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寓讽谏,含蓄告诫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沂:“沂”“舞雩”。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虚词:“而”“之”“也”。2.按要求选择。围绕“闵行区图书馆借阅情况”主题向图书馆借阅管理员展开调查,下列拟写的访谈问题最适合的一项是()A.图书馆图书文献有哪些类别,最有价值的馆藏是什么?B.哪一类图书的借阅比例最高,借阅人群有什么特点?C.某类图书为什么借阅比例高,有什么推荐的书吗?D.读者借阅周期一般多久,续借情况多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题干要求围绕“崇明区图书馆借阅情况”这一主题向图书馆借阅管理员调查。所以拟写的访谈的问题应该以借阅管理人员比较熟悉的内容为宜。ACD所涉及的问题都比较有深度,更适宜于向图书馆的领导管理人员提问,比如A项“最有价值的馆藏”这些问题,需要对图书馆所收藏的图书进行一些梳理研究方可合理的回答。C项“某类图书为什么借阅比例高,有什么可推荐的”这样的问题,需要分析借阅的深层次原因,对于一般的借阅管理员来说也很难回答。D项关于“借阅周期”和“续借情况”等问题,没有做过专门统计的人也不好回答。 故选B。3.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红楼梦》里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于彼此都联络有亲,使得他们命运与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但《红楼梦》作为故事中心展开的家族系统,是荣宁二府所代表的贾家。①这样一来,贾家的身价自然不同寻常。②何况贾家的荣宁二公都是从龙入关的有功之臣,其家世基业,已历百载,族望地位远非史、王、薛三家可比。③这缘于贾政和王夫人的大女儿贾元春,被当今皇帝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并加封为贤德妃。④贾家比之另外的三家,其不同之处在于,它与朝廷有直接的联系。A.③④①②B.④③①②C.②④③①D.①④③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能力。上文语境“但《红楼梦》作为故事中心展开的家族系统,是荣宁二府所代表的贾家”总说贾家身价的不同寻常,下文从两个角度具体说明不同之处,第一点即④“贾家比之另外的三家,其不同之处在于,它与朝廷有直接的联系”,进而揭示贾家身价更高的原因一,③“这缘于贾政和王夫人的大女儿贾元春,被当今皇帝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并加封为贤德妃”,然后从与朝廷关系方面对“身价”高的情况做一总结,①“这样一来,贾家的身价自然不同寻常”,最后再进一层说明贾府地位不同寻常的第二重原因,“荣宁二公”的功劳、家世基业等也提升了身价,也就是②“何况贾家的荣宁二公都是从龙入关的有功之臣,其家世基业,已历百载,族望地位远非史、王、薛三家可比”。故选B。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典型①人们把作家创作出来的那些高水平的人物,称为典型,或典型人物。②从一般道理上说,作家所写的人物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接受和认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人物就是典型人物。但从理论上界定,还真是一件难事。从人类最初的叙事作品到今天,作家和理论家对于如何写人物,看法发生了许多变化。③朱光潜先生曾对典型这一概念作过考证:“典型”(Tupos)这个名词在希腊文里原义 是铸造用的模子,用同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模一样。这个名词在希腊文中与Idea为同义词。Idea本来也是模子或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涵义,引申为“印象”“观念”或“思想”。由这个词派生出来的Ideal就是“理想”。所以从字源看,“典型”与“理想”是密切相关的。④这就是说,典型这个概念虽然在近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但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⑤亚里斯多德在为诗所作的辩护中曾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人要写“有普遍性的事”,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他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会给人物起名字。⑥在这里,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一条写人物的原则,先把人物普遍化,也就是抓住同一类人物的共性,然后再给人物个别性,如起名字。在这一思想中,涉及到了人物的典型性问题,“典型”几乎与“□□”成了同义词。其实,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这种类型化思想反映出文学创作已经不满足于对个别的人物和琐碎的事件的描写,而要写出包含更多意义的作品,这是叙事文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从此,西方叙事文学就沿着这条类型化的道路向前发展。⑦18世纪以后,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获得长足的发展。