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常考题型篇第1讲鉴赏古代诗歌形象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7

2/67

3/67

4/67

剩余6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板块二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二常考题型篇 精练高考真题,明晰高考趋向1.(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注]南山约应提刑懋之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项,“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误。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着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答案:A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作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 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最后,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答案:①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②“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③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2.(2022·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 别李 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的意思。答案:B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答案: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选材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题赠应答、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考查角度来看,既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又有对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的考查,而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题型特点2022年新高考卷均设置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沿袭了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形式与命题特点命题趋势选择题一般考查诗歌的内容,简答题的切入点较小,主要集中于对某诗句的赏析理解,总体上有强化诗歌内容、淡化手法的趋势。由此猜想高考还会按照往年的方式命制,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动 第1讲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类。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把握这三类形象,尤其是意象的特征及背后的思想感情,从而答好相关题目。[知识导图] 精准突破一 理解鉴赏人物形象1.诗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诗经·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钜鹿赠李少府高 适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投壶①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②。[注]①投壶:古代饮宴时的一种游戏。设投壶一个,宾主依次向壶中投矢,胜者罚负者饮酒。②损益:对自己有损或有益的朋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李少府的“薄宦”与其“时誉籍籍”形成对比,突出了李少府的声名卓著。B.尾联中“神仙”指李少府。诗人以此称之,包含着对李少府的欣赏和赞美之情。C.“吾欣知损益”一句运用典故,意思是通过李少府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D.全诗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意,风格不同于其边塞诗的雄壮浑厚。解析:意为可以以李少府为典范来辨明朋友的好坏。答案:C (2)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分析李少府的形象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此题要注意诗歌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注意要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的想法,再到精神品质来分析。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如“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说明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慷慨之人。“投壶华馆静”是说,李少府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寂静,侧面表现了其投壶技艺的高妙。“纵酒凉风夕”意思是,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 答案:①慷慨大方。李少府经常将骏马借与别人,黄金也和他人分享,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慷慨之人。②射艺高超。“投壶华馆静”是说,李少府投壶之时,大家都凝神观赏,大厅内一片寂静,侧面表现其投壶技艺的高妙。③潇洒不羁。傍晚时分,凉风习习,李少府与宾客尽情畅饮,表现出其潇洒不羁的一面。 2.诗人自身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诗人自身的形象一般有以下九大类型:类型示例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感时花溅泪”写诗人因感伤时局而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续上表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形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的形象,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刻画了一个归隐田园、躬耕陇亩的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续上表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描绘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词人形象,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个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九日①水阁韩 琦②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注]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有登高怀远的习俗,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首诗歌并不是强调在秋色里持续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从正面写九日赏菊。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D.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解析:“已真心服老”错误,“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的是一种豪情。答案:D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诗人形象。分析诗人形象,需要注意诗歌刻画自我形象的角度。作答此类题目先概括人物的总体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首联两句从居住的环境,也就是从外在表现来展现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颔联赞颂菊花“晚节香”,从内在精神实质来说明晚节可贵,诗人注重晚节;尾联写作者酒量虽衰、年事虽高,但诗情不减,依然豪情满怀的形象。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然倾颓破败,但诗人毫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赞颂重阳时节的菊花虽晚开却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的。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依然豪情满怀。 答题方法(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主要的写作风格等,从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心态、情感等。(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续上表答题方法(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作者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借助“5方法”,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概括人物性格和身份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诗句,抓关键词,据此分析形象特点第三步,概括形象意义点明形象中所寄寓的诗人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此步骤有时不涉及)思维建模这首诗歌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诗歌通过()(如语言、手法、内容等),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 [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误。