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南宁三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三校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经济韧性是指在面临外部冲击和政策变革的情况下,经济系统表现出的恢复与反弹能力。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经济韧性进行重点研究,有可追踪的证据表明,经济韧性受到了气候风险的冲击,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强防范气候风险对经济韧性的冲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环境改变给经济社会系统带来的风险。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具体包括对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农业、人体健康等造成的损害。转型风险是指气候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系统转型过程中诱发的系统性风险。碳定价、碳考核和碳环评等气候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能源系统和“两高”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如造成企业经营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区域经济降速风险、能源转型风险等等。气候变化对经济韧性的冲击是一个复杂的传导过程。首先,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会冲击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某些核心环节,并通过供应链和产业链放大到整个经济系统,最终损害经济系统的韧性。比如,极端气候事件加大了一些对气候敏感的原材料的开采难度,并提高了运输中断、交付延迟等情况发生的概率,增加运输成本,导致企业供应链成本上升,甚至面临供应链暂停或中断的风险。极端高温、严寒和暴雨会造成生产运营设施的损坏、降低建筑物使用寿命,从而增加企业的维护、更新和替代等生产成本,严重情况下会导致部分产品缓供或断供,在两种或多种极端物理风险叠加情况下,会对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冲击,并向其他市场传递,最终渗透到整个产业链及供应链。极端气候事件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会通过供应链逐级放大,进而对经济韧性产生冲击。\n其次,气候政策驱动的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的顺利程度,取决于前沿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关键资源等多重要素,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会对经济韧性造成影响。从短期来看,急速的产业转型和过早剥离部分处于关键节点的“两高”产业,会降低产业链的完整性,造成部分资产搁浅,甚至降低能源安全的保障水平,这些都会对经济韧性造成冲击。从长远来看,气候政策的全面实施,既会创造出一些新的部门,也会淘汰一些传统部门,可能深刻改变全球能源贸易模式,拥有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将在未来的贸易格局中脱颖而出。此外,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区域,气候政策的影响会波及城市各个领域、部门,由此影响经济韧性。实现“双碳”目标,既要关注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也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从系统视角统筹部署,形成整体应对格局。就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而言,需要加强风险评估,注重部门之间的协同,形成防范风险的整体能力。就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而言,应加强气候政策的模拟仿真和事后评估,提高气候政策的科学性,提升转型风险的预测和治理水平。还应防范输入性气候风险。气候风险会通过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国家间形成风险传导,给我国经济系统造成输入性冲击。因此,必须从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双重视角,对关键资源和关键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全球化布局,分散气候风险,保障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提高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冲击的韧性。(摘编自孙永平刘玲娜《积极应对气候风险对经济韧性的冲击》《光明日报》2022年04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济韧性是指经济系统面临外部冲击和政策变革表现出的恢复与反弹能力,近年被学者重点研究。B.经济韧性受到气候风险损害,就是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C.前沿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多重要素决定气候政策驱动的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的顺利程度。D.实现“双碳”目标,既要防范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转型风险,还要防范输入性气候风险造成的冲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进行分析,阐明了两者对经济韧性冲击的方式不同,以加强防范。B.文章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角度举例,论证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对经济韧性产生的传导性冲击。C.文章以“首先”“其次”“短期”“长远”“此外”等词语,对论证层次表述作标示,结构严谨。D.文章对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输入性风险的论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分析,两者相互结合。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所以经济韧性受到气候风险的冲击越来越严重,是因为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B.\n与物理风险相比,转型风险不是气候变化直接导致的风险,而是气候政策诱发的系统性风险。C.对气候敏感的原材料的开采本有难度,即使无极端气候事件,也未必能有效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D.从系统视角对关键资源、产品作科学合理的全球化布局,可提高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答案】1.B2.D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经济韧性……就是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错,文中是“经济韧性受到了气候风险的冲击,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偷换了概念。