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上海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阶段练习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5分)1.按要求默写。(1)张孝祥明写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后,点出“____________”,这是他对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尚境界的体悟。(《________·过洞庭》)(2)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表里俱澄澈②.念奴娇③.弊在赂秦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澄澈”“弊”“哀”“鉴”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尔何相信之审邪()(《范式言而有信》)(2)吾荷国重恩()(《吕僧珍不仗势》(3)秋登其实()(《古今学者之异》)(4)直堕其履圯下()(《张良得太公兵法》)(5)弟子志之()(《材与不材》)【答案】①.认真、谨慎②.蒙受、承受③.丰收④.径直、直接⑤.记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你何必这么认真地相信呢?审:认真、谨慎。(2)句意:我负载着国家(对我的)重大恩情。荷:负载、承担。(3)句意:到了后期(秋季)才能有所收获。登:收获。(4)句意:故意把鞋掉到桥下。直:故意、特意。(5)句意:弟子们记住。志:记、记住。3.以下诗句出于画中姑娘之手的是() A.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B.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南柯子》)C.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咏白海棠》)D.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访妙玉乞红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中相关句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出答案。画面情景出自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描述了四月二十六这天,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表现了宝钗活泼、旷达的性格,可见,画中的姑娘是薛宝钗。A.是薛宝钗所作。B.是贾探春所作。C.是林黛玉所作。D.是贾宝玉所写。故选A。4.依次填入下段文字空格处的句子,顺序正确的一项是()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①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②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③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④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⑤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⑥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A.②④⑤③⑥①B.④②⑥①⑤③C.②④⑥①⑤③D.④②①⑥⑤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该段文字写贾宝玉听到黛玉葬花的感受。根据观察可知,前两个空是林黛玉的葬花词,后四个空是贾宝玉自己的感想。观察四个选项可知,前两个必定是②和④,比较②④,“侬今葬花”是写现在,“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写以后,所以先④后②。排除AC两项。“试想”是贾宝玉感受的开始,所以⑥排在前面。排除D选项。故选B。二、阅读(45分)(一)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境生于象而超乎象袁行霈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挺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③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诶的世界之中。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他读董挺诗时的感受也正是这样的:“杳如搏翠屏、浮层澜,视听所遇,非风尘间物。亦犹明金粹羽,得于遐裔。”④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________________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⑤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选自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有改动)5.请在第②段两处□处,分别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______和_____。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两者交融后形成了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B.“境生于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C.