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2

2/62

剩余6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2届广西贵港市高三四模(毕业班5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在线演唱会、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零售,甚至在线医疗、线上展览、线上旅游……智能技术的发展,让“在线”生活成为常态。线上信息丰富多元、线上活动方便快捷,既给人们带来大量选择,也使原本就有限的注意力面临巨大挑战。用好自己的注意力,成为数字时代每个人的必修课。注意力是个体的一种心智能力,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有限的、最基本的心理资源”。人类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从“注意”开始的。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从事各类活动,也无法进行长时间的复杂思考。数字时代过度充裕的信息和个体的媒介化生存,容易带来注意力的超载,造成注意力过度损耗的精神疲劳状态。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当下年轻人每天在游戏、长短视频和直播等娱乐项目上投入的时间为两小时左右。其中,某款游戏的平均日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热播剧、明星动态、动漫、电竞消耗了年轻人大量的时间,大大压缩了对其他信息的处理空间。数字时代,注意力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难以形成专注力。许多人不停刷新社交媒体回复消息,不断被娱乐八卦和热搜吸引点开链接,不时在直播、购物、游戏等网页间切换……时刻处于感知选择中,很难对一个信息作深入的判断和分析,很多是不连贯、跳跃性、没有逻辑联系的信息序列。可以说,过多的信息切换让大脑处于游离状态,个体的深度学习和专注创新能力受到严重挑战。许多人习惯了刺激性强的视听信息,难以阅读长文,甚至难以忍受复杂的工作任务,这就是注意力“失焦”的体现。工作和学习不停地被弹出的信息打断,就会使注意力像散射光一样四处弥漫,难以集中。在信息过于丰富的环境中,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研究表明,注意力犹如肌肉,可以通过科学锻炼不断提升。我们要强化注意力管理,用好宝贵的注意力。用好注意力,首先要科学辩证看待海量信息。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有益的,也不是所有信息都是主体的“刚需”。要善于做好信息选择的“加减法”,在有效有益信息上分配注意力。尤其当面对无数网络超链接时,要善于分辨哪些信息是可以嵌入个体认知的“硬通货”,哪些是拓展视野的“辅助键”,又有哪些是纯粹消耗精神的“无用功”。最有效的注意力管理方式是建立个体信息需求的层级序列,打造个体注意力分配的“知识图谱”,提高信息利用效率,让有限注意力得到保护,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使用习惯。\n用好注意力,还要提升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注意力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注意时间越长,说明注意力越稳定集中,越有利于个体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可以说,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深度学习和创造力的标识。深度的学习和创造,离不开对认识对象进行系统、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只有不断修炼慎思明辨的理性和澄澈清远的心境,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才能排除干扰信息,才能思维高度集中,精神专注高效,用心做好一件事。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注意力,是信息时代的必备功课。成功的事业往往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持守。从心理学角度看,熟练掌握一项技能,就是通过大量的、全神贯注的投入实现与事物的深度联系。反之,碌碌无为的生活并不都是因为能力不足,还因为把过多注意力花费在获取无效信息上,对事物缺乏深入的思考分析和持之以恒的实践积累。在数字时代,既要保持对信息的认知敏感,不让重要信息擦肩而过;也要强化注意力管理保护,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精神状态更加坚定从容。(摘编自《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2021-03-27路畅《注意力,“好钢用在刀刃上”》)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方便快捷的“在线”生活已成为常态,既给人们带来大量选择,也使注意力面临巨大挑战。B.高度发展的注意力至关重要,只有拥有它,人们才能有效从事各类活动,进行长时间的复杂思考。C.容易造成超载,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而难以形成专注力是数字时代注意力面临的两大挑战。D.数字时代,不仅要保持对信息的认知敏感,更要强化注意力管理保护,让精神状态更加坚定从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整体上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层层递进,思路清晰,逻辑严密。B.“硬通货”“辅助键”“失焦”“好钢用在刀刃上”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说理效果。C.文章用年轻人在娱乐项目上投入时间过长的现象论证注意力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生的根源。D.文章从科学辩证看待海量信息、提升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两个方面提出了用好注意力的建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了发展深度学习和专注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摆脱视听信息强烈刺激的不利影响,谨防“注意力失焦”。B.只有对认识对象进行系统、深刻和完整的反映,才能思维高度集中,专注高效,用心做好一件事。C.把过多注意力花费在获取无效信息上,不深入思考分析,不坚持实践积累是生活碌碌无为的主要原因。\nD.注意力受到线上海量信息和丰富活动的干扰,难以专注,说明智能技术有一定危害,需谨慎使用。【答案】1.D2.C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D项“不仅要保持对信息的认知敏感,更要强化注意力管理保护”曲解文意,原文是“既要保持对信息的认知敏感……也要强化注意力管理保护……”,选项把并列关系换成了递进关系。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C项“论证注意力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生的根源”错误,文章意在论证过度充裕的信息和个体媒介化生存给注意力带来损害。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只有对认识对象进行系统、深刻和完整的反映,才能……”混淆条件关系,对认识对象进行系统、深刻和完整的反映才能进行深度的学习和创造。C项“不坚持实践积累是生活碌碌无为的主要原因”曲解文意,原文是“碌碌无为的生活并不都是因为能力不足,还因为把过多注意力花费在获取无效信息上,对事物缺乏深入的思考分析和持之以恒的实践积累”,可见生活碌碌无为的这两个原因没有主次之分。D项“说明智能技术有一定危害,需谨慎使用”曲解文意,于文无据,文章并没有否定智能技术,而是提出在数字时代我们要用好自己的注意力的观点。故选A。二、【2022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崇左市高三三模(5月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①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学者对全球史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历史研究与编纂的重要方法甚至重要范式加以探讨。它自觉地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更加彻底地摒弃“西欧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既不脱离世界史坛的主潮,更不脱离中国史学的历史与现实,而是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纳入全球史的广阔背景中去认识和思考,并对其中的重大问题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又要实事求是体现出开放繁荣、共赢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n②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应将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引领的历史大变革作为重点。迄今为止的全球史研究,还只是探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过程”,是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史。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释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世界历史理论,以及20世纪以来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开辟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第三世界“世界性交往的开始”等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客观历史来看,也可以说是只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史的上篇。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不仅要重新书写以往全球史关注的人类文明互通互联的历史,而且还要关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演变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模式的合作斗争史等,尤其是应将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引领的历史大变革作为重点,书写出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将构成马克思主义全球史的下篇。③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应该体现中国文化本位和中国立场。中国历史上赓续不断的历史文化认同、共同价值理念和共同理想追求等文化因素,是中华民族在当代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这些认识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和统一和平的政治理想,是编写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的根本立场根基。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不仅仅是空间拓展与历史主体多元化的刻意发掘,更是一种基于对中华民族发展长河中重大问题的重新解读而丰富和发展了的历史时间的内涵积淀,发掘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世界”之所以为世界的历史演进和现实呈现,进而构建起中华民族记忆中的全球史。这才是当代中国史学应有的胸怀和气度,也可看作是具有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全球史研究的新目标和新追求。④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应该继承中国世界史的优秀史学遗产。梁启超在20世纪初将中国史纳入世界历史的尝试,王国维、陈垣、陈寅恪、向达、齐思和、傅斯年对“塞外之史、殊族之文”进行了探研。20世纪50年代以来,雷海宗、周谷城、吴于蜜等老一辈学者对宏观世界史的探索和理论思考,以及近年来得到充分阐释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史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中国的全球史研究在进一步发扬中国世界历史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史学遗产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中国学者关于全球史研究的总结和辨析更应成为编撰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的理论出发点。(摘自曹小文《全球史研究:对民族——国家话语的反思与建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摒弃了地域中心论,既观照世界又紧密结合中国,实事求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B.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书写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史下篇的重点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引领的历史大变革。C.中国史学应有的胸怀和气度是基于对本民族的研究而丰富发展了的历史时间的内涵积淀,进而构建中华民族记忆的全球史。D.20世纪以来老一辈学者的尝试和探研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具有中国特色全球史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n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采用了层进式的结构,逻辑严谨,思路清晰。B.第二段列举了迄今为止的全球史研究的成果并分析其不足,以突出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研究的重要意义。C.第四段用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国的全球史研究理论基础雄厚,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应继承这些优秀史学遗产。D.本文使用大量专业术语,表达上多为长句,结构复杂、层次多、容量大,充分体现议论文表达精确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无论是资本主义主导下还是马克思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史,都没有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客观全面。B.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价值理念、理想追求等的充分认识,有助于我们编写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C.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全球史,具有地域性,不适合研究全球史时参阅。D.只要我们坚持继承中国世界史的优秀史学遗产,就能编写出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全球史。【答案】1.C2.A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中国史学”错误。由原文“这才是当代中国史学应有的胸怀和气度,也可看作是具有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全球史研究的新目标和新追求”可知,是“当代中国史学”而不是“中国史学”拥有的胸怀和气度。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层进式结构”错误。层进式结构为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由小到大或由浅到深的方式来把道理说透。本文不属于层进式结构。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nA项“都没有”错误。由原文“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不仅要重新书写以往全球史关注的人类文明互通互联的历史,而且还要关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演变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模式的合作斗争史等,尤其是应将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引领的历史大变革作为重点,书写出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将构成马克思主义全球史的下篇”可知,“都没有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客观全面”于文无据。C项“不适合研究全球史时参阅”错误。由原文“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应该体现中国文化本位和中国立场。中国历史上赓续不断的历史文化认同、共同价值理念和共同理想追求等文化因素,是中华民族在当代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这些认识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和统一和平的政治理想,是编写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的根本立场根基”可知,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在研究全球史时有参阅价值。D项“只要……就……”错误。由原文“中国特色新型全球史应该继承中国世界史的优秀史学遗产”可知,选项过于绝对。故选B。三、【2022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人如何面对、看待以至于对待世间的各种事物?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个人与类群体的关系?人如何面对自己以及应对自己内心的各种欲望?这些问题,大体是哲学所要应对的根本问题。道家哲学的思想特点、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西方,存在一种相当流行的理论,即“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才是价值的原点,人类的利益是道德评价的原始依据。而在道家看来,世界起源于道,道是先于天地而有的存在,世间的一切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是共生共在、天然平等的,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和睦、和谐的关系。道家认为,不自私其生,是天地之大道。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庄子说:“无以人灭天。”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明显背离了这一大道。人类的生存,越来越对其他生物的存在构成威胁与损害。现代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树立自觉而明确的意识:人作为天地间普通的一物,可以利用天下之物,但人不可以任意残害、破坏天下之物,人不能认为万物为人所用为理所当然,更不可认为天下之物原本就是供人使用的。人对待他物(包括资源和环境),应当心存敬畏,应当心存忌惮。这是从传统道家学说中开发出来的思想意识,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与关键。\n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强调人做该做的,人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道家提倡“无为”。“无为”不是消极意义上的不做事,而是积极意义上的不做事,而是不做不该做的事。严格意义上讲,“无为”不是两个字,而是三个字,是“为无为”。第一个“为”是动词,是做,是做了一个“无为”。无为也是一种“为”。“为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没有做事,而是做了一个“无为”。不做不该做的事,甚至比做该做的事,更为费力、更为艰难。道家提倡“为而不争”,反对“争”。有人说,道家反对争,不利于社会发展。但道家反对的是“争”,不是“競”。“競”是齐头并进,是你好,我也希望通过努力像你一样好,所以,“競”也是“为”;而“争”则是争抢、争夺,是通过强力将别人的据为己有,是通过损害他人、打击他人,而谋求自己的私利,是把他人当成自己的障碍、当成自己的对手,是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现代人可以从道家哲学获得丰富的思想智慧。人类为何不能以“利而不害”的态度对待自然界?人们为何不能以“为而不争”的态度对待他人?老子认为,因为人对于物质利益有过度的追求。由此,老子提出“知常”“知止”“知足”。守护住自身性命的本真(亦即静),是谓“知常”。在道家看来,人的心性本来是虚静恬淡的。外在事物引发了人的欲望,使人产生过分的追求,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人类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应当有一个限度,应当适可而止。如何才能保持心理的平和、中和与适度?道家的基本态度是“知止”“知足”。“知止”,即知晓人的认识、人的能力、人的行为的限度。老子说“知止不殆”,人要不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就要知晓行为的限度,就要为自己的行为划定一个限度。“知足”,即懂得满足。“知足”的反面就是贪,是永不满足的贪得无厌。人能“知常”“知止”“知足”,就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保守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道家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理论,极具理论高度,并且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理论系统。从道家哲学寻求解决现代社会相关问题的途径,是一个好的思路,而这正是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摘编自罗安宪《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1.下列选项不符合道家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天下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化生而来,共生共在,没有贵贱区分。