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对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输入性风险的论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分析”错,原文对“输入性风险”只在第5段概括,“还应防范输入性气候风险。气候风险会通过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国家间形成风险传导,给我国经济系统造成输入性冲击”,没作具体分析。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之所以……是因为……”强加因果,原文“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经济韧性进行重点研究,有可追踪的证据表明,经济韧性受到了气候风险的冲击”,表明“经济韧性受到了气候风险的冲击越来越严重”与“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之间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n不知何时起,“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正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孩子们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负担越减越重,睡眠越减越少”的情况普遍存在。靠“刷题”“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双减意见》出台,是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举措。“双减”政策推出后,各地也有相应举措来推动政策落地。比如,江苏明确将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这2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开展各种兴趣活动,把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孩子,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北京的“双减”措施则包括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学校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授新课等等。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学生没有在学校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教育领域内的“剧场效应”就不会消解,对培训的需求可能还会通过其他手段满足。(摘编自苏喻《“双减”政策落地,让教育回归初心》,人民论坛网评,2021年9月3日)材料二:图1:“双减”后国庆假期,孩子们在家的时间分配图2:“双减”前国庆假期学生状况的变化(摘自蒋隽《羊城晚报》,2021年10月8日)材料三:\n一些家长以为靠“时间+汗水”的疯狂培训就能提分,过度看重分数的高低,其实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进步表现和成长过程。家长与其掉进“疯狂培训”的陷阱,不如静下心来理性、科学育子。要纠正违背和谐成长教育规律之偏。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患上“教育焦虑症”,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透支其身心健康。深层次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常识所蕴含的教育规律,总是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应明了,如果任由孩子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恶性加重下去,将会摧毁教育的根基。家长需转变观念,学校课程才是“正餐”,私下补习不但不能胜出,反而会坏了孩子的“胃口”,影响健康。(摘编自评论《“双减”政策落地家长须更新理念》,2021年9月10日)材料四:“双减”新政引发教培行业大变局,但是细观“双减”前后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相关动作,就会发现此次教育改革非比寻常。比如上海、北京等地率先推行大学区改革,在中考招生中大幅扩大分配到校名额,有力遏制学区房价格非理性上涨,逐步推进房产与教育脱钩。又上海、北京和深圳纷纷推出教师全面轮岗制度,优质教师将通过有序的轮岗制度进行规范化流动,打破“名校壁垒”和“学区壁垒”。事实上,此次“双减”新政发出了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强烈信号:教育改革不再是小修小补的局部性改革,而是具有政策组合拳攻势的系统性改革。此次“双减”新政及其系列政策的出台,事实上就是一种高度观照到影响教育的外部要素的思维,是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的典型,颇有深化教育改革再发力之意味。(摘编自陈先哲《“双减”:中国教育改革新起点》,《光明日报》2021年09月28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影子教育”挤占了孩子们大量课余时间,导致了“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影响巨大。B.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或指导完成书面作业,是各地学校周一至周五在校课后服务形式。C.从材料二图1看,“双减后”国庆假期,孩子们在家花在素质类学科培训的时间最少,而花在劳逸结合的时间最多,将近八成。D.从材料二图2看,“双减”后与“双减”前长假相比,大多数学生作业量减少了,玩乐时间增加了,素质类学习也明显增多。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推出的举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只要学校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就能消解学生对培训的需求。B.“疯狂培训”的危害极大,违背学生和谐成长的教育规律,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会透支其身心健康。C.\n“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央和地方针对教育领域的痼疾,出台了系列组合拳式政策,预示此次改革非同寻常。D.京沪等地教育领域内部大学区改革、教师轮岗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正是基于对影响教育发展的外部要素的观照。6.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双减”政策出台前,造成“影子教育”和“疯狂补习”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答案】4.A5.D6.①社会层面:校外培训机构不断扩张,客观造成了“名校壁垒”和“学区壁垒”后果。②学校层面:学校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课后辅导、课后服务没有形成制度。③家长层面:过度看重分数的高低,对孩子期望过高,没有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影子教育’……导致了‘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正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孩子们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双减意见》出台,也是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可知“影子教育”不是“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原因。