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教学质量诊断测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为150分,语文考试总时间为15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一、现代文阅读(4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材料一: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然没有反对的必要。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权力产生方式不同,社会冲突、合作产生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社会本身变动产生了长老权力。B.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继而产生“文化英雄”和时势权力。C.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不能反对,也不容忍反对,因此被教化的也就没有反对的必要。D.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提到本书前面提出的三种权力,引出了后文的论述对象“时势权力”。B.文章通过对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的对比论证,证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权力。C.文章引儒家注重的“孝”道“无讳”,意在说明长老权力是不能容忍反对的。D.末段举“面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词句,说明了注释大量存在于乡土社会中。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做事留余地)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世态炎凉)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依然能够对细微的事物有着未灭的关怀与悲悯)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材料一:自2019年发生的新冠疫情,一直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在人类遭遇挑战和危机的时刻,口述历史的价值越发突显。口述历史不仅能够探访尘埃落定的历史事实,也可以记录尘埃乍起的社会现象与思潮。可以说,如今口述历史的作用早已超出了记录历史这一传统范畴,而是承载着机构、团体、地域、民族甚至是国家的精神建构、文化塑造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表示,“把(口述历史)这件事情做好,不仅关乎自己,实际上也关乎我们这个社会,关乎我们这个民族,(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尤其对民族发展有利的事情。”(《口述历史国际周2021:口述历史,连接过去与未来》)材料二: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现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三: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 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史的过程中占领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前期的筹备、实际的访谈过程,还是后期的资料整理,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段口述史的成功与否。以前的口述史大多是由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及时进行笔录,但难免会出现记漏或记错的情况。如今的口述访谈则可以借助更多的记录工具,如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从而更加准确而完整地记录下口述内容。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从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全新的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加以完善。但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它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B.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主要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C.口述历史既能够探访记录历史,又能够记录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越发丰富,对个人、社会、国家、民族均有深远影响。D.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形势特殊等原因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7.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口述历史真实度的因素有哪些。(6分)(三)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文本一∶到都市里去萧红临走时妈妈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并且说:“你把这个带去吧!放在包袱里,别叫人给你抢去,娘一个钱也没有。若饿肚时,你就去卖掉,买个干粮吃吧!”走出门去还听母亲说:“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金枝走得很远,走下斜坡,但是娘的话仍是那样在耳边反复:“买个干粮吃。”她心中乱乱地幻想,她不知走了多远,她像从家向外逃跑一般,速步而不回头。小道也尽是生着短草,即便是短草也障碍金枝赶路的脚。日本兵坐着马车,口里吸烟,从大道跑过。金枝有点颤抖了!她想起母亲的话,很快躺在小道旁的蒿子里。日本兵走过,她心跳着站起,她四面惶惶在望:母亲在哪里?家乡离开她很远,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 红日快要落过天边去,人影横倒地面杆子一般瘦长。踏过去一条小河桥,再没有多少路途了!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金枝在河边喝水,她回头望向家乡,家乡遥远而不可见。只是高高的山头,山下辨不清是烟是树,母亲就在烟树荫中。她对于家乡的山是那般难舍,心脏在胸中飞起了!金枝感到自己的心已被摘掉不知抛向何处!她不愿走了,强行走过河桥又转入小道。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小道不生蒿草,日本兵来时,让她躲身到地缝中去吗?她四面寻找,为了心脏不能平衡,脸面过量的流汗,她终于被日本兵寻到:“你的!……站住。”金枝好比中了枪弹,滚下小沟去,日本兵走近,看一看她脏污的样子。