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北京中轴线是指位于北京老城中心,从外城最南端的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一直延伸到地安门、鼓楼、钟楼,绵延7.8公里,贯穿北京老城南北,并始终决定整个北京老城城市格局的庞大建筑群体。这一建筑群,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7个世纪,汇集了自13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纪念性建筑、礼制性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正如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展示,尤其是位于中轴线上的礼制建筑系统,如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等,以物化的建筑符号,延伸到精神性的祭祀礼仪。这些礼制建筑系统一方面体现了历史传统以物化建筑形制而延续;另一方面,通过祭祀活动,以严密的仪式教化人的精神世界,将天、地、人三者融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以礼“事天”“敬天”“祀天”的同时,以“礼乐”教化规范人伦道德,营造一种天地和煦、人神合一的宇宙图景,人与自然圆融和睦,万物都井然有序。中华民族在“国家认同”方面有着十分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择中建都”,“择中建殿”,再到都城中轴线的形成,究其根本,乃是君王执“中和”之政的物化象征。“中”是相对的,需要两翼、四面、八方呼应,强调聚拢向心、均衡对称,是国家价值认同的强化与突出。北京中轴线构成了对“中正和谐”这种秩序的清晰表达。“以中为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秩序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审美意象。北京中轴线建筑群中的建筑展现了对这种审美意象的极致追求。两侧对称布局的城市区域衬托着居中的中轴线建筑群,形成了恢宏壮丽、纲维有序的城市景观。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城市中心建筑群,穿越了多个功能复杂的城市功能区,呈现了宫城中帝王的生活、内城中王公官僚的生活、外城普通民众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秩序生活最具完整性的物质载体。(取材于蔡晓璐、吕舟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以中轴线为依据的建筑群的一项是()A.位于永定门内,中轴线左右的皇家祭祀场所天坛和先农坛B.由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所形成的起伏有序的建筑群落C.位于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D.北海、中海、什刹海等湖沼岛屿组成错落有致的园林建筑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中轴线”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轴线上的礼制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B.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至今仍具现实意义。C.两侧建筑对称布局,形成了恢宏壮丽的城市景观。D.建筑的秩序与社会生活的秩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材料二为了传承保护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市在启动中轴线整体保护立法程序的同时,也展开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世界遗产,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和载体。且不说从元代延续至今一直都是商业街区的前门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仍然繁华,哪怕是故宫、天坛这些曾经的皇家禁地,如今也一直保持开放状态,接待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仅如此,像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还融合现代人喜欢的时尚表达理念,打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创产品。当我们在北京中轴线上游走,穿梭,还会看到众多仍然具有活力的老字号以及数不清的非遗项目,商业和文化在北京中轴线上相互交融,共同生长。正如专家所言:“物质和非物质的融合,从整体上反映了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人类文明发展延续的过程。”为了让中轴线“活”起来,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发起了“数字中轴项目”。项目重点围绕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展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游戏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知识图谱等新技术和文化内容创意形式,深挖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进而探索文化遗产的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模式。通过“数字中轴”,更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直观感受中轴线的恢弘气势和四季变化,同时还能通过实时互动的方式,全面了解中轴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探索、宣传北京中轴线宏伟壮丽的建筑形态、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多彩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参与到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和由此激发的文化创新中,使北京中轴线通过遗产保护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逐步彰显出来。(取材于相关报刊及网络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符合“物质与非物质融合”观念的一项是()A.改造前门大街,恢复“铛铛车”(有轨电车),重点建设“非遗”文化街。B.腾退因历史原因定居社稷坛的市民,使被民居包围的古树重现挺拔身姿。C.文物保护单位在鼓楼上安排击鼓表演,让游客体会暮鼓声中的沧桑变迁。D.故宫出品儿童版的应用小程序《皇帝的一天》,带领孩子们了解清代宫廷。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中轴线“文化特质”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正和谐B.井然有序C.保护传承D.融合共生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让北京中轴线“活”起来的重要意义。 【答案】1.D2.C3.B4.C5.(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城市发展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2)传承“中正和谐”的历史文化传统,加强“国家认同”和社会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秩序。