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3考点突破第4讲明命题角度炼内容要点--概念理解与要点概括教师用书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4讲 明命题角度,炼内容要点——概念理解与要点概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意,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要点,是指把散落或蕴含在文章中的要点通过分析概括出来。它包括三层含意:一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二是对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三是对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命题角度1 理解重要概念含意“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这一考点在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中体现得较为充分,成为新高考命题的重要题型。在答题时,注重把握文中涉及的概念,把握概念的本质以及涉及的对象,从词义、句意等多个角度来理解概念的含意。理解重要概念含意“两注意”注意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主要指构成概念的要素的总和,即概念的本质特点;所谓“外延”,指概念涉及的对象的范围。“内涵”决定了“外延”,即概念的本质决定了概念涉及的对象的范围。注意运用推理比对法。概念含意题题干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现成的语言可以直接比对,要经过一定的推理后才能完成。推理比对法,侧重对概念内涵的具体理解,对文意的整体把握,所以比对时需要对文本材料综合解读,对相关信息综合理解,才能推断题干的正误。(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任务三第2讲“典型例题”类型一),完成后面的题目。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D)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解题指津: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根据题干可知,本题要对“沿革地理研究”这一概念进行解读,从中找出不属于本概念范畴的选项。解答这类题,要回扣原文,弄清“沿革地理研究”的内涵与外延。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对于“沿革地理研究”这一概念的解读主要集中于材料一中 的四、五两段和材料二中的最后一段,要注意从中梳理关键信息,然后与四个选项进行比对。第三步:遵原则,巧比对。依据材料一中的第四、第五段内容可知,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概括材料二最后一段内容可知,历史地理学研究地理的演变过程,以探寻其中的规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据此可知,“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命题角度2 为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点的一种逻辑方法。下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符合定义格式,抓住概念特征1.符合下定义的格式要求下定义时,语言必须符合“被定义概念+是+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包含被定义概念范围的上一级概念)的格式要求。根据这个格式,在试题指定的材料当中,分析并选取“种差”和“属概念”两项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定义即可。2.抓住定义项特征找到被下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注意区分本质特点和非本质特点的内容。3.下定义,要用好“四项原则”(1)定义必须相称:外延相等,不可“过宽”,也不能“过窄”,如“知识分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因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一般都可称为“知识分子”。(2)定义不能循环:如“魔术是一种……魔术”。(3)定义不能是否定句:如“浪漫主义不是唯美主义”。(4)定义不能使用比喻: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请结合材料(文本见任务三第2讲“典型例题”类型一)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解题指津:第一步:找到“历史地理学”的邻近属概念。根据材料一第五段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历史地理学”的邻近属概念应该是“学科”。 第二步:找到被下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也就是“种差”。在材料一第五段中,有关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性质,即“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由此可以得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在材料二中,揭示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从中可以看出,历史地理学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研究的对象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变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其规律。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一般情况下,可以套用定义格式,即形成“历史地理学是……分支学科”的答案,但有时因圈定要点的需要,也可灵活掌握。答案:历史地理学是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的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命题角度3 概括内容要点概括内容要点是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要点加以概括。这里主要涉及作用、影响、模式、特点、措施、原因等方面。这类题的实质是筛选并整合信息。筛选是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搜寻归拢。整合是对从相关信息中提炼出的共同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纳,如事物的共同特点、事物的普遍意义带给人的共性认识和启示等。