他们和肥鸭一般,嘴里发响摆动着身子,没有理她走过去了!他们走了许久许久,她仍没起来,以后她哭着,木桶扬翻在那里,小包袱从木桶滚出。她重新走起时,身影在地面越瘦越长起来,和细线似的。金枝在夜的哈尔滨城,睡在一条小街阴沟板上。那条街是小工人和洋车夫们的街道。这条街连警察也没有,讨饭的老婆和小饭馆的伙计吵架。满天星火,但那都疏远了!那是与金枝绝缘的物体。半夜过后金枝身边来了一条小狗,也许小狗是个受难的小狗?这流浪的狗它进木桶去睡。金枝醒来仍没出太阳,天空许多星充塞着。许多街头流浪人,尚挤在小饭馆门前,等候着最后的施舍。金枝腿骨断了一般酸痛,不敢站起。最后她也挤进要饭人堆去,等了好久,伙计不见送饭出来,四月里露天睡宿打着透心地寒战,别人看她的时候,她觉得这个样子难看,忍了饿又来在原处。夜的街头,这是怎样的人间?金枝小声喊着娘,身体在阴沟板上不住地抽拍。绝望着,哭着,但是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存在。天明,她不觉得饿,只是空虚,她的头脑空空尽尽了!在街树下,一个缝补的婆子,她遇见对面去问:“我是新来的,新从乡下来的……”看她作窘的样子,那个缝婆没理她,面色在清凉的早晨发着淡白走去。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小饭馆渐渐有人来往。一堆白热的馒头从窗口堆出。“老婶娘,我新从乡下来,……我跟你去,去赚几个钱吧!”第二次,金枝成功了,那个婆子领她走,一些搅扰的街道,发出浊气的街道,她们走过。金枝好像才明白,这里不是乡间了,这里只是生疏、隔膜、无情感。一路除了饭馆门前的鸡、鱼,和香味,其余她都没有看见似的,都没有听闻似的。“你就这样把袜子缝起来。”在一个挂金牌的“鸦片专卖所”的门前,金枝打开小包,用剪刀剪了块布角,缝补不认识的男人的破袜。那婆子又在教她:“你要快缝,不管好坏,缝住,就算。”金枝一点力量也没有,好像愿意赶快死似的,无论怎样努力眼睛也不能张开。一部汽车擦着她的身边驰过,跟着警察来了,指挥她说:“到那边去!这里也是你们缝穷的地方?”金枝忙仰头说:“老总,我刚从乡下来,还不懂得规矩。”在乡下叫惯了老总,她叫警察也是老总,因为她看警察也是庄严的样子,也是腰间佩枪。别人都笑她,那个警察也笑了。老缝婆又教说她:“不要理他,也不必说话,他说你,你躲后一步就完。”她,金枝立刻觉得自己发羞,看一看自己的衣裳也不和别人同样,她立刻讨厌从乡下带来的破罐子,用脚踢了罐子一下。袜子补完,肚子空虚的滋味不见终止,假若得法,她要到无论什么地方去偷一点东西吃。很长时间她停住针,细看那个立在街头吃饼干的孩子,一直到孩子把饼干的最末一块送进嘴去,她仍在看。 (节选自《生死场》第十四章)文本二∶关于小说的情节,福斯特说过:“‘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了’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童庆炳说:“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变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按照以上的标准来看,萧红小说中的情节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情节。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情节大多是简单散乱的,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非情节的因素,写得像散文一样。萧红的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模式,看起来结构散乱,似乎是写作能力不成熟的表现,而实则为萧红的创作优点所在。萧红的小说舍弃了对情节完整性的雕琢,在缺乏逻辑的场景和画面的变换中,将人类生存的面貌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真挚感人又有刺骨的悲凉。这样的文章能引发我们对民族命运悲剧性的深切思考,虽然小说的形式美感不够,但是意义却是深刻的。萧红是一个感情胜过理智的作家,她没有鲁迅的理智和才能,不能够在小说完成之前就为人物预设结局,她是靠心灵的直觉来写作的,小说缺少刻意的雕琢和人为的痕迹,显得粗糙,但是却获得了令人意外的真挚感。萧红小说常被批评为情节上不足,在笔者看来,这正是萧红强的表现。(选自张苗《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锦绣·上旬刊》2020年8期)8.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主人公金枝从乡下来到哈尔滨,渴望改变生活;她过着奴隶般的耻辱生活,展现出当时普通人“生”之艰难。B.小说语言表达富有情感,如“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她对“进城”的期待。C.小说中的母亲可亲可敬,在女儿去哈尔滨时,她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送给女儿并左右叮咛,爱女之心溢于言表。D.“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一句在描写眼前景色的同时,自然引出金枝到达哈尔滨城后内容的描写。9.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以金枝“到都市里去”来组织材料,在反映主人公悲惨遭遇的同时,也突出了主人公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B.文本一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地揭示社会环境,如“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就交代了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现实。C.文本一结尾写“她停住针”,细看“吃饼干的孩子”,这里运用神态描写和对比的手法,细腻地表现出金枝此时极度饥饿。D.萧红的小说没有刻意的雕琢和人为的痕迹,她靠心灵的直觉来写,虽然小说结构散乱,但仍能展现人类生存的面貌。10.文本一中,小狗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11.“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请结合文本一加以说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答窦秀才书韩愈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 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B.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C.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D.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13.对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唐宋进士分甲乙科,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后泛指科举考试。B.“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C.“足下”,古代交际用语,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文中是尊称对方,可译为“您”。D.