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行政村是否也是熟人社会?也许人们会认为,行政村内不过千把号人,依然相互认识,见面打招呼也不需多余的语言,大家具备相同的地方性知识。但是,行政村的熟人已相当地不同于自然村的熟人。自然村的熟人因为拥有村落共同的生活空间,而相互知根知底。行政村作为规划的社会变迁,虽然拥有相同的行政空间,却可能缺乏共同的生活空间。村民们是在本自然村内串门、拜年、办红白喜事,在本自然村内举行各种仪式,进行诸种游戏的。结果使得行政村虽然为村民提供了相互脸熟的机会,却未能为村民相互之间提供充裕的相互了解的公共空间。对于这类行政村,不可以称为“熟人社会”,但可以称为“半熟人社会”。在20世纪初“规划的社会变迁”发生之前,村落本身是一个更为完整的实体性单元。随着行政村体制的建立,村庄虽然依然为村民的生活乃至生产单元,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关系在村庄一级虚化,而在行政村一级集结。在越来越多的功能与活动向行政村一级聚集的同时,却并未创造出村民足够的跨出自然村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这样一来,行政村便越来越有脱离村民而成为“上层建筑”的迹象。以前在自然村一级,规矩大致是自然发生的,道德具有强大的约束能力。村民必须遵守村中规矩和信用,统治村庄的长老也必须遵循传统和赢得村民的信任。而且村中的规矩,大家都是一致同意的,没有反对意见存在,也不会有反对意见存在的空间。这不是来自压服或民主,而是来自长期共同生活所拥有的经验与深信不疑的信念。这样可以构建起一个和谐而稳定的熟人社会的秩序。而在当前的行政村中,村民之间并不完全熟悉,村民之间的相互不了解和不太信任,造成了形成一致意见的困难。在半熟人社会中,村民之间已由熟识变为认识,由意见总是一般变为总有少数反对派存在(或有存在的可能性),由自然生出规矩和信用到相互商议达成契约或规章,由舆论压力到制度压力,由自然村的公认转变到行政村的选任(或委任),由礼治变为法治,由无讼变为契约,由无为变为有为(做出政绩才能显出能人本色),由长老政治变为能人政治。一句话,由于行政村功能的凸出,在行政村这个半熟人社会中,村民的行为环境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节选自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人——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材料三我们把数字时代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界定为虚拟型熟人社会,即“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的背景下,留守村民与打工村民之间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关联、数字约束、数字互助及数字共享等,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最终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虚拟化展现形式”。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地理边界的限制,打造了横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虚拟社区,重新建构了村民之间的内在关联,唤醒村民之间的舆论约束,激发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以及传承乡村社会记忆等,最终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并呈现熟人社会的虚拟化运行逻辑。虽说虚拟型熟人社会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内涵,但通过互联网平台所建构起的虚拟型熟人社会,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有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的乡村共同体形态。虚拟型熟人社会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熟人社会在数字时代的一个复杂的映射过程。虚拟型熟人社会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之“魂”,但已拓展了熟人社会之“形”。(节选自郭明《虚拟型熟人社会: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地方性限制,乡土社会熟人们拥有共同生活空间,常常生于斯,死于斯,终老是乡。B.熟人社会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大家知根知底,在不断接触中产生带着亲密感的熟悉。C.行政村这种“半熟人社会”虽能提供相同行政空间,但大家相互了解的公共空间不充裕。D.随着社会变迁,熟人社会关系在虚化,到数字时代,逐渐被虚拟型的基本形态所替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费孝通引用此话,意在说明“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阻碍。B.在行政村半熟人社会里,传统的规矩、礼俗、信用正在弱化,协商、法治、能力等变得愈加重要,传统社会正在向现代社会转型。C.与自然村相比,行政村这个半熟人社会村民行为环境与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因而行政村逐渐呈现“上层建筑”迹象,行政功能凸出。D.村民之间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关联、约束、互助及共享等,打造虚拟社区,再现出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和虚拟化的运行逻辑。3.下列选项,不符合“熟人社会”观念行为的一项是()A.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B.费孝通《乡土中国》:“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C.坊间流行:“有关系就没关系,没有关系就有关系。”D.蒲松龄《促织》:“一人飞升,仙及鸡犬。”4.面对当下农村建设,你是如何看待“熟人社会”的?请结合材料评说。【答案】1.D2.B3.A4.⑴观点:当下农村建设,“熟人社会”的观念做法利弊俱存,应该辩证取舍。⑵理由:①不利于法制建设,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阻碍。②能展现舆论约束作用,激发互帮互助精神,填补村民精神空虚,解决留守村民实际困难。