概括内容要点“四步骤” (2021·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二: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90多万人口和近90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区实际,②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③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②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①“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3.7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 立足山区实际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材料三: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④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⑤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粮食耕、种、管、收实现 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⑥……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4日)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解题指津: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是要求概括分析“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题干对答题内容作了三条限制:一是集中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二是“相同的经验”,三是“概括说明”。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与题干要求紧密相关的是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介绍了临朐县山区和安义县江下村在提升粮食产能方面的举措。第三步:依要求,细筛选。根据第一步的审题,材料二可以勾画出①②③句,材料三可以勾画出④⑤⑥句。第四步:遵原则,组答题。由材料二①句和材料三⑥句可概括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由材料二②句和材料三⑤句可概括出“立足本地实际,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由材料二③句和材料三④句可概括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答案: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②立足本地实际,合理使用土地资源;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这类简答题常因以下问题而失分:①信息筛选不全,遗漏要点;②缺少层次意识,同类信息不归纳合并;③缺少提炼意识,不能指出事物的特点、意义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 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条把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的原因。答案:①因为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②因为孔子认为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学《诗》方能成为道德楷模;③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课时质量评价(四)概念理解与要点概括(建议用时:30分钟)一、(2023·金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文学批评的首要功能当然是“批评”,但“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批评”两个字的内涵同时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层面,无法割裂开来单独强调哪一面,否则就容易形成误导。很多人似乎觉得对这个时代文学的否定比肯定更重要、更难,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事实上,否定的前提是肯定,离开了这个前提,为否定而否定,否定就失去了力量。今天的批评家最缺乏的恐怕还是正常的肯定和发现的能力,他们首先应学会的其实是如何理直气壮地肯定一部文学作品,如何第一时间令人信服地发现一部作品的价值。我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对这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批评应行使的使命,是要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在哪里,并把这种价值发现和阐释出来。如果说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善、美,那么文学批评就要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并阐释其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以为美。文学批评应该在作家和读者之间、作品和文学史之间搭起桥梁,以推动文学走进读者和文学的经典化。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汹涌而来的海量的文学文本,批评家应该有能力告诉读者哪些值得阅读,哪些是具有经典价值并可以进入文学史的。现在文学界有些人将“剜烂苹果”污名化了,使得“剜烂苹果”成了充满敌意的批评行为。无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鲁迅所希望的“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其前提都是对“烂苹果”价值的肯定,正因为“烂苹果”有价值,所以即使有“烂”的地方也要去“剜”。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实在有三点:一,指出坏的;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因此,对批评家来说,“剜烂苹果”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需要有精准的技艺才不会误伤了“苹果”,甚至错杀、毁坏了“苹果”。(摘自吴义勤《文学批评如何才能成为“利器”》)材料二:如果批评家的行为很难有效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他的真知灼见对作家的影响作用也就淡化很多。由于无原则的吹捧泛滥,人们对批评家的正常推荐和真实感受也产生了怀疑。似乎只有“酷评”“骂派批评”才能见出真诚。难道批评的第一要义不是欣赏么?鲁迅曾经把批评家的工作比喻为“剜烂苹果”,但他不是强调批评家面对的作品是毫不足取的烂苹果,而是强调,要从别人以为不屑的烂苹果中剜掉坏的,留下好的,“倘没有(好的——引者注),则较好的也可以”。