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朱光潜先生对此做了客观的总结:第一,黑格尔并不把人物性格看作抽象的东西,而是把它看成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分的。其次,黑格尔不但把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而且看作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辩证发展的结果。第三,黑格尔要求典型人物性格须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只是理念的象征或符号。⑧朱光潜先生的评价是公允的。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⑨在17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他在《水浒传》的批评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理论,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⑩除金圣叹外,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点评也取得了很高的理论成就。有人因为中国传 统叙事学是点评式的,所以认为叙事研究缺少理论深度,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叙事研究包括人物塑造问题,不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创造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叙事研究,尤其是典型人物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的创作基础上的,所涉及的理论往往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命题出发,所以更具有美学价值。⑪20世纪中期后,中国文艺理论界对典型理论的研究展开过较大规模的研讨,力图揭示典型作为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形成的主要观点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4.填入第⑥段方框中的词语,最不贴切的一项是()A.共性B.类型C.原型D.特征5.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文中阐释的“典型”概念不限于小说创作的范畴。B.黑格尔的《美学》丰富了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C.马恩的典型理论是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和总结。D.古希腊时期对“典型”理论有了深入探讨和界定。6.假设以下说法都成立,最能支持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的一项是()A.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B.历史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的性格形成。C.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在于丰富和多元。D.典型人物是被读者认可的高水平人物。7.作者对第⑩段中的“错误的看法”作了反驳。你认为反驳是否有力?请具体评析。8.用文中第⑪段的观点,从林冲、王熙凤、别里科夫、祥林嫂这些典型人物中选择其一加以分析。【答案】4.C5.D6.A7.答案示例1:反驳有力。理由是:评价叙事研究的水平不仅包括理论是否深浅,还体现在创作水平的高下上。中国的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基础上的,如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提出了系统又深刻的人物塑造理论,概括了典型人物的美学特质,理论研究与叙事创作相辅相成。答案示例2:反驳不力。理由是:叙事研究应该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发现上,作者仅列举了金圣叹的《水浒传》点评来阐述中国叙事研究的成果,而且点评式的研究缺乏理论的提炼,个案不足以支撑“中国叙事研究有理论深度”的观点。 8.答案示例:阿Q形象具有“典型”的美学特质:他在与未庄人的冲突中所表现的自夸又自贱、自负又自嘲为其所独有,其言行、心理展现的保守愚昧、忍辱屈从集中反映了旧中国不觉悟又善自欺的国民劣根性,“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成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概念。【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概念的能力。结合“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分析可知,“类型化的思想”指向“类型”;“共同特征”指向“共性”和“特征”。故“典型”里包含了“类型”,“共性”和“特征”,没有“原型”。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D.“深入探讨和界定”错误。原文只说“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并没涉及“深入探讨和界定”的问题,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分析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应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即“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反驳有力。