B.人类作为天地间存在的生物,不应自私其生,而应“利而不害”。C.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价值的原点,人可以占有和利用天下之物。D.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适可而止,“知常”守静,“知足”常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维度展开,阐述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B.为了更好地论述道家的思想特点,作者引用了其他流派的观点进行类比论证。C.文章有针对性地谈及了社会发展的有关问题,意在突出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D.作者用概念辨析的方法,有力地澄清了人们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的误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nA.道家所倡导的“道统万物”的平等观对国与国之间建立平等相待、“友善睦邻”的政治交往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B.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道家不以人类为中心,其“尊生齐物”“利而不害”等思想构建了现代生态文明观的完整内涵。C.道家“为而不争”的思想对摒弃“零和博弈”与“冷战思维”、打造“并存共生”“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有着积极意义。D.人一旦不能守住虚静本真,突破了行为限度,贪得无厌,就很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要“知常”“知止”“知足”。【答案】1.C2.B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根据“在西方,存在一种相当流行的理论,即‘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才是价值的原点,人类的利益是道德评价的原始依据”可知,“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价值的原点,人可以占有和利用天下之物”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不是道家的观点。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类比论证”错,应为对比论证。对比论证主要是重在对事物相互之间的“差异性”方面的揭示,而类比论证则是重在对事物相互之间的“共性”的一个展现,文中举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儒家的“有为”思想,意图突出差异性。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完整内涵”有误,根据“人对待他物(包括资源和环境),应当心存敬畏,应当心存忌惮。这是从传统道家学说中开发出来的思想意识,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与关键”可知,文中是“基础与关键”。故选B。四、【2022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n相比于人类能够直接感知并长期赖以生存的陆地,在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尚未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海洋无法为人所认知,因而代表着未知和虚空。如中国文化名人屈原曾有震撼人心的《天问》,其中“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一句,将分布在我国东南的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若追寻最初字义,则会发现“海”的本义源自“晦”,取其昏暗晦黑之意。《释名·释水》有:“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而晦也。”《博物志》有:“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所指向的,是海的幽冥。但海洋并非没有历史,海洋史作为一门学科,在近几十年中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海洋以其彼此连通的特性,使世界有了成为一体的可能。因此,海洋史被视作全球史研究的有效路径之一。中国史研究先天缺乏关注海洋的动机。文明的形成、历史的面貌,和地理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地中海文明所面对的被海洋分隔的“破碎的”陆地不同的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我国以土地的广袤辽阔,以陆地的完整独立,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但不能因此忽视海洋。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在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向东方、南方的传播,也有赖于海上航线的开辟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正是随着对海洋的探索而逐步完善的。在中国史研究中引入海洋史观自有其必要性。海洋以其不断的流动,以其难寻边界的宽广无垠,共同宣示着一种难以为人所控制的无序状态。这种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感,激发了古人的奇崛想象,滋生出独具魅力的神秘文化。秦汉方士所描绘的海洋世界,是仙人所居、奇药之属,又有符命祥瑞,萦绕在海面的氤氲水汽之上。这都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秦皇汉武之日常所居毕竟远离海滨,但无论是他们屡次“并海”而行和“东巡海上”,还是秦始皇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海洋构想,汉武帝在宫殿区营造的“海池”与“海中神山”意象,所共同体现的,都是一种强烈的海洋情结,是对海洋的憧憬与向往。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就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这种憧憬与向往之上。前有徐福为秦始皇东渡入海寻仙药,后有东方朔谏止汉武帝“欲自赴海求蓬莱”。面向海洋,秦汉帝王所求有二,一是希求长生不老,二是祈望预知政治气运。这些在科学原则下看似荒诞不经的追求,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开发、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洋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联系的初步扩展。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想象力与实用主义的缠绕,共同构建起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在秦汉人的心目中,海洋既是仙居,也是险地。直面未知的海洋,本就需要过人的勇气;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更伴随着重重危险。在面向海洋的文化表现中,秦汉人以其锐意进取的开创精神、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现着积极的时代特色。在这样昂扬的时代风貌中,无数秦汉人携手前行,前赴后继,共同谱写了面向海洋波澜壮阔的秦汉历史。时至今日,仍然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摘编自董家宁《面向海洋的秦汉文化——评〈秦汉海洋文化研究〉》,《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3日)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为“海”有昏暗晦黑之意,所以屈原在《天问》中将东南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nB.中国史研究先天缺乏关注海洋的动机,这与历史上中华文明所面对的地理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C.海洋以其不断的流动和难寻边界的宽广无垠,展示出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感,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D.秦汉帝王的追求,客观上促进了秦汉时期海洋事业的高速发展,构建起当时海洋文化的历史风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引经据典,阐释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引出了下文对中国古代海洋史的论述。B.本文先论述中国史研究引入海洋史观的必要性,然后分析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历史风貌和积极的时代特色。C.文章举徐福和东方朔的例子,论证了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海洋的憧憬和向往。D.文章最后一段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秦汉人在昂扬的时代风貌中谱写面向海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海洋史作为一门有长足发展的学科,它被视作全球史研究的有效路径,原因在于海洋彼此连通的特性。B.作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秦汉帝王探索海洋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虽看起来不合情理,却又有积极意义。C.从秦汉海洋文化研究中可以看出,秦汉人对海洋不懈地进行探索与开发,这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格局。D.中国倡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继续谱写面向海洋的历史,是继续弘扬优秀海洋文化的体现。【答案】1.B2.D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项\n强加因果,根据第一段“在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尚未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海洋无法为人所认知,因而代表着未知和虚空。如中国文化名人屈原曾有震撼人心的《天问》,其中‘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一句,将分布在我国东南的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可见,“‘海’有昏暗晦黑之意”不是“屈原将大海视作虚无之处”的原因,原因是海洋当时无法为人认知。C项曲解文意,根据第四段“秦汉方士所描绘的海洋世界,是仙人所居、奇药之属,又有符命祥瑞,萦绕在海面的氤氲水汽之上。这都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可见,秦汉帝王魂牵梦绕的是方士描绘的海洋世界。D项错误,“高速发展”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这些在科学原则下看似荒诞不经的追求,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开发、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洋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联系的初步扩展”。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D项“文章最后一段用对比的论证方法”错误,没有对比论证。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C项“秦汉人对海洋不懈地进行探索与开发,这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格局”无中生有,文中只强调秦汉时期对海洋的探索开发“构建起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展现着积极的时代特色”“谱写了面向海洋波澜壮阔的秦汉历史”,没有与“世界格局”有关的论述。故选C。五、【广西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4月大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中国的语言规范活动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周秦;现代语言规范活动起于清末,语言统一,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使语言生活管理渐趋合法化,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步入21世纪后,社会环境变化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社会语言生活日趋多元,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文化进步,而且关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语言规范问题也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从当代认知科学角度出发,语言规范不仅关系个人的语言本能,还关系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即语言至少在两个层面上本体性存在:个人的认知系统和社会结构。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讲,语言规范是一个社会认知问题。\n规范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规范是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规范是社会运作的方式,它构成了人类所适应的因果结构。身处一个群体之中就意味着接受和适应其事物运作所依据的规范、秩序。语言规范作为规范范畴成员之一,对语言使用者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适应性和趋同性。因为语言不仅可以表征社会现实,而且也可以参与构建社会现实。换言之,语言可以表征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是人类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集体意向性”表征;语言也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其可被理解为世界运作方式中完全可操作的部分。语言规范的双重角色不仅关涉价值判断,而且关涉世界的运作方式。认知语言学家彼特·哈得指出,语言规范具有评价性和构成性双重角色。语言规范的构成性体现为社会成员彼此在共同活动中的角色。如同足球比赛需要依靠双方队员对比赛规则的共同遵守一样,交际双方需要共同遵守语词所表达的语义。这种构成性角色多体现为所有言语活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它基于个人认知系统,又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倘若交际双方任意一方只坚持自己对词义的理解,就如同足球队员坚持用手接球一样,语言就会不复存在。语言规范的评价性体现为人们对事物好坏和对错等的评价,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好坏之评价,语言学家对名人演讲的用词有恰当与不恰当之评价。与语言规范的构成性角色不同,评价性角色具有主观性,它往往与威望规范相关联,标准和非标准的区分是其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区分恰恰道出了语言规范和变异的问题。语言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对其规范的偏离,即发生了语言变异。但语言变异也依赖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理解和构建,规范和变异共存是语言的基本生态。因此,语言规范的双重性角色体现了其两面性,即构成性和评价性,前者关涉社会的运作方式,后者关涉价值判断。(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8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这些都是语言规范活动。B.步入21世纪后,社会环境变化加快,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社会语言生活日趋多元,语言功能也愈发复杂。C.作为世界运作方式中完全可操作的部分,语言就有了表征社会现实的功能——一种“集体意向性”表征。D.语言规范具有评价性和规范性,而评价性角色与语言规范的构成性角色不同,具主观性,关涉价值判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段将语言规范放在漫长的历史坐标上分析,基于历史思维的分析方法让读者对其时代性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知。B.文中引述涂尔干和彼特·哈得的观点,为分析语言规范寻找价值标尺,这基于标准的分析方法能增强说理的权威性。C.足球比赛需要依靠双方队员对比赛规则的共同遵守,作者以此为喻体,通俗地阐释清楚了语言规范的构成性的特点。\nD.本文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旨在分析语言规范构成性与评价性的差异,从而帮助读者认识语言规范与变异的根本性区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的语言规范活动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周秦,如战国时秦人通用大篆字体,秦朝统一中国后又创造出小篆并将其作为通用文字。B.随着时代的发展,推广普及普通话关乎个人发展、文化进步、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若不继续普及普通话,国家安全难以保障。C.身处一个群体之中就要自觉接受和适应其事物运作所依据的规范秩序,语言交际也是如此,个性化的语言终会被淘汰。D.语言总在变异中,规范只能是相对的,变异才是绝对的,但无论是语言规范还是语言变异,都依赖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理解和构建。【答案】1.C2.D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作为世界运作方式中完全可操作的部分,语言就有了表征社会现实的功能”中的“表征社会现实”偷换概念,应为“构建社会现实”。另外,结合“语言不仅可以表征社会现实,而且也可以参与构建社会现实”“语言也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其可被理解为世界运作方式中完全可操作的部分”可知,“语言就有了……”说法牵强,不符合文中逻辑。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分析语言规范构成性与评价性的差异,从而帮助读者认识语言规范与变异的根本性区别”强加逻辑关系。文章主要强调语言规范的重要性。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推广普及普通话关乎……”偷换概念,原文第一段“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文化进步,而且关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说的是语言的重要性。“若不继续普及普通话,国家安全难以保障”夸大了普及普通话的作用。C项“个性化的语言终会被淘汰”说法错误,“个性化的语言”不一定就不符合“规范秩序”。D项“语言总是在变异中,规范只能是相对的,变异才是绝对的”说法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内容“规范和变异共存是语言的基本生态可知。故选A。\n六、【2022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三模(诊断性检测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游侠作为一种潜在的欲望或情怀,在好多人心里面都蕴藏着,只不过表现形态不一样而已。中国人的理想境界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少年时代的独立不羁、纵横四海是很多人所盼望的。浪迹天涯的侠客,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或者说是对于平庸的世俗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在这个意义上,“侠”跟打斗本领没有直接关系,也不见得非“快意恩仇”不可。这更像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愿望与情怀。游侠想象和武侠小说不太一样。虽然都讲侠,但前者不见得非有武功不可,它强调的是精神气质,而不是打斗本领。司马迁心目中的游侠,主要是讲义气,救人于厄难之中;至于强调打斗本领,那是从唐传奇才开始的。唐传奇开始渲染侠客如何武功高强,杀人于千里之外。日后各种各样的游侠文学及艺术,开始强调技击本领而不是精神境界。这是当初的游侠诗文与后世的武侠小说不太一样的地方,后者更追求情节曲折,更强调快意恩仇,更突出技击的本领。游侠的“游”,本身就是流动的意思。所谓“不轨于法”既包含了对于各种规定性的背叛,也是追求在不同阶层、文化、种族间的自由流动。不满现有的固定位置,自觉处于边缘状态,“游民”与“游侠”都不太受法律制度的约束,但二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比如,相对于游民,游侠更带有反叛性,也更多地寄托了文人的想象与情怀。千百年来,游侠理想及游侠形象被高度文学化了,变成一个象征性符号,代表了文人对于日常生活的超越,故其审美价值远高于游民。在“武”与“侠”之间,我更看重后者。所谓“以武行侠”,“武”只是辅助性手段,“侠”才是根本目的——那是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很可能可望而不可及。只不过在后来的小说及电影中,“武”越来越得到重视。武侠小说或功夫电影特别强调打斗本领,也就是说,更看重行侠的效果而不是心情。单有除霸安良的意愿还不够,还得能在打斗中取胜。这不仅是道德问题,还牵涉观赏效果。杖剑行侠的“武”和欢娱笙歌的“舞”。本不是一回事;但落实在关于侠客的文学艺术中,却有相通处。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功夫电影,侠客不仅要武功高,能杀死坏人及仇人,还要打得好看。在某种意义上,侠客的“武功”带有表演成分。武侠小说家的一大本领,就是驰骋想象,把一场你死我活的正邪对决,写得非常好看。我们都知道、真正的高手对决,往往是一击致命的。而“一击致命”缺乏观赏性,不可能结构成精彩的武侠小说或功夫电影。在这个意义上,“武”和“舞”是有相通性的。在功夫电影里,编排打斗过程和舞蹈场面,是一回事。那些打斗已经脱离了实战需要,变成了一种表演。好人坏人都很能打,都有很好的舞蹈修养,动静得宜,挥洒自如,不能轻易倒下。如果大恶人经不起打,一刀就毙了命,那就不是武侠小说了。打斗场面的舞蹈化,是武侠小说及功夫电影的基本假设,读者及观众不能从实战角度来苛求。