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突破练十五探究标题意蕴与情感内涵部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任务突破练十五 探究标题意蕴与情感内涵[学科素养]珍藏生活记忆在我们的一生中,有许多人、许多事可能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但有些人、有些事,却镌刻于心扉,让我们终生铭记。这中间有我们历经的悲辛,承受的屈辱,享受的恩泽和莫名的感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鲁镇的黑夜与白天迟子建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了。只记得它很大,门是一重接着一重的,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古旧的家具和器皿,它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而又略显冷淡地望着我们。当年的“迅哥儿”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活跃。这是绍兴,而绍兴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鲁镇。已是子夜时分了。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大排档正在高潮上。那排档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巷,有些歪斜,而正是这歪斜,使它显出了随意、世俗和浪漫的气息。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摊位一座连着一座,清一色的塑料棚顶,每个棚子大约放四五张圆桌,每张桌都能容七八个人。摊前的煤火通红通红的,炒菜的声音和着摊主招徕客人的声音,让人觉得亲切和温暖。这种时刻,我心中鲁镇的影子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我还看到了吕纬甫在酒楼上讲述两朵剪绒花故事时怅惘的神情。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次日,我起得很迟。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往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出来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给人以明净、妥帖之感。我推开了几处门楼,进得院子,更想直接地接近老房子,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影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晩呼唤宝儿的哭声,嗅到了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被火焰舔舐过所发出的奇怪的香味,看到了在祝福声中被主人呵斥后凄凉地放下烛台的眼神呆滞的祥林嫂。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不会消失的鲁镇。那屋檐上的荒草,那窗棂上所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中的桂花树,那天井中放置的杂物,似乎都透着旧时代的气息,它让人有某种伤感和惆怅,又让人有某种辛酸后的喜悦。在那条老街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着白衣的盲人。他用一根细而长的竹竿探着走路,走得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看来他对这老街熟稔之极,老街也许是他的眼睛仅能看到的一道光。当我们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拉起的窗户,我能望见护城河上的拱形石桥。那桥是灰色的,上 面匍匐着一些绿色藤萝,有棵高高的柳树越过石桥,它仿佛是一个淘气的少年,赤脚站在水里,笑嘻嘻地看着流水。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看见灰瓦和飞檐,它们像漂浮在鲁镇上空的凝重的浮云,让我陷于回忆和思索之中。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从他的故居到老街,我感受到的是栩栩如生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是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倾注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还有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阿Q,他对革命的无知的游戏态度,他自甘其辱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直至他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努力画上的那个圆圈时,都仿佛是神秘的、可爱的,让人憎恨而又同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绍兴似乎总是阴气沉沉的,我心目中的鲁镇因了这特定的天色而一直伫立在眼前。它的白天和黑夜仿佛是没有界限的,白天有暗夜的气象,而黑夜又有白天隐约的影子,一如鲁迅作品带给我的气息……(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作者眼里,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B.