(3)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明的延续发展。(4)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从材料一第一段“北京中轴线是指位于北京老城中心,从外城最南端的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一直延伸到地安门、鼓楼、钟楼”可知,“北海”位于“地安门、鼓楼、钟楼”之西北,已经不在北京中轴线范围之内。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从材料一第三段“北京中轴线建筑群中的建筑展现了对这种审美意象的极致追求。两侧对称布局的城市区域衬托着居中的中轴线建筑群,形成了恢宏壮丽、纲维有序的城市景观”可知,是“两侧对称布局的城市区域衬托着居中的中轴线建筑群,形成了恢宏壮丽、纲维有序的城市景观”,而不是“两侧建筑对称布局,形成了恢宏壮丽的城市景观”。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所谓“物质与非物质融合”,即是将现代的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一种生存状态。B.“腾退因历史原因定居社稷坛的市民,使被民居包围的古树重现挺拔身姿”是为了恢复古树原来的存在形态,这一行为是消除现代的生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并没有将现代的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从材料一第三段“北京中轴线构成了对‘中正和谐’这种秩序的清晰表达”可知,“中正和谐”是“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特质之一。B.从材料一最后一段“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城市中心建筑群,穿越了多个功能复杂的城市功能区,呈现了 宫城中帝王的生活、内城中王公官僚的生活、外城普通民众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秩序生活最具完整性的物质载体”可知,“井然有序”是“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特质之一。C.在两则材料中,没有关于对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的内容,故“保护传承”不是“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特质之一。D.从材料二第二段“像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还融合现代人喜欢的时尚表达理念……商业和文化在北京中轴线上相互交融,共同生长”可知,“融合共生”是“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特质之一。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二段“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展示,尤其是位于中轴线上的礼制建筑系统,如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等,以物化的建筑符号,延伸到精神性的祭祀礼仪”可知,北京中轴线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而“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让北京中轴线“活”起来,应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城市发展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材料一第三段“‘中’是相对的,需要两翼、四面、八方呼应,强调聚拢向心、均衡对称,是国家价值认同的强化与突出。北京中轴线构成了对‘中正和谐’这种秩序的清晰表达”可知,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正和谐”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中正和谐”这一传统强调国家价值认同。所以,让北京中轴线“活”起来,应传承“中正和谐”的历史文化传统,加强“国家认同”和社会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秩序。从材料二第二段“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世界遗产,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和载体”“从元代延续至今一直都是商业街区的前门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仍然繁华,哪怕是故宫、天坛这些曾经的皇家禁地,如今也一直保持开放状态,接待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像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还融合现代人喜欢的时尚表达理念,打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创产品”等内容可看出,物质和非物质的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姿。所以,让北京中轴线“活”起来,应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明的延续发展。从材料二第四段“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探索、宣传北京中轴线宏伟壮丽的建筑形态、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多彩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参与到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和由此激发的文化创新中,使北京中轴线通过遗产保护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逐步彰显出来”可知,让北京中轴线“活”起来,应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过秦论(下)贾谊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 弓戟之兵,锄鞭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①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陋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秦王足己而不问,遂②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③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取材于《新书校注》)注释:①子婴: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儿子。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赵高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后投降刘邦,不久又被项羽所杀。②遂:因循。③三主:指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6.