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要学校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就能消解学生对培训的需求”错误,表述绝对。根据原文“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学生没有在学校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对培训的需求可能还会通过其他手段满足”分析,要消解学生对培训的需求,还应“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B.“‘疯狂培训’的危害极大……给孩子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会透支其身心健康”曲解文意,结合“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患上‘教育焦虑症’,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透支其身心健康”分析,给孩子带来压力、危害其身心健康的是家长教育焦虑症。C.“预示此次改革非同寻常”错误。结合“‘双减’新政引发教培行业大变局,但是细观‘双减’前后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相关动作,就会发现此次教育改革非比寻常”分析,“预示”表示将来发生,与原文时态不同。故选D。\n【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政府层面:由材料一第一段“‘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正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孩子们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可知,校外培训机构不断扩张。由材料四“上海、北京和深圳纷纷推出教师全面轮岗制度……打破‘名校壁垒’和‘学区壁垒’”可知,招生与教育政策客观造成了“名校壁垒”和“学区壁垒”。学校层面:由材料一最后一段“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学生没有在学校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教育领域内的‘剧场效应’就不会消解,对培训的需求可能还会通过其他手段满足”可知,原因有学校发展不均衡,在校教育质量不高。结合“‘双减’政策推出后,各地也有相应举措来推动政策落地……把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孩子,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北京的‘双减’措施则包括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学校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授新课等等”分析,各地课后辅导、课后服务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形成制度。家长层面:由材料三“一些家长以为靠‘时间十汗水’的疯狂培训就能提分,过度看重分数的高低,其实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进步表现和成长过程”“要纠正违背和谐成长教育规律之偏。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患上‘教育焦虑症’……深层次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常识所蕴含的教育规律”可知家长过度看重分数的高低,对孩子期望过高,违背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规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n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自己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n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D.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8.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原因。9.“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小说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答案】7.D8.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③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9.周志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①退休后始终如一地为大家抹墙补路,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②哪怕不被所有人理解,仍然觉得自己有责任改良小街环境,这种主动的情义担当,就是一种高尚的“无需提醒的自觉”。③当黄泥“有主”,便不再去挖泥,不与人争利,这种洁身自爱,体现了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④在周志刚身上,处处都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如在找黄泥抹墙这件事上,哪怕对儿女,也不强加自己的意见给他们。【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是因为他重视荣誉”分析错误,应该是他想“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B.“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分析错误,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无私。C.“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行为感到不解”分析错误,儿女们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接替父亲去治理那条脏街。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结合“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等分析,这是他问子女“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子女没有回答,他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话语可以有效避免再次询问的尴尬。\n“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再不修修抹抹,就没有家的样子了,说明自己的修修抹抹是有价值的,希望子女们可以理解。