理由是:结合“叙事研究包括人物塑造问题,不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创造问题”可分析出,评价叙事研究的水平不仅包括理论是否深浅,还体现在创作水平的高下上。结合“中国的叙事研究,尤其是典型人物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的创作基础上的” 可分析出,中国的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基础上的。“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所涉及的理论往往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命题出发,所以更具有美学价值”,据此分析,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提出了系统又深刻的人物塑造理论,概括了典型人物的美学特质,理论研究与叙事创作相辅相成。若说反驳不力,可从中国叙事研究的具体特点分析:事例的单一性:作者仅具体列举了金圣叹的《水浒传》点评来阐述中国叙事研究的成果,且“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这个观点也是一家之言,个案不足以支撑“中国叙事研究有理论深度”的观点。理论特点:中国传统叙事学是点评式的,举的例子“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即是简单点评,明显缺乏理论的提炼,所以叙事研究缺少理论深度。而叙事研究是应该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发现上的。【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⑪段观点是: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解答本题,要分析出相关人物的个性与共性,并挖掘出典型意义。比如林冲的形象具有“典型”的美学特质。在一百零八个上梁山的人物中,真正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一再退让,却又步步被逼,走投无路,最后只好拼死反抗,上梁山的,唯有林冲。林冲就是在求生存的斗争中忍让,忍让,再忍让,直到忍无可忍,最后才爆发处愤怒的吼声。林冲杀死陆谦等三人,不仅是他对高俅的坚决反抗,而且也是他同原来为之尽忠效力的封建朝廷的彻底决裂。从此,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梁山。他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典型代表。林冲虽然是一个英雄,但是他是一个悲剧英雄,并且他是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下产生的一个典型人物,可以说林冲反映了封建时期很普遍的现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把河流蹬在身后①退休前,父亲是个货运司机,跑长途。他总是喜欢跟我炫耀自己的光辉岁月,总说是他轰隆隆地把母亲和我拉进了新世纪。 ②父亲一辈子只会开车,也没有培养什么业余爱好。母亲去世后,他独自一人打发晚年生活。我把他从乡下接到城里,在运河边买了一套公寓。60岁那年,医生检查出父亲的脊椎变形、增生,于是就教他倒着走路来锻炼锻炼脊椎,减轻疼痛。他很快喜欢上了这项运动,一日两次,在运河边的马路上往往复复,服药般定时定量。只见他双手握拳,双臂前后摆动,就像胸前摆着一只方向盘,倒车般一步步朝后退去。③这个爱好终结于一次有预谋的“碰瓷”。几个游荡于马路上、专门挑老人下手的江湖骗子,让父亲遭遇了一次少有的挫败。这是一场不太高明的骗局,往往一眼就能识破,父亲为什么轻易上当了呢?父亲真的老了,已经搞不掂这个时代了,我的心里一阵疼痛。④父亲再不乐意在路面上倒行了。在运河边散散步,木呼呼的,找僻静的一截河岸,坐在椅子上,晒晒太阳。我劝他再学点什么,他却兴致不高。⑤有一天上午,我接到父亲的电话,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决定练习游泳,他打算到运河里游一游。我当即警告他,千万别做这事,这条河看起来平缓,实际上太危险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不会游泳。可父亲却很兴奋,向我说起老家乡下的那条河,他说他从小就是泡着这条河水长大的,电话里,我听到了一声清脆的船鸣,我猜父亲正站在河边,羡慕地看着那艘船,仿佛运河是他即将启航的另一条公路。⑥父亲为运河游做足了准备。他到小区的游泳馆,请了个游泳教练,一对一地教他,并且只教一个动作——仰泳。父亲觉得仰泳这个姿势太优雅了。人像睡觉般仰卧在水里,头枕在水面上,双臂在身体两侧轮流滑水,双腿夹着水往后蹬,一往后蹬,人就往前飙出几米。⑦除了每天到游泳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自行练习。他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棉裤,仰卧在客厅的木地板上,双手在身体两侧划着地面,双脚则配合地往后蹬。他先是在原地滑动,反复练习之后,他开始尝试着在地板上游。父亲的方向感很强,他的脑袋就像一个舵,能准确地判断出,前方十点钟的位置是房门,左边九点的位置是一张茶几,右边四点的位置是一只拖鞋……父亲摆着舵,轻易地绕开了这些障碍物。没多久,父亲已经可以仰躺在水面上,周游游泳池了。即使池子里人再多,父亲都不会撞到他们,像一条无声无息的鱼,优雅地从大块头身边掠过。⑧终于,在一个午后,父亲从一场充足的午睡中醒来。