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0

2/30

剩余2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查高二生物试题一、选择题(共30题)1.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方面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D.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组织液生成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详解】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且理化性质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的,A正确;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错误;C、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D、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增加,水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则组织液增多,D正确。故选B。2.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人体细胞外液,其中Ⅰ、Ⅱ、Ⅲ分别表示生活在甲、乙、丙中的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蛋白质含量,无机盐的浓度对其影响不大B.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淋巴细胞都生活在丙中 C.若Ⅱ表示肝细胞,则乙中的葡萄糖浓度不一定高于甲中的D.正常情况下,甲与乙中的物质都能通过①②相互渗透【答案】C【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甲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详解】A、甲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无机盐和蛋白质,A错误;B、神经递质可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因此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血浆和淋巴中都有淋巴细胞,B错误;C、进餐后不久,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高,葡萄糖通过组织液进入肝细胞转变成肝糖原;饥饿时,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降低,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补充血糖,因此若Ⅱ表示肝细胞,则乙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不一定高于甲血浆中的,C正确;D、正常情况下,甲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渗透到乙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C。3.针刺手指,人会快速抬手避开,并有刺疼感,下图①~⑤表示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③处神经元可接受和释放神经递质B.刺疼感先于抬手动作发生C.电激④处会引起抬手并产生疼痛感D.完成此抬手动作需大脑皮层的参与【答案】A【解析】【分析】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分析图中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有神经节,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详解】A、③处神经元是该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其细胞体的细胞膜构成了突触后膜,能接受神经递质,同时也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A正确; B、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传导路径长于抬手反射的反射弧,故往往是先发生抬手动作,后形成痛觉,B错误;C、电激④处,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而不能倒过来传递,故不能产生痛觉,④所支配的肌肉产生兴奋而发生收缩,由于信息未经过神经中枢的处理,故不能产生逃避针刺的反射,即不能发生规律性应答,C错误;D、抬手动作的完成是一个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参与即可完成,D错误。故选A。4.下列关于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叙述,合理的是(  )A.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和第二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B.感觉性记忆通过增强注意就能转化为第二级记忆C.第一级记忆中信息经过反复运用都能转变成第二级记忆D.经过反复重复,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的整合,则可能转化为第三级记忆【答案】D【解析】【分析】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为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其中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第二、三级记忆相当于长时记忆,A错误;B、感觉性记忆通过增强注意、反复就能转化为第一级记忆,B错误;C、第一级记忆中信息经过反复运用后,只有部分能转变成第二级记忆,C错误;D、经过反复重复,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的整合,则可能转化为第三级记忆,即可能成为永久记忆,D正确。故选D。5.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一种由于缺乏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的病症。某甲状腺正常的小鼠出现甲减,研究人员为了解其病因,给该小鼠静脉注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溶液,并检测注射前后小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运输至垂体,并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B.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小鼠的神经系统兴奋性比正常小鼠高C.若仅有下丘脑受损,则注射后该小鼠的甲减症状会有一定缓解D.若仅有垂体受损,则注射后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注射前明显升高【答案】C 【解析】【分析】1、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或者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等情况下,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时,会反过来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小鼠的甲状腺正常,但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是下丘脑受损或垂体受损导致的。给这只小鼠静脉注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溶液,若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说明是下丘脑受损导致的,若甲状腺激素含量不变,则是垂体受损导致的。【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全身各处,只是垂体细胞有受体,所以在垂体受体结合发挥作用,A错误;B、这只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小鼠,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低,所以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正常小鼠低,B错误;C、若是这只小鼠的下丘脑受损,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可以促进垂体产生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产生更多的甲状腺激素,因此其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大于注射前,C正确;D、若仅有垂体受损,则注射后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D错误。故选C。6.