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1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21讲中古时期的世界(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中世纪后期,西欧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一带设立了许多征税站。在当时,如果船载谷物沿塞纳河行驶200英里,花费的钱将达到所载谷物售价的一半。这可用于印证当时西欧A.王权的进一步强化B.封建经济的脆弱性C.工商业的全面衰退D.封建割据的落后性【答案】D【解析】根据“中世纪后期,西欧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一带设立了许多征税站”可得出中世纪的西欧地方割据严重,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各地都征收赋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体现出割据的落后性,D项正确;材料与王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的脆弱,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法兰克王国成立初期,国王赏赐贵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到8世纪早期,国王以分封土地为条件,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这反映了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C.西欧城市逐渐兴起D.基督教会控制思想【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8世纪早期,法兰克王国国王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改革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无关,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会控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3.“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大量类似的誓言出现于中世纪西欧贵族的宣誓仪式中。据此可知当时西欧A.形成了有限王权的理念B.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平等C.封建依附关系是对领主的束缚D.已经确立依法治国的原则【答案】A【解析】 依据“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贵族的宣誓仪式中,一方面承认君主为国王和最高领主,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君主遵从贵族的地位和法律,由此可知,当时西欧形成了有限王权的理念,王权并非至高无上,而是受到了一定的制约,A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贵族向国王表示效忠,承认国王的最高领主地位,因此并不是体现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平等,排除B项;依据题干,封建依附关系对封君和封臣双方都有一定的约束,排除C项;随着近代西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逐渐确立依法治国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4.9-13世纪,西欧庄园盛极一时。如图是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该图实质上反映了庄园A.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单位B.各项设施的基本齐备C.掌管从生产到精神等各方面D.耕地全部由农奴耕种【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所给图示,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拥有各项设施齐全,基本能够满足庄园的需要,这是自给自足的变现,A项正确;设施齐备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如何掌管各方面”,排除C项;根据图示无法说明耕地全部由农奴耕种,排除D项。故选A项。5.中世纪“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上述现象(     )A.有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B.说明市民成为封建统治的基础C.是封建等级制的重要体现D.体现了封君封臣制下的契约关系【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现象体现君主和市民有利益结合点,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的现象有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封建等级制,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封君封臣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751年,罗马教皇派大主教来到巴黎为丕平(751-768年在位的法兰克国王)加冕,这意味着世俗政权需要来自灵学的批准。754年,丕平把罗马周围的大片领土划为教皇辖区,形成了一个“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但教皇所居土地是由世俗政权奉献的。上述事件A.显示了君权高于神权B.是后来神权与君权斗争的根源C.二元政治格局的必然D.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俗政权需要来自神学的批准;丕平献土缔造了教皇国,教皇的世俗庇护人是国王;故两者之间的争斗是后来神权与君权斗争的根源,B项正确;神权凌驾于君权之上,排除A项;教皇是宗教信仰,世俗君主是王国统治者,不是二元政治格局的必然,排除C项;神学世界观是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排除D项。故选B项。7.典型地反映从十世纪末到十六世纪期间,相对于世俗君主罗马教廷权势变化趋势的是A.B.C.D.【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时间“十世纪末到十六世纪期间”,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末到11世纪出现的克吕尼改革运动,企图从整饬修院制度着手,重振教廷威信。12世纪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斗争获胜,并在第三次拉特兰会议上制订了教皇选举法。13世纪初,教皇英诺森三世与德皇鄂图、腓力、英王约翰不断争权夺利并取得胜利,教皇威势臻于鼎盛。14世纪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腓力四世斗争失败后,教廷势力急剧衰落。随着教廷迁至阿维尼翁,以及1378~1417年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教皇威信乃降至最低点。由此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8.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A.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B.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C.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音乐的主要内容是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出现“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的音乐,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该时期的音乐创作无法摆脱宗教文化的束缚,因为神学世界观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资产阶级的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推崇个人的成功和价值实现,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一千零一夜》。这说明阿拉伯A.沟通东西交流B.文明影响深远C.文明的包容性D.借鉴多创新少【答案】C【解析】根据“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一千零一夜》”可得出阿拉伯文化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体现出包容的一面,C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的融合,而不是沟通东西,也不是文明的影响,排除AB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借鉴多创新少,排除D项。故选C项。10.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这次大翻译运动的主要背景是A.文艺复兴在欧洲不断扩展B.欧洲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猛C.天主教会势力大幅度衰落D.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开始打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典文献的翻译是十字军东征后文化交流加深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欧洲对古典文化的强烈需求,反映了12世纪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排除A项;天主教会势力的大幅度衰落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排除C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1.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A.保存了古希腊哲学B.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C.是欧洲文明的源头D.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答案】D【解析】黑格尔认为,阿拉伯人将其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理解和整理传播到西方,使之成为后世西方各国哲学的源泉等,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保存了古希腊哲学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阿拉伯文明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排除B项;阿拉伯文明并非欧洲文明的源头,排除C项。故选D项。12.