“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他找不到黄泥,询问子女,希望子女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结合“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等分析,“家”还可以理解为大范围的街道周边等,街道周边脏乱差,也迫切需要修修抹抹,改良一下生活的环境,以这句话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结合“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分析,退休后,他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结合“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分析,他修理道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有时候遇到不理解的人,他所说的话表现出他的担当,期待小街环境会越来越好。这是一种高尚的“无需提醒的自觉”。结合“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分析,黄泥稀缺了,黄泥“有主”,便不再去挖泥,不与人争利,避免自取其辱。体现了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结合“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等分析,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抹平,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结合“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分析,找黄泥抹墙这件事上,子女装聋作哑,但是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强加自己的意见给他们,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n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黙,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髃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旘,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韂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节选自《史记·滑稽侯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B.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C.\n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D.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尺,最初的尺指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原文中的含义与之相同。B.题凑:古代天子的椁制,也赐用于大臣,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木头皆内向为椁盖,上尖下方,犹如屋檐四垂,称题凑。C.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中国祭祀等级中,诸侯用少牢,上大夫用特牲,下大夫、士用特豚,皆有脯醢醴酒。D.封,本义是种树,古代诸侯受命建国后,即在所封疆土的边界上培土种树,文中是指楚庄王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赐给孙叔敖的儿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孟,是楚国乐工。身高八尺,能言善辩,常用委婉幽默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讽谏效果颇佳。B.优孟用“欲擒故纵”的方式,顺着楚王的意思,要求厚葬死马,接着顺势推出荒诞结果,使楚王恍然醒悟。C.楚庄王认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让他做楚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天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对自己的后代不闻不问。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病肥死,使髃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答案】10.A11.A12.C13.(1)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2)楚国相国孙叔敖坚持廉洁的操守到死,现在妻子儿子穷困到靠背柴卖糊口,清官也不值得做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他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孙叔敖的行止举动、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n按照上下文意思推导,“衣冠”为名词,指衣服帽子,作为“为”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岁余”是强调模仿言行的时间,是时间状语,独立成句,排除B。是优孟为楚庄王敬酒,不是楚庄王给优孟敬酒,所以“前为寿”的主语是“优孟”,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最初的尺指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原文中的含义与之相同”错误。“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咫稍短于尺。原文中是长度单位。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楚庄王庄王认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又责怪庄王对自己的后代不闻不问”错误。结合“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分析,“我妻子说千万不要干,楚国的相国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做楚国的相国,忠正廉洁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连插下锥子的土地也没有,穷困到靠背柴出卖来维持生活。一定要像孙叔敖那样,倒不如自杀”,优孟借妻子之口责怪庄王对孙叔敖的后代不闻不问。“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庄王误认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病”,因……病死;“丧”,给……办丧事;“葬”,埋葬。(2)“持”,坚持;“妻子”,妻子儿子,妻子老小;“足”,值得。参考译文:优孟原先是楚国的歌舞艺人。身高八尺,富有辩才,常常用谈笑方式婉转进行规劝。楚庄王的时候,他有一匹被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锦绣做的衣服,把它安置在雕梁画栋的房子里,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马因得了肥胖病死了,要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周围近臣劝止他,以为不能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敢于因葬马的事谏诤,就杀死他。”\n优孟听到这件事,走进殿门。仰天放声大哭。庄王很吃惊,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珍爱的,凭力量巨大的楚国,有什么得不到的,却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微薄了。