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常考题型篇第3讲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常考题型篇第3讲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课件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24
2
/124
3
/124
4
/124
剩余1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二常考题型篇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高考试题的“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一般来说,“表达技巧”“表达特色”“艺术手法”“艺术特色”“写作特点”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技巧”四个小概念。[知识导图] 精准突破一 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排比、对偶、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而不是要求只就共性泛泛而谈。下面针对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类型作用示例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赏析:梨花是洁白的,诗人把杨贵妃比作梨花,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成为仙子的杨贵妃的美貌,还与“温泉水滑洗凝脂”相照应 续上表夸张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赏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之长对偶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赏析:“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能让人感受到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续上表比拟使物人格化(拟人),或者使人物化(拟物)、使甲物乙物化(拟物),进而使描写的人、物更形象生动“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诗人打算去山里,春风通人性,特意为之吹停了下了很久的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别致,饶有诗意,令人读来心情愉悦互文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赏析:运用互文,使诗句含蓄隽永。这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星曰“迢迢”,状织女星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 续上表借代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顶真①环环紧扣,引人入胜;②议事说理,准确严谨;③抒情写意,格调清新;④状物叙事,条理清晰“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赏析:全诗三处顶真,环环相扣,读来朗朗上口;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 续上表设问开头设问,引入问题,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双调〕蟾宫曲》)赏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的内容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赏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道出了历史的残酷及人心的变幻莫测 续上表双关语意含蓄,发人深思,节省笔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赏析:诗中“晴”为双关词,一方面照应第三句,指晴雨的“晴”;另一方面又照应第二句,指情感的“情”。这是谐音双关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书湖阴先生①壁二首(其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②排闼(tà):推开门。闼,宫中小门。(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近及远,既表达了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解析:“无奈和苦痛”对情感理解错误。答案:C (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首先,要明确手法(修辞格);其次,分开概述描写的内容及表达效果;最后,说明情感。答案: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一水”对“两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一水护田将绿绕”中,用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 答题角度(1)了解修辞手法的特点。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分为三类:①描绘类,如比喻、比拟、夸张等;②布置类,如排比、对偶、顶真等;③表达类,如反问、双关、反复等。这些修辞手法在语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考生必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2)了解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在具体的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或者运用修辞手法产生的表达效果,一定是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的某一个方面。(3)根据题目,具体分析。如果要求鉴赏修辞手法的运用,不能仅仅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还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其在内容或表达情感上的效果。(4)注意修辞手法的“套用”现象。如有的诗歌句子中既有比喻又有夸张,布置类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类的修辞手法出现在同一句子中 续上表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手法。古代诗歌使用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等,而诗(词)句中往往有些词语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发,来判断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析运用。结合具体诗(词)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词)句中是怎样具体运用的。第三步:赏效果。从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分析其表达效果思维建模这首诗(词)运用了()的修辞手法。通过()(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突出了()(作用、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典例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一丛花令张 先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注]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注]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两句一问一答,是对“情”的一种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既点明了全词的基本内容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B.“离愁正引千丝乱”中“千丝”谐音“千思”。千万条柳丝乱拂,飞絮蒙蒙,二者正是女主人公烦乱、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C.上片末三句写眺望寻觅之苦。恋人骑着马儿远去,一路上战争不断,“何处认”与“伤高怀远”遥相呼应。D.下片前两句看似是闲笔,但“双鸳”二字既引起女主人公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使其今日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隐约可见。解析:“一路上战争不断”理解有误,“征尘”指征途中扬起的尘土。答案:C (2)下片最后三句为作者赢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请简要分析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首先,要明确手法(修辞格),“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其次,概述内容,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杏花在春风中盛开、争奇斗艳的场面;最后,说明情感,表达了女子对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的幽怨之情。答案: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花杏花比作女子,将桃花杏花飘落在东风中比作女子嫁人,形象生动;②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女主人公与桃花杏花做对比,桃花杏花尚能嫁东风,女主人公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幽怨。 