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4
2
/24
剩余2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1学年第二学期南模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线上期末考试(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18分1.按要求填空。⑴____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⑵________________,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苏洵《六国论》)⑶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写阿房宫的占地广且巍峨高大。【答案】①.莫春者②.春服既成③.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④.覆压三百余里⑤.隔离天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莫、既、覆。2.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回目中将探春称为“敏探春”。结合小说第五十五回或第五十六回的内容,简要阐释“敏”的内涵。(分析其中一回内容即可)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答案】探春的“敏”在于思维敏捷锐利,在敏捷的思维下,言谈举止敏捷利落,口才了得,见解不凡。在第五十六回中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贾府多年积累的弊端,也只有探春这样聪敏锐利的女孩子才可以指出来并能实施改正。抄检大观园时,贾探春一巴掌怒扇刁奴,更尖锐地指出:“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的敏锐就是那么清楚地看透事情本质,一剑封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探春之“敏”表现于多方面,比如敏丽三姑娘探春的美丽是有目共睹的。“俏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生辉,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比如敏慧,当然,徒有外表也不行,还要有内在之敏慧。探春的才情是毋庸置疑的了,大家 族的小姐都是精心培养,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探春更是写得一手好字,闺房那些名人法帖,宝笔筒砚,还有各色笔筒笔海里插着如树林一般的笔,足见探春在行书写字上下过功夫,颇有造诣。探春的内慧还体现在高雅的情致和开阔的心胸眼界。作为一个贵族小姐,探春发动而组建了海棠诗社,“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连贾宝玉都认为“三妹妹高雅”。而开阔的胸怀,除了“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这样的不让须眉的诗词情怀,更多的还是探春那惊世骇俗的一句,“我但凡是个男儿,可以出的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一番道理。”纵观整个红楼梦一文,且不提女子就是再出色的男儿也没有如此情怀豪气。比如敏锐,探春最出色的还是思维敏捷锐利,在敏捷的思维下,言谈举止敏捷利落,口才了得,见解不凡。也难怪下人们觉得这个三小姐精细不让凤姐,如玫瑰般“有刺扎手”,不敢造次。一般的女孩子,出去玩乐就是单纯的玩乐,那还有别的什么想法,独独探春,就是吃喝玩乐的时候表现其敏锐不凡的一面,在赖大一家的小花园宴请,探春就得到了感悟“就那么一个小园子,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不要说娇生惯养的大家小姐,就是普通人跑到别人家玩,也不可能有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如此敏锐独到的视角。起码整个贾府的大小主子谁会考虑到这些,一个个只忙着享受贪玩,贾宝玉贾蓉薛蟠还搞出来一出闹剧,这些男儿与探春比起来,简直就是愚钝的夯货,天差地别。还有敏感,才自精明气自高,这般出色的聪敏女孩子,可惜还是被亲生母亲赵姨娘所累。对于赵姨娘时不时都要彰显自己存在完全不顾身份尊严的花式作,探春是苦恼又难过的,偏偏又无法置身事外,每每不得不给惹是生非的亲妈处理烂摊子,还时不时被亲妈质疑讽刺没有羽毛却忘了根本要攀高枝儿。这时候的探春是敏感的,倍受伤害。在第五十五回中,她忍不住控诉母亲:“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何苦”“早急了”是探春敏感又自尊的心理,这么一个出色的神采飞扬的女孩子,赵姨娘每次闹出的笑话,必让她觉得羞愧难过,颜面尽失,却又无可奈何。她恨铁不成钢,也苦口婆心劝说赵姨娘:“那些下人丫头原是顽意儿,喜欢就说说笑笑,不喜欢可以不理,不恕时也就让管家媳妇去责罚,不可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叫失了体统”。可惜探春这些金玉良言在赵姨娘是一点用都没有。3.按要求选择。(1)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 B.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C.斯用兵之效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与“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并国二十B.夜光之璧不饰朝廷C.覆之以掌,虚若无物D.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4)下列说法,不符合苏洵的《六国论》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答案】(1)D(2)C(3)A(4)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把;介词,因为。句意: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B.介词,同、和;介词,比。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C.助词,的;助词,取独。句意:这是用兵抗秦的结果;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D.都是连词,表转折,却。句意: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 迫。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却”使动,使……退却。句意: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A.名词作动词,礼遇。句意: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B.