【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逐渐被虚拟型的基本形态所替代”错。根据原文“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最终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虚拟化展现形式”,可见虚拟型熟人社会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仅在形式上表现为虚拟化;又据原文“虽说虚拟型熟人社会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内涵,但通过互联网平台所建构起的虚拟型熟人社会,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有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的乡村共同体形态”,意在说明“虚拟型熟人社会”对传统式熟人社会起到了丰富补充作用,但不能与其完全等同。由以上可以看出,虚拟型熟人社会只是在形式上表现为虚拟,其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未变,而且二者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起不到替代作用,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是社会发展的阻碍”错,根据材料一原文“‘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意思是现代社会中因彼此不熟而将签字、画押等规则弄得非常清晰明白,有利于法律制度的形成。而因熟人办事打招呼即可的习俗规矩却会阻碍严格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使用,这主要是针对现代的法制而言。而选项认为成了社会发展的障碍,从范围上看扩大了,从程度上看也加重了。C.“行政村……的村民行为环境与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因而行政村逐渐呈现……行政功能凸出”错。根据材料二“在越来越多的功能与活动向行政村一级聚集的同时,……行政村便越来越有脱离村民而成为‘上层建筑’的迹象”“由于行政村功能的凸出,在行政村这个半熟人社会中,村民的行为环境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看出原意是,因为行政村有成为“上层建筑”的迹象,体现出行政村功能的凸出,所以才使村民的行为环境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选项内容属于因果倒置。D.“再现出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和虚拟化的运行逻辑”错,根据材料三原文“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最终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虚拟化展现形式”,意在说明村民实现数字关联、共享及打造虚拟社区是保留了原有的价值内核,呈现的是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虚拟化的形式,而不是再现“价值内核”和“虚拟化的运行逻辑”,从内容上看与原文不符,完全曲解了文意。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意思是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这是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和听从别人的意见,是任人唯贤的做法,而“熟人社会”是因相互熟悉而认可或听从别人。因此此项不符合“熟人社会”观念做法。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观点:当下农村建设,“熟人社会”的观念做法利弊俱存,应该辩证取舍。理由:第一,由材料一“‘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看到内容,可以说明“熟人社会”的因彼此熟悉、亲密而形成了信任、亲密关系,这种环境、氛围不利于客观、公正的法律制度的形成和执行。因此可以得出理由“不利于法制建设,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阻碍”这是有弊端的。第二,从材料三“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地理边界的限制,打造了横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虚拟社区,重新建构了村民之间的内在关联,唤醒村民之间的舆论约束,激发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以及传承乡村社会记忆等,最终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并呈现熟人社会的虚拟化运行逻辑”,可以看出“熟人社会”的传统社会的价值内核体现的更加充分: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扩大了联系交往的社会区域,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舆论约束力更强;通过数字技术传播原有的乡规民俗文化,继承优良的民俗文化传统,丰富乡民的精神生活;打破了原有的区域限制,让人们更好地互帮互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圆满。因此可以得出理由“能展现舆论约束作用,激发互帮互助精神,填补村民精神空虚,解决留守村民实际困难”可见“熟人社会”是有利的。因此当下农村建设,应该对“熟人社会”的利弊辩证取舍。(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磨盘山闫耀明磨盘山是村子南边的一座山,也是奶奶一辈子向往的地方。奶奶说,磨盘山好呢,到了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可以吃到红苹果,还可以采到草药。如果天气好,还可以望见大海。奶奶一边咳嗽一边说着上面这些话。奶奶的身体弱,总是念叨着要上磨盘山去看看,采些草药回来,煮水喝,治她的病。我听奶奶念叨要上磨盘山时,奶奶并不老,完全可以爬到山上去,去看景致,吃红苹果,采草药。母亲说,奶奶念叨去磨盘山,已经快念叨一辈子了。我爬过磨盘山,和小伙伴一起上山去玩。从村子里望过去,磨盘山并不高大,圆滚滚的,我们觉得爬上磨盘山一定很容易的。于是我们决定去磨盘山上玩。那是春天。我们几个男孩子走出村子,踩着田地中间细窄的小道,走过农田,来到磨盘山脚下。我看到的磨盘山挺高的,和我们在村子里望的磨盘山完全不一样。