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鹰潭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吴炉平余江一中审题人:葛琛辉鹰潭一中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作为一个闪亮的坐标和一面醒目的旗帜,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五四文学革命宣告了与旧文学的决裂,但新文学在文体、语言、结构等各个层面面临着体系性重建的任务。鲁迅的出现使中国新文学在开启之初就有了一个成熟的领路者。小说领域,《呐喊》和《彷徨》打破了“欧化”语言与口语白话间的对立,《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以令人惊叹的成熟度,成为标志性的范本。在散文、杂文等领域,鲁迅的作品或情真意切,或气势凛然,或泼辣犀利,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贡献出了具有示范性价值的经典。可以说,鲁迅正是那个走在20世纪文学与时代最前列、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鲁迅的创新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继承转化、融合创造的结晶。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在新文学革故鼎新的历史大潮中,鲁迅以理性清醒的头脑、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鲁迅精通古典文学,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古典文学的滋养同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大部分源自于古典文学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鲁迅十分注重从外国文学中获取经验,其翻译著作体量与创作体量不相上下。他倡导“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文学观,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别立新宗。鲁迅还特别关注木刻、版画、戏剧、电影,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吸收从根本上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塑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使他的创作在新文学大幕开启之初即具有高度的成熟性,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路人和先行者。\n创新和超越是文艺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一部文艺史,就是文艺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在中外文艺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一座高峰都是大胆变革、创新创造的结果。鲁迅毕生不断寻求突破,在诸多领域做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出于他本人的文学追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文艺形态日益多样,文艺队伍组成结构、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高科技和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火热的社会实践为文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唯有创新,新流派、新思潮才会不断涌现,文学的原创力才会永不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敏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把创新、超越和不断提高创作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文学创作的精神高度、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摘编自辛文岩《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旗帜,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B.作为引领中国新文学方向的旗手,鲁迅在新文学体系性重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C.鲁迅认为,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可使文学得到创新性发展。D.鲁迅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种开阔视野和辩证吸收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谈鲁迅创新精神的表现和来源,再论创新对于文学的意义,最后明确具体做法。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突出鲁迅作品的示范性,说明他是中国新文学开启之初的一个成熟领路者。C.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意在强调文艺创作过程中需要贯彻创新精神,增强文艺原创能力。D.文章主要论述了鲁迅文学创作中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呐喊》《彷徨》等作品具有示范性价值,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鲁迅成为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B.鲁迅创造性地形成自己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C.随着时代发展和文艺进步,只有创新,文学的原创力才不会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nD.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因此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要多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答案】1.A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错误,原文是“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不仅仅源于“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错误,本文旨在论证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要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A.