意动,以……为师。句意: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C.使动,使……减少。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D.名词作状语,当面。句意: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故选C。【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好事者”是“少年”后置定语。A.定语后置,“二十”数量词作定语,后置。句意:兼并了二十个国家。B.省略句,“不饰(于)朝廷”。句意: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C.状语后置,“以掌”是后置状语。句意: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D.状语后置,“于人主”是后置状语。句意:我却认为从皇上接受旨令。故选A。【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错,文末是借古讽今,“天下之大”指北宋的势力大。 故选D。二、阅读62分(一)(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大众文化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副产品。大数据技术基于用户分析,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和精准推送,帮助用户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互联网平台使人们不再从同样的渠道接收相同的资讯,也更方便人们依据自身的偏好、需求等因素,建立起各种网络社交关系,获得存在感、归属感,实现审美共情、情感共通。②圈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面对互联网世界中的海量内容,人们需要高效地筛选出有效信息,因此形成对特定信息源的偏好和依赖。另外,当前文艺类型和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细分,无论个人爱好多么小众,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都能找到同好。_________。然而这一过程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圈层内部与外界相隔膜,人的注意力和兴趣被限定在特定领域,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整体关注和认识。③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清楚认知大众文化圈层化的成因,认识到是技术的迭代和青年文化寻求个性标识的诉求彼此呼应,形成了今天的圈层化。另一方面,要从大众文化圈层化现象中,获取推动社会文化生产的有益启示。对身处文化圈层中的个体来说,则可将圈层文化中的部分要素为时代和社会共享,积极促进圈层文化与社会文化整体的互动互通,实现圈层文化的“破壁”“出圈”。【材料二】①圈层文化之间存在壁垒,但这并不代表圈层之间不能发生传播交流。无论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角度,还是从培养时代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考虑,打破圈层间的阻隔,建立共同体意识都十分重要。②想要打破圈层文化间的壁垒,必须_________。2020年2月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发布了团属虚拟偶像“江山娇”与“红旗舰”,号召大家给这两位团属爱豆打call,试图以动漫形象拉进与年轻群体的距离,以更好地传播主流文化,引导价值观。但这一初衷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还引发了差评。从跨圈层传播的角度来看,其原因便在于没有精准把握和正确解读“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的内核。政务媒体以虚拟偶像“营业”,使公众联想到某些情绪化、非理智的饭圈行为,导致了误读。 ③不同圈层之间的文化虽然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相通之处。只要把握它们的相通点,灵活转换传播形式,某个圈层的文化样式流通到另一个圈层,是可以被消化、重塑,以全新的、便于被接受的形象展现的,同样能够达到传播效果。4.将下列编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材料一第②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⑴同好之人可以在圈层内一起探讨,共同深耕⑵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加固了圈层⑶特定的文化圈层一经形成⑷各种应用通过精准推送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⑸创造和沟通的模式便随之诞生A.⑴⑷⑶⑵⑸B.⑵⑴⑶⑸⑷C.⑶⑸⑴⑵⑷D.⑷⑵⑶⑴⑸5.根据上下文,在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6.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③段观点的是()A.《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主流文化内容,都是在B站、豆瓣等二次元文化的聚集地率先走红。B.网络综艺《声入人心》以小众文化为切入点,将曲高和寡的歌剧、音乐剧进行流行化展示,让更多的受众领略高雅艺术之美。C.《光明日报》、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联合B站发布视频《后浪》,视频播放量迅速过千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过亿,传播效果显著。D.《大江大河》《我和我的祖国》等影视作品将视角从伟人、英雄转移到到普通人,以平凡的人、事反映时代,引发集体共情。7.结合材料一,解释“圈层化”的含义。8.根据以上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时空限制,人们不再局限于“血缘”“地缘”圈层内的信息互动,可以自由探索和选择自己的关注方向和投入空间。B.圈层化使个体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也使个人的社交关系和信息交互更广泛、更复杂,强化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连接。C.主流媒体要从用户思维出发,把握圈层中群体的情感需求与自我表达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和传播,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同。D.