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缮甲兵而守之缮:整治B.曾无藩篱之难曾:竟然C.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被:背靠D.因而不改因:依靠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非铦于钩戟长铩也B.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然后以六合为家C.而身为禽者为天下笑者D.遂过而不变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屋而食,横行天下(行军不带粮食)看见人家就去吃饭,靠蛮横行于天下。B.案土息民以待其弊秦(只要)使疆土安定,让百姓休养生息,来等待诸侯疲困。C.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来整治法度,设立刑罚,从而天下大治。D.繁法严刑而天下震法令繁苛,刑法严酷,以致天下不安。9.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秦仍占据有利地形,灭亡的原因不仅仅是“陈涉”等外部因素。B.文章运用假设、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指出秦王朝的江山是不该被断送的。C.与《过秦论》上篇相比,本文语言相对质朴,但说理更缜密,论述更周详。D.作者于篇末点明创作意图,即劝诫西汉的统治者应当取舍有序,变化适时。10.用斜线(/)为选文第一段中画曲线的部分断句。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11.《过秦论》(下)在论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时,指出了秦王子婴的过失。请依据文本内容,概述秦王子婴有哪些过失。【答案】6.D7.C8.A9.B10.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11.答案要点:(1)子婴不才。“救败非也”,天下大乱时,没有救亡扶倾的才能,不懂得“救败”之策,失掉祖宗基业。(2)子婴危弱无辅。无人亲附,无人辅佐,最终陷入“忠臣不谏,智士不谋”的困境。(3)子婴不悟。对为国之道“惑”,且终身不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因:因循。句意:因循这些错误不改。故选D。【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被;句意:但都为险阻所困而不能前进。/介词,比;句意: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B.连词,因为;句意:因为利益而联合起来。/介词,把;句意: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C.都是介词,表被动;句意:自己却被擒获。/被天下人嘲笑。D.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坚持错误而不改变。/连词,表修饰;句意:那简直不能够相提并论。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靠蛮横行于天下”错。“横行”,纵横驰骋。句意: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指出秦王朝的江山是不该被断送的”错,应该是指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凭借三军这些兵马,在外面跟诸侯相约攻秦,来图谋他的主上。大臣们对秦二世是多么不讲信用,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章邯因其三军之众”一句中“章邯”是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开;“其三军之众”做“因”的宾语,其后可以断开;“要市于外”是状语后置句,其后断开;“群臣”是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开;“不相信”做“群臣”的谓语,没有宾语,“不相信”后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可知当天下大乱时,子婴只要“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可惜他“救败非也”,天下大乱时,没有救亡扶倾的才能,不懂得“救败”之策,失掉祖宗基业。由此可见子婴不才。结合“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可知子婴无人亲附,无人辅佐,因而最终陷入“忠臣不谏,智士不谋”困境。子婴危弱无辅。无人亲附,无人辅佐,最终陷入“忠臣不谏,智士不谋”的困境。可见子婴 危弱无辅。结合“子婴立,遂不悟”,可知子婴对为国之道“惑”,且终身不悟。由此可见子婴不悟。参考译文:秦人兼并了诸侯各国崤山以东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整治铠甲兵器,做好防守的一切准备。然而陈涉率领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只靠锄头和木棍,即使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军溃败,险要之地无人把守,关卡桥梁畅通无阻,即使有长戟强弩,也没有人用来抵抗。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没有在边防上遭遇抵抗。这时,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凭借三军这些兵马,在外面跟诸侯相约攻秦,来图谋他的主上。大臣们对秦二世是多么不讲信用,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被立为秦王后,仍然不知醒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虽然动乱,三秦之地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地被山带河,形势险固,四面都有天然关隘险阻。自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王二十多个国君,常常是诸侯中的领先者。难道历代君王都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但都为险阻所困而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只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虽然只是小城,但之后攻取、兼并了大城,并在险要的关隘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因为利益而联合起来,并没有帝王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百姓也不亲附,名义上是要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秦国如果能使本土安定,让百姓休养生息,等待诸侯疲困,接纳弱小国家,扶持衰微的国家,以此摆布大国的君王,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自己却被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是错误的啊。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坚持错误而不改变。秦二世继承王位,因循这些错误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人亲附,危弱而没有无人辅佐。