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性文本阅读第2节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课件(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0

2/60

3/60

4/60

剩余5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一论述性文本阅读第二节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语文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内容索引突破点一突破点二突破点三\n突破点一\n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是统帅,是灵魂,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判定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看论点是什么,这是答题的基础;其次看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n梳理•必备知识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表达论点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只能统率局部的观点,是文章的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n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2.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n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三步判定论据能否支撑论点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的题目,选项大多为阅读材料外的论据,要求选择“可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的一项”。正确解答此题,往往要经过以下三步。\n1.确认论点确认论点,往往有以下几种方法:(1)根据位置找中心论点。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中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层层论述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而且在论点的前面往往会出现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如“足以证明”“由此可见”“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告诉我们”“因此”等词语。(2)分析论题找中心论点。论述性文章总是按照特定的目的或要求对某种事理、观点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着重讲清是什么、为什么。读这样的议论文,先要明确作者议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一步步理清层次,找出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主张,这样就抓住了中心论点。(3)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由于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通过分析论据证明了什么,也可以把握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在阅读节选的文章时至关重要。\n2.分析选项提供的论据审读选项,抓住每个选项内容的关键信息点,进行分析,准确理解其内涵,分析每个选项蕴含的态度倾向。3.作出判断辨析选项内容和文章观点之间是否能形成论据和论点的论证关系,作出判断。也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了不能证明论点的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了。\n典题例析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n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n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n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n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n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n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n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出现问题。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n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有改动)\n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做一次实地的旅行。D\n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以下三步:\n突破点二\n分析论证方法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还要读出传达信息的方式,即如何论证的。在此我们主要研究论证方法,也涉及论证前提、论证角度等方面。\n梳理•必备知识一、论证前提所谓“前提”,主要指事物的先决因素,而立论前提是指论证确立的基本条件。如2017年全国Ⅰ卷“气候正义”中讲“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气候容量有限”就是该文的立论前提。论证前提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如2018年全国Ⅰ卷“新子学”中讲到“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的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段话里反复点明了本文的立论前提:中西思想交融互动。\n二、论证方式从论证方式看,论证一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论证方式。立论时,必须围绕所论述的话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不能任意变换论题。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就要归结到这一问题上。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高考所选的论述性阅读文本,基本上是以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为主的立论文。但需要注意的是,“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辨析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论证方式。它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后两者也叫间接反驳。\n三、论证方法\n论证方法论证特点论证效果类比论证是通过已知的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富于启发性,深入浅出,便于读者领悟抽象的道理,使文章简练生动。因果论证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揭示原因来论证结果。逻辑缜密,思辨性强。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即先假设对方的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不能成立。特点是“以错攻错”。增强逻辑性,有幽默感,后发制人。\n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准确分析论证方法“两看”\n典题例析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在SARS冠状病毒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对它的来源有过很多的猜测,实验室也被列为怀疑对象。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一名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SARS冠状病毒是人为制造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彻底排除人为制造的可能。“首先,有不少实验室,包括美国、欧洲等数十家实验室,能够人为制造多种危害极大的病毒,而且人为制造这些病毒不需要特殊材料和设施设备,费用也很少。”他说。\n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甚至有组织的科学不端、不察行为,屡见不鲜,这也导致人们对现今很多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有越来越多怀疑。“比如2009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就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研究员说,“这是因为至今未发现这个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的实际证据。而且这个病毒的‘父亲’和‘母亲’历来分居在欧亚和北美两处,至今也没有发现它们有‘同居’的迹象,那么它们生下这个‘孽子’的概率应该很小。”此外,有不少危害极大的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SARS冠状病毒、尼帕病毒,能够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以及1918年引起全球数千万人死亡的、对人有神经毒性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等,都被一些实验室复制出来了;这类行为已经受到诸多人士的关注,甚至谴责。\n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所长表示,在2004年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有人就说SARS冠状病毒是源于实验室泄漏。“我与一位长期研究SARS冠状病毒的英国专家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人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SARS冠状病毒是RNA病毒类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现在的技术水平很难操控。”曹所长说。俄罗斯的一些专家则认为SARS冠状病毒来自实验室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来无影去无踪,不符合一般的传染病流行规律。一般的传染病流行,在大的流行风波发生后总会再经历一个小的流行风波,也就是说总会持续几年。SARS显然不是这样。从这一点看,SARS冠状病毒不太像自然发生的病毒。(摘编自《SARS溯源猜想》)\n材料二衡量一种传染病的影响,一个粗糙的思路是考虑两个维度:毒力和传播力。前者衡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患上该传染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后者衡量的是一个人有多大概率会得上这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毒力目前有一些粗糙的估计。在最初患病住院的40多人当中,病死率高达15%,重症监护的比例超过30%,都已经超过了SARS的水平。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更多症状轻微的患者的话,综合病死率目前在3%左右,远低于SARS(10%)和MERS(35%)的水平。\n而关于这种病毒的传播力,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叫基本传染指数(R0),代表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而言能够传染给几个人。可想而知,R0越大则意味着传播力越强,如果R0小于1,则意味着这个疾病会慢慢自我消亡。作为对比,这里列举了几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传染病的传播力数据:麻疹(12—18),天花(3.5—7),流感(2—4),SARS(2—5)。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力在1月23日给出过一个粗糙的估计,在1.4到2.5之间,也就是说它的传播力远不如SARS。