他开始行动了。精神抖擞地往河边走去……他平躺在河面上,顺着流水的方向,不紧不慢地,两手划水,两脚蹬水,脑袋顶水,那丛大背头被浸湿了,坍塌下来,藤蔓般稀稀拉拉地攀在他头上。父亲惊讶地发现,在这里游泳根本不费力气,比在木地板上,游泳池里省力多了。他开始放松身体,快乐地、轻盈地向前浮游,并不时扭头看两岸风景。 ⑨父亲优雅的游泳逐渐吸引了两岸的观众,其中有几个人,还迈起了碎步,一路跟着父亲,跟了一会儿,他们看到货船驶过来了。岸上的人开始揪起了心,好像父亲很快就会被卷到船底下,有的人还甚至朝父亲呼叫起来。⑩父亲却丝毫不理会那喊声,他慢条斯理地继续直线朝前游,仿佛脚掌上安着两只后视镜。在人们还没叫喊之前,他就先看到了船,并且完全掌握了它跟自己的距离,游着游着,他索性停下来,身体静止在水面上,很享受地朝天空打个呵欠,远远望去,那样子真像是睡着了。⑾货船越驶越近,岸上的人仍在叫喊,甚至朝父亲打起手势——他们以为父亲是个聋子,喊声未落,只见父亲双腿一蜷,身体一个侧翻,沉入水里,几秒之后,又浮出了水面,他脑袋朝下,背朝天空,张开四肢,像一只敏捷的青蛙,迅速地朝岸边游去,给货船让出了路来……⑿货船朝远方开远了,风平浪静。父亲又回到了河中央,他安详地仰躺着,闭着眼睛。父亲不需要感知方向,他驶向了远方,他的脚一用力,运河被他蹬在了身后,再一用力,整个城市都被他蹬在了身后。9.第①-⑤段中出现的“我”,从第⑥段开始不再直接出现,这样处理有何作用?10.第⑩段中“仿佛脚掌上安着两只后视镜”一句,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加以赏析。11.第⑾段画线部分描写父亲游泳,语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12.赏析作品塑造的父亲形象。【答案】9.这样的处理可以突破“我”视角的限制,便于渲染父亲游泳的细节和内心活动。另外,如果“我”在场就会阻止父亲游运河的“危险”行为,现在这样处理可以避免漏洞,使情节更合理。10.句中“后视镜”就近取譬,呼应父亲的职业身份,与上下文的“公路”“方向感”等词相照应。这一句生动地表现出父亲游泳像开车一样掌握方向,把握距离,轻松自在,游刃有余。11.“双腿一蜷”“一个侧翻”写父亲变换泳姿,用词生动准确,表现出父亲的灵活有力。“脑袋朝下,背朝天空、张开四肢”描摹出父亲从容自在的游泳姿态,很有画面感。“像一只敏捷的青蛙”运用比喻手法,以人们熟悉的动物写父亲此刻的姿态,突出了动作的灵敏,又使画面生动有趣。12.作品通过表现父亲的前后转变,并着重描写学游泳和在运河游泳的一系列细节,成功塑造了父亲的形象。父亲不甘于自我价值的失落,退休后以游泳来挑战自我、证明自我,体现出积极、自信的精神,是一个平凡而富有生命力的老人形象。 【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我”是第一人称,有视角限制,一般只能写“我”所见所闻的事;第一到五段是“我”见闻过的父亲,而第六段开始,则是父亲计划去运河游泳并为之所作的准备,“我”对父亲去运河游泳的计划是不赞同的,故而父亲的这些行为“我”当时都并不在场,避免“我”的出现可以让集中笔墨描写父亲游泳的细节而不至于被“我”的视角限制,也不会有“我”的阻挠而让故事横生枝节。【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后视镜”的比喻符合父亲的身份,父亲原来是一个“货运司机”,习惯以后视镜来判断“路况”,故而即使父亲在游泳,也用符合他职业身份的“后视镜”来作比,更能够体现父亲方向感强、反映敏捷的特点;又形象地写出父亲仰泳便犹如他开车一样,能“先看到了船,并且完全掌握了它跟自己的距离”,自在轻松,经验老到。【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双腿一蜷”“一个侧翻”“沉入水里”“浮出了水面”是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父亲变换游泳姿势的敏捷灵活,反应迅速;“脑袋朝下,背朝天空,张开四肢,像一只敏捷的青蛙”,细节描写后又把父亲变化后的泳姿比喻成“青蛙”,让人们脑海里能浮现出相应的画面,能够形象地感受到父亲游泳的姿态,同时也借青蛙善泳的形象来反映父亲游泳时动作的灵敏迅速,让画面更生动有趣。【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结合“于是就教他倒着走路来锻炼锻炼脊椎,减轻疼痛。他很快喜欢上了这项运动,一日两次,在运河边的马路上往往复复,服药般定时定量。只见他双手握拳,双臂前后摆动,就像胸前摆着一只方向盘,倒车般一步步朝后退去”“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决定练习游泳,他打算到运河里游一游”可知,可以看出父亲的转变; 然后文章详细的描写了父亲练习游泳和游运河的情景,“除了每天到游泳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自行练习。他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棉裤,仰卧在客厅的木地板上,双手在身体两侧划着地面,双脚则配合地往后蹬。他先是在原地滑动,反复练习之后,他开始尝试着在地板上游”“即使池子里人再多,父亲都不会撞到他们,像一条无声无息的鱼,优雅地从大块头身边掠过”“他平躺在河面上,顺着流水的方向,不紧不慢地,两手划水,两脚蹬水,脑袋顶水,那丛大背头被浸湿了,坍塌下来,藤蔓般稀稀拉拉地攀在他头上。父亲惊讶地发现,在这里游泳根本不费力气,比在木地板上,游泳池里省力多了。他开始放松身体,快乐地、轻盈地向前浮游,并不时扭头看两岸风景”,表现了父亲敢于挑战自己、积极自信的特点;“父亲不需要感知方向,他驶向了远方,他的脚一用力,运河被他蹬在了身后,再一用力,整个城市都被他蹬在了身后”,退休后的父亲找到了人生的乐趣,不再失落,体现出积极、自信的精神,是一个平凡而富有生命力的老人形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_____(北宋)孔武仲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13.