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荆州市 、潜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检测(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北省江陵中学、潜江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应该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欧洲的近代博物馆是收藏的产物,美国博物馆最初是仿效欧洲博物馆建立起来的,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不难发现,美国博物馆的这些“世界之最”都与教育有关。而且号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国立博物馆群在国际互联网上统一以“edu”(教育)为后缀。美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不仅如此,美国的绝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门除了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庞大的义工团队。教育部门的导赏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对象运用不同的作品阐释及解说方法。除此之外,博物馆和美术馆还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事实上,当代美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华盛顿邮报》称:当代美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广场”,举办从爵士音乐会到教育研讨会的各种活动,没有任何别的场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馆一样把各种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逛博物馆成为华盛顿居民的一大休闲习惯,每到节假日,国会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摘编自郑勤砚《爱上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材料二:为何越来越多中国人愿意走进博物馆?首先,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民众更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叩问历史,鉴往知今,可资启迪未来。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 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不仅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经验、智慧,于今仍可作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这些文物资源,大多数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也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其次,摆脱绝对贫困、步入全面小康的中国人,对于域外文明的故事有更多好奇与关注。作为了解和感知世界文明的窗口,博物馆承载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交往,推动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建立“人”与“物”之间的平等对话,博物馆以此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再次,民众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更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认识到生活有时也要有慢下来的时间与心情。走进博物馆,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可沉淀可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摘编自应妮《“到博物馆去”,为何成为中国社会新时尚?》)材料三:在降低门槛、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后,接下来,博物馆也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这其中,更新对展品的介绍方式应成为重要一环。文物并不会自己“开口”,需要有人替它去讲述。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往往将展品扁平化为“时间、地点、人物”,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鼓励更多专家和爱好者参与志愿讲解,是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另外,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不妨尝试更有创意、更加多元的策展方式。传统意义上,文物的展览方式较为固化,比如按年代、类别划分等。近些年,不少博物馆都开启了更为灵活的策展模式,以主题策划的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令展品之间呈现出有趣的呼应和对话。例如,2020年故宫就策划了一场苏东坡大展,以人物经历为主轴讲述“苏轼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使书画、碑帖、器物等呈现出别致的空间语言,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故宫体验。类似的布展创新,应当被鼓励和支持,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撑。博物馆还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在更多层面提供便民服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探索夜间开放模式,为忙碌一天的上班族提供一场暖心、放松的文化之旅。总之,博物馆不应该是“高冷”的,而应当成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到博物馆去”也不该止于一阵风潮,它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任冠青《“到博物馆去”,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博物馆、美术馆应凸现其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才能迈向真正的公共性。B.中华大地上的文物资源,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其持久的生命力。C.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感受到生命脆弱与无常的人们,走进博物馆,可以沉淀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D.