\n武侠小说同样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兴趣、欲望、追求和精神世界。甚至可以这么说,民间社会及底层大众的生活趣味及精神世界,在武侠小说里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在这个意义上,要想真正理解中国人,单读儒释道不够,还得明白中国人如何阅读、欣赏乃至痴迷武侠小说。同样是精彩的武侠小说,有两种不同类型:直指心境的,比如古龙;摆弄学问的,比如金庸。其实二者都有好处,不可偏废。金庸小说里有很多“学问”,比如佛道、历史、地理、琴棋、书画、茶酒、武功、中医等,可视为“普及中国文化读本”。读金庸的小说,在理解血雨腥风、欣赏神奇江湖的同时,最好还能对其作品中隐含的学问与情怀有所了解与领悟。(节选自陈平原《作为一种精神气质的“游侠”》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人的理想境界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少年时代独立不羁、纵横四海,是很多人所盼望的人生状态。B.作为一种潜在的欲望或情怀,游侠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或者说是对平庸的世俗的日常生活的批判。C.武侠小说和功夫电影里的打斗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舞蹈化表演,已经脱离了实战的需要,读者及观众不能苛求其实战效果。D.武侠小说很好地呈现了民间社会及底层大众的生活趣味及精神世界,使其成为了除儒释道之外理解中国人的另一个途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多处使用“不太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表述,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B.文章认为在“武”与“伙”之间,相较于作为辅助手段的“武”,“侠”作为一种精神气质更应该被看重。C.文章详细讨论了史学语境中的侠客、文学语境中的侠客和影视语境中的侠客,结构上层层递进,逻辑清晰。D.文章举古龙和金庸的例子,意在证明直指心境的和有学问的都可以是精彩的武侠小说,欣赏时不可偏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迁《游侠列传》认为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强调的是游侠轻身重诺的精神气质。B.李白《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干里不留行”的赵国侠客寄托了作者的想象与情怀,具有比游民更高的审美价值。\nC.《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和作者提到的“不轨于法”一样,是对“侠”反叛规定、追求自由的精神的肯定。D.金庸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以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一句来命名轻功,是他的小说富有学问的体现。【答案】1.D2.C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D项“武侠小说很好地呈现了民间社会及底层大众的生活趣味及精神世界,使其成为了……另一个途径”错误,由文本可知,“明白中国人如何阅读、欣赏乃至痴迷武侠小说”才是除儒释道之外解中国人的另一个途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C项“详细讨论”错误,文章只有“司马迁心目中的游侠,主要是讲义气,救人于厄难之中”一句话论述“史学语境中的侠客”,并未进行详细讨论;“结构上层层递进”错误,“史学语境中的侠客、文学语境中的侠客和影视语境中的侠客”三者关系是并列的。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是对‘侠’反叛规定、追求自由的精神的肯定”错误,由“‘不轨于法’既包含了对于各种规定性的背叛,也是追求在不同阶层、文化、种族间的自由流动”可知,原文只是在解释“不轨于法”,并非说“武禁”和“不轨于法”是对“侠”反叛规定、追求自由的精神的肯定。更不能说“侠以武犯禁”“是对‘侠’反叛规定、追求自由的精神的肯定”故选C。七、【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二模(适应性检测二)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不仅实现了破圈层传播,更在国内外掀起一波“中华典籍热”。\n精雕细琢,让写在古籍里的中国故事“活”起来。节目组经过近一年的酝酿策划与反复打磨,数十次咨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近200名专家学者,邀请“读了一辈子”相关典籍的权威学者参与创作,每期整理几百万字资料,保证了节目中史实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以节目首期《尚书》为例,节目组就请教了65位相关专家,查阅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修改了53次剧本,使得服装、道具、化妆、背景音乐等每个细节都丝丝入扣。为提升节目质感,主创团队创新设计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多元叙事模式,突出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让多种艺术形态交相辉映、兼容混搭,将晦涩难懂的典籍语言创造性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舞台故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老戏骨倪大红将年逾九旬的“护书人”伏生的语速、神态、动作演绎到极致;李光洁一人饰演老中青三个时段的宋应星,留下了袁隆平和宋应星跨越时空“握手”的难忘场面;王洛勇用一场极具感染力的泪别,诠释出《橘颂》中的浓浓家国情。这一切都在总台主持人撒贝宁担任的“当代读书人”角色引导下完成,其代入视角和共情能力对受众加深理解古籍内涵和精神大有裨益。同时,专家学者以“看剧人”身份现场解读,畅谈感受,更容易引发受众共鸣,开启一场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创新创意,让深藏典籍的中国精神“火”起来。典籍里蕴含的中国精神有我们要大力弘扬的“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了将弘道之人刻画好,主创团队在遴选核心人物上下了大功夫。例如节目从《尚书》中遴选出嗜“书”如命的伏生,讲述了他幼年学“书”、晚年讲“书”、家中藏“书”、穿越看“书”的故事,表现其一生护“书”的执着;《孙子兵法》以作者孙武和好友伍子胥的视角,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和平基因;《徐霞客游记》表现了徐霞客秉持母亲的愿望纵横天地之间,不计朝暮、不畏山海的理想与豪迈。主创团队跳出典籍,重点刻画核心人物,通过人物领悟典籍里的中国精神,让观众不由自主沉浸其中,看完后热血澎湃、泪流满面。技术赋能,让典籍激发的中国力量“涌”出来。首先是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开创性打造沉浸式四度叙事空间。其次是融合电视文艺拍摄、戏剧拍摄、电影拍摄三种拍摄手段,以影视级置景、道具、灯光、分镜头脚本的标准,使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级影像。这种将技术、艺术、思想、内容叠加杂糅的探索体现了一种创造力,其所产生的深厚文化内涵、精品戏剧展现和电影级画面呈现,让更多观众感受到强大的中国力量。《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后持续引发现象级传播。它对于主流媒体探索典籍当代化传播,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人心,用文艺提振行进在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借鉴意义。(摘编自唐经刚《“典”赞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典籍里的中国》是一个优秀的文化节目,不但实现了破圈层传播,还在国内外掀起一波“中华典籍热”。B.《典籍里的中国》以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保证了节目中史实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细微处见真章。\nC.《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多元叙事模式,呈现出了较好的节目质感。D.《典籍里的中国》技术赋能是指环幕投屏,实时跟踪,融合电视文艺、戏剧、电影等拍摄手法的新科技手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举节目首期《尚书》为例,在论证中使用准确的数据,诠释了节目组“精雕细琢”的专业精神。B.文章对比撒贝宁和专家学者的角色身份,以突出多元叙事模式促进观众理解古籍内涵和精神的作用。C.文章列举节目中的伏生、孙武、伍子胥、徐霞客等人物,赞扬节目组“以人弘道”的构思独具匠心。D.文章分析了《典籍里的中国》成功的原因,除了“精雕细琢”外,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节目组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经典搬上荧幕,让观众爱上了典籍并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B.中华典籍是中国精神的有形载体,主创团队聚焦典籍,着力讲述典籍里的故事,大力弘扬中国精神。C.《典籍里的中国》让观众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D.《典籍里的中国》这个文化节目的热播,标志着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创作重心。【答案】1.D2.B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技术赋能是……的新科技手段”错,原文是“技术赋能,让典籍激发的中国力量‘涌’出来。首先是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开创性打造沉浸式四度叙事空间”,可见“技术赋能”不是“新技术手段”,“环幕投屏、实时跟踪”才是新技术手段。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n“对比”错,“这一切都在总台主持人撒贝宁担任的‘当代读书人’角色引导下完成……同时,专家学者以‘看剧人’身份现场解读,畅谈感受,更容易引发受众共鸣”,文章没有将撒贝宁和专家学者的角色身进行对比。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让观众爱上了典籍并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说法绝对,文章只是说“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开启一场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B项“着力讲述典籍里的故事”错,原文是“跳出典籍,重点刻画核心人物”。D项“标志着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创作重心”不合逻辑,原文是“它对于主流媒体探索典籍当代化传播,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借鉴意义”。故选C。八、【2022届贵州省铜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民间文物往往会面临“缺陷资源”这样一种先天不足。所谓“缺陷资源”,指的是与文物相关的出土地层、出土位置等原始信息缺失。这些资料和信息是公开展陈的基础,也是开展后期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许多时候比物品本身更有意义和价值。正因如此,国有博物馆以及其他国有考古单位所拥有的文物资源,绝大多数可以说是“优势资源”。相比之下,民间文物,包括民间收藏家和非国有博物馆在内所拥有的流失文物,由于盗掘者的任意破坏,往往缺乏这些必要信息,哪怕再重要再精美,也只能是“缺陷资源”。目前,民间收藏已经成为国有博物馆系统的重要补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民间文物的“缺陷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这种转化并不是没有可能。回顾过去,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文化现象的突破和繁荣,许多来自于一次次意外发现。如宋代石鼓文和钟繇彝器的发现,促成了中国金石学的诞生,涌现出《集古录》《考古围》《历代钟繇彝器款识》等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19世纪本期,大量被当成中药材买卖的刻字“龙骨”的发现,直接导致了甲骨文这一文字形体的成立,由此产生了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一大批重要的相关学者。事实上,当时这些意外的发现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考古概念,所有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建立在对流失文物的关注、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之上。\n问题在于,当下收藏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大量民间文物成为“优势资源”。如果不对这些问题有清楚的认识,许多民间收藏家就无法突破自己的困境。一方面,由于收藏领域的卖家本身鱼龙混杂,大量赝品充斥其中,当重要的流失文物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不少专业学者也往往出于真假难辨和信息不足,不愿意主动去研究这些新出现的材料;另一方面,收藏领域的一些买家动机也不纯,只考虑自身投资的保值增值,一味将“流传有序”作为收藏的最高目标,这种逻辑站在艺术品投资和保值增值的角度来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文物资源的优和劣,不能只用拍卖价格来衡量,价格只是一个因素,并且是最不重要的因素。文物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特别是博物馆所保存的文物,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不是用价格可以简单衡量重要与否的。如果说收藏文物是收藏者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自发热爱,那么一些收藏者“化私为公”,创办各种专题的非国有的博物馆,则已是文化的自觉。这种行为理应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尊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许多非国有博物馆拥有的文物,并非件件“流传有序”,大部分都还是流失文物——虽然流失文物并非“优势资源”,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非国有博物馆倘若能够通过系列和专题性的收藏,去伪存真;通过公开的展陈,接受观众和社会的检验;并且组织学者,专家展开系统的跨学科研究,让流失文物回归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学术研究体系中来。那么,原来有信息缺失的“缺陷资源”,完全有可能转化为“优势资源”,因此,对于非国有博物馆而言,坚持学术办馆,是将“缺陷资源”特化为“化势资源”的必由之路。(摘编自吴强华《不看到这一点,民间收藏就无法冲破困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盗掘者的破坏,造成大量民间文物缺失原始信息,致使这些文物的研究价值受损。B.有些学术成果源于对流失文物的研究,说明“缺陷资源”是能转化为“优势资源”的。C.缺乏主动研究的精神,只看重投资价值,这些严重阻碍了民间文物成为“优势资源”。D.民间收藏家想要突破自身的困境,首先需要有文化自觉,还要主动创办非国有博物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前两段通过对比,表明民间文物所存在的先天缺陷,进而提出核心观点。B.文章注重以史为据,列举历史上金石学等研究成果,从正面对观点加以佐证。C.文章对收藏领域问题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尤其是对文物拍卖持反对态度。D.文章在论证上讲求层层推进,多角度阐发,并在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缺失原始信息,有些流失文物的价格再高,也难免缺乏展陈和后期研究的价值。B.虽然甲骨文出现于一次意外,但其研究成果足以说明民间文物也完全具备考古价值。C.如果非国有博物馆的管理和研究得当,大多数文物仍有机会化“劣势”为“优势”。D.走学术办馆之路是作者基于收藏领域的问题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操作性。【答案】1.D2.C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项\n“首先需要有文化自觉,还要主动创办非国有博物馆”错误。由原文“如果说收藏文物是收藏者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自发热爱,那么一些收藏者‘化私为公’,创办各种专题的非国有的博物馆,则已是文化的自觉”可知,原文说的是“创办各种专题的非国有的博物馆,则已是文化的自觉”,而不是“首先……还要”。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尤其是对文物拍卖持反对态度”错误。由原文“这种逻辑站在艺术品投资和保值增值的角度来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可知,原文说“有其合理性,但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可见作者并不反对文物拍卖,只是认为不应该放大成为社会主流的声音。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民间文物也完全具备考古价值”表述绝对,且在文中没有依据。由原文“事实上,当时这些意外的发现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考古概念,所有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建立在对流失文物的关注、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可知,原文说的是“这些意外的发现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考古概念”,并没有说“民间文物也完全具备考古价值”。故选B。九、【2022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近段时间以来,传媒领域持续掀起“国风潮”与“历史热”。《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电影化、穿越化的形式重读经典,领略智慧传承;《中国诗词大会》将背诗、记诗升级至用诗、评诗,打造一场融汇古今的视觉效果⋯⋯这些产品的成功经验表明,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既要持续性产出有精神格调的影视作品,又要实现更广范围的受众触达,因此,努力探索“创作与传播两手都要硬”的经验规律是重中之重。在影视传媒领域,要占领文化舆论场的高地需要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并在全媒体领域拓展传播渠道,打造更多的“硬通货”。从塑形到铸魂“硬通货”的核心是软实力。在新媒体传播中,“内容为王”始终是黄金铁律。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是能够释放出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其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与文化感召力就越能得以彰显。近年来,凡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文艺作品,除了在形态创新上大胆颠覆之外,更蕴含着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价值内涵。从流量到走心,“硬通货”的底色是真性情。真正在社会产生积极深远影响的作品往往是以彰显人情人性中的真善美为基础的。最近,当代国人的文艺需求也日益体现出新特征,即重真实、重向善、重审美。电影《你好,李焕英》以时光穿越追忆“无条件的母爱”,激发积极励志、永远热爱生活的态度;《山海情》描绘出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宏伟壮举和众生群像……,这些作品既做到了“导向为先”,又做到了“内容为王”,直接触发大众情感与情绪共鸣,让作品充满奋进精神与人性光芒。\n从联动到出圈,“硬通货”须重建传播链。如今,电视面临的问题并不在内容品质层面,而更多的是传播层面的挑战。移动传播媒体的高度便捷,使得电视的开机率急速下降,倒逼传播链的改革。伴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传播与创作同等重要的呼吁之声凸显,“硬通货”内容更多表现为传播层面的“出圈”属性。原本依靠强逻辑性与连续性输出的影视作品,如今更多依靠短视频与社会话题的移动端传播倒推至策划与制作,形成“大屏端负责超级宣推与精品创作,微信微博端形成舆论话题短视频实现精准到达”的新型传播链条,让“硬通货”变得更有穿透力。从智能到跨界,“硬通货”要倚重强创新。但凡广受好评的影视作品,其前期投入在国情调研、剧本采风、方案策划中的精力与成本都大大提高,影视传媒领域需要建立“原生创意就是核心资产”的理念。除了对文本创作方面的高度重视之外,还要打好智能与跨界这两张新牌。既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全方位的需求,又在内容创造与视听表达上开辟革新之路。随着多元艺术形态正逐渐实现融会贯通与融合新生,新型综合性影视作品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舆论传播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舆论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许多崭露头角的精品力作彰显了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点。跟上节拍,适应变革,着力创新,我们必能开创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打造更多舆论场上的“硬通货”。(摘编自《质量流量两手抓打造更多文艺“硬通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A.文艺创作需要有精神格调的影视作品,需要拓宽观众面,还要对“创作与传播两手都要硬”的规律进行探讨。B.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只要能释放出它所具有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就能彰显软实力中所蕴含的内涵。C.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推进,如今的传媒领域需要构建新型的传播链条,以适应传媒行业的发展。D.是否关注前期的国情调研、剧本采风、方案策划、智能与跨界的创新,这影响着影视作品质量的高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在论证“硬通货”的底色是真性情时,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析论证深入。