请用安葬君主的礼仪安葬它。”庄王说:“为什么?”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樟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发动战士给它挖掘墓穴,以至年迈体弱的人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面守卫,盖一座庙宇用牛羊猪祭祀,拨个万户的大县供奉。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呢。”庄王说:“我的过失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这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办法来安葬它。筑个土灶做外椁,用口铜鬲当棺材,用姜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光作衣裳,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当时庄王就派人把死马交给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别让天下人长久传布这件事。楚国相国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个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病危将死,嘱咐他的儿子道:“我死后,你一定会穷困。到那时,你去拜见优孟,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他的儿子穷困到背柴出卖,路上遇到优孟,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弥留之际,嘱咐我贫困了就去找优孟。”优孟说;“你不要远往他处。”优孟把孙叔敖的衣服和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行止举动、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和亲近大臣都分别不出来。楚庄王举行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楚庄王大惊,以为是孙叔敖复活了,想请他做相国。优孟说:“请让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天以后再来就任相国。”楚庄王允许了。三天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说:“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我妻子说千万不要干,楚国的相国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做楚国的相国,忠正廉洁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连插下锥子的土地也没有,穷困到靠背柴出卖来维持生活。一定要像孙叔敖那样,倒不如自杀。”接着唱道,“住在山野耕田受苦,难以得到温饱。出外做官,本身贪赃卑鄙的,不顾耻辱,积了钱财。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怕受贿枉法,为非作歹,犯下大罪,自己被处死,家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做个清官,奉公守法,尽忠职守,到死不敢做坏事。清官又哪能做呢!楚国相国孙叔敖坚持廉洁的操守到死,现在妻子儿子穷困到靠背柴卖糊口,清官也不值得做呢!”于是庄王在优孟面前表示了歉意,就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用来供奉孙叔敖的祭祀。后来传到十代没有断绝。优孟的这种智慧,可以说是能够抓住时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宝剑吟陆游幽人①枕宝剑,殷殷②夜有声。\n人言剑化龙③,直恐兴风霆;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注】①幽人,幽居的人,隐者。②殷殷,象声词,形容雷声。③相传西晋张华叫雷焕替他寻找宝剑,雷焕找到一对宝剑,宝剑后来化为两条蛟龙。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者枕着宝剑入睡,到深夜感觉宝剑在发声,“鸣不平”解释了宝剑发声的原因。B.诗歌借用典故,想象“剑化龙”,而龙能兴起风暴雷霆。“恐”写出了隐者的害怕。C.诗中赋予龙思想情感,说它如果不是被压制,就会因憎恨狂虏的侵犯而愤然远征。D.隐者起身,把酒洒在地上来祭剑。隐者表面上劝慰宝剑,但激愤之情却跃然纸上。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宝剑的形象特点和宝剑形象蕴含的情感。【答案】14.B15.形象特点:由剑鸣不平可以看出,宝剑渴望杀敌;由隐者安慰宝剑的话来看,宝剑渴求知音;宝剑隐匿行迹,常在匣中,具有不得重用,希望能一展身手的形象特点。蕴含的情感:“宝剑”是诗人理想的寄托,表达诗人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抒发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出了隐者的害怕”错误,隐者并无害怕之意。“人言剑化龙,直恐兴风霆”人们说宝剑能够化作飞龙,只怕它还会兴起风暴雷霆。这里的“人”是指那些随遇而安的人,他们总怕打破平静,于是,不思发奋的人们由于害怕风雷顿起而千方百计禁锢蛟龙,使其不得伸展。所以这里“恐”是写出那些随遇而安、不思进取之人的担忧。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分析宝剑的形象特点。由“殷殷夜有声”可知,宝剑被隐居者所枕,到深夜会发出殷殷的啸鸣,那么宝剑为何会发出者声响。“人言剑化龙,直恐兴风霆;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做出了回答,这是说宝剑能够化作飞龙,会兴起风暴雷霆,恨敌寇猖狂,气昂昂想要去杀敌远征,借此表达宝剑想要杀敌的急切心情。\n由隐者安慰宝剑的话来看,“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意思是“这世间难道真无你的知音?时机到自会让你施展本领”,可见宝剑并无知音,渴求知音。“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写幽人劝慰宝剑藏匿形迹。紧接着回答为何要“潜形”,“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是以反语来发泄诗人的郁愤不平之气。说明宝剑没有时机一展身手。然后分析这一形象蕴含的意义。结合诗人可知,陆游身处南宋,有满腔报国之志,却不得施展,所以这宝剑其实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幽人枕宝剑,殷殷夜有声”,“枕”字连接“幽人”与“宝剑”,表明诗人时刻不忘统一国土,随时准备参战杀敌;诗人在以叱咤风雷的巨龙比喻宝剑之时,表现诗人对实现壮志的热切愿望,渴望施展呼风唤雨之功、发挥雷霆万钧之力,报效国家,了却宿愿。诗人劝宝剑要“潜形”,“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这是以反语来发泄诗人的郁愤不平之气,“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含有诗人愤疾怨恨的情绪。(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受上赏和中赏的两种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答案】①.征蓬出汉塞②.归雁入胡天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④.上书谏寡人者⑤.位卑则足羞⑥.