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61
2
/61
剩余5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一、【2022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崇左市高三三模(5月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破晓歌声【美】雅典娜·阿塔娜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今年的圣诞雪应当是红色的。战况日益激烈,德国人、英国人的鲜血在新年继续交融、浸染着弗兰德斯的土地。吉姆朝背后殷红的战场扫了一眼,回到营房。哨兵呼地站起来,微微一抬左手里的刺刀。“是我!”吉姆叫道。“吉姆?”哨兵放下步枪,“谢天谢地,你还活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你好,沃特。”吉姆招呼老朋友。沃特凝视着他,眼窝深陷的大眼睛在黑暗中看不清楚。想到这场可怕的战争随时随地可能夺走任何人的生命,他俩不禁打了个寒战。“有一段时期我们压根儿没想过死亡这回事。”吉姆说。“那是两年之前了,我们在教堂为圣诞音乐会做最后的排练。”沃特回忆道。“你沙哑着嗓子参加合唱。”“唱《平安夜》的时候,我砸场了。”沃特十分伤感地说,“当时尴尬得要命,因为《平安夜》一向是我最喜欢的圣诞歌曲。”“喂,你不应该说喜欢它!”吉姆生气地低语,一下子将沃特从逝去的好时光中拽回来。“为什么不该?”“你不知道是谁写的那首歌?”“当然知道,弗朗兹·格鲁布。”“他是德国人。“那又怎么样?'“沃特·史密斯下士,两年来,我们英国人一直在向德国阵地开火。怎么能够一边和德国人打仗一边依然喜欢他们呢?”德国士兵雅各布只晓得冬天到了,时间融化成一片硝烟,如同白雪在千万双皮靴底下被踏成泥浆。弗兰德斯不是梦想家的乐土。所以,雅各布“不相信奇迹”。他报名参军,并非他多么想把英国人从地球上抹去,只是因为征兵已经开始,他别无选择。琥珀色的朝阳即将升起,雅各布从新鲜的积雪上面踩过去。他年轻,头发乌黑,眼神精明沉稳,眉毛陷在额头一条深深的皱纹里。他曾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音乐家,现在却一脸老气横秋。战斗把他变硬了。\n“早上好。'雅各布弯下腰。“也祝你早上好,”他对招呼自己的士兵卡尔说,“尽管并没有什么好事儿。”“你怎么知道呢?”卡尔反问。“或许今天是英国的投降日,我们不用再打仗了。”雅各布嗤之以鼻,“你想要胜利?你找错地方了。“想想吧,”卡尔补充道,“你最后一次聆听和平之音是什么时候?自从1914年,我们就一直在跟英法军队交火。”那又如何?”雅各布问。“嗯,你不认为一切总有结束的一天吗?有朝一日大家会厌倦战争,会渴望停下来听一听子弹以外的声音。”“不!”枪炮的怒吼声中,吉姆看见沃特倒下了,他大叫一声,跃出战壕跑到好友身边。鲜血从沃特土黄色军装的前襟扩散开来。看在上帝的份儿上,眼下可是12月24号,平安夜——惊喜奇迹之夜啊。“平安夜到了。”他嘶哑着嗓子说“不……不。”吉姆感觉自己的泪水流淌下来,“沃特,听我说,你必须活下去,你必须好起来。”然而沃特的目光逐渐散开,直视苍穹。他说:“吉姆,我们应该合唱一首,《平安夜》……”“坚持住,你会没事的。”吉姆哽咽得说不下去了。他试图扶起老朋友的身子,他不允许沃特死掉,可是沃特直挺挺地躺着不动,伤口还在汩汩地流血,胸前染成一片红色。他的手紧紧抓着吉姆的衣袖不放。“《平安夜》,吉姆。”他轻声说,“请开始吧。”“《平安夜》。”吉姆呆呆地重复道。沃特深吸一口气,微启嘴唇,他最喜爱的圣诞歌曲的第一句音符飘了出来。他们周围,激战正酣。然而在那一刻,对于吉姆,全世界只剩下挚友美妙的歌声。吉姆的心在剧烈颤抖。随后他的歌声汇入沃特的歌声,帮助他把调子接下去。像多年来一样,他俩一块儿唱啊唱。“雅各布!”一只手推推他的肩膀。雅各布跳将起来,步枪差点落地。“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责问道。“听!”卡尔在枪林弹雨的呼啸声中大喊,“圣诞节!圣诞节!”雅各布竖起耳朵,然后听到了阔别许久的声音。歌声越来越响亮。熟悉的旋律!“《平安夜》。”卡尔高喊。“弗朗兹·格鲁布的歌。他们在唱!他们不完全讨厌德国人呵!”雅各布听不见卡尔在讲什么。他侧耳倾听,全神贯注于音乐。随后他跟着哼起来,记起了歌词——突然他开始用母语演唱《平安夜》,他的声音甚至盖过了隆隆的战火。\n在他四周,士兵们垂下手中的枪支,瞪大亮晶晶的眼睛。朋友和敌人都停止拼杀,静静站立,屏息谛听。他们听见两个男人在唱歌——一个用英语,一个用德语——歌唱希冀地球和平的同一首歌。当歌声余韵袅袅升入星空,大地一片安宁。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的英德战场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平安夜的悲剧故事,战争场面落墨不多却扣人心弦。B.沃特凝视着好友,但他“眼窝深陷的大眼睛在黑暗中看不清楚”,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战况激烈,并暗示了沃特的结局。C.沃特对《平安夜》的执着,不仅是因为自己将喜欢的歌唱砸了,印象过于深刻,还因为这首歌是往昔美好生活的影射。D.曾经身为音乐家的雅各布和战友卡尔对子弹以外不同声音的期待表现得完全不同,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战争对人的摧残。2.本文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3.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B2.①小说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英军战壕和德军战壕中的人和事交替出现,最后因歌声汇聚在一起,镜头切换快速,节奏紧凑,画面感强。②多用对话,在对话中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补充了战场之外的信息,拓展了小说的内容。3.①“破晓歌声”指的是《平安夜》的歌声,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圣诞节。②歌声是全文的线索,围绕歌声,交错展示英德两军战场上的情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对《平安夜》歌曲的不同反应塑造出了不同的形象:对美好事物和生活充满单纯的热爱的沃特,热爱祖国但有些狭隘的的吉姆,被战争摧残的音乐家雅各布。④《平安夜》的歌声超越了语言和战争,是和平之音;“破晓”隐喻着战争的黑暗即将结束,和平即将来临。⑤最后不同语言的歌声融汇在一起,升华了主题,表达出人们希望远离战争,拥抱和平的共同愿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并暗示了沃特的结局”分析错误,只是写出了战况激烈,并没有起到“暗示了沃特的结局”的作用,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叙事作用的能力。\n(1)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主张在影像的自然流程中组合镜头,构成隐喻;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小说分别描写了“一战”时期同一个战场上英国和德国两方士兵的情形,形成两组画面,既相互关联,又形成对照,但突出同一个主题。本文的叙述故事采用的是分镜头式,分别对英国和德国两方面的士兵情形加以交代和描写,最后因歌声汇聚在一起,镜头切换快速,节奏紧凑,画面感强。(2)多用对话。文章大量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主要写了两个画面:①英军战壕中士兵吉姆与沃特的对话:“‘你好,沃特。’吉姆招呼老朋友。沃特凝视着他,眼窝深陷的大眼睛在黑暗中看不清楚。想到这场可怕的战争随时随地可能夺走任何人的生命,他俩不禁打了个寒颤”,记叙了两人的对话。②德军战壕中士兵雅各布和卡尔的对话:“雅各布弯下腰。‘也祝你早上好,’他对招呼自己的士兵卡尔说,‘尽管并没有什么好事儿’”,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德军战壕中士兵雅各布和卡尔的对话”。通过这些对话内容,向读者传达了很多战场之外的信息,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也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题目《破晓歌声》指的是《平安夜》的歌声,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圣诞节,由此引出在这一天发生的事情。(2)“歌声”是构思的关键,也是小说的线索。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的英德战场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平安夜的悲剧故事,战争场面落墨不多,但通过“歌声”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3)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对《平安夜》歌曲的不同反应,分别描绘出了小说中敌我双方的三个主要人物雅各布、吉姆与沃特的形象,如雅各布的人性在歌声中复苏;热爱祖国,但思想有些狭隘的吉姆等。(4)“破晓”隐喻着战争的黑暗即将结束,和平即将来临。以英、德士兵在破晓时分同唱《平安夜》,隐喻战争即将结束,表达和平之音终将战胜枪炮之声的坚定信念。(5)凸显了主题。作者行文中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战争让人们内心充满了冷漠和恐惧,但到最后《平安夜》的歌声唱出了人们的心声,作为一种象征,歌声寄寓了人物对平安的祈求,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以此表现了人们对和平安宁的渴望,表达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期盼和平,远离战争。二、【2022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普拉特尔的春天(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①她像一阵旋风似的从门口冲了进来。②“我的衣服送来了吗?”③“没送来,小姐。”使女答道。\n④“这个懒家伙。”她嚷道,颤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被强压下去的哭腔。她火冒三丈,苗条纤秀的身子猛地一下倒在那张狭窄的波斯长沙发上,长沙发罩满了毯子和流苏,放在这间布置得光怪陆离,然而俗不可耐的闺房的一角。⑤她没法去参加赛马会,而通常在这种场合,她作为众人熟悉的贵妇和著名美女,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⑥她闷闷不乐地在屋里乱转。狭窄的闺房里塞满了东西,从劣等的破烂货到精致的艺术品,应有尽有,毫无选择,趣味低下。更有那二十种不同的香水混杂的气味和刺鼻的烟味,屋里每样东西都沾上了这种气味。这一切第一次令她如此厌恶,甚至那些精装的普列沃斯特的小说集今天对她也失去了魅力,因为她总是一个劲地想着普拉特尔公园,想着她的普拉特尔和欢乐草场上矫健的赛马。⑦这一切全都落空了,仅仅因为她没有漂亮的礼服。⑧天空澄碧如洗,春风和煦宜人,她想郊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以至心急如焚。突然,她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独自到普拉特尔公园去。这样,她就不必身穿高贵的礼服,穿一身朴素的衣服甚至更好。因为这样一来,别人就认不出她了。⑨她打开衣柜,挑选衣裙。可满眼都是鲜亮刺目、花里胡哨、大红大绿的颜色,看得她眼花缭乱。她挑来挑去,丝绸在她手中沙沙作响,她真不知道挑哪件才好,因为她所有的礼服几乎都有一个明确的意图,就是引人注目,而这正是她今天竭力避免的。找了半天,终于有一抹天真而愉快的微笑突然浮现在她的脸上。在柜子的一角,她发现了一件简朴得近乎寒酸的衣服,满是灰尘,被压出了很多褶子。引她微笑的不光是她发现的这身衣服,还有这件纪念品引起的历历在目的往事。⑩到处乱抓乱摸了一阵,她找到了与衣服配套的帽子,然后笑吟吟地冲着镜子看了一眼,出发了。⑪她兴高采烈地往前走,不久就汇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普拉特尔河边草场绿草如茵,她的疯劲不知不觉地与人群的欢快情绪融为一体。⑫她几乎要庆幸女裁缝忘记给她送衣服了。因为她在这里体验到了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幸福、自由,简直和童年初游普拉特尔时的感觉差不多了。⑬突然,她抬起头来,发现有一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射出这道目光的是一双深色的眸子,镶嵌在一张年轻人的脸上。这张脸依然流露出稚气,十分讨人喜欢。这是一个快快活活的年轻大学生,离开高等文科中学还没几年,他从中学带来一股子奔放的疯劲。⑭她的第一个反应是轻蔑地蹙起眉头,高傲地把目光移开。这个普通人想在她身上转什么念头呢?她可不是郊区来的姑娘,她是……⑮突然,她中断了她的思路,眼睛里重又闪出不安分的笑意。既然她已经穿上了市民少女的服装,也想要扮演一下这个角色。她也要像个市民少女一样,与自己的爱慕者一起去逛逛普拉特尔公园,没准这还很有趣呢?⑯……\n⑰“普拉特尔的春天!”这个词组生动具体地飘在空中,大家都感到身边有它深深的魔力,人人心中都产生了一种万物萌发繁花盛开的感觉,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穿过广阔无垠的草场,洋溢着幸福,孩子们还不熟悉这种幸福,却感到内心的冲动迫使他们欢呼雀跃手舞足蹈,那快乐的声音随着轻风远漾,消失在密林之中。普拉特尔的春天像荣耀的光轮普照在这些摆脱了繁重工作的幸福的人们身上。⑱他们两人丝毫没有感觉到这魔力也已经慢慢地缠绕在他们心上。渐渐地在他们的欢快戏谑之中掺和进去一丝知心朋友间的亲密。他们变成了莫逆之交,他遇见了这位活泼开朗、快活迷人的姑娘,感到满心喜悦。她也喜欢这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而她与这个小伙子合演的这场喜剧,现在她自己也有些认真了。她穿上了过去的衣服,也找回了过去的感觉,她又渴望着一种幸福,那初恋的幸福……⑲他们漫无目的地走了几个小时,手挽着手,沉浸在脉脉柔情的甜蜜醉意之中。⑳暮夜里的普拉特尔公园人声鼎沸。形形色色的人流从一个个灯火耀眼的小摊儿前涌过,有手挽情人的士兵,有活泼开朗的年轻人和纵声欢呼的孩子们,他们在见所未见的稀罕玩意儿前面流连忘返。四周围声音嘈杂,震耳欲聋。好几个军乐队和其他乐师们拚命吹奏争相压过对方的声音。小商贩用已经沙哑的嗓子连声夸奖自己的宝贝。游艺靶场的射击声和不同音域的童声混杂在一起。举国上下都挤在一处,三教九流各有代表,怀着各自的心愿,那些摊贩和店主尽力去满足这些愿望。这一大堆人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却汇成浑然一体。(21)他们像两个淘气的孩子,在无边的人海里欢笑着、嬉闹着。(22)……(23)莉泽又重新回到家里,回到她自己漂亮的闺房。(24)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两扇窗户敞开,呼吸早晨新鲜的空气,因为那混浊的、甜得发腻的香水味道实在令她恶心,这香味使她想到眼前的生活。过去,她漠然地容忍了生活的现状,不去深想,盲目顺从,听天由命。但是,昨天像一缕清新愉悦的青春幽梦落入她的命运,使她突然产生对爱情的渴望。(25)但是她感觉到,她已无法回头。(26)她害怕这渐趋明亮、更加清晰的白天——(27)但是,她又慢慢地开始回想起昨天,它像行将消散的阳光照进她如此昏暗、阴郁的生活。她忘记了即将到来的一切。(28)在她唇上闪着一缕孩子般的微笑,那是一个清晨从美梦中醒来的幸福的孩子。(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采用有限视角叙事,捕捉女主人公最敏感的情绪,并用细腻的笔法将它们呈现出来,从心灵世界来反观现实,表现对庸俗生活的批判。\nB.简朴得近乎寒酸的衣服,花里胡哨的丝绸裙,分别代表着莉泽曾经与现在的生活,前者藏着快乐,后者隐着昏暗,这种反差带给读者以深思。C.作者善于刻画细节,小说反复描写女主人公的笑,“天真而愉快的”“不安分的”“孩子般的”,表现了人物活泼可爱、保有纯真的一面。D.普拉特尔的春天唤醒了女主人公心中尘封已久的儿时的快乐,那个不经世事渴望生活的姑娘似乎又重新活了过来,鲜活的生命在春天苏醒。2.小说中有多处场景描写,请结合文段分析其作用。(6分)3.小说的最后,作者没有接着写莉泽之后的生活,你认为莉泽是否会换一种生活方式?请依据文本阐述你的理由。(6分)【答案】1.A2.(1)第4、6段描写了一个俗不可耐的闺房环境,为塑造莉泽内在精神空虚、生活趣味低下的人物形象服务;(2)第17段刻画了普拉特尔春天的魔力与蓬勃生机,营造出快乐幸福的环境氛围,烘托莉泽愉悦欢快的心理;(3)第20段渲染出喧嚣热闹的氛围特点,调动读者随着场景与时间的变换,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3.示例1:我认为莉泽不会换一种生活方式。理由如下:①从14、15段心理描写来看,莉泽对于普通人的身份是不屑一顾的,她与大学生的郊游只是在扮演市民少女的角色,第18段“合演”“有些认真”都表明莉泽并未真正用心,她更根深蒂固的是对自我的“贵妇”的角色认知,所以“换”的动力不足;②小说文末做了情节暗示,“她感觉到,她已无法回头”,“行将消散的阳光”“即将到来的一切”意味着生活还将沿着原来的轨道行进,“忘记”只是暂时的,“从美梦中醒来”意味着昨天发生的一切只是美梦一场,她无力挣脱现实;③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莉泽的无力挣脱表现了人物的软弱性,更有力地批判了庸俗生活对美好的摧残,可以警示人们不要为了满足物欲名利而堕入庸俗,使主题更加深刻。示例2:我认为莉泽会换一种生活方式。理由如下:①第6—8自然段心理描写表现了莉泽第一次对自己生活环境产生了厌恶,这是她内心的自我在舒醒,莉泽对普拉特尔公园和欢乐草场的迫切渴望,可以看作是她对另一种生活状态的渴求,这是人物转化的内驱力;②标题“普拉特尔的春天”暗示了小说主题,“春天”预示着美好的萌发,自然纯真而富有生机活力,这是作者为莉泽所作的人生指向,春天的普拉特尔公园展现出自由、热闹、幸福的生活状态,让莉泽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与舒畅,这种美好的体验最终促使莉泽的转变,让她无法再忍受眼前的生活;③文末三个“但是”写出了人物起伏变化的心理活动,体现了内心的自我挣扎,最后一段“孩子般的微笑”“幸福的孩子”暗示情节的发展走向,表现人物选择转变后的心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nA项“有限视角”错,本文采取第三人称方式,没有固定视角,能全面地洞察一切,所以应该是“全知视角”。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长沙发罩满了毯子和流苏,放在这间布置得光怪陆离,然而俗不可耐的闺房的一角”“从劣等的破烂货到精致的艺术品,应有尽有,毫无选择,趣味低下。更有那二十种不同的香水混杂的气味和刺鼻的烟味”,这些对莉泽闺房的描写,塑造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刻画人物形象,也烘托了人物受到精神困扰的烦闷心理,同时,从“贵妇”莉泽的闺房又可以窥见上层社交阶层的生活,使得读者对女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既有宏观的认识,又有具体的感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有助于文章的主题的表达。“大家都感到身边有它深深的魔力,人人心中都产生了一种万物萌发繁花盛开的感觉,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穿过广阔无垠的草场,洋溢着幸福……普拉特尔的春天像荣耀的光轮普照在这些摆脱了繁重工作的幸福的人们身上”等描写里,春天象征着自由、活力,普拉特尔公园里的人们沐浴着春天,满怀激情,对普拉特尔公园的场景描写渲染了一种快乐幸福、魔力梦幻的氛围,烘托了莉泽愉悦兴奋的心理以及对幸福爱情生活的憧憬渴望。“暮夜里的普拉特尔公园人声鼎沸。形形色色的人流从一个个灯火耀眼的小摊儿前涌过,有手挽情人的士兵,有活泼开朗的年轻人和纵声欢呼的孩子们……这一大堆人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却汇成浑然一体”通过对暮夜里的普拉特尔公园的描写,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喧嚣热闹的氛围,推动了人物情绪的变化,女主人公由脉脉柔情变得欢天喜地、兴高采烈。3.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有创意阅读的能力。