我们踩着一条小路上山,可是走了一阵,才发现那根本不是小路。我们拨开浓密的荆条,躲避着野山枣树上不容易被发现的尖尖的刺,艰难地往山上走。脚下会时常有一些石头,不大,白白的,却又圆又硬,踩上,脚下就会打滑,身体就会倒下。我们走得很慢,也很吃力。还没走到半山腰,大家就已经累得直喘。我的手腕被干硬干硬的荆条划红了,疼便慢慢地洇开。小腿呢,也疼。那是被野山枣刺扎的,只是那疼很尖,很锐。一下一下地跳。其他小伙伴和我一样,也都受了伤。但是我们没有放弃,继续登山。终于,我们登上了山顶。我果然看到了奶奶说的好景致。我站在山顶,觉得自己好高好高。我看到山脚下是大片大片的农田,绿绿的,平展展的,比学校的大黑板还平。一条公路在田地中间穿过去,不时有汽车无声地驶过,慢悠悠的。再远一点的地方是我家住的村子,长方形,横在田地的一边。一排排房子分布得很整齐,有很多树,高大着,浓密着,把有些房子遮挡住了,却遮挡出我说不清的意味来。女儿河弯弯曲曲的,白白亮亮的,比母亲扎在头上的头巾还要长,在长方形的村子中间穿过去,弯向东边,和猫尾巴一样漂亮。更远的地方,还是农田,隐约可见一排电线杆在农田中起起伏伏。我把目光放得更远更长,我居然望到了一片影影绰绰的白色,不,是淡蓝色!我猛地明白了,那看上去在不停摇晃的的淡蓝色,就是奶奶说的大海!我望到了大海!我连忙指着大海让小伙伴们看。果然是好景致呀!我忍不住大声叫起来。奶奶说得没错,到了磨盘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更为美妙的是,我看到的农田啊公路啊村庄啊河流啊,还有远方的大海,都是小小的,像玩具一样,好像我一伸手,就可以拿到手里!这种感觉太好啦,太有意思啦!我已经十岁了,还头一次产生这种美妙的感觉呢。我和小伙伴们在磨盘山上玩了大半天,才很不舍地下了山。遗憾的是,我没有吃到红苹果,因为那是春天,山坡上的苹果树才刚刚长出绿叶来。还有,我也没有采到草药,因为我不认识草药。回到家里,我给奶奶讲磨盘山,讲自己看到的好景致。奶奶听着,脸上的阳光一跳一跳的。我说,奶奶,你不是向往磨盘山吗?我领你上去看看吧。奶奶没有回答我的提议,只是笑。我看到奶奶脸上的阳光在她的笑声中一块一块地滑落下来。奶奶脸上的阳光落了,奶奶的身体也渐渐不行了。不久,奶奶就去世了。母亲说,奶奶辛苦一辈子,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把孩子们都养大了。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磨盘山上看看,去看看山上的好景致,去采草药,去吃红苹果。可是奶奶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去过磨盘山奶奶终于是来到了磨盘山上。奶奶的坟,就在山坡的东侧。奶奶向往磨盘山,却一辈子没有上过磨盘山。现在,奶奶终于来到了磨盘山。我对母亲说,奶奶终于看到了磨盘山上的好景致。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简洁明了,点明了磨盘山和奶奶的关系。奶奶向往磨盘山,在小说中一再出现,成为小说的线索,也使小说叙事紧凑。B.奶奶向往磨盘山,最主要的目的是想采草药治好她的病。写我和小伙伴们登磨盘山,登山前和登上山顶后的感受前后形成反差。C.奶奶脸上的阳光“一跳一跳”,表明奶奶听我讲述好景致时的兴奋;“一块一块地滑落下来”,写出奶奶不能登上磨盘山的无奈失落。D.小说最后三行,连用三个“终于”,既有对奶奶死后葬在磨盘山也算实现愿望的宽慰,也有对奶奶不能在生前实现愿望的遗憾。6.文中画线段落是如何体现出十岁孩子的语言腔调的?请简要分析。7.小说用大量笔墨写“我”登山的经历,这一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5.B6.①词句稚拙、朴实、直白。②多用叠词和反复,符合孩子说话的口吻。③描写时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事物比喻,不求雅致新颖,只求好懂。7.①详写“我”登山经历及山上所见美景,照应了奶奶登磨盘山的愿望,增强了对奶奶不能实现登山愿望的伤感以及我们的愧疚之情。②小说详写登山的经历,多写喜悦与快乐,简写奶奶老去时的哀戚、悲伤,使小说叙述保持平静的语调,情感表达深沉、内敛。③小说写用大量笔墨写“我”登山的经历,叙写细致,描写充分,节奏很慢,与后文在写奶奶老去时没有过多的停留、叙述节奏加快形成对比,使小说叙述节奏出现变化,避免了单调。【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最主要的目的是想采草药治好她的病”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奶奶说,磨盘山好呢,到了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可以吃到红苹果,还可以采到草药”“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磨盘山上看看,去看看山上的好景致,去采草药,去吃红苹果”可知,奶奶为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她的愿望是登上磨盘山,但是并没有说其主要目的是采草药治好她的病。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划线句中“好高好高”“有很多树,高大着,浓密着”“在长方形的村子中间穿过去”词句稚拙、朴实、直白。没有任何的铺陈与渲染,手法符合十岁孩子的语言强调;划线句中“好高好高”“大片大片的”使用重复的修辞,“绿绿的,平展展的”“一排排”“弯弯曲曲的,白白亮亮的”“影影绰绰的”多用叠词,口吻稚嫩,符合孩子说话的腔调;划线句中“比学校的大黑板还平”“比母亲扎在头上的头巾还要长”“和猫尾巴一样漂亮”等物象的选取,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事物进行比喻,这样的词句虽然做不到雅致新颖,但是贵在好懂,这页符合孩子说话的腔调;【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详写的内容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就本篇文章来说,文章详细写了我登山的过程和快乐,略写了奶奶去世的情节。①文章开头写“奶奶说,磨盘山好呢,到了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可以吃到红苹果,还可以采到草药。如果天气好,还可以望见大海”,所以详细描写“我”登山的经历以及山上所见到的美景,以我的视角来展现奶奶所向往的山顶的美景,更能增强对奶奶不能实现登山愿望的伤感以及我们的愧疚之情。②文章写登山的经历,我与小伙伴结伴而行,虽然路途中遇到荆棘丛,受了伤,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一路上登去,直到山顶,之后“我果然看到了奶奶说的好景致”“果然是好景致呀!我忍不住大声叫起来”“这种感觉太好啦,太有意思啦”,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渲染登山的喜悦与快乐。