“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一句,反映了绍兴不够浪漫,让人失望。C.“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不会消失的鲁镇”运用反复手法,强调了鲁迅的作品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D.作者将所见之景、之人逐一渲染,在字里行间注入自己对绍兴深沉的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文章极具感染力。答案:B解析:B项,“反映了绍兴不够浪漫,让人失望”错误,是写它“随意、世俗”的特点。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立足于绍兴黑夜与白天的色调,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眼前所见的大排档、老街等景象,极具画面感。B.作品将绍兴的现实场景与鲁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自然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体验。C.老街上的白衣盲人给作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的步态,让作者感受到老街生活的从容平静。D.作者认为绍兴是一个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正是这一方乡土促使鲁迅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答案:D 解析:D项,“正是这一方乡土促使鲁迅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错误。作者认为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也不乏浪漫主义色彩,但是“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不是一个概念。3.作者为什么认为绍兴就是鲁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绍兴是鲁迅小说中鲁镇的原型。②绍兴孕育了鲁迅,鲁迅用作品创造了鲁镇,绍兴与鲁镇联系紧密。③这是作者游览绍兴时的独特感受,作者身处绍兴,仿佛置身于鲁迅笔下的鲁镇,绍兴与鲁镇融为一体。4.(探究标题意蕴)作者为什么以《鲁镇的黑夜与白天》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用以概括文章的内容:绍兴黑夜的大排档和白日的老街,引发了作者关于鲁镇的联想与感悟。②用以揭示鲁迅作品的特点:既揭露黑暗,又传递光明。③用以象征鲁迅的特点:既有现实的冷峻,又有浪漫的温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种在诬蔑里的决心唐 弢路边的小草悄悄地发了芽,随着时序,又悄悄地枯去了,这不过是跟着自然的法则在荣枯,说起来,毫不足奇。然而,即使是这样平庸的生息,这样不被注意的一根小草吧,对于受过它的荫覆的虫蚁,这变故却是一种悲哀——深切而不易于退去的悲哀。我的对于死去的父亲,那哀念,也正如虫蚁之于小草,虽不足取,但于自己是深切的。他活得平庸,也死得平庸,泥土一盖上身,人们就把他从记忆里撵出,忘掉了,只有我还时时想起,又因这想起而苦恼,而悲哀,而至于无法摆脱。用来抵抗这无法摆脱的,我就只有写一点,写出那最使我怀念的一点来——我们有一种古老的意思,以为搦锄头柄人家的子弟,不需要多读书,因为那命运注定是种田坯。受了世俗观念拨弄的父亲,只在私塾里念了两年书。所读的是什么呢?我不清楚,从他后来的谈话揣测起来,大概是《百家姓》和《幼学琼林》吧,但也说不定,说得定的,是他的对于失学的懊恨。他做的事太多,识的字太少了。每次当我看见他提起笔,颤巍巍地在纸上签名的时候,那脸色,总是非常黯淡。我明白:他的心是痛苦的。这痛苦使他有了最大的决心。我们村里虽然没有巨富之家,但小康是有的。高墙头,小老婆,鸦片烟枪,一件不少,只是找不出一个中学生。有钱人家的子弟,小学毕了业,就被送到钱庄里、南货店里,当学徒去了。贫穷的呢,留在乡下,是种田坯。我也是种田坯之一。从我应该念书的时候起,家道更不如以前了。按例,连进学校的福分也没有。但是父亲的决心,终于打破了那习惯。我不但进了学校,和富家子弟坐在一起,而且一年一年念下去,好像在和他们比赛似的。对于绅士们,这也真是一个极大的侮辱吧,因此招来了普遍的不满。而填补这不满的,是冷嘲和诬蔑,有一回,一个绅士甚至得意地说:“连粪缸基地也卖把我了,还给读书,死不觉悟!”在乡下,穷到卖田卖屋,一定会被看成没有出息,但还不足为奇,只有粪缸基地是不能卖的,一卖,这就把子孙的根基也卖掉了,据说后代就永不会“发”。那位绅士的舌头,是尖成两叉的,他诬蔑了 我的父亲,也断定了我的前途。说得那么肯定,不久,就纷纷传开去,连祖母和母亲也怀疑起来。以侮辱还侮辱,对于绅士们,父亲是决不宽容的,也不因谣言而灰心。我仍旧读着书。然而穷人要读书,毕竟还是一件大罪案。可恨我又没有使自己变成小孩的法术,竟一年一年长大起来,长大而犹读书,好像脸上给刺了字,更加见不得人了。有一次,父亲带我到一个本家去拜年。这本家和父亲很相得,对于我的读书问题,从来没有当面反对过,自然,腹诽一定是早已腹诽了的,也许因为腹诽得太久的缘故吧,这一回,终于忍不住了。他明明是知道我的年纪的,一见面就问道:“长得多高大呀!像成人呢,几岁了?”我一看来势不妙,低下头,一声不响。父亲回答道:“十四岁了!”“真快!真快!我家阿强是十六岁成家的。你的……嗨嗨!还在念书。”“唔!”父亲含糊地答了一声。“你到底预备给他干什么呢?这样下去,人家会笑话的!”这真是单刀直入。他说完了,拼命吸着水烟,仿佛水烟筒里出了妖孽似的。“我看,还是找一着生意吧,三年学满,也可以有三五元钱一月,饭总可以吃人家的喽,还不要出学费。嗨!你真傻!现在是民国了呀,难道还想他读书赶考吗?况且,你家是世代种田的!嗨嗨!”这“嗨嗨”颇有效力,父亲知道我不能再待在乡下了,距高小毕业还差半年,就摒挡些钱,让我转学到上海去。从此我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冷嘲和诬蔑。