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3考点突破第3讲言说必有据论证亦有方--论证关系分析教师用书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3讲 言说必有据,论证亦有方——论证关系分析“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针对文本中论述性质的材料而言的,可以用客观题形式考查,也可以用主观题形式考查。解答这一类问题,需要熟悉论述类文本三要素的基本知识,知晓论述类文本的常用结构。论述类文本知识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论点离不开层层论证,要么层层论证在前,要么层层论证在后。在论点的前面往往会出现一些提示性的词语,诸如“足以证明”“由此可见”“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告诉我们”“因此”等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可以帮助判断论点。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证明论点。2.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1.论证方法。论证是用严密的分析说理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分类特点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2.文本结构。论证过程实质是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安排。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常见的形式有:分类特点层进式论述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对照式使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证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并列式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当然,文本的结构并不是单纯地运用一种结构方式,比如“总分”式结构中的“分”可为“并列式”或“对照式”或“层进式”。阅读论述类文本材料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把握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题型一 综合考查文本相关论证的客观题解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整体阅读文本,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是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各段落层次的分论点,明确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看作者是选用哪些论据进行论证的;然后判定使用的论证方法。选项设置的六大角度如下:角度一 分析论证前提或旨归“前提”就是指如果这个条件存在,那么论点就成立;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论点将不成立。“旨归”就是主旨,论证的目的。论证前提或旨归就是作者提出论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写这篇论述类文本的目的是什么。【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选项](2021·全国乙卷,第2题A项)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边边边边边边(×)[原文]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分析]选项论证旨归错误。节选部分开头所述,明确区分“计数”与“理解”,是在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并不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解答该类题,首先要明确“前提”“旨归”的内涵;再结合相关区间,仔细揣摩,找出答题规律。角度二 概括论证内容论证内容就是文本的文意。如果选项涉及某个段落或整篇文本内容时,就要进行梳理概括,准确把握论证内容。【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选项](2020·全国Ⅰ卷,第2题A项)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边边边边边边(×)[原文](第二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 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第五段)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分析]该选项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以偏概全,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引述《孝经》中孔子的言论,是为了阐释“孝”是常规、通则与规矩,从而佐证“孝”为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第三段引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是为了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第五段引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话,论证了“‘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选项对应的文本区间后,采用抽取语句主干法,进而合并相同语句的意思,概括出相关区间的文意。角度三 把握论证方法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从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上命题,并且以上有关论证方法的关键词会在选项中出现。【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选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边边边边边边(×)[原文]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分析了“新子学”对诸子之学的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论证了“照着讲”和“接着讲”两方面的统一,采用的并非对比论证方法,“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说法也不正确。因此,该选项有误。解答此类题,一要在选项中把关于论证方法的关键词标注出来,二要熟悉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内涵及判断技巧,三要看选项中关于论证方法的关键词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 角度四 揣摩论证立场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也就是站在谁的位置上论述问题并持有的观点:是站在个人、社会角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是站在过去的角度、现在的角度,还是站在未来的角度;是赞成,还是反对。【边练边悟】4.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选项]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边边边边边边(×)[原文]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分析]选项说法曲解文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说法错误。由原文可知,作者对“正面担荷”给予高度肯定,这与其对其他回应危机方式的态度是不同的。在选项中抓住关键词,找到原文比对点,依据文本内容,细心揣摩选项所在区间的每一处的论述角度及其所蕴含的观点态度。角度五 区分论据作用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在具体运用论据的过程中,因为论证层次的不同,具体论据的作用也不同,这是命题者重点关注的。我们不仅要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还要根据具体的论证层次来具体区分不同论据的作用。【边练边悟】5.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选项]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边边边边边边(√)[原文]……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分析]选文引用了碑文内容,强调“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从结构上看,对上下文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从论证上看,对论点也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因此,该选项正确。角度六 判断选用论据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白材料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梳理论证思路,明确每一论述层级的观点倾向,然后分析每个选项的立论前提和论证角度是否在材料论述的范畴内。【边练边悟】6.(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任务三第1讲“典型例题”),完成后面的题目。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D)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解题指津:分析材料论点莱辛“诗画异质”的中心论点是“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分析选项A项,主要强调的是诗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画则要有形,二者虽不同质,但莱辛的观点是从空间与时间来划分的,此选项不能支持莱辛的观点。B项,主要强调的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种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这是诗画同质。C项,主要认为诗画能圆满结合,这显然是诗画同质。D项,前一句写图画摄取的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后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整个过程,能支持莱辛的观点题型二 综合考查文本相关论证的主观题角度一 梳理论证结构 论证的逻辑层次,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作者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讲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目的等;也讲究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承接、递进)、相并(并列、对照)、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文本的论证逻辑层次(论证结构)。【边练边悟】7.(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第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任务一“高考真题”第二题),回答后面的题目。