进行跨圈层文化传播若能打破圈层壁垒,找到不同圈层文化的交集,并运用有针对性的传 播形式,激起共鸣,也能有很好的传播效果。【答案】4.C5.抓住和理解其本质性,仅效仿外在形式而盲目“讨好”往往不得效果甚至踩雷。6.B7.“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根据用户偏好、需求等因素,将互联网使用者划定为若干个群组,“精准”推送不同种类的信息和文娱产品,人们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找到同好进行沟通和创造,由此产生特定文化圈层,形成大众文化圈层化。8.B【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此段探讨文化圈层形成的原因和利弊。前面说“无论个人爱好多么小众,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都能找到同好”,下面应当说这个圈层的好处,分析可知,(1)(3)(5)说的是这方面内容,其中(3)是前提,放在第一位,然后是(5),而(1)是对(5)中“创造和沟通的模式”的具体解释;⑵⑷是说圈层的加固,这层意思与后面的“信息茧房”相照应,应放在后面。整个排序为(3)(5)(1)(2)(4)。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句是第②段的总领句,是打破圈层文化间壁垒的做法。根据后面的例子可知,共青团中央想通过虚拟偶像“江山娇”与“红旗舰”来“拉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以更好地传播主流文化,引导价值观”,结果却因为“没有精准把握和正确解读‘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的内核”“以虚拟偶像“营业”,使公众联想到某些情绪化、非理智的饭圈行为,导致了误读”,从而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还引发了差评。由此可见,想要打破圈层文化间的壁垒,必须抓住和理解其本质性,仅效仿外在形式而盲目“讨好”往往不得效果甚至踩雷。【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③段观点是“只要把握它们的相通点,灵活转换传播形式,某个圈层的文化样式流通到另一个圈层,是可以被消化、重塑,以全新的、便于被接受的形象展现的,同样能够达到传播效果”。A.是说主流文化可以得到年轻人的追捧,但并未谈到具体原因,不适合做论据; B.“将曲高和寡的歌剧、音乐剧进行流行化展示,让更多的受众领略高雅艺术之美”,属于打破“小众文化”与普通受众的壁垒,采取灵活的形式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符合材料二第③段观点,能够做论据;C.只是说《后浪》播放量、话题量大,并未说到原因,不适合做论据;D.是影视作品作出的改变,没有谈到打破圈层壁垒的问题,不适合做论据。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结合“大众文化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副产品。大数据技术基于用户分析,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和精准推送,帮助用户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互联网平台使人们不再从同样的渠道接收相同的资讯,也更方便人们依据自身的偏好、需求等因素,建立起各种网络社交关系,获得存在感、归属感,实现审美共情、情感共通”分析,可见“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根据用户偏好、需求等因素,将互联网使用者划定为若干个群组,“精准”推送不同种类的信息和文娱产品,人们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找到同好进行沟通和创造,由此产生特定文化圈层,形成大众文化圈层化。【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也使个人的社交关系和信息交互更广泛、更复杂,强化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连接”错。材料一说“然而这一过程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圈层内部与外界相隔膜,人的注意力和兴趣被限定在特定领域,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整体关注和认识”,可见“圈层化”使个人的社交关系简单化,弱化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连接。故选B。(二)(13分)阅读《祝福》节选,完成各题。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9.小说采用倒叙方式,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放在开头,作用是。10.赏析节选部分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11.参考下面材料,结合选文部分,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有何意义。“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祥林嫂或者孔乙己或者闰土,在他们的故事中他们是活动者,却未必是自觉者;而“我”把他们的一生只取一部分作为记忆或者是叙述的内容,就决定了“我”选择的重点是经过自觉考虑的,他们作为“我”的思考材料,所能呈现的意义就是被“我”观察,被众人阅读。【答案】9.①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了解事情的原委,有引人入胜的力量。② 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10.(1)“瞪着的眼睛”,写出祥林嫂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希望死前得到解惑的坚决心态。(2)“那眼珠间或一轮”,写出她的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身心俱毁,濒临死亡边缘。(3)“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写出她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4)“她的眼钉着我的”,写出她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答案的迫切。总之,通过“画眼睛”,鲁迅先生生动地刻画出祥林嫂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11.