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秘密★启用前九江市2022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增强和巩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在西方历史进程中,以武力征服或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国家与组织,最后大多难逃解体的命运。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并愈发强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历代王朝及近代以来得到了不断培育和加强。历史上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连续性认同,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外部结构与内在文化特质之间“理性亲和”,相互形塑。虽历经坎坷和磨难,但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的自觉意识却未曾冲淡,反而愈加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发展的主线。<br />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动力。文化认同能够为共同体及其成员注入精神动力,从而来定义“我是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于共同体而言,文化认同是外显与内化双重的过程,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仪式等,均是文化认同的外在体现,其中蕴含的意义则是强化共同体的动力来源。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得益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强大凝聚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战胜外来侵略者,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华民族以文化认同作为争取民族生存的动力,通过文化认同形成了强大凝聚力。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合机制。文化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整合作用。文化具有“共享性、习得性、象征性、适应性与变迁性”的特征。其中,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族人民共享中华民族一体的信念、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以及共同期盼实现的“中国梦”,这些共同形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习得性强调文化是可以学习的,历史上各族文化在交融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加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象征性指文化的符号表达,文化的萌芽始于人们对符号的使用,共同的文化符号承载和呈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五千年的景象;适应性与变迁性则指向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变迁而适时地作出对应的方法,历史上中华民族有很多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光”时刻,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获得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因此,文化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文化认同是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它能够增强民族成员对所属共同体的归属意识。各民族成员对共同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民族共同体的整合程度则越高。因而,文化自身的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整合机制,使良好社会秩序的构建成了可能。(摘编自崔榕、赵智娜《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多方面作用。B.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C.近代的中华民族通过文化认同形成强大凝聚力,因而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D.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延续数千年,由此可见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之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的观点。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旨在论述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C.中华民族文化在各族文化交融中产生,说明文化是可以学习的,具有习得性。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分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层次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以武力征服或政治认同为基础的西方国家与组织大多最终解体,与其文化认同有关。B.如果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仪式继续得到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必将持续稳定地发展。C.中华民族一些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也获得了我国各族人民认可,体现了文化共享性。D.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就能够构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良好社会秩序。