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学(心得)之新在和谐链接 贵在简单有效——浅谈“链接式”课堂教学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数学论文之新在和谐链接 贵在简单有效&mdash;&mdash;浅谈&ldquo;链接式&rdquo;课堂教学 <br />&ldquo;整体构建、课课链接&rdquo;课题实验简称为&ldquo;链接式&rdquo;课堂教学实验。它是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与新课程改革相给合的产物,是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观念,不能把一节课的教学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这是由于一方面数学系统性强,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知识之间不仅有纵向联系,还有横向联系。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等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ldquo;链接式&rdquo;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两节课的教学的叠加。下面我就结合《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两节市级公开课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目标链接,求&ldquo;准&rdquo;    教学目标是师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归宿,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激励功能,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导向功能。链接式课堂教学高度关注课的目标的确定,他要求教师在&ldquo;课标要求体系&rdquo;下确定&ldquo;阶段教学的总目标&mdash;&mdash;分课时目标&mdash;&mdash;课的程序目标 &rdquo;等。  《时间与数学》两节课的教学做到总体目标与分课时目标的链接: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拟定分课时目标,在课的设计时把握方向,让分课时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知识在目标的指引下在动态中建构,为学生的系统学习与终生发展服务。如第一课时的&ldquo;应用日历&rdquo;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观察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进行有序思维,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第一课时创设婷婷解决时间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感受日历中有数学问题。第二课时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发现日历中日期排列规律,并能运用其中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总目标为纲,分课时目标为目,两课之间层层递进,融为一体,统览全局,情感目标的确立亦是如此。 2.生与&ldquo;本&rdquo;链接,求&ldquo;顺&rdquo;  2.1  联系学生实际,创新使用教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ldquo;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rdquo;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材中提供的《时间与数学》主题,显得太大、太虚,学生难于把握且兴趣不一定很浓。由于日历在生活实际中用途非常广泛,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许多生活经验,教学中我借助&ldquo;日历&rdquo;平台而展开,将课的主题定为《日历中的数学秘密》,教学设计时,我曾想先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寻找&ldquo;一家三人的共同休息日&rdquo;,可是这样的难度不但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接受,反而会造成许多数学生思路紊乱。后来,我又想开展分角色小组合作学习,即分别由一人扮父亲、母亲、婷婷,组长负责记录,可是一考虚到学生的心理,在这样的不同层次的角色分配时,谁也不想当女儿呀!假如这样做学生会为分配角色而争执。因此,为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我放弃了前面两种想法,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采用&ldquo;婷婷的两个愿望&rdquo;情境,分层次教学,即先同桌合作完成寻找实现第一个愿望的时间,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寻找第二个愿望&mdash;&mdash;&ldquo;一家三口人一起去动物园的时间&rdquo;。两节课的教学立足学生的生活背景,创设&ldquo;婷婷的心愿&rdquo;情境,借助日历平台展开教学的四个程序,即&ldquo;引出日历&mdash;&mdash;再现日历&mdash;&mdash;应用日历&mdash;&mdash;走近日历&rdquo;,同时将教材中9月份的日历改为现实上课的时间12月份的日历,让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同行,实现了主题童趣化、生活化,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标的达成。2.2  知识教学与数学思想培养的链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活动有了成功的体验,会产生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使学生从&ldquo;会探索&rdquo;逐步变为&ldquo;爱探索&rdquo;。《时间与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ldquo;找什么(父母共同休息日);怎么找(先&hellip;&hellip;再);用什么方法找(符号集合表示);为什么(易于找)。&rdquo;又如第二课时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从横向探索:5-4=1  6-5=1&hellip;&hellip;...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32:48 页数:5
价格:¥3 大小:27.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