①从情节角度看,文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全文先写“我”回到故乡遇到祥林嫂,得知她的死讯,然后通过回忆截取了祥林嫂一生事迹的几个片段,来展现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以旁观者的视角冷峻审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从而对这类事件和人物进行反思,得到更深刻的思想意义。②从主题角度看,“我”是一个批判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甚至采取逃避态度。这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劝谕,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显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倒叙手法作用。①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采用倒叙手法,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②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运用倒叙手法,一边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这就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瞪着的眼睛”,“瞪”写出眼神是直愣愣的,着重描写了祥林嫂眼睛的状态:用力睁大的样子。结合下文的肖像描写可以分析出这时的祥林嫂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沉重打击,失去了生活的希望,精神状态麻木,看到“我”后却极力想要询问一件饱含着她希望的疑惑,所以瞪大眼睛。故“瞪着”二字既描写出她麻木的精神状态又刻画出她希望死前得到解惑的坚决心态。 “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时的祥林嫂已经被鲁家赶出家门沦为乞丐,眼睛“间或一轮”仅仅证明她是一个“活物”罢了。无疑她已到了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的地步。这表明她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身心俱毁,濒临死亡边缘。但后来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不但考虑现世,还要考虑来世,这样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剧意味就更强烈了。“眼钉着我的”,“钉”字写出她把“我”当作救命的稻草,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答案,而无论哪种答案,对她都是沉重的打击。总之,通过“画眼睛”,鲁迅先生生动地刻画出祥林嫂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参考资料中说“‘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祝福》就采用外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文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参考资料中说“‘我’把他们的一生只取一部分作为记忆或者是叙述的内容”“‘我’选择的重点是经过自觉考虑的”。《祝福》中通过“我”的视角,选择了祥林嫂一生事迹的几个片段,来展现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如她是童养媳,丈夫死后自己跑到鲁镇做工;被婆婆抓回去被逼着嫁给贺老六,结果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她再次到鲁镇做工等。而节选部分是文章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写“我”遇到祥林嫂,她向“我”询问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而“我”无法回答,或是不敢回答,只好说“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选择这样一个片段来写,其实说明“我”是一个批判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甚至采取逃避态度,从而通过“我”揭露了知识分子的软弱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正如补充资料中所说“他们作为‘我’的思考材料,所能呈现的意义就是被‘我’观察,被众人阅读”。读者通过“我”的形象看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劝谕,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显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B.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C.“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D.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13.请从景情关系分析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2.D13.(1)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下片借“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错。作品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结尾两句写溪水西流的现象,即景生感,借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四)(17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①,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②,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①受图定鼎:受天命,定首都。②岩廊:比喻朝廷。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人君当神器之重⑵所言信矣15.把《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16.为《十渐不克终疏》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多反之而败俗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必竭诚以待下C.臣虽下愚虽董之以严刑D.而况于明哲乎必先淳朴而抑浮华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必固其根本”的“固”相同的一项是()A.