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古诗歌阅读(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古诗歌阅读(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3
2
/33
剩余3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古诗歌阅读一、【2022届广西贵港市高三四模(毕业班5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9分)八声甘州·雁刘克庄①物微生处远,往还来、非但稻粱求。似爱长安日,怕阴山雪,善自为谋。个里幸无鸣镝,随意占沙洲。归兴何妨待,风景和柔。昔到衡阳回去,今随阳避地②,遍海南头。与西川流寓,彼此各淹留。未得云中消息,登望乡台了又登楼。江天阔,几行草字,字字含愁。【注】①刘克庄:南宋末爱国词人。②随阳:跟着太阳运行,指候鸟依季节而迁徙。避地:迁地以避灾祸。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开头写大雁身份卑微,生长地方遥远,飞来飞去不只是为了谋求稻粮。B.词中大雁因沙洲没有战争、风景宜人,不急归乡,在沙洲栖息生活。C.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而止,遇春而回,现在大雁为避“鸣镝”至回雁峰停留。D.“草字”用了想象、双关的手法,既指大雁的队列,也指草草成书的音信。2.这首词以“字字含愁”作结,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愁”的原因。(6分)【答案】1.C2.①因国遭战事而愁。国遭战事,诗人只能迁居他乡以避灾祸。②因避地他乡而愁。战争到来,诗人只能“随阳避地”,行踪已遍“海南头”,或者流落到西川,各处“淹留”。③因亲友相隔而愁。诗人与亲友相隔,流落他乡。④因音信不通而愁。“未得云中消息”表明没有收到家乡的消息。⑤因思念家乡而愁。登上了望乡台望了又望。江阔天高,(雁群)飞翔着如几行草字,字字含着愁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手法、物象等的能力。C项“现在大雁为避‘鸣镝’至回雁峰停留”错误,由“今随阳避地,遍海南头”可知,如今大雁依照季节而迁徙以避灾祸,遍布大海南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借物抒情,诗中“雁”是诗人的象征,再结合注释可知,诗人是南宋末爱国词人,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思乡之情。\n由“今随阳避地,遍海南头”可知,大雁为了躲避灾祸,随着季节迁徙,来到了海南,表明诗人因为国家遭遇战事,自己不得不客居他乡躲避灾祸,表达了诗人因国遭战事而愁。由“今随阳避地,遍海南头”“与西川流寓,彼此各淹留”可知,诗人客居他乡,踏遍海南各个角落,淹留他乡,难以归去,表达了诗人因为避地他乡而愁。由“未得云中消息,登望乡台了又登楼”可知,诗人客居他乡,思乡怀亲,登上望乡台,又登上高楼,却只看到空中大雁排成的几行草字,难以抒发思念亲友与家乡之愁。由“江天阔,几行草字,字字含愁”可知,诗人远离家乡,音信不通,因为收不到家乡的消息,内心忧愁。二、【2022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崇左市高三三模(5月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我是清都①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②,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注】①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②支风券:支配风雨的手令。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身为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员专管给雨支风、留云借月之事,于词人而言可谓美差。B.上阕虚实结合,将词人随性的生活与神奇的仙境结合,呈现出一幅光怪陆离之境。C.下阕以夸张手法起势,写词人诗思之丰富,酒量之大,个性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D.洛阳牡丹自唐就负有盛名,但词人却舍牡丹而“插梅花”,是为取其品性以自比。2.有人说从这首词里可以读到李白。请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1.B2.①内容上,全词塑造了与李白一般的疏狂形象:词人自封仙官,却连仙境都懒得归去;蔑视权贵,却寄身于诗境酒乡,过着慵懒恣意的生活。②形式上用想象、夸张手法创造出超脱凡尘的景象,构思奇妙,使得整首诗呈现出李白式的浪漫主义色彩。【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上阕虚实结合”说法错误,这首词上阙是想象自己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教我狂放不羁,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因此上阙全为想象,没有实写。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n本题要求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鉴赏诗歌和李白创作的相似之处。李白的诗歌内容上大多突出自我、张扬个性,反映现实、关注民生,写名山大川,抒漫游怀抱,情感上大多是酷爱自由、渴望解放、蔑视权贵的情怀。李白作为浪漫主义流派的代表诗人,在手法上常用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想象。结合本首诗歌内容和手法寻找两者相似之处。从内容角度分析,诗歌上阙,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接下来“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无法改变。这两句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坦荡直爽,豪气四溢的性格特征。“曾批给雨”二句以天意抒怀抱,透露出作者远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这二句充满了浪漫的精神,透露了他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诗歌下阙,“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写作者对诗与酒的钟情。面对“侯王”傲骨铮铮,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二句表现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场,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全词塑造的寄身于诗境酒乡、过着慵懒恣意生活、蔑视权贵的疏狂形象与李白酷爱自由、渴望解放、蔑视权贵的形象极为相似。从创作手法角度分析,作者将自己封为仙官,想象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多次上奏留住彩云。这种奇特的仙境、惊人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构思奇妙独特。这与李白创作风格非常相似,都有浪漫主义色彩。三、【2022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怀嵩楼①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怀嵩”,取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古代乐器名,一般在黎明和黄昏时吹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标题交代了人物、事件、地点,综观全诗,即事即景感怀。B.本诗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视听巧妙结合。C.本诗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怀人追往。D.本诗尾联以景结情,实写酒后乘兴与友人一起踏雪,欣赏覆雪群峰。2.本诗境界高远,画幅中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案】1.D2.\n诗人选取“山”“菊”“松”等意象构造诗境,表现秋肃不可畏、冬威无所惧的嶙峋风骨,虽遭贬谪,却乐观不屈、积极向上,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傲岸不可摧抑的气势。①首联怀人追往,却无衰颓之意,颔联绘景,深秋霜林木落,萧飒中却以“争”“开”二字写出了群山昂扬之势、野菊竞放之态,以景见情,表现诗人面对风霜昂然不屈的精神;②颈联写人,西风萧瑟,诗人却“解带”迎之,无所畏惧;倚栏观松,黄昏斜日中青松依旧苍劲,不为秋霜凌迫;③尾联诗人设想冬日携客、乘兴踏雪之境,以无畏的精神翻进一层,欣赏那玉洁冰清的世界,境界高远。【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实写”分析错误。“酒后乘兴与友人一起踏雪,欣赏覆雪群峰”为诗人想象的内容,属于虚写。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在意境营造上:诗人在意象选择上,选取“山”“菊”“松”等意象,尤其“菊”“松”无一不体现出不畏严寒、傲然不屈的特点,以此来渲染出雄浑开阔、昂扬向上的意境,使得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傲岸不可摧抑的气势。其次,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这两联视野开阔,人与物浑融无问。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再次,颈联中,西风萧瑟,诗人却“解带”迎之,无所畏惧;倚栏观松,黄昏斜日中青松依旧苍劲,不为秋霜凌迫。作者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最后,尾联中,作者设想冬日携客、乘兴踏雪之境,以无畏的精神翻进一层,欣赏那玉洁冰清的世界。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境界高远。