“《呐喊》《彷徨》……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错误,鲁迅是在散文、杂文领域“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B.“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错误,原因概括不全,从文中来看,其原因有两点,“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且二者无主次之分。D.“……因此……”强加因果,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团结的灯塔。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更是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n团结就是力量,共进才有未来。本届冬奥会有约90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的国际政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的积极支持和热切期待。(摘自钟华论《同赴冰雪之约共创美好未来——写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之际》)材料二: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抗疫效率也是各国普遍做法。为全力精准做好冬奥会疫情防控,北京冬奥组委推出“冬奥通”手机应用程序。“冬奥通”应防疫要求,融合“北京健康宝”等必要防疫功能,可第一时间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注册人群提供疫情信息服务,构筑疫情防控“数字防线”。(摘自钟声《构筑冬奥会疫情防控“数字防线”》)材料三:体验中国新年,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主媒体中心,冬奥组委专门为国内外记者们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春拜年活动,写福字、画脸谱、剪窗花,引来不少外国记者围观体验。在北京冬奥村,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餐厅为各国运动员们备上了饺子、春饼、烤鸭等中国传统美食,引爆每一个人的味蕾。冬奥遇上中国年,欢天喜地过春节。各国奥运健儿齐聚北京,和中国人民一道,度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新春佳节。然后,他们将代表各自的国家,奔赴赛场,为国家、为荣誉而拼搏。让我们共同见证“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共同见证东方古国最深情的祝福——冰雪消融、文明交融、美美与共,一起向未来。(摘自月常理《冬奥遇上中国年,是一场怎样的邂逅》)材料四:2022年2月4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冬奥会开幕。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奏响全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的华美乐章。李克强、栗战书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和贵宾出席开幕式。夜幕下的国家体育场即将创造历史,成为世界上首座举办过冬奥会和夏奥会“双奥”开幕式的体育场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致辞中说,中国在冬季运动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开启了全球冬季运动的新时代,将使全球冬季运动参与度登上新台阶,让中国人民和全球各地的冬季运动爱好者从中受益。(摘自《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n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和贵宾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体现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的支持和期待。B.科技助力冬奥防疫,“冬奥通”融合“北京健康宝”等必要防疫功能,构筑起冬奥会疫情防控“数字防线”。C.奥林匹克一直倡导“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一起向未来”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D.北京冬奥会适逢虎年春节,组委会专门组织写福字、画脸谱等新春拜年活动,引来不少外国记者围观体验。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之后,国家体育场即将创造历史,成为世界上首座举办过冬、夏奥运会开幕式的体育场馆。B.“冬奥通”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注册人群提供疫情信息服务,世界各国都在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抗疫效率。C.在冬奥赛场,处处张灯结彩,各国运动员与中国人民一道欢度新春佳节,然后代表各自国家参加比赛。D.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肯定了中国在冬季运动方面取得的成就,认为中国使全球冬季运动登上了新台阶。6.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认为“冬奥如期举办彰显中国实力”,北京冬奥会从哪些方面彰显了中国实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4.C5.A6.①政治方面。约90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许多国际政要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等活动,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的积极支持和热切期盼。②科技方面。北京东奥组委推出“东奥通”手机应用程序,构筑了疫情防控“数字防线”。③文化方面。各国记者和运动员体验中国新年,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④体育方面。中国在冬季运动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让中国人民和全球各地的冬季运动爱好者从中受益。【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一直”错误。从材料一“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来看,“更团结”是北京冬奥会才加入的,故“一直”的表述有误。