这是开放性作答,根据文本,从人物形象、情节逻辑、主题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认为莉泽不会改变生活方式,可以从莉泽心理活动中体现的身份认知如“通常在这种场合,她作为众人熟悉的贵妇和著名美女,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所有的礼服几乎都有一个明确的意图,就是引人注目”“她的第一个反应是轻蔑地蹙起眉头,高傲地把目光移开。这个普通人想在她身上转什么念头呢?她可不是郊区来的姑娘”可见,她向来自认为是贵妇和著名美女,是“重要角色”,是“引人注目”的,尽管这一次的游历带给她前所未有的快乐,但普通人的生活并非天天都如此愉快,她未必能够转换角色,去适应那种生活;她与大学生的相处尽管十分融洽,但她怀着的心理是“想要扮演一下这个角色。她也要像个市民少女一样,与自己的爱慕者一起去逛逛普拉特尔公园,没准这还很有趣呢”“她与这个小伙子合演的这场喜剧,现在她自己也有些认真了”可见,她只是在“扮演”,但如果真的让她改换生活方式,现实生活未必能如此有趣;\n从“她感觉到,她已无法回头”“回想起昨天,它像行将消散的阳光照进她如此昏暗、阴郁的生活。她忘记了即将到来的一切”“她唇上闪着一缕孩子般的微笑,那是一个清晨从美梦中醒来的幸福的孩子”可见,昨天的经历只是一场梦,即将到来的一切才是现实的生活,她尽管喜欢美梦,却“无法回头”,终究会从梦中醒来,这说明她无法改变生活方式;从主题上看,作者对于莉泽庸俗而趣味低下的闺房和她高傲心理的描绘,显然都含有贬斥意味,文中写她穿着普通市民装感受到平民快乐,其实更是为了用这种美好自由的生活反衬她沉沦于庸俗生活的软弱人性,在经历美好之后却依然回到原有的轨迹,使得批判物欲名利使人堕落的主题更加有力,主题更加深刻。也可以认为她会改变生活方式,莉泽的生活方式十分庸俗,大量的物质充斥着她的房间,而她只想要更多,一旦无法得到满足,她便会感到痛苦难受,“这一切第一次令她如此厌……她总是一个劲地想着普拉特尔公园,想着她的普拉特尔和欢乐草场上矫健的赛马”“她想郊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以至心急如焚”可见,她内心一直是渴望着能有自由、欢乐的生活的,能让她满足的并不是永远填不满的物欲,而是对美好生活状态的渴求。从她在普拉特尔公园的感受“她的疯劲不知不觉地与人群的欢快情绪融为一体”“在这里体验到了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幸福、自由”“渐渐地在他们的欢快戏谑之中掺和进去一丝知心朋友间的亲密。他们变成了莫逆之交……她也喜欢这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而她与这个小伙子合演的这场喜剧,现在她自己也有些认真了。她穿上了过去的衣服,也找回了过去的感觉,她又渴望着一种幸福,那初恋的幸福”可见,她从一开始还端着点架子只是“扮演”角色,到后来完全融入这美好的自由、幸福中,体会过这种快乐后,她开始“害怕这渐趋明亮、更加清晰的白天”,可见她已经无法再忍受那种庸俗的生活了。文章结尾时,她的心态发生三次转折,从“过去,她漠然地容忍了生活的现状,不去深想,盲目顺从,听天由命。但是,昨天像一缕清新愉悦的青春幽梦落入她的命运,使她突然产生对爱情的渴望”可见,她渴望新的生活方式;“但是她感觉到,她已无法回头”,是她对改变现实的恐惧害怕,然而最后“但是,她又慢慢地开始回想起昨天,它像行将消散的阳光照进她如此昏暗、阴郁的生活”“她唇上闪着一缕孩子般的微笑”等可见,最终是对昨天那场美好经历的渴望战胜了一切,她已经选择了这种阳光和美梦般的生活方式,未来一定会发生改变。三、【2022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桥头羊肉店(节选)朱文颖那天晚上,我、画家莲生、作家重生,以及歌手咪咪,我们在一个私家庭院里喝茶、聊天。院子在小巷深处,巷子两边则是年代久远的旧楼。我们这一刻谈艺术,下一刻谈生活,再下一刻则聊起了生意。\n外面的天气同样变幻莫测。我记得,刚进院子时开始下雨,不大。后来,我们聊天的时候,屋檐上的雨掉落到青石板上,就仿佛电影《金刚》里那个金刚,在生气时使劲朝下掷石块。我们准备出门找东西吃,雨又小了下来。我和画家莲生走在前面,作家重生和歌手咪咪随后。刚走出巷门,雨突然变得疯狂起来,铺天盖地。一道道白茫茫的水帘阻断前路。我们几乎看不清道路和方向。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走进了第一家清晰出现在面前的建筑。“你们吃羊肉吗?”一个声音响了起来。随后有一个人,跟着这个声音走了出来。他穿着麻质的小麦色衣服,我并没觉得他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唯一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在他脸上,眼睛的比例显得很小,非常小。给人的感觉,他是靠眼睛以外的东西判断事物的。或者说,他对人对事的态度,淡漠而疏离。只有我一个人听出了他说的是克里奥尔语——种由葡语、英语、法语及非洲语言简化而成的语言。因为这段时间,我正在研读一位“诺奖”得主的资料。他的家族极具传奇色彩,父亲说英语、法语和克里奥尔语。就是这种克里奥尔语——感谢现代科技广泛而便捷的传播,我在资料附带的音频里仔细听过这种语言。“我是这家羊肉店的老板。”我们找了一张桌子,围坐下来。窗外仍然大雨如注,树枝摇晃,枯叶乱飞。作家重生和歌手咪咪叽叽咕咕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我正想问问羊肉店老板具体的吃食,画家莲生忽然发现了什么,他轻轻拍了拍我的手背。我跟随他的眼光看向墙上的一本挂历。挂历上是一幅山水画。前景是凡俗世界,炎夏中,旅行者赤膊扇扇,几头驴背驮重物,步履蹒跚。中景树丛后有一位穿着僧侣袍的求道者。远景则是占画面整整三分之二的主峰,它高得突兀、不合常理。另外,山脚下还有一团非常虚灵的云雾。挂历的右下方清清楚楚地写着日历表示的时间:2081年。有那么一小会儿,我们都没说话。那本墙上的挂历暂时让我们陷入了某种幻觉。虽然画家莲生、作家重生还有我(我也是一位文字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本质上都与想象以及幻觉有关。即便歌手咪咪,也承认,当她进入幻觉状态时,歌声最为动听,甚至能够唱出从未听过的曲调与声音,但是墙上那本挂历仍然让我们困惑不安。“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几次。”羊肉店老板不动声色地说着话,“特别是雷暴雨的季节。你们不会觉得奇怪吧?”我们没有说话。歌手咪咪明显有点不太自在,她的脸色发白。“其实也简单。”羊肉店老板说,“就像墙上那幅画,用的是散点透视法。中国画最厉害的就在这个地方。视角无处不在,脱离客观实际,完全只根据自己的感受。所以,今天晚上,你们一定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和感受来到了这里。不用担心,你们很快就能回去的。”“对了,你们要吃一点羊肉吗?”羊肉店老板缓缓地说。\n“今天有新鲜羊肉,这已是不常见的事情了。”羊肉店老板说,“关于是否还要继续以动物为食这个话题,现在争议不断。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认为它们是人类的朋友,应该受到尊重;第二种认为它们是食物;第三种则认为它们是整个20世纪以及21世纪初期最严重的疾病——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以及感冒等的致病因素和传播源。学者们认为它们应该从人们的餐食中消失,就像原始文明中的一些野蛮行为一样,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说完这些,羊肉店老板推开旁边一扇门。“你们稍等一下。”他说。门外应该是后院。我们仍然能听到雨声,好像还有羊的叫声。过了一会儿,羊肉店老板拿了些绿色蔬菜、豆制品,还有一只大锅子,重新回到屋子里。“还是火锅的方式比较鲜美,并且健康。”他温和地对我们说,还给我们每个人递上一杯清水。“你说话的口音……有点奇怪。”歌手咪咪小声地说。“你很敏感。”羊肉店老板一边向锅子里倒水一边说,“在21世纪的前三十年,英语仍然是全球贸易、文化、外交、网络的第一大语言,是全球第二大交流语言、第四大母语。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各大洲根据自己的习惯,在英语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和表达方式。特别是在2050年以后,中文的使用愈发频繁。直到2070年左右,夹杂了各种不同方言的中文逐渐成为商业流行语言。你刚才说我的口音有点奇怪,”他抬头看了下歌手咪咪,继续说,“那是因为,我的发音里同时夹杂了昆曲和评弹的元素。”我看到咪咪吐了吐舌头。我也心存疑问。“我觉得你说话的方式也有点奇怪。”“是的,在成为羊肉店老板以前,我的职业是哲学系教授。”我们惊讶地面面相觑。火锅安静而滚烫地沸腾着。除了挂历上的数字、长相与我们有所区别的前哲学系教授,以及他神神叨叨的话,一切,与平常的夜晚似乎并没有太多不同。我们开始安静地享受羊肉、蔬菜和粮食。几个星期以后,我、画家莲生、作家重生以及歌手咪咪重新约着聚会。在等待宅院主人回来开门的时间里,我们在巷子里闲逛。我走到一个书报亭前,拿起一本书,随意翻着。封底有这么一排字:“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有误,都以为他们是人。”(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羊肉店挂历上山水画中高得突兀的主峰、山脚虚灵的云雾以及挂历表示的时间,为小说增添了魔幻空灵的色彩。\nB.在那个夜晚,“我们”与羊肉店老板聊着天气、语言、食物等话题,整个过程始终气氛融洽,内心平静祥和。C.羊肉店老板说自己的嗓音听起来奇怪是因为发音里同时夹杂了昆曲和评弹的元素,可见他对艺术的热爱。D.小说多次写到“雨”,“雨”既营造了环境氛围,也为“我们”打开了时空穿梭之门,让“我们”与羊肉店老板相遇。2.小说最后五段话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3.有人评价朱文颖的创作:“在貌似传统的表象下,藏着一颗现代而先锋的心。”请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对朱文颖创作特点的认识。(6分)【答案】1.B2.①情节方面,最后五段话作为故事的结尾,照应了前文的情节,给读者理解故事情节以提示。②人物方面,最后五段写四人仍然聚会聊天,并未受到羊肉店奇异事件的影响,体现了四人对他人的不同和幻觉的接纳,突出他们的艺术家特质。③主旨方面,结尾突显了小说主题,表现了人们对独特生命的理解、包容和接纳,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社会与未来的思考。④读者方面,小说结尾对外星生命的理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联想与思考。(答出三点即可)3.①“传统表象”指小说环境、情节、人物要素齐全,文章以四个人的言行经历为主要内容,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在羊肉店发生的简单故事,符合传统小说的基本特征。②“传统表象”还表现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故事环境营造等具有传统特色,如羊肉馆老板夹杂了昆曲和评弹的发音、小巷深处的庭院、挂历上的山水画卷等。③“现代而先锋”体现在将荒诞离奇的情节融入到现实生活场景中,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不注重塑造立体丰满的典型人物形象,而重在创设抽象的意境以表达思想;加入了科幻的外星人及穿越的新元素。④小说把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反思、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思考这些前瞻性、深刻性的话题,融入到具有传统、现实色彩人物和故事中加以呈现,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社会的关照与反思。(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我们’与羊肉店老板聊着天气、语言、食物等话题,整个过程始终气氛融洽,内心平静祥和”错误,他们聊天的话题并没有涉及天气,且谈话开始时气氛略显紧张,不能说是“整个过程始终气氛融洽,内心平静祥和”。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n从情节结构上看,最后五段“我、画家莲生、作家重生以及歌手咪咪重新约着聚会”,照应前面我们四个人因聚会而在雨中有所奇遇的情节,且“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有误,都以为他们是人”,也为上文奇遇所见的前哲学系教授羊肉店老板的身份做了提示。从人物形象上看,我们几人上次聚会有了一段奇妙的经历与遭遇,仿佛穿越到了未来,遇到了“挂历上的数字、长相与我们有所区别的前哲学系教授,以及他神神叨叨的话”,但我们似乎并没有受到这件事的影响,仍旧平常地决定聚会,由此可见,我们几人对于“奇人”“幻觉”容纳程度很高,结合前文“画家莲生、作家重生还有我(我也是一位文字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本质上都与想象以及幻觉有关。即便歌手咪咪,也承认,当她进入幻觉状态时,歌声最为动听”可见,这种高接纳度突出他们艺术家的特质。从主旨上看,结尾“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有误,都以为他们是人”这句话,提示人们应该用更宽容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不同的人,不应该用一套刻板印象去要求所有人,万一有些被我们当作人的生命其实是来自“外星”呢?突显了主题,表现了人们对独特生命的理解、包容和接纳,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社会与未来的思考。对于读者来说,这个结尾只是一个启示,并没有给出那场奇遇的真正原因,但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激发读者联想与深层次的思考。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句“在貌似传统的表象下,藏着一颗现代而先锋的心”,分别从“传统的表象”和“现代而先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文体特征来看,本文具备小说的三要素,“我”和三位朋友,羊肉店老板为主要人物;变幻莫测的天气、铺天盖地几乎阻断前路的雨、旧巷庭院和羊肉店是环境;我们的行动和谈话构成了主要内容。总括起来就是在一个雷暴雨的晚上,我们找到一家羊肉店,与老板进行了攀谈,离开后又重聚的简单故事,符合传统小说的基本特征。写作手法上也体现出传统特点,如“我们在一个私家庭院里喝茶、聊天。院子在小巷深处,巷子两边则是年代久远的旧楼”“屋檐上的雨掉落到青石板上”的环境,很有古典韵味;“挂历上是一幅山水画。前景是凡俗世界,炎夏中,旅行者赤膊扇扇,几头驴背驮重物,步履蹒跚。中景树丛后有一位穿着僧侣袍的求道者。远景则是占画面整整三分之二的主峰,它高得突兀、不合常理。另外,山脚下还有一团非常虚灵的云雾。挂历的右下方清清楚楚地写着日历表示的时间:2081年”,这幅画与老板所说的“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几次”的原理有很大关系,“用的是散点透视法。中国画最厉害的就在这个地方。视角无处不在,脱离客观实际,完全只根据自己的感受。所以,今天晚上,你们一定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和感受来到了这里”,显出前后勾连的传统手法;老板“眼睛的比例显得很小,非常小。给人的感觉,他是靠眼睛以外的东西判断事物的”,口音里“夹杂了昆曲和评弹的元素”,塑造出羊肉店老板与我们没什么不同,但又特别的人物形象。\n“现代而先锋”主要体现在情节的荒诞离奇,“我们”穿过暴雨来到一家羊肉店,结果发现挂历“右下方清清楚楚地写着日历表示的时间:2081年”,羊肉店老板关于新鲜羊肉不常见的解释,自己口音的解释等,营造出“我们”穿越了时空的“幻觉”,但这毕竟只是在羊肉店吃羊肉火锅,所以“除了挂历上的数字、长相与我们有所区别的前哲学系教授,以及他神神叨叨的话,一切,与平常的夜晚似乎并没有太多不同”,这些荒诞离奇的情节很自然地融入到现实生活场景中,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文中虽然也有四个主人公和一位特别的羊肉店老板,但对于人物形象,并没有刻意进行塑造,对于我们四个人,只强调了我们艺术家的身份,对于羊肉店老板,除了他话语中透露出的“未来人”“外星人”等捉摸不定的神秘气息,也没有强烈的个性体现,更加注重在创设抽象的意境以表达思想。外星人和穿越等元素也增添了小说的现代性。文中通过羊肉店老板的语言,提及关于人类以何为食的现实问题;借助书报亭一本书封地的一行字,引发读者对于“人”与“外星人”等思考,把对于现实问题的反思、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思考,融入到具有传统、现实色彩人物和故事中加以呈现,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社会的关照与反思。四、【2022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三模(诊断性检测三)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红鬃马贺敬涛壮硕紧实的肌肉如同雕刻般凸起,油亮血红的毛发像披了鲜红的毯子,高高扬起的鬃毛迎风飘动,粗大的鼻孔猛烈地喷着白气,由于连续地奔跑、渗出的汗水闪耀着红光,像是在流血。这是一匹纯正的蒙古红鬃马。红鬃马兀立在队列中间,对面乌压压排列着一个日本骑兵中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此刻,凛冽的寒风像一头发怒的野兽,横冲直撞,涤荡着山野,在这荒凉的山谷里,呜咽嘶鸣,鹅毛般的雪花迎面扑来,拍在脸上沙沙地疼。红鬃马摆动了一下头,两边是十四匹八路军骑兵团的战马,“火车头”“黑骏马”“青花梨”……高扬着头,喷着白气,躁动着,不停地用前蹄刨着脚下的积雪。红鬃马背上威然端坐着杨班长,灰布军装整齐地扎进皮带里,乌亮的马枪背在身后,细长的马刀笔直地立在右侧,刀背轻薄,刀刃锋利异常。他目光如炬,充满杀气,左手轻抚着红鬃,像每次大战之前一样。此时,风雪戛然而止。“老杨同志,这次你的任务,是带领你的骑兵班引开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敌人是一个中队的日本骑兵!”骑兵团周团长脸色铁青,眼睛盯着杨班长,“有问题吗?”“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杨班长挺直了身板,后脚跟猛的一磕,举手行了个军礼。\n走出团部,红鬃马正静立在那儿,高扬着头,目视前方,仿佛一百年、一千年,就那样立着,像一尊雕像,左腿上一道五厘米的伤疤分外抢眼,那是与日本骑兵激战时挂的彩。“兄弟,一个中队,交给你了!”杨班长伏在马耳边交代完,像蚱蜢一样飞身上马,一抖马缰,红鬃马一声长啸,飞驰而去。“唰!”那是向前挥动马刀的声音。“骑兵团,冲锋!”杨班长的声音炸雷般响起。战士们高举着马刀,十五匹战马像一股巨大的旋风,向小野中队冲去。狂风骤然猛烈,雪花打着旋地扫向前方,呼啸声、马蹄声、嘶鸣声、马刀碰击声与呻吟声交织在一起,声震山野。空旷的开阔地上,红鬃马傲然与小野中队对视,雪地上横躺着十多具尸体和马匹,一匹战马吃力地爬起来,又无力地躺在地上,脖子上的血汩汩地流了出来。“骑兵团,冲锋!”杨班长高亢的声音再次响起。折返时,只有红鬃马立在雪中,它左腿被马刀刺中,鲜血顺着腿注入雪中。杨班长左臂也被砍掉了,血流不停,右手的马刀刀刃已卷了口,手哆嗦不止。风陡然增大,飞起的雪花飘在杨班长残臂上,白雪瞬间变成了红色羽片,杨班长回望一眼大部队突围方向,仰天大笑,高声呐喊:“骑兵团,冲锋!”一抖马缰,冲向日本骑兵。好大的白绢布哇,就在身下,杨班长静静躺在白绢布上,右手举着马刀,斜着身子,嘴巴大张着像在嘶喊,一副冲锋击杀的姿势,身边,立着红鬃马。红鬃马低下头,衔起杨班长衣角,拖曳着向前挪动,一步、二步……雪地上,徐徐铺展开一匹鲜艳的红帛。雪花又飘了下来,像白色的蝴蝶在红鬃马面前起舞。“下马!”旷野上响起小野的狂叫。日本兵齐刷刷地下了马,士兵们开始在雪地上刨土,“咚、咚!”土太硬了,日本兵轮番刨着。坑刨好了,日本兵抬起杨班长,轻轻放入土坑中,开始封土,红鬃马却衔着杨班长衣角,半天不松口……小野走到坟前,双腿并立,恭恭敬敬地弯腰行礼,身后,整个日本骑兵中队默然肃立。接下来,红鬓马的举动,令小野一行惊呆了!只见红鬃马绕坟一周,猛然卧倒,头深深地偎依在坟土上,眼眶里流出泪水,许久,它站起身,回头看了一眼覆满雪花的坟茔,径自踉踉跄跄往远方走去……枯树,原野,大山,白雪,正前方就是百丈悬崖。