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艺术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数学论文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艺术 <br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老师都十分注重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复习等环节的教学艺术,但对结尾却很少讲究,往往只是通过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等单调的形式结束教学。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讲究开头、突出中心,更需要注重总结艺术,否则就只能算是虎头蛇尾的教学败笔了,至少不能算是一节十分成功的教学课。  <br /> <br />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讲究结尾的艺术,这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儿童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学习效果最差的时候。这时候,若是一成不变的作业、预习等内容,学生常常无心去听,有的甚至极为厌烦。下课了,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悄悄地向同学打听作业内容。如此等等,都是因为课堂结尾太单一、太枯燥乏味造成的。相反,我们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br /> <br />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采用以下几种结尾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br /> <br />  一、总结预习式。  <br /> <br />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如在学习&ldquo;梯形的认识&rdquo;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和帮助预习:  <br /> <br />  1.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  <br /> <br />  2.什么是梯形的底边(上底、下底)、腰和高?  <br /> <br />  3.梯形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br /> <br />  4.我们能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不能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呢?如果能,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br /> <br />  这样设计,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进入到下一节课&ldquo;梯形的面积&rdquo;新课之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了过渡和铺垫。  <br /> <br />  二、延伸拓展式。  <br /> <br />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学&ldquo;三角形的内角和&rdquo;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结尾:  <br /> <br />  教师边出示用纸板做成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边总结和提问:  <br /> <br />  &ldquo;我们通过学习和证明,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br /> <br />  当学生面有难色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  <br /> <br />  &ldquo;计算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采用了‘拼图法’;对于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采用类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图法’,把它们分解成几个三角形,再计算它们的内角和呢?&rdquo;  <br /> <br />  这时学生猛然醒悟,很快顺次把这些图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四边形内角和是180°×3五边形内角和是180°×4。  <br /> <br />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问:  <br /> <br />  &ldquo;照这样看,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rdquo;  <br /> <br />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学过的三角形的知识,又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知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还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br /> <br />  三、趣味游戏式。  <br /> <br />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如在教学&ldquo;约数和倍数&rdquo;时,可以设计&ldquo;找朋友,离教室&rdquo;这样的结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30:40 页数:9
价格:¥3 大小:29.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