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5
2
/25
剩余2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高三语文2023.04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提起北京2022年冬奥会,大家会想到什么颜色?银装素裹的白,冰天雪地的蓝,抑或是浓重大气的红?其实,北京冬奥色彩远不止这些。北京冬奥设计团队基于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体系的挖掘,对三个赛区城市色彩的分析,并融合当代时尚潮流,最终设计完成了一套冬奥色彩系统。这套色彩系统包含主色、间色、辅助色三部分。五大主色取名为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五大间色取名为天青、梅红、竹绿、冰蓝、吉柿,三大辅助色为墨、金、银。这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颜色,展现出北京冬奥会一幅幅绝美的“色彩盛宴”。和北京冬奥一样,2023年央视春晚也有一套专属的色彩系统。根据色彩系统设计和应用特点,可分为“寻色”“拾色”“弄色”“舞色”等四个阶段。整个色彩系统设计的起点来自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追寻。中国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寻觅色彩、每一种颜色皆如诗如画,韵致斐然,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对生活的诗意和对未来的寓意,也蕴含了中国人的时空观和生命观。对色彩的追溯不仅可以让我们能够找到文化根源,发现文化底色,还能通过“寻色”来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色彩系统的“拾色”阶段则须遵循上述理念,从中国传统色中提炼并组合出五种具有吉祥寓意的主色。这五种主色分别为吉祥红、富贵黄、福寿绿、延年青、如意蓝。同时,每种主色可延展成8种延伸色,最终形成40种可应用色板、10套配色模版。“弄色”阶段需要设计师和工程师依托现代视觉技术,对色彩不断测试、校准、调整。最后通过“舞色”阶段表演者的演绎,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春晚当日霸榜热搜、刷屏网络的节目《满庭芳·国色》,就属于“舞色”阶段。梅红、月白、青骊、凝夜紫、远山黛……舞为语,曲为韵,节目赏心悦目,让观众在色彩的浸染之中,感知到了中国文化无限丰厚之底蕴。其实,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色的追捧,也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国风口红频频断货,其中的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传统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贡献的智慧……身处快节奏时代,人们越来越 意识到,历经岁月积淀的色彩才是最高级的,直入人心的。对于中国传统色,我们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其实,对中国人来说,传统色不仅仅是色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切口。当我们置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就会发现中国传统色流转于自然万物,也定格在绘画、器物、建筑中,很多人得以捕捉到中国传统色彩之美感,感受到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取材于代依莎、范昕等人的文章)材料二: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是中国人展示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方式。在中国色彩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五色观。古人观察日出日落和时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从中选出“青、黄、赤、白、黑”作为五种色调,然后把它定义为中国色彩文化中的五种“底色”。汉代刘熙《释名》对这五种色彩的内涵作了阐释:“青,生也,象征万物生长的颜色;黄,晃也,象征耀眼的日光之色;赤,赫也,是太阳之色;白,启也,取冰雪凝积之象;黑,晦也,为昏暗之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五色又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周礼》中记载:“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里将五色与方位相互联系起来。后来,人们又将五色与五行(木、土、火、金、水)一一对应,拓宽了五色认知的时空领域。古人眼中的传统色有正色、间色之分。古人将五色尊为“正色”,将五种正色混合获得的颜色叫做“间色”。如“绿”,本义是一种青黄色的丝织品,“橙”指橘子将黄犹绿的颜色,他们都属“间色”。在中国传统里,紫色原本是卑贱之色,属于“间色”,但在南北朝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致使紫色的地位得以改变,渐渐成为一种显示尊贵的色彩。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文化观念的深刻展现。儒家将五色视为最尊贵的正统色,认为只有采用正德正色的五色,才是正确的求美之道;道家不喜艳丽,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只有黑白和淡色才能够传达出道家对返璞归真、淡泊无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其实,无论是儒家将色彩进行人格化、道德化的比喻,还是道家以黑白、淡色来诠释其哲学主张,都蕴含着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审美情趣的无声表达。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禽兽锦绣成堆,再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便于融入肃穆隆重的场合,表明臣子谦恭严谨的态度。《红楼梦》中薛宝钗身着“蜜合色棉袄”“葱黄绫棉裙”,温和的中性色袄裙,不突兀,不奢华,正符合主人公举止娴雅、中庸平和的气质。端午五彩线、春节艳丽年画,展现的是民间的喧腾活力,也是中国人追求热闹喜庆的审美情趣的直接表达。中国传统色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所用颜色的流行、变化背后也是社会历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元代时期,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中国的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 ,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后来,青花染色技术不断改良,元青花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效果,极具感染力。因此,元青花在当时颠覆了宋代汝瓷清新的“雨过天晴色”的审美标准,而大放异彩。中国传统色,无论是矜持单色,还是缤纷五色,都是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凝结了千年的智慧和审美,永不过时,历久弥新。(取材于王海宁、王晨雨等人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色彩融合了传统文化、赛区城市、时尚潮流等诸多方面的色彩元素。B.北京冬奥、央视春晚的色彩名称都有着特定的寓意,彰显了中华文化之底色。C.文中提及国风口红频频断货,重在说明中国传统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D.很多人能够在中国的绘画、器物、建筑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色彩的美感和内涵。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2023年央视春晚色彩系统四个阶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色”阶段是整个央视春晚色彩系统设计的起点。B.“寻色”阶段既与传统相连,又饱含对未来的寓意。C.“拾色”阶段提取并组合出了晚会所需的五种主色。D.“弄色”和“舞色”两个阶段都需表演者演绎完成。3.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中描写的色彩,属于中国传统色彩中“正色”的一项是()A.绚日金丸橙橘熟,飞霜银缕鳜鲈肥。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C.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D.