风雪猛然增大,风,嘶鸣着,一阵猛过一阵,雪,重重拍在马背上,红鬃马吃力地抖擞起身形——那是一匹多么健美的骏马呀,壮硕紧实的肌肉如同雕刻般凸起,油亮血红的毛发像披了鲜红的毯子,高高扬起的鬃毛迎风飘动,粗大的鼻孔猛烈地喷着白气……红鬃马长啸一声,用尽气力紧走几步,迎着风雪,纵身跳下悬崖……(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nA.小说叙述了骑兵班在战斗中的壮烈事迹,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塑造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不屈的精神。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在紧张的两军对峙当中,插入周团长安排任务的情节,既交代了故事背景,又舒缓了小说叙事的节奏。C.杨班长三次带队冲锋,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牺牲整个骑兵班为代价,成功掩护了大部队的转移,光荣地完成了任务。D.小说结尾通过红鬃马在杨班长的坟土上偎依流泪后跳崖的情节,刻画出重情重义、视死如归的战马形象,富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2.本篇小说大量使用烘托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3.当今时代,文学艺术难免会受到影音艺术的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1.A2.①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战场的氛围。小说通过对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开战前的紧张气氛和战斗过程中悲壮的氛围。②通过战斗结果烘托战斗的激烈。小说鲜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主要通过地上的尸体、折返的人马和卷了口的刀刃从侧面来反映战斗的激烈。③通过敌方行为烘托战士的英勇。小说通过敌人弯腰行礼、默然肃立、刨坑下葬等动作,侧面反映了骑兵班战士的英勇无畏。3.①镜头化的语言带来清晰的画面感。小说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连贯性的叙事,而是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对情节剪辑组合,给人清晰的镜头感。②色彩的对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故事发生在冰天雪地之中,白色的冰雪和红色的战马、红色的鲜血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③声音的融合带来震撼的听觉体验。小说把杨班长的号令声以及马蹄声、呼啸声、嘶鸣声、呻吟声等声音交织在一起,给人震撼的听觉体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通过……心理描写”错误,小说中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从“此刻,凛冽的寒风像一头发怒的野兽,横冲直撞,涤荡着山野,在这荒凉的山谷里,呜咽嘶鸣,鹅毛般的雪花迎面扑来,拍在脸上沙沙地疼”“狂风骤然猛烈,雪花打着旋地扫向前方,呼啸声、马蹄声、嘶鸣声、马刀碰击声与呻吟声交织在一起,声震山野”“风陡然增大,飞起的雪花飘在杨班长残臂上,白雪瞬间变成了红色羽片”可知,小说通过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开战前的紧张气氛和战斗过程中悲壮的氛围。\n从“空旷的开阔地上,红鬃马傲然与小野中队对视,雪地上横躺着十多具尸体和马匹,一匹战马吃力地爬起来,又无力地躺在地上,脖子上的血汩汩地流了出来”“折返时,只有红鬃马立在雪中,它左腿被马刀刺中,鲜血顺着腿注入雪中。杨班长左臂也被砍掉了,血流不停,右手的马刀刀刃已卷了口,手哆嗦不止”可知,小说主要通过战斗的结果侧面烘托了战斗的激烈。从“日本兵齐刷刷地下了马,士兵们开始在雪地上刨土……日本兵抬起杨班长,轻轻放入土坑中……”“小野走到坟前,双腿并立,恭恭敬敬地弯腰行礼,身后,整个日本骑兵中队默然肃立”可知,小说通过敌方行为侧面烘托了骑兵班战士的英勇无畏。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壮硕紧实的肌肉如同雕刻般凸起,油亮血红的毛发像披了鲜红的毯子,高高扬起的鬃毛迎风飘动,粗大的鼻孔猛烈地喷着白气,由于连续地奔跑、渗出的汗水闪耀着红光,像是在流血”“红鬃马兀立在队列中间,对面乌压压排列着一个日本骑兵中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红鬃马背上威然端坐着杨班长,灰布军装整齐地扎进皮带里,乌亮的马枪背在身后……”等处可知,小说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对情节剪辑组合,给人清晰的镜头感。从“空旷的开阔地上,红鬃马傲然与小野中队对视,雪地上横躺着十多具尸体和马匹,一匹战马吃力地爬起来,又无力地躺在地上,脖子上的血汩汩地流了出来”“折返时,只有红鬃马立在雪中,它左腿被马刀刺中,鲜血顺着腿注入雪中”“风陡然增大,飞起的雪花飘在杨班长残臂上,白雪瞬间变成了红色羽片……”等处可知,色彩的对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故事发生在冰天雪地之中,白色的冰雪和红色的战马、红色的鲜血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从“‘骑兵团,冲锋!’杨班长的声音炸雷般响起……”“呼啸声、马蹄声、嘶鸣声、马刀碰击声与呻吟声交织在一起,声震山野”“‘骑兵团,冲锋!”杨班长高亢的声音再次响起……”等处可知,声音的融合给人带来震撼的听觉体验。五、【2021-2022学年高三4月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花瓣饭 迟子建我正出神地蹲在灶坑前看火,灶房的门响了,爸爸回来了。他一进来就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你妈还没回来?”“回来了,又走了。”我说,“找你去了。”爸爸皱了皱眉头,突然盯着那顶高高的纸帽子问我们:“你妈妈今天又游街去了?”“去了。”姐姐说。“游街时没人打她吧?”“没人打她。她戴着高帽子走,好事的人跟着看看而已。”姐姐说。\n爸爸略感欣慰地哦了一声,嘱咐我们先吃饭,然后自己转身又出门寻妈妈去了。他出门一会儿,妈妈便无声无息地回来了。她进来没有和弟弟说话,也没有搭理我。径直进了里屋。我跟了过去。她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泪眼朦胧。她说:“知道爸爸上哪儿找我去了?他上梁老五家!”“你是不是碰到梁老五的老婆了?她骂了你?”姐姐问。“是啊,我路过梁老五家,正赶上他老婆出来泼水。她一见我就骂:‘你一个特务还想养汉养到我家门口!’然后故意把水泼到我脚下。”妈妈说完,像个受到伤害的小女孩一样,嘤嘤哭个不休。姐姐说:“妈,你别生爸的气。爸去他家找你,肯定以为你去那里找他去了……”“那梁老五的老婆凭什么那样污蔑我?”妈妈一梗脖子,天真地问。我说:“就是因为你比她长得好看,她看着眼气。”妈妈含泪笑了。她笑得很好看。姐姐不失时机地告诉她,爸爸很惦念她,向我们打听她上午游街时受没受委屈。这个“苏修特务”听到这番话后,眼睛里就泛出温柔亮色了。她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嘟嚷一句:“这么晚了,他别是因为上老梁家遭了白眼,想不开了,我得出去找他。”妈妈一转身消失在夜色中。我坐在灶坑前,灶膛的火微微熏炙着我,使人昏昏欲睡。正在似睡非睡之时,院子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爸爸推门而入了!“你妈妈还没回来?!”我看不清他的脸,只听见他焦急的声音。“回来了,又找你去了。”我有气无力地说。“她怎么不知道在家等我?”爸爸抱怨道。“那你怎么不知道在家等她?”我反问。“她是个女人,我不放心她天黑时一个人在外面,我不去找她行么!”爸爸跟我喊道。“那她怕你不当校长去当装卸工想不开了,她在家能坐得住凳子么?”我抢白爸爸。姐姐简短地把妈妈遭梁老五老婆羞辱的事告诉了爸爸,爸爸更加着急了,他说:“我得赶快去找她,她哭完了出去,别再出点什么事。”爸爸像旋风一样来去匆匆。那夜伸着一条长舌头,把他又卷入黑暗之中了。钟摆左摇一下,右摇一下,时间就让它给这么不经意地摇走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弟弟开始伏在饭桌一角打盹,我和姐姐有些提心吊胆了,爸爸妈妈是否真的去死了?他们是不是抛下我们不管了?我们一旦把事情往坏处想了,就魂不守舍了。这样思来想去,便觉得他们已经死了,于是此起彼伏地哭着,把夜都给哭深了。突然院子里响起脚步声,我们三个人几乎同时奔向门口,爸爸妈妈回来了!\n他们进了屋里,一身夜露的气息。爸爸和颜悦色地提着手电筒,妈妈娇羞地抱着一束花,那花紫白红黄都有,有的朵大,有的朵小,有的盛开着,有的则还打着骨朵,还有一些已经快凋谢了。爸妈都是爱花的人,我们家的窗台上除了冬天,似乎从来都少不了花儿的影子。在爱花的问题上,爸爸更像个女人,极具怜惜之情。他清晨起来的惯常动作是,先奔到窗台去闻闻野花的香气。他从粮库回来骑自行车走山路的时候,只要天气好,又碰到了姹紫嫣红的野花,他总要停下车子采上一束。所以他回家的时候,车把上常常别着一束花。镇子里的一些人见了会啐口痰说:“臭老九就爱瞎浪漫!”妈妈抱着那束花经过饭桌的时候,许多花瓣就落进了粥盆里。那苞米面粥是金黄色的,它被那红的黄的粉的白的花瓣一点缀,美艳得就像瓷盘里的一幅风景油画。我赶紧去灶房当我的司火女神。柴火已经灭了,我又重新点燃,把那份落着花瓣的饭给重新热了。当我端着粥盆回到里屋时,正赶上妈妈把那束花往一个大罐子里插,她一摇晃,好家伙,又有一批花瓣落在饭上,这盆粥真是香气蓬勃了。妈妈把花插好,将它摆在八仙桌中央。深夜全家团聚在桌子旁,吃起了花瓣饭。谁也没舍得把那些花瓣挑出来扔了,我们把它们吃了。那是我们家吃的最晚的一顿饭,也是最美最美的一顿饭。(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写妈妈回来后由哭到笑到“温柔亮色”等细腻表情的变化,表明孩子们的乖巧懂事,为美好的结局作下铺垫。B.小说极力渲染爸妈爱花,尤其将爸爸爱花的具体情节呈现出来,这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难的乐观态度。C.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着笔,通过描写一家人的遭遇,主要反映了对文革的批判,使文章厚重深沉。D.“温情书写”是迟子建小说的重要特征,本小说也不例外,字里行间弥漫的温情让读者读后为之感动且回味不已。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花瓣饭”,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3.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C2.①艺术效果上:题目新颖别致,充满诗意和浪漫情怀,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情节上:小说层层铺垫,写爸爸妈妈三个回合的相互寻找之后,在故事高潮部分有意“制造”花瓣饭,情节高潮自然而精彩。③人物形象上:“花”这一事物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爸爸”是爱花的,“妈妈”是爱花的,“我们”都是爱花的,表现一家人在困境中依然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怀。\n④主题上:通过对花瓣饭的细致描绘,作者赞美了一家人在患难中更呈现出一种纯洁和美丽的灵魂,预示着阴霾过后美好的生活。3.①采用了“我”这一儿童视角叙事,借“我”这个小女孩的眼睛去看故事的发展,这使得小说充满了童真、童趣。②在叙述人称上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对爸爸妈妈的称谓反映时代特点,我和弟弟一样称自己的母亲为“苏修特务”,反映了那个年代对孩子的巨大影响。③多用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推动情节的发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主要反映了对文革的批判”错误。迟子建的《花瓣饭》主要体现父母子女之间的温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题目效果的能力。鉴赏文章题目应从以下角度探究:内容角度、情节结构角度、线索角度、人物形象塑造角度、主旨角度、修辞效果角度。从情节结构角度看,“花瓣饭”的出现是在小说的高潮部分,是父母相互找了几次之后回家的时候,“爸爸和颜悦色地提着手电筒,妈妈娇羞地抱着一束花,那花紫白红黄都有,有的朵大,有的朵小,有的盛开着,有的则还打着骨朵,还有一些已经快凋谢了”,这是花瓣的来由,因为父母都是爱花的人,所以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之下,父母的互相关爱及温情也透过这花体现出来。“妈妈抱着那束花经过饭桌的时候,许多花瓣就落进了粥盆里。那苞米面粥是金黄色的,它被那红的黄的粉的白的花瓣一点缀,美艳得就像瓷盘里的一幅风景油画”,用比喻的手法对饭里的色彩加以渲染,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花瓣饭。照应题目,衬托了此时一家人心情的美好,凸显家的温馨,情节高潮自然而精彩。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文中多处描写父母爱花,“爸妈都是爱花的人,我们家的窗台上除了冬天,似乎从来都少不了花儿的影子。在爱花的问题上,爸爸更像个女人,极具怜惜之情”“他清晨起来的惯常动作是,先奔到窗台去闻闻野花的香气。他从粮库回来骑自行车走山路的时候,只要天气好,又碰到了姹紫嫣红的野花,他总要停下车子采上一束。所以他回家的时候,车把上常常别着一束花”,这些语句极力渲染爸妈爱花,尤其将爸爸爱花一一呈现出来,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负责、对困难的乐观态度;“妈妈”是爱花的,“我们”都是爱花的,表现一家人在困境中依然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怀。\n从主题角度看,“妈妈把花插好,将它摆在八仙桌中央。深夜全家团聚在桌子旁,吃起了花瓣饭。谁也没舍得把那些花瓣挑出来扔了,我们把它们吃了。那是我们家吃的最晚的一顿饭,也是最美最美的一顿饭”细致描写全家人共享美丽的花瓣饭,这是苦难中的浪漫主义情怀,悲凉中暖人的温馨,也是一家人在患难中更呈现出一种纯洁和美丽的灵魂,预示着阴霾过后美好的生活。从艺术效果角度看,“花瓣饭”是生活中不常出现的事物,因此这一题目会引起人的遐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花瓣本身就有美感,这就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美感,也增加了浪漫情怀。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答题角度。叙事特征一般要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顺序等角度分析探究。从叙述角度看,本文采用了“我”这一儿童视角叙事,借“我”这个小女孩的眼睛去看故事的发展,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通过“我”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来揭示主题更加直接,在这一过程中,文中情节和细节处也增添了儿童角度下的观察所得和独特感受,使得小说充满了童真、童,。读起来让人觉得轻松活泼、畅快淋漓。在叙述人称看,采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的心情。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比如“我”对爸爸妈妈的称谓,与弟弟一样称自己的母亲为“苏修特务”,这在“我”身上是令人震惊的有悖于常情的东西,但这也恰反映了时代特点,反映了那个年代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便于揭示主题。在叙述方式看,文中主要采用了对话形式,小说通过很多对话体现爸爸对妈妈的关心,妈妈在百般委屈下依然担心爸爸受委屈,孩子们对爸爸妈妈的依赖和关心等,在对话中推动情节的发展,也使叙事更为集中。六、【2022届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永别了,武器(节选)海明威我想我们最好抄小路向南走,穿过乡野向通往塔利亚门托的大路走。“跟上。”我说。大家都下了路堤。小路那边突然有人朝我们开了一枪。“快撤回去。”我喊。我开始往路堤上爬。从茂密的灌木丛里又射过来两颗子弹,正在横穿铁轨的艾莫摇晃了几下,脸朝下栽倒了。我们把他拖到路堤的另一边。他死了。皮亚尼【注】用一块急救纱布把艾莫的脸擦干净了。博内洛摇着头。“艾莫死了。”他说,“下一个死的是谁,中尉?”“我们尽量找一个靠近鸟迪内的地儿,隐蔽起来,然后等天黑后穿插过去。”我说。过了前面的田野,有一幢农房。农房周围环绕着树木。“我们之间最好隔开一点儿距离,”我说,“我走在前面。”我朝农房走去。房门开着,我走了进去。博内洛和皮亚尼也跟着我走了进来。“我们到仓房里去避一避,”我说,“你觉得你能找到什么吃的吗,皮亚尼?”“我去找找看。”皮亚尼说。\n“我也去。”博内洛说。“好吧,”我说,“我到上面去看看仓房。”仓房里装着半屋子的干草。仓顶上有两个窗户。我们可以把那扇朝南开的窗户上的木板撬开一块,以观察院子里的情况。从另一个可以看到北面的田野。干草散发着香味,躺在草堆上,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美好的时光。那时,我们躺在干草堆里聊天,用气枪打落在仓房墙头三角切口上的麻雀。皮亚尼站在了卸草的地板上。他胳膊下面夹着一根香肠、两瓶酒。“上来吧,”我说,“博内洛呢?”“他走了,”皮亚尼说,“他想做俘虏。”我没有说话。“他担心我们会被打死。”“为什么你没走?”我问。“我不想离开你。”我们坐在干草上,吃着香肠,喝着红酒。“你从这个窗户监视外面,路易吉,”我说,“我到另一个窗口监视。”夜幕降临得很快。皮亚尼睡着了。没多久,我叫醒了他,我们出发了。我们横穿过公路向北进发。路上并没有危险。我们两次与德军擦肩而过,也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你觉得怎么样,中尉?”皮亚尼问。“还好。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走路。我们不必再担着心了。”“博内洛是个傻瓜。”“他是个傻瓜。”“你能不能就把他当作被敌人俘虏了来处理?”“我不知道。”“要是战争继续打下去的话,他们会找他家人的麻烦的。”“战争不会继续打下去了,”一个士兵说,“战争结束了。”“大家都在回家。”“我不会如实地打这份报告,免得给他的家人带来不幸。”我继续着我们刚才的谈话。“回家去!”一个士兵在喊,“我们要回家!”“他们把步枪扔掉了。”皮亚尼说。“你结婚了吗,路易吉?”“你知道我结婚了。”“这就是你不想当俘虏的原因吗?”“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你结婚了吗,中尉?”“没有。不过,我倒是认为,一个结了婚的人会想回到他妻子身边。”我说。\n拂晓前我们抵达塔利亚门托河,沿着堤岸来到那座所有车辆和人马都需经过的桥。桥面上很挤。在前面桥头的两边站着一些军官和宪兵。我看见一个军官指了指人群中的一个人。随后,一个宪兵过去,拽着那个人下了公路。在我们就要走到他们对面时,他们又抓出了一个。我看到了那个人,他是一位中校,宪兵们把他拖到一排军官的后面。待我们迎面碰上时,一个宪兵朝我走过来,抓住了我的衣领。“你干什么?”我说。我朝他的脸上击了一拳,他在寻找抓住我的机会,我伸手到后面去掏手枪。有一个人从身后抓住了我。我向他转过身来,用脚踢他的胫骨。“如果他抵抗,就向他开枪。”一个军官说。“你们是什么人?”“战时执法队。”另一个军官说。“把他押到后面那群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他们押着我走向靠近河堤的田野,田野里有一群人。这时,有人开了几枪。我们走到了这群人里。有四个军官站在一起,他们的前面有个人。他就是刚才从人群里被拽出来的那个中校。“如果你们打算枪毙我,”中校说,“请马上开枪好了。”“逃离了他自己的部队,下令处决。”一个军官说。两个宪兵把中校押往河边。我没有看他们枪毙他,可我听到了枪声。他们正在问另外一个人。他们不允许他做任何解释。枪决他时,他们又在审问下一个了。我注视着那些宪兵。他们正在盯着新来到这里的人。我抽出身子,拼力往河那里跑。我跑到河边,脚下一滑,扑通一声就进入河中。河水很冷,我尽可能地潜在水中不上来。在第二次浮上来换气时,我抓住了一根木头。我把头埋在木头后面,不想看河岸那边。在我奔跑时有人向我射击,在我第一次游上来换气时有人射击,在我快要浮出水面时,也听到有人射击。现在,没有枪声了。我用两只手抱着木头,任凭它带着我漂流。