“社稷”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社稷”常代指国家或朝廷。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B.韩愈认为自身难以胜任窦秀才的老师,原因之一是自己学术不得法且不实用。C.《答窦秀才书》语气亲切,条分缕析,既有亲身经历的印证,又有设身处地的关切。D.韩愈以“稛载”形容窦秀才有盼而来,以“垂橐”形容他无获而归,言语饱含祝福。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2)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6-17题。吹台春日怀古[明]李梦阳废苑迢迢入草莱,百年怀古一登台。天留李杜诗篇在,地历金元战阵来。流水浸城隋柳尽,行宫为寺汴花开。白头吟望黄鹂暮,瓠子①歌残无限哀。【注】①瓠子,又称瓠子口。汉武帝时,瓠子口黄河决口,淹死了不少人,帝派人筑塞,并亲临察看,作了《领子之歌》二首。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瓠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 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16.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废苑迢迢入草莱”运用倒装,不仅突出了连天而起的满眼荒草,长势茂盛,而且有力地显现了旧苑的衰微。B.《吹台春日怀古》也擅运用典故,“百年怀古”化用了杜甫《登高》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句意。C.中间两联,紧承首联,集中写第二句中的“怀古”,把“怀古”的内容具体化,纯然“怀古”,并为自然地过渡到尾联作了准备。D.诗歌从怀古开始,到伤今结束,全诗低回曲折而又激情奔涌,显示出作者沉郁豪健的笔力。17.概括并分析诗歌中包含的丰富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侧面写出箫声的魅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1题。我是个诗人,却因为各种因缘,有机会走进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最使我震撼的,是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品展。那么多展品,或朴拙或华美、或雄浑或纤巧,。它们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我们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瑰宝,大美不言,却闪耀着无声的光华。偌大展厅的展品遵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各种幻象。最初的展品,其实是由自然做出的选择,散布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后来有了有形的博物馆,有了人为的拣选。我不否认人为拣选之于它们的意义。但我想,最终,时间依旧是唯一的评判者。只有经历过时间,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或者,再往遥远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会。()是的,诗歌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论文,不需要缜密、翔实的考证,也不需要确凿、科学、正确的结果,但是它需要有温度的感知,有个性的表达,需要独特的体验和收获,我必须去感知、抓住并呈现它们。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胜枚举形形色色洗心革面风流云散B.琳琅满目形形色色洗尽铅华烟消云散C.不胜枚举形神兼备洗尽铅华风流云散D.琳琅满目形神兼备洗心革面烟消云散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偌大的展厅按照历史年代把展品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 B.偌大展厅的展品按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浮想联翩。C.偌大的展厅遵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让人浮想联翩。D.偌大的展厅按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浮想联翩。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想我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B.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最想做的。C.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愿意用诗歌这种我自己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D.基于这样的理由,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自己应该有的想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题。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虽然其覆盖面积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却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了栖息环境。渔业、油气资源、潜水旅游等经济活动也与之息息相关。近2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污染、过度采挖等,①。为了保护珊瑚、恢复海洋生态,我国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在海底种珊瑚,重建海洋天堂。种珊瑚也被喻为海底“植树造林”。不论在陆地还是海洋,“造林”对调节气候变化、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珊瑚种植技术主要包括无性繁育、有性繁殖、人工礁技术等,与陆地上的植树造林类似的是,都需要先培育“幼苗”,再移植到种植区,所以难度很大,但②。一方面,海洋环境复杂,为实际作业带来不少困难;另一方面,不同海域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人为干扰程度以及现有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科研团队在种珊瑚的时候③。海底“植树造林”,④。海南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是海底“植树造林”大省,科研团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修复技术。例如,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团队通过船舶“边走边种”的珊瑚苗种“飞播法”、将不锈钢珊瑚苗床运用在珊瑚苗的种植上等方式,提高了种植效率。