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是博物馆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三则材料都运用了丰富事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博物馆应创新方法,彰显对民众的教育功能。B.博物馆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就能改变国民教育思想,培养国民创新意识,体现其教育价值。C.当下民众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这才有助于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勃发。D.博物馆应运用新理念、新技术,降低博物馆的门槛,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甘肃省博物馆推出“萌呆可爱”的“马踏飞燕”玩具。B.北京古脊椎动物博物馆举办古脊椎博物馆奇妙夜活动。C.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D.鲁笔博物馆开展楹联大赛、开笔礼、亲子游研学活动。4.有人说:“一座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如何让“到博物馆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D3.C4.①博物馆具有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民教育思想,培养国民创新意识。②博物馆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了解世界文明的窗口,是体会生命的意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地方。 5.①国家正确认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建造和免费开放更多的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收藏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让逛博物馆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②博物馆积极与社区和学校合作,创新方式和技术,提供多层面便民服务,吸引更多人参观、体验,让博物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③人们认识到博物馆的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等价值,爱上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必到之地,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以偏概全。原文是“这些文物资源,大多数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三则材料都运用了丰富的事例”说法错误。材料二没有丰富的例证,也没有论证“博物馆应创新方法,彰显对民众的教育功能”这一观点。B.“就能改变国民教育思想,培养国民创新意识,体现其教育价值”说法过于绝对。如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C.“当下民众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这才有助于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勃发”因果倒置。原文为“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民众更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才”的表述也片面。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主要观点为“博物馆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A.选项体现了博物馆向纵深发展,开发出贴近群众的产品,可以支持材料三的观点。B.选项体现了博物馆向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可以支持材料三的观点。C.选项是普通的策展方式,不能作为支撑其观点的论据。 D.选项体现了博物馆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一段“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应该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可以总结出:博物馆具有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民教育思想,培养国民创新意识。从材料二“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不仅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经验、智慧,于今仍可作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这些文物资源,大多数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也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材料三“接下来,博物馆也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可以总结出:博物馆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了解世界文明的窗口,是体会生命的意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地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应该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美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当代美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可以总结出:国家正确认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建造和免费开放更多的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收藏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让逛博物馆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从材料一“逛博物馆成为华盛顿居民的一大休闲习惯,每到节假日,国会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材料三“博物馆也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等内容可知,博物馆积极与社区和学校合作,创新方式和技术, 提供多层面便民服务,吸引更多人参观、体验,让博物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材料一“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材料二“民众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更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认识到生活有时也要有慢下来的时间与心情。