夏季儿童溺水会暂时停止呼吸抢救的主要措施是进行人工呼吸,采用较多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吹气的频率应与人体正常的呼吸频率一致B.给患者吹入的气体含有部分氧气,氧气可随着体液运到全身各处C.给患者吹入的气体中含有部分CO2,可刺激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D.人工呼吸导致肺重新收缩和舒张,该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有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但以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最为方便和有效。【详解】A、吹气的频率应与人体正常的呼吸频率一致,有利于肺启动,A正确;B、给患者吹入的气体中含有部分氧气,氧气可以被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B正确;C、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D、CO2通过体液运输至脑部刺激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发出的兴奋传至肺部,肺重新收缩和舒张,该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点睛】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7.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个人从常温环境进入0℃寒冷环境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进入寒冷环境后会不自觉发生颤抖,该过程属于条件反射B.与常温环境相比人,在0℃寒冷环境中产热量会增加而散热减少C.皮肤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散热D.在体温调节中枢形成冷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在中枢下丘脑,体温恒定的机理是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汗液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详解】A、人进入寒冷环境后会不自觉发生颤抖,该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B、与常温环境相比,人体在0℃寒冷环境中由于散热增加,通过调节导致产热量也会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故在0℃寒冷环境中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大于常温环境,B错误;C、感受环境温度降低的感受器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C正确;D、冷觉在大脑皮层形成,不是在体温调节中枢形成,D错误。故选C。8.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B.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C.溶菌酶主要由唾液腺、泪腺分泌,因此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溶酶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详解】A、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B、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B正确;C、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的非免疫细胞产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D、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不包括溶酶体,D错误。故选B。9.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细胞毒性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β细胞接触,导致胰岛β细胞死亡而发病。临床上可通过注射免疫抑制剂缓解该糖尿病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一类免疫失调疾病B.患者症状缓解的检测指标是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健康人C.胰岛β细胞死亡的原因是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的抗体与之结合D.治疗该病的过程不会导致患者免疫能力的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被破坏,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该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详解】A、结合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可知,该病为自身免疫病,而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是一种自身免疫病,A正确;B、患者症状缓解的检测指标是血液中胰岛素水平接近健康人,B错误;C、胰岛β细胞死亡的原因是细胞毒性T细胞与之结合使其死亡,C错误;D、治疗该病的过程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进而导致患者免疫能力下降,D错误。故选A。【点睛】 10.研究者先让一组海蜗牛接触几次电击,发现这些海蜗牛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而另外一组没有经过电击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再设置对照组则发现没有此现象。以下叙述不符合该实验的是(  )A.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B.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C.本实验对照组的海蜗牛不需要注射RNAD.说明记忆形成可能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由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为我们研究记忆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方向,故本实验有助于帮助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A正确;B、由题干信息“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推测可知,本实验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B正确;C、根据实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可知,实验的对照组需要注射来自没有受过电击刺激海蜗牛的RNA,C错误;D、腹部神经元RNA可能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再设置对照组则发现没有此现象,推测记忆形成可能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有关,D正确。故选C。11.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相关物质,Ⅰ、Ⅱ、Ⅲ、Ⅳ表示相关系统,甲、乙、丙、丁表示四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四种液体构成了内环境B.②④分别表示CO2和代谢废物C.给病人输入0.9%NaCl溶液,目的是维持甲、乙、丙、丁渗透压的相对稳定D.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发挥作用离不开Ⅱ、Ⅳ系统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示意图,甲是细胞内液,乙是血浆,丙是组织液,丁是淋巴,Ⅰ是消化系统,Ⅱ是呼吸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是循环系统。A表示淋巴循环,B表示重吸收作用,①表示食物,②表示二氧化碳,③表示氧气,④为代谢废物。【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外液,甲、乙、丙、丁依次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其中乙、丙、丁三种液体构成了内环境,A错误;B、Ⅱ是呼吸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②、④分别表示CO2和代谢废物,B正确;C、给病人输入的NaCl溶液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l-,输入的NaCl大部分在细胞外液(由乙、丙和丁组成),进入甲(细胞内液)比较少,因此给病人输入0.9%NaCl溶液,主要目的是维持乙、丙、丁组成的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错误;D、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要经过Ⅰ(消化系统)进入血浆中,再经过Ⅳ(循环系统)运输,作用靶细胞,D错误。