官盛则近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蓬”“雁”“刺”“谏”“卑”“盛”“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时值春节假期,中国楹联学会组织广大楹联专家为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创作了一批春联,希望用对联这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学形式,为冬奥场馆建设融入中国元素、烘托文化氛围、弘扬奥运精神。张家口崇礼太子城冬奥村运动员楼选用了几副对联:“友谊花开冬奥梦;和平春暖地球村。”“跃入江山千里画;拓开冰雪九重天。”\n这些对联言简意赅,富有文采。高中生小张是对联爱好者,他读了这些对联,赞叹不已,也为中国冬奥会运动员撰写了一副对联:“冰雪争锋凭实力;”17.请从下面四副对联中选出最适合悬挂在冬奥村运动员楼的一副()A.玉骨三分酬白雪;冰心一片付青春。B.万国心连晴宇阔;五环旗映绿荫浓。C.大筑鸟巢迎凤舞;高擎圣火看龙飞。D.犁开雪海三分浪;滑出冰山一道虹。18.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上文画波浪线的对联进行赏析。19.请为小张同学的对联补写下联。【答案】17.D18.①比喻手法,“江山千里画”将奥运赛场比作巨幅画卷,形象地描绘出壮阔美丽的运动场景。②夸张手法,“千里”“九重”表现了运动员运动场景的广阔和壮观,表达了对运动员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19.示例一:人生圆梦趁春风示例二:青春夺冠报中华示例三:家国筑梦谱新篇示例四:鲲鹏振翼上青天【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A.“白雪”“冰心”可对应冬奥会主题,是写梅花的对联,“玉骨”不适合形容运动员,且也没有扣住运动元素。B.是写奥运会的,但不是写冬奥会,也不是专门为运动员所写,“绿荫”不适合冬奥环境。C.是写奥运会的,但“大筑鸟巢”“高擎圣火”侧重写奥运比赛场馆建设和圣火传递,不适合挂在冬奥会运动员楼。D.既具有冬奥元素——“雪海”“冰山”,又具有运动元素——“犁开”“滑出”,富有动感和美感。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及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跃入江山千里画;拓开冰雪九重天”中,“江山千里画”使用比喻修辞,将冬奥会赛场比作画卷,既突出赛场的壮阔,又表现出运动场景带给人美好的感受,让人如赏画一般。\n“千里”“九重”使用夸张修辞,“千里”写出运动赛场的广阔,而“九重”和前边“拓开”相接,写出了运动员比赛时昂扬的斗志,拼搏的激情,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肯定赞美之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写对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上下句字数要相等,书写内容要相关;其次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词性要一致;再次上下句相同位置句子结构也要一致;最后上下句平仄关系要相协。“冰雪争锋凭实力”,“冰雪”为名词,与“冬奥会”相关;“争锋”是动词,“凭实力”为介宾短语。那么补写的下联,需要注意词性、字数等,如“人生圆梦趁春风”,“人生”都是名词,“圆梦”是动词,“趁春风”是介宾短语,对仗工整,语意和谐,不失为佳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天山的高处,常常可以看到巨大的天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甲)高空的白云和的雪峰_________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光水色天影_________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乙)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_________,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丙)如果你站在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_________的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那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丁)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是淡蓝、是深青、是墨绿,非常分明。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湖,湖水是一个不幸的古代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多变正是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清晰溶为明静赏心悦目B.清晰融为明净爽心悦目C.明晰融为明静爽心悦目D.明晰溶为明净赏心悦目2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与“蝉噪林逾静”表现手法相同。B.“鳞光”中的“鳞”应改为“粼”。C.“是银白、是淡蓝、是深青、是墨绿”中的顿号运用错误,应全部改为逗号。D.“湖水是一个不幸的古代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中的“古代”应提到“一个”之前。22.如果将下面的语句插入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人家说山色多变,而我看湖色也是多变的。A.甲B.乙C.丙D.丁\n【答案】20.B21.B22.C【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清晰:指看得很清楚,很逼真。明晰:清楚,不模糊。根据前文“明净如镜,水清见底”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倒影能看得很清楚,选“清晰”。融为:融合成为。溶为:溶解成为。此处搭配“一体”,应选“融为”。明静:明亮而平静。明净:明亮而干净。此处“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可见,天鹅是活动的,不是“平静”,洁白的天鹅与清澈的湖水构成的画面应该明亮干净,故选“明净”。爽心悦目: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赏心悦目:看到好的事物而心情欢畅。此处二者皆可。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语段艺术手法、标点符号、字形与病句的能力。B.根据句子“那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可见,此处是把波光比作银鱼的“鳞片之光”,故而“鳞光”是正确的。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湖色也是多变的”可知,下文衔接的是湖色的变化,甲、乙均无变化;丙后出现“高处瞭望……茫茫碧水”“留意一看……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远处平展如镜”的变化,丁后尽管也有变化,但是这变化是对前面句子变化中颜色变化的具体细化补充,故丙丁都是写颜色变化,两句之间不需要再加入衔接语句。故选C。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农场里,几十名同学在农田里麻利地干起了农活,割水稻,打谷子,锄地……大伙儿分工明确,忙得热火朝天。这一片金灿灿的稻谷于今年4月栽种,经过几个月的生长,迎来了大丰收。同学们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现在自己来收割,感觉特别有意义。”自2006年起,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种田课”就已纳入必修课程。