走进博物馆,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可沉淀可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可知,人们认识到博物馆的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等价值,爱上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必到之地,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听水李拓之“君王,这是什么呀?”音乐家师涓看见前面白茫茫的一片。“那是江水啊。”卫灵公道,“这里是濮水了。”马在吃草,几个侍臣也拣了一块大石头坐下,卫灵公走近水边去细看,师涓不由跟过去。月照于浩渺之川,左旁是矗立的岩谷,岸侧的芦荻摇散白色的花穗,川上一座断桥,石梁倾圮,没入水中,桥下流波泻溢。天空有几块灰冻的云彩,舒卷而又飞奔。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拉起了蔓草中的露虫,蟋蜂和金钟儿也啾唧啾唧的相撞。加以岩穴中水波激荡,川谷的周围万响齐发。于是,芦苇中闪闪流动的萤火,也纵横交错的起飞,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师涓倾耳去谛听: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举起首,看见天宇澄澈,银河化一条萧森的白练,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君王,万有的一切在已死、将生和未生,这是夜之哀曲啊!”师涓说,他沉吟并且恬静。“师涓!琴拿出来弹吧。”卫灵公凄恻地。“君王,弹不出呀,宇宙的声音要压倒琴上的声音哩。”“师涓,你听!……谁在唱歌啊。”卫灵公脸色突而更惨白了。“哦……”师涓惊骇地伸长了耳朵。真的,谁在唱歌。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不是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 侍臣们都肃然正襟危坐了。师涓走近沙碛,一只手按在额际,竭着目为向水面眺望。看见浩莽空漾的月之川上,有一礁石,浮露波心,那里黑点闪动,恍惚是人影。这时歌声很清晰,追逐着风涛飘送过来: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哦。师涓!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卫灵公淤塞着鼻子说。“君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师涓!你赶快把这声音记录下来。”“君王,手指抖颤了呀。”“坐下坐下。你听!你记录啊。”卫灵公一把拉师涓坐下了,侍臣递过十张细致的竹简。师涓开始沉思,状如入定,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回旋起伏,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水波汹涌,夜潮是涨了。师涓流下晶泪,被夜寒凝冻,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奔涌的浪涛中,鱼虾在跳跃,芦苇中的宿雁也被歌声惊起。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手已经冻僵,人倒于地上。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师涓!这伟大的音乐呀!”卫灵公流泪扶起师涓。“这是不朽的著作,宇宙最真挚的律韵啊!”师涓坐起来。月已倾斜。远远的山村中荒鸡唱晓,天快亮了。当他们跨上马和车驾时,东方已透出鱼肚白色了。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震人耳朵昏聋。盲音乐家师旷,坐在一堆乐器当中。这时他的长手指的甲,正滴落在一张桐琴上。“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来弹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好的好的。”师涓也急于显出自己的本领。他取过琴囊,整理出那十张竹简来。 师涓开始弹琴了。他用尖指甲向当中弦索只一拨,当郎一声,铜瓶上的花枝随着摇晃一下……盲音乐家师旷,离开座次了。他态度严肃,用手掩在耳后,屏息地去辨听。他突出的前额更显得突出了,终于锁紧了忧苦的眉峰:“奇怪。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师延制作这歌曲给商纣在酒池肉林上听的,妲己露出白牙齿……这声音距离现在快一千年了。武王伐商,火焚鹿台,师延东走,投下濮水而死!……”“哦……”四座不约而同地叫着。“这是亡国之音,奏不得的。”师旷继续着说:“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桑间濮上的歌唱,华情绮怨,如水如烟!……”“哦……”大家又叫了一声。“华夏的音乐应该走向另外一条路,应该去抒写人世的不平与疾痛,黎民的冤抑与悲鸣……”“哦……”师涓不觉也哦了起来,但他的手指太奔放了,还不能休止。“华夏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那日月的运行,山川的流动,花草的欣悦以及鱼虫的活泼,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不朽的音节呀!”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张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师涓站起了,他听到音乐先进师旷的一番话,他感动了,不由把手中的竹简投掷向地上。取过案前一杯水,倒在琴弦上,用手指揩着:“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我的琴呀,我要背着你走向天涯海角,走向寒冷的边缘与黑暗的缝隙,弹出温暖与明朗的节拍,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蓬蓬蓬!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一九四六年十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标题“听水”用语典雅,既体现了作者历史小说创作的审美趣向,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B.月夜、岩谷、芦荻、断桥等意象渲染了恬静疏阔的氛围,自然引出下文“宇宙的大音乐” 的描写。C.夜宴上,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D.本文描写夜宴中的三次“哦……”,不仅写出众人对师旷话语的反应,还暗含了师涓的心理变化。7.关于文中师涓在濮水边听歌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歌声从浩渺的水上远远传来,歌者似是水中礁石上的“人影”,气氛诡秘。B.歌声清晰可闻,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C.师涓听到歌声,“手指抖颤”到几乎无法记录,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D.师涓“流下晶泪”,侍臣则如“石人”,对比强烈,表现了歌声的感染力。8.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本文以“蓬蓬蓬”的战鼓声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A8.