故选C。\n【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世界各国都在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抗疫效率”错误。从材料二“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抗疫效率也是各国普遍做法”来看,“都在”的表述过于绝对。C.“在冬赛场上”应改为“在冬奥村”。D.“认为中国使全球冬季运动登上了新台阶”错误。材料四说“将使全球冬季运动参与度登上新台阶”,选项变未然为已然。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材料内容能力。由“团结就是力量,共进才有未来。本届冬奥会有约90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的国际政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的积极支持和热切期待”可概括出:政治实力。约90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许多国际政要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等活动,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的积极支持和热切期盼。由“为全力精准做好冬奥会疫情防控,北京冬奥组委推出‘冬奥通’手机应用程序。‘冬奥通’应防疫要求,融合‘北京健康宝’等必要防疫功能,可第一时间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注册人群提供疫情信息服务,构筑疫情防控‘数字防线’”可概括出:科技实力。北京东奥组委推出“东奥通”手机应用程序,构筑了疫情防控“数字防线”。由“体验中国新年,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主媒体中心,冬奥组委专门为国内外记者们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春拜年活动,写福字、画脸谱、剪窗花,引来不少外国记者围观体验”可概括出:文化实力。各国记者和运动员体验中国新年,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由“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致辞中说,中国在冬季运动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开启了全球冬季运动的新时代,将使全球冬季运动参与度登上新台阶,让中国人民和全球各地的冬季运动爱好者从中受益”可概括出:体育实力。中国在冬季运动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让中国人民和全球各地的冬季运动爱好者从中受益。(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冬古拉玛的那一抹红莫小谈大风。\n乱石飞滚。风力足有八级,像刀子一样锋利。暴雪。冬古拉玛山口。海拔4295米,雪覆盖了山路。风雪交加的清晨,一地素白。你披着红色的排西麦特,骑一匹枣红马。你与马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是天际边那一抹红。50多年来,这一抹红丝毫未变,在天地间。东方升起了太阳,照着你,照着风雪,照着冬古拉玛。每逢雪天,常有人问你:“这满眼的白,你的马能认得路吗?”“识得,它经得起任何考验。”你骑在马背上微笑着,“蒙上它的双眼,一样识得。”马与你早已有了默契,你的赞美之词声音刚落,它便应一个欢快的响鼻,两股白雾从它粗大的鼻孔中突突地喷出来。马在一座界碑前停下。马懂你的心思。每行至于此,无论你下不下口令,马就会停下来。它将前蹄搭在界碑旁的石头上“哒哒”磕两下,“我们到了。”马好像在说。我第一次见你时,你还小。那一次,你随父亲而来,父亲说,这里是解放军吃着野菜根才得以解放的,每一位牧民都要感念这份恩情,要守好边疆,守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再见到你时,你已经出落成一位美丽的少女,成为千里边防线上的首批义务护边员。你和爱人开始在冬古拉玛山口巡边,每到一处便在石头上用柯尔克孜文刻下“中国”二字。之后,你再不曾离开过这座山口。之后,你苦心学习汉字。之后,你用汉字在石块上书写着“中国”。如今,漫山遍野的“中国石”已成为这条边界线上最厚重的界碑林。你翻身下马,70多岁的人了,身手依然矫健。你踏着雪路走向界碑,嘎吱嘎吱,声音清脆,响彻山谷。你的脚步声在山谷里一荡一荡的,传出好远好远,惊逃了三两只野鸦。界碑前,你神情无比庄重,用一只五彩手帕极认真极细致地擦拭着界碑。你张开双臂拥抱它。残浮在界碑上的雪花慢慢被你融化,渐渐展露出两个火红的大字:中国。字在金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今日,这里有些不同。你胯下的枣红马最先发现了异常,它将前蹄刚搭在界碑旁,正想“哒哒”地告诉你“我们到了”,却随之一嘶长鸣:界碑像是被谁动过,移出了原位。你不由得一怔,这是大事,无论移动界碑的力量来自于人,还是来自于风,都不行。这是父亲教导你的。父亲曾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中国,我们要用生命守护着。你翻身上马,一抖缰绳,“驾”,转头直奔边防派出所。60多公里的雪山路,悬崖深涧,怪石嶙峋,你和马都无所畏惧。你甚至还唱起了自创的歌曲《冬古拉玛》:高高的雪山/无怨的脚步/冬古拉玛山口/流淌着长长的冰河/我骑着马儿守卫着这块土地……歌声回荡在山谷之中。歌声中,有你一年四季巡边护防的身影,有你第一次在青石上学刻汉字“中国”的场景,一块块的“中国石”在你的手中诞生。“中国”二字在你的心中重于巍峨雪山。风雪里,官兵远远看到了你,忙迎过来奉上热奶茶。你顾不上休整,说:“快,界碑被移动了。”\n这句话就像一道命令,边防战士立即随你赶到那座界碑前,反复勘察。不犯不失,这是边防的底线。你与官兵一起将界碑恢复原位。你紧绷的神经舒缓下来。大功告成,官兵将你护送到家门口,你们在马背上相互挥手告别。一名官兵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他勒住缰绳回头高喊:“老妈妈,您家添了一个小外孙儿,恭喜啊。”“是呀,我当姥姥了。”你满脸绽放着笑容。“起名字没?”“起了,我起的。”你回答道,“叫八一别克①。”你的嗓门很亮。你笑得很甜。此刻,我也想向你道喜,但我开不了口。我早就知道你的名字,你叫布茹玛汗·毛勒朵,你是共和国的女儿,你是冬古拉玛山口的那一抹红。而我,只是一块期待被你镌刻上“中国”二字的青山石。(有删改)[注]①别克,维语“男孩”的意思。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景物描写表现边境自然条件恶劣,突出义务护边员工作艰辛及其爱国热忱。B.小说结尾处的对话充满生活气息,给孩子取名“八一别克”,寄托了“你”的期待。C.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如“擦拭界碑”“刻‘中国’二字”等,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D.小说插叙父亲要求每个牧民感念恩情的话,是想说明“你”为了报恩才担任义务护边员。8.小说标题“冬古拉玛的那一抹红”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有意识地选取青山石这一视角,请分析其艺术效果。【答案】7.D8.