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届海南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0—2021学年海南省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果说在传统农业和工业社会,“人无信不立”,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信任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信息革命推动的数字经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日常交往需求,使得建立在人际交往基础上的传统信任关系演变为新型数字信任关系。今天,从上网购物、交通出行到预约挂号、养老金领取等,人们都可以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完成。由消费记录、出行记录等构成的一系列数据,塑造了数字社会的新型信任关系,对传统信任关系带来了冲击。加快构建数字信任体系,既是诚信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观念、技术治理、立法和政策等方面凝聚合力,处理好传统信任与数字信任的关系,确保在传统信任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字信任体系。在社会观念层面,应当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提供便捷渠道,加强个人数据保护力度,拒绝各类平台对个人信息和网络行为的过度索权。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要进一步打通“信息孤岛”,在地方政府之间、不同组织和部门之间建立更加完善、友好的数字信任关系。实践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忽视了以人为本,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不同医院之间的检查结果不能互认,有关部门在数据录入和加工过程中发生信息失真,公民身份被盗用但消除不良影响较为困难,等等。对此,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应尽快就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身份统一认证、一网通办等事项建立相关制度并加快实施;在隐私保护、数据收集、算法应用方面,以立法方式向社会保证其透明度,从而将数字信任体系的构建置于社会监督中;加大对数据滥用、违规采集数据、算法歧视、过度索权的法律监管和执行力度,确保传统信任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数字社会中得到体现。(摘编自陈自富《数字信任当以人为本》)材料二:在由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中,经济生产、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均发生着深刻变革。中国传统的“伦理型”信任模式,由于在社会的急剧转型中丧失了自身所依托的文化生态,似乎与现代性的特质和要求格格不入,越发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而出现了严重的存在危机。\n就信任环境而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中国建立在血缘家族基础之上的社会架构已然不复存在,以往那种简单、同质的社会组织模式变得复杂化、异质化。大量的人口由熟悉的乡村迅速涌向陌生人组成的都市,社会也由封闭变得开放。如此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伦理型”信任模式逐渐丧失了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在信任关系上,受社会转型的影响,传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亲缘关系被人际间的交换关系取代,彼此交往的动机不再是以往对他者的义务和报恩,而是如何在交往中最大可能地满足自身利益需求。在信任机制方面,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的转变。现代社会的环境变迁与礼俗传统的消解,使得伦理规范和情感关联不再是信任机制的主要元案,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契约型信任中所存在的理性精神、规章制度、程序系统等内容。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传统信任特征中的信任范围狭小、团体偏私、专制权威等弊端也被进一步放大,似乎“伦理型”信任模式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水火难容。现代性进程始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文明似乎成为现代社会唯一合理的文明形态,与之相伴的契约型信任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社会最理想的信任模式。但不同地域的信任文化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应该具有多元的形态,西式契约型信任不可能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模式。而且,契约型信任忽略了个人的主体价值与彼此间的伦理关联,不仅难以发展出持久强烈的信任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悖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由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伦理型”信任模式,植根于国民的心性思维与社会交往之中,具有强大的本土适用性,不可能也不应该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就灰飞烟灭。依据中国现实情境重建起“伦理型”信任模式,充分发掘传统信任的现代价值,不仅有助于运用本体信任优势,缓解信任危机,增强社会信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消解西方信任模式以及西式现代性的弊病,在社会生活中重建起情感互助与伦理团结。一方面,“伦理型”信任模式在现代社会有着特殊的优势。