南天三旬苦雾开,赤日照耀从西来。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色彩系统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色彩遵循的五色观”有契合相通之处。B.《满庭芳·国色》中色彩的搭配,传达了道家的精神追求但没有渗透儒家的求美之道。C.春晚色彩丰富绚烂,端午佩五彩线,表明只有艳丽喜庆才符合中国传统节日的审美特征。D.春晚主色的选取和元青花的出彩都说明了色彩审美标准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5.材料一中说“传统色不仅仅是色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切口”。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加以说明。【链接材料】(1)中国传统建筑特征鲜明。北方的皇家建筑,白色台基、红墙、黄瓦与蓝天、绿树交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原色对比,构成富丽堂皇的色彩格调。而南方园林寺观,白墙、黑柱、青瓦,平和淡泊。 (2)康熙珐琅彩瓷是清朝珐琅彩的巅峰之作,既继承了隋唐时期引进的西城珐琅特点,又容纳了西洋珐琅元素,色彩丰富瑰丽,尽显富贵堂皇之气。与宋代崇尚自然、含蓄、平淡审美观的天青色汝瓷相比,康熙珐琅彩瓷的视觉冲击感更加强烈。【答案】1.C2.D3.D4.A5.链接材料(一)中北方皇家建筑,白色台基、红墙、黄瓦与蓝天、绿树交相呼应,关照自然,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和对生活的诗意;其色彩格调,既展现了至高无上的威严,也反映了儒家文化将五色视为最尊贵的正统色的文化观念;南方园林寺观“白墙、黑柱、青瓦”呈现出的“平和淡泊”的特点,符合道家的精神境界。链接材料(二)中宋代汝瓷崇尚自然、含蓄、平淡,呈现清新恬谧的天青色,康熙珐琅彩瓷色彩丰富瑰丽,尽显富贵堂皇之气,都是不同时期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体现;容纳了西域珐琅特点和西洋珐琅元素的康熙珐琅彩瓷,是我国清朝时期经济文化色谱的反映,是我国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见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重在说明中国传统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错。由材料一原文“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色的追捧,也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国风口红频频断货,其中的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传统色”可知,国风口红频频断货,是人们对中国传统色的追捧已融入日常生活的表现。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两个阶段都需表演者演绎完成”错。由材料一原文“‘弄色’阶段需要设计师和工程师依托现代视觉技术,对色彩不断测试、校准、调整。最后通过‘舞色’阶段表演者的演绎,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可知,只有“舞色”阶段需要表演者的演绎完成。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由材料一原文“如‘绿’,本义是一种青黄色的丝织品,‘橙’指橘子将黄犹绿的颜色,他们都属‘间色’。在中国传统里,紫色原本是卑贱之色,属于‘间色’”可知。绿、橙和紫都属于“间色”,ABC三项中的诗句所写色彩都属于“间色”。D.“赤日”为火红的太阳,描写的色彩,属于中国传统色彩中“正色”。故选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传达了道家的精神追求但没有渗透儒家的求美之道”错。由材料一原文“春晚当日霸榜热搜、刷屏网络的节目《满庭芳·国色》,就属于“舞色”阶段。梅红、月白、青骊、凝夜紫、远山黛……舞为语,曲为韵,节目赏心悦目,让观众在色彩的浸染之中,感知到了中国文化无限丰厚之底蕴”及材料二原文“儒家将五色视为最尊贵的正统色,认为只有采用正德正色的五色,才是正确的求美之道”可知,《满庭芳·国色》让观众在色彩的浸染之中,感知到了中国文化无限丰厚之底蕴,渗透了儒家的求美之道。C.“只有艳丽喜庆才符合中国传统节日的审美特征”错。由材料二可知,端午五彩线、春节艳丽年画,展现的是民间的喧腾活力,也是中国人追求热闹喜庆的审美情趣的直接表达。D.“色彩审美标准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错。由材料二原文“中国传统色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可知,色彩审美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链接材料(一)由材料一原文“中国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寻觅色彩、每一种颜色皆如诗如画,韵致斐然,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对生活的诗意和对未来的寓意”及材料二原文“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文化观念的深刻展现。儒家将五色视为最尊贵的正统色,认为只有采用正德正色的五色,才是正确的求美之道;道家不喜艳丽,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只有黑白和淡色才能够传达出道家对返璞归真、淡泊无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其实,无论是儒家将色彩进行人格化、道德化的比喻,还是道家以黑白、淡色来诠释其哲学主张,都蕴含着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可知,中北方皇家建筑,白色台基、红墙、黄瓦与蓝天、绿树交相呼应,关照自然,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和对生活的诗意;其色彩格调,既展现了至高无上的威严,也反映了儒家将五色视为最尊贵的正统色,认为只有采用正德正色的五色,才是正确的求美之道;南方园林寺观“白墙、黑柱、青瓦”呈现出的“平和淡泊”的特点,符合道家只有黑白和淡色才能够传达出道家对返璞归真、淡泊无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链接材料(二)由材料一原文“当我们置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就会发现中国传统色流转于自然万物,也定格在绘画、器物、建筑中,很多人得以捕捉到中国传统色彩之美感,感受到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及材料二原文“中国传统色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所用颜色的流行、变化背后也是社会历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色,无论是矜持单色,还是缤纷五色,都是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凝结了千年的智慧和审美,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可知,汝瓷崇尚自然、含蓄、平淡,呈现清新恬谧的天青色,康熙珐琅彩瓷色彩丰富瑰丽,尽显富贵堂皇之气,都是不同时期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体现;容纳了西域珐琅特点和西洋珐琅元素的康熙珐琅彩瓷,是我国清朝时期经济文化色谱的反映,是我国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见证。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一)(共18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臣闻国家之患,患在臣之壅蔽也;壅蔽之生,生于君之好欲也。盖欲见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历代有之,可略言耳。昔秦二代好佞,赵高饰谄谀之言以壅之;周厉好利,荣夷公(1)陈聚敛之计以壅之;殷辛(2)好音,师涓作靡靡之乐以壅之;周幽(3)好色,褒人纳艳妻以壅之。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不同,同归于乱也。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益谓此矣。然则明王非无欲也,非无壅也。盖有欲则节之,有壅则决之。节之又节之,以至于无欲也;决之又决之,以至于无壅也。其所以然者,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故闻甘言,则虑赵高之谀进于侧矣;见厚利,则虑荣夷公之计陈于前矣;听新声,则虑师涓之音诱于耳矣;顾艳色,则虑褒氏之女惑于目矣。大如是,安得不昼夜虑之,寤寐思之,立则见其参于前,行则想其随于后。