中古时期,西欧社会一度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自治;而俄罗斯则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中央集权国家;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亚洲的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这反映出欧亚大陆A.宗教信仰的多元化B.区域文明的多元性C.民族冲突的常态化D.经济基础的统一性【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西欧社会一度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俄罗斯则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中央集权国家”、“亚洲的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可见在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多元特征,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西欧、阿拉伯地区宗教,未涉及其他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冲突,排除C项;“统一性”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3.在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遗址中,还保存着一座卡拉萨萨亚神庙,庙中有巨石砌成的太阳门,每年9月22日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门上刻有花纹,上一排为完整的金星历,预算50年的运转值与实际情况只差7秒钟。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       )A.虔诚的宗教信仰B.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C.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D.已经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卡拉萨亚神庙中的巨石砌成的太阳门,每年9月22日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门上刻的金星历,预算50年的运转值与实际情况只差7秒钟,结合所学可知,印加人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B项正确;“虔诚的宗教信仰”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印加的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排除C项;近代科学体系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这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 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答案】C【解析】根据“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可得出不论是欧洲还是美洲,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都经历着一些相同的发展过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对美洲的影响,排除A项;印第安文明之间并没有密切的相互交流,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5.公元7-10世纪,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移到非洲东海岸,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也随之传入,这里民族文化交融、商业城市逐渐兴起。这表明A.非洲中古文明发展程度高B.外来移民促进东非社会转型C.东非中古文明具有开放性D.文化交流延续东非古代文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非盛产黄金、象牙、犀角、龟甲等贵重物品,与阿拉伯、印度等东方国家发生贸易关系。7至10世纪,有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移到这里,同当地土著黑人融合,形成斯瓦希里人。随着阿拉伯商人和移民的到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也传入东非。在东非沿海国际贸易中。兴起许多商业城市。逐渐发展为城邦,故东非中古文明具有开放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非洲中古文明发展的情况,得不出非洲中古文明发展程度高,排除A项;此时非洲中古文明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并非出现转型,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是文化交流延续东非古代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16.“浮动园地”是一种创造性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人地矛盾,直到今天仍然使用这种耕作方式的地区最有可能位于如图:A.AB.BC.CD.D 【答案】B【解析】“浮动园地”是阿兹特克人创立的,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在阿兹特克人国家中,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例如粮食、服装、宝石和老鹰等。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他们位于B的位置,B项正确;ACD项与其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17.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草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材料二   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答案】(1)影响: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任答4点)(2)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 【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再结合所学可知,城市发展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2)特点:根据材料“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可以概括其特点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根据材料“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可以概括其特点是速度快、规模大;根据材料“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可以概括其特点是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根据材料“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可以概括其特点是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根据材料“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可以概括其特点是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汉时期,世族广占良田,大量经营庄园。西晋时“品官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为了耕种所占田地,法令允许他们荫庇劳动人手,作为佃客和衣食客,从而使世族庄园占有了大量具有较强人身依附关系的部曲或奴婢等劳动人口。在朝代更迭的战乱中,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北方先后推行的“均田制”“大索貌阅”等都进一步瓦解了士族庄园。中唐以后,财富力量的崛起进一步冲击和动摇了“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社会传统。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两者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摘编自林文勋、崔永盛《庄园生产关系与唐宋社会变革》材料二在中世纪欧洲的庄园中,农奴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承担周工劳役。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据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来封建庄园发生的变化及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庄园货币地租盛行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欧洲庄园与中国世族庄园瓦解影响的异同点。【答案】(1)变化:世族庄园逐渐衰落;庄园内部人身依附关系趋向松弛。成因:朝代更迭;庶族力量的崛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制度改革的影响;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起义冲击。(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封建领主消费观念的改变;鼠疫等灾害的影响;城市的兴起。(3)同: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引起阶级关系变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异:中国古代士族庄园瓦解仅造成封建社会内部的变动,中世纪欧洲庄园瓦解则促进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世纪欧洲庄园瓦解为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而中国未能产生近代工业。【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在朝代更迭的战乱中,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可知,世族庄园逐渐衰落;根据材料“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可知,庄园内部人身依附关系趋向松弛。成因:根据材料“在朝代更迭的战乱中,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代更迭;根据材料“中唐以后,财富力量的崛起进一步冲击和动摇了‘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社会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庶族力量的崛起;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北方先后推行的‘均田制’‘大索貌阅’等都进一步瓦解了士族庄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度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关系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因还包括农民起义冲击。