文中“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一句,形象地描述了所有读者赏析意象之美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体验。D.借鉴英美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古典诗歌的意境,对于把握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未必有所助益。7.第④段画线处需填入诗歌例句,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陶渊明《咏贫士》)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8.有人认为文中②、③段引用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称赞董挺诗的两处有些多余,可以删去,你怎么看?【答案】5.①.然而②.就6.B7.A8.不能删。作者引用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称赞董挺诗的两处分别是为了证明“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和“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依据前文“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后文“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可见前后文意是转折的,需要一个意味不那么强烈的转折连词:然而。依据前文“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实际出发”,这里需要和“只要”搭配的关联词:就。【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错,依据“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可知,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诗句含意的能力。A.“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中,孤云象征高洁的贫士,诗人自喻。而依据“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可知,所填诗句不能包含“比喻、象征、暗示”。本项不符合。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段落作用的能力。不能删。“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碧群形,纠纷井错,逐意奔走。”意思是内心的悟性就像是熔炉,笔端就像是炭火。用熔炉提炼出万物的根本,用笔端雕琢刻画出具体的物象。错杂纷乱的词句和描写,随着作者的思绪恣意奔驰。作者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证明“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杳如搏翠屏、浮层澜,视听所遇,非风尘间物。亦犹明金粹羽,得于退蒿。”意思是读董挺诗犹如翱翔于远山、云层之外,所见所闻,都已不是尘俗之物。作者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证明“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二)阅读语段,完成小题。除夕刘以鬯 ①云很低,像肮脏的棉花团,淡淡的灰色,摆出待变的形态。然后,淡灰转成昏暗于不知不觉间。大雪将降。这样的天气是很冷的。他身上那件棉袍已穿了七八年,不可能给他太多的温暖。要不是在城里喝过几杯酒,就不能用倔强去遏止震颤。郊外缺乏除夕应有的热闹,疏落的爆竹声,使沉寂显得更加沉寂。几个月前,死神攫去他的儿子。他原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现在喝得更多。就因为喝多了酒,在小路上行走时,摇摇摆摆,身体不能保持平衡。他仍在踢石。举腿踢空时,身子跌倒在地。他是一个气管多积痰而肥胖的中年人,跌倒后,不想立即站起。他的理智尚未完全浸在酒里,思想像一潭死水,偶有枯叶掉落,也会漾开波纹。他眼前的景物出现蓦然的转变,荒郊变成梦境:亭台楼阁间有绣花鞋的轻盈。上房传出老人的打嚏。游廊仍有熟悉的笑声。荷花池里,大金鱼在水藻中忽隐忽现。他甚至听到鹦鹉在唤叫他的名字了。(不应该喝得那么多,他想。)难道走进了梦境?他是回忆的奴隶,常常做梦,以为多少可以获得一些安慰,其实并无好处。说起来,倒是相当矛盾的,在只能吃粥的日子,居然将酒当作不可或缺的享受。②紧闭眼睛,想给梦与现实划分一个界限。③再一次睁开眼来,依旧是亭台楼阁。依旧是雕梁画栋。依旧是树木山石。依旧是游廊幽篁。他甚至见到那对石狮子了。耳畔忽闻隐隐的钟声,这钟声不知来自何处。他见到两扇朱漆大门在轧轧声中启开,门内走出一个少年。(奇怪,这少年很面熟,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似的,他想)④气候骤降,不能不加快脚步。他应该早些赶回家去。他的妻子正在等他吃年夜饭。(年夜饭?恐怕连粥也是稀薄的。)⑤前面忽然出现灯光。⑥这灯光从木窗的罅隙间射出来。(在黑暗中,一盏昏黄不明的油灯也能控制一切,他想)醉意未消,仍能记得他的妻子此刻正坐在油灯旁边等他回去吃饭。“我回来啦!”他嚷。木门启开。他的妻子疾步走出来,屋里的灯光,在风中跳跃不已。自从孩子死去后,这个女人就不再发笑。她脸上的表情一直好像在哭,只是泪水总不掉落来。“这是除夕,我为你煮了一锅饭。”语调是如此之低,显示她的健康情形正在迅速衰退。⑦火盆里烧的是潮湿的树枝,青色的烟霭弥漫在这狭小的茅屋里,熏得他猛烈咳呛,脖颈上有血管凸起。⑧炉灰被门缝中挤进来的北风吹起。那半明不灭的油盏,阴沉沉的,使泥墙涂了一层阴惨的淡黄。就在这些薄薄的泥墙上,居然挂着几幅屏条与对联。都是他自己的手迹,并非用作装饰,而是随时准备拿进城去换钱的——当他想喝酒的时候。