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心得)之有效教学之说话训练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论文之有效教学之说话训练 <br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则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回顾新课程实践历程,尽管教材中专门安排了&ldquo;口语交际&rdquo;这一板块以强化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但说话训练的有效性还不够,学生的说话能力还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①学生想说的欲望不强,缺乏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信心,参与度不够,说话时十分紧张;②学生说话时内容简单,词语贫乏,缺乏感情色彩,个别学生表达时语无伦次,语病较多。③没有良好的说话习惯,个别人不能用普通话表达。 <br />  反思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认为与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ldquo;说话&rdquo;的训练有关。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老师认为:考试是动笔不动嘴,学生说与不说、说得好与不好都无所谓,只要会写就可以了;忽视教学具有继承特点的老师认为: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读书感悟、人文熏陶,因此再安排相应的&ldquo;说话&rdquo;训练是没有必要的;还有的老师单纯认为:口语交际是对学生进行听话说话训练的重要平台,我只要把口语交际上好就可以了。事实上,语文学科&ldquo;工具性&rdquo;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加强&ldquo;说话&rdquo;的训练。 <br />  对于如何加强&ldquo;说话&rdquo;的有效训练,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笔者有以下思考: <br />  一、教师要明确学生&ldquo;说话&rdquo;所经历的思维流程。 <br />  &ldquo;说话&rdquo;是一种终极表达,如果学生没有想好,怎么说呢?如果怀疑自己说的不太对,心中没有底,又怎么敢说呢?教学经历告诉我,学生在&ldquo;说话&rdquo;的过程中往往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br />  1、沉默不语   这是学生围绕老师的话题或要求自己静默思考感悟的阶段,没有此阶段的&ldquo;厚积&rdquo;, 就不会有后来的&ldquo;薄发&rdquo;。这是成功课堂的必备,此时&ldquo;无声胜有声&rdquo;,试想,之前如果没有准备,贸然开说,怎么可能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呢? <br />  2、自言自语   这是学生自己说之前的演练过程,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很重视这一点,在抽学生说之前总是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以免当众发言时出错。 <br />  3、&ldquo;交头接耳&rdquo;   这是合作分享的阶段,为了说得准确、完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要说的内容,这有利于取长补短,形成共识,对于促进学生敢说大有裨益。 <br />  4、畅所欲言   这是我们追求的&ldquo;说话训练&rdquo;的理想状态,畅所欲言预示着学生的说话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如果没有前三个阶段的步步提升,畅所欲言的理想境界无论如何也是达不成的。 <br />  因此,明确了学生&ldquo;说话&rdquo;所经历的的思维流程,要提高学生说话能力,教师首先要遵从这一规律,要为学生说留足充裕的时间,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参与,要采用&ldquo;自己对自己讲&rdquo;&ldquo;同桌互讲&rdquo;&ldquo;四人小组讲&rdquo;等形式来加强说话训练,要力求改变&ldquo;一两个优等生示范说话多数学生陪听&rdquo;的尴尬现状。 <br />  二、结合不同的课文特点,寻求&ldquo;说话&rdquo;训练途径的多样化。 <br />  1、复述   复述有三种形式:详细复述,复述全文或片段;(2)简要复述,其特点是抓住要点复述,词句简练,不涉及细节。这种复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等长文,为了让学生理解内容,就可以抓要点复述;(3)创造性复述。包括改变人称,如把第一人称写的文章改成第三人称复述;改变叙述顺序,如把倒叙改成顺叙;扩展内容,增加一些情节或细节等。现在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爱听故事的儿童很多,但会讲故事的儿童却太少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状的呢?我觉得与学生复述能力缺乏有关,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三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复述的训练。 <br />  2、描述   描述这种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精读课文的好习惯。其基本形式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物、插图、挂图或多媒体画面,发挥想象,然后作形象的描述。 <br />  3、评说   评说是指运用议论这种方式。对课文中写的一个情节、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段对话,乃至一句话等加以评论。如教《将相和》一课时,就可以开展一个&ldquo;小小评论会&rdquo;,评论的内容是:我最佩服谁?为什么?我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br />  4、答辩   是指抓住教材中的一个细节或一句话,教师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44:13 页数:5
价格:¥3 大小:26.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