三位君主昏庸糊涂,终身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原因就是由于秦朝的政治有许多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出口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人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代君主迷失帝道,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国家强盛的时候,它能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顺从;国家衰弱的时候,五霸会出来匡正,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固守,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而秦朝强盛的时候,法令繁苛,刑法严酷,以致天下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所以周王统治有道,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从 治国大纲到具体策略都不正确),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领政策相距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洞察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势而改变政令,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子曰:“衣敝组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①不求,何用不臧②?’《论语·子罕》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注释:①忮:嫉妒。②臧:善,好。(1)请解释“耻躬之不逮”和“匿怨而友其人”。(2)综合以上材料,孔子对“耻”有哪些认识?请分条简述。【答案】(1)耻躬之不逮:以自己做不到为耻。匿怨而友其人:把怨恨隐藏在心里,和别人交朋友。(2)孔子对“耻”的认识:①以轻诺(不谨言慎行、言行不一致)为耻;②以口是心非(表里不如一)为耻:③不耻下问;④不以生活贫困为耻(以注重物质享受为耻、以重视吃穿为耻也可);⑤把个人的贫贱羞耻与国家的兴亡相联系,以注重个人为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耻躬之不逮:“耻”,以……为耻;“躬”,自己;“逮”,及,赶上。匿怨而友其人:“匿”,隐藏;“友”,交朋友。【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可知,以轻诺(不谨言慎行、言行不一致)为耻;根据原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知,以口是心非(表里不如一)为耻:根据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可知,不耻下问;根据原文“衣敝组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可知,不以生活贫困为耻(以注重物质享受为耻、以重视吃穿为耻也可);根据原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知,把个人的贫贱羞耻与国家的兴亡相联系,以注重个人为耻。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论语·里仁》孔子说:“花言巧语,和颜悦色,过分谦恭,左丘明认为很可耻,我也认为很可耻。“心中装着怨恨却又装着和别人友善,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论语·公冶长》孔子说:“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论语·公冶长》孔子说:“穿着破旧的袍子,与穿着狐貉裘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好呢?’”《论语·子罕》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霜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①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注释:①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即嫦娥。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征雁”指南飞之雁,首句以“征雁”和“已无蝉”点明此时是深秋时节。B.第二句写诗人登高所见景象,后句想象中的意境,便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C.第四句的“婵娟”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意思不同。 D.这首诗以“霜月”为题,由现实到想象再回到现实,意蕴含蓄,耐人品味。14.下列四首诗所写的时令与这首诗相同的一首是()A.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①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C.玉井无声户已扃②,一庭霜月冷如凝。谁怜寂寞书窗下,冻影梅花伴夜灯。D.细草穿纱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注释:①底用:何用。②扃:插上门闩,关门。15.历代评论家认为,李商隐的七绝诗多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特点。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3.D14.B15.“寄托深而措辞婉”意思是寓意深远,表达含蓄。这首诗题为“霜月”,却未从霜月本身直接着笔,而是委婉表达,以“青女”“嫦娥”代指“霜”“月”,大胆想像“月中霜里斗婵娟”,用神女的争艳斗俏表现清幽空灵的意境。诗人表现“霜月之美”的同时,用“俱耐冷”“斗婵娟”象征凌霜耐寒、追求美好的“霜月”品质,含蓄地表达出对美好的向往追求。【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由现实到想象再回到现实”错,应是由现实到想象。诗歌前两句是实写环境背景,后两句是想象的境界,是由前两句生发而来的。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A.写的是除夕夜的寒冷,读来却给人以春天的喜悦和暖意。B.写的是荷叶败尽,菊花也已枯萎,那秋末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C.写的是冬夜。D.写的是冬去春来,雪半消、草发芽的早春。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寄托深而措辞婉”意思是寓意深远,表达含蓄。这首诗题为“霜月”,诗人描写霜和月没有从霜月本身着笔,而是写霜月里的青女和素娥,以“青女”“嫦娥”代指“霜”“月”。用青女、素娥的“俱耐冷” 和“斗婵娟”来象征霜和月的美好品质。这样,诗人不仅描绘出秋夜的自然景色,而且还表现出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表面看是写青女、素娥具有“耐冷”的特性,经得起严寒的考验,在“月中霜”里展现绰约仙姿,不同于庸脂俗粉,实则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高标绝俗,耿介不随及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过秦论》)(2)《书》曰:“满招损,谦得益。”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五代史伶官传序》)(3)“月”是古代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多次写到“月”,如“_______”,李商隐在《锦瑟》中写“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白在《将进酒》中写“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都是借助“月”这个意象来表达丰富的情感。