自然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使左右不知其所欲,虽欲壅蔽,其可得乎?(取材于《全唐文·策林》)注释:【1】荣夷公:周厉王卿士。【2】殷辛:殷纣王。【3】周幽:即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君主。(2)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救上之谬也。上苟有谬而无救焉,则害于事;害于事,则危道也。故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扶之之道,莫过于谏矣。故臣苟顺者,不得为忠。是以国之将兴,贵在谏臣。若托物以风喻,微言而不切,不切则不改,唯正谏直谏可以补缺也。《诗》云:“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正谏者也;《易》曰:“王臣謇謇(1)。”直谏者也。然则拂人之耳,逆人之意,变人之情,抑人之欲,不尔不为谏也。虽有父子兄弟,犹用生怨隙焉。况臣于君,有天壤之殊,无亲戚之属,以至贱干至贵,以至稀间至亲,何庸易耶?恶死亡而乐生存,耻困辱而乐荣宠,虽甚愚人,犹知之也。况士君子乎?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夫不能谏则君危,固谏则身殆,贤人君子,不忍观上之危,而不爱身之殆,故蒙危辱之灾,逆人主之鳞,及罪而弗避者,忠也!义也!深思谏士之事,知进谏之难矣。(取材于《群书治要·政要论》)注释:【1】謇謇:直言。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欲见于此见:显现B.有壅则决之决:消除C.微言而不切切:关切D.以至贱干至贵干:冒犯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生于君之好欲也况臣于君B.人君无见其意其可得乎C.其所以然者故臣苟顺者D.危而不持及罪而弗避者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秦二代好佞从前秦二世喜欢巧言谄媚的人B.动防其微行动时警惕臣子蒙蔽君主的苗头C.不尔不为谏也不这样就算不上规劝D.而不爱身之殆并且不喜欢自身遭遇危险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一回顾历朝史实,列举君主被臣子蒙蔽的不同表现。B.选文二借父子兄弟尚生怨恨隔阂,以表明臣子谏君之难。C.选文二认为恶死乐生乃人之常情,远辱近荣为贤愚共求。D.两文从不同角度阐述治国之道,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10.君明臣贤,是古人关于治国的美好理想。请根据两则选文,谈谈如何做到“君明”与“臣贤”。【答案】6.C7.D8.D9.C10.(1)君明指君主善决壅。君主应隐藏自己的欲望,谨防臣子投其所好而施以蒙蔽;君主应节制个人欲望,避免这些欲望成为臣子壅蔽他的钩饵;君主无论静处还是做事,都应洞悉臣子的意图,警惕臣子施以蒙蔽的苗头。(2)臣贤指臣子勇谏诤(争)。臣子应尽心履行辅君的职责,通过进谏,把君主引入正道,纠偏补错;但讽谏不能切中要害,所以臣子要敢于直谏。臣子应不避危辱,忠于君主,敢于直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句子意思是:欲望显现于此。B.正确。句子意思是:有了蒙蔽要消除它。 C.“切:关切”解释错误,应解释为“切中”。句子意思是:含蓄的言辞就不易切中要害。D.正确。句子意思是:要以最低贱的身份冒犯最尊贵者。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从。/介词,对于。句意:是从君主的喜好欲望产生的。/何况臣下对于君主。B.代词,自己的。/副词,表诘问,难道。句意:君主不要显露自己的好恶之意。/难道能做得到吗?C.助词,表停顿。/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句意:国君做到这些。/所以姑且迁就的人臣。D.均为连词,表转折。句意: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获罪却不回避。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D.“并且不喜欢自身遭遇危险”解释错误。该句中“而”解释为因而;“爱”解释为“吝惜,顾惜”。句意:因而不顾惜自身的危险。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远辱近荣为贤愚共求”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夫不能谏则君危,固谏则身殆,贤人君子,不忍观上之危,而不爱身之殆,故蒙危辱之灾,逆人主之鳞,及罪而弗避者,忠也!”可知,贤臣君子不忍看到君主危急,因而会不顾惜自身的危险去蒙受危险受辱之祸,所以远辱近荣不是贤臣的追求。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君明”指君主善决壅。依据选文一“壅蔽之生,生于君之好欲也。盖欲见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可知,蒙蔽的产生,起于君主的喜好欲望,所以君主应隐藏自己的欲望,谨防臣子投其所好而施以蒙蔽;依据选文一“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不同,同归于乱也。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可知,君主应节制个人欲望,避免这些欲望成为臣子壅蔽他的钩饵;依据选文一“其所以然者,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可知,君主无论静处还是做事,都应洞悉臣子的意图,警惕臣子施以蒙蔽的苗头。“臣贤”指臣子勇谏诤(争)。依据选文二“ 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救上之谬也”可知,臣子应尽心履行辅君的职责,通过进谏,把君主引入正道,纠偏补错;依据选文二“若托物以风喻,微言而不切,不切则不改,唯正谏直谏可以补缺也”可知,讽谏不能切中要害,所以臣子要敢于直谏;依据选文二“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可知,臣子应不避危辱,忠于君主,敢于直谏。参考译文:(1)臣听闻国家的祸患,在于臣子蒙蔽君主;蒙蔽的产生,起于君主的喜好欲望。欲望显现于此,蒙蔽就产生在那,蒙蔽产生在那,祸乱就发生其中,(这种情形)历代均有,可简要地说说。从前秦二世喜欢巧言谄媚的人,赵高就伪饰谄媚阿谀之语来蒙蔽他;周厉王喜好厚利,荣夷公就陈说搜刮财货的方法来蒙蔽他;殷纣王喜好音乐,师涓就创作颓废淫荡的音乐来蒙蔽他;周幽王喜欢美色,褒人就献上美艳的妻子来蒙蔽他。虽然他们的喜好各不相同,但都受到了蒙蔽;虽然他们受到的蒙蔽各不相同,但都引发了国乱。所以说:“君主不要显露他的好恶之意,否则就会成为臣下蒙蔽他的钓饵。”说的就是此意。虽然如此,那么圣明的君主不是没有欲望,也不是不会被蒙蔽。只是有了欲望要节制它,有了蒙蔽要消除它。节制再节制,以达到消除欲望的目的;消除再消除,以达到消除蒙蔽的目的。国君做到这些,要靠在静处时思考臣子的用意,行动时警惕臣子蒙蔽君主的苗头。所以听到美好的言辞,就要想到像赵高那样的谄媚之语来到了身边;见到厚利,就要想到像荣夷公那样的方法在自己面前陈述;听到新奇的音乐,就要想到像师涓那样的音乐在耳边诱惑;看到美色,就要想到像褒氏那样的美女在迷惑自己的眼睛。大概做到这样,怎么能不时时思虑,这些事,站立时仿佛就在眼前,行走时如同在身后。自然兢兢业业,一天比一天谨慎,让左右的人不知道他的喜好,即使有人想要蒙蔽它,难道能做得到吗?(2)直言规劝,用来使君主步入正道,纠正偏差和错误,补救君主的错误。君主如果有了差错却无人补救,就会有害于国事;有害于国事,危及治国之道。所以说:“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辅助者呢?”扶助之法,没有超过劝谏的,所以姑且迁就的人臣,不能算是忠。因此国家要兴盛,贵在有进谏之臣。如果假借外物以委婉劝谏,那含蓄的言辞就不易切中要害,不切中要害,就不能使君主改正错误,只有直言规劝可以弥补缺憾。《诗经》说:“柔亦不茹,刚亦不吐。”这就是直言规劝。《周易》说:“王臣謇謇。”说的就是直言进谏的意思。既然这样,那么进谏就要吵扰他人的耳朵,违逆他人的心意,改变他人的兴趣,抑制他人的嗜欲,不这样,就不是规劝。即使是父子兄弟,尚且因此而产生怨恨或嫌隙。何况臣下对于君主,(地位)存在天壤之别,也无亲戚这样的关系,要以最低贱的身份冒犯最尊贵者,以最疏远的关系使最亲近之人疏远,谈何容易?厌恶死亡,乐于生存;以受困窘羞 辱为耻,乐于得到荣耀和宠爱,即使是很愚笨的人也是知道的,何况士人君子呢?如果用正直之言进行规劝,那就是走近死亡和耻辱而远离荣耀与宠爱,就人的常情而言,谁会乐意呢?这都是要尽忠诚于君主而已。若不能直言规劝则君主危急,坚持直言规劝则自己危险,但贤臣君子不忍看到君主危急,因而不顾惜自身的危险,所以才蒙受危险受辱之祸,背逆君主的意愿,获罪却不回避,就在于忠心为君,就在于坚持正义。深思直言规劝之人所为之事,便会明白以直言来规劝君主的难处了。(二)(共6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③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1)对第①则中的“已”有两种解释,一是句末语气词,无义;二是停止之意。你认可哪一种解释?请解释第①则的意思。(2)第②④则中,孔子认为对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并从②——④则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谈谈孔子的这种态度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示例一:更认可“已”为停止之意。