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解题指津:第一步:文章开头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第二步:①从青年人的角度提出论点,“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②从“不能做什么”的底线意识角度论述“五不”的具体内容,“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这“五不”分别为“不伤害”“不偷盗”“不造假”“不浪费”“不盲从”。③从“应该做什么”基准意识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第三步:可见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答案: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要掌握文本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掌握段落层次之间的各种关系,然后再与主观题内容进行比对判断。角度二 分析文本论证思路论证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它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解题技法】 【边练边悟】8.(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任务三第1讲“典型例题”),完成后面的题目。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解题指津: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材料一和材料二”,限制了答题范围,“论证思路”指明答题方向。第二步:圈点勾画,抓关键句。结合上面的题干要求,在文中画出关键词句。第三步:厘清思路,把握结构。对材料内容进行梳理,厘清材料层次。材料一主要阐释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观,前三段主要讲述了莱辛“诗画异质”观产生的缘由,第四至第六段是莱辛“诗画异质”观的推论和结论,第七段至最后一段是作者结合个人理解对莱辛观点的具体阐释。材料二首先点出莱辛“诗画异质”观的主要论点,然后列举中国古人对诗画关系的讨论,与莱辛的这一观点形成照应。第四步:合并段落,概括要点。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概括即可。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等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观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的观点形成照应。角度三 分析论证方式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在立论的过程中,可以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 自己的观点。(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边练边悟】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是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解题指津:第一步:明确论证方式。材料首先从两个角度论述了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的原因,然后从正面提出了“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是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的观点。这是立 论的过程。然后针对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固化的误区进行批驳。所以材料采用的是一种先立再驳的辩驳式论证结构。第二步:明确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举科幻小说《三体》的例子,论证科幻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显得粗陋,细致不足。②引用论证。引用文学理论家卡勒的话语,论证了不能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观点。③对比论证。作者在论述科幻小说的同时,始终将其与一般的文学性小说进行比较,论证二者对文学性的要求并不相同。答案: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请根据原文信息,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1.[选项]文段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边边边边边边(×)[原文]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理由]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的流传十分广泛”,并没有说“影响巨大”。2.[选项]文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孙女”和“祖母”、“丈母老太太”和“令夫人”的例子,鲜明地指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边边边边边边(×)[原文]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一改革,就无须怕孙女儿总要像点祖母那些事,譬如祖母的脚是三角形,步履维艰的,小姑娘的却是天足,能飞跑;丈母老太太出过天花,脸上有些缺点的,令夫人却种的是牛痘,所以细皮白肉:这也就大差其远了。(鲁迅《读经与读史》)[理由]举例论证错误,这里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3.[选项]文段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以《中庸》和《大学》相关论述为例,说明对于人生而言,“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边边边边边边(×)[原文]“诚”在儒家学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庸》继承孔子的思想,系统论述了“诚”的问题。《中庸》认为,“诚”属于形而上本体范畴,既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定,又是人性本质的规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对于自然界而言,至诚无息,化生万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意思是,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个“诚”字给予概括:作为天地没有两个,而它生成万物则是不可计算的。对于人生而言, “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提出人生的目的是“三纲领”,即明德、亲民、至善;人生的过程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是关键,济世以修身为本,修身以诚意为要。[理由]是为了论证“诚”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课时质量评价(三)论证关系分析(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文化有着上万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在于农业。中国传统节日也根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作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另外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还有重阳节在陕北也是正式收割的季节……故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增强人与自然的交融,促进人与人的情感联系。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岁时节日不仅在节期的选择上根源于自然界的征候,而且大都有为适应季节、气候、物候变化采取相应活动的节俗。如清明万物复苏之期,人们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重阳节时逢秋高气爽,人们登高远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同时,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时机,有着协调、促进人际关系的功能。在人情日渐冷漠的今日,传统节日无疑是“和谐人事”、沟通心灵的平台。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中的典礼和仪式,是民族情感的激发器,其中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情理、报本观念,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摘编自韩艳娟《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材料二:发展与创新是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所在,是节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节日虽然所依托 的是过去的人或历史,但其所体现的精神却总是为当代人所认同的。要想使传统节日更好地传承下去,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不断寻找新的过节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文化能够适应它所处的时代。因此,传统节日需要创新,需要增加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活动内容,与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要相适应,与现代文化及其传播手段相适应。通过发展创新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接轨,使节日形式、节日精神更贴近时代特征,满足当代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创新的问题。然而,创新和发展离不开节日的本真性这一原点。传统节日中有一种文化的延续性。传统节日通过时间、仪式等概念上的重复性来传承传统价值观。在节日里,人们重复的不仅仅是时间、仪式,而且还有认同感。它代表节日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对传统节日的当代重建中,应该把我们时代的价值取向与节日内涵和传统结合起来,在挖掘节日现代内涵的基础上,应尊重节日的本真性,让节日按照其自然的发展规律,自然地进行调适和变迁,实现现代性的重建和转型。传统节日的创新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节日形式上的创新。这也是旧传统的新形式,主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比如节日产品、组织形式、节俗活动的创新,节日话语符号的变化等。其中,通过节日形式上的创新,赋予节日以现代感,增加节日的娱乐性尤为重要。当然,节日形式的创新不应该流于形式,其前提应该是真正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其次,节日创新也可以体现在节日主题和公共价值等方面。这需要将现代社会的理念和价值注入传统节日中,增加传统节日的新的内涵,挖掘并发展与节日的独特性相关的当代意义,使传统节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中国的节日要有中国式的表达,只有通过节日的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元素,才能让中国传统节日变得时尚起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传统节日在当代的传承离不开创新,创新的过程也是文化再生与重建的过程,是面对现代性与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取舍的过程,是重新定位传统节日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节日永远处于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中,处于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平衡的张力中。