总之,全诗以“感”宇入题,以“兴”字结穴。“云烟”是俯瞰负郭之景,“霜林”是平视远处之景;“野菊”写楼下景物,“解带西风”写楼上风光。“斜日青松”是“倚栏”所见;踏雪看山是登临所想。前六句写所见所感,是实写;后两句设想来朝风物,是虚写。摄景的角度不断变换,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实有虚,描绘了开阔深远的画面,画幅中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四、【2022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玉楼春①\n辛弃疾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②。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尧铅山瓢泉乡村期间所作。②“提壶”、“婆饼焦”都是鸟名,皆因啼声而得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阕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图景:一群沽酒的农家女子三三两两聚集在树下,树上鸟儿不停啼叫,像催促她们快回家。B.上阕写女子“沽酒”忘归,下阕写作者“醉中”忘路,言有尽而意无穷,乡村淳朴可爱的风土人情贯穿全词。C.下阕以“醉”来过片,凸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陶醉。作者不仅因饮酒而醉,更因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情趣而陶醉。D.下阕写作者问路人他们家住在哪里,路人耐心地告诉作者他们的住处,表现了乡村童叟无欺、热情善良的民风。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乡村生活的乐趣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1.D2.①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上的鸟儿催促沽酒女子要赶快回家,生动活泼地表现乡村和谐自然的生活乐趣。②用谐音双关手法(或答“巧用禽言诗体”),通过“提壶”和“婆饼焦”两种鸟的名字和叫声,模仿鸣禽语言来写农家农事——提壶沽酒和煎婆饼,俏皮活泼,幽默风趣又富有乡村生活乐趣。③巧用主客颠倒写法(或答“用自我调侃的诙谐手法”),作者通过写自己醉中失态,反过来问路人自己家的住处,表达自己融入淳朴乡村生活的乐趣。④巧用语言细节描写,通过细致描写路人一本正经地给作者指路的语言细节,突出农村童叟无欺、热情善良的淳朴的民风,作者从中感受到和谐的乡村生活乐趣。⑤用留白艺术手法,上阕写村姑沽酒却不说为何而沽,下阕写作者醉中却不说因何而醉,故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突出村民的热情好客,又表现作者陶醉于乡村生活带来的乐趣。⑥用画面组合手法(或答“用意象组合手法”),上下阕分别选取富有乡村生活特色的典型画面来描述,两幅图画相映成趣,凸显乡村生活画卷,表现乡村生活的乐趣。⑦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树上鸟语,虚写作者回家路上的古庙、溪水、乌桕树以及作者的住处,虚实相生,描绘了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乡村的生活乐趣。(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n“作者问路人他们家住在哪里,路人耐心地告诉作者他们的住处”错,下阕写的是作者醉中忘了来时的路,于是问路人自己的家住在哪里,不是问路人住在哪里;路人是给作者指出回家的路,不是告诉作者他们的住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上阙“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你看三三两两聚在林边的是谁家妇女?她们笑盈盈在聆听枝上的鸟儿巧语:“你们提壶出来买酒已经耽误这么久,现在婆婆的烙饼烧焦了还不快回去!”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图景:一群沽酒的农家女子三三两两聚集在树下,树上鸟儿不停啼叫,像催促她们快回家。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上的鸟儿催促沽酒女子要赶快回家,蕴含了农村生活的和谐自然。提壶鸟声声叫“提壶!提壶!”更有趣的是那高叫着“婆饼焦!婆饼焦!”的饶舌鸟,似乎是在戏谑另一个贪玩忘归的小媳妇。“提壶”、“婆饼焦”都是鸟名,皆因啼声而得名。巧用禽言诗体,模仿鸣禽语言来写农家农事。“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写作者问路人他们家住在哪里,路人耐心地告诉作者他们的住处,表现了乡村童叟无欺、热情善良的民风。巧用主客颠倒写法,写词人因醉而迷路的生动情态。“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这是描写路人的语言,路人说:“只管向着古庙那边走,再绕过小溪南面那棵乌桕树。”巧用语言细节描写,通过细致描写路人一本正经地给作者指路的语言细节,突出农村热情善良的淳朴的民风。“提壶沽酒已多时”“醉中忘却来时路”,上阕写女子“沽酒”忘归,下阕写作者“醉中”忘路,却不说为何而沽,因何而醉,言有尽而意无穷,用留白艺术手法,表现作者陶醉于乡村生活带来的乐趣,展现乡村淳朴可爱的风土人情。上阕“鸣禽”“提壶”“沽酒,下阕“古庙”“溪南”“乌桕树”,上下阕分别选取富有乡村生活特色的典型画面来描述,凸显乡村生活的乐趣。上阕“鸣禽枝上语”写鸟儿在树枝上鸣叫像人说话一般,是实写;下阕“古庙那边行”“溪南乌桕树”写作者回家路上的古庙、溪水、乌桕树以及作者的住处,是虚写。虚实结合,把鸟语和写实结合起来,真切地反映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民风民习,表现乡村的生活乐趣。五、【2021-2022学年高三4月广西名校大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过文登营①戚继光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水落尚存秦代石②,潮来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n【注】①文登营,明代设置在文登山(今山东文登市东)的营卫。此诗为作者巡视山东半岛东部海防营地时作。②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紧扣诗题,叙事写景,既写出了诗人乘船出海巡视海防的将帅风采,也写出了所见沿岸村落宁静的晚景。B.颔联紧承首联描写春色掩映的城墙、海风吹送的军号,“谁将”诘问句,表现了诗人见到文登春色的惊喜之情。C.尾联抒发感慨,点破主题。遥远的海外还有一些国家对我国并不友好,因此决不能忘记这些危险而虚度年华。D.本诗语言自然平易,感情朴实流畅。诗人对历史盛衰的思考以及对报国之志的抒写都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2.这首诗的颈联感情丰富,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的。(6分)【答案】1.A2.①借景抒情,写潮落可见秦代刻石、潮来难见汉代船只的景象,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②反衬,以秦汉强盛的海疆之况反衬明朝的衰弱,也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③联想,初秦的强盛,“代石”犹存;汉代的旺达,百夷宾服,但“槎”筏却不见了。由古及今,寄寓了深沉的忧思。【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也写出了所见沿岸村落宁静的晚景”错,由“晓烟”可以看出为“所见沿岸村落宁静的春晓之景”。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是说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海潮涌来,看不到汉代木筏浮泛。这一联描绘了文登营防区一带风光和秦汉历史遗迹,借景抒情,感慨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同时,用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反衬明朝的衰弱,暗喻盛衰有时,今不如昔,也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这一联是由实景而引发的联想和感慨。潮起潮落,掩映千古。初秦的强盛,“秦代石”犹存;汉代的旺达,国富民强、百夷宾服,但“槎”筏却不见了。这里,作者追溯千古,联想到国势衰颓的现实,寄寓了深沉的忧思。七、【2022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三模(诊断性检测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璧池①望秋月\n张子容②凉夜窥清沼,池空水月秋。满轮沉玉镜,半魄③落银钩。蟾影④摇轻浪,菱花渡浅流。漏移光渐洁,云敛色偏浮。似璧悲三献⑤,疑珠⑥怯再投。能持千里意,来照楚乡愁。注:①壁池: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的水池,借指太学和皇帝的选士之所。②张子容:湖北襄阳人。③半魄:半圆的月亮。④蟾影:月影。⑤三献:楚人卞和多次将和氏璧献于楚王而楚王不识,因而卞和感慨“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⑥疑珠:在夜里把明珠投到人们跟前,人们因为怀疑而不拾取。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即景命题,并且开头两句中的“清沼”“月”等意象和“窥”这个动作与诗题“璧池望秋月”的内容相对应。B.本诗以池中秋月为主要描写对象,诗人使用了“沉”“落”“摇”“浮”等动词来极力描摹水中秋月的各种状态。C.本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景,将池中的月亮比作玉镜和银钩,满月则其形似镜,半魄则其状如钩,生动形象。D.本诗七、八句描写随着时间推移,烟敛云收之后,越发皎洁明亮的月光随水波浮动的景象,光影变幻,绮丽绚烂。2.本诗在抒写愁情时较为含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D2.①寓情于景。