已:止,停止。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过或不及),祸害就消灭了。”或者:已:止,停止。攻:研究。孔子说:“研究异端,祸害就消灭了。”事例二:更认可“已”为句末语气词,无义。已:语气词。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或者:已:语气词。攻:研究,学习。孔子说:“学习歪理邪说,那就是祸害啊!”或者:已:语气词。攻:从事,做。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祸害啊!”(2)第②则孔子认为对不同思想的人应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第③则孔子认为对待与已思想不同的人,应互不干扰,各走各道。第④则孔子认为应以宽容、平等、客观、理性、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如第④则给我们的启示:所有关于事物的判断,都要有所依据。这样,就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是负责任的态度;事情总是在变,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会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设想或计划,但并非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取得成功,很可能在人生的途中会遇到挫折、打击;一个人固然应该有自信,但是过于自信,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也不好,这样,就会听不到别人的意见;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只是为了私利而考虑。【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更认可“已”为句末语气词,无义。也可更认可“已”为停止之意。只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句意: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本篇孔子强调学习研究当走正道,而不要走异端。异端:不符合正统思想,指中庸的两端,指“过”和“不及”。孔子讲究中庸,主张执两端而用其中,亦即不要偏执一端。孔子认为对于异端不要闭目塞听,也不要盲目听信。可以去研究它,了解它的弊端在哪儿,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与辨识能力,但不能当成正统。第①则的意思可有如下解释:①已:语气词。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或已:语气词。攻:研究,学习。孔子说:“学习歪理邪说,那就是祸害啊!”已:语气词。攻:从事,做。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②已:止,停止。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过或不及),祸害就消灭了。”或已:止,停止。攻:研究。孔子说:“研究异端,祸害就消灭了。”【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②则,“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认为对不同思想的人应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第③则,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孔子认为对待与己思想不同的人,应互不干扰,各走各道。第④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以此修身。我们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避免一些缺点,也就是说,要尽量做到不主观臆测、不专断独行、不固执己见,不狭隘自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逐渐走向完美。孔子认为应以宽容、平等、客观、理性、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说这一则启示我们应怎么对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如:第④则给我们启示:所有关于事物的判断,都要有所依据。这样,就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是负责任的态度;事情总是在变,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会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设想或计划,但并非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取得成功,很可能在人生的途中会遇到挫折、打击;一个人固然应该有自信,但是过于 自信,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也不好,这样,就会听不到别人的意见;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只是为了私利而考虑。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论语·为政》)②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论语·子路》)③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论语·卫灵公》)④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论语·子罕》)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1)高适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2)。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3)。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注释:【1】此诗为诗人离开长安后寓居蓟门所作。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而去官;郭密之,晚年任诸暨令。【2】搔屑:萧瑟。【3】芳节:良时。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远”两句写诗人登上蓟丘,看到一片萧瑟景象,顿生孤独之感。B.“迢递”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已分别了十年,各自畅游于千里山水间。C.“才华”两句写王之涣、郭密之两友人的个人情况和所处时代特点。D.“逢时”两句写诗人人生路上遇事多有错谬,内心有着深沉的感受。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四句扣题,“迢递”八句承接此四句,回忆自己与二友人相聚时的情境。B.“阻”“带”二字形象写出云海阻隔、风雪交加的情状,交代“不遇”之因。C.诗作结尾两句中的“矣”“但”两个虚词只为了凑足音节,无助于表情达意。D.全诗由眼前景写到心中情,勾连过去和当下,层层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感触。14.诗中说“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诗人有哪些心里话要和友人说呢?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答案】12.B13.D 14.①自己与友人各自长期奔波于宦途的辛酸苦楚;②自己对友人才华、志向的景仰与赞美;③自己与友人都生逢清明良时,但依然人生失意、功业难就的伤感与无奈;④自己对久别的友人的深切思念。【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畅游于千里山水间”错。“羁离十年别”是说各自长期奔波于宦途,漂泊他乡。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回忆自己与二友人相聚时的情境”错,中间八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赞美二人的才华和志向,同时表达境遇相同的感慨。B.“交代‘不遇’之因”错,“阻云海”“带风雪”比喻三人均仕途蹭蹬,功业不遂。C.“无助于表情达意”错,最后两句感慨自身行路艰难,欲说还休,唯有怀君,再致思念友人之意。“矣”是句中语气词,“但”是“只”之意,两个虚词增强了感慨和思念之情。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自己与友人分别了十年,各自长期奔波于宦途的辛酸苦楚,知交零落,心事难说。