\n材料二:近日,白岩松在未来教育大会上做了题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与更全面的人》的演讲。他说,培养全面的人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并行。同时还要做些适合新时代的“补充和改变”,比如,过去的“劳”强调的是劳动,要学工学农;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劳”更多的是要用智力创造,当人工智能都成为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要拥有新的劳动概念,劳动能力要体现在智慧方面。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劳动的三重智慧张载曾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诚哉斯言,世上没有不经沉潜即可获得的成就,没有不去劳动即可获得的丰收,没有不去追求即可获得的超越。于其身如此,于其智亦如此。劳动之基,在于体魄。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体魄是劳动的物质基础。12年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把“种田课”纳入必修课程,其意义绝不会只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收获庄稼的喜悦。锻造健康体魄,磨砺顽强意志,陶冶高尚情操,恐怕都应该是校方的良苦用心。“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就是清华大学的口号,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早已成为清华的铁律。相比而言,两所学校异曲同工,都希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目的都是要夯实他们为祖国服务的生命之基。毕淑敏说过:“苦难不是人生的真相,苦难是化了装的祝福。”把“劳其筋骨”的“种田课”纳入人生的必修课,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确实有利于学子在劳动的艰难中化茧成蝶,脱胎换骨。劳动之向,在于启智。劳动不仅仅是衣食之源,更是启智之法。“佛法非同异,千灯共一光。”人类的智慧都是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唐代布袋和尚在《插秧偈》说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深邃的人生领悟,往往就潜藏在细微的劳作当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有在长期而艰苦的耕耘中,劳动者才会品尝到智慧之果的甘甜;只有把获取智慧作为劳动的坐标,劳动者才会消解掉伤筋动骨的劳作之苦,甘之若饴。劳动之责,在于理想。“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却能锲而不舍,慎始善终。究其原因,无不是心怀至高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代先儒永恒的政治文化理想,亦是华夏儿女不变的精神家园。“人民的樵夫”廖俊波,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解难事,干的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人也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为什么呢?心怀“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方能挑起“扶贫攻坚”的千钧重担,更是挑起了“为生民立命”的人生境界!\n《资治通鉴》有云:“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当我们真正理解白岩松所说的“劳动要体现在智慧方面”,也就孜孜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和媒体人对创新劳动教育的思考。两则新闻材料都涉及“劳动教育”,但各有侧重。材料一凸显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川大“种田课”不仅仅是传授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劳动习惯等,也是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引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材料二强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内涵。在人工智能的教育背景下,“劳”更多的是要用智力创造的“劳”,劳动能力要体现在智慧方面。这样的劳动要能响应党的十九大“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方针,要能反映党的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并要赋予教育现代化新的使命和任务。材料中隐含了“劳动教育”的两个内涵,材料一偏重于“体力”方面,材料二偏重于“脑力”方面。同时材料中隐含了命题人明显的感情倾向,材料一中的“感觉特别有意义”“纳入必修课程”,暗含“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抨击学校做法不妥的立意视为偏题。材料二中“劳”更多的是智力之“劳”,只是对“德智体美劳”这个教育标准所做的适合新时代的“补充和改变”,并没有否定“学工学农”的意义,考生在立意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抓住“联想”和“思考”两个方面,既可以作纵向的思考,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也可以横向联想,广泛思考“劳动教育”的普世价值,也可以综合分析“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或创新方式。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考生可以基于以下认识来写作: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创造,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共同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要改革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也可以思考新时期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才能培育出未来新型的劳动者。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谈,也可以站在学校、社会的角度来谈。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中四川大学的“种田课”纳入必修课程引发思考,分析四川大学这样的意义,引出教育的实质,如“教育不仅仅是理论,还要懂得实践,不能只谈理论,要实现中国梦,需要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然后结合当下时代发展趋势,指出劳动不仅仅是到田间参加体力劳动,还要融合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潜能,不能只是盲目仿照的实干,还要有创造性的实干,最后可以回扣材料,呼应开头。立意:1.劳动实现梦想,创新开辟未来。\n2.劳动教育业也要改革创新。3.让崇尚劳动蔚然成风。4.全面发展的人才离不开“劳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07:46:08 页数:22
价格:¥5 大小:205.5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