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学(心得)之数学中的设疑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数学论文之数学中的设疑 <br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ldquo;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rdquo;,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ldquo;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rdquo;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br />  一、激&ldquo;疑&rdquo; <br />  &ldquo;学起于思,思源于疑&rdquo;,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br />  如在教学&ldquo;体积的意义&rdquo;时,教师巧妙地利用&ldquo;乌鸦喝水&rdquo;的故事向学生激疑:&ldquo;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rdquo;一&ldquo;石&rdquo;激&ldquo;浪&rdquo;,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ldquo;激疑&rdquo;,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br />  二、巧&ldquo;问&rdquo; <br />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ldquo;圆的认识&rdquo;时,我提出如下问题:&ldquo;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rdquo;学生回答:&ldquo;是圆形的。&rdquo;&ldquo;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rdquo;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ldquo;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rdquo;(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ldquo;不行,没法骑。&rdquo;我紧接着追问:&ldquo;为什么圆的就行呢?&rdquo;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ldquo;找结论&rdquo;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br />  三、示&ldquo;错&rdquo; <br />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ldquo;36-36&rdquo;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ldquo;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rdquo;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ldquo;悬念&rdquo;,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br />  四、设&ldquo;障&rdquo; <br />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ldquo;循环小数&rdquo;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ldquo;怎么办?&rdquo;&ldquo;如何写出商呢?&rdquo;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ldquo;不协调&rdquo;。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ldquo;障&rdquo;造成&ldquo;悬念&rdquo;,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br />  五、求&ldquo;变&rdquo; <br />  求&ldquo;变&rdquo;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ldquo;,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31:45 页数:4
价格:¥3 大小:25.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