②“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写王之涣、郭密之两友人的个人情况和所处时代特点,赞美二人的才华和志向;③“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自己与友人都生逢清明良时,但人生路上遇事多有错谬,内心有着深沉的感受,有人生失意、功业难就的伤感与无奈;④“怀君但愁绝”感慨自身行路艰难,欲说还休,唯有怀君,再致思念友人之意,表达对久别的友人的深切思念。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①《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画图难足”几句,动静相生,色彩对比鲜明,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金陵风物图,视野开阔旷远,气度雄壮宽广。②《屈原列传》中的“屈平__________,竭忠尽智以事其君,__________,可谓穷矣”一句,概括了屈原的人格风采和悲惨境遇。③诗人面对人生现状和社会现实,往往借古人古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如陆游《书愤》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是促进个人进步、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战国时期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宋代欧阳修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答案】①彩舟云淡②.星河鹭起③.正道直行④.谗人间之⑤.出师一表真名世⑥.千载谁堪伯仲间⑦.先天下之忧而忧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鹭”“馋”“堪”。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一)(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额尔古纳河右岸》跋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首先,它必须拥有种子;其次,它缺少不了泥土,还有,它不能没有阳光的照拂、雨露的滋润以及清风的抚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出现,是先有了泥土然后才有了种子的。那片春天时会因解冻而变得泥泞、夏天时绿树成荫、秋天时堆积着缤纷落叶、冬天时白雪茫茫的土地,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少年时进山拉烧柴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在粗壮的大树上发现怪异的头像,父亲对我说,那是白那查山神的形象,是鄂伦春人雕刻上去的。生活在我们山镇周围的少数民族住在夜晚时可以看见星星的撮罗子里,夏天乘桦皮船在河上捕鱼,冬天穿着皮大哈和狍皮靴子在山中打猎。他们喜欢骑马,喜欢喝酒,喜欢歌唱。在那片辽阔而又寒冷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的他们就像流淌在深山中的一股清泉,是那么的充满活力,同时又是那么的寂寞。那片被世人称为“绿色宝库”的土地在没有被开发前,森林是茂密的,动物是繁多的。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规模开发开始后,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持续的开发使那片原始森林出现了苍老、退化的迹象。而受害最大的是被我们称为最后一个游猎民族、以放养驯鹿为生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当很多人蜂拥到根河市,想见证鄂温克人下山定居这一人类文明进程中伟大时刻的时候,我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就在这时,我的朋友艾真寄来一份报纸,是记叙鄂温克画家柳芭命运的一篇文章,写她如何带着绚丽的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艾真在报纸上附言:迟子,写吧,只有你能写!她对我的生活和创作非常了解,这种期待和信任令我无比地温暖和感动。去年五月,我有一周时间是在澳洲土著人聚集的达尔文市度过的。在海滨公园里,我 相遇最多的是那些四肢枯细、肚子微腆、肤色黝黑的土著人。他们聚集在一起,坐在草地上饮酒歌唱。那低沉的歌声就像盘旋着的海鸥一样,在喧嚣的海涛声中若隐若现。当地人说,澳洲政府对土著人实行了多项优惠政策,他们有特殊的生活补贴,但他们进城以后,把那些钱都挥霍到酒馆和赌场中了。他们仍然时常回到山林的部落中,过着割舍不下的老日子。我在达尔文的街头,看见的土著人不是坐在骄阳下的公交车站的长椅前打盹,就是席地而坐在商业区的街道上,在画布上描画他们部落的图腾以换取微薄的收入。更有甚者,他们有的倚靠在店铺的门窗前,向往来的游人伸出乞讨的手。在悉尼火车站宽敞的候车大厅里,我遇见一对大打出手的土著夫妻。女的哭叫着疯了似的一次次地扑到男人身上,用她健硕的胳膊去打那个酒气熏天的男人。他们没有一件行李,女的空着手,男的只提着一个肮脏的塑料袋,里面盛着一团软软的豆腐渣似的东西。他不躲闪,也不反抗,任女的发泄。很快,他们周围聚集了一些白人围观者,脸上呈现的大都是遗憾的神色。警察拉开了土著女人,而那个男人已经被打得唇角出血,蜷缩在一棵柱子前哀哀地垂着头。女的哭泣着,大声抱怨着什么,匆匆而过朝她瞥上一眼的过路人的表情都是漠然的,可她却说得那么的凄切、动情。她的诉说就好像是为站台上不时传来的火车的鸣笛声融入一种和弦似的。男人站了起来,走到女人面前,递过那个塑料袋,对她说,吃一点吧。我这才明白那里面的东西是食物。女的推开他,让他走开!可男人很有耐性,又一次次地靠近她,满怀怜爱地把那个塑料袋递到她面前。这幕情景把我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觉得一阵阵地心痛!他们大约是被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碾碎了心灵,为此而困惑和痛苦着的人!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为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回国后,我去了根河市。城郊定居点那些崭新的白墙红顶的房子,多半已经空着。那一排排用砖红色铁丝网拦起的鹿圈,看不到一只驯鹿。驯鹿下山圈养的失败和老一辈人对新生活的不适应,造成了猎民一批批的回归。我追踪他们的足迹,连续两天来到猎民点,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听他们歌唱——那歌声听上去是沉郁而苍凉的,如呜咽而雄浑的流水。在那无比珍贵的两天时间中,我在鄂温克营地喝着他们煮的驯鹿奶茶,看那些觅食归来的驯鹿悠闲地卧在茏着烟的林地上,心也跟着那丝丝缕缕升起的淡蓝色烟霭一样,变得迷茫起来。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如今驯鹿可食的苔藓越来越少了,所以他们即使回到山林了,但搬迁频繁。他们和驯鹿最终会往何处去呢?回到根河市,我去探望因腰伤住院的画家柳芭的母亲。我不敢对躺在病床上的虚弱的她过多地提起柳笆,只想静静地看看养育了一位优秀画家的母亲。当我快要离开的时候,她突然用手蒙住眼睛,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柳芭太爱画画了,她那天去河边,还带了一 瓶水,她没想着去死啊。是啊,柳芭可能并没想到要去死,可她确实是随着水流消逝了,连同她热爱着的那些绚丽的油彩。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了在悉尼火车站所看到的土著男人一次次地把食物送到妻子面前的情景,这些少数民族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人性巨大的包容和温暖,令我无比动情,以至于在朝医院外走去的时候,我的眼睛悄悄蒙上了泪水。我觉得找到了这部长篇的种子。这是一粒沉甸甸的、饱满的种子。我从小就拥有的那片辽阔而苍茫的林地就是它的温床,我相信一定能让它发芽和成长的。到了年底,创作的激情已经闪现,我确定了书的标题——额尔古纳河右岸。(取材于迟子建《从山峦到海洋——〈额尔古纳河右岸〉》跋》)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带着绚丽的才华走出森林绚丽:美好耀眼B.蜷缩在一棵柱子前蜷缩:弯着身体,缩在一起C.如呜咽而雄浑的流水雄浑:雄阔浑浊D.林地就是它的温床温床:利于生长的环境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说作品的诞生先需要种子后需要泥土,意在引出下文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诞生的特殊性。B.朋友艾真给作者寄报纸并附言,希望作者叙写被边缘化的鄂温克人生活,这是对作者的期待与信任。C.文章第七段中“哀其不幸”这一短语,突出了作者对鄂温克人的深切同情,简短有力,令人深思。D.文章以“作品的诞生”为线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内容充实,意蕴丰厚。18.文章插叙作者在澳洲的一段生活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9.