精准突破二 表达方式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种方式,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的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一)抒情方式抒情即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抒情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指作者在其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诗直接抒发了作者蔑视权贵之情。 [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岭南江行①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②。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④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①岭南:五岭以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②蛟涎:蛟龙的口液。③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④飓母:预兆飓风将至的云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典型意象紧扣诗题中的“岭南”。B.此诗共八句,颔联、颈联对仗严谨,由此判定此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C.此诗尾联中的“华发”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华发”,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D.“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的“华发”,表达的是感慨年华流逝后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而此诗中的“华发”表达的是感慨年华流逝后要趁暮年施展才华大干一场的奋发精神。答案:C (2)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到岭南这地方之后,作者忧虑的事还有很多,怎能容许自己枉自嗟叹、虚度年华呢?这是作者对前途多事的感叹,也是自己不甘沉沦之心绪的自然流露。答案:直抒胸臆。写到岭南后,使人忧虑的事还很多,作者不容许自己枉自嗟叹、虚度年华,表达了作者想要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建树的愿望。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来抒情的抒情方式,具体可分为:①托物言志。 [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蓦山溪·梅曹 组洗妆真态,不作铅华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黄昏院落,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月边疏影,梦到销魂处。结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注]也,试问花知否?[注]东阳:沈约,因其曾做过东阳太守,故称。沈约暮年形体消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开门见山,不做任何铺垫,直接描写梅花,点明了梅花不事雕琢的天然本色。B.三、四两句描写梅花闲逸的姿态,就像一位佳人在天寒日暮时分倚靠在修竹旁边。C.“黄昏院落”五句,词人感慨梅花不喜欢热闹,只喜欢偏僻的黄昏小院、荒寒的环境。D.“月边疏影”两句写月下的梅影是稀疏的,梅花的凄冷消瘦让人为之销魂痛惜。解析:“词人感慨梅花不喜欢热闹,只喜欢偏僻的黄昏小院、荒寒的环境”错误,这五句是说梅花处在小院都无处寄托其清香,难为人所察觉,更何况是在荒寒之处,遭风雪交摧,只会更加无人欣赏。答案:C (2)从全词来看,词人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方式常常运用象征手法,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志向与抱负。这是首咏梅词。上片描写梅花孤芳无赏的命运,下片感叹梅花一生清真孤高却频遭摧折和弃置。词人自称是惜梅、爱梅的多情者,意在以梅之品格、境遇映衬自身,寄寓自己“孤芳一世”的情怀。答案:本词主要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词人赞美梅花、怜惜梅花、喜爱梅花的思想感情,体现词人愿意像梅花那样,虽然处境不顺,但仍坚守品格,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叫作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感情的关系通常有以下四种:类型示例以乐景写乐情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用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了自己经过战乱的奔波流徙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以哀景写哀情杜甫的《登高》,全诗通过对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哀情) 续上表以乐景写哀情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身世沉沦的有力反衬,更让人觉出无限悲凉。这种抒情方式是古代诗歌最易出彩的点,也是高考最容易考查的点,考生应该熟练掌握以哀景衬乐情这一类比较少见,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人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沥的夜雨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难料,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但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情 [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然后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B.“白发书生”是词人自指,词人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词人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D.词人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解析:“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词人落泪的原因不包括“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这一点。“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答案:B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赏析词人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所用的手法。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的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结合注释可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用典。这是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而流泪的典故,表现词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还有“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负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这是拿少年时的才华与如 今的才气凋尽进行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具体答题时,根据以上分析,从借景抒情、用典和对比几种表现手法出发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答案: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词人对于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词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人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词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为力的心情。③对比。将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③用典抒情。概念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化用)前人诗句两种。根据用典的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分类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续上表作用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义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示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几句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典例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边将施肩吾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注]柳营: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高昂激越的调子挈领全篇,“轻生”“奉国”两相对照,凸显边将崇高的心灵。B.首联“苦”“多”“旧”三字突出将军是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甘冒锋镝的英雄。C.颔联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都运用互文手法写边地寒冷景象。D.本诗用“玉匣”“金铃”“皂貂”等色彩浓丽的词语将边将形象描绘得十分鲜明。解析:对本诗颔联运用的手法理解有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是互文的手法,将军和都护的手冻得拉不开弓,他们冰冷的铁甲难以上身。