现代社会所奉行的契约型信任依赖于明文规定的合同约定、章程制度,虽然信任关系的建立相对迅速便捷,信任范围也较为宽广,但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浅层信任,信任仅停留在契约所限定的内容之中,随着契约的终止,信任关系也随之结束。并且,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如果违约成本小于所获收益,还有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做出失信行为,这无疑增加了信任风险。而伦理型信任依赖于彼此之间的情感关联,所形成的是一种深度信任和长期信任,彼此之间达成的是全方位、立体化、长期性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的“伦理型”信任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重建起现代化进程中日渐消失的道德情感与伦理关怀。传统“伦理型”信任模式的重建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使伦理重新成为社会互动的重要法则,从而有效地緩解了现代人在充满陌生感、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和不安。(摘编自王润稼《中国传统信任模式及其现代转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构建良好的数字信任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关注特殊人群的数字信息体系建设。\nB.充分发挥法律监督在信任体系中的作用,对数字信任与“伦理型”信任的建设都至关重要。C.“伦理型”信任模式受地域、血缘亲疏远近的限制,逐渐演变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利因素。D.契约型信任的建立范围广且迅速便捷,但一旦受到利益的冲击,信任关系就会终结。2.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肯定了中国传统“伦理型”信任的现代价值。B.文章层层递进,从“伦理型”信任危机入手,先后就其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证。C.第三段对契约型信任的评价辩证、客观,指出了其在人的主体发展方面的问题。D.末段通过对契约型信任与“伦理型”信任的对比论证,分析了“伦理型”信任的优势。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往模式,构建新型数字信任体系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个人的数字信任也是诚信社会建设的一部分。B.数字信任以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为依托,一个人如果在信息网络中没有相关的数据信息就不能建立数字信任,给生活带来不便。C.伦理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和数字信任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虽然伦理型信任的本土适应性最强,但最终将被数字信任取代。D.传统伦理型信任模式不依靠具体的合约、制度等与人利益切实相关的条文制度,看似缺乏保证,但却可以构建起更为长期而深厚的信任。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中国传统信任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社会架构由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简单、同质化组织模式变得复杂化、异质化。B.信任关系中曾经占主导地位的亲缘关系被人际间的交换关系取而代之。C.社会变迁、礼俗传统消解,信任机制的主要元素变为理性精神、规章制度、程序系统等。D.乡村中血缘信任逐渐“去核心化",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降低,干群关系紧张。5.在当今时代,传统信任模式已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应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A2.B3.C4.D5.①加快构建数字信任体系,处理好传统信任与数字信任的关系。②重建“伦理型”信任模式,发掘传统信任的现代价值,做好传统信任模式的现代转化。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监管或执法力度,确保传统信任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数字社会中得到体现。\n【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由原文可知“伦理型”信任的构建主要依靠情感血缘等。C.“逐渐演变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利因素”表述绝对。材料二第一段“中国传统的‘伦理型’信任模式,由于在社会的急剧转型中丧失了自身所依托的文化生态,似乎与现代性的特质和要求格格不入,越发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而出现了严重的存在危机”是说“出现了严重的存在危机”。D.“但一旦受到利益的冲击,信任关系就会终结”错误,原文为“如果违约成本小于所获收益,还有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做出失信行为,这无疑增加了信任风险”。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先后就其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证”错误,文中并未就如何应对“伦理型”信任危机给出具体的策略。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最终将被数字信任取代”错误。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由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伦理型’信任模式,植根于国民的心性思维与社会交往之中,具有强大的本土适用性,不可能也不应该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就灰飞烟灭”可知。