文章结尾画线句所说的“种子”指作者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这里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作者是如何找到这粒“种子”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案】16.C17.C18.作者描写了澳洲土著居民的生存困境,以及怜爱与包容等真情。在内容上与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生存困境形成映照,突出了鄂温克人在现代文明碾压下凄切悲苦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关于人类文明进程中弱小民族遭遇现代文明碾压的描写内容,强化了作者对弱小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遭遇困境的忧虑之情。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鄂温克人下山定 居的痛苦生活,为下文作者归国后前往根河了解鄂温克人的新生活做铺垫。19.“种子”指作者对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身处困境的弱小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悲悯之情,对其在困境中怜爱、包容以及顽强精神的赞美。找到“种子”的过程:①作者从小就熟悉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赖以生存的那片辽阔而苍茫的林地;②作者熟悉他们安定快乐、充满活力的生活状况以及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信仰等丰富的民族文化;③作者逐渐感受到鄂温克人(弱小民族)成为现代世界“边缘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挤压下的困惑、痛苦与顽强抗争的精神;④作者逐渐领悟到鄂温克人的真挚情谊与优良品质,以及鄂温克人(弱小民族)对日渐衰弱的民族文化的深深依恋。【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雄浑”应是雄壮浑厚的意思,这里的“浑”并非浑浊,而是强调其厚重。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的能力。C.“突出了作者对鄂温克人的深切同情”说法有误。原文“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中的“哀其不幸”是与前文的“撕裂”对比,突出了现代人的虚伪面孔。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者插叙自己在澳洲的一段生活经历,主要介绍了两件事。一件是自己所见的土著人“澳洲政府对土著人实行了多项优惠政策,他们有特殊的生活补贴,但他们进城以后,把那些钱都挥霍到酒馆和赌场中了。他们仍然时常回到山林的部落中,过着割舍不下的老日子”等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无所事事的情况;以及一堆土著人夫妻在车站闹矛盾的状况。这两件事,都展现了澳洲土著居民的生存困境,其中也寄寓了作者对他们的怜爱与包容等真情。而作者之所以写这部分,并不是仅仅为了写澳洲土著人,而是为了说明后文“回国后,我去了根河市……驯鹿下山圈养的失败和老一辈人对新生活的不适应,造成了猎民一批批的回归。我追踪他们的足迹,连续两天来到猎民点,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听 他们歌唱——那歌声听上去是沉郁而苍凉的,如呜咽而雄浑的流水”。因此,这部分描写,在内容上与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生存困境形成映照,突出了鄂温克人在现代文明碾压下凄切悲苦的生活状态;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鄂温克人下山定居的痛苦生活,为下文作者归国后前往根河了解鄂温克人的新生活做铺垫。从文章总体主旨思想而言,作者不管是叙述自己在澳洲的生活经历,还是叙述描写鄂温克人下山定居后的一些痛苦生活,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关于人类文明进程中弱小民族遭遇现代文明碾压的思考。因此,插叙自己在澳洲的一段生活经历,丰富了文章关于人类文明进程中弱小民族遭遇现代文明碾压的描写内容,强化了作者对弱小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遭遇困境的忧虑之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概念,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根据原文“在那片辽阔而又寒冷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的他们就像流淌在深山中的一股清泉,是那么的充满活力,同时又是那么的寂寞”“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了在悉尼火车站所看到的土著男人一次次地把食物送到妻子面前的情景,这些少数民族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人性巨大的包容和温暖,令我无比动情,以至于在朝医院外走去的时候,我的眼睛悄悄蒙上了泪水”以及作者对写作缘由的分析可知,“种子”指作者对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身处困境的弱小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悲悯之情,对其在困境中怜爱、包容以及顽强精神的赞美。而根据文中作者的行文思路则可看出作者发现“种子”的过程,从“那片春天时会因解冻而变得泥泞、夏天时绿树成荫、秋天时堆积着缤纷落叶、冬天时白雪茫茫的土地,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在那片辽阔而又寒冷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的他们就像流淌在深山中的一股清泉,是那么的充满活力,同时又是那么的寂寞”可知,作者从小就熟悉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赖以生存的那片辽阔而苍茫的林地。原文中,“少年时进山拉烧柴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在粗壮的大树上发现怪异的头像,父亲对我说,那是白那查山神的形象,是鄂伦春人雕刻上去的”的经历体现了作者对他们信仰的熟悉;“生活在我们山镇周围的少数民族住在夜晚时可以看见星星的撮罗子里,夏天乘桦皮船在河上捕鱼,冬天穿着皮大哈和狍皮靴子在山中打猎”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生活习惯的熟悉;“他们喜欢骑马,喜欢喝酒,喜欢歌唱”体现了对他们兴趣爱好的熟悉。这一系列描写,说明了作者熟悉他们安定快乐、充满活力的生活状况以及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信仰等丰富的民族文化。根据原文“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规模开发开始后,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当很多人蜂拥到根河市,想见证鄂温克人下山定居这一人类文明进程中伟大时刻的时候,我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驯鹿下山圈养的失败和老一辈人对新生活的不适应,造成了猎民一批批的回归……心也跟着那丝丝缕缕升起的淡蓝色烟霭一样,变得迷茫起来。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如今驯鹿可食的苔藓越来越少了,所以 他们即使回到山林了,但搬迁频繁。他们和驯鹿最终会往何处去呢?”体现了作者随时间变化,而逐渐感受到鄂温克人(弱小民族)成为现代世界“边缘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挤压下的困惑、痛苦与顽强抗争的精神。根据原文“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了在悉尼火车站所看到的土著男人一次次地把食物送到妻子面前的情景,这些少数民族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人性巨大的包容和温暖,令我无比动情,以至于在朝医院外走去的时候,我的眼睛悄悄蒙上了泪水”可知,最后,作者逐渐领悟到鄂温克人的真挚情谊与优良品质,以及鄂温克人(弱小民族)对日渐衰弱的民族文化的深深依恋。(二)(共5分)20.《红楼梦》在艺术创作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如: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善于运用“冷与热”,在情节的取舍上善于运用“藏和露”,在艺术氛围的创造上善于运用“悲与喜”。请从上述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举例谈谈你的理解。【答案】示例: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善于运用“冷与热”,即通过艺术描写上的冷中见热,热中见冷,冷热相生,使人物性格真实、复杂,形象鲜明。