①概括了布茹玛汗·毛勒朵的日常形象:披着红色的排西麦特,骑一匹枣红马,行走在雪山,是冬古拉玛的一抹红。②作为义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的美丽、热情、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③象征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体现出浓浓的爱国情怀。9.①小说采用拟人手法,赋予“青山石”人的情感,使叙事充满情味,新颖别致。②小说以青山石作为线索,串起全文,使情节更集中。③青山石既是叙述者也是见证者,见证了军民守护边疆的事迹,使叙事客观、真实。④这一视角便于展现结尾处青山石的期待,突出了小说爱国的主旨。【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为了报恩才担任义务护边员”说法绝对,这是原因之一,义务护边员用生命守护疆土,更多的是融入了对祖国的热爱。故选D。\n【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由文章“风雪交加的清晨,一地素白。你披着红色的排西麦特,骑一匹枣红马。你与马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是天际边那一抹红”可知,布茹玛汗·毛勒朵身披红色的排西麦特,骑着枣红马,“那一抹红”概括了布茹玛汗·毛勒朵的日常形象。由文章“你与马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是天际边那一抹红”“你骑在马背上微笑着”可知,“那一抹红”体现了义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的美丽、热情、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由文章“50多年来,这一抹红丝毫未变,在天地间”“那一次,你随父亲而来,父亲说,这里是解放军吃着野菜根才得以解放的,每一位牧民都要感念这份恩情,要守好边疆,守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成为千里边防线上的首批义务护边员”可知,布茹玛汗·毛勒朵是守卫边疆的英雄,而且一守,便是五十多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决心和爱国情怀,“那一抹红”正是布茹玛汗·毛勒朵无私守卫边疆领土的身影,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蕴含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从手法上看,“我第一次见你时,你还小”“我早就知道你的名字……而我,只是一块期待被你镌刻上‘中国’二字的青山石”等句中,用“见”“知道”这些人所具有的行为意识赋予青山石,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青山石”人的情感,使叙事充满情味,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看,文章主要使用第二人称写主人公布茹玛汗·毛勒朵的事迹,同时夹杂着“我”的一些描写,例如“我第一次见你时,你还小”,这不禁会让读者心生疑问:“我”是谁?为什么“我”见证了主人公从小到大的事迹?种种疑问,直到文章末尾才揭晓——“而我,只是一块期待被你镌刻上‘中国’二字的青山石”,这在结构上交代了前文“我”的身份,揭示谜底,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从情节上看,布茹玛汗·毛勒朵的一生是坚守的一生,也是平凡又伟大的一生,还有谁能够看到她在冬古拉玛无私奉献的几十年呢?答案是——被她“镌刻上‘中国’二字的青山石”,这样的安排,使文章情节合理的同时,让青山石见证了主人公一生的坚守,其爱国之情蕴含其间,不禁让人心生敬意,使叙事客观、真实。从主旨上看,“青山石”是布茹玛汗·毛勒朵镌刻的,你镌刻了我,我见证着你,青山石不仅仅见证了布茹玛汗·毛勒朵的一生,也无声地陪伴了她一生,以此结尾,不禁让读者内心生出感动,突出了小说爱国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n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苏辙公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景祐初,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辞不就。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恻详尽。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仍知谏院。嘉祐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呜呼!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B.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C.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D.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指刻于墓碑上的碑文。B.讳,名讳。古人说话作文时为了避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和号。C.赐三品服,文中指给未及三品的欧阳修赐予三品官服,以示皇帝的恩宠。\nD.太子太师,即太子的老师。后多为虚衔无实职,可用于追赠死去的重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进献《朋党论》,指出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得到人君的任用,使得那些议论他结党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B.为国选才时,欧阳修以文风古朴为重要原则,严厉打击那些因文风奇险怪异而知名的人,此举开始时引发非议,最终却扭转了文风。C.包公威严治下,声名显赫。欧阳修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也不追求显赫的声誉,展现了不同的行事风格。D.韩愈大力倡导文章复古,志在革除文弊;而欧阳修身体力行,所写的古文风行天下。苏辙认为文章能够废而复兴,这两人功不可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2)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答案】10.D11.B12.A13.(1)欧阳修与尹师鲁都因为范仲淹直言而被贬斥,被视为同党。(2)运用他的长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强行运用他的短处,势必无法达到目的。【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是:当时范仲淹管理开封府,每次觐见,总是评论当时政事的得失,宰相厌恶他,斥令他去治理饶州,欧阳公去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毁讥讽范公,认为应当贬黜。