B.文章开篇以《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例子切入,鲜明地提出了全文的观点,开宗明义。\nC.文章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论证充分有力,开篇结尾都对话题做出了强调,结构完整。D.文章列举《你好,李焕英》、《山海情》等作品是为了论证“硬通货”的底色更需要注重真性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未来的传媒领域中,成功的文艺创作一是需要优质的内容,二是需要宽广的传播渠道。B.要使作品产生影响力,除了要探究形态创新,还要深入研究作品的内核,打造文化“软实力”。C.因为人们接触影视作品的渠道发生了剧烈的改变,所以传播链是传媒更需要关注的内容。D.随着舆论传播方式和人们接受方式的变化,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发展中寻求创新。【答案】1.B2.A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只要……就”错误。由原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是能够释放出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其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与文化感召力就越能得以彰显”可知,选项理解过于绝对。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对比论证”错误。文章第4段在论证“硬通货”的底色是真性情时,从原文“电影《你好,李焕英》……;《山海情》……,这些作品……直接触发大众情感与情绪共鸣,让作品充满奋进精神与人性光芒”可知,作者没有把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并未采用“对比论证”方法。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传播链是传媒需要构建的内容与人们接触影视作品的渠道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传播链是传媒更需要关注的内容”,原文“传播链”与其他几段的内容为并列关系,并无“更需关注”的意思。故选C。十、【2021-2022学年高三4月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n①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不少人钟情的一种娱乐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少人一方面拒绝着短视频对时间的吞噬,一方面又无法控制自己在闲暇时刻打开熟悉的短视频App。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有人下载了某类手机应用程序,通过强制锁机的模式让自己放下手机,专注学习进行自我提升。有人直接将手机丢入“手机监狱”——一种带计时的如手机大小的盒子,防止自己对手机的沉迷。这都是借助外界手段摆脱手机对自己的控制,但取得的效果并没有那么显著,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让我们沉迷于短视频的深层原因。那么,为何我们会如此沉迷短视频呢?②App的精准推送只是将内容推送到手机程序中,我们完全可以拒绝浏览,但是恰恰相反,不少人抱着手机熬夜刷短视频。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放不下短视频呢?深层原因在于短视频给予我们即时满足的快感。短视频内容的轻松愉悦,对深度的放逐,对用户口味的迎合,使我们当即获得愉悦感。不需要“十年寒窗苦读”的漫长时间积累,也不需要如王羲之般苦练出一个墨池,只需要一个短视频的时间——长则几分钟,短则十几秒——就能使我们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种“低投资、高回报”让我们放不下短视频。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轻松愉悦,但一刷就是好几个小时,显然是不可取的。总是能听到身边人或者网友对自己长时间刷短视频行为的自责:闲暇时间都在玩手机中度过,每次都很后悔,但是下次还是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拒绝短视频的即时满足呢?③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拒绝的是即时满足,并不是短视频。短视频因缺乏良性竞争和长远规划,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中确实不乏优秀的短视频,制作精良、内容丰富;也有不少传授学习经验、知识,或者生活、工作技巧的实用性短视频;还有不少充满人间温情的短视频,传播正能量。但其短的特质始终使它难有影视作品、书籍等的思想深度与价值追求,依然处于浅层次的娱乐,无法抵达深度的趣味。且从整体上看,稳居播放量榜首的依然是娱乐类的短视频。④短视频的即时满足表现的是“娱乐至上”的态度,缺乏思想内涵,营造一个过度娱乐的环境,从而使用户丧失集中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而我们的成长需要的是一种长程且深入的思考。长时间沉溺于短视频,意味着延迟满足能力的丧失。当然,丰富的视频使得用户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更加见多识广,但正如学者刘擎所说,“你可能看了很多东西,最后你发现你茫然若失,你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从而导致“在丰富当中变得贫乏了”。\n⑤我们应该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为更长远的满足放弃当下的即时满足。闲暇之余,阅读一本书、学习一项技能,不仅时间长,过程还可能枯燥无聊;这远远不如放逐深度、迎合用户趣味的短视频对我们的吸引力大。但刷完短视频的我们除了哈哈大笑,还能收获什么呢?几乎没有。因为“娱乐是以不干预实际生活的方式释放情感的一种方法”。而阅读带给我们的是苏轼所言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作家三毛所说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是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是一种延迟满足,它带给我们的是进步、充实和成长。延迟满足的培养,让我们从心理到行动来拒绝短视频的即时满足,而不是借助外物强制拒绝。⑥我们还可以合理利用算法技术。既然算法技术能通过播放、点赞、关注获悉我们的喜好,然后精准推送,何不利用算法技术为我们推送更多优质实用的短视频呢?如有意识观看、点赞、关注实用类、学习类、传播正能量的短视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短视频App推送更多优质视频,从而脱离算法技术的陷阱。(摘编自王园园《如何正确对待短视频》,《光明日报》2022年3月19日,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少人喜爱刷短视频这种生活方式,又想要拒绝短视频对闲暇时刻的吞噬。B.短视频能给人带来即时满足的快感,这是人们沉迷于刷短视频的主要原因。C.刷短视频使人获得的是一种浅层次的娱乐,没有深度的思想和价值的追求。D.培养延迟满足感,是借助外物手段防止人沉迷手机,摆脱手机对人的控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基于“如何正确对待短视频”这个中心问题,本文从当下现状出发,探究为何沉迷,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B.本文使用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增加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有力地支撑了论点,论述生动。C.本文在论述“如何拒绝短视频的即时满足”的具体方法时,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分别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D.文章第五段通过苏轼的诗句和三毛所说的话语,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延迟满足形式之一的阅读对我们的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生活需要娱乐放松,只要把握好观看时间,不影响自我提升,刷短视频也无可厚非。B.娱乐类短视频居播放量榜首,这说明刷此类短视频的人可能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C.短视频APP能通过播放、点赞等方式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内容,算法技术功不可没。D.只有在脱离算法技术的陷阱后,我们才能观看到内容丰富、价值正向的优秀短视频。【答案】1.A2.C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n“这是人们沉迷于刷短视频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从第一段“这都是借助外界手段摆脱手机对自己的控制,但取得的效果并没有那么显著,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让我们沉迷于短视频的深层原因”及“深层原因在于短视频给予我们即时满足的快感”可知,这应是“深层原因”。C项“没有深度的思想和价值的追求”说法错误,在原文第三段“其短的特质始终使它难有影视作品、书籍等的思想深度与价值追求”,“难有”不等同于“没有”,且有限制语“影视作品、书籍等的”。D项“是借助外物手段摆脱手机对人的控制”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五段“延迟满足的培养,让我们从心理到行动来拒绝短视频的即时满足,而不是借助外物强制拒绝”可知,选项变否定为肯定了。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分析错误,从第五段“我们应该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为更长远的满足放弃当下的即时满足”和第六段“我们还可以合理利用算法技术”可知,这两部分应该是“并列式的结构”。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只有在脱离算法技术的陷阱后,我们才能观看到内容丰富、价值正向的优秀短视频”逻辑颠倒,说法也过于绝对化。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如有意识观看、点赞、关注实用类、学习类、传播正能量的短视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短视频App推送更多优质视频,从而脱离算法技术的陷阱”可知,文意应是我们先观看、点赞、关注优质短视频,形成良性循环,APP就会推送更多优质短视频,这样才能脱离算法技术的陷阱。并不是“只有在脱离算法技术陷阱后,我们才能看到内容丰富、价值正向的优秀短视频”。故选D。十一、【2022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他人本位是与自我本位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通俗来讲,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总体而言,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或者说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应以国家利益为服务目标;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同样表明了个人为国家利益献身的他人本位精神。除了国家之外,他人本位还体现在家族宗亲和封建礼教中。中国自古就有“守孝三年”的传统,此即将家族置于个人之上,将家族孝道传统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另外,他人本位在个体维度上也有所体现,“孔融让梨”就是其例。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冲突时,优先满足他人的利益。\n相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本位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得比较少,并且大部分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被作为反面典型来警醒世人。中国文化中普遍的道德观点认为,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取决于人性的两面。正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善与恶是寄生在人类思想中的两个对立面。人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无法离开社会环境单独生活,过度的自我本位在集体生活中的弊端会被无限放大,最终无法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比如“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本位意识,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把这句话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类似的还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等。在中国文化中,自我本位意味着自私、贪婪、傲慢,而这些正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等观念相背离。在这种文化背景中,自我本位作为一种个人主义的体现,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他人本位的对立面。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对自我本位的另一种解读,这种观点认为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从这种角度来看,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儒家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位列第一,将“修身”理解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很好地说明了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的关系即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当内在道德标准与外在行为标准相互协调时,就达到了《论语》中“仁”的境界。在这种文化解读下,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更像阴阳两极,既相对又调和,成为一种“互体”关系,即双方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这对现代社会处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问题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人们通常将个人主义理解为利己主义、小团体主义,抑或本位主义,是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根本对立的。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们也从全新的角度去诠释个人主义的含义,如中国幸福学认为,个人主义是个体希望自身变得更好的理念或信仰,人的本性之所以不满足是因为人们希望自身能够变得更好。这种解读可以将个人主义从以往的消极评价中解放出来并映射到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中,如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从而使个人主义成为集体主义的共生力量,引导个人主义从恶性竞争向良性互动转变。(摘编自《中国文化中的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作者高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通俗来讲,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B.“守孝三年”的传统,将家族孝道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形成以家族为主的自我本位。C.中国文化中普遍的道德观点认为,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取决于人性中的善与恶两面。D.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对自我本位的积极解读,认为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相辅相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对比和因果等论证方法,论证了现代社会更要强调他人本位抑制自我本位。\nB.文章的论证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清楚地论述了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的关系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C.作者列举了数条“反派”专用语,论证了在传统文化中意味着自私、贪婪、傲慢的自我本位成为他人本位的对立面。D.作者以传统儒家的人生理想为例,论证了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认为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相辅相成的解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一段从国家维度、家族维度和个体维度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B.“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一种典型的他人本位意识,但从古到今都将其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C.虽然自我本位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得比较少,但作为一种与他人本位相辅相成的人生观却一直存在。D.积极心理学对个人主义的解读,可以将其从以往的消极评价中解放出来并释放其积极的意义。【答案】1.B2.A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形成以家族为主的自我本位”错误,原文中有“此即将家族置于个人之上”,所论述的依然是他人本位。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现代社会更要强调他人本位抑制自我本位”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个人主义是个体希望自身变得更好的理念或信仰,人的本性之所以不满足是因为人们希望自身能够变得更好。这种解读可以将个人主义从以往的消极评价中解放出来并映射到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中,如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从而使个人主义成为集体主义的共生力量,引导个人主义从恶性竞争向良性互动转变”,可知二者是“互体”关系,即双方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果论证”误,文中没有因果论证。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典型的他人本位意识”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本位意识”。\n故选B。十二、【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①当下,红色题材创作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涌现了不少优秀红色文艺作品,但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之作还是非常匮乏。从表面上看,主题老、题材老、角度老、人物老、手法老,难以吸引今天的受众,更遑论引发心灵共鸣了。从深层次看,乃是因为作家、艺术家的思想力弱化、审美力迟钝、想象力贫乏,更重要的还是创作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锐意创新的精神。②近些年,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出现了两种值得反思的倾向,一种是刻意迎合消费主义,还有一种是片面追求艺术的超越性价值。前者受消费市场主导,以娱乐化方式处理历史,于是出现“手撕鬼子”等荒唐闹剧,把残酷革命斗争改装为具有网游特征的冒险游戏,严重违背了历史真实,遭到人们诟病。后者则醉心于对历史进行“另类”想象和阐释,像这样的“当代化”,自然会引发人们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难以产生思想认同与情感共鸣。③在处理革命历史素材时,首先要有历史感,也就是说在对时代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努力还原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物和事件。其次,立足今天的时代价值需求进行“当代化”,在回归常识、常情、常理中融入人文情怀,保有对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发掘最能触动当代读者情愫、最能震撼当代读者心灵的亮点,实现叙事的深度意义。另外,革命历史题材是存在超越性书写可能的,因为生、死、爱等母题都关联着人类生活中悬而未决的哲学命题。譬如我们熟悉的红色经典《白毛女》,既是阶级叙事,其实也是关于女性解放、人的解放的叙事,因此它才会穿越时空,引发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们的强烈共鸣。④为实现对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的揭示,红色题材往往采用宏大叙事。其特点是对生活进行正面强攻,注重对英雄的塑造,时空跨度较大,试图对社会历史进行某种总体性概括,弘扬时代主流价值。像《东方》《金山银谷》等,都具有史诗气质。当然,通过巧妙的日常叙事同样可以穿透琐碎表象,实现对生活的整体性把握和对时代本质的穿透。像文学经典《百合花》,采用侧面切入的方式,以小见大,讲述“我”借、还一床缀满百合花的被子的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深情,讴歌了残酷战争环境下人性的美好。这部作品表现的是宏大命题——解放战争,但是作家没有正面书写战争图景,而是通过发掘日常生活、普通人心灵中的“奇崛”风景,折射了时代的波澜和风云,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小叙事”实现了对时代的宏大书写。\n⑤进入和平年代之后,大历史往往以琐碎、平淡的方式呈现,这就给红色题材创作带来了新挑战。以过去红色经典所建立的美学经验来处理当下生活,可能未必完全有效,因此必须建立新的审美范式和叙事方式。