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答案:B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弄懂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紧扣语言特点或思想情感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字面意思是,我跻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襟。这两句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诗人以此为开头为弟弟壮行,其中包含着对二人人生境遇的理解,不因一时的分离而悲伤,因为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了兄弟之间的亲情,表现了作者豁达、超逸的性格。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精准突破二 理解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三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三是写景作用题。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的,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是景物形象,即“意象”。意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意境,通俗地讲,就是诗歌中所有意象的“总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或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具有苍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悲凉意境。 古诗常见六类意境(1)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2)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3)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4)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5)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6)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 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注]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注]北林:出自《诗经·秦风》,含思念与忧心之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起了抒发心绪的曲子。 B.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C.五、六句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夜不能寐的场景。D.结尾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蝶后“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解析:手法应该是以动衬静。答案:C (2)试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分析颈联的含意及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考生解答此题,首先要关注诗歌标题和诗人,“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表明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中必然会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诗歌意象不难找到,一般是名词,颈联中意象为“孤鸿”“翔鸟”“外野”“北林”,意象的含义较难答出,要想答出必须明确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以物喻己,明晰了意象的含义,意境和作用就不难回答,诗人塑造了孤寂苦闷的形象,表达愁闷凄苦之情。 答案: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前之物、眼前之景,又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外野”与“北林”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塑造了诗人孤寂苦闷的形象,表达了愁闷凄苦之情。 1.画面描述答题步骤第一步:具体描绘诗歌中展现的画面内容描绘时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力求语言优美第二步:概括画面特点一般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答题模板这首诗歌描写了()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从而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 [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杨 果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杯”句直陈其事,写与朋友举杯相别,表现出二人深厚真挚的情感。B.“落叶”点明了送行是在秋季,这句营造出萧瑟的氛围,表现了离别之情。C.“谁料”句,“谁料”有调侃意味,表达作者对朋友的赞美和自己淡淡的失落。D.“直推”两句,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祝贺之情以及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解析:“淡淡的失落”错误,这里表现的主要是作者对朋友的一种赞美和戏谑,表现二人的关系密切。答案:C (2)“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三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考生要注重把握词句描写的具体景物,分析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这三句,描写了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这些景物中,“西风”展现了季节特征,“旌旄”是离别时的特殊景物,“斜阳”“草树”“雁影”是离别时的环境中的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答案:这三句词描绘出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西风萧瑟,旗帜在风中飘舞;夕阳西下,斜晖照射野草和树木;空中的大雁,朝着天际飞去。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2.意境赏析(1)意境特点示例特点示例雄浑壮丽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苍茫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苍凉悲壮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闲适恬淡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幽明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丽清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萧疏清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高远深邃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淡雅幽远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清冷幽静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续上表 (2)意境赏析“4步骤” [典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歌元丰五首(其五)①王安石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注]①宋神宗元丰初,王安石退居江宁,于元丰二年(1079)写下一组《歌元丰》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②埘: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③南山:钟山的南面。(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B.“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C.“随意”“飘然”表现了诗人的自在,“得往还”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D.全诗格调明快,虽然不做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愉悦之情结束行程,兴致不尽。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说法错误,“得往还”是说诗人自己来也自由,去也自由,体现的是诗人行程结束后轻松愉悦却又依依不舍的心情。答案:C (2)“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物象的能力。第一问,应先圈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分析其特点,然后描绘画面,最后概括其特点。这句诗主要写“林”“落叶”“南山”,从诗句来看,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季,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深秋暮色山林图,深秋时节,林中木叶凋尽,远处南山兀立,身影清晰。第二问,结合前面与后面的诗句可以知道,王安石重点写眼前景,深秋时节的山林呈现出苍茫开阔的景象,诗歌中流露出的是愉悦的心情;再看陶渊明的诗歌,“悠然见南山”,“悠然”呈现出诗人的情态,诗人脱离官场的羁绊,内心悠然自得,诗句描绘的是静穆而高远的意境。 答案:①描绘了一幅深秋山林图:深秋时节,树林里木叶凋尽,钟山呈现出清晰的身影。②王诗重在客观地描述眼前之景,描绘出了苍茫开阔的意境;而陶诗蕴含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的意境。 3.分析写景作用写景的作用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密不可分,这一点是分析写景作用的根本。但面对具体的诗歌,特定的题目要求,一定要指出其作用的独特性,面面俱到,或牵强附会,皆不可取。