①先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②继而听到濮水上传来的歌声,被靡靡之音眩惑;③最后在晋国宫廷被师旷一席话感动,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激励人民奋发向前。9.①情节结构上,声声战鼓将全文引向高潮,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人物形象上,结尾写师旷擂响战鼓,教导青年音乐家,强化师旷以乐育人、寄望后辈的形象;③思想主题上,战鼓之声彰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与伟丽,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④艺术效果上,以高亢的鼓声收束全文,使文章格调昂扬、遒劲奋发,引发读者共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错。原文提到“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来弹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据此看出晋平公是让卫灵公来欣赏师旷的演奏的动人音乐,并未讽刺卫国的音乐。卫灵公让师涓演奏是为宴会助兴,并非心里不服气。因此两位国君的谈话也未暗藏机锋。 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错。原文中师旷的话“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桑间濮上的歌唱,华情绮怨,如水如烟”,表明歌词内容是男女相悦的靡靡之乐,而非描述“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C.“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错。原文写到“师涓开始沉思,状如入定,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回旋起伏,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手已经冻僵,人倒于地上”,表明“手指抖颤”是因为听到歌曲被陶醉被感动,并非暗示其为靡靡之音。D.“对比强烈”错。原文“师涓流下晶泪,被夜寒凝冻,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写师涓“流下晶泪”,侍臣则如“石人”,都是因为被歌声深深地感染,陶醉其中,并未用对比手法。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第一,原文写濮水边的自然之音“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然后写师涓听到“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据此可分析出,先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第二,原文写师旷在濮水边听到了歌声“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不是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接着写卫灵公赞叹“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师涓感叹“君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据此可分析出,继而听到濮水上传来的歌声,被靡靡之音眩惑;第三,文中结尾部分描写师旷,“‘华夏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不朽的音节呀!”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张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 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然后写师涓被感动,“取过案前一杯水,倒在琴弦上,用手指揩着:‘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据此可分析出,最后在晋国宫廷被师旷一席话感动,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激励人民奋发向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文以“蓬蓬蓬”的战鼓声作为结尾,其作用有:第一,文章结尾“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蓬蓬蓬!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联系上文师旷的话“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以及师涓被感动后的话“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表明听众们听到这些慷慨话语后,又听到激烈的鼓声,更加振奋不已,情感表达到了顶峰。据此可概括出,情节结构上,声声战鼓将全文引向高潮,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第二,联系结尾部分师旷慷慨激昂地说,“华夏的音乐……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不朽的音节呀!”“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以及说到激动之时擂动战鼓激励青年,可看出,师旷作为老一辈音乐家向往光明正义的音乐,并寄予后辈青年发扬智慧,撷取宇宙真实之音。据此可概括出,人物形象上,结尾写师旷擂响战鼓,教导青年音乐家,强化师旷以乐育人、寄望后辈的形象;第三,前文写师涓听到师旷慷慨激昂的话语“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受到感染和鼓舞也慷慨陈词“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意在表明音乐不应是靡靡之乐,而应传达光明和正气,应该是雄壮伟丽的,体现人民的心声,结尾“蓬蓬蓬”的战鼓声对此起到了更加强烈的渲染作用。据此可概括出,思想主题上,战鼓之声彰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与伟丽,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第四,文章的主题在于凸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伟丽,引领人们趋向光明和正义。承接上文师旷 和师涓对音乐感慨的直白,以鼓声的激越渲染热烈奔放的气氛,更加打动人心,更充分地抒发情感。据此可概括出,艺术效果上,以高亢的鼓声收束全文,使文章格调昂扬遒劲奋发,引发读者共鸣。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B.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 暑/不能为之毒C.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D.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意为招引、招来;与“然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的“致”意思不同。B.惟,意为只、只是;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的“惟”意思不同。