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选项内容是信任危机的表现,不是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故选D。\n【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加快构建数字信任体系,既是诚信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观念、技术治理、立法和政策等方面凝聚合力,处理好传统信任与数字信任的关系,确保在传统信任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字信任体系”概括出:加快构建数字信任体系,处理好传统信任与数字信任的关系。结合材料二“依据中国现实情境重建起‘伦理型’信任模式,充分发掘传统信任的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的‘伦理型’信任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重建起现代化进程中日渐消失的道德情感与伦理关怀”概括出:重建“伦理型”信任模式,发掘传统信任的现代价值,做好传统信任模式的现代转化。结合材料一“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要进一步打通‘信息孤岛’,在地方政府之间、不同组织和部门之间建立更加完善、友好的数字信任关系”“加大对数据滥用、违规采集数据、算法歧视、过度索权的法律监管和执行力度,确保传统信任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数字社会中得到体现”概括出: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监管或执法力度,确保传统信任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数字社会中得到体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探刘白羽战士们在地底下工作了整两夜了。突击连的战士陈和头一个听到面前有流水的声音,他立刻把铁锹一丢,伸出头望了一眼说:“到了,到了,——小凌河挖到了。”现在只隔一条河,——明天,只等总攻信号一响,就揍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啊哈!……几个战士揩把汗水,伸出头去。可是这一看不要紧,战士们兴奋的情绪,马上降落到冰点以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小凌河不像女儿河那样平静,河床足有四百米宽,它不规则地到处奔流,好几道激流闪着月光,白茫茫一片,哪里深哪里浅,谁也不摸头。五里开阔地好容易通过,可是明天发起冲锋的时候,就得涉渡这条不知深浅的河流,敌人只要有十几挺机枪死封着河西,那就谁也不要想活着过到河那面去,死——谁还怕吗?问题是任务怎样完成。看大家在发愣,指导员立刻感到不对头,赶紧推开别人,走到前面去看。\n敌人在城墙上打起了三颗照明弹,就像三盏银灯高悬空中,把小凌河上照耀得如同白昼,炮弹落在河里,打起几尺高的水花。“怎么办?”指导员自己问自己。自己这个突击连,哪里有突不破的难关?路,靠勇敢也总冲得出一条呀,可是想一想,大兵团作战,一面打不好,就可能面面打不好。指导员瞪着眼看了十几分钟……忽然拨刺一下扭转身,战士们都举眼望他,他却抓着一个个看,末了找到了孙本基。他和孙本基附耳谈了一阵,两眼可借着月光瞧孙本基面上有没有疑难颜色,他的心跳起来了,孙本基却说:“好,指导员,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整个作战计划完成完不成的事。”指导员心放下来,点了点头,孙本基就站起来跟他往前面走。战士们跟在后面,看指导员到底怎么办。我们不要忘记,这时间是十三日午夜以后,海风吹来,据说小凌河在这种时候是冷透骨髓的,孙本基却把裤子脱下来。这时,飞机在左面投了两颗炸弹之后,又恰恰转到头上来,死盯着不走,照明弹凑热闹,赶紧打亮起来。孙本基爬出沟道,到了没一点隐蔽的露天之下去了。战士们张大眼睛,看着他爬进了小凌河。大家看指导员,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照明弹却熄了,前面什么也看不见。炸弹咝咝落下来,把水溅到沟道这边来,指导员脸上全是水,一动不动。河里面很久没一点声响,然后,模模糊糊,有个人影在摇晃,在努力蹦水,水响,人在前进,战士们欢喜得几乎喊叫起来。突然一阵冷风,敌人机枪擦着河面飞,子弹咝咝钻到水里面去,噗咚一声响之后,水上完全寂静了。时间过得太慢了呀!指导员把手搁在沟边软土上,把头搁在手上。围着他的战士们完全绝望了。他们很明白,那噗咚一声响,是自己人给敌人机枪打倒在水里,没问题,孙本基一定很勇敢,可是生命结束了,血流在河水里了。有一个战士就悄悄说:“指导员,你放心,拼也拼过去,剩下我一个人,扒也扒上城,把旗子插上去。”指导员很欢喜这个战士,可是他知道:他们都绝望了,都相信这一个计划失败了。小凌河的对岸,响了几声自动步枪,以后又没声音了。忽然指导员抬起头,张大眼睛,他敏锐地听到一种声音,原来他眼力看不见以后,就把头俯在手上静静地听,这时便失声叫起来:“水响!”别人不相信,以为他听差了。指导员一翻身跳出沟道,像一只蝎虎一样快地往前爬,他在河边迎上孙本基,孙本基水淋淋的,冷得牙齿哒哒响,指导员把棉衣脱下来给他披上,一齐来到沟道里。消息一传开去,战士们一下子从后面拥上来。孙本基坐在地下用干衣服擦身子,一面向指导员报告:“我来回来去踩了三条路,插了树枝作路标,顺着我插的路标走保险没问题,水顶深到腿肚,要不顺路标走,水能淹到腰……”实际比话更动人,孙本基在炸弹、机枪、自动步枪射击下,来回走了六趟,竟安然无事,战士们就会想:我只在冲锋时走一趟,一定更没问题了。指导员故意把声音提高,好让大家听见。“怎么,这河里也能找出三条路吗?”“是,找出三条路。”\n“同志们!听见没有!这不是河,这是冲锋的道路。”战士陈和站在指导员旁边,他问孙本基:“冷不冷?”孙本基说:“不冷?!屁股上冻了一个窟窿呢。”于是在这总攻前夜,在这潮湿的地底下,又听见战士们轻轻的笑声。(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夜探”为题,高度概括出小说的核心事件,即总攻前夜为全面进攻而探路。B.“死——谁还怕吗?”以反问的形式表现出战士们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革命豪情。C.指导员在和孙本基附耳谈了一阵后“心跳起来了”,这一细节写出了孙本基短暂的犹豫。D.“像一只蝎虎一样快地往前爬”,借指导员敏捷的动作突出其想要见到孙本基的急切。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文笔浪漫,描写了小凌河及周围环境的壮美,也写出战争的残酷,交代了突击队面临的困难,为下文写孙本基渡河的凶险作铺垫。