总而言之,宏大叙事之大并不在于作品体量的大,也不在于描绘生活图景的大,其根本在于价值内核——通过典型化的事件和人物来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因此,前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积累的由日常叙事抵达宏大历史的经验,对于如何处理当下日常“小生活”、呈现大时代精神具有启发意义。(摘编自叶立文《当代意识、日常叙事与英雄塑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下红色题材创作的形势大好,优秀作品也不少,但是思想、艺术、制作等各方面都很好的经典之作仍然十分匮乏。B.刻意迎合消费主义和片面追求艺术的超越性价值虽然产生的原因不同,但都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出现的不良现象。C.当今和平年代红色题材的创作需建立新的审美范式和叙事方式,所以不能简单沿用过去的美学经验来处理当下生活。D.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在创作时既可采取宏大的叙事方式,也可采用日常生活的叙事方式,它们均可反映时代风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红色题材创作现状,再从表面和深层两个层次分析当下红色题材创作缺少经典之作的主要原因。B.文章在分析革命历史素材的处理时,主要从要有历史感、立足时代价值需求的“当代化”及超越性书写等方面来进行。C.文中所举《东方》《金山银谷》作品之例,意在论证红色题材的创作往往采用宏大叙事来揭示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D.文章最后一段将红色题材宏大叙事的“大”与日常小生活的“小”对比,论证由日常叙事抵达宏大历史的经验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红色题材作品出现“手撕鬼子”和“另类”想象等情形,虽创作动机不尽相同,但均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影响作品的接受度。B.当下,红色题材创作存在主题老、角度老、人物老、手法老等问题,原因是和平年代的大历史往往以琐碎、平淡的方式呈现。C.在进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时,要想作品具有历史感,除了需要还原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物和事件,还需要作品的超越性书写。D.文学经典《百合花》通过典型化的事件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从而将日常叙事转化为红色题材的宏大叙事。【答案】1.C2.D3.A\n【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所以不能……”错误,根据文中“以过去红色经典所建立的美学经验来处理当下生活,可能未必完全有效,因此必须建立新的审美范式和叙事方式”的信息可知,选项是因果倒置的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将红色题材宏大叙事的‘大’与日常小生活的‘小’对比”错误。结合“宏大叙事之大并不在于作品体量的大,也不在于描绘生活图景的大,其根本在于价值内核——通过典型化的事件和人物来诠释时代主流精神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分析,文末只是指出宏大叙事不在于“大”,而是在于“价值内核”的体现,因此不存在对比。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原因是和平年代的大历史往往以琐碎、平淡的方式呈现”分析不当,根据文中“从深层次看……更重要的还是创作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锐意创新的精神”的信息可知,其原因应是出在创作者身上,而不是和平年代的历史呈现上。C项“要想作品具有历史感……,还需要作品的超越性书写”错误,根据文中“首先要有历史感,也就是说在对时代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努力还原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信息可知,题干中“还需要作品的超越性书写”属于信息杂糅,强加联系。D项“从而将日常叙事转化为红色题材的宏大叙事”分析有误,原文是“但是作家没有正面书写战争图景,而是通过发掘日常生活、普通人心灵中的‘奇崛’风景,折射了时代的波澜和风云,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小叙事’实现了对时代的宏大书写”,宏大叙事、日常叙事是两种叙事方式,《百合花》是日常叙事。故选A。十三、【2022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所说的卧游,是王羲之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是一种身居斗室,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过程。如何能做到卧游呢?有一些外部的条件要满足。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文人士大夫历来就有崇尚“闲”的传统,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的世界。\n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的“斗室”。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内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这种“斗室”有直观的感受。在偌大的紫禁城内,由养心殿西暖阁改造成的三希堂仅有八平方米大小。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身心讬毫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再次,展卷也有讲究,中国山水画除了如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这样大幅的屏障外,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目之所及总是一段一尺左右长的画面,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能细细品味每一棵树、每一块山石、每一处溪流。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有人要问,即使我满足了以上这些外部的条件,但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依然难以取得卧游的效果,怎么办呢?中国山水画有一些主要的题材,通过这些题材传达出大致相同的含义。同类题材的作品,画家在表现手法的选择上、在画面的营造上也是类似的,通过类似的象征物传达一定的意境。了解了这些题材,观者与画家之间就能完成最基本的精神层面的沟通。除了主题、相对固定的模式、类似的象征物之外,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还体现在画家对笔墨的锤炼上。笔墨是指对毛笔和水墨的运用。透过欣赏画面中的运笔和用墨,不仅能让观者判断出画家技法水准的高低,也能判断出画家的审美旨趣。一幅画是一个人,一幅画是一个意境。观者既是在品画,也是在品人;既是在品味别人,也是在品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观者通过画家营造的山水世界,完成了一次卧游,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远行。早在唐代,张璪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千百年来,中国的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一边在从自然界学得山石、树木、云水的画法,一边通过自己的心裁,让画面传达出更加深远的意境。中国山水画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写照,而是营造了一个能让观众卧游的山水世界,从而让人完成一次充满诗意的心灵之旅。(摘编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卧游”是欣赏中国山水画最常用的词语,其最终是要让欣赏者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B.故宫中三希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讬毫素”就是对“卧游”一词最恰当的注解。C.宋元之前的画作,以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为主;明代中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增多。D.了解了中国山水画的主要题材,就能让观者与画家完成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按照“是什么——怎么做”的顺序逐层深入地对“卧游”展开论述。\nB.明代高濂的《燕闲清赏笺》中对“闲”从心、身两个角度作出了阐释。C.文章以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为例,论述了“斗室”对欣赏山水画的作用。D.文章多处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这增添了作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不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幅立轴作品不适合在斗室内欣赏,因为这些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的距离都是有要求的。B.中国山水画家往往会选择同类题材,采用相似的手法,营造类似的画面,传达大致相同的含义。C.画家技法水准的高低及画家的审美旨趣都能让欣赏者从面家对毛笔和水墨的运用中判断出来的。D.面家从自然界习得画法,通过心裁,让画面传达深远的意境,营造出一个能让欣赏者卧游的山水世界。【答案】1.A2.C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最恰当的注解”错,文章第三段原文“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C项“宋元之前的画作”错,文章第四段原文“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D项“让观者与画家完成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错,原文“观者与画家之间就能完成最基本的精神层面的沟通”。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论述了‘斗室’对欣赏山水画的作用”错误,文章以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为例是为了直观展示什么是“斗室”。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B项“选择同类题材”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山水画有一些主要的题材,通过这些题材传达出大致相同的含义。同类题材的作品,画家在表现手法的选择上、在画面的营造上也是类似的,通过类似的象征物传达一定的意境”,“同类题材的作品,画家在表现手法的选择上、在画面的营造上也是类似的”不等于“中国山水画家往往会选择同类题材”。故选B。十四、【2022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n以图画为种子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并不鲜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却在其中显得独特而优美。舞台上,宋代仕女、宫廷女官、翩翩才子、莘莘匠人逐一登场,而统领全剧的,却是三双独特的眼睛:展卷人、少年希孟和青绿意象。青绿意象是东方“美”的提纯,是全剧“审美的眼睛”。如同《千里江山图》独步宋代画坛,步移景异穿越千百年,依然能够震撼观者。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然而,让作品跳出“就事论事”窠臼的,要数主创的妙笔——另外两双眼睛——少年希孟与展卷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对撞。少年希孟是全剧“叙事的眼睛”,十八岁的天才少年于江南山水间绘此长卷。他对生活的体察、对人事物的描摹、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贯穿始终。而展卷人则是全剧“当下的眼睛”,有了它,全剧从“宋代审美的图解”和“少年画师传奇”中飘然直上,多了一层现代的维度、一笔独属于当代人的表达。而这两双眼睛不断的交汇、发现、碰撞则让古典之美与今人之思交相呼应,令人不禁赞叹:这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方式——古典文化为筋骨、当代表达作视点,舞台上不仅呈现了《千里江山图》,还有图卷中蕴含的故事与哲思,更有独属于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艺术作品的“当下性”与“恒定性”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命题,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则能很好地将其熔于一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几千年来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蓬勃不息;而当下性则依靠创作者对时代命脉的准确把握:舞台作品不仅仅是观赏性的、更是思想性的。《千里江山图》是什么?不同人心中自有不同答案:它是宋代院画的巅峰、是一段属于古中国的未解之谜。而《只此青绿》的创作者们却在其中看到了另一重含义。《千里江山图》作为载体,不仅承载了画师、观者,更承载了构成长卷的另一些人,往往被人忽略的匠人——劳作者。《千里江山图》中所绘的生活场景、劳作场景被创作者们赋予了三重含义,劳作者既是画中人、也是画外人、更是被研究的对象。画家描摹他们,他们的劳动成果构成画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劳作者的手艺更是与画作一同流传千年,成为了人们研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令人感怀的是每一段匠人们对少年希孟的内心低语,他们将自己的辛勤的劳动融于丹青长卷之中。长卷有形而手艺无形,画家有名而匠人无名,正因为创作者的当代视角,通过展卷人将有名与无名、有形与无形共同呈现在一个舞台上,它们携手将沉淀千年的美带到观众面前。这是创作的提纯、更是当下以中国古典文化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必须——“当下性”与“恒定性”兼具,通过古老的文化,向世界传递当下中国创作者的思考与声音。舞台上,当展卷人与少年希孟目光交错,他们相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跨越千年,他们共享同一轮明月、体会同一种自血脉中不断流传的文化感悟。这种“通感”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更是当代中国的:曾经属于王公贵族的亭台楼阁早已成为平民百姓参观学习的博物院,宫廷画师与普通劳动者一同因长卷而千年不朽,面前的画作上延绵不绝是青绿山水,抬望眼人民的江山不朽长青。这才是属于当代中国的“舞绘《千里江山图》”。\n曾经的《千里江山图》吸引了全世界追求美、爱好美的观众的目光;而今,期盼在不久的将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可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一个古老而现代的美丽中国。——节选自杨浥堃《只此青绿,古典长卷浩浩汤汤照见今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利用三双独特的眼睛来统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这也是该舞蹈诗剧显得独特而优美的原因。B.古典文化与当代视角相交汇,有独属于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希望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C.《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院画的巅峰,是未解之谜。《只此青绿》的创作者们也仅看到了其中一重含义。D.当下以中国古典文化为蓝本的创作,应传递当下中国创作者的思考与声音,须兼具当下性与恒定性。2.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评论对象,视野开阔,从多角度探寻其艺术之美,阐述了该诗剧的意义。B.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首段引出展卷人、希孟与青绿意象之后,正文层层深入地分述了三者间的关系。C.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用审美的眼睛、叙事的眼睛和当下的眼睛形象地展现了三个不同的视角。D.文章的专业性比较强,在对舞剧与画作的评论中,兼顾了文艺理论的思考与历史文化的挖掘,引人深思。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青绿意象的美,希孟独特的体察与创作以及展卷人的现代维度,三者融合,成就了《只此青绿》的美。B.缺乏恒定性的艺术作品不是好作品,解读作品时必须赋予其当下的意义,否则这样的作品也不是好作品。C.能承载创作者的思想,也能承载历史长河中无数研究者的情感,这样的作品就一定能够达到艺术巅峰。D.当代中国的“舞绘《千里江山图》”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画作艺术的卓绝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答案】1.C\n2.B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项“仅看到了其中一重含义”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千里江山图》是什么?不同人心中自有不同答案:它是宋代院画的巅峰、是一段属于古中国的未解之谜。而《只此青绿》的创作者们却在其中看到了另一重含义。《千里江山图》作为载体,不仅承载了画师、观者,更承载了构成长卷的另一些人,往往被人忽略的匠人——劳作者”,可见,并非“仅看到了其中一重含义”,而是还看到了另一重含义。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的关系。B项“正文层层深入地分述了三者间的关系”错误,文中提出这三双眼睛后,先着重介绍了少年希孟与展卷人分别代表的“古典文化”和“当代表达”,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同时具备“当下性”与“恒定性”;接着论述创作者们看出的另一重含义,再次指出《只此青绿》二者兼具,是优秀作品。从中可看出,文章并未“层层深入地分述三者之间的关系”。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项“缺乏恒定性的艺术作品不是好作品”曲解原文,原文说的是“艺术作品的‘当下性’与‘恒定性’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命题”,并不是说缺乏恒定性的艺术作品不是好作品。同时“必须赋予其当下的意义,否则这样的作品也不是好作品”太过绝对,文本只是称赞《只此青绿》赋予作品当下意义是好作品,并不代表不赋予当下意义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C项“这样的作品就一定能够达到艺术巅峰”说法绝对,原文也并没有提及什么样的作品能达到艺术巅峰。D项“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画作艺术的卓绝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说法无依据,且忽视了作品的“当下意义”。故选A。十五、【2022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近日,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新情况新问题,严重污染社会风气。各大媒体纷纷对这种乱象进行批评,呼吁塑造新时代审美风尚,给青少年以正确精神引领。\n“饭圈文化”造成青少年审美观的畸形发展,而且是非理性的、极端的。我们并不是主张单一的审美,绝不是要搞成“万马齐喑”的局面,提倡审美的多样化是必要的;而由娱乐平台、资本运作带动的粉丝审美,恰恰是单一的、病态的、畸形的。将那些只有颜值而无德行的偶像当作美的极致顶礼膜拜,不问是非,“饭圈文化”在审美观上呈现出的是极端的非理性。那些“娘炮”,那些“耽美”,缺少的就是正大刚方之气、泰山青松之姿、慷慨激昂之风。如果仅是某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其弥漫于数量惊人的青少年的心灵之间,流行的必然是病态的审美风气,这是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审美是以感性的形态发生或者说以感性的形态进行,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认为审美可以离开理性而存在,那么笔者是不予认同的。在审美中,理性是内化于感性形态之中的。美必然与真、与善同行。真善美的一体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审美的题中应有之义!哲学家张世英把人的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四个层次,他认为审美境界包含道德而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张世英先生的观点未必能在美学界定于一尊,但我认为是大有道理的。它至少说明了审美对于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非可有可无的;审美并非只是感性的,而是包含着道德与理性的内涵。再谈一个观点:美感应该是具有神圣性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都曾不断出现。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知之之谓神”。这当然是一种神圣感。孔子讲“尽善尽美”,美与善的一体化,是有神圣感的。王国维以境界为美,而境界也是具有神圣感的。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将美的理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和谐”,第二是“智慧”,第三是“至善至美”。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人物康德的名言:“灿烂星空在我头上,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强调美的神圣性。在美学原理中讲审美范畴时,总是以“崇高”作为第一个审美范畴,足见“崇高”在美学中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抽去了崇高感,审美就会走偏,社会就会充斥着物欲,人的价值观就会失范。新时代需要一种健康的、向上的、充满朝气的审美风尚。想想“盛唐气象”吧,正是盛唐气象那样一种包容而阳刚的审美风尚,才能与中国历史上那样一个巅峰的时代匹配!今天,我们放眼大好河山,我们聆听穿越时空的钢琴曲,我们欣赏中外绘画经典作品,我们凝望为国奉献的英模,我们仰视巍峨而壮丽的建筑,又怎能不感觉到美的神圣?我们更应该大力倡导审美中的崇高,崇高是我们这个时代审美的主旋律!站在新的一百年的起点上,青少年要背负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美的神圣,美的崇高,在这代人的审美观中不可或缺。