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学(心得)之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数学论文之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 <br />刘加霞     在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共同备课、上课、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遭遇了很多尴尬,这些尴尬促使我们深思:一线教师备课到底&ldquo;备&rdquo;什么?教学结束后教师能够留给学生什么? 一、从几件尴尬事说起1.&ldquo;到底设计个什么活动让学生探究啊?&rdquo;  这是在与教师共同备&ldquo;小数的性质&rdquo;一课时教师问的第一个问题,当时的对话大致如下:  一线教师:&ldquo;在我们的研讨活动中,我准备上‘小数的性质’一课。可是我想了很长时间了,到底设计个什么活动让学生探究啊?我找不到合适的活动,您帮我想想吧。&rdquo;  笔者:&ldquo;为什么先思考设计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呢?&rdquo;  一线教师:&ldquo;如果没有学生的探究活动,哪里是新课改的课呀?&rdquo;  这不是个别问题,在深入教学一线研究的初期,这是老师们经常问的&ldquo;问题&rdquo;。似乎在老师们看来,只要有&ldquo;探究活动&rdquo;(实际上很多都是低水平的&ldquo;动手操作活动&rdquo;而缺少思维上的投入)就是&ldquo;新课改的课&rdquo;。  我们愕然:难道一线教师是这样备课的?备课不首先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学习的现实进而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才考虑通过什么&ldquo;活动(情境)&rdquo;实现教学目标,而是首先考虑设计&ldquo;活动(情境)&rdquo;让学生&ldquo;动起来&rdquo;,为什么会&ldquo;本末倒置&rdquo;呢?2.&ldquo;都学习分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小数?&rdquo;   这是教学三年级的&ldquo;小数的初步认识&rdquo;一课的结尾。教师问:&ldquo;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提什么问题?&rdquo;(这是一位很优秀的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快结束时都会程式化地这样去问,而该教师还问了一个更有思维与教学价值的问题: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其中有一个学生问:&ldquo;老师。我们都学习分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小数?&rdquo;  教师当时很紧张,但还比较机智:&ldquo;这个同学提了一个好问题,但要下课了,希望下课后大家都去思考。&rdquo;  在课后的研讨交流中。这位教师说出了自己的心声:&ldquo;备课时我也思考这个问题了,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答案,心想学生应该不会问这个问题。但偏偏怕什么就来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啊!&rdquo;  我们又一次愕然:这个问题查阅不到资料(该教师查阅资料时输入的关键词是&ldquo;分数、小数&rdquo;,查到的基本上都是教学案例)难道就不能回答了吗?即使不是数学老师就不能回答吗?我们朴素的理解哪里去了?我们不相信自己的思维而只会寻找资料吗?3.&ldquo;坑坑洼洼的,怎么补啊?&rdquo;  这是教学五年级&ldquo;平行四边形的面积&rdquo;一课时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创设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出教学内容,然而偏偏有&ldquo;不上路&rdquo;的学生在&ldquo;捣乱&rdquo;。当时的教学场景如下:  教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情境:王奶奶家门前有一块地(如图),王奶奶要测量这块地的面积,她该怎么测呢?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通过&ldquo;割补&rdquo;将&ldquo;这块地&rdquo;重新拼成长方形的&ldquo;地&rdquo;,因而能够求出面积,渗透&ldquo;转化思想&rdquo;。  学生甲有疑问:&ldquo;老师,这是地,您怎么补啊?&rdquo;  老师:&ldquo;这不是真的地,我们不是在做数学题吗?&rdquo;  该学生暂时&ldquo;没有了&rdquo;疑问。  接着。教师又出示第二个问题情境:李奶奶家门前也有一块地,李奶奶买多少塑料布?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把这块地看成一块&ldquo;平行四边形的地&rdquo;。从而引入新课&mdash;&mdash;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偏偏又是学生甲有疑问:&ldquo;老师。这块地坑坑洼洼的,怎么补啊?&rdquo;(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把它近似地看成平行四边形)  教师很着急:&ldquo;不是说了吗?这不是真的地,我们是在做数学题!&rdquo;  我们再一次愕然: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学生甲的两次&ldquo;怎么补&rdquo;是同一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处于同一思维水平吗?怎样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这种&ldquo;生成资源&rdquo;呢?  上述三个&ldquo;尴尬&rdquo;使我们看到,&ldquo;新课改&rdquo;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提出问题,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自主性的空间。能够提出问题代表学生有真正的思考,代表学生的学习真正是自主建构,但往往是学生的这些朴素问题,有时甚至是一些&ldquo;傻问题&rdquo;,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挑战,也迫使教师真正思考:作为教师,我到底欠缺什么?也正是这些&ldquo;尴尬&rdquo;使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29:25 页数:6
价格:¥3 大小:28.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