(2)原因:根据材料“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封建领主消费观念的改变;根据材料“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可知,鼠疫等灾害的影响;根据材料“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可知,城市的兴起。 (3)同:根据材料“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两者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可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引起阶级关系变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异:根据材料“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两者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可知,中国古代士族庄园瓦解仅造成封建社会内部的变动,中世纪欧洲庄园瓦解则促进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庄园瓦解为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而中国未能产生近代工业。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通过一百多年的征服,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结来了这些地区长期的混乱局面,促进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商品生产和商旅往来提供了条件。这个帝国不仅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取得了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决定性优势,而且以它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保证了国内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新兰教认为商业是真主喜爱的事业。帝国政府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大力保护商业活动,统一货币。——摘编自戴小江《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9世纪初兴起的“百年翻译运动”是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地理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摘编自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答案】(1)原因: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政局稳定;国内工商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帝国政府对商业的重视和扶植;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2)作用:保存并传播了西方古典文化;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文化来源;推动了世界科学的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结束了这些地区长期的混乱局面”“它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保证了国内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可知,实行中央集权统治,政局稳定;根据材料“促进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商品生产和商旅往来提供了条件。”可知,国内工商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这个帝国不仅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取得了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决定性优势”可知,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根据材料“帝国政府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大力保护商业活动,统一货币。”可知,帝国政府对商业的重视和扶植;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认为商业是真主喜爱的事业。”可知,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2)作用:根据材料“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可知,保存并传播了西方古典文化;根据材料“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可知,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文化来源;根据材料“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地理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可知,推动了世界科学的发展;根据材料“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20.历史著作中的“世界“历史学家所著史籍的内容提要希罗多德(古希腊,约前480-前425年)古希腊先民的历史意识被神话传说所笼罩。而希罗多德《历史》记述的希波战争各城邦同仇敌忾,终于击败波斯帝国,揭示出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该书涉及的范围主要从地中海到波斯地区。奥托(德意志,11141158年)著《双城编年史》,以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宗教思想统摄全书。他认为“世界分三部分:亚洲、非洲和欧洲”,书中所述的“东方”仅仅是十字军东征所及的区域,古罗马和日耳曼是他主要的关注点。伏尔泰(法国,1694-1778年)著《风俗论》,从远古中国讲起,涉及欧、亚、非、美各洲的历史,但缺乏对东方民族历史的深入分析。作者力图说明,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摆脱偏见、迷信和奴役,向理性、公正、文明的方向前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上述欧洲历史著作中对“世界”的认识。【答案】示例:古代文明的扩展,使不同文明相互连接,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述了地中海到波斯地区,是古希腊文明扩展所及的已知区域,也是对不同文明碰撞的记述。希罗多德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历史》的记述体现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体现了人文的精神。 受丝绸之路和十字军东征影响,西欧人形成了对欧亚非世界相对宽广的认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断了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中世纪欧洲形成了教权和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督教会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史学沦为神学的附庸。《双城编年史》以宗教思想统摄全书。文艺复兴后西方社会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东西方世界相对隔绝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使《风俗论》对全球历史有进一步的叙述。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进步史观更加笃定,相信人类能够不断完善和进步。综上,欧洲历史著作中的“世界”从局部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从神的历史走向了人的历史,反映了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以及理性主义发展的影响。【解析】示例:根据“古希腊先民的历史意识被神话传说所笼罩。而希罗多德《历史》记述的希波战争各城邦同仇敌忆,终于击败波斯帝国,揭示出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该书涉及的范围主要从地中海到波斯地区。”可得出古代文明的扩展,使不同文明相互连接,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述了地中海到波斯地区,是古希腊文明扩展所及的已知区域,也是对不同文明碰撞的记述。希罗多德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历史》的记述体现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体现了人文的精神。受丝绸之路和十字军东征影响,西欧人形成了对欧亚非世界相对宽广的认识。根据“世界分三部分:亚洲、非洲和欧洲”可得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断了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中世纪欧洲形成了教权和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督教会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史学沦为神学的附庸。《双城编年史》以宗教思想统摄全书。文艺复兴后西方社会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东西方世界相对隔绝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使《风俗论》对全球历史有进一步的叙述。根据”从远古中国讲起,涉及欧、亚、非、美各洲的历史,但缺乏对东方民族历史的深入分析。作者力图说明,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摆脱偏见、迷信和奴役,向理性、公正、文明的方向前进。“可得出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进步史观更加笃定,相信人类能够不断完善和进步。最后总结得出,综上,欧洲历史著作中的“世界”从局部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从神的历史走向了人的历史,反映了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以及理性主义发展的影响。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3 10:12:01 页数:13
价格:¥3 大小:389.46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