本诗颔联“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没有用互文的手法,上句说的是战士的铠甲,下句说的是装饰。故选C。答案:C (2)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题干是: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要根据注释“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来把握。借用这一典故旨在说明戍边将领的认真和恪尽职守,因此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歌颂和赞扬之情。答案:尾联化用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治军严明的典故。诗人把这位将军比作周亚夫,他时刻警惕着犬戎侵犯边塞,为此而仔细查看、研究阵图,表现了将军心系祖国,忠勇有谋,兢兢业业的形象。 (二)描写方式即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根据描写角度的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根据描写所用笔墨的多少可分为细描(工笔)和白描(简笔)。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典例7]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注]①律吕:此处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三句介绍了弹奏者的年龄及弹奏前的准备,并且点明了作者的态度“爱”。B.上片四到六句描写了乐曲的变化,乐声如百鸟唱和,后又如老凤哀鸣,仿佛是天籁之音。C.下片“浔阳月色”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暗示演奏者与琵琶女的遭遇相似。D.在“天气暖犹轻”的暮春季节,琵琶声却使得作者的心绪变得孤冷凄楚。解析:“暗示演奏者与琵琶女的遭遇相似”错误,这句是说作者在琵琶声中联想到白居易笔下在浔阳江头遭冷遇的商人妇。答案:C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音调的高雅等)琵琶演奏,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琵琶演奏,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提示: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③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④以动衬静,通过描写、渲染动态的事物,反衬静态的事物,以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的事物,反衬动态的事物,以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典例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早发竹下①范成大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吹:通“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久、旅途劳累疲困之意。B.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村图。C.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句中的“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D.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解析:“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久、旅途劳累疲困之意”赏析有误。“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并非“暗含赶路时间久、旅途劳累疲困之意”。故选A。答案:A (2)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这联中,“薄薄轻轻”“重重叠叠”,运用叠词,来表现雾的轻盈和缥缈,表现山的连绵不断。同时,“行冲薄薄轻轻雾”以“冲”来表现雾在马的穿行之下像轻纱似的帷幔;“看放重重叠叠山”中的“放”字,表现了这一座座的山仿佛是被放出来的,使静态的山有了动态感。答案:①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②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 3.细节描写释义细节指细微的动作或细小的情节,这些动作或情节人们一般不在意,但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抒发情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收到管中窥豹、一叶落而知秋的效果示例“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典例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塞下曲六首(其三)李 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⑤。[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渭水上。②辞汉月:离开京城。③天骄:匈奴,这里指敌人。④星芒尽:战争结束。⑤霍嫖姚: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上的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解析: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的不堪一击。答案:C (2)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特点、塑造人物形象技巧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范围是全诗。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这类题的答题模式:手法+手法的解释+形象特点。“骏马”“鸣鞭”是侧面烘托,“弯弓”“插羽”是正面的动作描写,“霍嫖姚”是用典。答案: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4.点面结合释义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面”指的是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点”指的是在背景上做精妙的描画。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可以是静面上的动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示例“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上片从面上对渔父的志趣和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下片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父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词点面结合,描写了词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典例10]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点绛唇李 祁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一曲清歌在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清”字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B.“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描绘了飘忽迷离的梦境,营造出一种素淡朦胧的意境。 C.“明月随人去”与苏轼的“千里共婵娟”都是对月怀人,传达出一种广漠旷达的意境。D.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调,从闻歌入笔,转写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感情表现得深刻入微。解析:“广漠旷达的意境”错误,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悲凉空虚的。答案:C (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下片写梦中寻觅和对月怀人。“碧水黄沙”,紧承上片结句之意,进一步写对知音的寻觅。如果说上片“依约江南路”是在朦胧中辨认知音去路的话,那么,“碧水黄沙”所表现的则是词人到处寻觅,水中陆上,无所不至,且四字属对工稳,色彩鲜明,为本词的唯一亮色,这正是作者用笔变幻处。“梦到寻梅处”是穷尽“碧水黄沙”辗转寻找的结果,笔法由面到点,然后由“寻梅处”引出“花无数”,再由花及人,向花打听知音之所在。这几句,一步一层,层层转深,转愈深而情愈切,及至问花无语,寻觅无着,顿挫之下,不禁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转见明月,好像也已随那人远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明月随人去”一句所展示的空间既大且空,读之令人如置身于一个广漠而暗淡的世界,进而表达作者的悲凉、空虚之情。 答案:①点面结合。“碧水黄沙”是面,“梦到寻梅处”是点,表现作者到处寻觅的情形。②以景传情。“明月随人去”,写明月也好像已随那人远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这些都抒发了怀人念远之情。 5.观察角度变化、调用多种感官类型释义观察角度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体验。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深秋枫林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顺序:由远到近 续上表调用多种感官描写要选取不同角度,以增强所写之物的立体感。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地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觉描写、嗅觉描写、触觉描写、味觉描写等。