C.寒暑,指四季气候的冷暖变化,又指中医学上的病因“寒邪和暑邪”,文中取前义。D.渐,意为征兆、苗头,做名词;与成语“防微杜渐”中“渐”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苏轼就称许先王重视战备、农闲时教练人民武事的做法,并批评后代君主轻信腐儒的错误认知。B.苏轼拿开元、天宝年间国家安定而生乱的例子,正面论述了和平时代也需要备战以维护国家安定的必要性。C.“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都道出弱国向强国献媚而致祸的因由。D.苏轼认为纵使天下不会发生战争,也不能够只知安逸而不知危险,只图逸乐不行劳作练兵,否则必有大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2)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14.请简要解析苏轼如何用人之身体,阐述天下之势。【答案】10.C11.C12.A13.(1)(一旦)突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2)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14.①将天下的形势比作人的身体。②拿农夫小民辛劳终日,身体强健,比喻国家平常注重军备,有战斗力。③拿贵族士大夫养尊处优,身体虚弱,比喻国家耽于安逸,无战斗力。④以此阐述国家强(健)于备战,弱(衰)于弃兵的道理。【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农夫平民,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风雨霜雪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穷”修饰“冬”,作其定语,“穷冬”指极寒冷的冬天,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D。根据“轻霜露”与“狎风雨”的句式特点可知,“风雨”作“狎”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致民田猎以讲武”的“致”,招引、招来。句意: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然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的“致”,达到。句意: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两字意思不同。B.“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的“惟”,只、只是。句意: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的“惟”,思考、想。句意: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两字意思不同。C.“寒暑……文中取前义”说法错误。“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的意思是“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应是指后者,即指中医学上的病因“寒邪和暑邪”。D.“渐不可长”的“渐”,征兆、苗头。句意: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防微杜渐”中“渐”,征兆、苗头。句意: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两字意思相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正面论述了和平时代也需要备战以维护国家安定的必要性”分析错误。安禄山的例子是从反面来起论证作用。C.“……都道出弱国向强国献媚而致祸的因由”说法错误。苏轼写作本文主要是针对宋朝与西夏战争的现实,所以本文是大国(宋)向西北小国奉送财物。 D.“苏轼认为纵使天下不会发生战争”说法错误。从文中“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可知,苏轼认为天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卒”,通“猝”,突然;“相与”,互相,彼此;“讹言”,动词,传布谣言;“走”,逃跑。(2)“所以”,用来……;“养其身者”,名词短语,保养身体的措施;“至”,周到、周全;“平居”,平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色的分析能力。从文中“天下之势,譬如一身”可知,作者将天下的形势比作人的身体。从文中“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可知,作者拿农夫小民辛劳终日,身体强健,比喻国家平常注重军备,有战斗力。从文中“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今王公贵人,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可知,作者拿贵族士大夫养尊处优,身体虚弱,比喻国家耽于安逸,无战斗力。从文中“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可知,作者以此阐述国家强(健)于备战,弱(衰)于弃兵的道理。参考译文: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已经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突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 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像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我曾试着论述这个问题:天下的形势,譬如人的整个身体。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至于农夫平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农夫平民,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风雨霜雪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现在王公贵人,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无不应有尽有。畏惧风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寒邪和暑邪就侵入身体了。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能够安逸又能劳动。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的人骄气懒惰脆弱,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生事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回文冬闺怨苏轼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飞雪扑面反觉雪暖了脸,脸融了雪,冷暖之变可见景物与人情的巧妙结合。B.三、四句写仅着单衣又有何妨,一“欺”,一“任”,烘托出了少妇坚贞如一的精神。 C.七、八句直接道出了少妇盼望郎君归来而未如愿的心理状态,可谓是牵肠挂肚,刻骨铭心。D.此词以闺中少妇的视角展开,侧重表现其所思所感,语言含蓄绮丽,极富有表现力。16.