“时政得失”是“论”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C;“范公”是“诋诮”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和号”错,应该是不能直称其名,而且在书写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这些字,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划等方法予以回避,也称避名讳。故选B。【12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使得那些议论他结党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错。根据原文“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可知,是欧阳修等人不能留在朝廷,而不是议论他的人受到惩罚。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直”,直言;“见”,表被动;“逐”,贬斥;“目”,看作;“目之党人”,被动句。(2)题得分点有:“举”,成功;“强”,强行运用;“逮”,达到。参考译文:\n欧阳公名修,字永叔,幼年时即聪颖过人,两次到国子监应试,一次到礼部应试,都是第一,于是考中进士甲科。景祐初年,升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当时范仲淹管理开封府,每次觐见总是评论当时政事的得失,宰相厌恶他,斥令他去治理饶州,欧阳公去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毁讥讽范公,认为应当贬黜。欧阳公写信斥责他,因此被贬为峡州夷陵令。康定初年,范公被起用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征召欧阳公做掌书记。欧阳公笑着说:“我为范公争论,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可以一同被贬,但不可以一同升迁。”推辞不就任。当初,范公被贬到饶州的时候,与尹师鲁都因为范仲淹直言而被贬斥,被视为同党。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时间久了这种说法更加嚣张。欧阳公于是做了一篇《朋党论》来进献给仁宗,说君子因为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为利益而结为朋党,国君只应当斥退小人的伪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里面的话感情真挚诚恳而又详细全面。这以后诸公最终因为朋党的议论不能长久留在朝中。欧阳公生性憎恨坏人坏事,议论国事无所回避,小人对待他像仇人一样,但欧阳公更加愤激不顾忌。唯独皇上深知他的忠心,改任他为右正言、知制诰。赐给三品官服,仍旧任职谏院。嘉祐初年,通判太常寺。二年,暂时管理贡举。当时进士们写文章以诡谲奇异相互推崇,文风非常不好。欧阳公很担心这件事,所取的文章大都因为言词内容接近古代文风而被看重,凡是那些凭借险怪而闻名的人几乎都被贬黜光了。榜文一出,人们怨恨公开抨击,议论纷纷,过了很久才服从。然而文章从此变化而开始恢复古代文风。三年,欧阳公加封为龙图阁学士,暂时管理开封府事,欧阳公所代替的包孝肃公,原本凭借威严管理,当时名气震动都邑。而欧阳公采用简便容易的方法尊循治理之道,不追求显赫的名声,有人用包公的政绩勉励欧阳公,欧阳公说:“凡是人材,品性不一样。运用他的长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强行运用他的短处,势必无法达到。我也是运用我的长处罢了。”听到的人都称赞这话很好。欧阳公从前管理颍上,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选择最终居住在那里。住在颍上一年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天下的学士听说这件事,都流着眼泪来凭吊。从汉朝以来,文章写作的弊病达到极点。虽有唐代贞观、开元的盛世,但文气(仍然)衰弱,始终不能振奋起来,只有韩愈变革文风,使之复古,等到欧公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又无愧古人。唉!从孔子至今,千百年间,文章废而又兴,只出了韩愈、欧阳修二人啊,这难道是偶然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黄庭坚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注]惊。【注】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B.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C.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D.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15.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4.B15.(1)描绘引水成功后享春酒、听水声的情景,激起友人的兴趣。(或:唤起友人的助人之乐/让友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2)称赞竹林景色清雅,可赏风月,可栖凤凰,博得友人的好感。(3)说明砍竹于美景无损,也尽量不造成干扰,打消友人的疑虑。【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鉴赏能力。B.“诗人一边……一边……”错误,“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一句是作者想象引水成功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也可以听到水从竹竿中流过的声音,这是虚写,并不是实有其事。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是作者请求陈季张家里砍竹竿来引水入厨,诗写的巧妙有趣,体现出作者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的特点。在诗的颔联“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中,作者说引水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还可以在夜间谛听流水之声,这是多么高雅之事啊,如果引水成功,朋友也可以享受这种高雅了。\n颈联“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是说砍竹做成引水管后能让厨房清洁,而所砍竹子也不会对朋友家的风景形成破坏。引水之后,再也不要去井旁担水,所以厨房中也不会有洒落的水迹,而所砍之竹并不多,并不会对朋友家的竹林美景造成破坏,这是劝友人不必为砍竹所造成的影响担心。尾联“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惊”,是说自己砍竹时会轻手轻脚,尽量少产生噪声,但即使自己再注意,还是免不了对朋友造成一些惊扰,还望朋友包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忆自己年少时和男主人公相处时的时光,颇有点“青梅竹马”意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记》中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阿房宫赋》里,杜牧写下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好反映了这个史实。