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丰台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一语文2023.01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孟子·尽心上篇》有;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是说舜做了皇帝,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孟子所回答的是这种冲突的理想解决法,他还是想两全,所以想出逃到海滨不受法律所及的地方去的办法。他这样回答是可以的,因为所问的也并非事实问题。另一个地方,孟子所遇到的问题,却更表现了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了。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的回答是:“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材料二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道德感。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叫子,罚球。……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我在前几篇杂话中已说过,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当然,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1.下列古诗文中,不符合材料一画线句表述观点的一项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咏荆轲》C.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魏徵《述怀》 D.同言而信,则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则诚在令外。——吴兢《贞观政要》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忠君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所以古之忠臣,多只忠于一姓王朝。B.舜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和弟弟,因为君王也应先完成私人间的道德。C.在差序格局中,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人伦而存在,说明传统道德认同“大义灭亲”这种行为。D.乡土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关系”要素会影响人们对事情本身是非曲直的判断。3.根据材料二阐述的理念,下列对乡土社会中某些现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犯了罪,他的父亲和老师难辞其咎,说明在古代社会中,“株连”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被认可。B.乡村里负有调解责任的长老、乡绅拥有类似球场裁判的权力,他们做出的调解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C.如果村中出现了丑闻,乡村里的长老、乡绅在调解时,可能会帮忙遮掩,力图息事宁人,避免事态扩大。D.坏的行为可能合法,所以人们更喜欢依乡俗村规进行治理,对现代的司法制度、司法体系并不完全认同。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待贪污等违法问题,很多人会因涉事主体与自己关系的不同而持双重标准。B.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无讼”是一种受到普遍认可的较为理想的状态。C.为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乡土社会原有的传统观念。D.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实际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在中国乡土社会中,道德和法律在社会矛盾冲突中的适用情况。【答案】1.A2.C3.B4.D5.(1)在差序格局社会中,道德和法律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具有伸缩性。(2)在差序格局社会中,当有矛盾冲突时,时常用道德教化来调节。(3)在乡土社会的蜕变中,法律开始给人们,特别是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一种新的保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体现的是团体道德的缺乏,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而司马迁所谓的不论亲疏贵贱,都一切都根据法律来决断,法律就是唯一的标准。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理解并进行推断的能力。C.“说明传统道德认同‘大义灭亲’这种行为”错误。“大义灭亲”是指用统一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所有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人犯了罪,也要按照法律来决断。而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所有的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所以传统道德并不认同这种所谓的“大义灭亲”的行为。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理解并进行推断的能力。B.“他们做出的调解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错误。由原文“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可知,是双方时常就“和解”了,而不是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理解并进行推断的能力。D.“使得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实际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错误。由原文“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可知,是在乡下人的眼中,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但不一定是现实。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知,在差序格局社会中,道德和法律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具有伸缩性。由原文“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可知,在差序格局社会中,当有矛盾冲突时,时常用道德教化来调节。由原文“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可知,在乡土社会的蜕变中,法律开始给人们,特别是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一种新的保障。 二、(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劝学》(节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01 12:57:02 页数:25
价格:¥2 大小:63.2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