如:“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王建《江馆》)诗人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描绘了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图。“水面细风生”是触觉描写,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的景象。“菱歌慢慢声”是听觉描写,采莲小调婉转柔美,舒缓悠扬。“灯火夜妆明”是视觉描写,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灯光下,有盛装的女子婉丽的身影。这首旅宿诗,表达诗人领略江边夜市风景时悠闲欣喜的感情 [典例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日赴阙[注]题潼关驿楼许 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第一次赴长安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C.颈联亦写景,作者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水声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D.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解析: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与凄寒萧瑟无关。答案:B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自己夜宿长亭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关城一路远去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水。②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 [典例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点绛唇·途中逢管倅赵彦端[注]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注]赵彦端,有几十年从宦生涯,漂泊流离。管倅是他的友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憔悴”二字写出了二人的瘦弱疲惫,“天涯”则点出二人相隔之远,“情如故”则点明二人久别重逢,情谊如同当年。B.故人在漂泊的途中相遇,可谓“他乡遇故知”,可惜相聚短暂,转眼就离别。“何遽”二字意思是“多么匆忙”。 C.《阳关》指古曲《阳关曲》,好友重逢,理应畅叙离情,如今却不能如愿,聚散匆匆。D.“行人”指漂泊的游子,“我”与朋友都是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行人”,羁旅他乡,还要送别友人,一个“更”字道出这非同一般的送别和愁怨之深。解析:“憔悴”指困苦貌。“天涯”此处指他乡。答案:A (2)从写景、抒情和构思的角度赏析“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二句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写景角度:视听结合。“寒蝉鸣”为听觉描写,“斜阳暮”为视觉描写。②抒情角度:寓情于景。凄切的蝉鸣和暗淡的斜阳烘托了词人浓重的愁情。③构思角度:以景结情。结尾不直抒胸臆而以景物描写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答题角度(1)从大处着眼,明确表达方式。即从整体上确定,诗歌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抒情、描写,还是议论。记叙,指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感情;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物、环境等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议论,指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达的意见。一般来说,叙事诗(词)常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抒情诗(词)常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哲理诗(词)常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一首诗(词)往往会用到不止一种表达方式,考生在做题时,要逐句分析,避免遗漏,并注意先后顺序。 续上表答题角度(2)从小处入手,判断具体的表达方式。具体的表达方式,主要指抒情和描写。根据掌握的常见的描写方式和抒情方式的种类,判断题目要求分析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哪种或哪些方面的。(3)注意审题,寻找对应点。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方式,考生就应在诗歌中找到具体的对应点。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动静结合”,考生就应辨清“动”“静”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上。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应寻找鉴赏对象中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来作答。(4)掌握解题思维,逐层分析。一首诗歌中,可能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因此要对诗歌进行分层,逐层进行分析,这样才不会遗漏相关内容 续上表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艺术手法)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思维建模这首诗(词)运用了()的手法,通过()的描写(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写出了()(分析作用、效果),表达(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典例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任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曾分司洛阳,所以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帝王外出时,也用以报警戒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凭轩远眺,只见云雾将远处的滁州城重重围住,境界开阔而略显凝重,引发诗人凭高怀古之思。B.颔联中“山争出”中的“争”字,化静为动,写出深秋季节山林经霜落叶,山色更显峥嵘气象,用语准确而生动。C.颈联中诗人酒后“解带”“倚栏”,外显被贬之怅恨;而眼前之悲凉景象,也是他内心对人对己无限悲叹的投射。D.诗人深秋携友登楼赏景仍未尽兴,故而在尾联中采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与友人在穷冬季节踏雪登楼再赏壮景的画面。解析:颈联中“解带”“倚栏”的动作表现出的是诗人的潇洒从容,而“西风”“画角”“斜日”等景物描写虽有萧瑟悲凉之意,却是为了反衬诗人的气概。答案:C (2)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从容潇洒、傲岸坚强的形象。①环境衬托(侧面描写)。以霜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性格。②动作描写(正面描写)。诗人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对日后“踏雪”看山的想象,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惬意,更展现了诗人面对挫折打击时从容潇洒的气度。 精准突破三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等。1.对比、象征对比对比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手法。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因春旱而祈雨,看似场面热闹,实则内心忧虑,唯恐天不下雨;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热闹情景,在嬉笑中“犹恐春阴”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的生活场面、不同的思想感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力 续上表象征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读者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象征体,写石灰的目的是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石灰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诗人以石灰自喻,以石灰象征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表达自己为国尽忠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不怕牺牲的决心 [典例1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莎 衣①杨 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①莎衣: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遮雨。②饶:任凭。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B.中间两联景静人动,两相对照,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表现无遗。C.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作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D.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解析:颔联是人静景动,颈联是景静人动。答案:B (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所写的内容看,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表现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其中“紫绶金章”和“莎衣”又有象征意味,前者象征为官的富贵生活,后者象征捕鱼砍柴的平淡生活。