但是对奶奶去世简单表述,这样安排使小说叙述保持平静的语调,情感表达深沉、内敛。哀而不伤。③文章第8段详细描写了我跟小伙伴登山的过程“踩着田地中间细窄的小道,走过农田”“踩着一条小路上山”“拨开浓密的荆条,躲避着野山枣树上不容易被发现的尖尖的刺,艰难地往山上走”“脚下会时常有一些石头,不大,白白的,却又圆又硬,踩上,脚下就会打滑,身体就会倒下”“走得很慢,也很吃力”“还没走到半山腰,大家就已经累得直喘”“我的手腕被干硬干硬的荆条划红了,疼便慢慢地洇开。小腿呢,也疼。那是被野山枣刺扎的,只是那疼很尖,很锐。一下一下地跳”“我”登山的经历,叙写细致,描写充分;文章10-17段写登上山顶后的所见、所思、所感,整个过程节奏很慢;而写到奶奶去世时,只用了“奶奶脸上的阳光落了,奶奶的身体也渐渐不行了。不久,奶奶就去世了”这一段。这样安排使得前后节奏形成对比,使小说叙述节奏出现变化,避免了单调。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乙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侈:奢靡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告诫C.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法:效法D.礼人不答反其敬反:反省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后从而刑之貌恭而不心服B.故民之从之也轻规矩,方圆之至也C.勿夺其时其皆出于此乎D虽董之以严刑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先秦时期贵族最低等级,地位低于大夫。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员,以区别百姓。B.幽厉,指西周幽王和厉王,合称幽厉。幽王昏庸,身死国亡;厉王暴虐,被国人驱逐。C.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为“弑”。文中的“弑”指百姓杀君王。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B.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C.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D.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甲孟子在分析“恒产”与“恒心”关系基础上,进而提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B.选文甲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则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呼告,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富有感染力C.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君臣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向尧、舜学习,实行仁政以保天下。D.两则选文都体现了孟子核心政治思想:仁政。选文甲侧重正面阐述行仁政的措施,选文乙多从反面论说行仁政的重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答案】8.A9.D10.A11.B12.C13.(1)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2)不用尧用来治理百姓的做法来统治百姓,就是残害百姓。【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侈,肆意,过度。句意:肆意为非作歹,没有不做的了。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句意:这样之后再去用刑法去处罚他们/外表恭顺内心却不服从。B.第一个“之”是取独,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句意: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C.第一个“其”是代词“它们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句意:不要失去它们的(喂养繁殖的)时节/大概都出在这里吧。D.两个“以”都是介词,用。句意: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不用舜侍奉尧的做法来侍奉君主。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员,以区别百姓”错误。文中的“士”泛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说:“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两个: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的,就会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曰”后为“曰”的内容,应在“曰”后停顿,排除C;“仁与不仁而已矣”中,“与”连词,连接“仁”和“不仁”,与上文“道二”相呼应,故“仁与不仁”不能断开,排除A;“则身弑国亡”与“则身危国削”结构一致,互相呼应,应分别在其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用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向尧、舜学习,实行仁政以保天下”错误,孟子列举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臣应如何对待君的问题。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救死”,使自己摆脱死亡;“赡”,足;“奚”,何,怎么,哪里;“治”,讲求。(2)“以”,用;“所以”,用来……的办法;“贼”,动词,残害,“贼其民者也”,判断句。参考译文:甲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肆意为非作歹,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这样之后再去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蓄养一些鸡、猪、狗,不要失去它们的(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它们的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还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乙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做法来侍奉君主,就是对自己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做法来统治百姓,就是残害百姓。