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高中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D【解析】A.“社会本身变动产生了长老权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说是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产生了长老权力。B.“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说“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是“社会继替”,而“社会继替”和“社会变迁”之间并无因果关系;“继而产生‘文化英雄’和时势权力”错误,原文是“‘文化英雄’出现在社会变迁过程之中”“文化英雄”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权力,名为“时势权力”,因此,“继而”错误。C.“因此……”错误,强加因果,原文说“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立论缺少“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这一条件。故选D。2.B【解析】B.“对比论证”“证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权力”错误,文章先讲时势权力,后讲长老权力,各有特点,各自处于不同时期,并没有将二者对比,也未说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权力”。故选B。3.B【解析】材料二的论点是:“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材料二原话是“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是说凡事不可以做得太过,不然将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效果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穷人住在闹市也无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有人奉承。“无人问”“有远亲”能体现世态炎凉,是“家”的伸缩的表现,符合题意。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说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也会心有怜悯之情。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D.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是说人们对所需要的事物更能了解它的价值。与“家”的伸缩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4.(1)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2)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4)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解析】“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中用“每根柴”比喻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即“团体格局”,是西洋的格局;“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中用“一圈圈的波纹”比喻每个人的影响力所推及发生的联系,即“差序格局”,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因此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由文中“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知,作者认为西方格局的特点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格局的特点是“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一个是清楚的,一个是发生联系的,因而作者运用对比 论证的方法来进行论证。由文中“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和“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可知,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由文中“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可知,作者运用假设论证来分析中国人不太有法律观念和公共观念。5.A【解析】A.“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全新的形式”错误,根据材料二“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并非全新的形式。故选A。6.B【解析】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口述历史”的价值和重要意义。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重在说历史的作用。B.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强调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可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C.胡也频的观点了阐释历史与现在的关系。D.科林伍德《自传》重在说明历史著作的特点。故选B。7.①历史事实的多元性: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②人物记忆的有限性:口述者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陈述事件时发生偏颇。③访谈记录的准确性:以前的口述史大多是由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及时进行笔录,难免会出冤记漏或记错的情况。④访谈者水平的高低:访谈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从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解析】结合材料三“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历史事实的多元性: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结合材料三“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可知,人物记忆的有限性:口述者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陈述事件时发生偏颇。