但我的父亲所受的,一定比先前更多,更厉害。在上海过了一年,到得一九二八年春天,我就决定不再念书了。每天躲在家里,算算开学的日子近起来,我的心越是悲苦,但一点也没有法子想。开学了,一天,两天,三天,我完全绝望了。学校写信来问我为什么不再去读书,因为不愿意说出原因,就推说身体不好,不能再用功。几天以后,得到上海方面一个远房亲戚的通知,说是有个工作可以为我介绍,连忙赶出来,不料机会已经错过,那位亲戚对父亲说:“还是让他继续读书吧,我可以供给膳宿的。”父亲立刻答应了,一面就计划怎样来酬谢他。我又进了那个学校,无条件地取消了不能用功的前言。为了要筹措这几年的学费,父亲卖去了仅有的几亩田,欠了不少债,受尽绅士们的非难、轻蔑。等到我自己私下找到职业,坚决表示不再读书的时候,他已经因为经济的逼迫,精神失常。三年后,带着诬蔑和冷嘲,默默地死去了。我先后读了十年书,仿佛犯了弥天大罪,辱没了祖宗似的,使绅士们不平了小半世。奴隶的命运竟是这样不容易摆脱的!我看见了周围的压迫、侮辱、剥削,看见了冷嘲和诬蔑,但是,也看见了种在这诬蔑里的决心,我是受着这决心的荫庇长大起来的。十一月廿一日(原载《中流》半月刊第一卷第七期,1936年12月5日)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父亲“活得平庸,也死得平庸”,这里的“平庸”不含贬义,只是平常的意思。其实父亲是一个老实、悲苦、执着的农民,他的遭遇令人为之心酸。 B.父亲小时候受到“世俗观念拨弄”,只念了两年书就失学了,后来回想起来极其痛苦、悔恨。这是他日后下定决心、坚决要让儿子读书的重要原因。C.文章使用不少方言土语,如“搦锄头柄”“连粪缸基地也卖把我了”,这对多数读者来说,增加了阅读障碍,因此文学作品应尽量少用方言土语。D.文章叙事怀人,直抒胸臆,感人至深,因为作者写作本文是有感而发,是“情动与中而形于言”。这也提示读者,作文不可为文造情,无病呻吟。答案:C解析:C项,“增加了阅读障碍……”错误。文章中虽有不少方言土语,但比较容易理解;方言土语具有独特的魅力,对塑造人物形象、凸显地域特色有较大的作用,只要不过于生僻或者滥用,是可以适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6.关于文中“父亲带我到一个本家去拜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家和父亲彼此投合,不好当面反对“我”读书,然而心里对此是十分不以为然的。B.本家说“我家阿强是十六岁成家的”,意在暗示“我”年纪已不小,应该独立谋生了。C.本家拼命吸水烟,“仿佛水烟筒里出了妖孽似的”,通过比喻生动表现了其心理状态。D.本家眼界狭小,认为民国时期既然不能够“读书赶考”,因此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读书。答案:C解析:C项,“通过比喻生动表现了其心理状态”错误。“仿佛水烟筒里出了妖孽似的”只是“我”对那位本家拼命吸水烟时心理状态的一种想象,有“仿佛”“似的”等比喻词不一定就是比喻手法。7.作者酷爱古典诗词,文章第一段即颇具诗性特征。试简要分析其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6分)参考答案:①艺术手法:比兴。文章先言小草与其荫覆下的虫蚁,以引出去世的父亲与“我”的故事。二者关系相似,可谓“兴中含比”。②表达效果:比兴手法的运用,既生动贴切地暗示了可怜的父亲与“我”的关系,也使情感抒发得更为含蓄深沉。8.(分析标题作用)文章以《种在污蔑里的决心》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刻画形象。父亲受尽冷嘲与诬蔑,却决不动摇,要“我”读书。以此为题,将命运悲苦、爱子情深的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更为鲜明动人。②抒发情感。题目以饱蘸血和泪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对旧社会的愤懑、控诉之情。③设置悬念。“决心”能“种”,出人意料,让读者急欲读下去,一探究竟。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8分)田野、瓦檐和雨何士光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书,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一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那时我还在梨花屯乡场。依旧是夜晚,夜雨也还是打在瓦檐上。你说怎么样呢?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这雨声,这夜深人静,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论我在哪儿,不论在故乡,还是远方,它都要追逐着人,搓揉着人的衷肠。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宁愿一整夜都不睡。或者就赶紧躺下来,丢掉手边的任意什么工作,觉着再没有比躺在无边无际的雨夜里更安适的。在梨花屯乡场,每逢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把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只要翻开笔记查找,这种记叙是随处可见的。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它沙沙地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紧一阵,慢一阵。仿佛要轻敛下去,跟着又急切起来,依旧地诉说着,直截地诉说着,撇开人世间东零西碎的焦虑,撇开日子里光怪陆离的景象……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而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心思,却又始终没有来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间带上点点滴滴,又匆匆地掠过去。