故选B。12.在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过程中,某同学以自来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代表清水组的是②⑤B.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C.起对照作用只有②⑤D.图中的结果表明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最强【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解】AC、清水组和缓冲液组都起到了对照作用,图中代表清水组的是②⑤,缓冲液组应该是①④,A正确,C错误;B、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pH相对稳定,B正确;D、图中结果表明,血浆能在加入较多的盐酸或氢氧化钠的情况下都能维持pH稳定,说明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最强,D正确。故选C。【点睛】13.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于骨骼肌的运动,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B.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意识的支配C.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详解】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A正确;B、神经系统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过程,由于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所以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B正确;C、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为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C错误;D、心跳等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D正确。故选C。14.寒冬时节某健康人在25℃的空调室进入10℃的环境中工作,图表示该人体散热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B.b~c段散热加快由于汗液分泌增加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答案】D【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产热=散热,体温不变;产热>散热,体温上升;产热<散热,体温下降。【详解】A、a〜b段体温维持正常,说明散热量=产热量,A错误;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外界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C、c〜d段处于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逐渐收缩,减小散热,C错误;D、a〜b段体温恒定产热速率=散热速率,d〜e段体温恒定产热速率=散热速率,但由于d〜e段外界温度低,身体向外辐射的热量多,所以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故选D。15.训练小狗趴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先给小狗下命令“趴下”,并用手施力让小狗趴下;当小狗完成这一动作时就要给予狗粮奖励,经过反复训练,小狗就能按照命令完成跌下的动作。下列有关这一训练过程中小狗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有参与命令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B.命令引起小狗趴下和吃狗粮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类型的反射C.施力让小狗趴下和命令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中,涉及的效应器不同D.命令“趴下”引起小狗产生听觉属于条件反射【答案】A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命令刺激引起小狗趴下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B、由命令引起小狗趴下需经大脑皮层的分析,属于条件反射;给狗粮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二者属于不同类型的反射,B正确;C、施力让小狗趴下和命令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中,涉及的效应器相同,均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与“趴下”相关的肌肉,C错误;D、命令趴下引起小狗产生听觉,只是兴奋传到了大脑皮层,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AB。16.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c段和①-③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B.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图甲中c点将上升C.静息电位是指图乙AB之间膜内的电位差D.机体内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答案】D【解析】【分析】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详解】A、a~c段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部位Na+通道开放,Na+内流进入细胞,但是①~③段表示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过程,K+外流,A错误;B、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神经纤维膜外Na+浓度增大,则Na+内流增多,甲图中c点将上升,但K+浓度影响的是静息电位,膜外K+浓度增大,不改变动作电位的峰值,B错误;C、静息电位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的电位,而不是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位差,C错误;D、机体内反射弧中有突触结构,所以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D。17.丙咪嗪为较常用的抗抑郁药,其药理作用为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摄取,提高受体部位神经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B.缺氧会影响神经递质释放,也会影响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C.抑郁可能与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过高有关D.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中经自由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 【答案】B【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A、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以后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内,A错误;B、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都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缺氧会影响细胞呼吸,使细胞内能量的供应减少,因此会影响神经递质释放,也会影响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可以推测,抑郁可能与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含量过低有关,C错误;D、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并非自由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D错误。故选B。18.下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B.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C.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D.