同时,传统节日的创新也是人们对价值的选择过程,它需要人们对历史价值与文化精神的坚持。全球化给中国传统节日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发展创新来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力,由此确立全球化语境下与其他文化的对话空间,这应该是一个文化共同体面对未来所做的应然选择。(摘编自林慧《论全球化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农耕文化,现在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这与其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化有关。B.传统节日往往与自然界的征候密切相关,可以使人融入自然,同时还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特殊功能。 C.因为当代人认同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所以尊重其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实现传统节日的可持续发展。D.要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再生与重建,就需要对传统节日重新定位,在传统节日中注入新的价值内涵。C 解析:C项,“才能真正实现传统节日的可持续发展”说法过于绝对。从材料二第二段“在节日里,人们重复的不仅仅是时间、仪式,而且还有认同感。它代表节日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是最为重要的”可知,“当代人认同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只是“真正实现传统节日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并非唯一因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不仅谈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问题,也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其重要意义。B.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不仅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还可以有效抵制外来文化的渗透。C.传统节日创新既要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也要考虑节日的形式和载体。D.既然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延续性的特点,那么在时间和仪式等方面就要顺其自然。D 解析:D项,“那么在时间和仪式等方面就要顺其自然”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二段“传统节日中有一种文化的延续性……实现现代性的重建和转型”可知,传统节日文化的延续性,重点体现在其核心价值和内涵上;而时间、仪式属于形式,在创新中也要融入现代因素,而不是顺其自然。★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端午节——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B.龙抬头——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白居易)C.七夕节——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D.寒食节——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B 解析: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根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A项,表现的是节日里的美好祝愿,并没有关联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B项,诗句是说在二月二节日里各种“草芽菜甲”都返青,和农耕有关。C项和D项,表现的都是节日里的情感,并没有关联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4.材料一中提到,传统节日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请结合材料一,联系你熟识的某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加以说明。答案:①中秋节有品尝月饼的习俗。月饼是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家人团聚品尝月饼,能起到增进家人感情、促进家庭和谐的作用。②中秋有赏月的习俗。月圆之夜,托月追思,能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的祝愿。(也可答其他传统节日,答出两点即可)5.在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中,我们应如何看待传统节日文化本身的价值和内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在内容创新中,既要尊重传统节日的本真性,也要将时代的价值取向与节日的内涵 和传统结合起来;②在形式创新中,要在真正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前提下,赋予节日形式以现代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的结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至秦汉时期,《淮南子》已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沿用至今。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规律,能够直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等共存,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等已经成为重要节日。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2018年,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设立,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摘编自刘宁《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探知节气、形成谚语、识别自然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观象台。其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经年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可靠性与对比等,这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比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区别。南宋《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农耕时代,是在先民们不断观察天体运行、总结时令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形成的。B.阳历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阴历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阳历推算的,反映的是四季变化。C.节气本质上反映客观规律,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最全,主要反映 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D.冬至时刻的差异主要是缘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对冬至时刻的研究能更好地利于农业生产。C 解析:“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错误。原文是“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最早”一说于文无据。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又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B.节气与节日既存在不同,又紧密联系,部分节气具有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C.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就利用两根土柱观测日出、制定出完整的节气。D.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是《太初历》,它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B 解析:A项,“‘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错,原文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C项,“制定出完整的节气”错,原文是“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没有说“制定出完整的节气”。D项,“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错,原文是“二十四个节气……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与节气无关的一项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B.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D 解析:A项,“清明时节”指清明。B项,“春分”指春分。C项,“露从今夜白”指白露。D项,指九月九日重阳节。9.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方法与行文思路。答案:(1)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太初历》,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②引用论证,引用了南宋《数书九章》中的语句,说明古书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2)行文思路:①首先提出观点,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②接着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③最后通过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促进了社会多方面的发展。 10.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立春》这一节目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①《立春》这一节目与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时间正好吻合。②《立春》这一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契合,完美一致。③《立春》这一节目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答出两点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17 03:40:02 页数:17
价格:¥2 大小:724.2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