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A.夜泊B.野寺C.山行D.江上14.对第二、三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景象悠远宽阔,笔触则又细腻传神。B.写景远近结合,丰富立体而有情致。C.写秋日景色萧条冷落,富有画面感。D.写眼前所见,也含有诗人揣度之辞。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3.D14.C15.首联以“万里长江”映衬“一叶舟”传递出羁旅的寂寞萧索,而秋天触动诗人,让他心绪难平;二、三两联描绘秋光烂漫,一片生机的景象,这样的景象消释了作者的寂寞萧索;尾联写廖廓江天激发慷慨昂扬的少年壮志,以不愿垂钓沧江、归隐江湖表达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志向。【解析】【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题目的能力。根据诗歌中的“长江”“落日”“前滩”可知,这里展现出的是江上的美丽风光,故标题应为“江上”。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写秋日景色萧条冷落,富有画面感”错误。这两联描绘秋光烂漫,一片生机的景象。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中,“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通过“一叶舟”传递出萧瑟的秋风,展现出寂寞萧索的人生感受。颔联和颈联中,“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描绘是秋光,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之感,突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之感。尾联中,“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突出辽阔江天的美景和垂钓沧江,归隐江湖的志向。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延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①,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③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④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注】①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辙自谓必见黜()(2)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17.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范镇难之()A.责问B.感到为难C.怨恨D.担心18.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命辙之属()A.写文章B.嘱托C.属下D.连缀19.第④段画线部分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B.辙性沉静简洁/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20.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21.第①②段画波浪线的两句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22.结合第③段苏辙谏言内容,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光皆不能从”的原因。【答案】16.①.免职,罢免②.仔细17.B18.C19.D20.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21.两处画线句,一处面对皇帝,一处面对执政的王安石,苏辙都敢于直言,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表现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形成回应,强化了人物形象。22. 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式,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黜:罢免,免职。句意: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免职。熟:仔细。句意: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难:感到为难。范镇感到为难。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属:属下。句意:让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性沉静简洁”和“为文汪洋澹泊”是两个并列的句子,应在中间断开,排除AC;根据上边分析,“汪洋澹泊”是两个并列的词语,和前文“沉静简洁”相呼应,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中外”,朝廷内外;“抵”,给,送给;“力陈”,竭力陈说。