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B.载舟覆舟,所宜深慎C.则重谷帛而贱珍奇D.屈己从人,恒若不足19.上面语段中,魏征都以历史上的君王为例展开说理,请辨析其作用。【答案】14.主持,掌管15.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16.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17.B18.B19.总结历史经验,通过历史上君王们前后做法的对比,从创业、守成的角度借古讽今,讽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善终”。【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人君当神器之重:国君掌握着帝位的重权。当,主持,掌管。所言信矣:所言确实不错呀!信,确实。【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得分点:“善始”,开头做得好;“克”,能够;“盖”,表推测语气,大概;“岂……乎”,难道……吗?【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出言没有人敢违背自己,所作所为人们必然遵从,于是公理、公道被私情所掩,礼仪、气节被个人嗜好所损而造成的吗?“出言而莫己逆”是宾语前置句,应是“出言而莫逆己”,应在“逆”后断句;“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句式相同,所以“公道溺于私情”前后均断句。【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之,代词,代前代君王成功治理之路。B.句意: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长得茂盛。以,连词,表目的。句意: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以,连词,表目的。C.句意:微臣虽然愚笨。虽,连词,虽然。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虽,连词,即使。D.句意: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而,连词,表递进。句意:必然崇尚淳朴而抑制浮华。而,连词,表并列。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必固其根本: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固”,使动用法,使……牢固。A.句意: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远,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B.句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覆,使动用法,使……翻,颠覆。C.句意:重视五谷、布帛而轻视珍稀奇异之物。重,意动用法,以……为重,重视。D.句意:委屈自己,尽量采用并发挥他们(别人所举荐的人)的特长,还恐怕没有完全做到这样。从,依顺,无活用。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写作目的的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中,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十渐不克终疏》中,写古代帝王建立王业后,为了把政权“传之万代”,必先扬淳朴而抑浮华,贵忠良而鄙邪佞,绝奢靡而崇俭约,重谷帛而贱珍奇,谨慎遵守前代君王成功治理之路。但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从而得出“终之斯难”结论,以此讽谏唐太宗要“善始善终”。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我看自古以来帝王登位定都,都想万代相传,把帝位留给他们的子孙。所以朝廷向天下布告政事,述及应遵之道必然崇尚淳朴而抑制浮华,论及人物必然尊贵忠良而鄙视奸邪谗佞之人,言及制度风尚则会摒弃奢侈、靡费而倡导节俭、简约,谈及物产则会重视五谷、布帛而轻视珍稀奇异之物。然而受命登极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这是什么缘故呢?岂不是以高居天子的尊位,握有邦域的富饶,出言没有人敢违背自己,所作所为人们必然遵从,于是公理、公道被私情所掩,礼仪、气节被个人嗜好所损而造成的吗?俗语说:“不是知道难,是做起来难;不是做起来难,是做到底难。”所言确实不错呀。(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五)(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②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④,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是用:因此。希:稀少。②西伯昌:周文王姬昌。③木主:牌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④于嗟:叹词,表悲叹。徂:通“殂”,死亡。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盍往归焉⑵我安适归矣21.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表现有()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22.选文末尾三个问句连用,试分析其在表达上的作用。【答案】20.(1)何不;(2)到、往。21.C22.(1)第一句针对第一段孔子所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提出的质疑;第二、三句对于伯夷叔齐是良善之人却被饿死首阳山提出质疑。(2)用反问表达加强语气,且连用三个反问强化质疑,从而揭露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盍:何不。句意: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2)适:到、往。句意:我辈今日归向何方?【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③是说伯夷、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④是说伯夷、叔齐进谏。这些都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意思是,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此句是针对第一段孔子所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提出的质疑;“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意思是,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意思是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两句对于伯夷叔齐是良善之人却被饿死首阳山提出质疑。 