(有删改)【注】皮亚尼:全名为路易吉·皮亚尼。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写博内洛在艾莫死后做出的反应和博内洛在农房提出自己也去找吃的,为后文写博内洛离开战友去做俘虏埋下伏笔。B.路易吉·皮亚尼考虑到家人、战友等因素,不想去做俘虏;他希望“我”能虑及博内洛的家人,不如实上报博内洛逃跑之事。C.小说在刻画路易吉·皮亚尼的形象时,除了从语言、动作等角度进行正面描写之外,还以艾莫、博内洛的形象进行反衬。\nD.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小路遭遇袭击、农房暂时躲避、军官惨遭处决、潜水脱离险境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优良的素质和品格?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小说是怎样突出主题思想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1.C2.①善于指挥,身先士卒。他指挥大家撤回路堤躲避射击;他指挥大家进到一幢农房中隐蔽,并指挥监视;在前往那幢农房时,他指挥大家隔开点距离,还提出让自己走在前面。②为人仁厚,体恤部下。为了避免给博内洛的家人带来不幸,他决定不把博内洛主动做俘虏的事情如实上报。③机智勇敢,性格坚忍。面对可能被处决的危险,他趁宪兵不注意,拼命逃跑,跳入冰冷的河水,尽可能潜在水中,逃过一劫。3.第一问:小说叙写了“我”在前往塔利亚门托途中的经历和见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反映了战士们对和平的渴望。第二问:①小说通过艾莫遭枪击而死、博内洛主动去做俘虏、战时执法队枪毙军官、战时执法队向“我”频繁射击等情节,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②小说通过“我”回忆往事、一些士兵扔掉枪支嚷着要回家、“我”与路易吉互问是否结婚等情节,突出了战士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须从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反映战士们对和平的渴望两方面作答。第二问答案于文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以艾莫、博内洛的形象进行反衬”理解错误。博内洛的逃兵形象能起到反衬的作用,但小说对艾莫被射杀一事只是一笔带过,艾莫的形象并不鲜明,也没有起到反衬的作用。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中的“我”拥有指挥才能,并能身先士卒。如确定撤退路线并指挥大家撤回路堤躲避射击,“我想我们最好抄小路向南走,穿过乡野向通往塔利亚门托的大路走”“‘跟上。’我说。大家都下了路堤。小路那边突然有人朝我们开了一枪……‘快撤回去。’我喊。我开始往路堤上爬”;指挥大家进到一幢农房中隐蔽,在前往那幢农房时,他指挥大家隔开点距离,还提出让自己走在前面,“‘我们尽量找一个靠近鸟迪内的地儿,隐蔽起来,然后等天黑后穿插过去。’我说……‘我们之间最好隔开一点儿距离,’我说,‘我走在前面。’我朝农房走去”;进入农房后安排监视,“‘你从这个窗户监视外面,路易吉,’我说,‘我到另一个窗口监视。’”。“我”心底善良,为人仁厚,体恤部下。博内洛做了逃兵,为了避免给博内洛的家人带来不幸,他决定不把博内洛主动做俘虏的事情如实上报,“我不会如实地打这份报告,免得给他的家人带来不幸”。\n“我”机智勇敢,性格坚忍。在被军官抓到后,看到他们处决逃离自己部队的人,“两个宪兵把中校押往河边。我没有看他们枪毙他,可我听到了枪声。他们正在问另外一个人。他们不允许他做任何解释。枪决他时,他们又在审问下一个了”;面对可能被处决的危险,他趁宪兵不注意,拼命逃跑,跳入冰冷的河水,尽可能潜在水中,逃过一劫,“我抽出身子,拼力往河那里跑。我跑到河边,脚下一滑,扑通一声就进入河中。河水很冷,我尽可能地潜在水中不上来”。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及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第一问:小说主要写了两段故事情节,一是“我”在前往塔利亚门托途中的经历和见闻。“我”和艾莫、博内洛、皮亚尼在前往塔利亚门托的途中,先是艾莫被打死,“从茂密的灌木丛里又射过来两颗子弹,正在横穿铁轨的艾莫摇晃了几下,脸朝下栽倒了。我们把他拖到路堤的另一边。他死了”,接着是博内洛逃跑,“‘他走了,’皮亚尼说,‘他想做俘虏。’”,“我”和皮亚尼相依为命继续前进,通过我们的对话和看到的情景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回家去!’一个士兵在喊,‘我们要回家!’”“‘你结婚了吗,路易吉?’‘你知道我结婚了。’‘这就是你不想当俘虏的原因吗?’‘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你结婚了吗,中尉?’‘没有。不过,我倒是认为,一个结了婚的人会想回到他妻子身边。’我说”。二是在塔利亚门托桥上被抓住,“待我们迎面碰上时,一个宪兵朝我走过来,抓住了我的衣领”,为了避免被枪决,“我”拼命逃跑,“我抽出身子,拼力往河那里跑。我跑到河边,脚下一滑,扑通一声就进入河中。河水很冷,我尽可能地潜在水中不上来”。由此可以总结小说的主题:小说叙写了“我”在前往塔利亚门托途中的经历和见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反映了战士们对和平的渴望。注意表达的格式:通过叙写……,揭示……,反映……。第二问:主题的反映离不开小说设置的情节,如为了突出战争的残酷,文章写了艾莫遭枪击而死“从茂密的灌木丛里又射过来两颗子弹,正在横穿铁轨的艾莫摇晃了几下,脸朝下栽倒了。我们把他拖到路堤的另一边。他死了”、博内洛主动去做俘虏“‘他走了,’皮亚尼说,‘他想做俘虏。’”、战时执法队枪毙军官“两个宪兵把中校押往河边。我没有看他们枪毙他,可我听到了枪声。他们正在问另外一个人。他们不允许他做任何解释。枪决他时,他们又在审问下一个了”、战时执法队向“我”频繁射击“在我奔跑时有人向我射击,在我第一次游上来换气时有人射击,在我快要浮出水面时,也听到有人射击”等情节,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n为了表现战士们对和平的向往,写了“我”回忆往事“干草散发着香味,躺在草堆上,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美好的时光。那时,我们躺在干草堆里聊天,用气枪打落在仓房墙头三角切口上的麻雀”、一些士兵扔掉枪支嚷着要回家“‘回家去!’一个士兵在喊,‘我们要回家!’”、“我”与路易吉互问是否结婚“‘你结婚了吗,路易吉?’‘你知道我结婚了。’‘这就是你不想当俘虏的原因吗?’‘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你结婚了吗,中尉?’‘没有。不过,我倒是认为,一个结了婚的人会想回到他妻子身边。’我说”等情节,突出了战士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燕食记葛亮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但在三天前,荣师傅离开了。这个消息对我不啻惊雷。很快,媒体就发出了消息,说九十六年的老店同庆楼要易主了,改了个名叫“同庆茶室”。谁接了盘?就是店里原来的八个老伙计。我心里一阵颓然。说起来,跟这个茶楼文化的研究项目,是我一个夙愿。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难得文字间竟有不少机趣。在我看来,面目严肃如他,定是受了许多的感染,甚以为是,方落笔成趣。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我初来香港读书,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那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广东的“茶楼”。“饮茶”的阵仗,热闹得不像话。人头攒动,茶博士穿梭其间,眼观六路。竟好像与所有人都十二万分的熟稔。这份眼力见儿,一个熟客刚坐下来,他便拿起一个钩杆,利索索地将来客的鸟笼挂到天花板上去,下一刻便去了另张桌子收拾招呼。我当时瞠目,浑然不觉身处香港闹市,仿佛进了某个民国戏的摄影棚。小时候,与外公也去过老式茶馆。外公手里捧着那把老朱泥,一喝便是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喝到夕阳西下,人的胃口喝淡了,心也清淡了。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跟了几次,我就再不要去了。而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过了一会儿,便见后厨摇摇晃晃地走出了一个胖大身形的人。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走到我们这一桌,他喜气洋洋地说,钟太,恭喜发财。姑祖母看看我,说,师傅,有人赞你的包点好好味呢。荣师傅看看我,说,谁家的年轻人,好靓仔。姑祖母说,你倒是认一认,像是谁?荣师傅认真地看了一会,摇摇头,说,熟口面,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姑祖母说,这是我小哥的孙。\n荣师傅的笑凝在脸上,似乎心思游离在回忆里,方才一惊,说道,是毛教授的后人?姑祖母说,所以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在店里的威望足够,对我总像是个爷爷辈的人,笑得如同他手打的莲蓉。温软厚糯。后来,发现了爷爷的这本笔记,我更觉得如冥冥中有所示。思量再三,我便申请了一个关于粤港传统文化的研究项目,打算好好地和荣师傅谈一谈。谁知苦心孤诣,准备了两个月,待到要和荣师傅见面,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我在荣师傅家里见了他。他见了我,似乎十分高兴,拿出一整个“金枕头”,叫身边的人劈开来给我吃。作为同庆楼的行政总厨,辛苦了几十年,荣师傅住得不算宽敞,甚至可说是简朴。四十年的老唐楼,两室一厅。年久失修,空调轰隆作响。我的目光,在窗前被经年烟火熏得发黑的神龛流连。荣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得三尺。我终于问,荣师傅,您真的不做啦?荣师傅本已黯然的目光,闪动了一下。我说,您那打莲蓉的手艺,是撑住了同庆楼的。荣师傅笑一笑,问,毛毛你倒说说,要打好莲蓉,至重要是哪一步?我自以为做足功课,便说,挑出莲心?挑走了才没有苦味。荣师傅叹口气,说,至重要的,其实是个“熬”字。我就说说自己这颗老莲子吧。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这七十年,同庆楼风里浪里,多少次要关门的传闻。我呢,都当它是雨打窗,只管在后厨打我的老莲蓉。去了莲衣,少了苦头,深锅滚煮,低糖慢火。这再硬皮的湘莲子,火候到了,时辰到了,就是要熬它一个稔软没脾气。九十六年的老店啊,捱过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撑过二OO三年的非典,他们说关,就关?!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过来,说,所以这店,让那八个老伙计盘下来了。荣师傅愣一愣,笑了,说,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那帮老家伙。哪来这么多钱?一月租金就是四十万啊。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哈哈哈。我嗫嚅了一下,荣师傅,莫不是……?荣师傅还是笑,他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都是身外物。这同庆楼啊,熬过了所有的人,连同我这把老骨头,也熬到了今天。你说说,是不是合该和它同生共死,总得帮它熬到百岁整啊。(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n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我”用两个月时间准备采访的“同庆楼”前朝元老荣师傅,竟在三天前离开了,媒体的消息也为悬念助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写祖父旧文相关情节时三用“竟”字。第一处写出“我”对面目严肃的祖父写广式点心富有机趣的惊讶,后两处与第一处所写内容不同但情感相近。C.“我”小时候陪外公去喝茶的老式茶馆,与广东的茶楼形成对比,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写出“我”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和对老式茶馆的不喜。D.小说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却意味深长,比如荣师傅做了几十年的行政总厨却住着简朴老旧的住字,最后却是接手同庆楼的大金主,小说读起来曲折有致。2.小说插叙了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6分)3.葛亮说:“在这部小说里,我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常与变’放在了一个制点心的师傅身上。”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常与变”的表现。(6分)【答案】1.C2.①补充说明祖父与同庆楼的渊源和我与荣师傅相识的经历,交代我采访荣师傅的原因;②写出了同庆楼老字号的历史悠久和茶点很受欢迎;③写出了荣师傅热情随和、手艺高超的特点:④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行文富于变化。3.①作为广式点心传统手艺人代表,荣师傅用传统技艺给食客带来的享受和记忆是一种“常”;②荣师傅七十年来和同庆楼相依相伴,是一-种“常”;③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荣师傅从“小学徒”到“行政总厨”,再到幕后的“大金主”,见证了作为茶楼文化载体的同庆楼,九十六年来的风风雨雨,这是一种“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对满目烟火的广东茶楼的喜爱”错误,小说中说“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同庆楼并不能替换成广东的“茶楼”;“对老式茶馆的不喜”错误,这一点在小说中没有体现,小说中只说“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冷清”的评价不准确。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以及插叙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要回顾插叙的常见作用,如对情节的补充说明,使结构紧凑,补充背景资料,刻画人物形象等。\n然后分析插入的内容,即题干所说“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分析这一内容本身的特点,结合祖父旧文“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可知,这插入的内容补充说明祖父和同庆楼的渊源,可以看出同庆楼的历史悠久以及这里的茶点受人欢迎;结合接风的内容“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可知,这是补充说明“我”和荣师傅相识的经历,同时通过相识过程荣师傅的表现“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可以看出荣师傅的随和热情以及手艺的高超。接着看插入内容和上下文内容的关联。上文说“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插入部分可以看出“我”采访荣师傅的原因,同时也让文章的情节富于变化,内容更为充实。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特点,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常与变”的内涵。然后结合文中主人公荣师傅的表现以及经历来说明这“常与变”。所谓“常与变”指的是“固定和变化”。先看“常”。从文中来看,荣师傅是广式点心传统手艺人的代表,祖父在旧文中写过广式点心,重点写到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后来的“我”初到香港一下子就爱上了同庆楼,爱上了同庆楼的点心,连姑祖母都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由此可知,荣师傅制作点心的传统技艺给食客带来的享受和技艺是不变的,是“常”。再看“变”。结合“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可知,同庆楼和荣师傅的身份是变的,荣师傅从小学徒到行政总厨,再到幕后的大金主,这是变的,同庆楼历经三朝,最后被荣师傅承包,这是变的。八、【2022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分)品石做人曾宪涛小区是新小区,新上房的邻居们还都不熟悉,只能以貌取人。老孟皮黑,貌丑,便都瞧他不起,甚至爱理不睬。老孟是灵璧人,来彭城已三十多年。灵璧石天下闻名,被乾隆封为“天下第一石”。老孟虽离开家乡,但对家乡的石头情有独钟,且很有研究造诣颇深,被圈里人称为赏石专家。 \n彭城距灵璧很近,当地人都喜欢灵璧石。搬新居的邻居,不少人都想买块灵璧石摆在家里,所谓时(石)来运转。当知道了老孟的能耐,便转变态度与他套近乎,想请他帮忙买石。老孟也不计前嫌,来者不拒。高老师跟老孟一个单元,从没嫌弃过他,态度一如既往,只是对石头不感兴趣。倒是老孟主动找他,要帮他选块好石,说:“室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还说了番品石做人的高论:灵璧石无论深埋山中,还是尊坐厅堂,都镇定自若,不卑不亢,豁达从容,宠辱不惊,这也是做人的境界。高老师年轻,很容易被说动,双休日,两个人开车来到灵璧,老孟领着高老师进了一石农家,满院皆石。“老主顾来了,有新采的好石吗?”老孟高喊。石农看起来跟老孟很熟,忙过来引他们到一块满是泥土的石旁,指着说:“才送来的,看像不像麒麟?”高老师看半天也没看出麒麟,只是轮廓像老虎、狮子或什么怪兽。老孟问价钱,石农道:“老主顾了,别人一万,给你五千,这是块五彩石,稀有,品相质地都强,整好了能值几万。”高老师不太情愿,心说一个四不像咋值这么多钱。老孟看出他的心思,对石农说:“我们再看看,回头再谈。”石农便去招呼别人了。待石农走后,老孟对高老师神秘地道:“这石头你横过来看。”照老孟的指点,高老师果然看出一只凤,特别是老孟手指的凤头,简直惟妙惟肖。老孟悄悄说:“他是没看出,不然,甭说五千,五万也不卖,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你刚好又有个女儿,这只凤往客厅里一摆,真是没得说了。”老孟叫来石农,讨价一番,又便宜了五百。高老师对老孟感激又佩服。石头买回来,清洗打磨,做好底座,往客厅一摆,形神兼具,一只凤眼,栩栩如生,谁见了都赞叹不已。高老师有个初中时的同学自远方来,还带来个赏石高手朋友,是要去灵璧淘石头的。高手一见凤石,先是惊叹,细细端详后问:“什么价买的?”高老师说了价钱。高手摇头道:“不值,石头是动过手的。”指着凤头,“这是人工做出来的。”高老师一惊:“你看值多少?”“动过手就不值钱了,权当工艺品吧,也就两三百。”高老师脸色难看,半晌才说:“回头我问问老孟。”便说了老孟带他买石的经过。高手说:“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他不具备,也不能怪他。”高老师想起老孟也说过眼力的话,他帮好多人都买了石头,难道只自己这块看走眼了?他提出去看看别人家的石头,朋友和高手都同意了。\n先去了对门小成家,小成的石头花了三千元。高手看罢也说是动过手的。小成顿时拉长了脸,一块儿又去看其他几家,没想到高手都说是动过手的。大家就起了疑心,这就不能说是眼力问题了,怀疑老孟与石农有勾结。事后高老师见老孟几次想问,因为有了猜疑,反倒不好意思了。想起他那些品石做人的高论,感觉真是讽刺。邻居们从此不再找老孟买石,又跟先前一样白眼对他。还说人是一面相,咋就会信他呢?自认倒霉吧!看来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识人更要眼力。不知老孟知不知道这事,反正人不找他,他不解释。对别人的白眼,他似乎也习惯了,仍和当初一样,泰然处之。没过多久,小成带来一位外地客商,熟人介绍的,客商说公司修建花园,需要采购一批奇石,只要石头好,愿出大价钱。小成把他带到家里,没想到客商眼看中了他的石头,愿出更高的价钱。小成当然答应,又带他来看高老师那块凤石,客商竟出价一万。高老师想,碰上冤大头了,心中有些不忍,暗捅小成:“我想原价让给他算了,不亏就行。”