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使情节顺畅,情境客观;同时也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C.小说由战士挖到河流的兴奋开始,中间记叙了他们的失落、绝望欢喜等多次情绪变化,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D.小说末尾用“总攻前夜”“潮湿的地底下”为战士们的“笑声”铺设背景,有利于突出战士们的形象,一个“又”字将主题进一步深化。8.文中画线句子“大家看指导员,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照明弹却熄了,前面什么也看不见”,先后出现了三个“看”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不同内涵。9.作为一位长期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创作的作家,刘白羽的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文学的激情、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答案】6.C7.A8.①第一个“看”,是迷茫而困惑的,因为战士们对于指导员安排孙本基做什么并不知情。②第二个“看”,是“瞪着眼往前看”,表现的是指导员对孙本基生命的担忧,怕他遭遇危险。③第三个“看”,表面上是因“照明弹”熄灭而什么都看不见,但看不见的实际是不可预测的未来,表达出指导员对孙本基的担忧和能否渡河完成任务的忧虑。9.①小说虽选取了一个战争期间的小故事,但却通过敌人的轰炸、照明弹、机枪扫射等,将战争的残酷呈现出来,同时展现出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②小说中塑造出一批鲜活的人物,有掌握大局的指导员,有勇敢无畏的孙本基,还有一群不怕牺牲积极乐观的战士。他们身上都充满了革命豪情,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解析】【6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犹豫”错,“心跳起来”是说指导员很紧张,这里看不出孙本基的犹豫。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文笔浪漫”“壮美”错。开篇描写小凌河文笔朴素,环境也不壮美。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大家看指导员,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照明弹却熄了,前面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出现的语境是,突击连的战士们连夜挖地道,前面的小凌河不知深浅,敌人在城墙上打起照明弹,飞机在头顶投放炮弹,指导员秘密派孙本基连夜涉水探路。“大家看指导员”第一个“看”是孙本基爬进小凌河后战士们的动作,因为战士们对于指导员安排孙本基做什么并不知情,这个“看”中有战士们迷茫而困惑的心理;“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是指导员的动作,孙本基是他派出去的,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下,他的“瞪着眼往前看”表现出对孙本基的担忧;“前面什么也看不见”第三个“看”还是指导员的动作,因“照明弹”熄灭而什么都看不见,黑暗中的“看”,更加突出指导员对孙本基的担忧和能否渡河完成任务的忧虑。【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结合“敌人在城墙上打起了三颗照明弹,就像三盏银灯高悬空中,把小凌河上照耀得如同白昼,炮弹落在河里,打起几尺高的水花”“飞机在左面投了两颗炸弹之后,又恰恰转到头上来,死盯着不走,照明弹凑热闹,赶紧打亮起来”“炸弹咝咝落下来,把水溅到沟道这边来”“敌人机枪擦着河面飞,子弹咝咝钻到水里面去”可知,通过敌人的轰炸、照明弹、机枪扫射等,营造战争的紧张氛围,将战争的残酷呈现出来,同时展现出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n结合“指导员立刻感到不对头,赶紧推开别人,走到前面去看”“指导员瞪着眼看了十几分钟……忽然拨刺一下扭转身,战士们都举眼望他,他却抓着一个个看,末了找到了孙本基”“孙本基爬出沟道,到了没一点隐蔽的露天之下去了”“指导员把手搁在沟边软土上,把头搁在手上。围着他的战士们完全绝望了”“死——谁还怕吗?问题是任务怎样完成”“孙本基在炸弹、机枪、自动步枪射击下,来回走了六趟,竟安然无事”可知,小说围绕指导员、孙本基塑造了突击连战士们的形象,他们不惧生死,勇敢无畏,夜探小凌河,出色完成了任务,他们身上充满了革命豪情,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习不倦。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文帝。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周文甚嗟叹之。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安国太守。有任、杜两家各失牛,后得一牛,两家俱认,州郡久不决。仲文曰:“此易解耳。”乃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牛遂向任氏群中。又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氏自若。仲文遂呵诘杜氏,服罪而去。始州刺史屈突尚,先坐事下狱,无敢绳者。仲文至郡,穷之,遂竟其狱。宣帝时,为东郡太守。及尉迟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使诱仲文,仲文拒之。仲文军至汴州东,频破迥将。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作毗罗使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金乡人谓为信然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善净以为檀让至,出城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诸将劝屠之,仲文曰:“当宽其妻子,其兵可自归。如即屠之,彼皆绝矣。”众皆称善。于是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设伙,兵发,俱拽柴鼓噪。毗罗军溃。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入朝京师,文帝引入卧内,宴享极欢。