⑨桌面上的几碗饭菜有热气冒升。这是年夜饭。坐在桌边,他想起了去年的除夕。(去年的除夕也落雪,他想。去年的除夕,也吃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饭。去年的除夕,孩子还没有死)他将刚拿起的筷子又放下。叹口气,走去躺在床上。他的妻子望着他。 ⑩火盆里有一条潮湿的树枝,发散太多的青烟。他咳了。咳得最厉害时,喉咙发出沙哑的声音。他的妻子将潮湿的树枝抽去,这间茅屋才被宁静占领。宁静。落针可闻。雪落在屋顶上,原不会发出什么声音。此刻,他却听到了沙沙的雪声。这地方的宁静,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可怕。(那种结局太悲惨,他想)每一次想到那结局时,心烦意乱。(那种结局太悲惨)他的手,下意识地捉揉着那条长长的辫子。那辫子,像绳索般缠绕着他的脖颈。他想到死亡。⑪骤然间,生命似已离他而去。这种感觉不易找到解释;不过,每一次产生这种感觉,心中的愁闷就会减去不少。他渴望再喝几杯酒,让酒液加浓朦胧恍惚的意识。⑫“不能有这样的结局!”⑬木架上有一叠文稿。抽出底下的一部分,投入火盆,熊熊的火舌乱舐空间。他烤手取暖。他将思想烧掉。他将感情烧掉。他将眼泪烧掉。他将哀愁烧掉。他笑。这个题材只有在他笔底下才能获得生命。现在,他将这个生命杀戮了。⑭“不能有这样的结局!”他笑。⑮继续将文稿一页又一页投入火盆,盆火映得他的脸孔通红。当他失去耐心时,他将剩下的文稿全都投入盆内。⑯他在狂笑。眼前突然出现一阵昏黑,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醒醒!醒醒!”——当他苏醒时,尖锐的唤声有点刺耳。(这是怎么一回事?在城里的时候只喝了几杯酒,绝对不会醉成这样子。)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一定饿了,我去将饭菜烧热。”他摇摇头,说是不想吃饭,只想喝酒。⑰望望泥壁上挂着的屏条与对联,不自觉地叹口气。(这些字画都卖不出去。想赚钱,还得赶几幅。)他倔强地将白纸铺在桌面,拿起画笔。(明天是元旦。明天没有人买画。)将抑郁宣泄在白纸上,每一笔代表一个新希望。对于他,画就是酒。当他作画时依稀见到许多酒壶与酒杯。然后他的视线模糊了,一些好像见过的东西,忽然乱作一团。摇摇头。那些乱七八糟的思念蓦地消失,一若山风吹散浓雾。他笑了。用笔蘸了墨,将他的灵感写在白纸上。然后他的视线又模糊了。这一次,有如向空间寻找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找到。当他画成那幅画时,仿佛有人在他背上推了一下。手臂往桌面一压,半边面孔枕在手臂下。画纸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列对本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将灰色的云喻作“肮脏的棉花团”,既表明了雨雪将至,也给全文奠定了凄凉悲怆的感情基调。B.本文主要以人物心理变化为顺序,多处使用意识流的写法,有现代主义小说的特色。C.“除夕”这一时间节点巧妙地串联起了主人公的回忆与现实,梦中的繁华和现实的破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D.主人公多病悒郁的妻子,是主人公精神的唯一寄托,她的“不再发笑”使主人公的悲剧形象更加鲜明清晰。10.关于人物形象,赏析不正确一项是()A.主人公是一个失意的知识分子,生活潦倒,以字画自娱,嗜酒如命。B.主人公经历了早年的家道中落,且中年丧子,人生不幸。C.主人公健康状况很差,日常饮食也很差D.主人公的意识恍惚,处于一种醉酒的不清醒状态中。11.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为本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并阐述你的构思理由。【答案】9.D10.A11.示例:画的是一块石头,没有题诗,未盖图章,左侧下端署着三个字:曹雪芹。在追寻存在的价值时,跌入永恒。他已离开人世,像倦鸟悄然飞入树林。他的妻子从后边走出来,以为他睡着了。【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D.“主人公多病悒郁的妻子,是主人公精神的唯一寄托”错误。文中并未体现妻子“多病”,且不能说妻子是他精神的唯一寄托。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A.“以字画自娱”错误。应为以字画为生。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小说内容续写结尾的能力。 根据文本“几个月前,死神攫去他的儿子。他原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现在喝得更多”“他的理智尚未完全浸在酒里,思想像一潭死水”“火盆里烧的是潮湿的树枝,青色的烟霭弥漫在这狭小的茅屋里,熏得他猛烈咳呛,脖颈上有血管凸起”“这是除夕,我为你煮了一锅饭”“眼前突然出现一阵昏黑,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当他作画时依稀见到许多酒壶与酒杯。然后他的视线模糊了,一些好像见过的东西,忽然乱作一团”“仿佛有人在他背上推了一下。手臂往桌面一压,半边面孔枕在手臂下”等情节,以及学过的曹雪芹的生平,尤其是关于曹雪芹痛失爱子、“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难处境、曹雪芹抑郁而终的经历可知,小说叙写的是曹雪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的经历和处境,故结尾应为曹雪芹的凄惨死去。(三)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唐多令刘过①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12.选出无法根据词作内容推知的一项()A.刘过号龙洲道人B.作者二十岁时曾到过南楼C.安远楼即黄鹤楼D.本词是应黄姓歌姬请求而作13.对词作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居高临下的眺望之感,“满”字和“寒”字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统摄全篇。