小成摆手挤眼,事后说:“还有你这样的,愿打愿挨,玩石头全在眼力,咱又没骗他。”邻居们那些动过手的石头,竟全被客商以高出原价买走了。老孟还是帮他们赚了钱,但大家依然不肯原谅他,因为这不是他眼力的问题。那以后,高老师一直感觉做了亏心事,对不起冤大头,见老孟就来气。老孟却还跟原来一样,这天在门口遇见,硬塞给他一张报纸。高老师进了家门才打开报纸,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京都奇石拍卖会,一块酷似凤凰的灵璧石,竞拍出百万天价。他惊呆了,因为照片上的奇石,咋看都是他那块凤石,而拍主就是同学带来的那个赏石高手。他打电话给同学,同学在电话里说:“老同学,你不也赚了吗?有赚就行,想赚大钱,要有眼力呀!好啦,我叫朋友再给你些补偿。”高老师冷道:“不必!”便挂断电话。他在心里感叹,要看透这世界的人和事,真不知该要有怎样的眼力。再见到老孟,他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他又想起了老孟那些品石做人的话。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语言朴实,贴近生活。在生活化的语言场景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反映人生百态,耐人寻味。B.小说抑扬结合,富于变化。在高老师及邻居对老孟情感的变化中,展现了老孟这一平凡人物身上的闪光点。C.小说情节起伏,一波三折。从老孟被嫌弃到被套近乎,从老孟识石到高手骗石,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nD.小说构思巧妙,巧用回环。不同人物的对比,相同语言的回环再现,老孟对高老师前后不同的态度,使小说富有情趣。2.文中三处划线句都写到“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但含义却有所不同,请根据文意,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6分)3.小说以“品石做人”为标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人说本文的主人公是高老师,有人说是老孟,你认为是谁?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理由。(6分)【答案】1.D2.(1)第一处从老孟的角度,表明做事情须凭实力。老孟总能慧眼识石,靠的就是对石头的独到研究。现实告诉我们拥有真本事自身才能强大。(2)第二处从欺骗者的角度,暗含高老师等人不具备识石的眼力易被骗。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例子,我们应明辨是非,不要轻易被蒙骗。(3)第三处从受骗者的角度,邻居自认为看清了老孟的为人,真相却不是这样。生活也如此,不能通过表象识人,应理性思考。3.示例1:本文主人公是高老师。(1)情节上,全文以高老师的视角展开叙述,串联起了故事情节,高老师的角色不可或缺。(2)人物塑造上,全文对高老师着笔较多,通过他的遭遇反映人物的性格,他的形象具有代表性。(3)主题上,高老师在经历了玩石风波后,真正明白了“品石做人”的道理,凸显了主题。示例2:本文主人公是老孟。(1)情节上,老孟贯穿全文,从被嫌弃到被套近乎,从热情品石到被冷眼误会,众人对老孟的态度变化构成了小说的跌宕起伏;(2)人物塑造上,老孟的待人热情、镇定从容与豁达乐观,是文中塑造得最饱满的人物;(3)主题上,无论面对何种境况,老孟都坚定自己的原则与信条,是做人的榜样,凸显文章主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老孟对高老师前后不同的态度”说法错误,“不知老孟知不知道这事,反正人不找他,他不解释。对别人的白眼,他似乎也习惯了,仍和当初一样,泰然处之”“再见到老孟,他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从全文来看,老孟对高老师的态度前后是一致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中三处划线句都写到“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但都有不同含义,第一处划线句是在老孟带高老师去一石农家买石头时,老孟对高老师说的。这是从老孟的角度,说明有好眼力才能看出好石头,表明做事情须凭实力。老孟总能慧眼识石,靠的就是对石头的独到研究。现实告诉我们拥有真本事自身才能强大。\n第二处划线句是在高老师带他的初中同学和赏石高手鉴赏石头时高手说的,这是从欺骗者的角度,玩石头靠的是眼里,没有识石的眼力就会容易被骗,此句有暗含高老师等人不具备识石的眼力易被骗的意思。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例子,我们应明辨是非,不要轻易被蒙骗。第三处划线句出现在邻居们都相信那位高手的话,认为老孟欺骗了他们从而疏远老孟的时候,这是从受骗者的角度,邻居自认为看清了老孟的为人,以为老孟与石农有勾结,卖给了他们不好的石头,真相却不是这样。生活也如此,不能通过表象识人,应理性思考。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以“品石做人”为标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本文的主人公既可以是高老师,也可以是老孟。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标题“品石做人”既可以是指老孟带大家品石,体现老孟为人从容乐观,也可以是指以高老师为代表的邻居们和老孟品石,反映他们的性格。如果回答本文主人公是高老师,理由是:在情节上,全文以高老师的视角展开叙述,串联起了故事情节,高老师的角色不可或缺,主要情节是从老孟带高老师去买石头开始到高老师卖掉石头并意识到自己被高手所骗结束。在人物塑造上,全文对高老师着笔较多,通过他被同学和其带来的高手所骗的遭遇反映人物多疑的性格,他的形象具有代表性。在主题上,“他在心里感叹,要看透这世界的人和事,真不知该要有怎样的眼力”“再见到老孟,他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他又想起了老孟那些品石做人的话”高老师在经历了玩石风波后,真正明白了“品石做人”的道理,凸显了主题。如果回答本文主人公是老孟,理由是:在情节上,老孟贯穿全文,从“老孟皮黑,貌丑,便都瞧他不起,甚至爱理不睬”到“当知道了老孟的能耐,便转变态度与他套近乎,想请他帮忙买石”再到“邻居们从此不再找老孟买石,又跟先前一样白眼对他”,从被嫌弃到被套近乎,从热情品石到被冷眼误会,众人对老孟的态度变化构成了小说的跌宕起伏;在人物塑造上,“老孟也不计前嫌,来者不拒”“不知老孟知不知道这事,反正人不找他,他不解释。对别人的白眼,他似乎也习惯了,仍和当初一样,泰然处之”“再见到老孟,他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体现了老孟的待人热情、镇定从容与豁达乐观,老孟是文中塑造得最饱满的人物;在主题上,无论面对何种境况,老孟都坚定自己的原则与信条,是做人的榜样,像石头那样“镇定自若,不卑不亢,豁达从容,宠辱不惊”,凸显文章主旨。九、【2022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5分)如果猫会数数秦俑寒假回家,刚放下碗筷,冬生就到大伯家去看望祖母。几月不见,老人家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冬生嘘寒问暖一番,讲起他在奥运会做志愿者的事,眼见祖母身形消瘦,说话都没了力气,便退了出来。出到外头,大伯叹了口气,说:“不中用了,时好时坏的,净讲些胡话。”冬生鼻子一酸,正想说点儿什么,只听到豆子在一边喊:“爷爷,小叔,猫咪快生宝宝了。”豆子是堂兄春生家的孩子,刚满六岁。\n冬日的阳光懒懒地爬到了北墙根。冬生走过去,看到一只黑猫卧在草堆里,身体有些臃肿,一副似睡非睡的模样。豆子伸手过去,“喵”的一声,猫警觉地缩起身子。“外头冷,进屋去。”大伯过来拉起豆子,转头对冬生说,“回吧,得空多来瞧你奶。”过了几日,冬生娘炖了鸡汤,叫冬生盛一碗端过去。祖母精神头儿还是不好,喝了几口汤,自顾讲起胡话来:“地震了,要地震了……”冬生说:“地震都过去大半年了,咱平原地区,哪里会有地震。”“地都裂开了,该有多少人遭罪啊……”“是老鼠精,老鼠精又出来害人了……”“告诉你爹……多囤点儿粮食……”这样子,多半是难得大好了。冬生轻轻地摩挲着祖母的手背,嘴里念叨着“没事没事”。脑海里回想起小时候夜半惊梦,她也是这般安抚他的。祖母慢慢地平静下来,屋子外头传来几声清晰的猫叫声。“天该冷了,”祖母说,“你去将猫窝挪到屋里头。”“怕是要下雪了,猫穿着大毛袄子,不怕冷。”“想来是怀上崽了,猫崽子怕冷呢。”“那我去了。”冬生给祖母掖了掖被角,起身出去找豆子挪猫窝。猫似乎并不领情,叫唤着走开了。又过了几日,祖母被送到医院,过两日又接了回来。一家人都揪着心,掰着指头数日子,生怕她熬不过这个年。小年那天,大伯传话过来,说老人家怕是不中了。三伯、冬生爹和冬生先赶过去。一时半刻,春生和春生媳妇赶了回来,二姑一家也相继到了。堂屋里挤满了人,儿孙们依次过来告别,老人家似乎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竟比平时清醒许多。“娘,这是你最疼的老憨子(小儿子)。”大伯指着冬生爹说。老人家点了点头。“这是你幺孙冬生,和你最亲近,也最有出息的。”老人家又点了点头……“娘,你还想吃点儿啥?还有啥放心不下的?”二姑向前问道。老人家动动嘴,似乎有话要说。二姑将耳朵凑过去,听到老人家吐出来三个字——“你爹呢”,顿时红了眼圈,跪到地上,带着哭腔说:“娘呃,你是不是糊涂了?俺爹早没了,都走了四十多年哩!”老人家脸色暗淡下来,一口气始终提着,一时好一时坏的,一时又说想喝水。冬生忙去倒了一杯半温的水来。\n喝了水,老人家突然精神好转,四下看了看,问:“怎么没见老四老五?”“老幺我就在跟前,咱就四姊妹,哪来的老五?”冬生爹哽咽着说。见娘亲这么问,大伯、二姑、三伯也都抹起泪来。大伯是家里掌事的,将兄妹几个叫到里屋,一商量,老娘苦了大半辈子,临走还惦记着早逝的男人孩子,可不能叫她走得不舒坦,便叫春生冬生装两个叔伯。春生和冬生依言过去,大伯说:“娘,老四老五回来看你了。”春生和冬生叫了一声“娘”,老人家激动起来:“一家子总算齐了。”顿了顿,又打起精神问,“俺娘家没派人来?”二姑忙戳自己儿子后背:“娘,这是俺舅家孩子,快叫姑姑。”二姑家的表兄本就机灵,赶紧上前叫了一声“姑姑”。老人家沉默好一阵,说:“你们哄俺,俺娘家人讲的是阜阳话……”二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嗒吧嗒吧往下掉,嘴里像是念着词儿:“俺苦命的娘呃……那年闹饥荒,你阜阳的家人都没熬过来,还带走了爹爹和俩弟弟……他们可都在下边等着咱呢……”老人家没再说话,眼睛睁着,一行泪顺着眼角直往下淌。大伯后来说:“咱娘快三十年没哭过了,这一行眼泪流完,她这辈子的苦才算是受完了。”一家人正伤感,豆子忽然在外头放声大哭。媳妇们忙过去看,原来是家里的猫在北墙根生了崽,生六只死了俩。豆子看到,又是害怕,又是伤心。大伯母抱起豆子,唬道:“快别哭了,再哭,狼把子来背人了。”“我不要小猫咪死……它妈妈会难过的……”豆子还是哭着,说不出个囫囵话来。“傻孩子,猫又不会数数,怎么知道难过?”春生媳妇也过去帮忙哄。过了好大一会,外头安静下来,屋里传出二姑一声长长的哀号:“我的个苦命的娘呃——”哭声很快便淹没了这个黄昏。窗外,那场憋了一冬天的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尽量避开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冬生和大伯,通过祖母和众人的告别,通过整个家族氛围的营造等逐渐塑造祖母的形象。B.小说通过临终老人家“你爹呢”“怎么没见老四老五?”“俺娘家没派人来?”三问,使情节高潮迭起,表现了老人对生命的眷念。C.小说人物语言很有特色,对话多用口语,适量加入方言,如“老憨子”“狼把子来背人了”等,增加了地域色彩和烟火味儿。D.小说善用虚实,如实写大伯兄妹,虚写老三老四;实写临终告别,虚写小猫产崽。虚实结合,使文章语言简省,且拓展了作品的空间。\n2.本文有多处伏笔和照应,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3.小说多次穿插关于猫的叙写片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1.B2.①“眼见祖母身形消瘦,说话都没了力气”“不中用”为后文“小年那天,大伯传话过来,说老人家怕是不中了”及祖母的去世设伏。②大伯说的“时好时坏的,净讲些胡话。”为后文祖母“地都裂开了,该有多少人遭罪啊……”“是老鼠精,老鼠精又出来害人了……”“告诉你爹……多囤点儿粮食……”“怎么没见老四老五?”等设伏。③“冬生走过去,看到一只黑猫卧在草堆里,身体有些臃肿”“猫警觉地缩起身子”为后文猫生崽设伏。④“外面冷”“怕是要下雪了”为后文“窗外,那场憋了一冬天的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设伏。3.①使内容和标题呼应,构成文章的辅线,与写祖母的主线交错而行,使文章的叙事线索明朗清晰。②舒缓了叙事节奏,增加文章的美感。③扩大了作品的内涵,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趣味。④猫与人的相互呼应,由猫及人,写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写人,猫的对照对应,有助于塑造祖母的形象,彰显小说主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项“表现了临终老人对生命的眷念”错。文章旨在表现对亲情、对孩子永不能割舍的深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情节特点的能力。伏笔照应:文章的前伏与后垫相呼应,即“伏应”。写作中,作者在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即“预伏”,在后文对所伏进行呼应、说明或加深,即“照应”。找出文中相对应情节即可。①祖母状况的前后呼应。“眼见祖母身形消瘦,说话都没了力气”“不中用”为后文“祖母精神头儿还是不好”“小年那天,大伯传话过来,说老人家怕是不中了”及祖母的去世设伏。②对祖母侧面叙述与正面描写的前后呼应。写大伯说的“时好时坏的,净讲些胡话”为后文祖母“地都裂开了,该有多少人遭罪啊……”“是老鼠精,老鼠精又出来害人了……”“告诉你爹……多囤点儿粮食……”\n“怎么没见老四老五?”“俺娘家没派人来?”等设伏。③小猫前后状况的呼应。豆子在一边喊:“爷爷,小叔,猫咪快生宝宝了。”“冬生走过去,看到一只黑猫卧在草堆里,身体有些臃肿”“猫警觉地缩起身子”为后文猫生崽设伏。④环境描写的前后呼应。“外面冷”“怕是要下雪了”为后文“窗外,那场憋了一冬天的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设伏。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文章题目是“如果猫会数数”,文中,关于猫的叙写片段既呼应了题目,又使内容顺利展开,构成文章的辅线,写猫的臃肿,猫的叫声,猫下小猫崽,小猫崽的死亡……与写祖母的主线交错而行,使文章的叙事线索明朗清晰。祖母病重将死本是很沉重的话题,其间加上对猫的一系列生存状态的描述,舒缓了叙事节奏,增加了文章的美感。祖母对将产子的黑猫的怜惜,挪窝时黑猫的坚持,猫仔的死亡等内容,扩大了作品的内涵,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趣味。祖母爱猫,怜惜猫,和猫能捉老鼠保护粮食有关,和祖母重视粮食操心一家老小的吃饭紧密相关,猫不愿挪窝和要保护猫仔有关,而祖母一生一直到临终都惦念着自己的孩子们。所以写猫与人的相互呼应,由猫及人,写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写人,这有助于塑造祖母的形象,彰显小说主题。十、【2022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5分)爱心超市侯发山在华龙电器店庆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领导安排我给叶岭村送一批捐赠物资,有米,有面,有油,当然,也有电器。其中的洗衣机,我决定送给王大爷。叶岭村是革命老区,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战的胜利,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新中国的成立,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社会各界,包括我们华龙电器,没少往这里送温暖。而且,每次领导都安排我来。所以,我对叶岭村的情况比较熟悉。王大爷一家四代都是军人:他的爷爷是个八路军,参加过抗日战争;他的父亲是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战争;他自己也当过兵,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他儿子后来也当了兵,没想到在一次抗洪抢险牺牲了。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儿媳妇撇下孙子改嫁了。王大爷老两口带着小孙子生活。如今,他的小孙子在读博,家里就剩下王大爷和老伴儿。上个月来他家时,发觉他家缺台洗衣机。我去之前给叶书记打了个电话。我一到村口,叶书记便早早候在那里。他已经知道我此行的目的,说:“牛科长,谢谢咱们华龙电器!把东西都卸到‘爱心超市’吧。”\n叶岭村的“爱心超市”我知道,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捐赠的物品,还有一些村民把家里不用的东西,衣服被褥,锅碗瓢盆,啥都有,都送到这里来。若是哪位村民有需要,可以自己来挑选,不需要付钱,故而称“爱心超市”。超市的服务员是村里的老党员,也不要村里支付工资。我迟疑了一下,说其他东西都可以给超市,想把洗衣机直接捐给王大爷。叶书记笑了笑:“王大爷不会要的。”我怔了一下,说:“不会吧?”“王大爷去赶集了。不信你打电话问问。”我本想给王大爷一个惊喜,所以没提前联系,我摸出手机拨通了王大爷的电话,等我把意愿表述清楚,果然听到王大爷说:“小牛,我就是在家也不能要……你把东西放到‘爱心超市’吧。”我有些失望,又有些无奈,临走时,我对叶书记说:“叶书记,洗衣机给了别人或许用处不大,但对王大爷一家很有帮助。”“这就看王大爷的了。”叶书记狡黠一笑,说了一句我摸不着头脑的话。三个月后,我又去了叶岭村。叶书记去省里领奖了,没在村里,我直奔王大爷家。王大爷没在家。王大娘告诉我:“你大爷扫路还没有回来。“扫路?村里的道路?”我问道。王大娘“嗯”了一声。我知道,叶岭村是方圆左近有名的文明村,村中所有的道路都是村民义务打扫的。王大爷七十多了,却还义务扫路,实属难得。王大娘说:“‘爱心超市’里有台洗衣机,俺想要,所以他得赶紧挣。”老人一句话把我给说糊涂了。他们还没拿到洗衣机?怎么扫路也不义务了?我问道:“大娘,给村里扫路有报酬?”王大娘点了点头。我追问了一句:“‘爱心超市’的物品也不是想要就能要的?”王大娘重复一下刚才的动作,点了点头。叶书记啊叶书记,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弄虚作假吗?你不是千年的狐狸怎么玩起聊斋了?!若是外界那些爱心人士知道真相,热乎的心怕是会比冰棍还要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当即决定到“爱心超市”看一看。我进了“爱心超市”,一位戴着红袖章的大娘笑脸相迎:“欢迎光临!请问您需要什么?”“我,我随便看看。”我瞅着货架,发现一个个商品上面都贴有标签,标的数字大小不等,有的标“50”,有的标“100”,有的标“300”……那台洗衣机还在,标明“460”!我问“红袖章”:“大娘,这台洗衣机能给我吗?”\n“红袖章”摇摇头,说:“这台洗衣机王明大叔已经订下了,他还没攒够。”王明就是王大爷的大名。我冷冷地说:“叶书记也真会赚钱,我们捐的东西,他倒在这里兜售起来了。”“红袖章”笑了,说:“对不起,我没给您说清楚。过去这里的东西可以随便拿,现在都得用积分兑换,不花钱。这都是叶书记的主意。”“积分?”“红袖章”解释道:“在俺们村做好事做善事可以得到积分,扫一次路得2分,婚事俭办得16分……看看这个。”说着话,她递给我一个“价目表”。我接过一看,上面写着:见义勇为一次20分,拾金不昧(物品价值100元以下,2分;100元至200元,3分。以此类推),帮助孤寡老人一次2分,获得县市级奖励一次60分,获得省级奖励一次80分,获得国家奖励一次120分等等。“红袖章”继续说道:“村委有人专门统计这些分值,你手里有了分值,才能来这里换东西,多少分换相应分值的物品。王明大叔为了得到这台洗衣机,起五更搭黄昏,听说挣三百多分了……”叶书记啊叶书记,真有你的!我感慨不已。感慨之余,我心里有了想法,打算回去了给领导提个建议,华龙电器以后的捐赠是不是可以效仿一下叶岭村的作法?(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大爷拒绝了直接捐赠的洗衣机,选择做好事攒积分去“爱心超市”兑换,这表现了他的善良。B.小说中对话较多,多使用日常口语,“挂羊头卖狗肉”“起五更搭黄昏”等俗语的使用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C.