拜柱国。明年,拜行军元帅,统十二州总管以击胡。出服远镇,遇虏,破之。及还,上以尚书省文簿繁杂,吏多奸诈,令仲文勘录省中事,所发擿甚多。上嘉其明断,厚加劳赏。上每忧转运不给,仲文请决渭水,开漕渠。上然之,使仲文总其事。及伐陈之役,拜行军总管。炀帝即位,迁右翊卫大将军,参掌文武选事。辽东之役,仲文率军指乐浪道。初,帝以仲文有计画,令诸军谘禀节度,由是宇文述等从之,遂行,东至萨水。宇文述以兵馁退归,师遂败绩。帝以属吏,诸将皆委罪于仲文。帝大怒,释诸将,独系仲文。仲文忧惠发病,困笃,方出之。卒于家,时年六十八。(节选自《北史·于仲文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nA.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作毗罗使/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金乡人谓为信然/B.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作毗罗使/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金乡人谓为信然/C.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作/毗罗使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金乡人谓为信然/D.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作/毗罗使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金乡人谓为信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髫龀,髫为儿童下垂之发,龀指儿童换牙,髫龀指七八岁的孩童,可泛指幼年。B.柱国,古代官名,又称上柱国,后可用来指肩负国家重任的大臣。C.十二州,从华夏九州的冀、青二州内又分出三州,与原九个州共组成十二州。D.选事,铨选职官之事。文中文武选事指重臣自行选择府中文武属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仲文乐于读书,少有大志。他小时就聪明机灵,专心读书而不知疲倦,当被问及读书所学时,他以“忠孝”作答,气度不凡。B.于仲文明察善断,坚守法度。两户人家因牛的归属争执不下,他巧妙明断;无人敢治屈突尚之罪,他彻底追查,治其罪。C.于仲文善于谋划,平叛有功。他提前做好谋划,设计占领金乡并俘获敌方将士的亲眷,诱使席毗罗进入埋伏,最终平定叛乱。D.于仲文坐罪下狱,忧愤而死。辽东之役,于仲文受命节制各将领,因指挥不当,导致隋军兵败,遭众将推责,被捕入狱,最终忧愤而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仲文曰:“当宽其妻子,其兵可自归。如即屠之,彼皆绝矣。”(2)及还,上以尚书省文簿繁杂,吏多奸诈,令仲文勘录省中事,所发擿甚多。14.在审理牛的归属案件中,于仲文是依据什么来准确断案的?【答案】10.A11.D12.D13.(1)于仲文说:“应当宽恕他们的妻子儿女,他们的兵土能够自行归附。如果立即屠城,他们就都绝望了。”(2)等到返回,皇帝因为尚书省文书记录繁多而杂乱,官吏多有奸伪狡猾,让于仲文调查记录尚书省事,所揭发的问题很多。14.①对牛习性的了解,牛放出去一定会选择自己之前的牛群。②对人性的了解,见到牛受到微小的伤害,牛的主人必然会心疼。【解析】\n【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尉迟迥的部将席毗罗部众十万人驻扎在沛县,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人假装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城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金终信以为真。“众”是部众,“十万”是部众的人数,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D;“毗罗使”是“诈作”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指重臣自行选择府中文武属吏”错,应为朝廷选拔文武官员。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因指挥不当,导致隋军兵败”表述错误,从原文看,应是宇文述撤退导致兵败。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1)“宽”,宽恕;“即”,立即;“绝”,绝望。(2)“以”,因为;“勘”,调查;“发擿”,揭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乃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牛遂向任氏群中”可知,依据对牛习性的了解,牛放出去一定会选择自己之前的牛群。结合“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氏自若。仲文遂呵诘杜氏,服罪而去”可知,依据对人性的了解,见到牛受到微小的伤害,牛的主人必然会心疼。\n参考译文:于仲文字次武,小时就聪明机灵,幼小时入学,专心学习不知疲倦。他九岁时,曾在云阳宫拜见周文帝。周文帝问他:“听说你爱读书,书上有什么事?”于仲文回答说:“供养父亲,侍奉君王,忠诚孝顺而已。”周文帝对他大为惊叹。长大后,风流倜傥有大志,风度出众。最初是赵王的属吏,任安固太守。有任、杜两家各丢了牛,后来找到一头牛,两家都指认是自己的,州郡很久不能判定。于仲文说:“这事很容易解决。”于是让两家各赶牛群来,放出所指认的那头牛,那头牛就奔向任氏的牛群中。他又让人稍微打伤了那头牛,任氏叹惜不已,而杜氏却像没事一般。于仲文于是呵斥杜氏,杜氏认罪而去。始州刺史屈突尚,以前因事入狱,无人敢治他的罪。于仲文到郡后,详尽追究他,终于治了他的罪。宣帝时,他任东郡太守。等到尉迟迥作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于仲文的军队到达汴州以东,接连打败尉迟迥的将领。尉迟迥的部将席毗罗部众十万人驻扎在沛县,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人假装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城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金终信以为真。于仲文挑选精兵,假竖尉迟迥的旗帜。徐善净以为是檀让来了,于是出城迎接拜见。于仲文活捉了他,于是占领金乡。诸将大多劝于仲文屠城,于仲文说:“应当宽恕他们的妻子儿女,他们的兵士能够自行归附。如果立即屠城,他们就都绝望了。”众人都说好。