(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指出自己求学时并不羡慕一起学习的富家子弟衣着华贵、食物新鲜肥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总角之宴②.言笑晏晏③.楚人一炬④.可怜焦土⑤.以中有足乐者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晏”“炬”“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雨水节气来到,全年的农业周期才算正式开始。从立春到雨水,两个节气的更替,降雪变为下雨,越冬作物开始返青,______,世界一派生机盎然。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中,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二十四节气是______的产物。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______。但这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之一,也是最好的记录保存者之一。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n)。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______,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草木萌动诗书耕读循环往复休戚相关B.草长莺飞农耕文明周而复始休戚相关C.草木萌动农耕文明周而复始息息相关D.草长莺飞诗书耕读循环往复息息相关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是用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的,有了它,就可以度量日影的长短B.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C.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D.有了它,就可以度量日影的长短,确立冬至与夏至的时间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B.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C.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D.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答案】17.C18.B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草木萌动:植物开始发芽。草长莺飞:花草生长,群莺飞舞。形容暮春时节的迷人景色。根据语境说的“越冬作物开始返青”可知,此处是初春时节,植物开始发芽,而不是暮春时迷人景色,故选用“草木萌动”。\n第二空,诗书耕读:是指既从事农业劳动又不辍读书的一种生活方式。农耕文明: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语境说的是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的产物,并不是又读书又耕田的生活方式,故选用“农耕文明”。第三空,循环往复:意思是周而复始,去而复来。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一定回到原点,而可能是螺旋形上升。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周而复始”则表达了一种漫长的永恒循环,这个循环的周期因为过于漫长而实际上无法预测,好像总是回到原点一样。语境是说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去而复来,又回到了原点,故选用“周而复始”。第四空,休戚相关: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根据语境说的“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此处是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故选用“息息相关”。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前句“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可知,选用的句子的主语应是“它”,即承前指代的是“圭表”,这样就排除C、D;在根据后句“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可知,选用的句子最后应是“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因为这样与下句衔接紧密,这样排除A。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丰富着二十四节气”中“丰富”和“节气”搭配不当,应在“节气”后加上“内涵”;二是“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成分残缺,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应在“今天”的前面加上“使”或“让”。以上修改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通过牛奶及奶制品补充钙。牛奶及奶制品中的钙不仅含量高,①——牛奶中含有的维生素D、乳糖等物质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其生物利用率也较高,约为32.1%,是钙的最好来源。除了牛奶及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中的钙含量也较高,其生物利用率达20%以上,②。而虾皮和芝麻酱中的钙含量尽管都比牛奶高,③\n,所以一般不推荐通过食用虾皮和芝麻酱补钙。那么,通过骨头汤来补钙效果如何呢?研究发现,尽管动物骨头中含大量钙,但其是以羟基磷灰石形式存在,在水中基本不溶解。50克猪骨经过20分钟的熬煮,汤中的钙浓度仅为67.6毫克/升,也就是说一碗200毫升的汤中仅仅含钙13.52毫克。骨头汤中的乳白色物质并不是钙,而是溶出的脂肪,这些脂肪也不利于钙的吸收。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答案】20.示例:①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②是钙的良好来源③但是其生物利用率相对低(意思对即可)21.示例:因为骨头中的钙在水中基本不溶解,而且骨头汤中含有的脂肪也不利于钙的吸收,所以通过骨头汤来补钙效果不佳。