这三个句子用反问表达加强语气,且连用三个反问强化质疑,从而揭露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参考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感到诧异。他们的传记说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归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有人说:“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但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他们行善积仁,修养品行,这样的好人竟然给饿死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六)(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①之业兴矣。②是以圣人著爻象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③之德;躬南面④,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⑤ 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③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⑥,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不信,以明为⑦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④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刘劭《人物志·序》)【注】①庶绩:各种事功。②爻象:《周易》中的爻辞和象辞。③祗庸:恭敬恒常。④南面:指帝王之位。⑤二八:指八恺、八元,高阳氏和高辛氏时期德才兼备的人。⑥不试:不被任用。⑦为:同“伪”。2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莫美乎聪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各各竦立以听C.而庶绩之业兴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24.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5.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分析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做事动机可以推测其日常行为。B.了解他人内心可观察其与人的交往、行事态度等外在行为。C.通过分析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做事目的可以判定其德性品行。D.了解他人品行可观察其选择的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方面。【答案】23.D24.第一段开宗明义,指出鉴别人才与百业兴旺息息相关,总领下文关于辨识人才、使用人才的议论。25.C【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没有超过耳聪目明的(或首先在于耳聪目明)。“乎”,介词,相当于“于”,比。句意: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事吗?“乎”,句末语气词,吗。 B.句意:因此帝尧凭借能够明晓俊杰之德而著称。“以”,介词,凭借。句意:每个人都恭敬地站着听。“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C.句意:从而各种业绩即可振兴。“而”,连词,表结果。句意: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而”,连词,表转折。D.句意:能了解人是否诚实、是否有智慧,就能使各种人才各有适当位置。“则”,就,表承接。句意:每次听到音乐响起,就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则”,就,表承接。故选D。【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答。从内容来看,第一段是说“知人”的重要性,“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指出能了解人是否诚实、是否有智慧,就能使各种人才各有适当位置,从而各种业绩即可振兴。从结构来看,作为第一段,一般是引出下文或总领下文。第二段“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是说辨识人才,第三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说使用人才,所以第一段总领下文这些内容。【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句意“又说:察明人所安心之地,观察人做事之途径,以了解其平时立身处世之品行”。这里的“所安”是指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所由”是指做事的目的、途径,“居止之行”是其德性品行。由此可知,这句话是说可以通过分析人的生活态度、做事目的来判定他的德性品行。故选C。参考译文:圣贤之美德,首先在于耳聪目明;耳聪目明之最可贵者,首先在于对人的了解。能了解人是否诚实、是否有智慧,则能使各种人才各有适当位置,从而各种业绩即可振兴。因此圣人设立卦爻、卦象,便编订下辨别君子与小人之言辞;阐发《诗经》之情志,便 分别出风俗雅正之事业;制订表达秩序与和谐的《礼》、《乐》制度,便考订出六经中可资应用而恒常不变之道理;身为君王,便须选用杰出而清逸之辅佐人材。此皆为用来使各位贤德之材得以畅达而且完成上天之功业。上天之功业完成之后,便能同受应得之名与恰当之荣誉。因此帝尧凭借能够明晓俊杰之德而著称,帝舜凭借升用十六贤材而建功,商汤凭借选拔有莘氏的贤人伊尹而闻名,周文王凭借任用垂钓渭水之姜尚受到人们尊重。由此论之,圣人振兴道德,谁不是在寻求贤人方面用其耳目心思?谁不是从任用贤人获得安宁闲逸!因此,孔圣仲尼无应试机会而无门路可以攀援升用,尚且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排定门人弟子,广泛议论各种人材而区别为三等。又赞叹中庸,以突出圣人之德行,崇尚据于德行以勉励达道之论。训示六种受蒙蔽之害,以防备偏至之材的过失;思考率性而为的狂者与有所不为的狷者,以通晓不及与过分之材。疾恨憨厚却不诚实,以晓明似是而非之难以确保。又说:察明人所安心之地,观察人做事之途径,以了解其平时立身处世之品行。对观察人物,如此详备。