这时席毗罗仗着人多势众来逼近官军,于仲文靠城列阵,设下埋伏,兵士出发,都拽着柴木击鼓叫喊。毗罗的军队大败。于仲文擒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碑记载功勋,碑就立在泗水旁。于仲文回到京师朝见文帝,文帝引他到内室,设宴饮酒,极尽欢乐。任命他为柱国。第二年,仲文被任命为行军元帅,统帅十二州总管去攻打胡人。出服远镇,遇到敌寇,打败了他们。等到返回,皇帝因为尚书省文书记录繁多而杂乱,官吏多有奸伪狡猾,让于仲文调查记录尚书省的事,所揭发的问题很多。皇帝嘉奖他的明断,厚加慰劳赏赐。皇帝经常忧虑运输不能供给,于仲文请求挖掘疏通渭水,开通水运。皇帝同意这样做,让仲文总管这件事。等到讨伐陈国的战役时,于仲文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炀帝登位,迁任右翊卫大将军,参与掌管文武官员考核选拔之事。辽东之役,于仲文率军攻向乐浪道。当初,皇帝因于仲文有谋略,下令各军向他报告商量,听他指挥,宇文述等人听从他的意见,于是前进,向东到达萨水。宇文述因为士兵饥饿而撤退,军队失败。皇帝把这事交给有关官员处理,诸将都把罪过推给于仲文。皇帝大怒,放了诸将,惟独关押于仲文。于仲文忧虑气愤而发病,病很重了才出狱。于仲文死在家里,时年六十八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n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①杜甫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②。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注】①江宁曼上人是杜甫年轻时游吴越期间的好友,此诗为杜甫收到许八带来的旻上人的书信后的奉寄之作。②潺湲:水慢慢流动,形容流泪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题目并交代了写作目的,“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泪潺湲”则突出内心情绪的波动。B.颔联采用疑问句的形式,将年轻时交往之“好事”与现在新诗无人“传”进行对比,突出“三十年”的变迁。C.颈联借助想象,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暗含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D.全诗语言朴索、平白如话,时间跨度虽近三十年,但以情感为线,诗句前后勾连,毫无断裂之感。16.首联中诗人为何“泪潺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对分别已久的友人的无尽思念。诗人与友人分别已久,此时收到友人的来信,勾起了对往日岁月的怀念而不禁潸然泪下。②无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年华老去,而今诗人所作的诗文与心情难以传达给友人,无人理解、无人倾诉,这份孤独与苦闷只能深埋心间。③对此时为官生涯的愤懑不平。此时诗人虽在朝为官,却已头发花白、“醉眠”度日、抱负难展,内心充满了无奈与不平。【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错误,颈联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而非对未来的期许。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n首联“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作者多年未见昔日好友旻上人,特意借此次许八回江宁之便寄诗给他。“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时光荏苒,久未见面,此时收到友人的来信,表达了对分别已久的友人的无尽思念。颔联“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好事”意为“令人快乐的事”,“谁与传”意为“谁人把他的诗传给‘我’欣赏”。年华老去,而今诗人所作的诗文与心情难以传达给友人,表达了无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尾联“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诗人叮嘱许八若是对方问起我,就说我还当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官员,表达了对为官生涯的愤懑不平;头发花白、“醉眠”度日,也有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个被动句,道出屈原在楚国的政治现实处境,为下文写其心生怨气而作《离骚》作铺垫。(2)柳永《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巧妙地运用想象与联想,通过以声写声和以形写声两种方式从正面对乐声进行描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形神兼备。【答案】①.信而见疑②.忠而被谤③.执手相看泪眼④.竟无语凝噎⑤.昆山玉碎凤凰叫⑥.芙蓉泣露香兰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谤、竟、凝噎、凰。三、语言文宇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宁波作为一座古老的滨海港城,枕山面海,与水密不可分,大江小河丝丝缕缕遍布城乡。多水,自然多桥。千百年来,先人为宁波留存了大量的桥,这些桥不是石质拱桥、平桥,就是石墩梁柱的廊桥。岁月就像长流水从桥洞梁柱间悠忽而过。\n六十年前仲春的一天,一位少年______地在东门口张望。他是随父亲经过两天两夜长途跋涉才来到东门口的。到一个丁字路口左顾,大道尽头是一片洞开的豁口。顺着这条道走到豁口,见到的是一排渡桥和渡桥下面壮阔的姚江。一艘艘木船横着,用长条木板连接固定起来,这样一座桥______直铺到晃眼的对岸去。人们在船与岸间奔波忙碌,装貨卸货。船的外面是更开阔的水面,浑黄的水从几个方向注入进来,在眼前汇成一片浩渺苍茫、奔腾回荡的湖面,又向东奔夺而去。那就是三江口了。而今三江依然汇流,江水依然奔腾,曾经江边的杂乱、拥挤消失不见,换之以一片令人______的安闲、清新和大都市里难得一见的开阔。城市之心华丽转身,成为一片绿色、自然、安逸之所在。在宁波桥,每每让我______。桥拉近了彼岸的距离,让天堑变通途,也让我们这个不断壮大的古老城市获得再“发育”、再成长的机会,同时让我们有足够自信,走得更远。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忐忑晃晃悠悠赏心悦目心神激荡B.忐忑颤颤巍巍欢欣鼓舞心旌摇曳C.