符合这个意思即可。答案: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无论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的遗世独立、超然物外以及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 [典例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南乡子陆 游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词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胸襟抱负和交游名人雅士的繁华热闹的生活情景。B.三十年来像梦一样,一个“梦”字,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对世事无常的不尽慨叹。 C.“客路萧萧两鬓秋”,写出了作者他乡为官,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至两鬓发白的情况。D.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了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愁苦不堪的形象。解析:“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至两鬓发白的情况”错,两鬓发白的原因有很多。答案:C (2)词中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试做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早年青春年少,而今年老体衰。②早年广交名流雅士,而今孤独地重游故地。③早年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而今功业无成,万事皆休。 2.衬托、渲染、烘托衬托衬托是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做背景来陪衬主要事物,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要内容。衬托的作用是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续上表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涂抹,使画面中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烘托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点染物象的轮廓外部,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将描写的内容作为陪衬。如高适《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描写眼前之景,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续上表区别①烘托与衬托。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并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的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以这样区别: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②烘托与渲染。烘托是侧面描写,将描写的内容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做正面描写。如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运用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典例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郭震②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诗“江南梦”三字独特,不言乡思而写江南之梦,于不合常理中将常年羁旅奔波之痛展露无遗。B.郭诗第一、二句意思是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语言平易朴实。C.郭诗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D.两首诗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韦诗清丽柔婉,缠绵悱恻;郭诗通俗易懂,平实质朴。解析:“缠绵悱恻”分析不正确,韦诗无这一风格。答案:D (2)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入手。本诗表达的是梦醒时分,诗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惆怅之情,但诗的第一、二句并未写其惆怅,而是写自己“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毫无悲切之感,而诗人恰是以此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之情的。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达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典例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岑 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他曾任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B.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C.“胡尘”的意思是胡人兵马所扬起的尘土,借指叛军,此处是说裴判官落入敌军手中。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解析:裴判官并非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而是在洛阳陷落后落入敌军手中。答案:B (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颈联可知,裴判官坚守节操,逃出敌营,回归唐朝,“上马雪沾衣”既渲染了艰险、恶劣的环境,也烘托了裴判官急于杀敌的心情,同时也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裴判官的赞美之情。答案:颈联描绘了裴判官临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敌的忠义形象。 3.比兴“比”,涉及的面较广泛,就如朱熹所说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不是单纯的比喻。如《诗经·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兴”就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使语言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舍弃“雎鸠”这一形象,诗歌就毫无意味可言了。比兴经常一起用而不分彼此,只要用了比或者兴,就可以说用了比兴手法,不要做单一分析。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用了“兴”,又用了“比”。总之,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国古代的诗歌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典例18]阅读下面的汉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风辞刘 彻[注]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注]刘彻,即汉武帝,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种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欣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C.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声”,乐极生悲,直接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意义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明丽,后者苍莽雄放。解析:“动静结合”错,开篇两句皆为动景;氛围用词“凄凉”语意稍重。答案:A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中“《离骚》遗响”是说这首诗具有《离骚》的语言特点。《离骚》的语言特点:①运用比兴(比喻、象征)手法;②用香草喻高洁的品格,用美人喻美政理想;③多用“兮”字,回环往复,节奏感很强。明确了这些特点,结合全诗解读这两句诗即可。 答案: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以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了对“佳人”的无尽思念。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的美政理想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抒发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抒发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用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 4.虚实结合、对写虚实结合“虚”是指现实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它包括梦幻之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相生,人们常以此来描述虚实之间的关系。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是虚景,“朱颜改”是实景;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即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实景是“尽荠麦青青”,通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 续上表对写对写是不直接由自身说起,不从眼前写起,而是换个角度,从对面入笔、从对方写起的艺术手法。