(摘编自中国艺术报2021-09-08张晶的《以美感的神圣荡涤畸形审美》,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饭圈文化”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审美,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造成误导。B.审美以感性形态进行,包含着道德和理性的内涵,缺失任何一面都会导致审美畸形。C.“崇高”作为审美的第一范畴,在审美观中不可或缺,否则人的价值观就容易失范。D.新时代需要一种健康向上、充满朝气的审美风尚,这是新的一百年取得胜利的保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nA.文章先破后立,先剖析“饭圈文化”的危害,然后提出审美理性和审美崇高的主张。B.文章引用张世英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证明审美对人生非常重要,而非可有可无的。C.作者采用引证法,大量引用东西方圣哲的名言证明美的神圣性,有权威性和说服力。D.文章以“笔者是不予认同的”“但我认为”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饭圈文化”乱象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审美观造成严重误导,致使病态的审美风气在社会广泛流行。B.美必然与真善同行,如此才能创造健康的审美风尚。真善美的一体化,在中西方都是审美的共同追求。C.真正的美感,是一定具有神圣性的。完全去掉了神圣性,往往是一种审美的矮化甚至卑琐化。D.新的一百年,青少年要背负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在这代人的审美观中不可或缺。【答案】1.C2.B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项曲解概念。“‘饭圈文化’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审美”错误,原文中说的是“饭圈文化”会影响审美,但是“饭圈文化”并不是一种审美,而是一种文化现象。B项因果失当。“道德和理性内涵……缺失任何一面都会导致审美畸形”错误,原文中强调了道德和理性内涵的重要性,但只是强调缺乏道德和理性内涵的审美会走向审美畸形,并没有表达缺失任何一面都会导致审美畸形。D项无中生有。“这是新的一百年取得胜利的保证”于文无据。原文中的表达是“新时代需要一种健康向上、充满朝气的审美风尚”,并没有“这是新的一百年取得胜利的保证”的表述。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主要是为了证明审美对人生非常重要”错误,根据原文“学家张世英……认为审美境界包含道德而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它至少说明了审美对于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非可有可无的;审美并非只是感性的,而是包含着道德与理性的内涵”可知文章引用张世英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证明“审美并非只是感性的,而是包含着道德与理性的内涵”。故选B。\n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致使病态的审美风气在社会广泛流行”错误,原文说“‘饭圈文化’在审美观上呈现出的是极端的非理性。……如果仅是某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其弥漫于数量惊人的青少年的心灵之间,流行的必然是病态的审美风气”可见“饭圈文化”乱象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审美观造成严重误导的后果应该是“如果任其弥漫于数量惊人的青少年的心灵之间,流行的必然是病态的审美风气。”故选A。十六、【2022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9分)最近,微软推出第三代小冰,人们在微信平台上可以与这个被定位为“萌妹子”的虚拟智能机器人聊天。此前百度也推出了网页智能语音交互机器人百小度。如今,人工智能在普通人生活中应用日渐广泛,它们与人的交流也更趋情感化,甚至有用户和智能机器人对话1小时之久后才如梦初醒:“我是不是太傻了?差点忘记了对方不是真人。”人们会因此想起霍金、比尔·盖茨等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类甚至拥有自主意识时,人类会不会对其失去控制从而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其实这种担忧为时过早,毕竟如今的人工智能受到人类科技的局限,还无法和人一样拥有智慧。从人类和科技如何共处的角度看,最需要担忧的或许不是人工智能的失控,而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应该如何处理好与这种智能科技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保持对科技使用的自制力,依然保有自我意识,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进化”能力而不至于成为科技的“寄生虫”。忽视身边事物、沉浸虚拟游戏、产生社交障碍……互联网时代带给人类的各种“副作用”至今仍在发挥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名言是“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可以生活在虚拟世界,和虚拟人物相处,这句名言或许可以改写为“没有人知道你是否存在”。在一部美国科幻电影中,男主人公爱上了网络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个叫萨曼莎的“姑娘”有一副略微沙哑的性感嗓音,风趣幽默、善解人意。然而最终让男主人公爱情梦碎的是,萨曼莎坦白自己总共有8316位人类交互对象,其中发生爱情的就有641位。显然,人工智能将带来更虚拟的世界,人们也需要更多智慧去平衡真实与虚拟、情感与理智。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慵懒地躺在科技温床上睡大觉,而是需要不断自我提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介入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机器换人”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在客服、导购、咨询人力资源等岗位,替代性更加明显。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初面人员的筛选,一些新闻媒体也利用人工智能编辑一些简单的消息。机器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许多人也将面临着提高和转换技能的挑战,来适应与人工智能合作。\n代替人们在危险的领域工作,让不同语言的人们无障碍交流,城市交通、家居设备更加善解人意,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技术前进的脚步也难以阻挡。但的确,在其火热发展背后应该多一些冷思考。这些思考不止聚焦于技术,也应更多反观人们自身,这样人类才能真正掌控住科技的力量。(摘自《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别当科技“寄生虫”》)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与人的交流越来越情感化,有些人与智能机器人对话的时候甚至会忘记对方并非真人这回事。B.互联网时代的名言是“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这句名言可以改为“没有人知道你是否存在”。C.人工智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人们也需要应对其挑战以适应与人工智能的合作。D.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多,可以促进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代替人们完成危险领域的工作。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带给人类忽视身边事物、沉浸虚拟游戏、产生社交障碍等“副作用”,人们需要更多智慧去平衡真实与虚拟、情感与理智。B.机器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但人们也不可以慵懒地躺在科技温床上睡大觉,需要提高自我以适应科技的发展。C.人工智能是一柄双刃剑,其火热发展背后应该多一些冷静的思考,不仅从技术层面思考,更从人们自身的角度思考。D.人类应该保持对科技使用的自制力,保有自我意识,保持自己的“进化”能力而不至于成为科技的“寄生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与人工智能的交流更趋情感化,生活中的某个真人也有可能哀伤被定位为“萌妹子”的虚拟智能机器人。B.作者认为霍金等人的担忧现在为时过早,人们最需要担忧的是如何处理好与智能科技之间的关系。C.《宝莱坞机器人之恋》讲述一位天才科学家设计的智能机器人有了人类的感情,爱上了一名美丽的女郎,这样的故事完全可发生。D.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客服、导购、咨询、人力资源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会担忧自己某一天将不得不面临下岗。【答案】1.B\n2.A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现在这句名言可以改为‘没有人知道你是否存在’”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第四段,文中原句是“而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可以生活在虚拟世界,和虚拟人物相处,这句名言或许可以改写为‘没有人知道你是否存在’”,可见应当是“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而不是“现在”;而且文中的表述是“或许”。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人工智能……”错误,张冠李戴。文章第四自然段开头句“互联网时代带给人类的各种‘副作用’至今仍在发挥影响”,是“互联网时代”带给人类的“副作用”,不是“人工智能”。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推断的能力。C项“这样的故事完全可发生”有误,“完全”用词绝对化。文章第四段说“萨曼莎坦白自己总共有8316位人类交互对象,其中发生爱情的就有641位”,显而易见,并不是选项说的“完全可发生”。故选C。十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汉字的美学特征可依据美学以系统的科学方法来分析,以求获得清晰的、一般性的概念。一方面进行常规观察,采用分析和实验的客观方法;另一方面结合主观审美目的进行判断,回答好“为什么说汉字是美的”基本问题。结合研究目的可知,清晰性和一般性十分重要。清晰性要求简单明了,层次分明,易于青少年理解;一般性要求提取汉字美普遍的特征,才能广泛应用于书法教育教学设计。依照上述目的和方法,可以提炼出汉字三个层次的美学特征。自然美。古人言仓颉造字之初云:“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虽为传说,但汉字源于自然是可以考究的。因此,汉字从一产生就具有自然之美。古文字经历千年进化成为今天数目巨大、全面严谨的文字系统,依旧保留着汉字自然美的基本特性,如庄重、平衡、稳定、对称、匹配、流动等。现代汉字有音、有义、有形,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美,映衬着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架构美。汉字由笔画构建而成,即为架构。架构美的特征是元件规范、构造合理美观。\n汉字架构的元件是笔画,主要的笔画有横竖点撇捺等。最基本的要求是横平竖直点斜,撇捺有一定的弧度。构造合理美观则要求笔画的位置合适,排列穿插得当,左右上下部分匹配得体,使字体稳定均衡,重心居中,给人以舒适和美感。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架构。因此,美或不美,架构则起着核心的作用。如是,书写时只要把字“构”好,自然就美。形态美。汉字的形态美也是个性美或艺术美,是汉字和书法最高的个性与艺术性的表现形式。书法家通过笔画、字形及章法等技艺,发挥个性和才华,形成独立的流派和作品。历代名家对书法有所评述,例如卫夫人的笔阵图对笔画进行了超然解说。“永字八法”的精细技艺、古今名家的各种字体,都拥有其独特的形态之美。形态美的美学研究更为复杂细腻,涉及审美对象和观察者的主观情趣、爱好、审美价值观等美学原理。汉字的三种美学特征共同蕴含在一幅书法作品里。它们可以有所偏重,但并不是孤立或者平行的。作为汉字美的三个层次,每一个较高的层次都建立在较低层次的基础之上。从而由低到高形成一个汉字的美学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中,自然美是基础,架构美是第二层,形态美是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汉字的美学三角形提供了一个评价书法作品的框架性程序。书法作品首先应该依次满足汉字美的第一、二层次的美学特征,然后才谈得上第三层次的美。(摘编自胡锡恒《汉字的美学三角形和现代书法教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最初,汉字是依照宇宙间事物的美好形象创造出的,映衬自然,因此具有自然美。B.汉字的架构是指汉字横竖点撇捺等这些主要笔画要规范,汉字的构造要合理。C.书法家运用一定技艺、发挥个性而创作出的书法精品,体现了汉字的形态美。D.汉字的三种美学特征构成了汉字的美学三角形,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美学层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以美学理论为前提,依据美学研究目的与方法,总结出汉字三种美学特征。B.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并列式,依次论述汉字三个层次的美学特征,结构清晰严谨。C.文章运用例证法,论述汉字第三层次的美学特征;事例典型,充分论证分论点。D.文章最后两段在前面论述基础上进行理论层面的总结,对书法评价具有指导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汉字的自然美、架构美和形态美是从美学的角度获得的清晰的、一般性的概念。B.按照横平竖直点斜、撇捺有一定的弧度的特征写出的汉字就一定体现出架构美。C.卓越的书法家可以超越汉字审美的第一、二层次,径直进入第三层次——形态美。D.汉字的自然美、架构美和形态美能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设计中,意义鲜明突出。【答案】1.B2.B\n3.A【解析】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汉字的架构是指汉字横竖点撇捺等这些主要笔画要规范”错误,偷换概念,结合第四段“架构美。汉字由笔画构建而成,即为架构。架构美的特征是元件规范、构造合理美观”可知,“汉字的架构”应为“汉字的架构美”。故选B。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并列式”错误,层次分析有误,“并列式”应为“层进式”。故选B。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B项,“按照横平竖直点斜、撇捺有一定的弧度的特征写出的汉字就一定……”错误,“横平竖直点斜、撇捺有一定的弧度”是汉字的最基本的要求,还不能体现出汉字的架构美。C项,“第一、二层次,径直进入第三层次——形态美”错误,结合倒数第二段可知,第一、二层次是基础,是不能超越的。D项,“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设计中”错误,扩大范围,结合第一段“一般性要求提取汉字美普遍的特征,才能广泛应用于书法教育教学设计”可知,应是“书法教育教学”。故选A。十八、【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和文论家都对经典问题有过表述。最早对经典问题做出系统论述的是战国的荀子。他认为,经典是记载圣人言行、举动、事迹及情志的,而圣人又是天下之道的体现与承载者,因此,要想成为君子、圣人,就必须学习经典。汉代扬雄也表达出同样宗经、征圣的主张。他高度推崇儒家圣人的言论和著述,认为其是道及是非标准的体现。然而,在主流推崇古代经典的文化风气之下,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对世俗崇古抑今的观念进行猛烈抨击。可以看出,在先秦两汉时期,经典主要是儒家典范著作,还没有独立的文学经典的概念,思想性是人们判断著作价值高低的最高标准。\n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不仅文学创作丰富,而且文学批评繁荣,涌现出刘勰、钟嵘等一批文学批评大家,文学逐渐摆脱功利的束缚,开始慢慢重视文学的审美功能,并通过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述逐渐摆脱儒家经典的束缚,形成独立的文学经典观。魏晋六朝时期崇尚古代经典虽然是主流,但以东晋葛洪为代表,又对崇古抑今的风气进行强烈批判。他甚至认为今胜于古,其《抱朴子·钧世》一方面抨击了贵古贱今的传统,对古代经典提出质疑;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对文辞的重视,从文学的角度对著作进行评判,颇具进步色彩。隋唐至宋,经历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文学复古运动,其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以往经典的问题。在这几次文学复古运动中,人们对文学经典的认识更加深入,自觉性也更强,而传统儒家经典的文学经典地位,也得以凸现和巩固。第一次大规模的复古运动发生在诗歌领域。经历六朝诗风和文风的浮华之后,初唐陈子昂首先举起复古大旗,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表达了对晋宋以来,尤其是齐梁颓靡不振诗风的不满,大力提倡风雅、风骨与兴寄,要求保持《诗经》的风雅传统,学习汉魏诗歌刚健、质朴的风格。经典不仅成为文学创作的典范和法则,同时也成为一种革新的手段。陈子昂大力提倡复古对唐诗的风格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以后,复古与革新便交织在一起,对唐诗创作高峰的到来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李白就是陈子昂复古论的直接继承者,将古风作为其诗歌创作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其他诗人也是从传统中找到了创作的突破口,由此一来,诗坛为之一振,尽扫齐梁余风,这不得不说是复古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第二次复古浪潮在中唐开始席卷,这一次是在散文领域展开,矛头指向了六朝以来产生的一种新文体——骈文。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质朴,内容充实,而且极富思想性,然而,六朝时期,随着骈文这种片面追求语言形式美的新文体的产生和兴盛,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丧失殆尽,这种不良文风一直延续到中唐。面对社会的矛盾、文风的凋敝,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华艳丽的骈文,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韩愈在《答李秀才书》明确表达了他的主张:“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韩愈提倡古文,不仅仅是学习古文的文辞和表达方式,更要学习古文之道,即里面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尤其是指儒家思想。韩愈在《进学解》中,对他认为的前代经典有更为具体的说明:“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很显然,韩愈主张的学习面很广。以先秦两汉经典古文为标准,对文学思想性和艺术规范双重要求是古文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此次文学复古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雄奇瑰丽的艺术风格,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典范。\n第三次大规模复古运动是发生在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此次运动贯穿整个北宋,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代表人物是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姚铉、孙复等人,中期以欧阳修为领袖,响应者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及王安石、曾巩等人,是此次运动的高潮。后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完成阶段,以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为代表。此次运动以复古为旗号,以革新为目的,他们最初反对的目标就是盛行于宋初诗坛的西昆体和晚唐五代延续下来的颓靡文风。他们主张学习古代经典:散文领域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韩柳古文,诗歌方面则以《诗经》、《离骚》、两汉乐府、建安诗歌及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诗作为标杆,主张以复兴古道改革文风与世风。欧阳修非常重视文与道的关系,提倡从前代经典中追寻古道,对文学思想性的强调与韩愈是一致的。因此,欧阳修对韩愈古文极为推崇,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都如此,其他人对道与古文的重视可想而知,因此诗文革新运动可以说是韩柳古文运动精神的延续。(节选自王世立《古代文学经典观的形成与演变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经典观形成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声音,汉代王充就不赞成扬雄要想成为君子、圣人,就必须学习经典的观点。B.从王充对扬雄的否定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判断著作价值高低的最高标准是思想性,还没有独立的文学经典的概念,尚未确立完整的经典观。C.《诗经》的风雅,汉魏诗歌的刚健、质朴,齐梁诗风颓靡不振,宋初诗坛和晚唐五代的颓靡,历代文风不同,也是文学复古运动的诱因。D.第二次复古浪潮的领袖们不仅将矛头指向了浮华艳丽的骈文,而且也抨击了当时思想苍白的不良文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注重以事实说话,选取大量实例,对其进行对比和比喻,巧妙论证了古代文学经典观的形成与演变这一宏大的主题。B.李白直接继承陈子昂的复古论,钟情古风,并将其作为他诗歌创作的最用力部分,证明此时经典已经成为一种革新的手段。C.文章论述唐宋第三次大规模复古运动时注重时代关联,思路清晰,列举众多历史人物,例证有力。D.文章大体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遵循时间顺序,采用纵式结构探究了古代经典观形成与演变的过程,思路严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充虽然对当时人们宗经、征圣的主流思想持否定观点,但是也还没有完全摆脱儒家经典的束缚。B.从韩愈的《进学解》中可以窥见,第二次文学复古运动既志于开创新的艺术风格,又注重文学思想性,这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典范。