【1~3题答案】【答案】1.C2.D3.A<br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通过文化认同形成强大凝聚力,因而获得……”以偏概全,第三段说的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华民族以文化认同作为争取民族生存的动力,通过文化认同形成了强大凝聚力”,“通过文化认同形成强大凝聚力”只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错误,文章第一段提出观点“……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下文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动力”“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采用的是总分结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仪式”错误,偷换概念,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应该是“中华文化”;“如果……中华民族必将持续稳定地发展”过于绝对,最后一段说的是“文化认同是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它能够增强民族成员对所属共同体的归属意识。各民族成员对共同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民族共同体的整合程度则越高”,“文化认同”是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C.“……体现了文化共享性”错误,由倒数第二段“适应性与变迁性则指向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获得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可知,选项所说体现的是文化的“适应性与变迁性”。D.“……就能够……”过于绝对,最后一段说的是“使良好社会秩序的构建成为了可能”。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集3小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目前,中国单身群体的主要特点为单身时间普遍较长,相应地,独居独处的时间也会加长。数据显示,2021年2月,在中国单身时长以年为单位的单身人士已高达73.01%,其中有43.60%的单身人士单身时长为3年以上;7.1%的人无恋爱经验。<br />从单身原因调查结果来看,主动性选择享受单身生活、不着急恋爱为单身群体最主要的单身原因,占比高达45.9%。其次,被动性单身原因,如交际圈小和工作繁忙各占43.6%和39.3%。单身群体的各种可控及不可控的单身原因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及工作上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与异性建立关系在某种层面上反而会加重双方的压力。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观念的改变,单身人口将可能持续增加。预计2021年,中国独居人口将突破9200万人。这为单身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根本驱动力,推动单身经济的规模持续发展。(摘编自艾媒网《单身经济报告》)材料二:(图片来自知乎网)材料三:单身经济,也称一个人经济,是指由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而带来的商机。“单身经济”崛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吉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漆思指出,我国这股单身潮主要出现在白领和中产阶层人群,由于这一群体往往有不错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且注重生活质量,消费能力强,从而使得“单身经济”在市场上充满了生命力。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教师秦喜亮认为,单身经济的产生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他说:“从经济学原理角度来讲,单身白领的收入很高,同时来自家庭、社会的负担相对较轻,更没有来自婚姻的经济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单身经济的生命力要想继续延续,不仅需要单身队伍的扩大,同时也需要生产者和销售者紧抓市场的变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单身人群的逐年壮大,无形中使市场形成了一部分相对固定的、有相同特征的消费群体,相较于普通群体,单身群体的消费观念有极大的改变,这必然会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会产生更多的服务类别,出现更多新的岗位,是对消费的一种促进。(摘编自余度《单身经济正在崛起》)<br />材料四:“单身经济”爆火不是好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爆火的根本原因是单身人数持续增长,这容易造成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不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也容易出现风险隐患,比如单身人群中“月光族”存在较大比例,其或有经济风险。“单身产品”越多,“单身经济”越火,其实也是滋生单身人口的温床,不仅不利于存量单身人士“脱单”,也是在鼓励更多人加入单身队伍,因为单身生活看上去很潇洒,很舒适。从这个角度来说,“单身经济”爆火将会给我国人口、社会等方面带来负效应,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有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而非单身消费者这一占比只有27%。就此而言,单身消费者更愿意为自己活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似乎更高一些。不过,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不排除与亲人、同事难相处。(摘编自《“单身经济”爆火,是一把双刃剑》)4.下列对“单身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婚恋观念的改变与消费观念的改变,促进了单身经济的崛起,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B.