幼年时激素②和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分析题图可知,b产生的激素③可以作用与a、c,则b为甲状腺,c为下丘脑、a为垂体,故A正确;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靶器官是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故B正确;当甲状腺激素较低时,会导致激素①和②分泌增多,故C错误; 幼年时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生长发育受阻,故D正确。19.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与躯体运动中枢中都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B.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躯体运动中枢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躯体感觉中枢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答案】A【解析】【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手指传入神经上神经冲动,可传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A正确;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D错误。故选A。【点睛】20.激素是由细胞产生的物质,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的种类很多,下列关于不同激素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切除幼年狗的垂体,其生长发育停滞与体内缺乏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B.在性发育期,女性卵巢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雌性激素增多,激发雌性周期C.在遭遇突发状况时,肾脏细胞分泌的某种激素增多,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D.狗摄食后,小肠黏膜释放的促胰液素通过导管运输进而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答案】A【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 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详解】A、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可以促进幼年个体的生长发育,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能够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所以切除幼年狗的垂体,其生长发育停滞与体内缺乏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A正确;B、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C、在遭遇突发状况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而肾脏细胞不能分泌激素,C错误;D、促胰液素是动物激素,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不需要通过导管运输,D错误。故选A。21.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表示促进),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部分化学能储存在ATP中B.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抑制胰岛素释放C.Ca2+内流促进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D.促使K+通道关闭的药物也能促进胰岛素的释放【答案】B【解析】【分析】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详解】A、细胞呼吸的本质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贮存在ATP中,A正确;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所以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使胰岛素释放,B错误; C、根据图示,Ca2+内流促使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正确;D、根据图示,促使K+通道关闭的药物,可以通过阻碍K+外流,改变细胞膜的电位,促进Ca2+内流,进而能促进胰岛素的释放,D正确。故选B。22.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机体脱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B.原尿中的水分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会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C.汗液的蒸发是调节水平衡的主要途径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详解】A、机体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A错误;B、原尿中的水分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水通道蛋白通透性增强,水分通过协助扩散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B错误;C、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主要途径,C错误;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外界温度降低,汗液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减少,D正确。故选D。23.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加压素(AVP)又称抗利尿激素不同程度的缺乏,或是由于多种病变引起肾脏对AVP敏感性缺陷,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受到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前者为中枢性尿崩症,后者为肾性尿崩症。如图表示正常人和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人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I表示,起对照作用B.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Ⅱ表示,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C.肾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Ⅲ表示,其体内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但含量与正常人相同D.尿崩症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高,尿量偏大【答案】C【解析】【分析】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2、分析曲线可知图中曲线I代表正常人,因尿液渗透压较高;曲线Ⅱ和Ⅲ代表患者,尿液渗透压较低,曲线Ⅱ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说明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的,故为中枢性尿崩症;曲线Ⅲ为肾性尿崩症,因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并未改变,与正常人相比抗利尿激素反而偏高。【详解】A、正常人禁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液渗透压升高,因此图中曲线I表示正常人的尿液渗透压,其对照作用,A正确;B、中枢性尿崩症注射抗利尿激素仍然能够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液渗透压升高,因此曲线Ⅱ可以表示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B正确;C、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因此肾性尿崩症患者体内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较正常人的偏高,C错误;D、由于尿崩症患者排出的是低渗尿液,因此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高,尿量偏大,D正确。故选C。 24.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实线表示细胞免疫,虚线表示体液免疫B.图中甲、乙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有关D.