【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延之事,尤为切至”,意思是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意思是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这两处画线句,第一处是在皇帝面前的行为,第二处是在执政的王安石面前的行为,对于这两个位高权重的人,苏辙都敢于直言,直言其中的弊端,不因为对方位高权重而阿谀奉承,表现了苏辙正直耿介的性格特点。另外,“因极言得失”“辙尽言其弊”,这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非常相似,前后形成呼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苏轼正直、不阿谀奉承的人物形象。【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看司马光为什么会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的主张。文章说“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由此可知,司马光是因为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制度,另立新的条例。再看苏辙是如何回答的。苏辙说“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苏轼认为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总体来讲苏辙的建议没有切中肯綮。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式,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但是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参考译文: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免职。考官司 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让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代王昭君谢汉帝疏①【北宋】柳开①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②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虽年华代谢,芳时易失,未尝敢尤怨于天人;纵绝幸于明主,虚老于深宫,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征前帝之事,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②,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臣妾安敢不行矣。况臣妾一妇人,不能违陛下之命也。③(甲)今所以谢陛下者,以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是大臣之事也。(乙) 今用臣妾以和于戎,朝廷息轸顾之忧,疆场无侵渔之患③,尽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于臣妾之身矣。(丙)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幸是望,今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戎,静边戍之名,垂于万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丁)愿陛下宫闱中复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足虑于陛下之心乎!④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注】①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和亲。②掖垣:指皇宫。③轸顾:深切怀念;侵渔:即侵夺。23.“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我们在本学期学过与本文文体相同的课文是《_________》。24.下面的句子插入文中甲、乙、丙、丁中的_________处最恰当。食陛下之重禄,居陛下之崇位者,曰相,宜为陛下谋之;曰将,宜为陛下伐之。25.对第②段画线句的写作用意理解最恰当一项()A.交代国家正处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B.突出当时汉朝战事正酣,君王迫不得已派昭君出塞。C.陈述长年战争耗尽民力,显示出塞和亲的重大意义。D.描写匈奴南侵势不可挡,表明昭君出塞是为君分忧。26.全文代拟王昭君口吻上疏汉帝,其写作用意是____________27.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23.《谏太宗十思疏》24.乙25.A26.借古(王昭君和亲)讽今(北宋统治者一味妥协求和),或借题发挥。27.①汉统治者将本该由大臣承担的责任加于一个弱女子身上,讽刺了汉元帝做法的荒唐。②通篇正话反说,表面上反复强调自己心存感谢,实则内心怨愤悲苦,讽刺效果更强。【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疏”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如“奏疏”。教材中学过《谏太宗十思疏》,就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提出十条建议,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联系文本内容,“曰相,宜为陛下谋之;曰将,宜为陛下伐之”,紧承乙处“是大臣之事也”,“谋之”“伐之”都是大臣的事情。