孔子说:‘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两个: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的,就会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称为‘幽’‘厉’,即使是孝顺仁慈的子孙,经百世之后也无法更改。《诗经》上说:‘殷商的借鉴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朝桀统治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他们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国家的兴起和衰败,生存和灭亡也是如此。天子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天下;诸侯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国家;卿大夫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他的祖庙;士和百姓如果不仁,便不能保全他们的身体。现在有的人怕死却乐于不仁,就好比怕醉却勉为其难喝酒一样。”孟子说:“我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便反省自己仁爱是否足够;我治理别人,却没治理好,便反省自己知识智慧是否足够;我礼貌待人,可人家却不怎么搭理,便反省自己恭敬是否到了家。任何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问。自己确实端正了,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于他。《诗经》说得好:‘万岁呀,与天意相配的周朝!幸福都得自己寻找。’”(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姑苏怀古(唐)许浑宫馆余基①倚棹过②,黍苗③无限独悲歌。荒台麇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可怜国破忠臣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注】①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②倚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③黍苗:禾黍④忠臣:指伍子胥。姑苏怀古(宋)姜夔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注】①柁牙:桅杆。②苏台: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诗首联叙登台,直接点题。该联以叙事起,以情语接,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B.姜诗一、二两句,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刻画了一个清幽的境界,欲抑先扬。C.许诗颈联“吴岫雨来”“楚江风急”是虚写,“风”“雨”在这借喻晚唐动荡的政治现状。D.姜夔笔下的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且被作者赋予了历史见证人的身份。15.同为怀古伤今之作,两首诗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许诗写景时融入了众多意象,赋比兴兼用,驰骋才情,写景质实;许诗情感抒发浓郁强烈。姜诗景物描写轻灵活泼。景物看似与题旨无关,却寄托了无穷的感慨,而感慨之中又富有悠远的情韵,姜诗情感抒发淡而悠远。【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吴岫雨来”“楚江风急”是实写。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中景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许诗:首联叙登台。上句“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下句写初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黍苗”二字实写眼前景色,又暗中脱化《诗经·黍离》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悲歌”即含黍离之悲意。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颔联以赋笔铺写姑苏台遗址景象,但景中意蕴深藏。一边是人去台空的荒凉阒静,另一边则是争食新草的麋鹿和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这一联以表面的赋法铺写,包裹着深沉的内核,暗示出作者吊古的情绪。颈联使用比兴手法表现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吴岫雨来”、“楚江风急”实写眼中景色,而“吴”、“楚”字面,可以引发历史联想,惊风飘絮,雨打浮萍既为国破家亡象征意象,亦可被认为其意味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虚槛冷”是山雨将至时,诗人登台凭槛的思绪,是眼前天气变化造成的,同时它又是诗人怀古而产生的,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情绪。风雨中的远帆,是诗人眺望中所见,亦可视为他在怀古中体悟出的回避乱世、远身避祸的道理。尾联照应篇首,抒发诗人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可怜”句,是诗人对伍子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使诗人思绪万端。姜诗:一二句“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写景,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山川依然;三四句“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我默默地望着姑苏台,带着几分惆怅:那迷濛的柳树,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是它,曾用低垂的细条,为吴王扫拂着满地飘坠的花瓣。