对写都是虚笔呈现,是主客换位、背面敷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特殊就特殊在它反宾为主,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婉。对写的作用是突破时空限制去写想象中对方的情景,取得实写手法所收不到的独特艺术效果,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典例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牛希济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注]下,有路暗相连。[注]罗浮山:号称道教的“第七洞天”,相传为葛洪炼丹处。(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第一句的“飐”是风吹浪动之意,因湖面广阔,风吹浪动,似与天接,凸显湖面之广。B.“一点凝烟”是词人在湖面上遥望君山的直观感觉,对比强烈,意在表现君山的娇小。 C.上片四、五句承上句中的君山、仙境而下。“相映月轮边”,景色奇丽,又非常自然地交代了作者游湖是在夜间。D.下片第一句写湖面宽阔,秋夜增寒,着一“冷”字,则天之为秋为夜、湖面之气温、词人之体肤心理感觉都融于此字。解析:“意在表现君山的娇小”分析有误,应是反衬出湖面之广。答案:B (2)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词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词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为虚实结合。对于这种手法,要懂得在诗词中找“虚”的技巧。古诗词中,对“虚”的描写有三种情况:过去发生的、未来发生的、作者想象的。本词中,作者由君山想象到“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这样的仙境,由洞庭湖联想到罗浮山,是虚写。本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夜游洞庭湖的愉悦心情和对仙境的向往。答案: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眼前所见之洞庭湖与君山,后由君山展开想象,“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是对仙境的想象。下片先实写眼前所见之景,后由洞庭湖联想到罗浮山,表达了夜游洞庭湖的舒畅闲适,也表现了对仙境的向往。 [典例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虞美人·寄公度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B.“独”是孤独之意,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的情态,透露出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C.“雪满长安道”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D.本词上片主要写景,而景中含情,下片集中写事,从词人自身和友人两方入手,更显彼此情谊之深挚。全词直抒胸臆,情感真挚深厚。解析:“全词直抒胸臆”错误,应该是“全词借景寓情”。答案:D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两句从对方着笔,用情颇深。词人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自己;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自己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了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典故。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两地的思念,情感将表现得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对写法(“想象”或“虚写”的手法)。词人从对方的角度着笔,想象朋友公度远在江南也要天天登高望远,思念自己,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自己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词人通过这一想象中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 答题角度(1)确定所用手法。首先,审读题干,确定是考查广义的表现手法还是狭义的表现手法。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至少应答两种。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一两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即可。然后,在宏观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明确所考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定与诗歌抒发的主要情感、诗歌凸显的主旨密切相关。(2)恰当运用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包括各种表现手法的名称,还包括其表达效果和作用的一些固定说法。使用鉴赏术语既能够体现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又能使答案语言准确、生动。(3)关注表达效果。辨明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即使命题者从局部设题,考生也应将手法与诗歌主旨、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联系起来考虑 续上表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手法。通读整首诗(词),把握关键语句,找出这首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第二步:释运用。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析作用。答出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产生的效果思维建模本诗(词)运用了()的表现手法,通过()的描写(结合语句具体分析),突出了()(分析作用、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典例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寓驿舍①陆 游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注]①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诗人经常入住的旅馆。诗人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指出自己重来旧地,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解析:B项,“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错,应是“对物是人非的感叹”。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的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直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写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格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对物是人非的感叹。答案:B (2)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诗人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回答本题,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通过分析诗句可知,首联写景叙事,“闲坊”“古驿”的荒僻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颔联运用鲲化为鹏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颈联紧承“仍归”,运用动作描写,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写诗人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了诗人对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尾联今昔对比,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结联?感慨今夕,情感沉痛。 答案:①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表现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②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时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③对比手法。尾联今昔对比,通过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来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精准突破四 构思技巧所谓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有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方面的艺术,即行文构架严密、思路清晰、写景抒情浑然一体等。类型释义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歌从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句领起。