B.“能几日,又中秋”,意谓不消几天,中秋又来到了,表达了作者对与故人将在南楼重聚的期盼。C.下片写情,“故人”“旧江山”“新愁”“不似”都照应了上阕的“重过”,章法精严。D.整首词借重过武昌南楼之机,感慨时事,抒写昔是今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答案】12.B13.B【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A.“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的意思是: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我作一首词。可推知“刘过号龙洲道人”。 B.“二十年重过南楼”的意思是: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不能推知“作者二十岁时曾到过南楼”。C.“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照应序中的“安远楼小集”,据此可推知“安远楼即黄鹤楼”。D.依据“俏畅歌板之矩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可推知“本词是应黄姓歌姬请求而作”。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词内容情感的能力。B.“表达了作者对与故人将在南楼重聚的期盼”理解错误。“能几日,又中秋”,意谓不消几天,中秋又来到了。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故选B。(四)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4.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杜牧,字樊川,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在晚唐诗坛占有重要地位。B.《过华清宫》为杜牧诗作,它揭示了唐太宗和杨贵妃生活的奢靡。C.赋是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D.《阿房宫赋》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总结秦亡的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者。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突兀(wù)椒兰(shū)廊腰缦回(màn)鼎铛玉石(dāng)B.仓庾(yǔ)参(cēn)差架梁之椽(chuán)不霁何虹(jì)C.剽掠(piāo)囷囷焉(jūn)妃嫔媵嫱(yìn)倚叠如山(dié)D.矗立(chù)粟粒(shù)直栏横槛(jiàn)朝歌夜弦(xuán)1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①王子皇孙,辞楼下殿王子皇孙: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女②韩魏之经营经营:筹划料理B.①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蜀山兀兀:光秃C.①六王毕毕:完结②缦立远视缦:萦绕D.①辇来于秦辇:乘辇车②钩心斗角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17.下列翻译中有误的一项是()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译文: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龙?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扔得到处都是,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太可惜。C.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译文: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爆发起义,楚国人燃起了一把大火,可惜豪华的阿房宫 变成了一片烧焦的泥土!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译文:假使秦又能够爱惜六国的百姓,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消灭它呢?18.文中划线部分对比喻的使用别具匠心,请对此进行赏析。【答案】14.B15.B16.D17.C18.写阿房宫里的美人生活,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浪费,为下文的议论设伏。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排比兼比喻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的多,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唐太宗”错,应该是唐玄宗。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A.“椒兰”的“椒”读作“jiāo”,“鼎铛玉石”的“铛”读作“chēng”;C.“囷囷焉”的“囷”读作“qūn”,“妃嫔媵嫱”的“媵”读作“yìng”;D.“粟粒”的“粟”读作“sù”。“朝歌夜弦”的“弦”读作“xián”。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②句意:韩魏经营的财富。经营:名词,财富。B.①句意: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C.②句意: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缦:通“慢”,长久。