这都是为什么呢?田野也一样,也总是于无言中透露着隐秘,深深地浸透着你,也是你一直想穷究的,同样也一直没有来得及。情形似乎是这样的吧?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山野给人的印象是这样,”一次你曾经这样开头,动手来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们最早来到世上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的景象。”但不知为什么,才写了一点,你又搁置了。这种印象应该是贴切的吧?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看不见雨丝,也听不到雨声。直到你无意中走近窗棂,掀起来一角窗帘,才看见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经雨雾蒙蒙的了,雨正落个不停。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似乎越来越远了。你看不清雨雾中的街市,却知道那是繁华而琳琅的,同时也浮躁而焦虑。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灵魂一直游移,但我们又总是更能感触和迁就我们的形骸,而对灵魂熟视无睹、忽略不计。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主给予我们的灵智,仅仅用它来建造了这个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这个熙攘的 世界的时候,这熙攘的世界就反过来缠绕了我们自己,心灵也就堵塞起来,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唤和消息……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却以其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有删改)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对雨声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B.在作者看来,雨水和自然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天地化生而成,都是我们的同胞手足。C.与城市生活相比较,作者更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为人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D.本文与作者文中引述的文本有所不同,本文看似写雨,要表达的却是对故乡风物的思念。答案:B解析:A项,“是因为他听得懂雨声中包含的强烈呼唤和深沉诉说”错误,“听得懂”属曲解文意;C项,“只有在田野生活才能获得自由”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表述过于绝对,“田野”借代指大自然,作者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D项,“对故乡风物的思念”错误,应该是对人生的思考。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从自己的一本书、一篇文、一个段落写起,行文中多次引用自己的文字,这种“文中文”的结构方式颇具匠心。B.“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与田野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C.文中暗含田野和城市、瓦檐和高楼的对比,作者在田野和城市生活的个人体验中寄托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理性思考。D.本文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多处使用问句,在疑问、设问和反问中强化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答案:B解析:B项,“‘田野’是本文的行文线索”错误,本文题目明确了写作对象及内容,不仅写了田野,更多的是“雨”,由雨写到了瓦檐和田野,所以行文线索是“雨”,与雨有关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考所得在作者笔下依次呈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11.(探究标题意蕴)本文标题为三个名词的并列,你认为其中哪个名词最为重要?为什么?(6分)答案示例:(1)田野。田野代表乡村,代表农耕的生产方式,与“城市”相对,而本文的主旨是在与城市生活的比较中肯定与天地合一、与自然亲近的“田野上的人生”,“田野”承载着文本的主旨。(2)瓦檐。瓦檐属于村居的院落,代表乡村的生活方式,即“田野上的人生”,与“高层楼房”相对。“田野上的人生”是本文的情感寄托,“瓦檐”承载着作者的情感。(3)雨。雨作为全文的线索,代表着自然。作者居住在“高层楼房”里,远离了田野和瓦檐,唯有雨能传递自然的讯息,能提示我们的来处。“雨”代表着本文作者的文化选择。 12.(探究阅读体验)本文采用“我”“你”“我们”三种人称形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参考答案:本文首段和尾段用“我”,中间部分用“你”来指称自己,蕴含着作者与自己的对话和交流,蕴含着作者的追问和探究。文中后面部分的“我们”代表人类全体,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对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24 15:15:02 页数:8
价格:¥2 大小:39.2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