祠堂在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阖 续上表以小见大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的主题抑扬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伏笔铺垫伏笔:为下文行文所做的准备,常常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铺垫:在情节发生前对其的交代、暗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的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是“钓翁”活动的背景,居于次要地位,起铺垫作用。也正因为有了第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续上表照应指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卒章显志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对待,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作者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驰骋闲放的心志,以及不畏权贵、高洁傲岸的情操 续上表以景结情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眼前忽然出现一幅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这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满怀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呢?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我们不得而知,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典例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晚次鄂州卢 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注]声![注]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云开”一词可见诗人心情的喜悦,“犹是”则透露出其感情的骤落。用笔富于变化。B.颔联“浪静”“潮生”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C.颈联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二者妙合无垠。D.此诗写了诗人“晚次鄂州”的心情、景况、联想及感慨,自然而含蓄,平易而真挚。 解析:“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错误,“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是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的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倚枕水窗,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诗人昼夜不眠,难以入睡,内心是纷乱的。故选B。答案:B (2)这首诗在主旨表达上是怎样做到以小见大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诗人只不过截取了个人行旅生涯中的一个片段,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首联写诗人在战乱中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满心欢喜;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的所见所闻;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能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尾联把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 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尾联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有了更大的社会意义。前三联是思乡之情,后一联是忧国愁绪,以小见大。答案:①前三联截取行旅生涯中的一个片段,写诗人只身漂泊,孤独苦闷,伤老思归,这是“小”;②尾联写自己有家难归、颠沛奔波的原因——战乱,这是“大”;③以个人的生活片段反映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战乱带来的深重苦难,伤时忧国,以小见大。 [典例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省试湘灵鼓瑟①钱 起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①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在苍梧,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们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②云和:古山名,出产乐器。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B.本诗描写音乐使用的表现手法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同,都运用了“以声类声”的手法来体现音乐的魅力。C.“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飘过浩渺的洞庭湖。D.全诗描摹了湘灵鼓瑟弹奏的苦调清音,这种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解析:《李凭箜篌引》使用了“以声类声”的表现手法,如其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本诗并没有使用此类表现手法。答案:B (2)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誉为神来之笔。请结合诗歌,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结尾句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再现了湘灵弹奏苦调清音的画面,着力抒写了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答案: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表明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 答题角度(1)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等);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2)掌握一般的规律性的知识。例如问诗歌开篇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问诗歌中间部分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等。问诗歌结尾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续上表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照应、以景结情、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等)。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第三步:析作用。点明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题模板这首诗歌具有()的特点,通过()的描写(结合诗歌句子具体分析这种特点),写出了()(分析作用、效果) 解析:“表达了诗人对杜牧的仰慕之情”分析错误,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赏之情。答案:A (2)诗的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尾联在抒情上的作用一般是卒章显志或以景结情,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首尾呼应。答题时可从上述两方面作答,一定要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案:①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头绾合。②诗人眼望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产生了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③“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9古代诗歌阅读第4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人教版)
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精练提分5鉴赏技巧要有据课件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2.4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练习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2.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练习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4讲形神情意境表达有方法--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师用书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4讲形神情意境表达有方法--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课件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常考题型篇第1讲鉴赏古代诗歌形象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常考题型篇第2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课件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3-08-23 10:51:02
页数:124
价格:¥2
大小:1.2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