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其中甲细胞为T细胞,乙细胞为浆细胞,丙细胞为靶细胞,丁细胞为效应T细胞,物质戊为抗体。【详解】A、图中实线表示的过程中有物质戊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因而表示体液免疫,则虚线表示细胞免疫,A错误;B、图中甲为T细胞,其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而乙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其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C、由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有相应的蛋白质,因而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并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C正确;D、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但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D错误。故选C。25.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放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A.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电信号会转化为化学信号,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由题意可知,阿托品会抑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放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说明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抑制乙酰胆碱的水解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可能是因为阿托品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突触处的兴奋的传递。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6.正常人空腹时血浆胰岛素浓度为5~15μU·mL-1,血浆胰岛素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给空腹的人口服100g葡萄糖,正常人、非糖尿病肥胖者、2型糖尿病肥胖者与1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对比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对1型糖尿病患者肌肉注射胰岛素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B.非糖尿病肥胖者和2型糖尿病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C.若检测正常人胰高血糖素浓度,曲线的峰值应出现在胰岛素的峰值之前D.若45min时测血糖浓度,非糖尿病肥胖者血糖浓度低于2型糖尿病肥胖者【答案】C【解析】【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A、由图可知,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人,给1型糖尿病患者肌肉注射胰岛素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A正确; B、由图可知,口服葡萄糖后,非糖尿病肥胖者和1型糖尿病肥胖者体内胰岛素含量均高于正常人,但胰岛素浓度下降的时间均晚于正常人,说明非糖尿病肥胖者和2型糖尿病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B正确;C、正常人空腹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先升高,胰岛素接着升高,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因此正常人胰高血糖素浓度曲线的峰值应出现在胰岛素浓度曲线的峰值之后,C错误;D、45min后非糖尿病肥胖者体内胰岛素浓度达到峰值,而2型糖尿病肥胖者体内胰岛素浓度较低,因此45min时测定血糖浓度,非糖尿病肥胖者血糖浓度可能低于2型糖尿病肥胖者,D正确。故选C。27.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图中甲、乙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丙、丁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图表示体液调节方式,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②属于传出神经,并且乙图的调节比甲图更准确、更迅速C.甲、乙两图中的信号分子持续发挥作用D.人体性腺所分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应为丙图所示的作用方式【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表示细胞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乙表示细胞分泌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丙表示识别信息分子的受体位于膜上,丁表示识别信息分子的受体位于膜内。【详解】A、激素参与体液调节过程,激素的本质并不都是蛋白质,如甲状腺激素,合成时不需要核糖体,A错误;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靶细胞是效应器,所以②属于传出神经,且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准确、更迅速,B正确;C、激素、神经递质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就会失去活性,C错误; D、性腺分泌的信号分子是性激素,性激素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作用方式为丁,D错误。故选B。28.甲呈现的是神经元间形成的突触,图乙表示分别刺激神经元1、2+1(先刺激神经元2再刺激神经元1)、神经元3时,在N点测定神经元4的电位变化,其中阈值指的是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最小电位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中由神经元1~4构成的突触有4个B.刺激神经元2不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C.刺激神经元3时,神经元4中发生了钠离子内流现象D.刺激神经元3后,神经元4上的电流计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C【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兴奋,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图1中由神经元1~4构成的突触有3个,A错误;B、据图2可知,刺激神经元1,产生动作电位,刺激神经元2+1,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刺激神经元2会引起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B错误;C、刺激神经元3不会引起动作电位,但结合图示可以看出,此时神经元4仍会有钠离子内流现象发生,C正确;D、图中显示刺激神经元3没有引起神经元4产生动作电位,因此,神经元4上的电流计不会发生偏转,D错误。故选C。 29.某研究小组同学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如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A、B、C三组兔子第二次注射的物质依次是()A.②③①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据图可知,注射物质C后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最多,注射物质B后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最少。【详解】由于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将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故甲状腺的放射性下降最慢,为C曲线;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将促进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故甲状腺的放射性下降最快,为B曲线;③生理盐水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为A曲线。故选C。30.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会发生两次选择:在骨髓中分化时经历第一次选择,凡是不能识别自身抗原的B淋巴细胞会凋亡,保留下来的B淋巴细胞一般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在外周免疫系统中,B淋巴细胞识别特异性外来抗原后发生第二次选择。