清秋凉夜,池水空明,诗人通过对清沼秋月的描写,营造出凄冷的意境,寄寓自己的悲愁。②用典抒情。诗人借用卞和三次献璧而楚王不识、明珠暗投天路而行人不取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愁。③托物抒情。明月如珠似璧而没有人欣赏,流光千里来相照,牵动诗人的孤独悲苦,表达了诗人的失遇之悲和漂泊之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绮丽绚烂”错误。第七、八句所写月光皎洁明亮,随水波浮动的景象并无绮丽绚烂的特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n本诗前八句内容主要写景,清秋之夜“窥清沼”,发现一轮水中秋月。后面集中来写水月,如用了“沉”“落”“摇”“浮”等动词来描摹水中秋月的各种状态。在这样的清秋之夜,目睹这清沼秋月的各种状态,营造出凄清的意境,目睹这一切,诗人生发出愁绪。“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结合注释⑤“楚人卞和多次将和氏璧献于楚王而楚王不识”及⑥“在夜里把明珠投到人们跟前,人们因为怀疑而不拾取”分析,运用典故,用卞和多次献璧于楚王而楚王不识及人们因为怀疑而不拾取“夜投明珠”,是因为不识货或怀疑而导致错失宝物的结果,那么诗人是有才能的人,却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抒发怀才不遇的愁绪。托物抒情。清秋之夜,这样的明月,就如同前面说的和氏璧和明珠一样,遇不到赏识的人,得不到重视,借物抒发诗人失遇之悲。“能持千里意,来照楚乡愁”,流光千里来相照。抓住“楚乡愁”分析,诗人此时应该是漂泊在外,看到这样的明月,自然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抒发漂泊之愁。八、【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二模(适应性检测二)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京兆府栽莲白居易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写东溪莲移栽至京兆府,看似托身于贵府重地,实则生长环境污浊不堪。B.诗人认为东溪莲与其遭受泥污尘扑,不得其所,还不如捐躯自弃,以死明志。C.结尾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对往昔的追忆缅怀,对当下的不满无奈。D.诗歌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物喻人,托物言志。2.白居易和周敦颐在本诗和《爱莲说》中分别写出了荷花不同的“物性”,但表达了相同的志趣,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1.B2.\n(1)白居易笔下的荷花会受到环境影响:生于东溪清涟时花叶娇媚,栽入污沟浊水后馨香全无,颜色不鲜。(2)周敦颐笔下的荷花不会受到环境影响:它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始终保持洁净与馨香。(2)两个作品中的荷花虽然表现出不同“物性”,但都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操守的人生志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还不如捐躯自弃,以死明志”错,“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作者认为把荷花移栽至不合适的环境,还不如把它抛弃。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文形象和思想主旨的能力。白诗“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写生在污沟浊水中的莲花花枝残败,馨香全无,与生在东溪时花叶娇媚形成对比,突出了生长环境对荷花的影响。周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强调荷花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白诗“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诗人借助荷花的命运和遭遇,表达自己的悲叹,同时表现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人生志趣。而周文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可见,两文同写荷花,虽“物性”不同,但借物表达的人生志趣是相同的。九、【2022届贵州省铜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秋怀二前(其一)黄庭坚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筼筜【注】宫应商。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注】筼筜,一种支薄、节长而杆高的竹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的首联扣题,从细微处入手,分别用了两个叠词,展现出了秋天的凄清景象。B.颔联对仗工稳,写出雨后芭蕉叶子的颜色变化和风吹竹动的声音,极具画面感。C.颈联宕开一笔,通过写捣衣声的急促和日影不长,侧面烘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D.全诗写景,视觉和听觉并用,既体现了诗人观物之细,也为最后抒情做了铺垫。2.诗人在尾联写自己的生活境遇,看似颓唐,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C2.\n尾联表面上写诗人裘破无人缝补,故而“弃墙角”而不收拾,接着写夜晚严霜多,也不考虑应对之策。这些表明诗人作客在外,为官清贫,生活看似颓唐,但却侧面说明了诗人不重物质贫乏,不拘生活小节的生活情调,从而反映诗人洒脱达观的生活态度,颇具理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侧面烘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错误,这两句诗是写作者通过砧声急、檐景短而感到时序已经流转到秋天,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而非烘托思乡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诗句及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写“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意思是:狐裘破了而没有人缝补,只能丢弃在墙角,怎会想到岁暮时繁霜寒冷,如何应对呢?这句诗上承“砧声”而来。户外捣衣声急,触动作者想到寒衣问题。他想起来却是裘破无人缝补,这一是作客在外,二是为官清贫,不重物质享受。“弃墙角”,不自收拾,接以“不念岁晚(岁晏)严霜多”,难以对付深秋寒冬,看似缺少谋虑,意态颓唐,实际上却是作者曲述自己心情的洒脱。因为在作者的心目中,“达者”对待未来之事,是不应该戚戚于怀,多作预先的谋虑的。这种不过多考虑的达观的态度,使人觉得作者所关心的倒是那些不相干的景物和天然的声籁,凄清之感便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了。十、【2022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某还故里过括苍①讲子思②少卿示及诸公和诗次韵为谢张九成朝随落月东郊去,暮逐归云北浦还。岂但劳农勤稼穑,要知为郡足清闲。家传诗句东山谢③,学到精微陋巷颜④。今日倚栏聊解带,欲看烟雨四边山。【注释】①括苍:括苍山。②谢景思:官至太常少卿,时任括苍郡守。③东山谢:东山谢氏,本指谢安,后借指隐士、名流。④陋巷颜:陋巷颜回,《论语》有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首联对仗工整,意境开阔,“还”字含蓄地照应了题目中的“某还故里”。B.颔联写了括苍的百姓勤于耕种,原因之一在于官员懂得无为清闲而治的道理。C.本诗作为一首和诗,颈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和诗对象的赞美和肯定。D.诗歌最后诗人倚靠栏杆远眺,看似无聊的举动,却意外地欣赏到了烟雨的美景。2.从诗人的描述中,你能了解谢景思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D\n2.①懂得为官治民之道。颔联“为郡足清闲”可知谢景思在此处为官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因此百姓勤于耕种。②有名家风范、家学渊源深厚。“家传诗句”“东山谢”来指谢景思的家学渊源以及才气。③学习讲究精深入微。以“学到精微”来说明谢景思对学习的专注和钻研的精神。④品行高洁、不慕荣华。“陋巷颜”喻谢景思不俗的人生追求,点出了谢景思不慕荣华的精神品格。【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项“看似无聊的举动”有误,“聊”为姑且、暂且之意,并非说诗人无聊。“欲看”是想要看,但是选项说“欣赏到了”,有误。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诗句中寻找依据,准确理解诗句,然后具体分析体现出的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岂但劳农勤稼穑,要知为郡足清闲”两句写道:括苍的百姓勤于耕种,原因之一在于官员懂得无为清闲而治的道理。由此可知,谢景思懂得为官治民之道,因此百姓们勤于耕种。其次“家传诗句东山谢”一句运用典故,东山谢氏借指隐士、名流,作者用此典故突出谢景思的家学渊源以及过人才气。表达了诗人对和诗对象的赞美和肯定,由此体现谢景思有名家风范、家学渊源深厚。再次,“学到精微陋巷颜”一句仍然运用典故,以颜回“学到精微”来突出谢景思学习时精深入微,体现了谢景思对学习的专注和钻研的精神。最后,“学到精微陋巷颜”中“陋巷颜”以《论语》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之典故喻谢景思不俗的人生追求,点出了谢景思品行高洁、不慕荣华的精神品格。十一、【2021-2022学年高三4月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即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唐代〕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送邢桂州王维〔唐代〕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n赭圻将赤岸②,击汰复扬舲③。