例如,当黛玉确信宝玉是真诚爱她的“知己”,不禁流下泪来的时候,恰好宝玉看见了,禁不住抬起手来替她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并骂宝玉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这里好像表现了黛玉态度的“冷”,其实正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她的“热”。后来林黛玉说宝玉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锁、什么麒麟的可怎么办,把宝玉急得一脸汗,这时林黛玉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汗,这是黛玉的“热”。人来替我拭泪,则忙向后退,表现得很“冷”,“冷”到甚至出口伤人;一会儿却自己伸手替人拭汗,表现得又很“热”,“热”到把刚刚还遮裹得密密的封建礼教的面纱,一下子便撕掉了。冷中见热,冷热相生,其热更胜十分,表现了黛玉敏感、直率、尖刻的性格和对宝玉深挚的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和对名著情节的概括能力。题干给了《红楼梦》中三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人物性格刻画的“冷与热”,情节取舍上的“藏和露”,艺术氛围创造上的“悲与喜”。要求从上述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举例谈谈你的理解。答题时应先阐述概念含义,即说明对“冷与热”“藏和露”“悲与喜”的理解,然后举例说明,最后阐述艺术效果。如“冷与热”,可举宝钗为例,在人们的认象中,薛宝钗是一个“冷美人”──吃“冷香丸”住“雪洞一般的屋子”,穿“家常”的旧衣裳,对人不疏不亲又有几分冷漠……其实这些都是宝钗的外表,在冷的另一面还有“热”的存在。如黛玉病中宝钗去看她,解劝她好些话,还每日让人送一两燕窝给黛玉补养身体,体现出“外冷内热”的性格特征,曹雪 芹笔下的薛宝钗,绝不是概念化的“冷美人”,而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精细心计的“完美”封建时代儒家思想标准淑女。再如情节上的“藏和露”,可举《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护官符”为例,情节中显露出来的是“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藏”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种种关系。“露”的英莲一案,“藏”的是四家的“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姻亲关系。如此巧妙运用“藏和露”,展示了更加宏阔的背景,反映了更加深广的内涵。再看“悲与喜”,如,元妃沐恩归省,是贾府繁华兴盛之时作家着力描述了贾府的荣耀和奢华、热闹和欢乐。同时也于大喜的渲染中,暗示了大悲的成因。“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暗讥贾府沐浴皇恩、迎接元妃归省的盛大场面和欢乐气氛,不过是一场“虚热闹”而已。作家如此于大喜中挖掘导致大悲的成因,从而给读者以愈喜愈悲”之感,于大喜的节奏气氛中,正蕴涵着羽调商声。《红楼梦》揭示了贾府盛衰荣辱、荣枯消长的内在生活规律,把生日良辰、吉日喜庆与伤逝殁、颓运变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导致巨型情节结构体中悲喜变幻的节奏气氛的纵横交错、交叠参差。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语言基础运用(5分)21.①互联网时代,人们与网络的关联越来越紧密。②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③网络空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正能量应是其发展的底色。④而反观当下,一些网络平台充斥着“庸俗、低俗、媚俗”等三俗内容、洗脑鸡汤文、虚假信息让人眼花缭乱;一些网络平台甚至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进行人身攻击,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⑤究其本源在于这些网络平台缺少监管,甚至为了利益助纣为虐。⑥这不仅没能给广大人民群众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也违背了网络传播的初衷。⑦网络是否安全,【甲】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⑧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势在必行。(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②③句可以互换位置。B.④句中的划线部分有语病。C.⑤句中“甚至”应改为“却”。D.⑧句中“净化”“维护”应互换。(2)请在文段中⑦句【甲】处横线上补写一个恰当的词语或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答案】(1)B(2)关系到(影响到/涉及到)【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④句“而反观当下”与③句形成转折关系,衔接较紧密,故文段②③句不可以互换位置。B.正确。④句中的划线部分为句式杂糅,应改为:一些网络平台充斥着“庸俗、低俗、媚俗”等三俗内容、洗脑鸡汤文、虚假信息。或:一些网络平台上的“庸俗、低俗、媚俗”等三俗内容、洗脑鸡汤文、虚假信息让人眼花缭乱。C.⑤句中“为了利益助纣为虐”与“网络平台缺少监管”递进关系,故不应将⑤句中“甚至”改为“却”。D.⑧句中“净化”与“安全”不搭配,故⑧句中“净化”“维护”不应互换。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强调“网络安全”与“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关系紧密,再需照应“是否”一词可知,此处应填“关系到(影响到/涉及到)”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2.生活中有众多的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农民,耐心辅导的教师,救死扶伤的医生,打扫街道的清洁工……请你描绘一幅劳动者劳作的画面。要求:描写细致,体现劳动者工作的特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不超过150字。【答案】示例:当天刚蒙蒙亮时,勤劳的环卫工人手持扫、撮子,来到空无一人的街上,卖力地扫起街道来。她们把街道的每一个地方都打扫的干干净净,从不放过一处角落,从不落下一丝灰尘。在红叶似火的金秋世界,环卫工人带着收获的喜悦,带着灿烂的笑容,满怀信心地挥动着扫帚,把原本脏乱不堪的大街收拾的井井有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一道描写类微写作题目。材料给我们设定了描写对象,是“劳动者”,而且是“在你身边”的,也就是为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劳动者描绘出一幅劳作的画面。材料要求以“描写细致,体现劳动者工作的特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也就是要对劳动者的劳作展开一定的细节描写,去体现劳动者工作的特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而不能只是空洞抒情。本题要求描绘出一幅劳动者劳作的画面。首先,劳作的画面是要体现劳动者工作的特点, 在写作时可以抓住劳动者劳作的细节,比如描写救死扶伤的医生救人的场面,要结合医生麻利的动作,凝重的神态等有特点的细节进行描写,这样可以体现题干中“描写细致,体现劳动者工作的特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这一要求。最后,要注意字数的要求。23.“我和我的父辈”是某卫视的人物访谈节目,旨在深入了解父辈人物背后的故事,发掘其内心世界。假如你是该卫视的记者,要去采访一位父辈人物。请你设计几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要求:富有创意,符合人物特点,理由充分。不超过150字。【答案】问题:您是怎样对待您的工作的,可以给我们年轻人介绍一些工作经验吗?您最欣赏的教育方法是什么?您对子女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呢?理由:本次访谈对象是“父辈”,旨在深入了解父辈人物背后的故事,发掘其内心世界,设计访谈话题时要紧扣这一主题,体现“我和我的父辈”的对话意识。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有意识地引出访谈对象的经历、工作等;还要站在父辈的立场,对青年一代提出建议和希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实用类微写作。