因此,斗胆依照圣人教训,记述论定各种人物,希望借此弥补遗失,连缀易忘之理,但愿识见广博之君子,剪裁审视其中之义理。三、写作70分26.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完成作文。孩提时,我摔倒了,嚷着要大人抱起我,妈妈说,有人帮你是你的福运,自己起来才是生活的常态……失恋时,我流泪了,关上心门不再相信爱情,妈妈说,有人相伴是你的福运,寻寻觅觅才是生活的常态……年老时,疾病宣判了我的生命期限,我对孩子说,曾经拥有是我的福运,终要告别才是生活的常态……在你眼中,哪些属于生活的常态?这首诗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生活的常态”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800字以上。【答案】例文:生活的常态生活中,节日总离不开烟花的绚丽,它的耀眼、夺目让每个人都为之驻足;然而照亮我们归家之路的往往是那一盏盏平淡无奇的路灯,每天每天,每年每年……齐白石的一幅白菜图道出了“大味必淡”的道理,这“淡味”并非“乏味”,而是“生活的常态”。谁能拥有一辈子的传奇人生?那样的“不可思议、惊世骇俗”只存在于神话世界里,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淡淡的生命体。 摔倒、失恋、生老病死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这都是生活的常态,并没有什么稀奇。或许摔倒让你懂得爬起,失恋让你的心备受磨砺,一场大病让你悟出生命的真谛……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幸运儿,是上帝眷顾的“特殊优待人群”,但那样的幸运太缥缈,生活的常态你可曾看清?迪斯尼先生曾在车库中拮据地生活,成天与老鼠为伴,这是多么恶劣的条件与环境!但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巴望“天降馅饼”,他安分地享受这种生活的常态,最后以那只老鼠为原型,创作了米老鼠,打拼出迪斯尼!他守候着生命中“路灯”微弱的光,并最终让充满力量的烟火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是一个两次高考名落孙山的学生,但第三次,他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大门;他曾是一个被学校广播通告处分的“冤枉教授”,他曾是一个几次申请出国被拒的可怜小子;他曾是一个唯唯诺诺、不善言辞的“害羞男子”……他遭遇的失败、挫折数不胜数。但他心里很明白,这些都是生活的常态,是他必须接受、面对的现实。当他最终将“新东方”办成在美国第一家上市的中国教育企业时,他感慨万千。生活的常态里,有太多看似不幸却可以成为机会的东西。他说:“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或许我们并不能像前两位成功人士那样“辉煌”,或许你今天刚经历了十几家公司的拒绝,或许你今天刚与恋人分开,或许你刚经历破产甚至无家可归,你觉得落魄、孤独、无助,你觉得前方一片黑暗,你觉得你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但是,真的如此吗?希望起源于心中的力量,那股力量或许刚强,或许柔软,看看前两位成功之前的遭遇,他们就此自暴自弃了吗?没有!就算我们不能如此成功,为何不借鉴他们当初面对生活常态时的那颗温热的平常心呢?“看穿”生活的常态,也是一种境界,从此你会活得心境恬然,就如同悟“禅”一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命题作文题。材料由三段文字组成,“常态”是关键词。一、二段文字是妈妈对我的抚慰:孩提时我摔倒了,长大后我失恋了,妈妈都告诉我,自己起来、寻寻觅觅才是生活的常态。明白了这些道理,年老时,我也告诉自己的孩子,终将告别才是生活的常态。材料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感悟,妈妈的语言是经过对人生的阅历和感悟后,对孩子发出的最朴实的抚慰,是对人生的思考与启发,富有哲理性。 心理学家说,人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不会觉得幸运,而当遭遇厄运时却往往会感到命运不公。一个人眼中的生活常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当我们把困难、不顺视为生活常态时,我们的生活态度就会平静积极,从容坦然。当一个人将挫折、不幸、苦难的出现视为生活常态的时候,就能有直面的勇气,同时,也会对来自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心存感激。反之,如果一个人把有人帮衬、有人陪伴、永远拥有、一帆风顺视为生活的常态,那么当他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很容易悲观失望,消极颓废。此题内容可以辐射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应有辩证统一的理性思考。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既可以写自然,也可以写现实社会。作文立意要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中欢喜忧伤、逆境顺境的态度。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写记叙文,考生在选材的时候,首先要对“常态”进行定位,然后写人叙事要紧紧围绕人物对生活常态的态度来展开,可以运用对比衬托、细节刻画、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来突出主题。如果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生活的常态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种常态。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谈。立意:1.生活中不是总有幸运福祉,挫折困难也是生活的常态。2.建立良好的心态,就要平静面对困难和福运。3.遇到逆境不丧气,遇到顺境不骄傲,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4.保持平常心也是生活的常态。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控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市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线上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洋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上海市理工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3 23:28:01
页数:24
价格:¥2
大小:50.6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