事实上,批评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显示果敢,把棒喝视作良药。其实,批评家的职责就在于发现,要从漫无边际的大量作品中发现好的、较好的作品,从“烂苹果”中剜出仍然可以留下的部分。就今天的文学而言,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数量都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文学批评何为?我以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从这些海量作品中向读者推荐好的、优秀的、风格突出的、题材独特的、叙述特别的作品。批评是一种阐释。在批评家眼里,作家作品有如一枚硬币。它有两面,批评家应当坦然甚至兴奋地激赏那好的一面, 也有权利和自信指出它存在不足的另一面。而这两面有时并不能够剥离,它们经常是一体的,是作家作品风格的组成部分。批评的难点正在这里。研究和评论一部作品,既要重视文本,也要留心并知悉作家创作的背景、环境、情感状态,还要适度了解作品的发表、改编以及读者接受等传播史。做到这种立体的观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很多时候,批评家在评价一部作品时并没有做到完整阅读。在文学批评里,能够比较充分体现批评家的能力、对作家创作也颇有帮助的,我认为是关于作家创作的综合论述,也即通常所说的“作家论”。能够在一篇文章里系统梳理某一作家的创作历程、背景、成就、特点和风格,又能够指出其创作中存在的局限、不足和可能上升的空间与路径,那是批评之责,也是作家之幸。(摘自阎晶明《期待内部的、立体的批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而后者更重要。B.由于无原则的吹捧泛滥,批评家的行为很难有效影响读者的阅读,人们对批评家的正常推荐和真实感受也产生了怀疑。C.文学批评是向读者推荐好的作家作品,而作家作品中好的一面与不足的一面经常是一体的,无法剥离,这是批评的难点。D.研究和评论一部作品,如果能够做到立体的观察,一定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助益文学创作。B 解析:B项,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2.下列对文中“剜烂苹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烂苹果”不是形容文学作品毫不足取、一无是处,而是指作品本身有问题或缺陷。B.“剜”的前提是对作品价值的肯定,肯定其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价值。C.“剜烂苹果”要有批评的锐气和勇气,拒绝无原则的吹捧,多用“酷评”“骂派批评”。D.“剜烂苹果”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因为有时“烂”的部分和好的部分是一体的。C 解析:“多用‘酷评’‘骂派批评’”于文无据。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批评家的错处,是在乱骂与乱捧。B.创作家大抵憎恶批评家的七嘴八舌。C.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D.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D 解析:材料一主要观点是文学批评应客观地发现好与不好,重点在发现好。4.对文学批评主要功能的评述,两则材料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①材料一:正面发现和阐释作品价值,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推动文学走 进读者和文学的经典化。②材料二:通过立体的观察,发现好的、优秀的、风格突出的、题材独特的、叙述特别的作品。★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列举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每点不超过10个字。答案:①要有肯定和发现的能力,②要熟悉作品,③要有立体的观察,④能够做综合论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宋韵美学具有非唐的大国韵度。如果说唐代诗人的大量边塞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那么,宋代艺术就不免刻意调低了此一音高,而以相对纯粹的中国品格凸显出来,它以婉约风格的宋词和经典色彩的天青色宋瓷为代表。又如果说唐人以气胜,那么宋人以韵胜。气更偏于自然,韵则偏于人化。不妨说,宋代文化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新内核,它具有某些内敛又优美的品格,这些品格具有向内搜求的特点。似乎,近世感的获得是不需要历史连续性的,这就使得向历史回溯失去了必要性和动力。质言之,唐宋之际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基础性的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大国韵度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唐”的。(摘编自张节末《论“宋韵”的美学向度》)材料二:关于宋代文化的特点,有不少学者做过探讨。宋史专家刘子健具体论证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文化的“内省”特点。傅乐成教授总结唐、宋文化“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代文化则在“民族本位”的基础上,转向“单纯与收敛”,到了南宋,由于道统思想的确立,其“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坚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也就是说,宋代文化具有既单纯内敛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这与刘子健的“内省说”有相同之处。宋代文化的确具有“内省”或“内敛”等特征,但如果作深入观察,也许可以发现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宋人在“祖宗家法”引导下,通过内省创造的所谓“宋型文化”,与“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并非对立。与“四夷既服”、雄踞东亚的唐代不同,宋代版图狭小;而在五代十国的近一个世纪,北方少数民族的实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宋就经常遭到西夏的侵扰;南渡后,更是只剩半壁江山。因此,宋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不过,宋人的忧患没有导致颓废,而是在忧患中内省,在内省中寻找立身之本。邵雍说:“天学修心,人学修身。身安心乐,乃见天人。”这个“天人合一”便是宋人内省后形成的一种立身境界。范仲淹在内省中形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忧乐观”,影响了整个宋代士人,至今依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宋人的内省不是“单纯与收敛”,更不是排他,而是“致广大”,即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博深厚、大气开放的气度。