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②赭圻:山岭名。在今安徽繁昌县西北。赤岸:山名。在江苏六合东南。③击汰:击水。扬舲:开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诗首句开门见山,既叙述了与刘禹锡的离别之情,也惊叹于他的折贬宦途。B.张诗颔联展开想象,送客看花,皆极写诗人之闲,不宜闲而闲,意在言外矣。C.张诗“诗情”“有谁听”,表现对友人诗歌艺术的高度赞赏与无人赏识的同情。D.王诗尾联化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劝勉与期望。2.前人评张籍“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一句与王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文,分析其异同。(6分)【答案】1.B2.同:①两首诗均使用想象与色彩描写。均想象友人所见之景,而不是写诗人眼前所见实景,同时运用“青”“白”两种简淡的颜色,描绘山水之美。异:②张诗写出清晨江城水汽氤氲,雨后山川苍翠的美景,借和州活泼美景,宽慰友人被贬失落之情,表达对仕途坎坷的朋友的同情。③王诗描写日落时湖天一片,碧波滚滚,天地染成青色的壮阔之景,表现江湖的浩渺与潮水的汹涌。表达作者送别友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皆极写诗人之闲”错误,注释中提示地点均在和州,是友人被贬之地,描写对象应为和州刺史刘禹锡。饮酒赋诗,送客看花,虽然看似闲适,但这实是逃避残酷的现实,转而寄情于当地的山山水水。诗中用曲笔写出了刘禹锡谪贬后怀才不遇的无奈。因此并不是“极写诗人之闲”。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分析两句的异同。\n相同点:从写作内容上看,“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以飞动之笔触写江湖风光。简淡含灿烂,这幅美丽宜人的和州风景,是作者想象友人刘禹锡所居之地的情景。“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写出日落时湖天一片的壮阔之景,这是诗人想象友人路途所见之景。因此从内容上看,两句均是写景,但都不是诗人眼前之景,而是友人所见之景,都是诗人的想象的画面。从写作技巧上看,两首诗歌中都用到描写色彩的“白”和“青”二字,张诗通过这两个字写出江城水气的氤氲,和雨后山川的苍翠鲜艳。王诗通过这两个字写出日落时湖光与落日余辉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的画面。“青”“白”两种简淡的颜色,均描绘出了山水之美。不同点:主要从内容和情感上分析。“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写出了拂晓时分,江上雾气漫上郡城、白茫茫的一片,雨后初霁,青绿山色映衬得城郭风光更加美丽宜人的画面,景色特点是活泼中蕴藏着美好,作者字里行间是以写美景来安慰这位远在家乡的朋友,表达对仕途坎坷的朋友的同情。“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写出日落时湖光与落日余辉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时,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景物特点是壮美阔大。作者是借这路途壮阔之景,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企盼祝愿之情。十二、【2022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赣上食莲有感①(节选)黄庭坚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餐恐腊毒②,素食③则怀惭。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注释:①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在吉州太和县做知县。第二年,有事到虔州(今江西赣县),即诗题所说的赣上,因吃莲子而作此诗。②多食久置腊肉产生的毒素。③尸位素餐。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写看到莲子像手指一样大,就想到在家里时,母亲分莲子给他们吃,怀念母亲的慈爱。B.“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意思是莲生在淤泥之中,出淤泥却不受污染,指品德高洁的人能保持操守。C.“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意思是吃莲子的多,知味的却很少。这首诗主要是写诗人食莲却不能知味,为此而深感惆怅。D.节选部分诗歌,因“莲”而生,写“莲”形、“莲”味到吃“莲”感触,处处融情汇意,语言质朴却暗含深义。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n【答案】1.C2.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开头两句写想到在家里时,母亲分莲子给他们吃;“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写池塘里荷花盛开,在初秋时香闻十里。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表示了他的志节:立身处世,不贪图高位美食,有惭于尸位素餐。“甘餐恐腊毒”,吃甜的怕有极毒。如同做大官拿重禄,贪图享受,害了自己。“素食则怀惭”,做官不办事吃白食,便感到惭愧。隐含对贪图高位美食、同流合污、尸位素餐者的厌恶。③希望保持高洁的操守。“莲生于泥中,不与泥同调”,莲生在淤泥之中,出淤泥却不受污染,诗人托物言志,表达清高自守的节操。“制芙蓉裳”,借用屈原的诗句,比喻保持高洁的情操。④渴望归隐。“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哪能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去缝制芙蓉衣裳,以渴望归隐收束全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这首诗主要是写诗人食莲却不能知味,为此而深感惆怅”错,“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的意思是吃莲子的人多,知味的人却很少。这首诗主要是讲他食莲而能知味,由于知味的少,这首诗写出了很少有人知道的东西。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开头说:“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看到莲子像手指一样大,就想到在家里时,母亲分莲子给他们吃,怀念母亲的慈爱。最后跟开头的“念母慈”呼应,想到“吾家双井塘”,双井在分宁县(今江西修水),那里有池塘。“十里秋风香”,池塘里荷花盛开,在初秋时香闻十里。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餐恐腊毒,素食则怀惭。”就莲心说,莲心正是苦的,吃苦的东西不可能感到甜。“甘餐恐腊毒”,吃甜的怕有极毒。《国语·周语下》:“高位实疾颠,厚味实腊毒。”意思是,官位高的,实在很快会倒下来,味道厚的,实在有极毒。这里是就他自己的经历来说,吃甜的怕有毒,如同做大官拿重禄,贪图享受,害了自己。“素食则怀惭”,做官不办事吃白食,便感到惭愧。《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即白吃,白吃是可耻的。黄庭坚做知县,既不是高官,不拿重禄,又不白吃饭。借“食苦”与“甘餐”的对比,表达自己立身处世不贪图高位美食,有以尸位素餐为惭的志节。诗人然后又从另一角度发生感想。“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莲生在淤泥之中,出淤泥却不受污染,指品德高洁的人能保持操守。“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是说哪能找到志同道合者,回家去缝制芙蓉衣裳。“同袍子”指志同道合的人。“制芙蓉裳”用蓬花做衣裳,比喻保持高洁的情操。这里借用屈原的话,上文的“不与泥同调”也含有赞美屈原一尘不染的意思在内。借助典故,含蓄表达保持高洁情操,与志同道合者一同归隐的愿望。\n十三、【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深愁喜友人至刘沧①不避驱羸道路长,青山同喜惜年光。灯前话旧阶草夜,月下醉吟溪树霜。落叶已经寒烧尽,衡门②犹对古城荒。此身未遂归休③计,一半生涯寄岳阳。【注】①刘沧,山东人,生逢晚唐乱世,行卷投书无人荐赏,四处漂泊。②衡门:简陋的屋舍。③归休:归家,归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拖着羸弱之躯迎接远来的友人,表现出真挚的友情,也隐含着内心的感激。B.颔联描写了诗人与朋友在灯前月下促膝长谈的情景,两人叙旧吟诗,情深意长。C.“霜”“落叶”“寒”等词表明季节特征,“衡门”一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困窘。D.诗人客居异乡有家难归,半生漂泊志不得伸,尾联叙事抒情,蕴含着无限悲苦。2.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评此诗后四句:“其与前之数句似断实连,寓意深微。”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1.A2.①前四句主要表达友人到来之喜,后四句写自己处境困窘之愁。一喜一愁表面上不相关联,这是断。②后四句其实是诗人向友人倾诉心中悲苦,紧承挚友相逢“话旧”“醉吟”之喜,此为连。③诗人写自己处境困窘,既表达对命运的悲叹,又满怀得遇至交的欣慰与感激,寓意深微。【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A项“诗人拖着瘦弱的身躯”错误,诗句“不避驱羸”说的是朋友不顾坐骑瘦弱。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不避驱羸道路长,青山同喜惜年光”写了朋友不顾坐骑瘦弱,道路遥远来看望我,我内心非常的激动。“灯前话旧阶草夜,月下醉吟溪树霜”写了诗人与朋友在灯前月下,叙旧吟诗,其乐融融。可见前四句写友人到来之喜。