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句意: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函谷举:函谷关被攻下。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能力。画线句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大意是说: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那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脂膏,那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那是宫女们燃起了椒兰在熏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其中本体为“妆镜”“晓鬟”“脂水”“焚椒兰”“宫车过”,喻体分别为“明星荧荧”“绿云扰扰”“涨腻”“烟斜雾横”“雷霆乍惊”,生动形象具体,通过排比的修辞写出了人物各种活动,铺叙阿房宫中生活的荒淫无度奢靡浪费,为下文秦王朝的覆灭埋下伏笔做下铺垫。参考译文: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宫殿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长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之中,一宫之内,气候却不相同。六国的妃嫔侍妾、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晚唱歌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那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脂膏,那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那是宫女们燃起了椒兰在熏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她们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韩魏国家收藏的金玉珍宝,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世世代代,从他们的子民那里掠夺来的,堆叠得像山一样。一旦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五)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钱塘勤上人①诗集叙②苏轼①昔翟公罢廷尉,宾客无一人至者。其后复用,宾客欲往。翟公大书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世以为口实。然余尝薄其为人,以为客则陋矣,而公之所以待客者独不为小□!②故太子少师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以故尽致天下豪俊,自庸众人以显于世者固多矣。然士之负于公者,亦时有。盖尝慨然太息,以人之难知,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颍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至于负己者,则曰“是罪在我,非其过。”③翟公之客,负之于死生贵贱之间,而公之士,叛公于瞬息俄顷之际。翟公罪客,而公罪己,与士益厚,贤于古人远□。公不喜佛老,其徒有治诗书学仁义之说者,必引而进之。佛者惠勤,从公游三十余年,公常称之为聪明才智有学问者,尤长于诗。公薨于汝阴,余哭 之于其室。其后见之,语及于公,未尝不涕泣也。勤固无求于世,而公又非有德于勤者,其所以涕泣不忘,岂为利也哉。余然后益知勤之贤。使其得列于士大夫之间而从事于功名,其不负公也审矣。④熙宁七年,余自钱塘将赴高密,勤出其诗若干篇,求余文以传于世。余以为诗非待文而传者也,若其为人之大略,则非斯文莫之传也。【注释】①勤上人,即僧惠勤。②叙,也写作序。19.依次填入第①段和第③段的方框内,最合适的是()A.也者B.乎也C.矣焉D.哉矣2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看不上翟公宾客的品性,但还是肯定翟公的为人,并以此衬托下文的欧阳修。B.欧阳修胸襟开阔,并不因为某些士人对不起自己而放弃推荐士人。C.惠勤念念不忘欧阳修,是因为欧阳修的指导让他的诗文扬名于世,他很感激。D.苏轼之所以答应给惠勤作序,主要是为了借此发表议论和赞赏欧阳修,对于惠勤本人并没有评价。2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B.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C.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D.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22.本文为诗集序文,全文却无一处言及诗集的内容,根据本文最后两段,分析作者作序的用意是什么?【答案】19.D20.B21.D22.开篇先写翟公,由翟公而欧阳公,由欧阳公带出惠勤,由人品而诗品,强调了一个“贤”字的重要性。本文为人的诗集作叙,而无一处言及诗作内容,打破了常规叙文的写法,这样写体现了作者别出心裁的构思,也体现了苏轼对惠勤对师友赤诚情怀的赞颂。【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而公之所以待客者独不为小”的意思是:而翟公用来对待宾客的态度难道就不是很小气么!句末应表示反问的语气,所以用“哉”。 “贤于古人远”的意思是:比古代人贤明得多了。所填的句末语气词翻译为“了”,侧重感叹语气。故选用“矣”。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看不上”错误,原文是不赞同。C.