“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与李清照《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答案】15.D16.同:都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交织(虚写)。异:《菩萨蛮》中“梅子”是高洁爱情的象征,表现的是二人甜蜜的岁月、美好的离别,表达了少妇内心的期待。《声声慢》中“雁”是词人情感的载体,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语言含蓄绮丽”分析有误。本词用词质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菩萨蛮》中“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一句是说离别时梅的果子已经结了。结子的梅熟时,我们仍相互离别。“结子梅时别”是写现在的状态,而“别时梅子结”是写分别时的情景,词中的主人公看到成熟的梅子,想到与爱人分别时的情景。此句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相交织。《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意思是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作者目睹头上的大雁,想到与恋人的鸿雁传书,不禁充满愁绪。所以这一句也是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相交织。因此两词的相同点都是情景交融,现实与回忆交织(虚写)。两句词不同点。《菩萨蛮》中“梅子”是高洁爱情的象征,在梅子初结时爱人远走,但主人公时刻思念着爱人,看到成熟的梅子,不禁感慨万千,所以其中的“梅子”表现的是二人甜蜜的岁月、美好的离别,从下文“归不恨开迟”可知,此句表达了少妇内心的期待。与之相反,《声声慢》中“雁”是词人情感的载体。李清照在写作此词时,正值家破人亡的人生悲剧之中,金兵南侵,词人被迫南渡,而丈夫赵明诚也在不久前去世,词人孤独无助,睹物思人,看到高飞的大雁,不禁想到过去与丈夫的甜蜜幸福生活。此句是表达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燕歌行(并序)》中通过“______,______”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2)《师说》中从职责上将教师界定为“______”,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______”。(3)云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借此传情达意,如“______,______”。【答案】①.战士军前半死生②.美人帐下犹歌舞③.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⑤.云青青兮欲雨⑥.水澹澹兮生烟(示例二: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示例三: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帐”“受”“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正定古城的元宵花会上,最惊心动魄的节目还属威风凛凛的正定高照。粗而长且配有多种彩饰的大竹竿,在舞者的手中①,时而像游龙出水,时而像凤凰展翅,时而又像参禅礼佛。它高高在上,一会儿动,一会儿静,竿上彩旗猎猎、铜铃声声,伴随着大气雄浑的鼓点,就像一支战斗胜利的队伍,煞是威风。然而,高照给观众带来欢乐的背后,却是古老技艺传承者们艰辛的付出。每一次成功飞跃、每一次向上托举都来自舞者们一次又一次②地练习和无畏无惧地奋起……高照技艺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导致了③的现状。可即便困难再多,将传承高照作为一生事业的郭建兵,依旧不断地找寻接班人、外出展演、研究创新,所以他坚信,老祖宗留下的这宝贝到他这里不会消亡,高照背后所蕴含的也会代代传承下去。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0.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而像游龙出水,时而像凤凰展翅,时而又像参禅礼佛。【答案】18.示例:①花样迭出②挥汗如雨③后继乏人19.因为他坚信,老祖宗留下的这宝贝不会到他这里消亡,高照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会代 代传承下去。20.此句运用了一组比喻(博喻),表现高照表演的精彩多变。“像游龙出水”表现表演的灵动流畅,“像凤凰展翅”表现表演的动作飘逸、仪态优美;“像参禅礼佛”表现表演的沉稳和庄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后文“时而像游龙出水,时而像凤凰展翅,时而又像参禅礼佛”可知,此处要表达的意思是大竹竿在舞者手中的状态多样,可填“花样迭出”。“花样迭出”,花样层出不究,花样多。第②处,结合上文“古老技艺传承者们艰辛的付出”和下文“无畏无惧地奋起”,此处指舞者练习艰辛,可填“挥汗如雨”。“挥汗如雨”,指抹下来的汗就像下雨一样,形容因天气热或温度高而出汗多。第③处,结合上文“高照技艺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和下文“郭建兵依旧不断地找寻接班人、外出展演、研究创新”,此处是指缺乏继承人,可填“后继乏人”。“后继乏人”,指缺乏后人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形容事业缺少接班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三处语病:(1)不合逻辑。后面所说的是郭建兵坚持将传承高照作为一生事业的原因,应将“所以”改为“因为”。(2)语序不当。“不会”和“到他这里”都为“消亡”的状语,表否定的状语应放最前面,应改为“不会到他这里消亡”。(3)成分残缺。“蕴含的”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应添加“民族精神”。正确表述为:无论这一方土地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高照都会是人们永久铭记的美丽画卷,它所承载的美好景象和欢声笑语将长久地陪伴着我们。【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的修辞为博喻,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时而像……”的句式来形容高照,将其比喻为“游龙出水”“凤凰展翅”“参禅礼佛”, 突出其表演的精彩多变。高照的表演如果用直接的描写很难描述,但作者通过一组比喻,既让表达更加生动,也让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高照表演的特点。“游龙出水”的本意是龙钻出水面,龙是传说中的具有神性的水中动物,是水中之王,以“游龙出水”来比喻高照表演,表现表演的灵动流畅;“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是百鸟之王,以“凤凰展翅”来比喻高照表演,表现表演的动作飘逸、仪态优美。“参禅礼佛”具有庄重的特点,以“像参禅礼佛”来比喻高照表演,表现表演的沉稳和庄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想真正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先要理解①。中国是农业大国,靠土地吃饭,在土地上耕作繁衍,所以基层的乡下人的生存、生活都是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②,心里怀着乡土的思念尚且不足,包里还要带一抔灶上的泥土,关键时刻以救治“水土不服”。