“霜”“落叶”“寒”等词语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衡门”一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困窘。“此身未遂归休计,一半生涯寄岳阳”写了半生漂泊,志不得伸,客居异乡,有家难归。后四句写处境困窘之愁。一喜一愁表面上不相关联,这是“断”。\n后四句写了诗人生活的困窘,半生漂泊,志不得伸,客居异乡,有家难归,蕴含无限悲苦。是诗人向友人倾诉心中悲苦,紧承挚友相逢“话旧”“醉吟”之喜,此为“连”。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生逢晚唐乱世,行卷投书,无人荐赏,四处漂泊。所以诗歌写自己处境困窘,表达了对命运的不满,然而朋友的到访,使诗人内心无限的感激。表达了诗人满怀得遇至交的欣慰与感激,是为“寓意深微”。十四、【2022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9分)题小松李商隐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草木本是“一岁一枯荣”,而《题小松》却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突出成材之难。B.《题小松》以桃李盛时对比小松孤秀,以桃李摇落对比小松青葱,表现小松的刚劲挺拔、生机勃勃。C.《小松》“出”字,承前是“刺”的结果;启后是“凌云”的先兆,表现小松由小变大的过程变化。D.《小松》通过刻画小松的成长,赞美出身寒微之人的坚强成才,慨叹目光短浅的人不关心人才成长。2.两首诗中的小松形象特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A2.(1)异:一个挺立庭院中,枝叶纤细柔韧,令人爱怜;一个掩没深草里,刺头努力向上,锐不可当。(2)同:①都遭遇艰难困苦,默默忍受,坚韧顽强;都被人冷落忽视,独耐寂寞。②都志向远大,未来可期,必将有百尺凌云的姿态,可堪柱石之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nA项“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错,《题小松》写桃李“一年几变”,是夸大桃李变化之易,突出小松成材之难。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李诗:“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我喜爱你独秀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那细叶轻阴带来满座清风。“孤秀”表现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形象。“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桃李盛开的季节,你虽然寂寞,但进入霜雪繁多的严冬,就显得郁郁葱葱。与桃李之盛对比来表现小松的“孤秀”,以霜雪严寒来衬托小松的坚强挺拔。开篇这四句,通过对小松四时遭际的描绘,写出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风姿。“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一年之内桃李等花卉几经枯荣,而你长大后,则具栋梁之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请告诉那些去西园观花的人们:在雪飞霜落的园中,他们定会为枝叶光秃秃的桃李等花卉而悲伤动容。后面的四句写诗人对小松的殷切期待: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花开花落,“一年几变枯荣事”。而小松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了。百花本是“一岁一枯荣”,而诗人在这里却说“一年几变”。这是夸大百花“枯荣”之易来强调小松成材之难,以百花之“变”来反衬小松之坚定。杜诗:“自小刺头深草里”,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这句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而今渐觉出蓬蒿”,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n“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综合来看,不同点有:一个挺立庭院中,枝叶纤细柔韧,令人爱怜;一个掩没深草里,刺头努力向上,锐不可当。相同点有:①都遭遇艰难困苦,默默忍受,坚韧顽强;都被人冷落忽视,独耐寂寞。②都志向远大,未来可期,必将有百尺凌云的姿态,可堪柱石之功。十五、【2022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春日倪瓒闭门积雨生幽草,叹息樱桃烂熳开。春浅不知寒食近,水深唯有白鸥来。即看垂柳侵矶石,已有飞花拂酒杯。今日新晴见山色,还须拄杖踏青苔。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塑造了一个长吁短叹的诗人形象,交代了诗情滋生的原因。B.颔联诗人直言“春浅”,突出了初春春意不深,万物开始萌芽。C.颈联写诗人既“看垂柳”又赏“飞花”,真是“春心”萌动。D.全诗情景交融,情深而景丽,诗情盎然,读来颇有一番趣味。2.尾联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表现这种情感的。(6分)【答案】1.B2.尾联表达了雨后天晴诗人能够出门赏春色的欣喜急迫之情。首联写诗人因积雨多日,春花不得赏的抑郁心情;颔联写诗人感叹春日苦短,眼前景致单调乏味,更生对户外春景的向往;颈联写诗人看垂柳扫水边岩石,又见“飞花拂酒杯”,赏春之情更为迫切;尾联写天晴,诗人“拄杖踏青苔”也要赏春,内心急迫欣喜的心情跃然纸上。【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B项“初春”错误,寒食节属于仲春,所以由“寒食近”可知“初春”错误;“春意不深”错误,这只是诗人主观感受,诗人闭门居家自然感受不到浓郁春意,从全诗内容看,春意已经很浓,不是万物开始萌芽。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首先体会尾联的情感。\n“今日新晴见山色,还须拄杖踏青苔”意思是今日天刚放晴,山中春色显现,自己应该拄着拐杖脚踏青苔欣赏春景。久雨新晴,内心雀跃万分,拄着杖也要出门赏春,迫不及待之情跃然纸上。由此可知诗人内心的欣喜急迫。然后结合全篇分析诗人是如何层层深入展现这种情感。由首联来看,因积雨而无奈闭门不出,只能徒然叹息春色烂漫而自己不得赏,此时内心是抑郁不乐的;由颔联来看,前一句因居家不出所以感受不到户外的浓郁春意,不知不觉之间寒食降临,可见春日苦短,后一句写眼前唯有白鸥飞来,可见景致之单调乏味,由此更加向往户外的春景;由颈联来看,诗人既“看垂柳”又赏“飞花”,真是“春心”萌动,内心对户外春景的向往更加强烈;所以到了尾联“新晴见山色”之时,诗人“拄杖”也要“踏青苔”,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最后的欣喜急迫喷薄而出。十六、【2022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漫成二首 其一①杜甫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②生。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注]①诗人几经辗转,于公元759年十二月起程入蜀,年底到达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始建草堂。此诗即作于此。②漉酒:滤酒。古人所酿多为米酒,酿熟后须经过滤方能饮用。《宋书•陶潜传》:“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描写草堂春日景象:地处郊野,春光融融,溪水环绕。B.颔联写乱世之际,村中小路上兵马追逐,屋门外菖蒲满地,一片萧条。C.颈联写诗人的草堂日常生活:时常披衣闲坐,小酌几杯。D.尾联写草堂生活远离世俗,即使疾病缠身也一身轻松。2.请概括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1.B2.\n①喜爱之情。草堂地处郊野,春光融融,溪水环绕,蒲草葱郁,宁静祥和的景物描写中浸透了诗人的喜爱之情。②愉悦之感。诗人生活暂得安稳后,即使疾病缠身也一身轻松,心情愉悦。③隐逸闲适。诗人时常披衣闲坐,像陶渊明一样以酒为伴,过着一种隐逸闲适的生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从本首诗歌题目的“漫成”二字,和注释①可分析得知,身处安史之乱的诗人杜甫,在友人相助下,终于可在草堂暂得安稳的生活。诗歌的首联,以及颔联的上句,都呈现出一派平静祥和的景象。所以“村径逐门成”并非“乱世之际,村中小路上兵马追逐,屋门外菖蒲满地,一片萧条”,而应为“乡村小路蜿蜒通向屋门外”。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和颔联描写草堂周围的景色。“野”字点明草堂地处郊野,但这恰恰是诗人喜爱的地方,无人打扰,宁静安闲。描写春日“荒荒白”,写出日光的明亮;“春流泯泯清”写出清澈的春溪淙淙流淌,给草堂增添了无限情趣;“渚蒲随地有”写屋门外菖蒲满地,春来一片生机盎然;而“村径逐门成”则描写一条小路蜿蜒通向屋门外。草堂地处郊野,春光融融,溪水环绕,蒲草葱郁,宁静祥和的景物描写中浸透了诗人的喜爱之情。颈联描写隐逸闲适的生活。“披衣”写出作者随意的慵懒之感,这对于漂泊不定的杜甫来讲是多么难能可贵;“漉酒”用陶渊明的典故,写出诗人愿意与陶潜为伍,过着隐居闲适的生活,而不屑与俗人为伴。尾联则写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感。在一般人眼里,诗中所写景物都是很普通的事物,但作者却说眼前无俗物,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独适其性而已;而“多病也身轻”,是写诗人生活暂得安稳后,即使疾病缠身也一身轻松,心情愉悦。十七、【2022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春日山亭牟融醉来重整华阳巾①,搔首惊看白发新。莫道愁多因病酒,只缘命薄不辞贫。龙鱼失水难为用,龟玉蒙尘未见珍。正是圣朝全盛日,讵②知林下有闲人。【注】①华阳巾:一种帽子。②讵: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二句写诗人发现新增了白发,“惊”字既有出乎意料之意,又含年华流逝之悲。B.“莫道”句与首句形成照应,写诗人愁绪纷繁非因病酒,引出了忧愁的真正原因。