惶恐颤颤巍巍赏心悦目心神激荡D.惶恐晃晃悠悠欢欣鼓舞心旌摇曳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发育”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扶贫工作组将哓妹安排在了“普职融合班”,使她不但能学基础文化知识,还能学一门实用技能。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C.只有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D.今冬明春是国内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应发挥好环境监测的“前哨”作用。20.老舍说:“比喻是生活知识精巧的联想。”请据此对原文画波浪线的比喻句进行赏析。【答案】18.A19.D20.①由桥下的流水联想到逝去的岁月和宁波的悠久历史,进而又将流逝的岁月与所写的宁波的桥合而为一。②句子所在段落重点站在历史的层面介绍宁波和宁波的桥,此处比喻形象生动,使得文意流畅之余,更突出了岁月在宁波的历史上倏忽而逝。【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忐忑:心神不定的样子。惶恐:惊恐,害怕。根据语境说的“在东门口张望”,此处是说这个少年心神不宁的样子,并没有暗示其害怕,故选用“忐忑”。第二空,晃晃悠悠:指摇摇晃晃,很不稳定。颤颤巍巍:颤抖摇晃的样子,多用于老年人。语境的使用对象是“一座桥”,故选用“晃晃悠悠”比较好。第三空,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欢欣鼓舞:形容高兴而振奋。\n根据语境说的“而今三江依然汇流,江水依然奔腾”,此处是说看到三江这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故选用“赏心悦目”。第四空,心神激荡:情绪翻涌,心情激动。心旌摇曳:指心神不安,就像旌旗随风飘荡不定。根据语境说的“桥拉近了彼岸的距离,让天堑变通途”,此处是说作者看到宁波桥的变化,心情激动,故选用“心神激荡”。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发育”原是生命从开始到成熟的变化,文中则是要表现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普职融合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引号表示否定讽刺。C.引号表示突出强调。D.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根据“千百年来,先人为宁波留存了大量的桥”“宁波作为一座古老的滨海港城”可知,画波浪线所在的段落主要从历史的层面介绍宁波和宁波的桥。“岁月就像长流水从桥洞梁柱间悠忽而过”,由桥下的流水联想到逝去的岁月和宁波的悠久历史,又将流逝的岁月与所写的宁波的桥合而为一。由此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本体“岁月”比喻成喻体“长流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岁月在宁波的历史上倏忽而逝。21.复兴中学举行“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推介活动,下面是李明同学写的一段关于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的推介文字,其中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或不够连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①《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著名散文集,出版于1854年。②书中详尽地记录了两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隐居时光,以及期间关于自然、人生和人性的思考。③这本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成的不朽名作,是他身体力行结出的丰硕成果,书中处处闪耀着宁静、恬淡、智慧的光芒。④文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出惊人,见解独到,发人深思;描绘景物处,优美、细致,如湖水之清澈透明,如茂密苍翠之山林。⑤阅读本书,你不仅能学习到动植物学知识和人文历史知识,还能让心灵变得更加纯净,让精神得以加强。【答案】②将“两年”\n调至“隐居时光”前;③在“这本”后加“依据”或“根据”;④“如茂密苍翠之山林”改为“如山林之茂密苍翠”;⑤“加强”改为“升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两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隐居时光”语序不当,“两年”作定语修饰“隐居时光”。“这本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成的不朽名作”成分残缺,缺介词,在“这本”后加“依据”或“根据”。“如湖水之清澈透明,如茂密苍翠之山林”语言不连贯,应该保持句式一致;再依据前文的“优美、细致”可知,中心词应是形容词,所以改为“如湖水之清澈透明,如山林之茂密苍翠”。“让精神得以加强”主谓搭配不当,“加强”改为“升华”。22.请根据下面语段内容,用三个短语概括城市文化地标的三种特性,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文化地标是城市的“文化名片”。一座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也必然同时兼顾经济发展和文化特性。历史与现实,灵秀与厚重,传统与前卫,这些文化地标,罗列起一座城市丰富的视觉层次,形成了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文化地标承载着一座城市文化的遗传密码,因此,必须得有广泛的认可,才能形成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样,作为城市DNA载体,文化地标才能更好地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灵魂和气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600岁的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雕塑标记着深圳的开拓进取,珠海大剧院“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一个城市的地标也记录着时代的印记,并将这份印记永久存留在人们的心里。