审题:这是人物访谈节目,首先选定访谈对象,如本次访谈对象是“父辈”;然后需要对访谈对象作充分了解,如年龄、职业、兴趣、家庭情况等;再根据“旨在深入了解父辈人物背后的故事,发掘其内心世界”设计访谈题目,如何通过问题挖掘父辈的故事,如何巧妙地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注意“我和我的父辈”要体现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意识,设置问题和设计理由不能脱离主题。写作思路:可以从工作经验的角度,也可以从家庭关系、子女教育、对后辈的期望等角度切入访谈,力求了解父辈背后的故事,发掘其内心世界。注意问题的设置要自然,不生硬,符合人物特点,引起对方的谈话兴趣,有一定的沟通技巧。陈述理由时主要从问题设置与访谈节目宗旨之间的关系展开,围绕如何体现“我和我的父辈”的关系阐释。24.插上飞翔的翅膀,世界是那么的广阔。请以“飞翔的翅膀”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诗歌。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答案】示例:飞翔的翅膀我希望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翔。我看见易安梧桐细雨的庭院,乱世的美神带着哀伤寻寻觅觅;在明月山风随流水的赤壁之下,听东坡滔滔的讲述人生的得失,赏那遗留在历史中的动人美景;在呼啸山庄的荒原中,我的心与凯瑟琳、希斯克利夫一同在烈风中自由奔跑。它带我瞭望历史的旅程,仰望文明的巴别塔,飞越世俗,俯瞰自由的人性,谛 听灵魂的呓语,探寻时间的伟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类微写作,题目是“飞翔的翅膀”,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翅膀”,“飞翔”是翅膀的特征,也是翅膀的功用。很明显,这里的翅膀对人而言具有寓意和象征性,指人力所不能达到的能力,通过想象拥有翅膀、飞翔而拥有的某种技能,获得成功的途径等。“插上飞翔的翅膀,世界是那么的广阔”,“飞翔的翅膀”可以具体,指文学、口才、历史、绘画等;也可以虚化,指梦想、信念、自由等。注意表达方式是抒情,想象力要丰富,准确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写作思路:写作时,建议把“翅膀”指向具体的内容,通过想象的方式,构建理想的画面,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如“隐形的翅膀”“文学的翅膀”等,“飞翔”就是一种神游的境界,这样容易勾连场景。主题上,“飞翔的翅膀”更适合表达对一种理想境界的追寻。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信息化时代,海量的信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最独特的一件事情,是人们会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材料中“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指出背景,在信息化时代,不可能避开海量化的信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海量的信息,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如果不会辨别,挑选,来者不拒地吸收,那将失去辨别的能力,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为此,布鲁纳提出要“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超越”,即对信息进行思考、筛选、辨别。如何才能“超越”?首先需要获得、拥有海量信息。其次是鉴别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后,“超越”信息还意味着结合事实和实践对已有信息进行更新、完善等。“所给 的信息”,是谁给的信息?是百度还是专家,是大部分人还是少部分权威?对于不同来源的信息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超越”方式,海量的互联网“百度”信息需要仔细辨别;权威专家的信息不可盲目听从,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反思、批判、完善、创新。此外,“所给的信息”是被动接受,能不能“主动寻求”信息呢?“主动求”是根据自身所需,主动挑选、“拿来”。“不断地”意味着一种持续的、运动的状态。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要求我们保持高度的敏锐,随时随地自我更新,不断接收理解新信息,分析辨别新信息,运用创造新信息。综上,在信息化时代,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当用超越的眼光,持续不断地进行挑选、甄别,才能不被信息左右,实现对信息的掌控、运用。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用好“拿来主义”,不断超越所给的信息。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放出眼光,运用脑髓,占有、识别、挑选信息。二、自己来拿,挑选“所给”,根据自身所需,主动挑选,主动出击。三、巧做减法,从同质信息的迷恋和娱乐围猎中跳出来,才能获得新知。立意:1.信息时代,学会“超越”。2.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3.超越信息,需要理性和能力。26.请以“因为热爱,所以奔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题。题目“因为热爱,所以奔赴”表明“热爱”与“奔赴”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因为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所以才能让我们能在奔赴山海的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并且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快乐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学会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生活,也学会尊重自己的心中所爱,去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考生在思考立意时,可写因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体会生命的自洽和满足;可写因为对生命的热爱,而不惧艰险和挑战,学会坚持和勇气,在生活中更加坚强和自信;可写因为热爱世界的丰富和多彩,而充满探索的激情,展现奋斗前行的勇毅精神。写作的最终落脚点可放在提升自我,拥有高质量的人生,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去奔赴生活的山海,在未来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行文思路上,根据记叙文的要求,应该有几个相对典型的片段,或有一个具体鲜明的形 象,如因对理想目标的热爱而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或因为热爱而不怕打击和嘲讽,执着前行的勇敢,塑造一个由“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的自我,中间记叙的情节不要平铺直叙,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以记叙、描写为主,同时恰到好处的议论、抒情点缀其间,而且特别要强调巧妙机智的构思、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在此基础上作好真挚动人的情理的抒发和表达。重点在于做到以情感人,要做到合理、自然、畅达,无斧凿之痕,语言要生动、活泼、自然,具有生活气息,又富有深刻的内涵。立意:1.所有的热爱都值得去奔赴2.爱为动力,可跨越山海。3.因热爱而奔赴,成就更好的自己。4.心怀热爱,奔赴前程。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物理下学期二模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英语下学期二模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数学下学期二模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生物二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生物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英语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数学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5-29 10:00:03
页数:25
价格:¥3
大小:61.6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