小说中的“红袖章”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红袖章代指戴着红袖章的大娘,突出了人物特征,语言幽默。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来刻画叶书记的形象,将“我”和叶书记的形象做了对比。2.小说两次写到“叶书记啊叶书记”,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答案】1.D2.①第一次感叹是在“我”知道“爱心超市”没有把洗衣机给王大爷家,并且以为“爱心超市”中的捐赠物品都被拿来售卖之后,表达了“我”对叶书记的不满。②第二次感叹实在“我”得知真相后,明白叶书记让叶岭村村民攒积分兑换“爱心超市”中的捐赠物品是为了鼓励村民们做好事回馈社会,表达了“我”对叶书记的赞赏。\n3.①人物形象上,“我”对叶书记的做法赞叹不已,侧面塑造了叶书记大胆创新、管理有方的形象。②小说结构上,结尾再次提到华龙电器的捐赠,与小说开头形成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严谨。③小说主旨上,“我”打算建议公司消防叶岭村的做法,是对“爱心超市”赞积分换物品这一行为的认可,更是对爱心的延续,升华了小说的主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将‘我’和叶书记的形象做了对比”错误。叶书记的做法启发了我,二者都是在为百姓做好事。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①第一次是捐赠三个月之后,“我”又去了叶岭村,知道王大娘为了“爱心超市”里面那台洗衣机,王大爷去村里扫路,以为“爱心超市”中的捐赠物品不再像从前那样想要就要,而是被拿来售卖之后,“我”的感叹,表达了“我”对叶书记的不满。②第二次感叹是在“红袖章”给我进行了解释,“我”明白了做好事可以分到积分,然后用积分来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不是需要钱,当我得知这一真相后,我明白了叶书记的良苦用心,叶书记想让叶岭村村民通过攒积分兑换“爱心超市”中的捐赠物品的方式鼓励村民们做好事回馈社会,所以我这一次的感叹表达了“我”对叶书记的赞赏。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的主人公是叶书记,文章结尾说到“我”的感受,“我”对于叶书记的做法感慨不已,并且叶书记的做法让我受到启发,说明“我”对叶书记做法的赞同,从而从侧面塑造了叶书记大胆创新、管理有方的形象。文章开篇说到在华龙电器店庆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领导安排我给叶岭村送一批捐赠物资,而在文章的结尾又说到我心里有了想法,打算回去了给领导提个建议,华龙电器以后的捐赠是不是可以效仿一下叶岭村的作法?结尾和开头形成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严谨。小说写到叶书记让叶岭村村民用攒积分兑换“爱心超市”中的捐赠物品的方式鼓励村民们做好事回馈社会,结尾说到“我”打算建议公司消防叶岭村的做法,这既是对“爱心超市”赞积分换物品这一行为的认可,更是对爱心的延续,升华了小说的主旨。十一、【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齐老太太冯骥才齐老太太有滋有味住在西城一个小院里。老头死了后,就一个念想——家别散了。\n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闺女老三没出嫁,两儿子老大老二虽然都成了家,还全住在家里,守着老娘。老娘心里一幅幅画。一家人在这院子里春天栽花种草,夏天纳凉说话,秋天举竿打枣,冬天扫雪堆人。平时全家围着摆在堂屋正中一张方桌,一日三餐,虽无山珍海味,却有荤有素,有饭同吃,有福同享。闲时老太太叫来老三和两房儿媳妇陪她打打牌。孙男娣女们在院里玩耍。齐家人全都本分平和,彼此没斗过气、拌过嘴、红过脸。老太太说自己活在天堂里。可等到将来哪一天自己上了西天,想这个家,怎么办呢?说到这儿就掉眼泪了。打牌是老太太平生一大好。可是她七十岁后,打多了便要歇一会儿。几个孩子便在堂屋一角,给她支了一张软榻,她累了,就倚在榻上伸伸胳膊腿儿,有了精神招呼闺女媳妇接着再来。反正全家人对老太太一呼百应,只顺不呛,每天最后一把牌都要叫老太太胡。齐老太太的两房媳妇人都不错。平时,丈夫出去干活,都在家中料理杂事,哄孩子玩,一人一天轮流做全家的饭菜,还一起伺候婆婆,陪着玩牌。玩牌对谁都是乐事,一边玩,一边说闲话、吃零嘴、喝茶;玩牌不玩钱没劲,可这家人的钱都不多,赢输也不过三五个铜子儿,大半都“输”给了老太太。玩牌时,老太太爱在身边放一把痒痒挠子,她只要等牌胡,后背就痒痒;闺女老三有个小圆镜,时不时照一下自己;大儿媳爱放一盒洋烟,烟瘾上来憋急了,抽几口;二儿媳特别,总把手上一个金戒箍摘下来,放在一块手帕上,她怕洗牌时总磨这戒指。她是穷人家的闺女,这金戒指是她当年最金贵的陪嫁。虽然只是一个圆箍,没做工,但够粗,颜色很正。天天打牌,这戒指天天放在她右手一边。可是一天,她抽空去灌暖瓶回来时,忽然“哟”一声,戒指没了。她找,别人帮她找,桌上地下找,一遍遍找,居然就找不着了。老太太说:“甭急,自己家还会丢东西,细找找。”二儿媳就这一件宝贝,丢了自然心急,还有火,忍不住冒出一句:“就出去灌水这一眨眼的功夫,光天化日的怎么会没,除非闹鬼了。”丢东西的事一出来,本来就叫在场的人心里发毛。大儿媳有点沉不住气,说:“哎哟二妹,我挨着你,你说闹鬼,可别是说我拿的。”二儿媳说:“你干嘛往你身上揽,我能说谁,只能怪我不该把这么值钱的东西撂在桌上。”其实这都是些着急的话,可现在你一句我一句,就都是往火上浇油了。话再说下去,就会呛起来。齐家从来没过这种事,最坐不住的是老太太。她脸色像张纸,忽然双手把桌子一推,这么大年纪,居然推出半尺远。她大声说:“现在谁也别出屋,你们给我翻箱倒柜地找,相互别客气,搜身!我不信找不出来。我不信我齐家——关着大门会丢东西!”老太太头一遭发火!\n大伙乖乖地按照老太太的话做。把屋里从明面到暗处,再到犄角旮旯,每一寸地界全都细细找过,连老太太歇身的软榻也拉出来,翻一个儿。姑嫂相互之间,头一次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搜身。那一瞬,齐老太太把双眼闭上,好像死了一样;她心里觉得这个家该是好到头了,要毁了。无论这戒指在谁身上,一翻出来,全是给这家捅上一刀。可是奇怪的是,戒指还是没影儿。连条案上的花瓶全扣过来,还能跑到哪去?真还是应了二儿媳那句话——除非闹鬼了!闹不闹鬼不知道,反正一股阴气从此罩住了齐家。先前那股子劲没了。人人各有心事,相互之间没话;若是说话,也是没话找话,若是笑笑,全是作假。谁知谁怎么想的?老太太的牌局还摆,却打不起劲儿来。一天老太太忽然“哗啦”一声把牌全推倒了,阴沉着脸说:“我气力不济了,打不下去了。”就此停了牌局。牌局一停,齐家冷清了一大半。老太太心里那些画儿,也就一幅幅扯下来。谁也不知该怎么把这局面掰回来,反正那金戒指找不回来,事情就过不去。可是一天晚饭后,老太太趁着全家都没离开饭桌,忽然对大家说:“我要跟你们说一件事。你们听好了!二媳妇那戒指的事你们别再瞎猜,戒指是我拿的!我有急用。你们也甭问我拿去干什么用了。回头我会想办法把这事圆上。”老太太这话像晴天打雷,全家脸对脸看着,不敢相信。可是,老太太一辈子没说过半句谎,她的话从来不会掺一点假。不论她说什么,大家全信。再说老太太的话也有道理,丢戒指那天,人人都搜了身,没搜身的只有老太太本人。当时谁也不会去搜她呀。如果不是她拿的,好好一个金戒指跑哪儿去了?如果是她拿了,怎么拿的?拿去干嘛用了?老太太不说,没人敢问,也没人敢议论。可是从此,不知不觉对老太太的感觉就变了,她怎么能偷自己儿媳妇的东西呢?想都不敢想。素来对老太太的敬意,自然少了几分。这一切,老太太嘴里不说,心里有数。虽然她把事情的真相撩开,彼此的猜疑和别扭没了,可是从此她在这家里老老少少眼中,脸上没光,说话差劲,身子矮了半截。人就一下子老下去许多。往后很少出屋了,吃饭都是叫老三把饭菜端到里屋,不愿别人看到她。她是不是没脸见人?一年多后,老太太过世。齐家办过丧事,整理正房。当拆掉堂屋一角的软榻清扫地面时,老三忽然发现地砖缝里有个东西亮闪闪,她有点奇怪,蹲下来,从头上拔下簪子把这东西拨出来一看,大声叫喊兄嫂,大家过来一瞧,全都大吃一惊!原来就是那只丢失的金戒指,原来它一直好好地呆在这儿!在丢戒指那天,这地方也都找过,只是因为那时是下晌,屋里没有阳光,自然看不到。现在是晌午,一道阳光射进来,正好照在这砖缝之间,金戒指便灿然夺目地重回齐家。老三流着泪对着这戒指说:“你干嘛躲在这儿了,你要了我娘的命啊!”这家人想到老太太,不知不觉全都淌下泪来。(有删节)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人物为标题,文字简洁,交代了主要写作对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写金戒指是二儿媳最金贵的陪嫁,为下文写她丢戒指后着急上火言语不当做了铺垫。C.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事铺陈,不加渲染,以白描手法为主,三言两语就已栩栩如生。\n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且具有天津地方特色,如“甭急”“撂桌上”等等。2.戒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加以简析。(6分)3.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系列,“俗世”之“俗”和“奇人”之“奇”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B2.(1)推动情节发展。戒指的丢失牵动着齐老太太一家和谐氛围的变化,促使齐老太太做出“自供”的决定,推动着情节一步一步向前发展。(2)丰富人物形象。齐老太太因戒指丢失家庭氛围骤变而做出“自供”的决定,彰显出其忍辱负重、独当家难的大仁大义。(3)戒指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齐老太太家人由和谐生隔阂,齐老太太由和蔼可亲到头遭发火并停了牌局,齐家人由对齐老太太的尊敬信任到齐老太在他们心中“矮了半截”,皆是由戒指引起。3.俗:“俗”之一,体现在人物是世俗的平凡之人,住在小院里,过着平凡日子。“俗”之二,体现在市井生活的人情人性,有其乐融融,也会因丢东西而产生隔阂分歧,实实在在,有笑有泪。奇:“奇”之一,体现在齐老太太作为一家之主,不求富贵显达,将家庭和睦看的至高无上。“奇”之二,体现在齐老太太用“打牌”的方式凝聚人心,促进家庭和睦。“奇”之三,体现在齐老太太为了一家和谐而忍辱负重,独担“罪过”,可敬可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项“为下文写她丢戒指后着急上火言语不当做了铺垫”错误,写金戒指是二儿媳最金贵的陪嫁,是对下文情节的暗示,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二儿媳丢戒指后着急上火言语不当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据此,此处“金戒指”应是“埋下伏笔”。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物象作用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此题考查对物象作用的分析,物象的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件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n从情节上来看,根据文本前四段“本分平和,彼此没斗过气、拌过嘴、红过脸”可以看出,齐老太太一家氛围和谐;第九段“话再说下去,就会呛起来”,因丢了戒指,齐老太太一家发生了矛盾;第十一段“老太太头一遭发火”,老太太也因为丢戒指事件而着急;第十四段“老太太心里那些画儿,也就一幅幅扯下来”,可以看出,齐老太太一家氛围已经出现了嫌隙;第十六到第十八段齐老太太“自供”,家庭氛围冷到了极点。由此可以看出丢戒指的事件牵动了齐老太太一家氛围的变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文章开篇塑造了一个安享晚年的幸福的老太太的形象,矛盾发生时有威严的老太太形象,再到“自供”时有忍辱负重、独当家难、大仁大义的形象。通过丢戒指事件能够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化。从线索角度来看,本文围绕丢戒指事件,发生了三种变化:第一种是家庭氛围的变化,由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变成有嫌隙的家庭氛围;第二种是老太太的性情的转变,由和蔼可亲到发火;第三种是对老太太的态度发生转变,由对老太太的话深信不疑的尊敬信任到在后辈心中“矮了半截”。戒指是线索,也是矛盾冲突的焦点。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读清题干要求“‘俗世’之‘俗’和‘奇人’之‘奇’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因此只要找到文中体现“俗”和“奇”的地方即可。“俗”之一,体现在:“老娘心里一幅幅画。一家人在这院子里春天栽花种草,夏天纳凉说话,秋天举竿打枣,冬天扫雪堆人。平时全家围着摆在堂屋正中一张方桌,一日三餐,虽无山珍海味,却有荤有素,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描绘了一幅平凡小日子的图景,是普通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俗”之二,体现在本文叙事时不仅仅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其乐融融的时候,但是在丢戒指后也会产生隔阂嫌隙,“其实这都是些着急的话,可现在你一句我一句,就都是往火上浇油了”,符合现实生活,写出了市井生活的人情人性。“奇”之一,体现在“老头死了后,就一个念想——家别散了”“老娘心里一幅幅画。一家人在这院子里春天栽花种草,夏天纳凉说话,秋天举竿打枣,冬天扫雪堆人”,说明老太太作为一家之主,不求富贵显达,很看重家庭和睦。“奇”之二,体现在“齐老太太的两房媳妇人都不错。平时,丈夫出去干活,都在家中料理杂事,哄孩子玩,一人一天轮流做全家的饭菜,还一起伺候婆婆,陪着玩牌。玩牌对谁都是乐事,一边玩,一边说闲话、吃零嘴、喝茶;玩牌不玩钱没劲,可这家人的钱都不多,赢输也不过三五个铜子儿,大半都‘输’给了老太太”可见,老太太用“打牌”来促进家庭和睦,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奇”之三,体现在“我要跟你们说一件事。你们听好了!二媳妇那戒指的事你们别再瞎猜,戒指是我拿的!我有急用。你们也甭问我拿去干什么用了。回头我会想办法把这事圆上”,可以看出齐老太太希望用“自供”的方式能换回一家的和谐,为了一家和谐而忍辱负重。十二、【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日内瓦湖畔的插曲(奥)茨威格一九一八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渔夫在日内瓦湖面上发现了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渔夫惊骇地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用渔网遮盖住他的下身。这个人用一种陌生的语言答话,这种语言和渔夫说的没有一个字相同。渔夫们的家室都在岸边守望自己的男人,可她们一看出在渔网里的竟是一个一丝不挂的男人时,便慌乱地四下逃散。出于战争期间的直觉和丰富的经验,村长立刻觉察出这个人一定是个逃兵。从湖对岸法国那边游到这里来的。可是这种一本正经的审问很快就失去了严肃的意义和应有的价值,这个男人(在此期间有几个居民掷给他一件上衣和一条粗布裤子)对任何问题只是疑问似的畏怯而含混不清重复地说:“露西亚?露西亚?”村长对此感到有些恼火。这个湿滴滴的、光着大腿的男人一声不响,那对明亮的眼睛由于失望而变得黯淡无光,他那高耸的肩膀像是在重压之下垂了下来。这条被捕捞上来的“人鱼”被安置在就近的一座旅馆里。在单调的日子里,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一些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所有的人都谈论他,高兴地在他周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终于,有一个曾在外国待过并能说多种语言的饭店老板来到这个惶恐不安的人身边,轮换用德语、意大利语、英语,而最终用俄语问话。刚一听到家乡话,这个惶恐不安的人就抽搐了一下,他那善良的面孔堆起一片宽厚的笑容,镇静而直率地谈起他的全部经历。他在俄国打仗,可有一天,他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装进军车,走了好远好远,最后他们在一个地方登陆,然后向一个山丘冲了上去,随后他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冲锋一开始他的腿上就中了一弹。听众马上就知道了,这个逃兵是越过大半个地球来到法国前线的俄国军团的士兵。这个性情随和的俄国人,面带半是宽厚半是狡黠的微笑说,他的伤还没有好,就问护士,俄国在什么地方,护土把方向指点给他,他通过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大体确定了方向,于是就偷偷地溜了出来,夜间走路,白天躲在干草堆里逃避巡逻兵。吃的是采到的浆果和讨来的面包,走了十天,最终他到了湖边。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他明天就可以到家。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先是唤起了一阵哄堂大笑,可随即这笑声变成了同情。每个人都塞给这个东张西望、显得手足无措、可怜巴巴的人一两个铜板或几张纸币。\n由于这个人的无知无识,他对自己的身世,除了知道名字叫鲍里斯之外,几乎毫无所知;而对自己的家乡,他只能极为混乱地描画个大概,他是麦舍尔斯基公爵的农奴,他同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住在离大湖有五十俄里的地方等等。一些人开始争论起来,有些人认为应当把他交给伯尔尼的俄国领事馆,可另一些人怕这样做他会被重新送回法国;警官在权衡是该把他当作逃兵还是当作一个无证件的外国人来对待。一个法国人叫了起来,人们对这个可怜的俄国兵不该这样顾虑重重,他可以劳动或者遣送他回去;两个妇女激烈地反对说,他的不幸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让人背井离乡到外国打仗,这才是一种犯罪。这时突然一位老先生断然表示,他愿为这个人付八天的生活费用,这期间行政当局应同领事馆进行交涉达成协议。这个逃亡者动也不动地凝视着老板的背影,一度明亮的脸色又阴沉下来。他眷恋的目光直到老板的背影消逝在位于高处的饭店才垂了下来,对其他人则望也不望。他整个上午蜷缩在旅馆睡房桌旁动也不动地茫然地坐在那里。中午吃饭的时候,饭堂里集聚着一大群人,笑语喧哗,可他一个字也不懂。他的双手哆嗦起来,几乎连用勺子舀汤都舀不出来。蓦地,两行粗大的泪水簌簌滚下,沉重地落在桌上。其他人看到他流泪,一下子就静了下来。直到傍晚,他突然立起身来,像只野兽似的顺着路向那座饭店走去。在饭店的入口处,他犹如半截枯树,僵直、黑黝黝地竖在那里。当老板向他打招呼时,他那阴沉沉的脸上才又泛起少许的光泽。“你要做什么,鲍里斯?”老板亲切地问道。“请您原谅。”这个逃亡者讪讪地说,“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回家。”“当然喽,鲍里斯,你可以回家。”被问者微笑着回答说。“明天行吗?”这下子,笑容从他脸上消逝了。“不行,鲍里斯,现在还不行。得战争结束才可以呐。”“那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战争结束?”“上帝才知道。”“很远吗?”“很远。”“得走许多天?”“许多天。”“先生,我还是要走!我身强力壮。我不会累的。”“你没法走的,鲍里斯。这中间还有国境。”他固执地一再说:“我会游过去的。”这使老板感到难过啊,他和蔼地解释说:“不行,鲍里斯,这不行啊。国境,就是另一个国家。他们不会让你过去的。”“可我并没有得罪他们啊!我早就把我的枪扔了。我哀求他们,看在基督的份上,为什么不能让我去我老婆那里?”老板感到一阵揪心的痛苦。“他们不会放你过去的,鲍里斯。现在人都不再听基督的话了。”\n“那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总不能呆在这里啊!这里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这你可以学会的,鲍里斯。”“不,先生,”俄国人垂下了头,“我学不会。先生,他们总不能禁止我回到我老婆、回到孩子跟前去呀!我现在不再是个大兵了!”“他们还会要你当兵的,鲍里斯。”“是沙皇?”他欣喜地问道,由于期待和敬畏而浑身颤抖。“没有沙皇了,鲍里斯。人们把他推翻了。”“没有沙皇了?”他愁眉不展地望着老板,目光中的最后一丝光泽消逝了。“我已经等了好长时间了!