后面紧接“今用臣妾以和于戎”,与上文形成转折,联系紧密。【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是写当时汉朝正处于危难之际,联系后文“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可知画线句的写作用意是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故选A。【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君臣以“先南后北”的政治方针,逐个拨掉南方各地的割据小国,然心腹之患,夙夜之叹,仍然是雄踞北方而且占据幽云十六州的辽朝”,柳开“替”古代和亲美女王昭君撰写临行前向皇帝的“告别信”,正是委婉提醒宋朝君臣不要仿效汉朝皇帝类似“和亲”的怯懦政策,一味妥协求和,以免招致后世的讥笑,所以从写作手法上应是借古讽今。【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联系文本内容,“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汉统治者将本该由大臣承担的责任加于一个弱女子身上,而王昭君没有任何怨言;实际上王昭君不是没有怨言,而是有满心的怨恨悲苦,王昭君不仅不怨,反而反复强调自己心存感谢,讽刺效果更强;也讽刺了汉元帝做法的荒唐。参考译文:臣妾接受皇上的命令出使嫁给单于,大家都说我怀有怨恨愤怒的心思,这是不了解我的心意啊。我现在就要出发了,请允许我用文字来与陛下告辞,以表明我内心没有怨愤。我年少时接受皇家的选拔,得以列入嫔御(侍妾与宫女的总称);虽然岁月更替,美好的时节容易流逝,不曾敢抱怨命运怪罪别人;即使得不到圣明的君主的宠幸,在深宫中等闲的老去,我知道(这是)我的命数如此。想不到国家因为少数民族(作乱)不曾停止,战火依然热 烈,胡人的马匹到南方来放牧(入侵南方的意思),圣明的君主担忧北方(的侵略),忧虑、烦恼、出师、征战,耗尽了民众的人力财力。追思先帝的事,发起和亲的政策,从皇宫中派出我,到沙漠中去嫁给匈奴,这是国家深刻的思考和长远的谋略,减少劳力和耗费的大计啊。我怎么敢不出行呢?何况我是一个妇人,是不能违背陛下的命令的。现在用来与陛下作别的,用来安定国家,稳定社稷,结束战乱,平定边关的,这是大臣的任务。现在用我来和少数民族和亲,朝廷没有深切的忧虑,疆场没有侵略的忧虑,全拴在我身上了。这大臣的任务,有朝一日的功绩,全都转移到我的身上了啊。我最初以安静的呆在宫中为想法,收到宠爱为期望,现在反而有安定国家,稳定社稷,结束战乱,平定边关的名声,流传万代,这样我还能有什么怨愤啊?希望陛下的后宫中还有像我这样的,这样我死之后,可以用来嫁给单于,那么国家安危的事情,又哪里值得陛下心中考虑呢!陛下把这样的安危托在我这样一个妇人身上,我哪里敢一声不想就和陛下告别呢!三、写作28.偶像,指人们心目中仰慕的对象,有人认为应该崇拜它,也有人认为需要打破它。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给了一个话题即“偶像”,并给考生提供了两个写作方向:有时我们要崇拜它,有时则要打破它。也就是说偶像可能既有值得我们敬仰、学习的一面,也可能有应当被批判,需要我们辩证看待的一面。如果一味崇拜偶像,就意味着放弃独立思考,闻一多说过,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此题看似简单,却需要考生在作文时采用辩证的眼光去剖析问题,此题为辩证类作文题,辨证类作文的概念或观点往往看上去是对立的,相反的。考生在议论时可采用以下辩证分析框架,首先明确什么是偶像,然后明确我们有时要崇拜他,有时则要打破他;再分述,一味崇拜会走向一个极端,一味打破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最后总结,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分寸,辩证地看待偶像,才能恰到好处。在论证过程中,考生可以采用因果分析法、反向假设法、辩证分析法,其中反向假设法包括 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所举事例中的人物、行为、过程等相关因素作“假设性变换”,创设一种与原事件相关或相对的情境,这样能够将事件的意义普遍化,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开阔与纵深;二是假设分析,也就是通过设想与已有事实相反的原因、条件或做法,推论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在与原事实的比较中证明观点的正确性。立意:1.对偶像的崇拜不可盲目。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崇拜偶像,打破偶像,成就最好的自己。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在线教学评估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控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市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线上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洋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线上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3 23:24: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42.3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