景物描写作用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③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常用来衬托人物的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景物描写作用④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⑤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蕴着对晚唐衰败的叹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隐逸生活的快意续上表 [典例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乱后还三首(其一)①辛 愿②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注]①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诗人在一次战乱后,经历流亡,终回到故乡。②辛愿: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末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思乡”与“还乡”相承,“苦”与“伤”并提,表达了回乡后感伤的心情。B.颔联写家园被毁的情景,生动而直接地表现了战争的无情、金室的衰弱和诗人流亡的苦楚。C.邻里的宽慰,源于对诗人流亡的遭遇和眼下的处境的同情,也是他们善良和纯朴的体现。D.全诗紧紧围绕“乱后还”这一主题,写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强烈的忧伤之情。解析:颔联借助景物描写,从侧面(间接)表现了诗人回乡后目睹家园荒芜凄冷的感伤,并没有直接表现出“金室的衰弱”;且颔联并没有表现“诗人流亡的苦楚”,“苦楚”应该是流亡归来后的感受。答案:B (2)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诗颈联通过“莺”“晚色”“深树”“燕”“春阴”“短墙”这些意象,描绘了诗人在暮春时节的傍晚时分看到的冷落景象。诗人在一次战乱后,流亡归来,在暮春的傍晚听见流莺在深树间啼鸣,看到春燕在寒意中掠过短墙。诗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烘托了诗人因战争未息、故园残破和生活苦难而产生的无奈、感伤与凄凉的心境。答案:①描绘了诗人在暮春时节、傍晚时分看到的冷落景象。此时,流莺在深树间啼鸣,春燕在寒意中掠过短墙。②烘托了诗人因战争未息、故园残破和生活苦难而产生的无奈、感伤与凄凉的心境。 精准突破三 理解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1.事物形象主要分为两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2.常用手法“托物言志”是诗人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是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点。3.考查角度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概括物象的特点;②分析物象在体现诗歌中人物的品格或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典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咏 萍刘 绘可怜池内萍,葐蒀①紫复青。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微根无所缀,细叶讵②须茎?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注]①葐蒀:烟气纷纭之貌。②讵:岂,难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一句“可怜”即“可爱”,池萍“可爱”之中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之态。B.第二句用“葐蒀”为池萍着色,写池萍在阳光下恍若有青紫之气升腾,动静结合,把色彩写活了。C.第三、四句表现了池萍的动态之美,尽摹池萍在水中漂、立、动、静之态,表现了其动人的韵致。D.第五、六句与全诗清淡秀蕴的基调相谐,池萍看似“无根”,其实还是有根的,只是太微小。解析:“动静结合”错误,“葐蒀”表现青中带紫的萍叶,在清波淡淡之中恍若有青紫之气升腾,可以说这个词把色彩写活了,但并没有体现“动静结合”。答案:B (2)全诗表现了池萍的哪些特点?诗人对池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中“可怜”即“可爱”,池萍在“可爱”之中,似乎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之态。“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意思是说:池萍看似“无根”,其实还是有根的,只是太微小,你叫它怎样连缀池底?萍之无茎,好像是一种缺憾;但对它自身来说,那萍叶本就细小,又何须非得有茎?楚楚可人的池萍让诗人油然生出深深的爱怜。末尾两句诗人发出深切的呼唤:可爱又可怜的池萍,莫要再过那漂泊难测的生涯!答案:池萍的特点:①美丽可人;②细小纤弱;③漂泊不定。诗人对池萍的情感:①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喜爱并赞美池萍的美好。②怜惜怜悯之情。诗人对池萍生出爱怜,希望池萍莫要过那漂泊难测的生涯。 1.鉴赏物象的形象特征、内涵答题角度(1)熟记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物象及其寓意。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等,都与愁苦有关;寒蝉,象征高洁清廉、清高自守、凄切悲凉;月亮,象征家国之思、行旅之愁;等等。当然,有些物象表达的意思不固定,考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考生要抓住诗歌中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或诗(词)句,包括形态、色泽等,以及描写物象所用词语或诗(词)句的情感色彩,由表及里,把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挖掘出来。(3)结合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分析物象蕴含的意义与情感。从人与物一体的角度体会事物形象象征的某种操守或情感、某种向往或追求。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作者借描写事物形象所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寓意 续上表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自然属性)提炼体现物象特征(形态、色泽及所处的环境等)的词语,概括其外在特点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找出“物”与“人”品格的连接点,结合诗句分析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社会属性)依据物象内涵,注意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或表现的寓意思维建模诗歌中的()具有()的特点,作者借此形象表达(或“抒发”)了()的情感(或“追求”) [典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虞美人秦 观[注]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大家面前。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词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古琴曲名,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解析:“以动衬静”错,“轻寒”“细雨”不是以动衬静。答案:B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诗歌中自然意象的理解,不仅要抓住其自然属性,还要从自然意象的社会属性出发,知人论世,找出作者写自然意象的深层目的。本词开头两句赞咏碧桃天生丽质、幽独不凡的高雅品格。“乱山深处”表现碧桃地处荒僻之所,显示这仙品托身非所。“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说尽管它具有仙品高格,却没有人来欣赏,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联系注释,这正是词人“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的写照。由此可见,其用意是以花自喻,借物抒情。 答案:特点:“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用意: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2.分析物象作用分析物象作用的“5角度”(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2)提供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物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作用。一些传统物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中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力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物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具体作用,则由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定。(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物象则贯穿始终,是诗歌的线索。 [典例10](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 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理解错误。陆游诗中的“烛光相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飞舞,气势磅礴,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答案:D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一步: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在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第二步: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以作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23 10:45:02 页数:67
价格:¥2 大小:746.3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