凡是能表达高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的保留下来,其余的几天后死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B淋巴细胞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发生了变化B.B淋巴细胞经过第二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是浆细胞C.自身组织如果因为某些理化因素导致其抗原性改变,则可能罹患自身免疫病D.B淋巴细胞的凋亡是受环境影响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答案】B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B淋巴细胞分化前后识别的物质不同,所以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不同,A正确;B淋巴细胞经过第二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是B细胞,然后增殖分化得到浆细胞,B错误;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发起攻击,C正确;细胞的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受环境影响,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二、非选择题(共4题)31.如图为人体肝脏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是______,其组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______。(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______,按照占体重的百分比,这四种液体的量从多到少依次是______。(3)a~d中氧气浓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____。(4)a、b、c、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d的来源是______,b的去向是____(填文字)。【答案】(1)①.毛细血管(壁)②.血浆和组织液(2)①.a②.a>b>d>c(3)d、a(4)①.组织液和淋巴液②.血浆、淋巴液和细胞内液【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A、B、C分别是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a、b、c、d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血浆。【小问1详解】图中A是毛细血管,其组成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小问2详解】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细胞内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占体液的比例为2/3,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占1/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其中组织液的 含量最多,其次为血浆,最少的是淋巴液,因此这四种液体含量大小可表示为:a>b>d>c。【小问3详解】气体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自由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运输方向为血浆进入组织液,又知氧气在组织细胞中不断被消耗,因此血浆中氧气浓度最高,即为d,O2最低的是细胞内液,即a,这样才能保证血浆中的氧气源源不断进入组织细胞。【小问4详解】a、b、c、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d血浆可以由淋巴液c回流而来,也可通过毛细血管壁由组织液回渗进入,b组织液一方面可以回渗进入血浆,另一方面可渗入毛细血管壁成为淋巴液c,另外组织液还可进入细胞内液为组织细胞提供所需的物质。即血浆的来源是组织液和淋巴液,组织液的去向是血浆、淋巴液和细胞内液。32.小明同学查阅资料时发现,γ-氨基丁酸(GABA)也是一种神经递质。为探究γ-氨基丁酸(GABA)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还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小明做了如下实验:(1)先将电表两极分别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未受刺激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上图所示,此时突触后膜处于______状态,理由是______。(2)小明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γ-氨基丁酸,然后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因为观察到电表指针______,于是他认为γ-氨基丁酸可引起B神经元抑制。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一般以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的结构特点。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立即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请解释其中的生理意义:_______。(3)善于劳逸结合的小明做完实验研究后去和同学踢足球。作为守门员,球来的瞬间他迅捷地双手抓住足球,完成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_______,参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填“脊髓”“大脑皮层”或“脊髓和大脑皮层”)。【答案】(1)①.静息②.静息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膜内外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2)①.向左偏转且幅度变大②.一定的流动性③.防止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3)①.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②.脊髓和大脑皮层【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膜电位是内负外正,形成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小问1详解】电流表的指针一般情况下默认是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小问2详解】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γ一氨基丁酸(GABA),若观察到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由第一小题解析可知,说明静息电位增大),则γ一氨基丁酸(GABA)引起该神经元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种释放方式提高了神经递质的释放速度(效率);神经递质一且发挥作用后,立即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或者被突触前膜回收了,可防止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或抑制,为下一次兴奋的传递做好准备。【小问3详解】在生物体内只有感受器才能接受刺激,兴奋在反射弧的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过程是单向的(兴奋只能由A传向B),小明双手抓住足球,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附着的肌肉,参与该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是脊髓,而又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33.下图为人体内部分调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注:A、B、C、D表示激素;甲、乙、丙表示器官;“-”表示抑制、“+”表示促进。(1)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____,下丘脑作用于甲和乙的信息分子是______。(2)抗体1攻击破坏细胞b可导致人体血糖______。图中②所示的生理反应除图示外,还有_____。(3)人体内环境中激素D的含量相对稳定,主要与____(调节方式)有关。已知激素D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作用,而药物M(只能用于注射)对激素D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某兴趣小组为了验证药物M的作用,利用大小和生理状态相同的蝌蚪进行相关实验,记录结果如图所示。若甲组为空白对照组,则乙组和丙组的处理情况为_____。 (4)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调节的枢纽。除上图调节过程外,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主要通过合成_________(激素名称)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了尿量和尿的成分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答案】(1)①.胰岛(胰腺)、垂体、甲状腺②.神经递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①.升高②.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3)①.分级调节和负反馈②.乙组和丙组先注射等量的激素D(或饲喂等量含激素D的饲料),一段时间后丙组再注射适量的药物M(4)抗利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解析】【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题图分析,甲为胰岛、乙为垂体、丙为甲状腺。细胞a为胰岛A细胞,细胞b为胰岛B细胞,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C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为甲状腺激素。【小问1详解】结合图中相关器官作用可推测,如图中甲与血糖调节有关,为胰岛;乙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为垂体;丙是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为甲状腺,图中下丘脑作用于甲是通过神经调节直接支配的,可见相应的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下丘脑通过激素C作用于乙垂体,此时的信号分子C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小问2详解】抗体1攻击破坏细胞b,细胞b分泌的激素B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和转变成脂肪,可见激素B为胰岛素,则细胞b代表的是胰岛B细胞,若抗体1作用于细胞b,可导致胰岛B细胞受损,进而使胰岛素合成并分泌减少,引起人体血糖浓度升高。图中②表示的是胰岛素的作用效果,除此外,还包括的生理反应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小问3详解】人体内环境中激素D,即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相对稳定,主要与其分泌过程中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有关。已知激素D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作用,而药物M(只能用于注射)对激素D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药物M对甲状腺激素D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表现为抑制作用,则实验自变量是是否利用药物M处理,因变量是生长发育的状况,实验记录结果如图所示。若甲组为空白对照组,则乙组和丙组均为实验组,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乙丙两组的处理为均同时饲喂等量含激素D的饲料,一段时间后在对丙组蝌蚪给与药物M处理(注射适量的药物M)。【小问4详解】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调节的枢纽。除上图调节过程外,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主要通过合成抗利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了尿量和尿的成分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前者能通过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来实现,后者需要通过分级调节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调控相关激素的分泌,进而对钠离子的重吸收进行调节。34.I、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II、药物A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临床用于肿瘤的治疗。研究人员利用H细胞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相关研究,请回答问题:(1)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表面出现的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具有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等。(2)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免疫。(3)H细胞是一种肝癌细胞,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功能。但由于各种原因,癌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表达量_____,无法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4)将H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D溶剂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24h后测定细胞存活率。实验结果如表,由数据可知药物A对H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原因是________。 浓度/(μmol。L-1)015101520细胞存活率/%10098.2197.8597.1293.8796.24(5)研究人员尝试对药物A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研究。将H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癌细胞的凋亡率。对照组的设置应为___(填序号)。①单独培养的H细胞②单独培养的T淋巴细胞③混合培养的H细胞与T淋巴细胞④加入等量的D溶剂⑤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答案】(1)①.识别②.巨噬细胞和B细胞(2)细胞免疫(3)①.免疫监视②.降低或不表达(4)不同浓度的药物A与不加药物A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差异不明显(5)③④【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活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小问1详解】受体具有识别的功能,因此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表面出现的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具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小问2详解】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因此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与肿瘤细胞密切结合,从而使肿瘤细胞裂解死亡。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的是细胞免疫过程。【小问3详解】H细胞是一种肝癌细胞,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免疫监视作用,进而清除癌细胞。但由于各种原因,癌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表达量降低或不表达,无法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小问4详解】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5种不同浓度的药物A与不加药物A处理后细胞存活率差异不明显,说明药物A对H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 小问5详解】本实验是研究药物A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自变量为是否含有药物A,因变量为癌细胞的凋亡率;因此若将H细胞与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加入由D溶液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为实验组,那么对照组处理应是H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等量的D溶液,即③④正确。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10-30 13:35:02 页数:30
价格:¥2 大小:1004.9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