(4)对比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燕歌行》中将统帅与士卒作对比,“_______,_______”。如《书愤》中,陆游把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_______”,而到了晚年却“_______”。【答案】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忧劳可以兴国③.逸豫可以亡身④.海上明月共潮生(何处春江无月明、皎皎空中孤月轮或诗中其他有月的诗句)⑤.沧海月明珠有泪⑥.莫使金樽空对月⑦.战士军前半死生⑧.美人帐下犹歌舞⑨.中原北望气如山⑩.镜中衰鬓已先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施、攻、逸豫、皎、轮、沧、樽、犹、艰、衰鬓、已、斑。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鱼在高原①青海湖裸鲤的岁月,也就是昆仑神话的岁月。它从远古活到了今天,比人类更懂得青海湖。②那鱼儿裸着身子,从青海湖的深处向通往大河的河口集结。它光溜溜的,近似纺锤的身子裸露着,几乎无一鳞片。在很久很久以前,它的祖先黄河鲤鱼在青海湖与流向黄河的倒淌河之间游动的时候,曾披甲带褂,浑身都为金灿灿的鳞甲。但天地造化,13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山摇地动,青海湖四周隆起了一座座守护神似的大山,将这湖变成了闭塞湖。湖水莫名地日渐咸涩,不能适应的生物一个个无奈地渐行渐远,惟有黄河鲤鱼却留恋着这片高原。它在与带着苦涩的湖水不断摩擦中,听懂了湖水的低语,决绝地退去了身 上的鳞片,将自己裸着身子融入了高原大湖,成了青海湖独有的鱼类。为了在这高原上生存,它除了留下背部的颜色,朴素的与这泥土相近的黄褐色,或者更为低调的灰褐色,把自己身体外在的华美全都舍去了。③它丢弃了祖先的鳞甲,但没有丢弃祖先既能在咸水中生存,也能在淡水中生存的本领;没有丢弃祖先遗传的每到初夏来临,便会向河流洄游,去产卵孵化下一代的繁衍之道。按照祖先的指令,在相同的时间,数以百万计的裸鲤集结在那一条条大河的河口,准备开始它们长途跋涉的生命之旅。那真是自然界的奇观,人类至今没有破译它们之间信息传递的密码。裸鲤们鱼头攒动、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几条大的河流入口,规模和数量绝对超过人类任何一次大的集会。纷纷前来的鱼儿们,在最初的等待之后,越来越多,远远看去,碧蓝的湖水变成了一片似乎正在翻耕的起伏不平的黄土地。④有那血气方刚的鱼儿一直在跃跃欲试,按捺不住地翻跳,但一切都在忙而不乱之中,终于等到了出发的号令,不知首领是谁,也不知如何确定的某一时刻,只见领头的鱼儿突然纵身跳进逆向而来的河流,众鱼儿立刻跟着一涌而上。⑤一开始游得不慌不忙,免不了有一点游山玩水的好奇,但紧接着,逆水而行激发起奋进的力量,让鱼儿们兴奋起来,随之便出现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到了河的窄狭处,更顾不得礼让,叠罗汉似地堆在一起,谁都不甘示弱。河道这时候也只能敞开胸怀,任由鱼儿占领,鱼成了一股逆向而行滚滚向前的洪流,河水则看起来改变了颜色,因为已经看不见清水,只看得见鱼,裸鲤背部的黄褐色将河水涂抹成了一块浮动的画布。⑥有时候,这裸鲤们顶着翻滚的浪花齐头并进,在湍流之中如万箭齐发;有时候如训练有素地排成纵队,穿过河床里突起的嶙峋怪石;有时候,它们也会寻找河水平缓的浅滩歇息一阵,养精蓄锐之后再冲进迎面而来的激流。⑦不过这些都算平常,还有很多突然降临的灾难让鱼儿们猝不及防。说着,暴风雨就来了!高原的风雨自有个性,不似江南的风雨时常降临,淅淅沥沥,也不似海边的风雨狂呼海啸之后,瞬间又是彩虹。高原的风雨中藏有坚毅和雄迈,是隐忍多时才会倾泄的酣畅,不来时山河安好,来时则天公咆哮,万马奔腾,片刻间山洪突起河水猛涨,流速迅疾,有摧枯拉朽之势。可叹逆水而行的鱼儿们,多在尚未明白的一瞬间,就被巨龙似的洪水冲得晕头转向,七零八落地倒退十余里,有的则奄奄一息。⑧对于幸存者来说,好不容易继续上路,但前方却有更大的威胁。就在那些高地或阶梯式的河道旁,棕头鸥、鱼鸥、鸬鹚等成群的鸟儿早已守候。裸鲤是它们最爱的美食,每当裸鲤洄游的季节,也是鸟儿狂欢的季节,它们守在河边,就像守在高原专为它们打造的餐桌前,毫不费劲地可以随时享用,并把食物带回给巢里的儿女。⑨鱼儿游到此处,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往上跳,有的河坎高过一米,只有极少体力超群且又有往年洄游经验的鱼儿能够一次跳过,大多数鱼儿一次不行跳两次,一连好几次都跳不过去。而就在它们跟前,那些占据优势的鸟儿看似平静地冷眼旁观,半天一动不动地站着,一副胸有成竹 的样子,可猛不丁会俯冲下来,伸过铁钩子一样的长嘴,毫不客气地逮住一条鱼儿,一口吞下,整个过程如闪电一般。死亡的阴影就那样笼罩在头上,拥挤在高坎下的鱼儿,不知道下一个会轮到谁。但即使这样,也没有一条鱼儿后退。它们仍然一边鼓足勇气,拼尽全力要跳过高坎,哪怕一次次失败也决不放弃,同时当然得一边尽量闪避那些觊觎它们的鸟儿。但鱼儿知道,面对这些天敌,牺牲总是难免的。从它们的祖先那时起,鱼和鸟儿就守望相助。养活鱼儿的吃食主要来源于飞翔的鸟儿造化于水中的微生物、浮游物,鸟儿少了,鱼儿们的供养就少了,鱼儿也少了,鱼鸟共生,相克相依。⑩接下来,一道出行的同伴还会不断消失,经过上百公里顶着风浪的跋涉之后,最后能顺利到达产卵的河道或湿地,留有余力繁殖后代的鱼儿,仅仅只是出发时的十分之一。悲壮的裸鲤洄游,不惜牺牲生命地为了生命而去,这聪明的鱼儿、敢于舍生忘死的鱼儿,千百年以来,就这样勇敢地延续着族群。⑪在它们之中,终于有裸鲤抵达了孕育之地——那温暖的河。几天之后,在那些数量可观的鱼卵中,最终能活泼泼地破膜而出的鱼苗,可谓千里挑一。刚面世的鱼苗是那么弱小,也不怎么会游动,先是暂且以母体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然后等待水流中有食物漂过嘴边,如果能顺利地吃到一口,就有了活下去的可能。但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凑巧,反倒是无数的危机潜藏在小鱼儿身边,所以从鱼卵长成小裸鲤,生与死几乎无时不在较量,顺利活下来的只是万分之一。你不得不承认,生命的确来之不易。然而,总归有一些鱼儿会得到大自然的恩赐,侥幸而又必然地活了下来,它们在鱼爸爸和鱼妈妈的陪伴下,在出生地度过不算漫长的夏天,然后就要打算启程回家了——回到青海湖,那个辽阔深邃、自由自在的家园。⑫鱼在高原,在这天地间没有帷幕的舞台上,生命如戏剧般进行,悲欢离合,绵绵不绝,一幕幕起落不止。(取材于叶梅同名散文)17.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还有很多突然降临的灾难让鱼儿们猝不及防。B.片刻间山洪突起河水猛涨,流速迅疾,有摧枯拉朽之势。C.半天一动不动地站着,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D.从它们的祖先那时起,鱼和鸟儿就守望相助。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裸鲤为适应青海湖的咸涩,在进化中脱去了鳞甲,但没有丢弃洄游淡水河产卵繁衍的生命密码。B.裸鲤每年初夏开始洄游的现象,让人们称奇不已,鱼儿之间的信息传递至今让人百思不得其解。C.文中的“黄土地”和“画布”均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因裸鲤们的到来而使湖(河)水呈现的状态。D.作者满怀深情地描写青海湖裸鲤神奇的生命历程,是为了表达生命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19.结合全文,概述青海湖裸鲤经历的“悲欢离合,绵绵不绝”的生命历程。20.文中第⑥段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有时候,这裸鲤们顶着翻滚的浪花齐头并进,在湍流之中如万箭齐发;有时候如训练有素地排成纵队,穿过河床里突起的嶙峋怪石;有时候,它们也会寻找河水平缓的浅滩歇息一阵,养精蓄锐之后再冲进迎面而来的激流。【答案】17.D18.D19.①为了适应青海湖湖水的咸涩,裸鲤在长期的进化中退去了鳞片。②为了延续后代,裸鲤每年要定期洄游到淡水河去产卵繁衍。