【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不仅含量高”中的“不仅”,可知此处和前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后句“牛奶中含有的维生素D、乳糖等物质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其生物利用率也较高”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牛奶及奶制品容易被人体吸收,故补写内容为“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第二空,根据前句“豆类及其制品中的钙含量也较高,其生物利用率达20%以上”,可知此处是说豆类及其制品是除了奶及奶制品外钙的良好来源,所以补写内容为“是钙的良好来源”。第三空,由前句中“虾皮和芝麻酱中的钙含量尽管都比牛奶高”中的“尽管”可知,此处与前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后句“所以一般不推荐通过食用虾皮和芝麻酱补钙”可知,此处是说虾皮和芝麻酱中的生物利用率较低,故补写的内容为“但是其生物利用率相对低”。【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第二自然段一共四句话,第一句提出疑问,剩下三句是解释其原因的。首先根据第二、三句话中的“尽管动物骨头中含大量钙,但其是以羟基磷灰石形式存在,在水中基本不溶解”概括为:骨头中的钙在水中基本不溶解。然后根据第四句“骨头汤中的乳白色物质并不是钙,而是溶出的脂肪,这些脂肪也不利于钙的吸收”概括为:骨头汤中含有的脂肪也不利于钙的吸收。\n第二至四句是对该段首句“通过骨头汤来补钙效果如何呢”这一问的回答,所以最后组成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为:因为骨头中的钙在水中基本不溶解,而且骨头汤中含有的脂肪也不利于钙的吸收,所以通过骨头汤来补钙效果不佳。注意有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古人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古人用药讲究剂量,若药量过少,则收效甚微;若药量过大,将会有副作用产生。因此古人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材料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材料三: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扬适度之帆,享适度之美一弹牡丹戏,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撇鹊桥上,一画蝶成双;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弹挥横竖,撇画勾点,无一不是将力度把握得当,才能将其最美呈现于世。因此。为人需要一个度,处世需要一个度,只有懂得适度,坚持适度原则,才能描绘人生的美好画卷。抛适度之锚于海内,为扬帆奠基。战国时期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被他的妻、妾和客人称赞比城北徐公更美,可他却并未因此过于自信,而是自信有度。因此在看到徐公之后,他能客观地悟出妻妾之人说他美的原因,并因此设喻来委婉地规劝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邹忌掌握了一个作为美男子的度,于是有了世人对他更多的赞美;邹忌坚持适度原则,于是他的委婉规劝换来了齐国的强盛。掌适度之舵于舟上,为扬帆准备。新中国成立之初,领导人把握适度原则,用“赎买”政策将资本家的钱聚集于国库,建设国家;邓小平把握适度原则,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机结合在一起;罗斯福坚持适度原则,将市场自由机制与国家控制融合贯通。他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适度为他们更增一份亮丽;他们都是寒夜中永不坠落的星辰,适度为他们更添一份恒久……坚持适度原则,使他们收获成功;坚持适度原则,使他们享誉世界;坚持适度原则,使中国傲立于世界。\n如若不懂适度,那么你的航船终将颠覆。不懂适度,心便没有了制约的枷锁,贪官和珅可谓是个不懂适度的典范。他位高权重,精通外语,才华横溢,本可安定富足地度过一生,却因没有坚持适度原则,能贪就贪,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落得个抄家的下场。可见,没有坚持适度原则,付出的代价必是惨痛的。放眼当今社会,又有谁能真正坚持适度原则?食品安全问题“此起彼伏”,无良企业家肆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恶化,一批批高官贪污受贿纷纷落马……这些事情的频频发生,难道不该对我们有所警示吗?社会是复杂的,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懂得适度,把握适度,用适度来装点我们的亮丽人生。让我们与适度同行,点适度之灯,护适度之花,饮适度之泉,弹适度之弦。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只饮适度之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复合材料作文。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一主要阐述古人的用药理念,古人提出“是药三分毒”的观点,在用药时注重剂量,药量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讲究适度的原则。材料二引用《大戴礼记》中的名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这句话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处事要适度,不能走极端。材料三是罗素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阐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适中是美德,他认为过度和不足都是错误的想法,而人的最高品德是寻求“中”的位置。这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强调“适度”的重要性。写作时,我们可以围绕“适度”这一话题进行立意,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文体。这个话题适合写成议论文,也适合写成记叙文。如果写作议论文的话,可以选择相应的材料,安排成并列式或对比式。因为并列式的话,关于适度的材料比较多,从不同的角度组织材料即可。如果安排成对比式,则注意正反两个方面的材料进行比较,从而论证“适度是最好的”观点。关于“适度”的素材其实非常多,比如历代那些被推翻的朝代,肯定是在某个方面没有适度,比如秦朝皇帝没有适度,滥用民力,修建阿房宫;对百姓严刑苛政,最终导致国破身亡。这类的例子其实都可以写入作文当中。如果安排成记叙文,则可以通过一个故事讲述“凡事都要适度”的道理。立意:1.凡事适可而止,量“度”而行。2.心态保持适度,生活才有广度。3.分寸之间,自有天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53:16 页数:19
价格:¥5 大小:59.6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