结合材料三“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史的过程中占领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前的口述史大多是由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及时进行笔录,但难免会出现记漏或记错的情况”可知,访谈记录的准确性:以前的口述史大多是由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及时进行笔录,难免会出冤记漏或记错的情况。结合材料三“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从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可知,访谈者水平的高低:访 谈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从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8.B【解析】B.“表现出她对‘进城’的期待”错,“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表现出金枝对前路的迷茫和对家乡的留恋。故选B。9.B【解析】A.“也突出了主人公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拔高主旨。此时的金枝到哈尔滨去只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远没有到“民族精神”的程度;C.“对比的手法”错,金枝细看吃饼干的孩子,是从金枝的角度写这个孩子,没有对比;D.“虽然小说结构散乱”错。原文表达是“萧红的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模式,看起来结构散乱,似乎是写作能力不成熟的表现,而实则为萧红的创作优点所在”。是“看起来结构散乱”,并非真的散乱。故选B。10.①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这里用侧面描写突出了此时此地的寒冷。②衬托人物心境。小狗“不被人注意”,与金枝一个人在哈尔滨的境遇相同,这里映衬了金枝的孤独、落寞。【解析】文中关于小狗的描写有“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通过描写小狗躲进木桶里睡觉,“依偎”着木桶的样子,让金枝觉得它“好像偎依妈妈一般”,其实这是金枝的情感投射都了小狗的身上,真正想妈妈的是金枝;同样“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也是金枝的心理,因为她自己觉得很冷,因而觉得小狗也感到太寒。这里用侧面描写通过小狗的表现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关于小狗的描写还有“半夜过后金枝身边来了一条小狗,也许小狗是个受难的小狗?这流浪的狗它进木桶去睡”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存在”,小狗“不被人注意”,与金枝一个人在哈尔滨的境遇相同,这里映衬了金枝的孤独、落寞的心情。11.①用心理描写推动情节转换。思念家乡,自己寒冷、饥饿和孤独,文本一通过金枝的心理感受,有序推动情节转换。②小说没有体现直接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场景的变换来推动情节转换。③穿插大量的非情节的因素,显示出散文化趋向。【解析】“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需要学生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使情节往下发展的,以及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文章写金枝告别母亲去哈尔滨,一路上主要描写金枝思念家乡和母亲的心理感受。如“母亲在哪里?家乡离开她很远,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金枝在河边喝水,她回头望向家乡,家乡遥远而不可见。只是高高的山头,山下辨不清是烟是树,母亲就在烟树荫中”“她对于家乡的山是那般难舍,心脏在胸中飞起了”“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后来金枝到了城里,主要写她的寒冷、饥饿和孤独。如“她也挤进要饭人堆去,等了好久,伙计不见送饭出来,四月里露天睡宿打着透心地寒战,别人看她的时候,她觉得这个样子难看,忍了饿又来在原处”“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存在。天明,她不觉得饿,只是空虚,她的头脑空空尽尽了”“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金枝好像才明白,这里不是乡间了,这里只是生疏、隔膜、无情感。一路除了饭馆门前的鸡、鱼,和香味,其余她都没有看见似的,都没有听闻似的”……可见文本一用心理描写推动情节转换。写金枝思念家乡,自己寒冷、饥饿和孤独,文本一通过金枝的心理感受,有序推动情节转换。文本一没有体现直接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场景的变换来推动情节转换。文章先写金枝离开家乡 到哈尔滨的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再写到了哈尔滨之后的见闻和感受;写金枝在哈尔滨街头露宿,在小饭馆前排队等着拿吃的,后来在“鸦片专卖所”门前给人缝袜子。小说就是在这样的场景转换中推动情节发展的。文本一在写作过程中穿插大量的非情节的因素,显示出散文化趋向。比如去哈尔滨的途中写日本兵,写“红日快要落过天边去,人影横倒地面杆子一般瘦长”,写金枝的感受“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内容感觉很随意;到了哈尔滨,写的就更加杂乱,有“那条街是小工人和洋车夫们的街道。这条街连警察也没有,讨饭的老婆和小饭馆的伙计吵架”,有“满天星火”,有“一条小狗”,有警察、老缝婆,吃饼干的孩子等等。这些非情节因素的加入使得文章情节显得松散,有散文化倾向。12.C【解析】句意: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积道藏德”为并列结构,做“古之君子”的谓语,应在“德”后断开,排除BD;“遁其光而不曜”与“胶其口而不传”句子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3.C【解析】C.“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错。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故选C。14.D【解析】D.“言语饱含祝福”错。垂橐:向下挂着袋子,即挂着空袋子。《国语·齐》:“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稛载而归。”韩愈反其意而用之,说窦秀才来时满怀希望,归去却一无所获。言语中饱含歉疚。故选D。15.(1)(我)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2)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解析】(1)“龃龉”:上下牙齿对不上。喻意见不合、相抵触。(2)“树立”:立身树名。(3)“不测”:前途未卜。(4)“以……为事”:把……作为当务之事。参考译文:答窦秀才书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疠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相保。