从消费偏好的角度看,单身人群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购买品质更好、价格较贵产品的比例均高于非单身人群。C.单身经济的爆火也得益于不少单身人士拥有较好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可以预测它未来有持续发展的可能。D.以“悦己”为目的的消费看似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但事实上可能会给单身者的性格养成带来负面影响。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单身潮的出现是由于单身人士的社会与工作压力本来就很大,而且与异性建立关系会加重彼此间的压力。B.在我国单身经济崛起新形势下,正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利于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并由此促进消费。C.从单身人口数据和社会效应来看,我们要高度关注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现象,鼓励存量单身人士“脱单”。D.材料一侧重于单身经济的发展背景,材料三侧重于单身经济崛起的原因,而材料四侧重于单身经济的负效应。6.“单身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如何避免其负效应?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6题答案】【答案】4.B5.A6.(1)树立正确的家庭婚姻观,避免给人口带来负效应;(2)单身者做好经济规划,合理消费,避免经济风险;(3)正确认识“悦己”消费观,避免造成自私自利、难相处的性格局限。【解析】【4题详解】<br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B.“均高于”错误,从材料二图表来看,在“食品饮料”方面低于非单身人群。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是由于……”“会加重……”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原因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及工作上越来越大的压力”和“与异性建立关系在某种层面上反而会加重双方的压力”,文中说的是“主要是来自于……”,可见还有别的原因;文中说的是“在某种层面上……”,选项忽略了这一限制。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考虑“单身经济”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负效应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些分析如何避免。如材料一提到“单身经济”产生的原因,即“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观念的改变”,这种婚恋观念的改变推动了单身经济的发展,由此就带来人口的负效应,如材料四提到“容易造成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不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要想避免这一负效应,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如材料四提到“单身经济”带来的负效应,“单身人群中‘月光族’存在较大比例,其或有经济风险”,要想避免这一负效应,单身者就要做好个人的经济规划,避免出现经济风险。如材料四还提到“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就此而言,单身消费者更愿意为自己活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似乎更高一些。不过,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不排除与亲人、同事难相处”,单身者往往是为了取悦自己,这会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要想避免这一负效应,就需要正确认识这一消费观,避免出现这些性格局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裙子爱丽丝·门罗妈妈在给我做裙子。整个十一月,我每次从学校回来,她都在厨房里,被裁剪成片的红色天鹅绒和一片片纸样包围着。她不是好裁缝。她只是喜欢做东西。我更小的时候,她给我做过一件蝉翼纱花裙子。我顺从地穿上这些衣服,我感觉还挺快乐。现在,我明智多了,我想要的衣服,是像我的朋友朗妮那样,从比尔商店买的衣服。<br />我必须试衣服。有时候,朗妮和我一起从学校回家,她坐在沙发上看着我试。妈妈轻手轻脚地在我旁边打转,我很尴尬。我试图不停地和朗妮说话,尽量不让她注意到妈妈。“要是我能做出来的话,应该很漂亮。”妈妈语气夸张地说着,随之而来的是再长叹一声:“我怀疑她不领情啊。”她激怒了我,这种话当着朗妮的面说,仿佛朗妮和她一样是大人,只有我是孩子。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大笨蛋,浑身疙疙瘩瘩的。我和朗妮约好了什么都要告诉对方。但是有一件事儿,我没有说过。舞会,中学的圣诞舞会,妈妈正是为此给我做新衣服,也正因为如此,我不打算去了。十二月到了,下起了雪。我开始夜里起床,把窗户推开。我跪在床头,风,有时候夹杂着雪花,扑向我裸露的喉咙。我把睡衣上面的扣子解开,想象挨冻的时候血管在皮肤下变成的灰蓝色。早上我一醒来就憧憬地摸摸额头,看看烧不烧。每天我都挫败地起了床。舞会那天,我用铁发卷做头发。今天我需要一切可能的女性化仪式来保护自己。我永不满足的妈妈,正在给裙子缝白色的花边领口,因为她觉得这衣服看起来太像大人了。最后她帮我把衣服拉链拉上。朗妮穿了一件淡蓝色的绉绸裙。就算我的裙子没有荷叶领,比起她的来,也算不得成人化。她时髦的衣裳,精致的头发,让我觉得自己多少像个怪物木偶,被塞进一团红色天鹅绒里。体育馆里闻起来有松树和香柏的味道,高年级的女孩表情厌倦,冷淡,迷人。我真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乐队开始演奏。舞池里人群一阵骚动,男孩子过来了,女孩子去跳舞了。朗妮也去了。没有人邀请我跳舞。我的眉毛紧张地挤在一起,样子一定又惊恐又难看。我试图微笑。不过,我觉得荒唐,眼前没人自己却在笑。为什么别人都有人请,唯独我没有呢?确定的感觉从体内升起,仿佛一阵恶心。我冲进洗手间,把自己藏在小隔间里。有人在我后面一个隔间,冲了很长时间的水,洗手,梳头。是玛丽·福琼。我只知道她的名字,因为她是女子运动协会的干事。“这里挺凉快。”我很意外,一个高年级女生,竟然这种时候和我搭讪。“我今天晚上来只有一个原因。”马丽·福琼说,“因为我负责布置会场,所以我想看看大家都进来以后会场是什么样子。否则干吗这么麻烦呢?我又不是‘男生狂’。”借着高高的窗户透进来的光线,我看见她细瘦的面孔,轻蔑的表情,让她看上去像个大人,居高临下。“大部分女孩都这样。你发现了吗?这个学校是‘男生狂’最大的聚集地。”我们聊了很多。