C.诗人说自己是因为命薄而安于贫贱,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些许的不甘与深深的无奈。D.虽然没有在圣朝全盛之时得到重用,但诗人身处林下,安闲自在,生活十分惬意。\n2.前人评本诗颈联“委婉蕴藉,自负与自悲兼之”,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D2.①委婉蕴藉:诗人没有明言自己的心思,而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感情寓于其中,委婉道来。②自负:诗人把自己比作龙鱼,有腾飞云霄之能;比作龟玉,有治国安邦之才。③自悲:龙鱼失水,龟玉不被珍惜,表明才能无处施展,壮志难酬,字里行间透露出了诗人深深的无奈与悲伤。【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安闲自在,生活十分惬意”分析错误。尾联中的“闲人”并不是指安闲自在的人,而是指清闲、没有事做的人。“讵知林下有闲人”是诗人不被赏识、做不了官所发的悲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委婉蕴藉。在诗歌的颈联中,“龙鱼失水难为用,龟玉蒙尘未见珍”,龙鱼失去所依附的水很难再有所作为,龟玉蒙上尘土很难让人发现它的珍贵,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龙鱼、龟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其中,委婉蕴藉。其次,自负。作者把自己比喻为龙鱼,只不过眼下失去了所依附的水,言外之意,如果有的水,自己就能够飞抵云霄,把自己比喻为蒙尘的龟玉,言外之意,如果拂去灰尘,自己仍是珍贵的宝玉。这里不管是“龙鱼”,还是“龟玉”,都是拥有才华的象征,足见作者的自负。最后,自悲。作者把自己比作离了水的龙鱼,蒙了尘的龟玉,表达了作者的壮志难酬,离开了自己才能领域的无限忧愁与感伤。足见作者的自悲。十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蝶恋花①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注:①这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的一首词。②长杨赋:汉扬雄所作。常把扬雄看做怀才不遇的人。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一句,“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从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只有凄清萧瑟的景象。\nB.“黯黯”一句,既是实写,也以“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C.诗人想乘着小船归隐江湖,只是担心自己的一卷兵书无人可以托付。D.全诗抚今追昔,今昔交织,回环往复,写得神完气足。2.词中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1.C2.①词中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念;②对国事的担忧;③对抗敌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④报国无门的悲愤感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诗人想乘着小船归隐江湖”理解错误,回乡的小船,意味着已经罢了官,可以回乡退隐了,然而归隐江湖却不是诗人本心的期望,因为那对付金兵、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和计划,却没有人可以托付,没有办法实现,他的北伐之志一直未圆。所以迫于形势的罢官是无奈之举,归隐是愤恨无奈。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词开篇“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引发的都是悲秋之景,然后“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承前启后,勾起了作者的旅思,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分外暗淡,他从此远离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想了。这时涌上他心头的,不是对官职的眷恋,而是那一段最不寻常的战斗经历。下一句“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回想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他曾经“横戈盘马”,亲临前线。回想起来,至今还是那么令人神往。他的所谓旅愁,不是哀叹岁月,也不是感伤劳苦,他是在系念著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由此可见,他对戎马生活的怀念之情。“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难以忘情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一卷兵书”,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过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一整套进军策略,也可虚指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报负。“无人”,也就是慨叹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最后两句从慨叹转为激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词里活用了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罢了,将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含蓄抒发出来。十八、【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n别匡山【注】李白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释】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远望山色斑斓的峰峦,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诗人沉浸在令人陶醉的美景中。B.颔联描绘了山中农人穿行于山中晚归的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安宁闲适的感觉。C.颈联写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在池边洗钵,视听结合,描绘了山中清幽的景致。D.本诗的语言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语言风格相同。2.李白少年时在匡山读书学道,24岁离开了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结合全诗,分析李白离开匡山时的内心情感。(6分)【答案】1.D2.①对匡山优美的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②对山中闲适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③对未来的向往期待/实现理想的决心,将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D项“与《蜀道难》的语言风格相同”错误。《蜀道难》的语言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与本诗的语言风格不同。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写出了天色初晓,诗人走出门外远望匡山的所见之景。诗人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近处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不禁心情舒畅,心旷神怡。表现出诗人对匡山优美的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n颔联和颈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是诗人眼中所见的匡山生活图景: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诗人常倚树休息,欣赏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这幅画面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可见匡山环境美好,清幽闲适,适于隐居。表达出诗人对山中闲适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尾联“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是说匡山虽美,诗人却无心留恋,即将离开,决心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文才武艺。诗人不是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已经决定要走出匡山,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开创一番伟大事业;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表达出诗人对未来的向往期待,将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十九、【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北塘避暑(宋)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注:此诗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之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扣题,交代避暑的时间、地点,次句表现诗人在幽静环境中的飘逸超尘之感。