这儿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他固执地重复说。“我在这儿不能过活!帮帮我,先生!”“我无法帮你,鲍里斯。现在没有人能帮助别人。”他俩站在那里,面面相觑。鲍里斯转动手上的帽子。“那他们为什么把我从家里弄出来?他们说,我得保卫俄国,保卫沙皇。可是俄国离这儿那么远,你刚才说,他们把沙皇……您怎么说的?”“推翻了。”“推翻了。”他懂也不懂地重复了这个词。“我现在怎么办,先生?我得回家!我的孩子在喊我。”“我无法帮助你,鲍里斯。”俄国人把头垂得越来越低,突然间他闷声闷气地说:“谢谢你,先生。”随后转身走开了。他慢步顺路而下。老板长时间地望着他的背影,看到他没有回到旅馆,而是向湖边走去,感到十分奇怪。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回到自己饭店里去。翌日清晨,那个渔夫找到了一具溺死者的赤裸裸的尸体。裤子、帽子和外套一丝不苟地摆在岸边。关于这件事做了一份记录;由于不清楚这个陌生人的姓名,只在他的坟墓上竖了一个简陋的十字架,现在整个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插满了这样的十字架。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鲍里斯的悲惨遭遇成了发生在“日内瓦湖畔的插曲”,小说标题既是故事的主线,又表达了对当地村民的反讽与抨击,深化了作品主题。B.人们对如何安排鲍里斯进行了激烈的针锋相对的争论,决定了鲍里斯最终的悲剧结局,同时暗示了小说的宏大主题。C.鲍里斯在急切询问如何回家时,得知了沙皇被推翻的消息,小说采用小段落叙写他与饭店老板的对话,承转迅疾的节奏表现了鲍里斯的焦虑与无助。\nD.小说从一个黄昏写起,结尾写了清晨坟墓上简陋的和遍及欧洲的十字架,这种首尾遥相呼应,突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2.你认为鲍里斯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分析鲍里斯死亡前的心理活动。(6分)3.有人这样评论茨威格的小说,“正是抱着这种对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乱世里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茨威格)才选择了这种表现形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6分)【答案】1.B2.死亡原因:沙皇被推翻,思念家乡,同时自己又无路可走。心理状态:鲍里斯得知沙皇被推翻,而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办,十分震惊与迷惘;鲍里斯“听到”孩子在呼唤自己回家,而自己无路可走,又得不到饭店老板的帮助,感到无助与无奈;从最后的神态、语言与行为看,鲍里斯内心充满了对命运无助的挣扎,更充满了失望和决绝。3.小说通过叙述普通士兵鲍里斯在战争中的遭遇,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家破人亡的侵害的控诉,以及对一个普通人在巨大社会动荡中的无所适从的同情,对抱持的价值观遭到社会变动冲击后如何立身的思索。小说通过正面描写鲍里斯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态变化,结合小村中的人们把他的到来当做一件有趣的插曲,参观与讨论,提供无意义的帮助的侧面描写,写了鲍里斯的痛苦遭遇,以小见大,表现了战争中普通人的悲惨命运以及无助迷惘的精神状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项“人们对如何安排鲍里斯……争论,决定了鲍里斯最终的悲剧结局”错。决定了鲍里斯最终的悲剧结局的是战争,而不是人们对鲍里斯的安排的争论。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1)分析鲍里斯死亡的原因:根据小说中鲍里斯和饭店老板的对话——“不行,鲍里斯,现在还不行。得战争结束才可以呐。”“你没法走的,鲍里斯。这中间还有国境。”“不行,鲍里斯,这不行啊。国境,就是另一个国家。他们不会让你过去的。”“可我并没有得罪他们啊!我早就把我的枪扔了。我哀求他们,看在基督的份上,为什么不能让我去我老婆那里?”“我总不能呆在这里啊!这里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他们总不能禁止我回到我老婆、回到孩子跟前去呀!我现在不再是个大兵了!”“没有沙皇了,鲍里斯。人们把他推翻了。”“我现在怎么办,先生?我得回家!我的孩子在喊我。”“那个渔夫找到了一具溺死者的赤裸裸的尸体。裤子、帽子和外套一丝不苟地摆在岸边”,由此可知,鲍里斯死亡原因是当他听饭店老板说沙皇已经被推翻,自己还不能回到家乡,回到老婆和孩子们的身边,他非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时他又感到自己无路可走。\n(2)分析鲍里斯死亡前的心理活动:根据“‘没有沙皇了?’他愁眉不展地望着老板,目光中的最后一丝光泽消逝了”可知:鲍里斯得知沙皇被推翻,而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办,十分震惊与迷惘。根据“我现在怎么办,先生?我得回家!我的孩子在喊我”“我无法帮你,鲍里斯。现在没有人能帮助别人”,以及饭店老板一再说无法帮助他可知,鲍里斯“听到”孩子在呼唤自己回家,而自己无路可走,又得不到饭店老板的帮助,感到无助与无奈。根据“‘没有沙皇了?’他愁眉不展地望着老板,目光中的最后一丝光泽消逝了”“他固执地重复说。’我在这儿不能过活!帮帮我,先生’”“俄国人把头垂得越来越低,突然间他闷声闷气地说:‘谢谢你,先生。’随后转身走开了”“他慢步顺路而下。老板长时间地望着他的背影,看到他没有回到旅馆,而是向湖边走去”可见,从最后的神态、语言与行为看,鲍里斯内心充满了对命运无助的挣扎,更充满了失望和决绝。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1)根据“这条被捕捞上来的‘人鱼’被安置在就近的一座旅馆里。在单调的日子里,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一些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所有的人都谈论他,高兴地在他周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他明天就可以到家。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先是唤起了一阵哄堂大笑,可随即这笑声变成了同情。每个人都塞给这个东张西望、显得手足无措、可怜巴巴的人一两个铜板或几张纸币”“有些人认为应当把他交给伯尔尼的俄国领事馆,可另一些人怕这样做他会被重新送回法国;警官在权衡是该把他当作逃兵还是当作一个无证件的外国人来对待。一个法国人叫了起来,人们对这个可怜的俄国兵不该这样顾虑重重,他可以劳动或者遣送他回去;两个妇女激烈地反对说,他的不幸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让人背井离乡到外国打仗,这才是一种犯罪。这时突然一位老先生断然表示,他愿为这个人付八天的生活费用,这期间行政当局应同领事馆进行交涉达成协议”可知,侧面描写小村中的人们把鲍里斯的到来当做一件有趣的插曲,参观与讨论,以及村人给他提供无意义的帮助,通过鲍里斯的痛苦遭遇,以小见大,表现了战争中普通人的悲惨命运。(2)根据“可我并没有得罪他们啊!我早就把我的枪扔了。我哀求他们,看在基督的份上,为什么不能让我去我老婆那里”“我总不能呆在这里啊!这里的人不懂得我,我也不懂得他们”“他们总不能禁止我回到我老婆、回到孩子跟前去呀!我现在不再是个大兵了”“他愁眉不展地望着老板,目光中的最后一丝光泽消逝了”“我现在怎么办,先生?我得回家!我的孩子在喊我”“他没有回到旅馆,而是向湖边走去”“那个渔夫找到了一具溺死者的赤裸裸的尸体。裤子、帽子和外套一丝不苟地摆在岸边”可知,小说通过对鲍里斯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态变化的正面描写,表明作者对无助、迷惘的普通士兵的同情,控诉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n(3)根据“出于战争期间的直觉和丰富的经验,村长立刻觉察出这个人一定是个逃兵。从湖对岸法国那边游到这里来的”“这个逃兵是越过大半个地球来到法国前线的俄国军团的士兵”“他的伤还没有好,就问护士,俄国在什么地方,护土把方向指点给他,他通过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大体确定了方向,于是就偷偷地溜了出来,夜间走路,白天躲在干草堆里逃避巡逻兵。吃的是采到的浆果和讨来的面包,走了十天,最终他到了湖边”“他是麦舍尔斯基公爵的农奴,他同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住在离大湖有五十俄里的地方等等”可知,这篇小说叙述了一名叫鲍里斯俄国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遭遇,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家破人亡的侵害,作者同情一个普通人在巨大社会动荡中的无所适从,并对抱持的价值观遭到社会变动冲击后如何立身的思索。十三、【2022届云南省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红岩(节选)罗广斌杨益言“五十七……五十八……”寒风细雨中,守望在女牢门边的人们,在黑暗中仰头看天,仔细分辨着飞机越过高空的嗡嗡响声。“还在向台湾盗运!今晚上又飞走了五六十架……孙明霞深思着,“敌人慌慌张张,飞来飞去,一定是解放军快进川了!”牢门边突然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孙明霞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惊喜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江姐低头亲了一下李青竹身边睡着的“监狱之花”,站了起来。许多战友早已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明霞一把抓住江姐的手,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呀!同志们,我们的国家成立了!”激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片欢乐的低呼,打断了孙明霞的朗读,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明霞!”江姐声音激动,招着手,让大家安静,“你快点念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一定是北京!”有人抢先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啊,五星红旗!”“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这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残留着弹孔,染透着血迹。“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n一颗红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对,就这么绣。”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绣起来。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绣好的旗帜,带着无限的喜悦,走到江姐面前,“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来临,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晶亮的金星,随着红旗飞舞,她充满幸福地说:“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江姐激动的目光,转向李青竹。李青竹把“监狱之花”抱在怀里,孩子不知何时已经醒来,圆圆的眼儿,正望着欢乐的孃孃们。一阵火热的温暖,冲激着江姐的心,她不禁带着红旗,走向“监狱之花”,轻轻抱起她:“孩子,你看红旗,这是你爸爸妈妈留下来的……”江姐连连亲着她的脸,眼里盈盈地闪动着火热的泪珠,她似乎觉得幼稚的孩子完全能够听懂她的话:“孩子,快点成长吧!叔叔孃孃们还要亲手将红旗托付给你。”“梆梆郴……”急促的梆声,突然出现了。“梆梆梆!梆梆梆!”连续不绝的梆声,惊扰着魔窟中的黎明,在浓雾弥漫的深山野谷中四面回响。一阵杂乱的皮靴,踏过女牢,粗暴的声音狂喊着:“开门!开门!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转移?”孙明霞立刻追问特务:“什么地方?”“白公馆。”特务支吾着。江姐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异常平静。黎明就在眼前,已经看见晨曦了。这是多少人向往过的时刻啊!此刻,她全身心充满了希望与幸福,带着笑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孙明霞不禁感到一种痛楚的迷惘,瞧着江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江姐回过头来,微笑着,“明霞,你看我头上还有乱发吗?”孙明霞心里涌出无尽的话语,嘴里却简单地回答着:“没有,一丝乱发也没有……”江姐换上被捕时穿的那件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孙明霞蹲在江姐脚边,轻轻拉平她衣襟上的褶皱,禁不住滴下了眼泪。江姐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她再次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回头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准备去参加欢乐的聚会,或者出席隆重的典礼似的。她轻轻走到“监狱之花”旁边。孩子静静地熟睡着,江姐凝望了她一阵,终于情不自禁地俯身在她脸蛋上吻了一下。\n孙明霞抬起泪眼,凝望着江姐。“不要用泪眼告别……”江姐轻轻取下了孙明霞攀在自己肩头上的手,转身扶起哭泣的战友。李青竹点头微笑着,低下头,亲了亲酣睡在身边的“监狱之花”。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她们并肩走向牢门。到了门口,又回头向牢房内看了一眼。熟悉的牢房,一张小小的条桌,一排干净的碗筷,墙头挂着一块破镜……一张张激动凝泪的战友的脸。“监狱之花”忽然哇哇地哭了,带着泪水摇动双手,江姐迎上一步用脸温存地亲着她绯红的双颊,孩子伸手扯住江姐的头发,不肯松手。江姐笑了,又一次吻着孩子:“孃孃回来抱你!”放开孩子,江姐转身跨出牢门。李青竹站在走廊上,江姐上前两步,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有删改)【注】罗广斌,1948年3月由江竹筠(江姐原型)介绍入党;同年9月被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越狱脱险。杨益言,1948年8月在重庆被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寒风细雨”“黑暗”“黎明”“浓雾弥漫”等环境描写,既烘托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人物心理活动作了铺垫。B.“突然出现”的“连续不绝”的“梆声”,打断了江姐与孩子的交流,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是情节突转的标志。C.江姐和李青竹的“又回头”和“再也没有回头”,前后对比,表现了她们内心虽有迟疑,却仍然英勇赴死的决绝。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红”是红色,是烈士的鲜血;岩是岩石,象征革命者坚定的意志。“红岩精神”传承至今。2.小说多次写“监狱之花”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3.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纪实性小说,《红岩》的创作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答案】1.C2.①人物形象立体,刚强中不失温情。江姐和李青竹亲吻“监狱之花”,体现革命者不仅坚韧刚强,也有母性柔情。②丰富故事情节内容,双线索构思巧妙。革命者读信、绣红旗、赴刑场,“监狱之花”睡着、醒来、哭闹,大人的故事和孩子的故事交织,情节发展明晰集中。③小说主题深刻,信念精神需传承。“监狱之花”代表未来和希望,江姐们希望下一代继承遗志,传承信念,肩担责任。\n3.①以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体现纪实性:小说取材作者的亲身经历,江姐等人物有真实原型;小说是一部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者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斗争实录。②以精彩的写人叙事体现文学性:善于运用动作、语言、环境等细节刻画人物,“站起”“换上”“披上”等动词,塑造了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形象;情节构思跌宕起伏,狱友绣红旗迎解放,江姐、李青竹赴刑场,故事一喜一悲,富于变化。③纪实性与文学性有机统一:江姐李青竹等文学形象生动感人,源于真实的历史;文学的虚构和想象使江姐李青竹等革命者的形象成为永恒的红色经典。【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项“表现了她们内心虽有迟疑”错误。江姐和李青竹的“又回头”,她们看到牢房内的景象,表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战友的不舍之情,从侧面表现了她们面对死亡的冷静和沉着,而不是“内心迟疑”。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人物形象立体,刚强中不失温情。结合“李青竹把‘监狱之花’抱在怀里,孩子不知何时已经醒来,圆圆的眼儿,正望着欢乐的孃孃们。一阵火热的温暖,冲激着江姐的心,她不禁带着红旗,走向‘监狱之花’,轻轻抱起她:‘孩子,你看红旗,这是你爸爸妈妈留下来的……’江姐连连亲着她的脸,眼里盈盈地闪动着火热的泪珠,她似乎觉得幼稚的孩子完全能够听懂她的话”可知,江姐和李青竹把“监狱之花”抱在怀里,并亲吻“监狱之花”,体现革命者不仅坚韧刚强,也有母性柔情。丰富故事情节内容,双线索构思巧妙。结合“一片欢乐的低呼,打断了孙明霞的朗读,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明霞!’江姐声音激动,招着手,让大家安静,‘你快点念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可知,在监狱中读信,革命者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结合“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绣起来。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可知,革命者们在监狱中绣五星红旗;结合“放开孩子,江姐转身跨出牢门。李青竹站在走廊上,江姐上前两步,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可知,革命者赴刑场,再也没有回头,可见她们面对死亡的冷静和沉着。结合“孩子静静地熟睡着,江姐凝望了她一阵,终于情不自禁地俯身在她脸蛋上吻了一下”“‘监狱之花’忽然哇哇地哭了,带着泪水摇动双手,江姐迎上一步用脸温存地亲着她绯红的双颊,孩子伸手扯住江姐的头发,不肯松手”可知,“监狱之花”睡着时江姐亲吻她,孩子醒来后哇哇地哭,伸手扯住江姐的头发,不肯松手。革命者读信、绣红旗、赴刑场,“监狱之花”睡着、醒来、哭闹,大人的故事和孩子的故事交织,情节发展明晰集中。\n小说主题深刻,信念精神需传承。结合“走向‘监狱之花’,轻轻抱起她:‘孩子,你看红旗,这是你爸爸妈妈留下来的……’江姐连连亲着她的脸,眼里盈盈地闪动着火热的泪珠,她似乎觉得幼稚的孩子完全能够听懂她的话:‘孩子,快点成长吧!叔叔孃孃们还要亲手将红旗托付给你’”可知,江姐把红旗托付给“监狱之花”,可见她代表未来和希望,江姐们希望下一代继承遗志,传承信念,肩担责任。