中国乡村里的人口世代定居是常态,成规模的迁徙反倒是特例,即便是水旱灾害或是兵匪离乱,真正大规模的迁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③,使得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上,形成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隔膜与孤立。对乡土社会而言,这里的单位就是村落。乡土社会各村落保持着自己相对孤立的圈子,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生于斯、长于斯,以终老乡里为归依。人们成长的过程中周围都是熟悉的人们,那么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现的社会原则与行为习惯就会同我们今天熟悉的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城市社会很不同。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鲜明特征。【答案】21.①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乡土性)②甚至出门在外③这种人与空间上的不流动性(这种人口世代定居的常态/这种人与空间上的紧密联系)22.①定居(或不流动)是常态,村落之间是隔膜和孤立的;②村落内部形成熟人社会,形成相应的社会规则和行为习惯。【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引费孝通的话“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紧接着就提到“想真 正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先要理解……”,又从后文“中国是农业大国,靠土地吃饭,在土地上耕作繁衍”可知,填入内容是说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本色或乡土性。据此可以填入“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乡土性)”。第二空,从后文“心里怀着乡土的思念尚且不足,包里还要带一抔灶上的泥土”可知,这是描写的中国人出门在外的行为,而根据前文所说的一般的情况,此处用一个意思上的递进关系,应用连词“甚至”连接。故可以填入“甚至出门在外”。第三空,从前文“即便是水旱灾害或是兵匪离乱,真正大规模的迁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可知,乡土中国的人口是几乎不流动的。而从后文“使得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上,形成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隔膜与孤立”可知,填入内容也与空间的不流动有关。故可以填入“这种人与空间上的不流动性”或者“这种人口世代定居的常态”或“这种人与空间上的紧密联系”。【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文段可知,一至四句主要提出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这一现象,而后面的内容则主要分析了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鲜明特征,后面从关键句“中国乡村里的人口世代定居是常态”“形成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隔膜与孤立”“乡土社会各村落保持着自己相对孤立的圈子,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生于斯、长于斯,以终老乡里为归依”可知,中国乡村人口定居(或不流动)是常态,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村落与村落之间是隔膜和孤立的。从“人们成长的过程中周围都是熟悉的人们,那么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现的社会原则与行为习惯就会同我们今天熟悉的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城市社会很不同”可知,在村落内部形成熟人社会,同时形成了与这种熟人社会相适应的社会规则和行为习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是千百年前,一位妻子心中的纠结。是继续严防死守,坚持动态清零;还是逐步开放,恢复社会的自由流动?这是当下,中国社会面对的困难。个人或社会,都可能这样进退两难。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不少于800字。【答案】略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引文由两部分组成,一则是古代女子寄不寄寒衣的两难,一则是当下社会面对疫情是继续严防死守还是逐步开放的两难。一个是历史、个体,一个是社会、当下,共同点是进退两难。材料提出的问题就是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首先我们分析陷入两难选择的原因。拿第一则材料来说,“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造成两难处境的原因有“君”,也就是出门在外的那个人,他的“不还”是外在因素;还有“妾”,也就是在家中的女子,她的心理——担忧,是内在原因。两难是情感和理智的斗争。第二则材料,造成两难的原因主要有外在因素和利益考量,经过这么多轮的传播,病毒的毒性下降,导致重症的几率降低;从长远来看,病毒可能会跟人共存很长时间,不可能彻底消失;疫情期间,我们的社会一度几乎停摆,虽然保护了生命安全,但经济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从另一角度说,放开势必会有一段恐慌、混乱时期,也可能会造成局部的疫情传播,舆论的压力巨大……由此可见,两难的因素不外乎外在因素的牵制,内在心理的权衡;情感和理智的斗争,利害关系的考量。其次,面对两难的选择,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首先应综合考量两种选择的利弊,充分分析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两害相权取其轻;其次,面对选择,当断则断,犹豫不决反而会错失良机;第三,密切关注选择之后的影响和结果,及时调整方法、策略,争取得到最好的结果;另外,对于类似疫情是否放开这样的两难选择,政府的宣传、舆论引导也很关键,让老百姓明白为何要放开,需要注意什么,避免信息不通畅造成误解……写作时,考生可采取层进式写法,从个人到社会,举出具体例子分析应如何面对进退两难的选择,从而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需要注意的方面,应对的原则、策略等阐释清楚。希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原因、.影响、对策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无论写什么,最后应落到,就算进退两难了也不要放弃,积极应对,坚持下去,不断调整,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立意:1.进退两难,当断则断。2.让理性战胜情感,作出正确抉择。3.综合考量,找出最优配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4-11 10:42:02 页数:22
价格:¥3 大小:51.9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