姜夔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以江山永恒暗含人世沧桑,并借古讽今,以之寄托兴亡盛衰的感慨。景物的渲染与感慨的抒发相得益彰,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更加厚重,此诗兴味深厚而笔致飘逸,具蕴藉空灵之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5)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_”句,以比喻手法分别表现了江水和湖水之美。【答案】①.羁鸟恋旧林②.池鱼思故渊③.闻道有先后④.术业有专攻⑤.奈何取之尽锱铢⑥.用之如泥沙⑦.终继五国迁灭⑧.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⑨.千里澄江似练⑩.玉鉴琼田三万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羁”“攻”“锱铢”“迁”“嬴”“澄”“鉴”。三、语言文字运用17.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玉树有厚重的历史和璀璨(càn)的文化,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在懂的人看来,玉树就是一副浓墨重彩的画卷,静静的镶嵌(kàn)在西南之隅。B.春、夏、秋、冬,无论哪一季,只要游子撷(xié)一缕故乡晚风的轻柔,牵一缕故乡月亮的清辉,便能守得心中乡音迂(yū)回,调动幸福的节奏,让心灵温暖无比。C.《山海情》的创作尊重真实:家徒四壁,孩子们辍(chuò)学,不隐晦(huì)地还原贫瘠;第一批移民没水没电,不回避扶贫的暇疵;村民斤斤计较,不美化人性……D.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受到人们的青睐(lài),云锦龙纹等历史传统图案,让古城手工皂跻(qī)身“爆款文创”,类似案例不胜枚举,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自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镶嵌(kàn)”中的“嵌(kàn)”读音错误,应该读为“嵌(qiàn)”;“一副”的“副”书写错误,应为“幅”。C.“暇疵”中的“暇”书写错误,应该是“瑕”。D.“跻(qī)身”中的“跻(qī)”读音错误,应该读为“跻(jī)”。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社会科学本土化讨论的核心在于主体性,究竟是建立()于美国的社会科学,还是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是当前必须回答的紧迫问题。以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为目标的议题本土化,与对话美国社会学的议题本土化,两者()不同。前者的目标在于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所以要不断地进入到复杂庞大的中国经验与实践中去,不断地依据研究需要来()更多经验,深入更多实践,在理论与经验、实践的长期对话中,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中国的整体经验和实践全局。反过来,以与美国社会学对话为目标的中国议题本土化研究,中国经验一定是()的,是被割裂的,是不完整的,中国经验与实践内部的复杂结构和相互关系被忽视了,内在本质被取消了。无论这种对话式研究有多少,都难以增进对中国自身的认识,因为中国经验与实践只是目标,美国社会学才是手段。在这种对话式研究中,中国社会学很可能逐渐就丧失了主体性。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立足中国经验和实践,正确提出本土化议题,确立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地位。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依靠完全容纳浅尝辄止B.依附根本容纳浅尝辄止C.依靠根本包容适可而止D.依附完全包容适可而止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适合文意的一项是()A.无论这种对话式研究有多少,都对中国自身难以增进认识,因为中国经验与实践只是目标,美国社会学才是手段。B.无论这种对话式研究有多少,都对中国自身难以增进认识,因为中国经验与实践只是手段,美国社会学才是目标。C.这种对话式研究无论有多少,都难以增进对中国自身的认识,因为中国经验与实践只是手段,美国社会学才是目标。D.这种对话式研究无论有多少,都难以增进对中国自身的认识,因为中国经验与实践只是目标,美国社会学才是手段。【答案】18.B19.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依靠:依托、仰仗、凭借。依附:凭依、倚靠、从属。语境是说中国社会科学依赖、从属于美国社会科学,应选“依附”。完全:形容词,全部。根本:副词,从头到尾;完全(多用于否定)。语境需要一个副词,强调两者完全不同,且用于否定,应选“根本”。容纳: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包容:意思是宽容。语境强调要随着研究需要将更多经验加进来,强调范围的扩大,应选“容纳”。浅尝辄止:稍稍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做事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地方就停止。比喻不过分,有分寸。语境与“被割裂”“不完整”搭配,应是带贬义的词,应选“浅尝辄止”。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句子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无论”应放到主语“这种对话式研究”后面;不合逻辑,“中国经验与实践只是目标,美国社会学才是手段”应改为“中国经验与实践只是手段,美国社会学才是目标”。全部改对的是C项。故选C。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营养体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差异主要在于种植制度和收获目的物的不同。传统农业主要是以收获籽粒为目的,栽培作物必须完成其全生育期,①____________;而营养体农业则是以收获茎叶,即营养体为目的,营养体的可利用养分越高越好,亦即在植物体纤维化和木质化之前进行收获。