邵雍的“天人合一”,范仲淹的“忧乐观”,就体现了这一点。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又从广阔的宇宙空间与深远的历史时间中来确认人的社会角色。再如苏轼提出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与天地同在,无穷无尽,其广博大气世所罕见。与唐人的粗犷雄放不同,宋人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不仅精细入微,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也达到了精细化的境界。宋代理学融儒、道、释三家思想于一体。在融汇过程中,宋代不同学派虽有各自的主张与立场,但均以儒家思想为主,汲取释、道两家的精华,融合成体大思精的理学体系,形成了宋代文化的大脑与灵魂。在这个大脑的指挥下,宋人的生活,宋代的文学、艺术、陶瓷、建筑等文化作品,均具有精细化的特征,并于“尽精微”中,体现出丰富性与多元化。“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了宋人自身的修养,“极高明”是指人在立身处世时达到既高大又光明的精神境界;“道中庸”则指通达中庸之道,是通向“极高明”的一种修养途径。它保证了和而不同的学派的形成,也促进了“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的展开,犹如“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宋代文化意与韵的形成,离不开宋代“祖宗家法”的保障。宋代实施的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又是以广大庶族即平民士人为基础的。反映在科举制度上,大量的庶族平民进入了政府的各级机构。其他一系列的“祖宗家法”又强化了士人经世济民的能量,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从多方面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主、文化自断、文化自信的性格,造就了自先秦以来又一座文化高峰。宋代文化的意与韵,根植于其独到的理学即哲学。如果说,由各种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是一个人的骨骼支架,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人的血脉肌肤,那么哲学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与灵魂,也是一个人的精神与信仰所在。宋人虽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却善于内省,并在“祖宗家法”的保障下,个性得到了舒展和张扬,乃至逼向“极高明”之境界。这是宋代文化更深层的意与韵,也是“致广大”与“尽精微”的根本所在。(摘编自沈松勤《宋代文化的意与韵》)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从其边塞诗中可以窥见,宋代艺术则以婉约词和天青色瓷器为代表。B.材料二中对于宋代文化具有既单纯内敛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的说法,作者不赞同,但认为傅乐成和刘子健都赞同。C.材料二,作者认为,宋人的内省是具有忧患意识的宋人在汲取人类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广博深厚、大气开放的气度。D.“道中庸”指通达中庸之道,宋人可通过这一途径提高自身的修养,进而达到既高大又光明的精神境界。B 解析:“作者不赞同,但认为傅乐成和刘子健都赞同”曲解文意。原文是“也就是说, 宋代文化具有既单纯内敛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这与刘子健的‘内省说’有相同之处”,“有相同之处”不等于都赞同这一观点,且作者对此是不完全赞同。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近世感的获得不需要历史连续性,所以宋文化没有继承唐文化,就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宋人乃至自宋之后中国人深厚的忧患意识。C.材料二引用邵雍和范仲淹的话,证明了宋人在内忧外患之中内省,在内省中寻找立身之本的观点。D.材料二中的“祖宗家法”主要包括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等,它保障了宋代文化意与韵的形成。A 解析:“因为近世感的获得不需要历史连续性”强加因果且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似乎,近世感的获得是不需要历史连续性的”,“所以宋文化没有继承唐文化”说法绝对。8.下列最能体现宋韵文化中“内省”特点的一项是(  )A.宋代瓷器,汝、官天青,定窑牙白,设色素雅、造型简约,却能引人进入“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B.从宋代开始形成了沿西湖堤岸种桃柳的特色景观,在宋韵文化的投射下,柳树已然成为西湖乃至杭州的精神符号。C.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D.《梦华录》中的大宋美学令人惊叹,从钱塘到东京,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风情,仿佛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在眼前徐徐展开。A 解析:B项,写宋代文化对杭州的影响。C项,表现的是宋韵文化“精细化”特点。D项,写《梦华录》对宋代美学的表现很精彩,不能体现宋代文化内省的特点。★9.材料一中说“宋韵美学具有非唐的大国韵度”,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非唐”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①唐人美学偏向于自然,而宋人美学偏重于人化。②唐人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复杂而进取;宋人文化则以民族本位为基础,复杂而内省。③唐人文化粗犷雄放;宋人文化精细入微,丰富多元。★10.哪些因素促使宋代文化形成“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意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①宋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②宋代理学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形成宋代文化的精髓。③宋代“祖宗家法”的保障,大量的平民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同时士人经世济民的能量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得以强化。④根植于宋代独到的 理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感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17 03:45:01 页数:12
价格:¥2 大小:390.0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