(摘编自《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n材料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敬畏生命的精妙论述。例如,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这些观点,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德国哲学家施韦泽提出:“中国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较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中国思想都走在了前面……并且赋予了爱还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他认为中国的伦理学者早就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例如,他指出孟子以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列子认为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的差别并不很大,杨朱反对动物只是为了人及其需要而存在的偏见,《太上感应篇》提到了《月令》“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的要求。\n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施韦泽明确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他基于欧洲传统思想认为道德关系只限于人类自身,把动物、植物等生命形态置之度外的缺陷,认为世界不仅是过程,而且是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因此,把“敬畏生命”作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可行的。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已经充分动员起来,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这一战争正在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广大医护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成为阻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而从当代生命伦理学体系构建的角度看来,这也是一个从敬畏生命到敬佑生命的深化、丰富和发展过程。\n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攸关全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时刻,伦理学工作者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事上磨炼”,把“敬畏生命”的信念落实为“敬佑生命”的行动,向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义无反顾、舍己救人的医护人员学习,团结一心、排除干扰,直至最终战胜疫情。(摘编自陈泽环《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学思考》)\n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在论述“SARS冠状病毒是否是人为制造”的看法时,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B.材料一引用陈继明的说法来证明至今未发现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确实来自猪群的证据,这一说法备受诸多人士的关注。C.材料三以全国人民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为事例,来论证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排除干扰,最终战胜疫情。D.三则材料尽管文体特征、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主要围绕“传染病毒与疫情”展开,为人类应对病毒及疫情指明方向。D\n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解答此题需要两步:\n突破点三\n分析论证结构(思路)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二者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结构为表,思路为里,相互映照。\n梳理•必备知识明确结构特点1.一般结构论述性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论点或论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其结构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式。2.“三论”特点(1)引论。引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或论题;二是引入式,由一个“由头”引入论点或论题,这个“由头”多是一个故事,或者一句名言。\n(2)本论。这是论述性文本最关键的部位。本论内部的层次有以下几种: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②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③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⑤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如《拿来主义》一文;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n(3)结论。它主要有以下形式:①总结上文,重复或强化中心论点。②卒章显志,得出论述结论或中心论点。③补充论证。④发出号召或劝勉。\n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四步梳理论证结构(思路)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2.研读段落,明确大意以段为单位仔细阅读,然后标出说明段意的关键词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整篇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梳理文章的脉络。\n3.分析各段关系,划分结构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厘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根据本论部分各分段所用材料的性质、内容,分清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内容,分清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等)。注意“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等顺序词,“和”“并且”“以及”等表并列的词,“然而”“但是”“不过”“其实”“与其相反”等表转折的词,“总之”“由此可见”等表总论的词。4.借助关键词句,归纳内容要点如借助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以及其他前后呼应的句子等,筛选出内容要点。然后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顺序词或“1、2、3”等序号标示思路,整理答案。\n典题例析典题:(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n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n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n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n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n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n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n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参考答案: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n解析:解答此题需四步:第一步,粗读全文,整体感知。由文章的出处看,文章主要谈“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再结合文章开头一段“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等语句看,首段指出了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第2段文章从青年人的角度提出论点,“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见,开头两段是提出问题部分,是全文内容的总写。\n第二步,研读段落,明确大意。第3段从“不能做什么”的底线意识角度论述“五不”的具体内容,“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这“五不”分别为“不伤害”“不偷盗”“不造假”“不浪费”“不盲从”。第4、5段从“做什么”的基准意识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第三步,分析各段关系,划分结构层次。由上面各段的内容及联系看,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前两段是总写,第3段和第4、5段从底线要求和底线意识两个角度展开论证。\n第四步,借助关键语句,归纳内容要点。根据以上分析,首先确认全文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然后用表顺序的词概括总写的内容和分写的具体内容。\n简答题中的分析论证特色题是个综合性很强的题目,解答这类题可从以下五个角度考虑:1.分析论点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不同。有的文章在开头第一句话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有的借助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在文章第1段的结尾,直接引出中心论点——顺理成章,自然流畅;有的在议论文主体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核心内容,重点突出;有的在论述过程中,经过一定的论证,然后提出中心论点——自然流畅,有理有据;有的在结尾提出中心论点——卒章显志,水到渠成,让人信服。\n2.分析论证方式论证方式主要有立论和驳论两种。当然大多数文章是驳立结合,有的以立论为主,有的以驳论为主,有的先立后破,有的先破后立,有的边破边立。分析论述性文本时,首先看其论证方式。3.分析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反证法等。4.分析结构特点论证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n5.分析论证语言特点从整体风格的角度:是气势凌厉,还是娓娓道来;是生动活泼,还是逻辑缜密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如果多用比喻,则表明语言生动;如果多用排比,则表明语言很有气势;如果多引用诗词,则语言含蓄典雅等。从关键词语的角度:关键词语的使用,往往使得文章语言明确坚定,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严密周到,无懈可击等。特别提醒虽说答题的角度很明确,但并不是所有选文都具备论证的以上特点,有时某方面的特征不明显。因此,具体答题时还应做到答无定法,不生搬硬套。要认真审题,提高应变能力,针对题目要求作答,也可以考虑将其中的某个方面拆分为两条或三条。\n典题:(原文见本节突破点一典题)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变式提问:1.材料二的论证有什么特点?2.材料二是如何来证明××观点(问题)的?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充分。运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运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积极意义。②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以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n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的特色。解答此题需两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20 08:03:13 页数:60
价格:¥3 大小:2.25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