所以应利用植物的S型生长曲线,即植物生长“慢—快—慢”的特点,在其完成大生长期,亦即对数增长期时,立即刈割,作为饲料饲养草食动物,使草食直接转变为肉食。虽然是②____________,其实所有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乃至人类的生长过程也都遵循这一“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因此,在大力发展营养体农业,以草食直接换肉食时,除了草食生产需要运用生长曲线原理,使草食营养物质的产量尽可能最高之外,动物生产也应充分利用这一原理。这就是说要改变农牧民常常要在所养动物达到最大体重后才出栏的传统思维方式,③____________后即应出栏。【答案】①.籽粒产量越高越好②.植物的典型生长曲线③.而在其完成对数生长期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处和“营养体的可利用养分越高越好”为对照句,则结构为“……越高越好”,结合“以收获籽粒为目的”可推知应填“籽粒产量越高越好”;第二空,结合“植物的S型生长曲线,即植物生长‘慢—快—慢’的特点”可知,“‘慢—快—慢’的生长规律”指植物的S型生长曲线,此处和“其实所有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乃至人类的生长过程也都遵循……规律”,即指植物生长曲线,故填“植物的典型生长曲线”;第三空,已知动物生长和植物的生长遵循同一原理,其对应内容为“在其完成大生长期,亦即对数增长期时,立即刈割”,故此处应填“而在其完成对数生长期”。四、经典阅读21.根据下文梗概提示,补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的回目。三十八回林潇湘______夺菊花诗______讽和螃蟹咏宝钗、湘云商议妥当,第二天湘云便请贾母等人赏桂花。来到藕香榭,贾母竟忆起自己少年时代的趣事,还提到一个叫“枕霞阁”的亭子。凤姐趁机说了几句笑话,逗得众人大笑。螃蟹煮好了,主子奴才喝酒吃蟹赏桂,好不热闹。众人散后,湘云便取了诗题,用针绾在墙上,请各位随意创作。大约一顿饭的工夫,大家把诗作交给李纨、迎春等人评判。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题目新,立意新,被评为诸诗之首;湘云、探春几人的“对菊”“簪菊”也都不错;只有宝玉的不够新巧别致,再次落第。宝玉有点儿不服气,马上提笔写了一首“持螯赏桂”诗,黛玉毫不示弱也写了一首,但自谦不好,命人烧掉。而博得大家一致赞赏的是宝钗的咏螃蟹诗。【答案】①.魁②.薛蘅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第一空,由“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题目新,立意新,被评为诸诗之首”可知,林黛玉的诗为被评为第一名,所以可以填入“魁”。第二空,由“博得大家一致赞赏的是宝钗的咏螃蟹诗”可知,“讽和螃蟹咏”的是薛宝钗;再结合前一句的“林潇湘”的称呼,是用人物的居所来借代主人,而薛宝钗是住在蘅芜苑,所以可以填入“薛蘅芜”。22.《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宝玉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芙蓉女儿”是谁?根据这篇诔文简要概括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答案】晴雯宝玉人物形象:①平等深情。为一个奴才、丫头做此一篇宏文,写作态度上完全超逸出社会规范对个人角色的期待。以金玉、冰雪、星日、花月等比喻,赞美了晴雯的高尚品质和情操。②大胆创新,才气过人。作为诔文,《芙蓉女儿诔》的最大特色是创新。立意创新,见解不俗。突破悼祭文学传统模式的束缚,采用新的手法,形成新的面貌,一洗近人八股习气。(如回答反封建束缚、叛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是把握以及根据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晴雯是宝玉的丫鬟,因抄检大观园被赶了出去,气病而死。一个丫头安慰宝玉,说是晴雯做了芙蓉花神,宝玉为祭奠晴雯,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故“芙蓉女儿”是晴雯。宝玉人物形象:宝玉在《芙蓉女儿诔》祭文中,深切体现了宝玉的平等深情。为一个奴才、丫头做此一篇宏文,用纯真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晴雯的深切思念,五年零八个月的相处,完全刻在了宝玉的心里,他满怀深情地回忆了晴雯“勇补雀金裘”,“开宫镜”、“品御香”等相处时的点点滴滴,以金玉、冰雪、星日、花月等比喻,赞美了晴雯的高尚品质和情操。、。写作态度上完全超逸出社会规范对个人角色的期待。宝玉用最美好和热烈的辞藻赞美晴雯的高洁品行。也声泪俱下地控诉王夫人等的恶行,甚至发出了“钳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的怒吼。这篇诔文哀悼的不仅是晴雯,而是对所有青春生命的哀悼。该诔文从思想到艺术都从整个中华古代文学中汲取精华营养,从而突破悼祭文学传统模式的束缚,采用新的手法,形成新的面貌,一洗近人八股习气。该诔在体制的宏丽、想象的丰富、文藻的华丽、香草美人的寓意等方面,都明显借鉴了楚辞的写法。此外,还受到曹植、李贺等人诗文风格的影响。《芙蓉女儿诔》中不仅可看到李贺诗文激愤不平、艳情仙语的特色,还能看到曹植《洛神赋》式的优美深情和缠绵惆怅。这些都体现了宝玉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过人的才气,以及他反封建束缚、叛逆的性格。五、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有人在高铁车厢里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大声聊天,有人在大部分人都还在休息的时间大声播放音乐跳起广场舞。甚至有人公然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如烧烤店醉酒打人、地铁性骚扰等。对此,有些人选择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有些人尽管事已关己但因为有顾虑选择忍气吞声,也有一些人敢于理性发声并且果断亮剑,阻止此类事件的发生。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需热血,更需理性热血这个世界,从不是一片孤岛。我们每天接触着行色匆匆的各色面孔,接受着各种光怪陆离的讯息,看到人间的温暖与善良,也看到人性的自私与邪恶。对此,有的当事人或忍气吞声,或挟私报复,或坚持“讨个说法”;有的旁观者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避而远之,或义愤填膺,拔刀相助。