B.颔联写作者并不借助管弦消遣,而沐浴清风,悠然自得,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C.颈联借“水鸟得鱼”“岭云含雨”,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一近一远,情理兼备。D.尾联作者因酒已喝尽,酣然入梦;梦中醒来,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2.这首诗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答案】1.D2.①“长自足“可推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②“只空还”可推出清廉不染尘埃的高洁。③将“万柄莲一枕山”融为一体,可显示其胸怀博大;“莲香”可表明清高脱俗。【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的鉴赏能力。D项“徒惹伤感”错。尾联是讲修养之法。韩琦不需要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他酒醒之后,自有清心澄虑之物,即“万柄莲香一枕山”。尾联意思是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语言含蓄蕴藉,境界高远,有雍容闲适之致。此联衬托出他胸襟的清高脱欲。\n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长自足”、“只空还”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这是虚写。但细细品味,知其不唯写景抒情,还是以象征手法阐发人生哲理,所写之景不必是眼前实景。本联描写“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意谓要象水鸟那样“知足保和”,象岭云那样来去无心。亦即庄子所谓“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无为”思想。“长自足“可推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只空还”可推出清廉不染尘埃的高洁。不去追求功名利禄,外在的事物都是有限的;追求内在的精神品格,才是他要表现的主要思想,也是他能旷然自得的要源所在。尾联写“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是讲修养之法。意思是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作者将“万柄莲一枕山”融为一体,可显示其胸怀博大;“莲香”可表明清高脱俗。韩琦不需要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他酒醒之后,自有清心澄虑之物。二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B.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C.“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D.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6分)【答案】1.A2.\n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②因飘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作者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被贬至惠州,无所事事(“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是说已至春暮让人愁绪顿生。“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是说“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作者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也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用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泛起“愁”容;从而暗示着词人此时人生的暗淡无光。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抒发了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二十一、【2022届云南省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闲行曾巩草软沙匀野路晴,竹枝乌帽①称闲行。鸟啼绿树穿花影,风出青山送水声。转觉所忧非己事,似从多难见人情。\n闲中我乐人应笑,忙处人争我不争。【注】唐时贵族戴乌纱帽,后成闲居常服。明朝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郊野之外的小路上草软沙乐,天气晴好,诗人拄着竹杖戴着乌帽悠闲出行。B.鸟啼、风声、水声从听觉着笔,生动形象,“穿”和“送”二字尤为传神。C.“转觉”意为突然觉得,诗人于郊外闲行之时顿悟人生,两字领起后四句。D.诗的前两联写出诗人惬意愉悦的心情,而后两联则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失落。2.本诗的“闲”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答案】1.D2.①出行之闲,作者手握竹枝,头戴乌纱帽,悠闲地走在野外。②景致之闲,作者行于山野所见之景,充满闲情逸趣。③心境之闲,作者从繁忙事务中解脱出来,不再为忧烦之事劳心。④处世之闲,作者悠闲为乐,与世无争,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后两联则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失落”错误。后两联这才觉得常常过余担忧,也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可以看出旁人的真诚。闲来无事还这么快乐,该被人笑了,别人忙着争名逐利,诗人却觉得无谓。透露出的是诗人悠然自得,积极乐观,顺其自然的人生哲理,而非失落。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题目说明此次出游乃是“闲”行。“竹枝乌帽称闲行”,这句说的是诗人拿着小竹枝权,穿戴者闲居的常服,闲庭信步,出行之闲。“草软沙匀野路晴”,诗人出门远足,青草、沙土绵软,小路上布满阳光。“鸟啼绿树穿花影,风出青山送水声”,鸟在绿树、花丛中穿梭,风夹带着流水声从山中飘来。首联和颔联描写路途中的美景及生活的悠闲。从诗人眼中的“草软”“沙匀”“绿树”“花影”,以及听到的“鸟啼”声密,写出了景致之闲,看出诗人的闲情逸致。“转觉所忧非己事,似从多难见人情”,突然觉得纷纷扰扰与自己无关了,好像从前很多磨难都是被人情所扰,突出心境之闲。“闲中我乐人应笑,忙处人争我不争”,闲来无事还这么快乐,该被人笑了,别人忙着争名逐利,诗人却不这么做,觉得无谓。闲适之时我觉得人应该欢欢喜喜的。诗人悠闲自适,与世无争,表明诗人的处世之闲。二十二、【2022届云南省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n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①赋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气③。【注】①推官:州郡所属的助理官员,掌刑狱。②《招魂》:屈原《楚辞》名篇,诗人期待着怀王灵魂归来,希望顷襄王振兴楚国,报仇雪恨。③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阕写景叙事,作者在昏暗凄清的黄昏时遇到故人张处父,照应了标题。B.下阕老友重逢,追忆往事,感慨今昔,于对比中凸显了如今的儒雅从容。C.“欲黄昏”中的“欲”字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霎那间景象。D.“山头来去云”通过云的飘来飘去暗示了词人南渡后漂泊无定的无奈生活。2.辛弃疾的词善用典故,请选择本词中的两个典故加以分析。(6分)【答案】1.B2.①羽扇、纶巾:追忆年轻征战时的从容潇洒儒将风范。(补充资料:不一定专指诸葛亮或周瑜。《类说》引南朝粱•殷芸《小说》:“武侯与宣王泊兵,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密觇武侯,乃乘素舆,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真名士也。’”)②《招魂》:借屈原自比,寄希望于皇帝能挥师北伐、收复失地。③“儒冠多误身”:直接借用杜甫成句,表现自己落魄蹉跄的遭遇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写出两个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项“于对比中凸显了如今的儒雅从容”错误。“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的意思是:少年时也曾学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风度潇洒镇定自若地指挥千军万马与敌鏖战。可见是“少年时”的儒雅从容,而不是“如今的”。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下阕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的悲鸣。\n“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气”,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二十三、【2022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二模(“三诊一模”3月摸底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朝饥示子聿①陆游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注】①子聿:陆游的小儿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交待了诗人的居住环境,“茅茨”暗示了他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B.