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 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们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述。1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把‘怀古’的内容具体化,纯然‘怀古’”错。中间两联,前一联紧承首联,纯然“怀古”,而后一联却又在“怀古”中兼写目前景象,颈联“流水浸城隋柳尽,行宫为寺汴花开。”作者变换写法,把对往事的追怀与眼前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在隋代,荒淫的炀帝杨广为了游乐在这里开河凿渠,修建华丽的行宫,并于汴渠之堤遍植杨柳,最终弄得民怨沸腾,国亡宫废。如今,流水浸蚀着残破的古城,隋堤之柳已经消失殆尽,而行宫也已变为寺庙,在一片荒凉冷落中,开着寂寞的花。两相对比,昔盛今衰到这般地步,直叫人触目生愁,感慨系之。故选C。17.(1)年老体衰的伤感(2)昔盛今衰的惆怅(3)对往事的追怀(4)对民生疾苦的忧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前句先写出登台时所见到的一片荒凉景象。远远望去,好像那依稀可辨的废苑遗址,正在没入荒草丛中,突出了连天的满眼荒草,长势茂盛,快掩没了宫苑,显现了旧苑的衰微,抒发了诗人对昔盛今衰景象的惆怅。后句“百年怀古一登台”中“百年”指人的一生,此指暮年。化用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意,其中暗含着自己年老体衰、心情伤感。颔联,诗人把对往事的追怀与眼前的情景结合写。前句先追怀往事,写吹台吸引诗人的登临,而诗人李白、杜甫又给吹台留下了永久的诗篇。后句写金元易代之际,这里又成了兵慌马乱的战场。颈联,前句写在隋代,荒淫的炀帝杨广为了游乐在这里开河凿渠,修建华丽的行宫,并于汴渠之堤遍植杨柳,最终弄得民怨沸腾,国亡宫废。后句写如今流水浸蚀着残破的古城,隋堤之柳已经消失殆尽,行宫也已为寺庙,在一片荒凉冷落中,开着寂寞的花。两相对比,昔盛今衰到这般地步,直叫人触目生愁。尾联,从怀古逐渐归结到眼前现实,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系念。前句写苍颜白发的诗人一直低吟遥望到天色向晚,虽然在这美好的春天听见了黄莺婉转的歌唱,也仍然破不开愁城,心中充塞着苦闷。“白头”句表现自己年老体衰的伤感。后句写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机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18.(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9.B【解析】①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不胜枚举:不能够一个个地全部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根据前面的“那么多展品”和后面的“文明的瑰宝”,说明东西多而且珍贵,所以应填成语“琳琅满目”。②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形神兼备:形容形态和神情都刻画表现得很充分。此处用于修饰“展品”,故用“形形色色”,形容“种类繁多,各式各样”。③洗心革面: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坏人物彻底悔改。“洗心革面”是指人的。洗尽铅华:洗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机,具有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气质。此处指物经过时间的洗礼后,故用“洗尽铅华”。 ④烟消云散:比某些思想、情结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风流云散:像风一样流走,像云一样飘散,指原来聚在一起的人零落离放。此处指物“展品”,所以用“烟消云散”,“风流云散”是指人的。故选B。2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语序不当,“置身其中”应放在“仿佛……”句前。B.搭配不当,“偌大展厅的展品按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提取句子主干是“展品布置成空间”,“展品”不能布置成“空间”,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C.偷换主语,前一句的主语是“偌大的展厅”,后一句没主语,根据语境可知“置身其中”句的主语是“我”,所以偷换主语,不正确。故选D。2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意连贯的能力。从结构上判断,所要填写的文句是一个过渡句,上面是理由,下面是“诗歌”,而且要跟后面叙述的主体保持一致,下面是从承接上文考虑,“基于这样的理由”位于句首最通顺,排除B项。“基于理由”前不带主语,排除C项。强调“我自己应该有的想法”与下文不衔接,排除D项。故选A。22.①珊瑚礁不断退化②海洋“造林”难度更大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有赖于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解析】第一空,由前文“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污染、过度采挖等”,再结合后文“致力于在海底种珊瑚,重建海洋天堂”可知,第①处是说珊瑚的生态遭到了很大破坏,可以填写“珊瑚礁不断退化”之类的内容。第二空,“但”语意转折,而且后文提到了“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困难,因此,第②处是说在海洋种植珊瑚比在陆地上植树造林更艰难,可以填写“海洋造林难度更大”之类的内容。第三空,根据前文“不同海域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人为干扰程度以及现有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不尽相同“可知,强调的是问题的多样性,在种植珊瑚的时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③处可以填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类的内容。第四空,依据后文“科研团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修复技术”和列举的实例可知,所填内容应是第三段的中心句,本段的主要内容侧重于阐述珊瑚礁种植技术的重要性,因此第④处可以填写“有赖于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之类的内容。23.作文【审题】材料一强调了人富于学习能力,不但可以累积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材料二强调了终身学习和学习的方法。【立意】1.学贵有道。2.学贵有思。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4.学会学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07 22:48: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52.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