20.A ①的都城为绛,应为晋国;②在今山东北部,应为齐国;③在今太湖附近,应为吴国;④的都城在郢,应为楚国。A项符合题意。21.C 据材料中的“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刺史主要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即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故答案为C项;刺史负责监察辖区内的官员,排除A项;据“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来看,刺史必须按照法律处罚官员,排除B项;刺史“位不高”,排除D项。22.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掖都尉是掌管地方军队的武官,且汉武帝时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进行管辖,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汉朝疆域西至葱岭,排除B项;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而题干是西汉晚期,排除C项;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汉高祖时期河西走廊未归汉朝统治,排除D项。 三、非选择题2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扩大疆土,“以蕃屏周”,巩固西周的统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分封过程中土地占有的多少是西周统治阶级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可知,分封制以分封土地为核心;根据材料一“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联系,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层层分封,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可知,分封制度的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二“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可知,汉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二“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可知,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根据材料二“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可知,汉初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汉初的封国制度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而西周的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政治上,汉初封国制是在实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后实行的,而西周时的分封制是建立在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基础上,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答案:(1)目的:扩大疆土,“以蕃屏周”,巩固西周的统治。(2分) 特点:以分封土地为核心;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联系;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分封制下形成严格的等级制。(6分)(2)原因:分封制度的根深蒂固;汉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汉初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任答三点即可,6分)主要区别:汉初的封国制度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政治上实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2分)汉武帝的措施: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2分)24.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可得,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由材料一“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可得,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可得,重建社会秩序。第二小问,途径和手段结合所学儒家孔子和孟子等人的主张可知,儒家希望通过实行“仁政”重建社会秩序,其影响是汉武帝时尊崇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答案:(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较为公允态度。(6分)(2)共同主题:重建社会秩序。(3分)途径和手段:儒家通过实行“仁政”重建社会秩序。(2分) 影响:汉武帝时尊崇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6分)25.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殷,故商朝也被称为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据所学从部落到国家的有关知识可知,夏的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引起百姓不断反抗,终致灭亡。第(2)问据所学商和西周有关知识可知,甲骨文记载的主要是商人的占卜记录;从地位上来看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第(3)问材料一出自《尚书》,认为夏确实存在,后被商所灭;材料二中王国维利用二重证据法,甲骨文内容可以证实《史记》记载的真实性,认为夏的存在是理所当然;材料三认为甲骨文中没有夏的记载,且后世引用较多的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是在商灭亡数百年之后才出现的,故对夏的存在持怀疑态度。答案:(1)朝代:商代。(2分)制度:内外服制度。(2分)原因:夏代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2分)(2)内容: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2分)地位: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2分)(3)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商代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商后700多年才出现夏史记载。(6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1-06 17:4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342.8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