“雷动”二字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写出了诗人的饥肠辘辘,照应标题。C.诗人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一生“虚过”,无所作为,内心备感羞惭。D.诗人以此诗教导儿子,风格亲切自然,多用口语,蕴含真挚深切的情感。2.诗人要教示给儿子怎样的“衣钵”,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C2.①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②性格刚直,光明磊落,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③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符合大意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项“内心备感羞惭”错,由后文的“死见先亲幸有辞”,可见诗人心中并无羞惭,而是为自己的“虚过”——虽壮志未酬而没有失去本心能面对双亲,这是自谦和遗憾。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外物不移方是学”,其意为,求学之心不被外物动摇,学习时不受外物干扰,才能学有所获、学出大成。这是告诉儿子,“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n“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一生“虚过”,可庆幸得到是,地下可以无愧面对双亲。说明诗人性格刚直,光明磊落,没有做有损人格愧对父母的事,教示儿子也要如此,要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八十到头终强项”,终其一生没有低头屈服。指诗人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为人做事、作诗都是如此。整合以上内容即可得出教示给儿子怎样的“衣钵”。二十四、【2022届云南省曲靖市二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古风李白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①。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注释】①《晏子春秋》记载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国城而哭泣道,“怎么舍得离开这国都而死啊”。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风也叫古诗或古体诗。诗歌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李白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B.诗人由秋露如玉展开联想,进而阐述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曹操《短歌行》前四句在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C.“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两句点明愚者面对人生没有旷达的胸怀,使诗歌脉络发展直流中有回旋。D.“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两句承接前文,说明人心苦于不知足,应潇洒面对人生。2.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B2.①触景生情,诗人目睹秋天的白露把庭院的花草团团凝结,使其不再生意盎然,不禁感伤岁月无情,时光短促。②用典,诗人反用典故,通过写齐景公面对牛山的美景不懂欣赏,却哭泣自身生命的短暂,表达出应豁达面对人生,及时行乐。③直接抒情,诗人以夜夜当秉烛游的态度表达了珍惜时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nB项“与曹操《短歌行》前四句在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本诗采用起兴的手法由秋露联想到人生短暂,《短歌行》则采用比喻的手法,写人生像朝露一般短暂。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前六句“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秋天的白露如同玉石一般,把庭院里的花草团团凝结,玉虽然美,而花草则不再生气盎然。目睹此景,由秋露如玉展开联想,不禁黯然伤悲,人生苦短,岁月真是无情啊,何尝停下过匆匆的脚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岁月无情,时光短促。“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齐景公多么愚蠢:登牛山见美景,不知道好好欣赏,却嚎啕大哭,感叹人无永年。此句用典,愚者面对人生没有旷达的胸怀,表达出应豁达面对人生,及时行乐的思想。“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两句说明人心苦于不知足,应潇洒面对人生。“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聪明的人要夜夜秉烛,及时行乐,抓住时间,享受快乐。直接抒发了珍惜时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感。二十五、【2022届云南省曲靖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①,青眼聊因美酒横②。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①《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②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以“痴儿”自称,颇具谐趣,“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倚晚晴”三字写出诗人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下的愉悦。B.颔联既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其意境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同。C.颈联用伯牙摔琴谢知音和阮籍青白眼事两个典故,表现了诗人因知音不在,只有清樽美酒相伴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D.尾联诗人通过“归船”“白鸥”的想象,既呼应首联,又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余味无穷。\n2.诗歌往往卒章显志,有人说此诗的意旨就落在尾联一“归”字上,请说说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归”?(6分)【答案】1.B2.(1)作者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2)“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3)“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4)“弄长笛”“与白鸥盟”表明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其意境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同”错。两首都是写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山、树、江水,但黄诗还写到夜月;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两联诗都写出了秋景的高远壮阔的特点,但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快。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意思是终于解脱了“案牍之劳形”,快到外面快阁上轻松一下吧!诗人开门见山就流露了此时已厌倦了为官之事。“了却”,足见期如释重负之心,终于从案牍中得以短暂休憩,有机会,有闲暇登上快阁“倚晚晴”,心情是多么愉悦;“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倚”字足见出诗人对自然风物的欣赏;“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二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之故事书己之情。诗人意思是说,知音不在,我又与谁弄琴?只好小酌美酒,聊以解忧了。这是写诗人“倚晚晴”所感,感身边无朋友,无知己;感自己有志向,有抱负不能得以实现。另外,一个“聊”字,一个“横”字,又流露了诗人无以言表孤独、寂寞和无奈,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结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以白鸥盟”写是诗人联想与想象,也是诗人想要归宿,意思是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伴着悠扬笛声,回到那遥远故乡,和那里白鸥结盟,过上逍遥自得生活。“弄长笛”“与白鸥盟”表明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情景默写(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写作(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38:44
页数:33
价格:¥5
大小:85.9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