③在去往淡水河的过程中,裸鲤要经历重重险阻,甚至牺牲生命。④从产卵孵化到长成新的小鱼,裸鲤时时都要面对生死的考验。20.答案示例1:第⑥段的语句运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致地描绘了裸鲤在洄游过程中经历的不同路途环境,以及呈现出不同的前进状态,形象生动,极富情趣,体现出作者对裸鲤“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答案示例2:第⑥段用词生动、形象。用“翻滚的浪花”“突起的嶙峋怪石”“迎面而来的激流”写出洄游过程中环境的恶劣,路程的危险;用“顶着”“穿过”“冲进”这些动词具体的写出裸鲤面对危险,仍勇往直前的状态。这些词语在增加语言表现力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裸鲤的赞美之情。【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语境指很多突然降临的灾难让鱼儿们来不及防备,使用符合语境。B.“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语境指山洪突起河水猛涨,使事物受到摧折,使用符合语境。C.“胸有成竹”,指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语境指“占据优势的鸟儿”有完整的谋划打算,使用符合语境。D.“守望相助”,意思是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语境指“鱼鸟共生,相克相依”,用“守望相助”不合适。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是为了表达生命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说法错误,原文为“悲壮的裸鲤洄游,不惜牺牲生命地为了生命而去,这聪明的鱼儿、敢于舍生忘死的鱼儿,千百年以来,就这样勇敢地延续着族群”“在高原,在这天地间没有帷幕的舞台上,生命如戏剧般进行,悲欢离合,绵绵不绝,一幕幕起落不止” ,是为了赞美裸鲤不懈努力、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赞美生命的顽强。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由“它在与带着苦涩的湖水不断摩擦中,听懂了湖水的低语,决绝地退去了身上的鳞片,将自己裸着身子融入了高原大湖,成了青海湖独有的鱼类”可知为了适应青海湖湖水的咸涩,裸鲤在长期的进化中退去了鳞片。由“它丢弃了祖先的鳞甲,但没有丢弃祖先既能在咸水中生存,也能在淡水中生存的本领;没有丢弃祖先遗传的每到初夏来临,便会向河流洄游,去产卵孵化下一代的繁衍之道”可知为了延续后代,裸鲤每年要定期洄游到淡水河去产卵繁衍。由“不过这些都算平常,还有很多突然降临的灾难让鱼儿们猝不及防。说着,暴风雨就来了……对于幸存者来说,好不容易继续上路,但前方却有更大的威胁。就在那些高地或阶梯式的河道旁,棕头鸥、鱼鸥、鸬鹚等成群的鸟儿早已守候……死亡的阴影就那样笼罩在头上,拥挤在高坎下的鱼儿,不知道下一个会轮到谁……但鱼儿知道,面对这些天敌,牺牲总是难免的”可知在去往淡水河的过程中,裸鲤要经历重重险阻,甚至牺牲生命。由“刚面世的鱼苗是那么弱小,也不怎么会游动……然后等待水流中有食物漂过嘴边,如果能顺利地吃到一口,就有了活下去的可能。但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凑巧,反倒是无数的危机潜藏在小鱼儿身边,所以从鱼卵长成小裸鲤,生与死几乎无时不在较量,顺利活下来的只是万分之一”可知从产卵孵化到长成新的小鱼,裸鲤时时都要面对生死的考验。【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致地描绘了裸鲤在洄游过程中经历的不同路途环境,以及呈现出不同的前进状态,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在湍流之中如万箭齐发”“有时候如训练有素地排成纵队,穿过河床里突起的嶙峋怪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进中的裸鲤们比作箭,比作嶙峋怪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裸鲤们不同的前进状态,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它们也会寻找河水平缓的浅滩歇息一阵,养精蓄锐之后再冲进迎面而来的激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裸鲤们当作人来写,形象生动地赞美了裸鲤“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细致地描绘了裸鲤在洄游过程中经历的不同路途环境,以及呈现出不同的前进状态,形象生动,极富情趣,体现出作者对裸鲤“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用词生动、形象。“翻滚的浪花”“湍流”“迎面而来的激流” 写出洄游过程中环境的艰险,让人不禁为裸鲤们捏一把汗。用“顶着”“穿过”“冲进”这些动词具体的写出了裸鲤“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词语不仅富有表现力,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裸鲤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裸鲤的赞美之情。21.语言基础运用。①2015年,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古船是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被发现的,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②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勘探,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已被探明,这是一艘清同治年间的商船。③因水流长期冲刷导致船体逐渐露出海底,不仅难以原址保护,长江口浑浊水域还无法实施全面系统的水下考古发掘。④为确保古船安全,国家文物局组织多方论证,确定采用整体打捞发掘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考古和保护。⑤2022年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11月25日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平稳进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内,这标志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整体打捞工作圆满结束。(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句中的“经过”可替换为“通过”。B.第③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C.第④句中的“发掘”后面应加上“方式”。D.第⑤句中的“着”替换为“过”,句意不变。(2)将第①句中的画线部分改写为一个单句。要求:文意不变,将改写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答案】(1)D(2)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一艘木质古船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被发现。或国家文物局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经过”,一指通过,二指经历的过程,三指从某处过。第②句“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勘探”中的“经过”是通过的意思,可替换为“通过”,说法正确。B.