当他人只是大声聊天、外放音乐时,我们虽有不悦,却觉得毕竟是小事,选择了忍忍算了;当遇到性骚扰、醉酒打人时,我们虽义愤填膺,但或许更多的是害怕,恐惧惹祸上身,于是赶忙避开。就像鲁迅在《经验》中所写的:“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但长此以往,我们或许就不再是咸亨酒店冷眼旁观孔乙己的伙计们,而是变成了那个被送上刑场的阿Q,变成了那个只能上坟祭奠儿子的夏瑜母亲。或许我们并不冷漠,或许我们心中还有淡淡的同情,于是“眼圈红了”,“显出慈悲模样”,但也仅止于此。于是最终,我们所凝望的深渊,最终慢慢将我们湮没,吞噬。最终,我们也成了受害者。此时,却无人为我们呼告,众人只是投来一阵冷漠或同情的目光,并且匆匆走过。但其实,黑暗中,还有另一种人,我们能看到他们热血澎湃,能看到他们对待不公义愤填膺,仗义执言。或许一人之力微乎其微,但众多青年都摆脱冷气,向上走,汇聚成光后,星星之火便燎了原。他们,是肩负民族道义的热血青年,就如选择了“在沉默中爆发”,而非“在沉默中灭亡”的刘和珍;是不屈从于威势的果敢之士,就如年轻时敢于发起“五四运动”维护国家权益,任职后又敢于揭露孔宋家族敛财恶行的史学家傅斯年。毫无疑问,我们社会需要这种人。但,仅仅“挺身而出”,便是对的吗?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在著作《乌合之众》中提到“集群效应”概念:当单独个体集结成群体后会有不同于个体独处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此时的心理特征有: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更易接受暗示和轻信等各种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当热血取代冷漠时,我们是否只剩愤怒?我们是否其实还需一点理性的思考?我们是否还需“让子弹飞一会儿”?此时此刻,我们不仅仅需要热血,我们更需要理智。诚然,我们的社会需要正义的“谏诤之士”,需要看清生活却仍满怀人道主义理想的英雄,让我们产生脱离炼狱,向往乐土的心。但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你我他”,带领我们到达自由与友爱的彼岸乐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生活中……骚扰等”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甚至恶性事件的举例,而“对此”后面的部分则是以“旁观者”的身份面对这些事情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袖手旁观、忍气吞声和挺身而出。而审题与写作的重心,其实就在于材料后半部分对于三类“看客”的审视与思考。所以,这篇作文并非让我们写自身要“顾及他人感受”“遵纪守法”,而是让我们以旁观者的立场去审视事件漩涡,让我们思考做一个什么样的“旁观者”的问题。对于材料中的第一类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毫无疑问是应当被批判的,它不符合人道主义理念,不利于构建一个团结型社会。他们正如鲁迅所讲的,是麻木而冷漠的“看客”群体。但是,我们不漠视他人的不幸,以观望的态度去“同情”他人就能化解危机吗?不然。“当你凝视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你在选择冷漠无情的同时也终将遭到反噬。对于第二种态度“忍气吞声”:与第一种不同,这一种是自己作为受害一方,以“当局者”的角色去选择“沉默”,当然也不值得提倡。首先,这是一种短视,这种行为或许是怕引起报复,或许是怕别人议论,亦或是想要为报复他人而蓄力。无论如何,这样的选择只能带来短暂的和平,当事人内心始终是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的。因此,从长远来看,忍气吞声只会逐渐激化矛盾,由此陷入永无停息的“报复循环”。当然,就算不采取“报复手段”,以自我消遣的方式排解“受侮辱受损害”的现实,这也不免陷入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材料赞成的,毫无疑问是第三种态度——“挺身而出”:这是承担社会责任、肩负民族道义的勇敢,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有着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果敢。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提升民众的表达欲,促进社会改革。但是,这种“挺身而出”也一定有其负面影响,是否会导致勒庞所言的“集群效应”呢?如果表面上“见义勇为”,实际却以片面而不理智的言论占据上风并持续发酵,最终会偏颇一方,也就是所谓的“带节奏”。同时,网络言论背后所代表的或许只是一方的观点,当众多嘈杂的声音淹没了事件本身,当多方的互相攻讦冲淡了真相,这种“挺身而出”还有其实际价值吗?在事件尚不明晰,结果尚未出炉之时的“挺身而出”是否也会酿成“网络暴力”等诸多不良影响从而造成“二次伤害”?所以写作的重点,首先可以放在对材料中三种“看客”各自优劣影响的分析上。对于前二者,毫无疑问应当批判,所以重点可放在揭示其引起的不良社会影响上。对于第三种,是褒是贬,还是褒贬互参的理性思辨,就见仁见智了。在行文结尾时,可以综合三种态度,指出当我们被诸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的人情冷漠所裹挟,也一定会诞生秉持“人道主义理想”的英雄承担起民族大义向希望前进。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积极向善,我们能做的只是唤起人们的社会同理心,让社会涌现出更多的正义人士。唯其如此,才能趋向正向循环的大道之行。立意:1.今日做冷漠看客,来日也会被看客冷眼相待。2.同情与帮助,更应重在行动。3.挺身而出,更当理性而为。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数学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英语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物理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化学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地理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福州市协作体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A9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2:33:08
页数:21
价格:¥5
大小:49.96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