\nC.从历史的发展看,复古才能革新,只要能从前代经典中追寻古道,矫正前代的颓靡文风,复古也是进步。D.从我国古代文学经典观的形成与演变可以看出,只注重文学性的华丽浮糜或思想性的进步深邃,都不是全面良好的文风。【答案】1.A2.D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汉代王充就不赞成扬雄要想成为君子、圣人,就必须学习经典的观点”错,原文“东汉的王充,他对世俗崇古抑今的观念进行猛烈抨击”没有针对扬雄的观点。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对其进行对比和比喻”错,文章有对比(在主流推崇古代经典的文化风气之下,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汉的王充)和举例论证(魏晋六朝时期崇尚古代经典虽然是主流,但以东晋葛洪为代表,又对崇古抑今的风气进行强烈批判),没有比喻论证。B项“并将其作为他诗歌创作的最用力部分”错,原文是说“将古风作为其诗歌创作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C项“注重时代关联”错,文章论述唐宋第三次大规模复古运动时,主要介绍了此次运动贯穿的三个阶段和代表人物,没有关联时代背景。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复古才能革新”错,原文是说“以复古为旗号,以革新为目的”,复古不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故选C。十九、【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n,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1687年,法国巴黎出版了首部拉丁文本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该书在之前耶稣会士译作的基础上编译而成。之后根据该书又出版了其他语种的改编本或节译本,其中最早的有《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以及英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其实在这几部作品发表之前,贝尼耶于1687年就已经完成了《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法文全译本《论语导读》,其全名为《孔子或君王之道,包括中国古代皇帝和官员政治统治特有的道德原则》。但遗憾的是,同年因贝尼耶去世,该部译著的出版工作便被搁置下来。对比这四部作品,仅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和英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都强调了孔子在道德层面的影响,同时后两者还保留了拉丁文本中孔子作为哲学家的一面。而贝尼耶则完全改变了对孔子的定位,强调的是孔子思想的科学性和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某些学者认为贝尼耶曾希望服侍于国王左右,但近十年的国外生活已使他与当时法国的社会脱节。仕途上的失败使他只能在精神层面幻想自己能辅佐国王。所以他翻译《论语导读》的目的是希望能用中国的智慧来培育欧洲年轻君王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坦陈的:“因为我真诚地热爱着我的国王和我的祖国,所以我认为这些伟人或许能成为我们年轻君主的向导和楷模。”不同的翻译目的也导致不同的译本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贝尼耶将拉丁文本中《大学》和《中庸》的内容进行了重组,以使文章的表述更为流畅。在《论语》的译文中,贝尼耶保留了对话的方式,但将大部分的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叙述有时是从译者的角度,有时是从暗含的某个人物的角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复调的效果。他用中国先贤的格言来揭示法国社会的问题,唤起人们对仁德治国、礼法治国、礼乐治国等问题的思考。其次,贝尼耶在译本中删减了拉丁文本中的大量注疏。《中国哲学家孔子》以张居正的《四书直解》为底本,并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做补充。在翻译过程中,耶稣会士不仅保留了这些中国学者的注解,还补充了自己依据《书经》《诗经》等经籍而撰写的大量释义,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这两类注解分别用正体和斜体呈现,以示区别。而贝尼耶只保留了那些在他看来对于理解不可或缺的条目,也无正体和斜体之分,其目的是使读者更加专注于儒家思想本身,专注于法国的王公贵族们可汲取的精神食粮。贝尼耶的译著首次将儒学与稳定国家政治的理念联系在一起。2015年,《论语导读》由费林出版社在巴黎首次刊行。2020年底,《论语导读》的手稿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经过三百年的流转,它终于抵达了最初想要探索和发现的国度。这部稀世之珍见证了中法文化源远流长的交流史,展现了不同文明的相互启迪与共同发展。(摘编自吕颖《法译本<论语导读>的创新意义与时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贝尼耶对《中国哲学家孔子》的翻译早于欧洲其他几部译作,但当时未能立即出版。B.因为仕途失意,贝尼耶完全改变了对孔子的定位,有意强调其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C.贝尼耶在翻译《论语》时,通过改变叙述者的角度,让译文具有了一种复调的效果。D.贝尼耶对《论语》注疏的处理不同于其他版本,希望读者更加专注于儒家思想本身。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从书名角度对四部作品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贝尼耶译本不可替代的时代性。\nB.文章引用《论语导读》序言中的文字,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贝尼耶的翻译目的。C.作者重点关注了贝尼耶译本与同期其他译本的差异,突出了这部作品的创新意义。D.作者着眼不同文明交流的背景,既关注贝尼耶译作的特点,也强调了其文化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论语》传入欧洲后,人们最初大多是从哲学和道德的层面来理解孔子及其学说的。B.贝尼耶认为,孔子学说不仅能揭示法国社会的问题,也能为稳定国家政治提供帮助。C.耶稣会士根据自己理解而撰写的释义可能并不准确,因此贝尼耶进行了大量的删减。D.贝尼耶的译著是中法文化交流的象征,作者高度评价其手稿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做法。【答案】1.B2.A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因为仕途失意”分析错误。“仕途失意”是某些学者的看法,并不是贝尼耶“有意强调其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的原因。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是为了突出贝尼耶译本不可替代的时代性”说法错误。由原文可知,此处“将贝尼耶译本的书名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突出它们之间定位的差异。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耶稣会士根据自己理解而撰写的释义可能并不准确”说法错误,且这也不是“贝尼耶进行了大量的删减”的原因。从原文第四段可知,贝尼耶对《中国哲学家孔子》进行了大量删减的原因是“使读者更加专注于儒家思想本身,专注于法国的王公贵族们可汲取的精神食粮”。故选C。二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n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n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答案】1.C2.C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A项,“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其中“都有”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将《古文观止》与《文选》进行比对,比对的是二者的文选主张,而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第三段谈到《古文观止》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比较高,但并没有与《文选》进行比对,所以说二者“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这一说法不成立;B项,“真德秀编选的\n《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错误,“选文的时代范围窄”“分类复杂”错误,文章在第三段和第五段都涉及对《古文观止》和真德秀《文章正宗》的比对,第三段说“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这展现的是真德秀选文的道学气息严重,第五段说“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分类并不复杂。但“选文时代范围窄”错误,第三段说“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可见选文的时代范围并不窄;D项,“《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后人怀疑《答苏武书》是后人伪托,而《古文观止》的编者却选入这篇文章,只能证明编者的识别力不高,不能说明编者就是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错误,“均与”一说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段谈论《古文观止》的缺点,如“编者识力不高”“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都是直接阐述其缺点,并没有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有误,原文只是说“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由“但”可知,《古文观止》无法反映选文体例和标准的变化。故选D。二十一、【2022届云南省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类自从有了审美的能力,有了文学和艺术,也就有了美学思想,也就有了文艺心理学思想,例如古希腊的“迷狂说”“净化说”,中国古代的“虚静说”“空灵说”等等,然而文艺心理学作为独立科学存在则是近代和现代的事情。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开始出现对审美现象的心理阐释,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他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用他的形象说法,这是用“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从研究对象看,实验心理学把美学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美学的审美客体和审美对象转向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从研究方法看,它不是采用演绎的方法,从理论出发,推演出一套美学体系,而是采用归纳的方法,从审美体验出发进行概括,最后得出一套观点和理论。美学研究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重要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同时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实验心理学同时兴起的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等心理学理论,它们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努力使美学走向心理学。\n如果说实验心理学19世纪开创了文艺心理学作为独立科学的研究,文艺心理学在20世纪则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时各种心理学流派的蓬勃发展给文艺心理学带来生机,形成了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等一系列文艺心理学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它们把审美体验作为核心命题,研究对象都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西方文艺心理学在我国也引起反响。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是从接触西方近代心理学开始的,它与我国古代文论有着某种血缘的关系。王国维是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他在20世纪初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作现象。到了3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其代表是朱光潜。特别是他的《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指出,他的研究意图是“丢开一切哲学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做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他所说的“心理事实”就是“美感经验”,这本书的中心实际上就是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朱光潜认为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既要把我的情感移注于物,同时我与物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美感经验是与生理运动有关的,也是富有个性的。显然,朱光潜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是对西方美学移情说、距离说、直觉说的运用,同时也融入中国古代的美学文论,是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和见解的。在现代,正是先光潜第一次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文艺心理学》可谓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摘编自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导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类文艺审美和文艺心理学思想早在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B.现代实验心理学使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转向了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C.近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用理论的演绎方法来推演出一套审美观点和理论。D.王国维20世纪初用西方文艺心理学思想探讨文艺创作开启了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大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主要围绕西方和中国文艺心理学的现象进行论述,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B.文章举“迷狂说”“虚静说”等例子,从一个方面证明文艺心理学思想的古老。C.文章罗列20世纪流派纷呈的西方美学,意在论说文艺心理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D.文章深度剖析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充分论证了他对中西方美学的融汇与创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艺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较为密切,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现代心理学是难以完成的。B.文艺心理学认为文艺创造和欣赏都是心理事实,因而把“审美体验”作为研究的核心命题。C.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理论优于西方,在于他运用西方美学理论的同时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文论。\nD.鲁迅关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的论述,蕴含着文艺心理学思想。【答案】1.C2.A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近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用理论的演绎方法来推演出一套审美观点和理论”理解错误,意思相反。结合“实验心理学把美学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美学的审美客体和审美对象转向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而是采用归纳的方法,从审美体验出发进行概括,最后得出一套观点和理论”分析,实验心理学美学研究是从审美的主体出发,采用的是归纳的方法,通过审美体验来推演出一套审美观点和理论。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文章主要围绕西方和中国文艺心理学的现象进行论述”分析错误。文章主要论述了文艺心理学的形成、发展、特点以及中国文艺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理论优于西方”错误。结合“朱光潜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是对西方美学移情说、距离说、直觉说的运用,同时也融入中国古代的美学文论,是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和见解的”分析,原文只是讲朱光潜对美感经验特征概括的特点,“优于西方”于文无据。故选C。二十二、【2022届云南省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家国情怀中的“家国”有两种用法:一是家和国,一是家国一体。后一种用法突出的是国,以国为家,凸显的是一种对国的情怀,爱国如爱家。当将“家国”分而论之时,家与国具有互本性,即国以家为本,民以国为本。国以家为本。中国儒家经典《尚书》的主题就是国以及国的代表——君如何看待民,如何对待民,也就是如何看待家。《尚书》有一句极为经典的话:“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是国家之本,只有得民心了,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善待人民,行善政,实质是看重国家政权,同时也是尊奉天命。\n善政主要体现为养民。《尚书》载:“禹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养民”作为国之责任,本质上与家之功能是一致的。在中国文化中,国就是放大了的家,君就是家长。家长的根本职责是养家,将养家扩大并提升,就是国君的核心职责——养民。国诚然要治民,而治民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养民,“养民”之“养”,包括物质之养和精神之养。物质之养为富民;精神之养为德民。《尚书》将两者统一起来,表述为“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侧重于德民;“利用”“厚生”侧重于富民;“和”既指善政与养民中诸多措施协调妥当后的最佳关系,也指善政和养民所要达到的百姓生活的最高质量。《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先”不能只理解为时间之先,而应理解成理论之本。也就是说,治家与治国在根本道理上是相通的,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因此《大学》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民以国为本,人类由史前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社会组织的最大变化就是国的出现。中国国家形态出现于何时,尚在研究之中,现在公认的为夏朝。家及族的组合以伦理关系为基础,国的组合以政治关系为基础,两者本来是不相干的。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它将政治关系伦理化,本来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国被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于是,国就成了家,国君成了家长。家庭的利益主要有两种:一是家庭中个人的利益,二是家庭整体的利益。既然国被理解为最大的家,那么,一方面,国作为诸多家的整体,要充分考虑并尊重家的利益,以家为本;但另一方面,作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家,要充分考虑并尊重最高且最大的家——国的利益,以国为本。在文明社会,人们为生存、发展而发生的争战更为激烈、残酷。家、族均无力真正保卫个人的利益,也无法保卫家庭的利益。唯有国才具有这种资格与能力。国家的强大,不仅是个人和家财富增长、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条件,而且是个人和家安全、尊严的保障。因此,人民对国具有最大的依赖感。无数的事实证明,国富则民强,国强则民尊,爱国当如爱家。(摘编自陈望衡《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中“家国”有两种用法。B.“养民”是“养家”的扩大与提升,是国君的核心职责,既要能富民,又要做到德民。C.在中国,人们常常把政治关系的国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这使得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D.在为生存、发展而残酷争战的文明社会,只有国才有能力真正保卫个人和家庭的利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这一理念,提出了家与国具有互本性的论点。B.文章既将家国看作一个整体,又从家国的相互联系中展开分析,具有辩证意味。C.文章援引《尚书》《大学》,旨在证明养民之“养”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内涵。D.文章既论述了家与国在利益上的相似性,又分析了形成这种相似性的具体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nA.与“家国一体”相比,“家和国”的用法强调家与国具有互本性,更具有现实意义。B.“先天下之忧而忧”与文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家国关系。C.