【答案】①独有的文化内涵②广泛的群众基础(“承载城市文化遗传密码”或“传承性”)③记录时代印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阅读语段,语段围绕文化地标来谈,城市文化地标的特性主要集中在第3、4、5句。结合“罗列起一座城市丰富的视觉层次,形成了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概括出:独有的文化内涵。结合“文化地标承载着一座城市文化的遗传密码,因此,必须得有广泛的认可,才能形成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概括出:广泛的群众基础(“承载城市文化遗传密码”或“传承性”)。结合“一个城市的地标也记录着时代的印记,并将这份印记永久存留在人们的心里”概括出:记录时代印记。\n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创一种名叫“隐形资助”的方法,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学校通过研究学生的一卡通消费情况,如果学生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但是平均每次消费不到4元,他们就一次性打160元生活补助到学生卡内。近日洛阳理工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发放过冬棉衣,有300多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拿到过冬棉衣。而考虑到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学校在保证衣服质量的前提下挑选多种款式和颜色,让其他同学很难“辨别”,避免了学生不好意愿穿出去的情况。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发表你的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阐发你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隐形的帮助,有形的关爱中国科技大学的隐形资助和洛阳理工学院的人性化发放棉衣,让我们直呼既“贴心”又“暖心”。“暖心”地帮助贫困学生,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贴心”地照顾到贫困学生的自尊,隐形地发放补助。这是学校对学生人文关怀的体现。“隐形资助”让贫困资助不只重视表层的物质需求——一份补助金,一件过冬棉衣,不仅仅是物质的帮助,背后蕴含的更是满满的善意与关爱。无形的资助,却能让贫困学生感受到跨越寒冬的暖流与爱。这既是隐形的帮助,又是有形的关爱。学校的做法是值得赞扬的。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中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人文关怀。换位思考,思人所思,想人所想,设身处地地给予被助者体贴又不失尊严和温度的帮助,极大地还原了救助本身的出发点。在当代信息畅行、物欲横飞的社会环境中,追求效率,注重结果大行其道,似乎发自人们内心的情感关怀与关爱已一篙独去。我们往往已经走得太远,忘了为何出发。我们渴望关爱,渴望真切的人道关怀,其实是在呼唤被忽视的一种人文价值观。这既是普世之大爱,又是细节之小爱。这两所学校本可以直接简单地发放救助物资,完成资助的结果。之所以将帮助隐形化,不正是人文价值观的指导结果吗?因为具有人文的关爱精神,所以他们设身处地;因为设身处地,所以“贴心”“暖心”。这是双倍的关爱,亦是人文的回归。\n诚如有个故事里提到的波罗的海那位摔碎杯子的租客,只注重捡拾的结果,自以为完成了任务,却不知道他已将人文关怀抛诸脑后,忽略了细节处的关爱。倘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他人过失的下一环或是被资助的学生,我们会更渴望不负责任的租客,还是暖心的校方?我想结果不言而喻。有时候,某些地区和平台的某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每个公交和地铁站口设置残障及特殊人士专用通道,在产品包装上设计盲人专用开口,发展有声阅读平台……于细节处体现大爱,让隐形帮助化为有形的爱。“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们能让心装得很大,装下众生;也能让心变得很小,小到专注细节点滴。快节奏的社会,点滴关怀如冬日暖阳,直映心田;人文关怀如及时春雨,沁人心脾。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秉持换位思考原则,关爱当先,人们之间的相处会更和谐。社会中的摩擦少了,体谅与包容就多了。国家间冲突少了,包容与合作就多了。隐形的帮助,有形的关爱,浓浓的人文。愿你我都能成为这份关爱的传承者与受益人,将细节之爱洒向每个角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两段材料都关注了是时下的一个热点话题——扶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隐形资助”和洛阳理工学院的棉衣资助方案,都充分保护了贫困生的隐私和尊严,做到了用心扶贫、精准扶贫,这份关爱与帮助充满了温度,令人动容。中国科技大学的“隐性资助"是在充分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的前提下对贫困学生予以生活上的资助,这份默默的关心诠释了大爱温暖,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洛阳理工学院购置不同款式的棉衣,避免贫困生被打上“贫困”的标签,这份用心与贴心更是令人感动。所以,材料所讲述的,并不仅仅是资助的话题,更是尊重的话题。写作时,考生可以就怎样“扶贫”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贫困与尊严,精准扶贫,用心扶贫,扶贫须有尊重等;也可以不局限于“扶贫”这一话题,上升到“爱(关爱)”的高度来谈自己感受和思考,如爱(关爱)与尊重,尊重源于爱,懂得尊重才是真正的关爱等。当然,也可以从受助学生的角度来谈“贫困与尊严”的话题。如,身处“贫困”,也应有与他人平等的“尊严”;如何正确地面对贫困等等。立意:1.真正的尊重源于爱。2.真正的关爱暖身更暖心。3.懂得尊重方能学会关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07:46:00 页数:19
价格:¥5 大小:61.4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