第③句中“难以原址保护”“长江口浑浊水域还无法实施全面系统的水下考古发掘”二者并不是递进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不能用“不仅……还”,可以删除“不仅”,把“还”改为“也”。所以加点的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判断正确。C.第④句“确定采用整体打捞发掘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考古和保护”中的“发掘”后面缺少宾语,应加上“方式”,说法正确。D.第⑤句中“11月25日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的“着”表进行时态,“过”表过去时态,替换为“过”,句意改变,说法错误。 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本题要求复句改写成单句,可以先确定单句的主干,再将其余部分当作单句的枝叶。如原句两个分句都讲到古船,可以把古船当作主语,句子主干可以是:一艘木质古船被发现。然后“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可以做“被发现”的状语。“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可以作整个句子的状语,所以改写为: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一艘木质古船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被发现。当然也可以把主语定为“国家文物局”,句子主干可以是:国家文物局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然后“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作“发现”的状语,最后改写为:国家文物局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22.微写作《红楼梦》描写的大观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宝钗扑蝶、晴雯补裘、探春理家、湘云醉卧……这些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明理由。要求:结合内容,理由充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1: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湘云醉卧”,因为它是《红楼梦》最美的场景之一。少女青春靓丽、热情洒脱,在微醺之后,随意地步入芍药园,慵懒而惬意地卧于石凳之上,香梦沉酣,周遭落红散乱,花香四溢,蝴蝶纷飞,这一幅芍药春睡图,情趣盎然,美得不可方物,又浑然天成,无丝毫的娇柔之态。示例2: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宝钗扑蝶”,它展现了宝钗的天真烂漫。“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极具画面的美感,历来备受画家们的青睐;同时也展示了宝钗作为一个妙龄少女天真烂漫、活波可爱的一面,平时的宝钗一直给人稳重端庄的形象,这次扑蝶也算是天性释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与名著相关的议论类微写作题目。材料列举了《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发生的动人故事,要求说出这些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明理由。“最喜欢”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喜欢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探春理家”展现出探春的才华,“晴雯补裘”中写出晴雯的心灵手巧与勇敢担当;还可以是喜欢写作技巧,如“宝钗扑蝶”中人们对于宝钗形象的褒贬态度,恰恰反映出作者善于塑造人物的复杂性;可以是喜欢故事的美丽场景,如“湘云醉卧”中描写芍药花飞了满身,蜜蜂蝴蝶围绕湘云不停飞舞。注意题中的省略号,也就是可以使用题目列举的故事,也可以是其他出自《红楼梦》大观园的动人故事。 写作时应当先指出最喜欢哪一个,然后指出原因,再结合原著故事情节进行分析论证。注意“结合内容,理由充分,条理清晰”的写作要求。23.微写作。《红楼梦》中有许多类型的主仆,请你选择其中一对,结合原著情节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答案】林黛玉到了贾府后,贾母便把鹦哥给了黛玉,改名为紫鹃。时间一长,两人情同姐妹,惺惺相惜。紫鹃事事时时为黛玉考虑,照顾黛玉的病情;关注黛玉的心情,伤心落泪时每每在旁进行劝解;更是担心黛玉的将来,她以黛玉要回扬州试宝玉,弄得宝玉疯魔了一回,还撺掇着薛姨妈到贾母那给黛玉说亲。她与黛玉晚间也是同床而眠,俨然是一对姐妹关系,而黛玉也以姐妹视之,她与黛玉的关系是要超过黛玉从扬州来时带来的雪雁的。可以说黛玉之于紫鹃是“惺惺相惜式”的主仆关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议论类的微写作。内容要求是“《红楼梦》中有许多类型的主仆,请你选择其中一对,结合原著情节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对《红楼梦》中的主仆关系进行分类,如:袭人和宝玉属于“劝诫式”的关系;紫鹃和黛玉属于“惺惺相惜式”的关系;鸳鸯和贾母属于“义仆式”的关系;金钏和王夫人属于“伪善式”的关系;平儿和王熙凤属于“相得益彰式”的关系等等。其次,需要熟悉《红楼梦》中的相关故事情节。如袭人回娘家知道母亲准备赎回她,于是借此事以退为进规劝宝玉,要求宝玉答应她三件事;如鸳鸯在贾母归天后上吊自杀殉主;如金钏被王夫人撵回家后受不了羞辱投井自杀,王夫人表面上哭的稀里哗啦,还多赏几两银子发送他,但实际上正是害死金钏的真凶;平儿是王熙凤从娘家陪嫁过来的丫头之一,可以说是王熙凤的左膀右臂,帮她料理贾府的事,凡属凤姐的大小事情都先经过她的手,然后再报告给凤姐儿裁夺。对危及凤姐地位事及时报告,绝不含糊。例如贾琏偷取尤二姐之事,就是她首先得到讯息报告给王熙凤的,说明她的忠心等等。最后,在进行写作时要注意观点一定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要有故事情节,且要条理清晰,结构完整。24.微写作。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林觉民、刘和珍、焦裕禄、袁隆平、屠呦呦……请你以“,我想对你说”为开头,结合这个人物的事迹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赞美之情。要求:在横线处填写人名,感情真挚,语言生动。150字左右。【答案】示例:袁隆平爷爷,我想对你说,我希望成为您这样的劳动者。年轻的您目睹祖国被贫困饥馑缠住腾飞的脚步,您暗下决心,要献出自己的一生探索丰收的秘诀。从此,您一直躬 耕于田垄间,不畏风吹雨淋,亦不惧骄阳霜雪。亩产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超级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一个又一个国家,您因此成为青年一代口中的“魔稻祖师”。您令我辈青年备受鼓舞,我希望将来自己能与您一般成为立国之材、建国之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本题要求在“林觉民、刘和珍、焦裕禄、袁隆平、屠呦呦……”这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的许多英雄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人物的事迹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赞美之情,以“,我想对你说”为开头,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注意不能空泛,要结合人物的事迹,要表达出对人物的赞美,可以适当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生动。