“是因为欧阳修的指导让他的诗文扬名于世,他很感激”错误,原文说欧阳公经常称赞他聪明,有才智又有学问,尤其擅长写诗歌,并非“欧阳修的指导让他的诗文扬名于世”,且文中明确指出“而公又非有德于勤者”。D.“主要是为了借此发表议论和赞赏欧阳修,对于惠勤本人并没有评价”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若其为人之大略,则非斯文莫之传也”,意思是“但是像他待人(那样真诚)的大致情况,却是除了我这篇序文而没有办法流传的了”。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死一生,才知道人与人的交情。一贫一富,才明白交友的情状。一贵一贱,真正的交情才显现出来。“一死一生”“一贫一富”“一贵一贱”句式相同,“乃知交情”“乃知交态”句式相同,据此可知断句应为: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文章前两段将翟公对待宾客的态度和欧阳公对待宾客的态度进行对比,并在第三段指出“翟公罪客,而公罪己,与士益厚,贤于古人远矣”,突出一个“贤”字;接着作者由欧阳公写到惠勤,“勤固无求于世,而公又非有德于勤者,其所以涕泣不忘,岂为利也哉。余然后益知勤之贤”,同样突出一个“贤”字。由此可见,作者为诗集序文的用意之一是强调“贤”的意义。“余以为诗非待文而传者也,若其为人之大略,则非斯文莫之传也”,“为人之大略”主要指惠勤对师友赤诚情怀,所以作者为诗集序文的用意还有对惠勤对师友赤诚情怀的赞颂。参考译文: 当年翟公被罢去廷尉一职,他手下的宾客没有一个人来到(他家慰问)的。这之后再被启用,宾客们想再回到他家去。翟公在自己门上大大写了句话说:“一死一生,才知道人与人的交情。一贫一富,才明白交友的情状。一贵一贱,真正的交情才显现出来。”世人把这作为批评宾客们的口实。但我曾经看不起他的为人,认为宾客们确实是浅薄的,而翟公用来对待宾客的态度难道就不是很小气么!过去的太子少师欧阳公喜好读书人,称为天下第一。读书人中有一句话符合于道理的,他不远千里去求见他,比读书人求见与他更急迫。因此完全招来了天下的豪杰俊才,从普通人而显名于人世的已经很多了。但是读书人对不起欧阳公的也不时有一些。我曾经感慨而叹息,认为人是难以真正明白的,并把这作为喜好读书之人的警戒。我料想欧阳公对于读书人,从此多少会厌倦了吧。但在他年老退休在颍水边时,我去拜见他,他却还是谈论读书人中的贤能者,唯恐他们不被社会所知闻啊;至于那些对不起自己的,却说:“这个罪过在我身上,不是他们的过错。”翟公的宾客,在死生贵贱之间辜负了他,欧阳公之士,在瞬息俄尔之时背叛了他。翟公怪罪于宾客,然而欧阳公却责备自己,他和读书人的感情更加深厚,比古代人贤明得多了。欧阳公不喜欢佛教和老庄哲学,他的门生中有研究诗书学习儒家仁义之说的,一定引荐并推荐给朝廷。佛教徒惠勤,跟着欧阳公学习了三十多年,欧阳公经常称赞他聪明,有才智又有学问,尤其擅长写诗歌。欧阳公在汝阴去世,我到他的家中去哭祭他。这之后我看见了惠勤,话语中说到欧阳公,未尝不哭泣流泪的。惠勤本来就对俗世无所要求,欧阳公又没有对惠勤有什么恩德,他之所以哭泣流泪不忘欧阳公,难道是为了利益么?我在这件事之后才更加懂得惠勤的贤能。假如他能够排列在士大夫中而积极追求功名,他不会辜负欧阳公是很明白的了。熙宁七年,我从钱塘将要到高密去,惠勤拿出自己的诗若干篇,请求我写篇序文帮他把他的诗歌流传到世上。我认为他的诗歌不必等待我的序文而流传,但是像他待人(那样真诚)的大致情况,却是除了我这篇序文而没有办法流传的了。三、写作23.博尔赫斯说:“一切可能犯下的文学错误我都犯过,而这一点也使得我有时候获得了正确。”这句话蕴含的道理不只是表现在文学领域,生活中也是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答案】略。【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关键句:“一切可能犯下的文学错误我都犯过,而这一点也使得我有时候获得了正确”,这句话的含义是,犯错虽然令人沮丧,但并不可怕,甚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错误使人成长,使人收获经验、吸取教训。这句话是文章立意的基础,指明了文章写作的方向。人人都不免犯错,有些共通性错误也许很多人都会遇到,某些错误可能会让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某些已经犯过的错误可能还会一再重复……犯错无疑是令人不快、后悔、失望的,但犯错并非没有积极意义。材料中“而这一点也使得我有时候获得了正确”正是在探索犯错的正面影响——生活本身就需要不停地探索,而犯过的错越多,就意味着人生经验越丰富、获得的经验教训越丰厚,就能避免再走弯路错路,能从中磨练出冷静的态度,学会应对的方法,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行文时,应以“犯错的积极意义”为指导思想,将“不怕犯错,从错误中成长”作为中心论点,可以从犯错使人获得经验、犯错予人压力和动力、犯错促使人尽快成长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最后总结论点。立意:1.犯错让人学会反省,善于总结。2.犯错让人吸取教训,收获经验。3.犯错让人认知清晰,直面自我。4.犯错让人学会思考,少走弯路。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控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市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线上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洋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三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上海南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3 23:34: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298.7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