依据本文对《尚书》的评价及相关引文,可见中国很早就对家国关系有深入的理解。D.维护并且尊重祖国,既是保障个体利益的功利需求,也是维持社会关系的伦理要求。【答案】1.C2.C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人们常常把政治关系的国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这使得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错误,因果倒置。结合“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它将政治关系伦理化,本来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国被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分析,“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为因,“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国被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为果。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旨在证明养民之‘养’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内涵”错误。结合“也就是说,治家与治国在根本道理上是相通的,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分析,引用《大学》并不是“旨在证明养民之‘养’,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内涵”,而是为了说明“治家与治国在根本道理上是相通的”。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更具有现实意义”于文无据。结合“一是家和国,一是家国一体。后一种用法突出的是国,以国为家,凸显的是一种对国的情怀,爱国如爱家。当将‘家国’分而论之时,家与国具有互本性,即国以家为本,民以国为本”分析,原文只是说明“家国一体”凸显对国的情怀,家与国具有互本性。并没有进行“现实意义”的比较,无法推断出“更具有现实意义”。故选A。二十三、【2022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二模(“三诊一模”3月摸底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自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是其心智与脑力延展、肢体与体力解放的过程。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之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次又一次被科技赋强与重塑。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而数字化时代,人的本性会发生何种变化?\n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以“血肉之躯”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生物人”的存在形式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认知中的唯一形式。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科技纵深发展,在地球的一个角落实施操纵,就可能通过数据联接同时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产生后果。并且数字化越普及,数字力量能影响的领域就越多,个人面对的与数字化及个人身份有关的挑战就越多。于是,有学者开始审视信息科技对人的本体论与认识论观念的冲击。技术哲学大师唐·依德教授曾在《技术中的身体》中明确提出:“在信息技术维度下,人的存在形态并非传统的‘生物人’,而是具有‘数字属性’的‘信息人’。”从存在形态来看,在数字空间中具有“数字属性”的“信息人”主要以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出现。静态的“信息人”是生物人在数字空间中的映射,属于一种信息身份。具言之,自出生时起至死亡时止,除了在物理空间中存在一个“生物人”之外,在虚拟空间数据库中的个人信息也在不断累积,直至形成一个虚拟世界的“信息人”。这种静态的“信息人”有助于其他网民了解与辨识特定的生物人。例如针对近年来频发的证明“我是我”等一系列问题,部分地区施行了“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模式,以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人”来证明生物人的身份。此外,近年来出现的“大数据画像”,即利用大数据分析特定的目标人物在数字社会中各种行为,对其外貌、爱好、性格、习性等各种特征进行汇总画像,也属于静态“信息人”的直接表现形式。而动态的“信息人”则是静态“信息人”的升级,属于具有“数字属性”的社会人。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将生物信息映射在数字社会中,而是要在数字社会中进行沟通交流、买进卖出、生产生活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于是便出现了动态的“信息人”。所谓动态的“信息人”,也就是线下生物人利用信息技术,操纵静态“信息人”实施一系列社会行为。动态的“信息人”最大的特点在于会产生合法或违法、盈利或亏损、道德或不道德等一系列结果,对物理社会中的生物人产生影响,这是仅具备身份属性的静态“信息人”无法做到的。并且由于数字社会的有痕化特征,各种行为更容易记录量化,例如在司法解释中规定网络诽谤转发500次,点赞5000次“积量构罪”的标准。因此,动态“信息人”与静态“信息人”的区别在于能否实施行为与产生社会后果。当人们以“信息人”的身份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时,正如吉登斯以“脱域化”形容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那样,数字化生存使得人们的生活跳出了物理场域,打破了地域、领域以及族阈的界限,数据和信息也逐渐变成了每个人不可分割的构成性要素,表达与建构着人的自然本性、社会角色与个性特征,人类的存在形式获得了全新的“数字属性”。(摘编自龚向和《人的“数字属性”及其法律保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技术革命使人自身获得极大解放,科技重塑了生产生活方式。B.在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前,“生物人”一直是人类认知中自身存在的唯一形式。\nC.随着互联网等信息科技纵深发展,数字化越来越普及,其影响的领域就越来越广。D.静态“信息人”既有助于辨识特定生物人的身份,也能对其性格、习性进行汇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段引起下文,在论述科技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人的本性会发生何种变化的问题。B.文章论述“信息人”的两种存在形态时,既有理论上的阐释,也有事实上的支撑。C.文章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意在论证动态“信息人”更能体现“信息人”的特点。D.文章第五段与开篇呼应,得出数字化生存使人类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新变化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从技术发展的历史和当下背景展开论述,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视野开阔。B.数字化生存能打破时空限制,可以让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便捷,也会带来许多挑战。C.动态“信息人”可以在数字社会中进行社会活动,应通过法律法规来加强监督保障。D.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字属性”将成为人的主要属性。【答案】1.D2.C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D项“能对其性格、习性进行汇总”曲解文意,由“此外,近年来出现的‘大数据画像’,即利用大数据分析特定的目标人物在数字社会中各种行为,对其外貌、爱好、性格、习性等各种特征进行汇总画像,也属于静态‘信息人’的直接表现形式”可知,原文说的是“属于静态‘信息人’的直接表现形式”,不是静态“信息人”的作用。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C项“意在论证动态‘信息人’更能体现‘信息人’的特点”有误,是为了论证“动态‘信息人’与静态‘信息人’的区别在于能否实施行为与产生社会后果”。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数字属性’将成为人的主要属性”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人类的存在形式获得了全新的‘数字属性’”,不能说明“‘数字属性’将成为人的主要属性”。故选D。二十四、【2022届云南省曲靖市二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n在清代,许多大陆百姓移民到台湾,成为开发台湾最早的人群。台湾岛与大陆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在横跨台湾海峡的过程中,儒家文化成为支撑大陆移民的精神力量,维系着一代又一代人到台湾谋求生存与发展。儒家文化促进清代两岸海洋交通及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清初,为了防范郑成功的北伐,朝廷颁布了海禁等政策法令。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大军收复台湾之后,台湾才重新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此后,清廷宣布开界,海禁正式结束。台湾的收复,标志着清朝完成了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从此,清朝在台湾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广施恩惠仁政,培养道德风尚,消除战争气氛,以儒家文教礼乐治民,使儒家文化在台湾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超越以往任何朝代,也极大加速了两岸海洋交通运输和台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海洋交通往来开始常态化,官员的调动、民众的出行、货物的运输等使台湾海峡的海上交通变得颇为忙碌。正如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所说,“事实证明,台湾经济、文化的进一步振兴,正是在台湾重新统一于清朝中央政权管辖之后。”例如,清人倪赞元提到:“北港实属海汉,通金、厦、南澳、日本、吕宋等处,商船萃荟。”当时的北港是一个位于台湾西海岸的中部地区的海湾城镇,是台湾的主要港口之一,且是大陆民众移民到台湾垦荒的重要登陆地。它与福建、广东甚至是日本、吕宋等地都有频繁的海洋交通运输。这说明台湾与大陆以及海外的海洋商业交通在海禁政策解除之后获得了巨大的释放,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此时得到有力的提升。儒家文化引导清代台湾各移民族群和平相处。清代早期,台湾移民激增,使台湾的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但由于移民来自大陆不同的省份和地域,难免存在着生活习惯差异、语言沟通障碍和土地利益之争。台湾慈裕宫的《劝中垅泉漳和睦碑记》中就记载了这段历史,碑记引用了孔子弟子子夏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以及孟子提出的“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以其中蕴含的和平思想来劝说各移民族群民众和睦平等、友好相处。另外,碑记还以儒家伦理道德的观念教育和劝诫各族群,不要把祖籍地域作为乡亲分类的唯一依据,应当将所有人全然视为同类、家人,如此才是异于禽兽的人类社会伦理关系。最后发出倡议,希望各移民族群应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表达了民风淳朴敦厚、同享升平之乐的美好愿景。可以看到,因为儒家文化在两岸巨大的影响教化作用,几乎使闽粤两省的新移民和各族群化解矛盾,亲如家人,足见儒家文化在清代台湾民众中展现出的亲和力。在清代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儒家文化在促进两岸海洋交通运输业和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帮助台湾早期各移民族群化解矛盾、和平相处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文化枢纽。(摘编自潘志宏《儒家文化:清代海峡两岸之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儒家文化在施琅收复台湾之后得以传入台湾,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nB.清政府在台湾推行儒家文化,具体表现为当时的台湾海湾城镇北港“商船荟萃”。C.因为赴台移民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域,所以极容易产生各种差异、矛盾乃至争斗。D.儒家文化以其巨大的教化作用,化解了台湾闽粤两省的新移民和各族群间的矛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论证儒家文化是清代海峡两岸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B.文章第二段将台湾在海禁政策解除前后的经济面貌进行了对比,突出仁政的作用。C.文章第三段以碑记为例,证明儒家思想具有教化台湾各移民族群和睦相处的功能。D.文章着重阐述了儒家文化在清代如何推动两岸和谐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儒家文化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也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B.儒家“仁政”思想在台湾得到大力施行,是台湾海洋交通运输繁荣的政治保障。C.文中碑记作者认同儒家思想,他反对将祖籍地域是否相同作为乡亲分类的标准。D.儒家思想可为我们构建两岸和谐关系,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答案】1.C2.B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儒家文化在施琅收复台湾之后得以传入台湾”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从此,清朝在台湾大力推行儒家文化,……使儒家文化在台湾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可知,儒家文化在施琅收复台湾之前已在台湾传播。B项“清政府在台湾推行儒家文化,具体表现为当时的台湾海湾城镇北港‘商船荟萃’”错误,“商船荟萃”是推行儒家文化带来的经济上的结果,不是“推行儒家文化”的表现。D项“化解了台湾闽粤两省的新移民和各族群间的矛盾”错误,对于绝对,根据原文第三段“几乎使闽粤两省的新移民和各族群化解矛盾”可知,不是“化解了”,而是“几乎化解”。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将台湾在海禁政策解除前后的经济面貌进行了对比”错误,第二段论述了台湾在海禁政策解除后的经济面貌,解除前的经济面貌文中未提及,没有运用对比手法。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nC项“他反对将祖籍地域是否相同作为乡亲分类的标准”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不要把祖籍地域作为乡亲分类的唯一依据”可知,不是“标准”,而是“唯一依据”。故选C。二十五、【2022届云南省曲靖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开创之功是不言而喻的。司马迁网罗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对历代帝王兴衰的因果溯源察终。记事上起轩辕,下至于汉,著十二本纪;按世系、国别等类别加以排列而作十表;记述礼乐变革、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天人关系等,作八书;记录辅弼股肱之臣的忠信行道,作三十世家;记录普通人仗义而行,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全书总计一百三十篇,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史记》每篇人物传记末尾都有司马迁的论赞。这些评论,既是太史公的一家之言,也是人物传记的灵魂,更体现了司马迁对于人情、人性特点以及历史发展变化规律的深沉思考。这“一家之言”既表现为他在每篇之末的赞语中对前人观点或世俗评价的不盲从,也表现为他编排人物传记时的独树一帜。在对传主进行评论时,司马迁从不轻易对前人观点随声附和,而是冷静地加以辨析,甚至犀利地予以批判。对于自己颇为崇敬的大英雄项羽,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篇末论赞中充分肯定他的功业,也犀利地指出了他的问题所在,反驳了项羽的天命论:项羽舍弃关中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他自夸战功,一意孤行却不肯师法古人,想成就霸业却只靠武力征伐,结果五年之间身死国灭,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大错特错;而他竟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这话来为自己开脱,令人叹息。《伍子胥列传》的论赞,简直是司马迁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的典型:假使伍子胥追随父亲伍奢一起赴死,那性命就和蝼蚁无异。当伍子胥在江边面临困窘危难之时,在逃亡路上沿途乞讨之时,家仇国恨提醒他克制忍耐,终于在吴国成就功名。不是性情刚烈的大丈夫,谁能达到这种地步呢?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的人生选择,与司马迁忍受腐刑、以求完成传世史著的抱负,从心理动机、价值态度方面看,何其相似!这些传主的生命轨迹,正是司马迁借以探讨历史和人生的载体。\n《史记》的人物传记在编排上也不落窠臼。如“本纪”原为历代帝王的传记,其中却有《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是这样解释的: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惠之早霣(yǔn),诸吕不台;崇疆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可见,太史公为人物立传的依据不是名号——项羽没有当过皇帝,惠帝虽登基但大权握在吕氏手中——而是其历史影响。同样的例子还有:起义军领袖陈涉、儒家大师孔子被列入王侯家史的“世家”系列,成为无冕之王;不登大雅之堂的游侠、刺客、商人被列入群星闪耀的“列传”中,在历史上有了一席之地;除了一些好官被列入“循吏列传”引人崇敬之外,一些暴虐酷烈的官吏也被载入“酷吏列传”,令人触目惊心。正是这些原因,历代评论者无论对《史记》赞赏与否,都不得不承认它是一部奇书。今人品评司马迁、品读《史记》,往往能从中获得很大的启发。司马迁能成为一代良史,写就史家之绝唱,绝非偶然,而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家传和师承的广博才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漫游经历,刚烈正直、发愤著书的个人意志,慧眼如炬、理性冷静的远见卓识等。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班固大力称扬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实事求是,乘笔直书,这是中国古代史官的良知底线,是他们赢得尊重的原因。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让我们明智,让我们更好地去走未来的路。司马迁以及其他一些良史,给了我们读史明智的机会。(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史记》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开创之功。B.《史记》上起轩辕,下至汉,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每篇都有司马迁评论性的论赞。C.《史记》因人物传记编排等原因,历代评论者无论赞赏与否,都被认为是一部奇书。D.《史记》作者司马迁由于家传和师承,使其具备了广博的才学,这是他写成此书的一个原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围绕《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展开阐述,得出了读史让我们明智的结论。B.文章的论说方式以举例论证为主,生动形象,在叙述中说理,在说理中抒情,有很强的可读性。C.文章既突出了《史记》一书的独特价值,也赞美了《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独特魅力,两者交相辉映、水乳交融。D.文章用《项羽本纪》《伍子胥列传》等例子说明司马迁的论赞既犀利客观,又在探讨历史和人生,凸显了《史记》在编排上的特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项羽只靠武力征伐而不觉悟、不自责是大错特错,更让人叹息的是他竟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来为自己开脱。B.《伍子胥列传》中,伍子胥与司马迁的人生遭遇非常相似,司马迁既是在写伍子胥,也是在写自己。C.因为历史影响,项羽和吕太后都被司马迁放进了历代帝王的传记——本纪,从而有了《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D.司马迁能成为一代良史,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是根本原因。【答案】\n1.B2.D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项“每篇都有司马迁评论性的论赞”错。原文是“《史记》每篇人物传记末尾都有司马迁的论赞”,是“人物传记”末尾有论赞,“表”“书”这类没有。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文章用《项羽本纪》《伍子胥列传》等例子……凸显了《史记》在编排上的特色”错,文章凸显了《史记》在编排上的特色的例子是《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文章第五段开头说“《史记》的人物传记在编排上也不落窠臼。如“本纪”原为历代帝王的传记,其中却有《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伍子胥与司马迁的人生遭遇非常相似”错,原文是“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的人生选择,与司马迁忍受腐刑、以求完成传世史著的抱负,从心理动机、价值态度方面看,何其相似!”,可见不是二人人生遭遇相似,而是心理动机、价值态度相似。故选B。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38:36 页数:62
价格:¥5 大小:131.4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