人称上宜采用第二人称。写作时可以选择“林觉民、刘和珍、焦裕禄、袁隆平、屠呦呦”中的一位,也可以选择其他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以“,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出对英雄想说的话,可以抒发敬佩、感激之情,也可以立志成为英雄式的人物。然后以饱蘸情感的笔概括英雄人物的事迹,同时抒发赞美之情。25.作文。《鱼在高原》第⑤段写到,逆水而行激发起奋进的力量,鱼儿们你追我赶,不甘示弱,成了一股逆向而行滚滚向前的洪流。对“逆水而行激发起奋进的力量”,你有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逆水而行,做生命的勇者在这向往生命的路途上,虽然要经受无数的磨难,但鱼儿和人一样,总会对未来心怀憧憬。正是这向往生命的奋进力量,让鱼儿放下一切,逆水而行。在我看来,这“逆水”是一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突破,是一种“追风赶月莫停留”的探寻,是一种“道在光明照千古”的坚守,是在每条河流中,实现不一样的价值。作为个人,逆水便要打破偏见与短视禁锢,以独特的奋斗提升人生厚度。马斯洛在《人生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的需求以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顺序存在,此情形由人类基因决定,这是人生的顺水行舟。然古有庄子面对楚国的邀请“不做死鳖挂墙上,宁为活龟戏泥中”;近有孙中山离开富足的家庭,惟愿以此身求得天下大同;今有张桂梅“把药当饭吃”仍坚守华坪女高,心念更多乡村女童的未来。他们都是世人眼中的成功者,都对抗着内心自我怜惜的水流,追求更伟大的价值实现。 生于广袤世界,逆水便要跳出自己的茧房,追寻不同的认识与实践,以别样体验丰富人生色彩。中华大地上,徐霞客走遍名山大川,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凭一腔热爱创造奇迹;西方文明中,哥伦布开拓全新航道,揭开了美洲的神秘面纱。他们反叛的是栖居一地的惯性与耳目闭塞的安逸,获得的是“别有洞天”的满足。身为社会的一分子,逆水便要不顾他人劝诱和阻挠,以灼灼斗志坚守人生理想。费尔南多·佩索阿得有一名言,今听来犹振聋发聩:“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看似夸张的比拟道出了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孔子被他人称作“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仍不曾放下心中的道义,成就了一代圣师;孟德尔面对他人的嘲笑与冷落完成了长达八年的豌豆实验,终成“现代遗传学之父”;黄文秀不理世俗的阻挠,学成之后回到乡村,以自己的方式绽放了人生价值。他们抗衡的是世俗的“大势所趋”,是盲目的工具理性,最终获取的是价值理性的实现。逆水行舟并非盲目否定一切思潮,而是在确切目标指引下战胜自我、突破局限、超越世俗,在每条河流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于我辈青年,唯有在大浪中不改方向,做暴风雨里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做生命的勇者,才能在“内卷”和“躺平”的纷扰中保有平和,迎接成功的曙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以《鱼在高原》第⑤段既为切入点,阐述了逆水而行对激发鱼儿奋力向前的激励作用。对鱼儿来说,逆水而行费劲、辛苦,但却能促使他们不甘示弱,在你追我赶中不断滚滚向前;对人来说,“逆”带来的艰难险阻虽然给人们的前进带来了更多困难和阻力,但却是促使他们努力突破困境,成就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与逆水而行相比,顺水而行虽然舒服、轻松,能带来一时的安逸和享受,但却无益于成功,难以帮助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所以,人们才会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朱光潜才会在《谈修养》中向青年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往阻力最大处行”。写作时,可以从材料中鱼儿逆水而行的自然现象引申,指出“阻力”“困难”等写作对象。对此,可以从“逆水而行”的过程本身来讲,说明其虽然费力辛苦,但却能让我们享受到奋斗的快乐”;也可以从“逆水而行”带来的结果来讲,指出正是在突破阻力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超越自我,创造价值。此外,还可结合现实,说明社会生活中,有的人也如顺水漂流的“鱼”,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殊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有的人正如材料中逆水而游的“鱼”,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我奋斗,我快乐”的含义。只要分析深入,理解透彻,思辩准确,定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来。立意:1.快乐的含义是拼搏奋斗。 2.不随波逐流,敢做时代弄潮儿。3.要勇于逆流而上。4.在奋斗中享受快乐。26.作文。请以“一起向未来”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有情节,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一起”就是齐头并进,是团结一致,也是相互成就。是一种坚强的姿态,是战胜困难、开辟未来的成功之道。“一起”的对象可理解为亲人、朋友、集体乃至世界等,“向未来”,可理解为携手奔前程,一起向未来。由此看来,考生可思考在人生旅程中与他人并肩前行,逐梦未来,思考与人相处应遵循的原则,明确自己与人交往奋斗的原则和方式,以更好地实现梦想和价值。可延伸到生活、工作学习中,去寻找恰当的交往,理性表达自己的交往、奋斗观,也可感性表达自己对交往、奋斗的认识。当然,“一起向未来”的对象还可以是世界各国,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牵手协作,共同应对诸如新冠疫情等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危机,是每个国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在记叙文中表达这样宏大的主题,是考生需要好好思考的。可以采用诸如科幻等形式来写是,就是很好地写作方法。行文思路上,按照记叙文的要求,设计曲折有致的情节来布局谋篇。如可写在一次学校组织的野外生存训练中,我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再或者一位同学得了一种很严重的病,我们轮流去照顾他,一起开导他,最终他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变得勇敢乐观。再如在抗疫斗争中,我们是如何全国上下一条心抗击疫情的。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一起”的主题。选材时要从自己的所见所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写作时,要有对身处艰难的困境的描写,还要有克服困境的过程的记叙,最后可以适当运用议论和抒情写出对未来的展望,突出团结协作的主题即可。立意:1.并肩前行,共向未来。2.朋友,一起向未来。3.你我同行,逐梦未来。4.未来路上,你我同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01 13:57:01 页数:23
价格:¥2 大小:59.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