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以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体现纪实性:文本中的江姐等人物有真实原型,小说通过注释表明文本所涉人物及主体事件的真实性较高,罗广斌和杨益言都曾被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小说取材作者的亲身经历,小说是一部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者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斗争实录,可见小说不能违背历史真实。以精彩的写人叙事体现文学性:结合“此刻,她全身心充满了希望与幸福,带着笑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和“江姐换上被捕时穿的那件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可知,“站起”“换上”“披上”等动词,塑造了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形象,可见文章善于运用动作、语言、环境等细节刻画人物;结合“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绣起来。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可知,革命者们在监狱中绣五星红旗;结合“放开孩子,江姐转身跨出牢门。李青竹站在走廊上,江姐上前两步,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可知,革命者赴刑场,再也没有回头,可见她们面对死亡的冷静和沉着。情节构思跌宕起伏,狱友绣红旗迎解放,江姐、李青竹赴刑场,故事一喜一悲,富于变化。纪实性与文学性有机统一:江姐李青竹等文学形象生动感人,源于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事件,虚构的细节,让故事既有现实基础,令人警醒;又有生动可读性,使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可见小说在细节上允许适当艺术虚构,便于展开事件叙述与事物描写,更能突显文学艺术性。文学的虚构和想象使江姐李青竹等革命者的形象成为永恒的红色经典。十四、【2022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二模(“三诊一模”3月摸底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西征记(节选)宗璞碧初在屋里,看见玮从腊梅林中走过来,便知道他是一定要走的了。玮进门叫了一声“三姨妈”,碧初拿出孟弗之的鞋让他换了。玮随碧初走到姨父书桌前。弗之放下手中的笔,沉思地看着他说:“已经报了名了?”“还没有。”玮说,“我觉得该来说一声。我就要去报名。”碧初在旁说:“教育部征调大学四年级男生入伍,可你是三年级,没有征调你。”“作为志愿者也是本分。”玮说得很郑重。\n弗之和碧初看着玮,爱抚的眼光流露出关心和一个问号。玮马上回答:“已经和姐姐说了,给爸妈打了电报。”两人互望一下,点点头。腊梅林里传来一阵歌声,“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门开了,表妹孟嵋走了进来,笑嚷:“这样的雪可没法子踏雪寻梅,只能踏泥了。”玮笑接道:“好在梅就在门前不用去寻。”放了伞和书包,嵋站在娘身旁定睛看着玮,说:“玮玮哥,你是要去寻什么了,我知道。”玮微笑道:“不过是寻一个本分。”嵋忽然问:“这次征调有女生吗?”“没有女生。”玮看了一眼三姨父,接着说,“不过好像可以作为志愿者参加。”嵋自己说:“我是随便问问。”嵋送玮走过腊梅林。在大门口分手时,玮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也要去。”嵋歪头看了看他,一笑。腊梅林一片雪白,雪水从树枝上滴滴答答落下。让人不禁想起北平的积雪,房檐上挂着的冰凌,什么时候能再看见?昆明到底是存不住雪的。玮下了陡坡,一直走到学校的征调办公室。那里中午似乎也没有休息。玮报了名和系。办事员查看放在桌上的表格,对管事的翟先生说:“名单里没有澹台玮这个名字。”玮解释说:“我是三年级,但系里说我可以算是四年级了。”“这么说你是好学生。”翟先生递过一张试卷,“三年级学生可以志愿参加服役,国家是需要的。不过你要通过考试。”玮点头。试题很简单,想来是十分需要翻译人员。“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在玮心头掠过,他很快交了卷。翟先生很快看完试卷,说:“上午已试过一批学生。你很好,明天去报到吧。”一面递给他一张录取通知书。通知书更简单,写着他的名字和报到日期、地点和一句话:欢迎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报到日期就是明天。玮疑惑地打量着周围,这么简单的手续就决定他到炮火中去了,简直不可思议。他向翟先生鞠躬,走到门外,这时雪已停了,而且化得没有一点儿痕迹。实验室前的小花圃里有些植物仍然一身绿衣,不显衰败,有几株还顶着花朵。花朵刚着雪水,湿漉漉的,不很精神。玮凝神望了片刻,忽见一人转过花丛,原来是姐姐孩子。“爸妈来电报了。”玹子说,递过一张电报纸。电文已经译好:“玮儿,一心报国,岂可阻拦,唯望一切谨慎。”玮默默地看了几遍。“我真感谢爸爸妈妈这样支持。也是离得太远,我想妈妈要在身边,会哭着不让我去呢。”玮说。他把录取通知递给孩子,孩子也默默看了好几遍,两人各拿着一张纸站在花圃前。回到住处,孩子摆上一瓶红葡萄酒,说:“做译员不一定上战场。”玮说:“我可是要上战场。”远征军出师不利,怒江西岸腾冲、龙陵一带沦陷已近两年。把敌人赶出国境,他怎能不去!他不止一次想到高黎贡山和怒江,还想到高山树顶上和江水翻腾的波浪上闪动着的月光。\n玹子望着玮,“我们关心的是你的平安。”她斟了两杯酒,递给玮一杯,一面说:“以壮行色。”一缕阳光照在酒杯上,亮晶晶的。两人举杯对碰一下,将酒一饮而尽。饭后,两人到蹉跎巷。侄儿阿难站在房间中央,腰上拴着一根长带,正在勇敢地摇摇摆摆学步。他看见孩子,就挥舞着小手迎上来,高兴地大声笑着,叫“姑——妈,妈——姑”。玹子弯腰,将他抱起,笑说:“真沉,太沉了。”阿难伏在玹子肩上,扭头疑惑地望着玮。“你不认识我么?”玮不知道怎么样介绍自己。他一下子想起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想起什刹海边的大房子,他的各种玩具,他的飞机模型和地图。他在地图上已经越过了万水千山,现在却要跨出最重要的一步,这在地图上没有多远,可是也许会改变他整个的人生。“如果我死了,你会记得我么?”他忽然在心里说,看着阿难。因为他小,所以他最有希望——这大概是玮要来蹉跎巷的重要原因。(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善于利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澹台玮从梅林出现,从梅林离开,人梅相映,隐喻坚贞美好的人格。B.嵋表妹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孩子,她爱唱爱笑,从她问“征调有女生吗”可看出她有自己的思想与追求。C.“玮默默地看了几遍”电报,“孩子也默默看了好几遍”通知,细节描写表现了玮的犹豫,孩子的不舍。D.小说围绕澹台玮报名参军展开,巧妙地将人、事、景融为一体,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人物的情感激流。2.小说匠心独运,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3.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小说结尾处“因为他小,所以他最有希望”就有着丰富的潜台词,请联系文本简要说明。(6分)【答案】1.C2.①以玮个体表现群体。澹台玮是当时为国参军的爱国青年的代表。②以玮的家人表现国人。以澹台玮为中心,写到支持他的亲人,塑造了共赴国难、众志成城的群像。③以个人小事表现宏大主题。围绕澹台玮投笔从戎的事件,表现了伟大的爱国情怀和担当。④以小细节表现大背景。如“试题很简单”“通知书更简单”“简单的手续”,三个“简单”暗示国难当头急需人才,战事紧迫。(答出三点即可)3.①“我”甘愿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奔赴战场,哪怕“我”生还的希望渺茫。②他还小,他最有希望远离战争和苦难,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③他还小,他最有希望健康成长,成就梦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nC项“玮的犹豫”理解有误,结合“作为志愿者也是本分”“我真感谢爸爸妈妈这样支持”“我可是要上战场”等内容可知,玮参军打仗的愿望很坚决。“玮默默地看了几遍”是内心感激爸妈的支持,心潮起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小说写大学生玮报名参军的过程,这是以玮这一个体表现群体,澹台玮是当时为国参军的爱国青年的代表。其中提到父母家人的支持,“玮儿,一心报国,岂可阻拦,唯望一切谨慎”,这是以玮的家人表现国人。当时全民抗战,青年参军,家人支持。以澹台玮为中心,写到支持他的亲人,塑造了共赴国难、众志成城的群像。玮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也要报名参军,渴望上前线杀敌,表现了他的爱国报国之情和担当精神。这是以个人小事表现宏大主题。围绕澹台玮投笔从戎的事件,表现了伟大的爱国情怀和担当。文中“试题很简单”“通知书更简单”“简单的手续”等内容,以三个“简单”的小细节表现大背景。参军很容易,“这么简单的手续就决定他到炮火中去了,简直不可思议”,暗示国难当头急需人才,战事紧迫。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句子深刻含义的能力。“他最有希望”,“最”字暗含比较,暗含“‘我’相对生还的希望虽有,但很渺茫,可是我甘愿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奔赴战场,‘我’无所畏惧”的意思。他还小,他最有希望远离战争和苦难,所以他最有希望看到将来的胜利,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他还小,他的人生最有希望,他的未来应该更好,能健康成长,能成就梦想。十五、【2022届云南省曲靖市二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冰花种子王腾“爷爷,你今年不再冻花了吗?”文文说。爷爷正用镊子小心调整着什么,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工作室的人们看起来很早就都走了,文文身边放满了各种冰雕半成品,哈尔滨冬日的阳光穿过窗户上厚厚的冰层在这些晶莹的城堡和楼宇里散漫地折射,看上去仿佛它们自己都在发光,光洁的墙壁和里面精心雕刻的房间能同时看得清清楚楚,楼房的下面是各种冰花作品组成的点缀,盛开的鲜花和成群的游鱼保持着各自的姿态冻结在完全透明的冰块里,栩栩如生。\n只是看到这些的人也同时会想到,只要温度稍稍高过结冰点,那些精美的房间和家具的棱角就会渐渐模糊,然后就是和这些高楼大厦一起慢慢化为一汪清水,你再也不会分得清哪滴水曾经是窗户,哪滴曾经是楼梯。游鱼会重回僵死,鲜花也会凋垂然后腐烂,生命盛极一时的记忆也随之而去。此时此刻的所有精美永远伴随着相同程度的忧伤,这是7岁孩子也能感受到的忧伤。爷爷说过,这种感觉就是他喜爱冰雪艺术的原因。“妈妈说你得了很重的病。”文文说,他想起了几天前全家在悲伤和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元旦,“妈妈说你就要走了。我还听到他们在吵架,叔叔说你什么也没能留下。”“我哪都不会去的,冰化了之后,冰去哪了呢?爷爷只不过是要回到出生以前的状态,文文,这世界上的所有一切最后都会回到那里的,这一点都不可怕。”爷爷放下了工具,让文文来看自己最后一件冰花作品,流动水结成的全透明冰块中是一段树枝,连接着枯黄的叶子,干瘪的豆荚正在爆裂开来,各种各样数不清的种子喷洒出去,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四周,有些已经发芽,抽出鲜艳的绿色,但大部分还没有。“确实不如以前冰冻的月季和玫瑰漂亮是吧?可比起它们盛开的样子,现在却感觉这才是最值得冻住的时刻”,爷爷把桌上的冰花递给文文,“不过要记住冰做的东西都会融化,所以我们看的时候才会更加专心。”“可是到了春天,这些种子会发芽吗?”“啊,说不定真的会,说不定还真的能开花结果,应该等你再回家时就能看到了吧,好了,把它带上吧,咱们该走了,早点吃完晚饭还能赶上一会儿开始的冰灯。”展会上的收藏家在春天到来前带走了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幸运的寒冬,或许再也不会有了。这里冬天也融化了,它就去另一座城市,直到最后,当再也没有人觉得有必要浪费电去保存这样一个不明所以的物品时,一位老人从历史博物馆买下了它。孩子们兴奋又小心地讨论着这种从没见过的工艺品,然后茫然地听老人讲春夏秋冬这些陌生的词语,当然他们更不明白为什么曾经有这样一个地方会拥有这样的一个节日,人们在这种脆弱的物质即将消失的前夕,却用它制造那么多精致的东西。它们终于被最后一个人也遗忘了,和无数垃圾一起被丢弃在北方的无人区里,坠入了冰川的深沟,不过在那里它们能在寒冷的保护下继续沉睡,更多的垃圾掩盖上来,船舶与飞行器的喧嚣,人们彼此交战的轰鸣,从天而降烧尽世界的大火,和在那之后的万籁俱寂都没能唤醒它们。大地暗无天日,陷入了漫长的寒冬,而后又渐渐回暖,冰川开始崩塌,和冰川融为一体的冰花也被砸下一块,一些种子顺着汩汩流水离开了这里,在遥远的地方生根发芽。一位访客飞到了这里,他无比震惊地看着这一片大地上凭空出现的繁茂森林,如同黑色的棋盘上一块极不协调的绿色补丁,它们的枝叶随风而动的沙沙声是这四周仅有的声响,仿佛在时刻努力地否定自己是周围荒芜的一部分。\n访客顺着河流而上,他的目光扫描了整块冰川,最终发现了这些种子,虽然它们仍然与冰川的深处融为一体,但是这块没有气泡的透明冰体还是让访客明白它们共同属于一块失落已久的工艺品。如果这些种子有记忆,它们应该不会觉得这个布满针尖的黑色球体是这个世界幸存者的遥远后代。在远方一个楼房大小的数据中心里还生活着他亿万的同胞,以比特位的形式继续着亿万种新的生活。很少有谁会像访客这样,对扁平的三维现实世界还感兴趣,过去一个人消耗的能量可以养活如今一个城市人口的居民,在这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得到一切。而访客却在这片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绿色中感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他思考了很久,直到太阳下山,星辰在他闪亮的金属外壳上闪闪发光。于是有更多的人加入了他,他们纷纷回到了被遗弃已久的世界,选择了重新与大地和星辰一起感受宇宙的呼吸。他们迈过了齐膝深的积雪,走进了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在这个转瞬即逝而又色彩斑斓的晶莹世界里,人们的欢笑在他们耳边回荡,盖过了凛冬寒风的低吼。(节选自《科学24小时》,2021年第5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对话开篇,简洁明了,照应标题,让读者了解了爷爷是一位喜欢“冻花”的能工巧匠。B.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一方面说明了自然界的神奇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冰花种子顽强的生命力。C.爷爷的最后一件冰花作品不如以前冰冻的月季和玫瑰漂亮,但爷爷却认为这是最值得冻住的时刻。D.小说详细地介绍了工作室中文文身边的各种冰雕半成品,为下文写爷爷喜欢冰雪艺术做铺垫。2.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冰花种子”的含义。(6分)3.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要素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1.B2.①冰花种子本身指文文看到的冰雕作品。②象征一种生命,人类未来生存环境堪忧,冰花种子象征一种在极端环境下仍能生存下来的生命。③象征一种美好的事物,但美好事物的易逝启示人们要珍惜美好。3.\n①科学:以哈尔滨的冰雪世界为现实背景,以气候变暖为科学依据。②幻想:幻想出没有春夏秋冬的世界和冰雕、冰花种子等内容。③小说:包括小说三要素,即环境:哈尔滨冰雪艺术节;人物:爷爷和文文;情节:以冰花种子为线索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一方面说明了自然界的神奇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冰花种子顽强的生命力”错。由小说结尾可知,结尾说的是人们在晶莹世界里欢笑,珍惜这美好的世界,强调的是“人”的行为和对于世界的思考。选项表达于文无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分析标题含义需要分析标题的本义和象征义,象征义一般要结合文本主旨进行分析。由“爷爷放下了工具,让文文来看自己最后一件冰花作品,流动水结成的全透明冰块中是一段树枝,连接着枯黄的叶子,干瘪的豆荚正在爆裂开来,各种各样数不清的种子喷洒出去,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四周,有些已经发芽,抽出鲜艳的绿色,但大部分还没有”可知,冰花种子本身指文文看到的冰雕作品。由“他无比震惊地看着这一片大地上凭空出现的繁茂森林,如同黑色的棋盘上一块极不协调的绿色补丁,它们的枝叶随风而动的沙沙声是这四周仅有的声响,仿佛在时刻努力地否定自己是周围荒芜的一部分”可知,“冰花种子”象征一种生命,人类未来生存环境堪忧,周围一片荒芜,一片死寂,冰花种子象征一种在极端环境下仍能生存下来的生命。由“在这个转瞬即逝而又色彩斑斓的晶莹世界里,人们的欢笑在他们耳边回荡,盖过了凛冬寒风的低吼”可知,“冰花种子”色彩斑斓,晶莹透亮,象征一种美好的事物,冰花种子被遗忘,被丢弃,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启示人们要珍惜美好。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题材特征和要素的能力。本文为科幻小说,首先要分析小说的“科学”“幻想”表现在哪里,最后分析小说三要素。科学:小说情节的设置有其科学依据,由“哈尔滨冬日的阳光穿过窗户上厚厚的冰层在这些晶莹的城堡和楼宇里散漫地折射”可知,小说义哈尔滨的冰雪世界为现实背景;由“只是看到这些的人也同时会想到,只要温度稍稍高过结冰点,那些精美的房间和家具的棱角就会渐渐模糊”“这里冬天也融化了,它就去另一座城市”可知,小说以气候变暖为科学依据。幻想:由“大地暗无天日,陷入了漫长的寒冬,而后又渐渐回暖,冰川开始崩塌,和冰川融为一体的冰花也被砸下一块”可知,小说幻想出没有春夏秋冬的世界;由“孩子们兴奋又小心地讨论着这种从没见过的工艺品”“一些种子顺着汩汩流水离开了这里,在遥远的地方生根发芽”“他无比震惊地看着这一片大地上凭空出现的繁茂森林”等句可知,小说幻想出冰雕、冰花种子可以长期保存等内容。\n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由“爷爷说过,这种感觉就是他喜爱冰雪艺术的原因”“文文说,他想起了几天前全家在悲伤和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元旦”等句可知,人物是爷爷和文文;由“他想起了几天前全家在悲伤和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元旦”“工作室的人们看起来很早就都走了,文文身边放满了各种冰雕半成品,哈尔滨冬日的阳光穿过窗户上厚厚的冰层”等句可知,小说的环境和背景是哈尔滨冰雪艺术节;小说先写爷爷雕刻冰花种子,接着写冰花种子被人买走,然后被遗忘、抛弃,被扔进垃圾堆,最后写冰花种子发芽,成长为森林。可见,小说以冰花种子为线索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解析版)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解析版)
2022年天津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解析版)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解析版)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解析版)
2022年全国甲卷语文模拟卷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
2022年北京市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解析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38:43
页数:61
价格:¥5
大小:137.2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