她想上大学,她打算自己打工挣钱,反正她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听着她说话,我感觉仿佛自己敏感的不快时期已然过去了。我明白了。她尊重自己,她已经开始计划自己要做的事儿。<br />音乐再响起来的时候,玛丽说:“我们还要待在这里吗?走吧。我们可以到小店喝杯热巧克力。”我跟在她身后,没有看任何人。我发现,我不再那么害怕了。现在,我决心再也不管舞会,不等任何人来挑选我,我有自己的计划。有个男孩对我说了句什么,他拦在我面前。我没明白他是请我跳舞,他只好又说了一遍。他是我们班的雷蒙德·波廷,我这辈子都没和他说过话。他以为我答应了,将手放在我的腰上,我几乎想也没想,就开始跳舞了。我们走到了舞池中间。我的腿不再颤抖,我的双手也没再出汗。我想,我应该告诉他,搞错了,我正打算要走。但是,我什么也没有说。我的表情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我终究毫不费力地变成了严肃的、心不在焉的表情,就是那些被选中的跳舞的姑娘的表情。雷蒙德·波廷送我回家,走到我家大门口,我说:“好了,晚安。”他也说:“好的,晚安。”他不知道他把我从玛丽·福琼的世界,带回了普通人的世界。我绕房子一圈,走到了后门,我想,我跳了舞,有个男孩陪我走回家。这都是真的。我的生活并不坏。我路过厨房窗口,看见了妈妈。她坐在那儿,只是为了等我回家,告诉她舞会怎么样。我不会告诉她,我永远不会说。不过,当我看到那为守候我而亮着的厨房,看到身穿褪色起球的涡纹花呢衣服的妈妈,看见她困乏却坚持等待的表情,我就明白了,我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沉重的职责——要快乐,我差点就没有尽到职责,且今后每一次都可能弄砸,都不能让她知道。(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了一个青春期少女经历对自我、亲情、异性的认识困境,以及通过一次舞会获得人生成长的故事。B.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始终围绕主人公的情感与心理展开,将女孩在舞会前后的情感心理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C.“我”认为玛丽思想成熟,目标明确,受她的影响,“我”也开始计划自己的人生,此后对舞会变得毫不在意。D.小说结尾“我”强调不会把舞会的经历告诉母亲,表明自己思想独立,但此时“我”已经懂得了母亲对“我”的爱。8.小说中的“红裙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诺奖颁奖词曾评价门罗:“已经接近解开了他们所有人最大的秘密——人类的心和它的反复无常。”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7~9题答案】【答案】7.C8.(1)烘托人物形象。通过红裙子,展现出“我”的心理变化和青春成长。(2)推动情节发展。由母亲做红裙子,引出下文参加舞会;红裙子是“我”在舞会上自卑的重要原因,从而引出下文的觉悟。(3)揭示思想主旨。围绕红裙子,展现主人公青春期的身份认同困境,“我”学会独立和成熟,表达了生命的探索与成长的主题。<br />9.(1)作者善于处理人类心理及其善变之谜,她的小说对人物的隐秘心理进行特写,展现人类幽微复杂的内心情感。(2)本文聚焦主人公青春期成长心理,展现了主人公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困惑、茫然、不安、期待,有孤独无助,有满足自洽。(3)本文展现了主人公“反复无常”的心理变化,如对舞会从逃避到期待,又从不安到淡然,最后到满足。【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此后对舞会变得毫不在意”错误,从文中来看,当“我”决定再也不怕了,再也不管什么舞会的时候,一个男孩雷蒙德却邀请“我”去跳舞,这时“我”发现自己并不能像在洗手间和玛丽聊天时候想的那样可以毫不在意,最终“我”接受了男孩邀请并和他一起步行回家。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对于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情节的推动,对主旨的凸显揭示。首先从对人物形象烘托的角度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我”,是一个青春期的小女孩,在“我”更小的时候,穿上妈妈做的衣服时,“我”是“快乐”的;但现在面对妈妈做的“红裙子”,“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大笨蛋”,并因为红裙子而试图把自己冻病,这样就可以不参加圣诞舞会;在圣诞舞会上,因为“红裙子”,“我”自卑失落。所以借助“红裙子”展现了一个青春期小姑娘的心理以及青春成长的微妙变化。然后从对情节的推动角度思考:由妈妈给“我”做红裙子引出圣诞舞会,如“舞会,中学的圣诞舞会,妈妈正是为此给我做新衣服”;因为穿着“红裙子”,“我”在舞会上自卑失落,这样才有躲进洗手间遇到玛丽的情节,也因为遇到玛丽而让“我”的认识有了变化。所以“红裙子”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最后从对主旨的角度思考:小说主要是写“我”的成长,展现“我”在青春期成长过程所遇到的身份认同问题,如“仿佛朗妮和她一样是大人,只有我是孩子。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大笨蛋,浑身疙疙瘩瘩的”“舞会那天,我用铁发卷做头发。今天我需要一切可能的女性化仪式来保护自己”“朗妮穿了一件淡蓝色的绉绸裙。就算我的裙子没有荷叶领,比起她的来,也算不得成人化。她时髦的衣裳,精致的头发,让我觉得自己多少像个怪物木偶,被塞进一团红色天鹅绒里”,“我”在这样的纠结中走向独立和成熟,如文章最后“我”意识到“我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沉重的职责”,这些意味着“我”的成长,而这些都与“红裙子”分不开。所以“红裙子”揭示了小说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br />诺奖颁奖词曾评价门罗“已经接近解开了他们所有人最大的秘密——人类的心和它的反复无常”,意思是说门罗的作品中善于挖掘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状况。就本文来看,文章的主人公是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小姑娘“我”,作者在行文中展现了“我”成长期的内心世界变化,如妈妈把“我”当成小姑娘,给“我”做红裙子,而且还要“给裙子缝白色的花边领口,因为她觉得这衣服看起来太像大人了”,对此“我”是不乐意的,“我”想要的衣服是“像我的朋友朗妮那样,从比尔商店买的衣服”,甚至为了逃避舞会而试图把自己冻病;在舞会上“我”期待又不安,如“我真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没有人邀请我跳舞。我的眉毛紧张地挤在一起,样子一定又惊恐又难看。我试图微笑。不过,我觉得荒唐,眼前没人自己却在笑。为什么别人都有人请,唯独我没有呢”;在洗手间与玛丽的交谈让“我”的内心变得淡然,如“我发现,我不再那么害怕了。现在,我决心再也不管舞会,不等任何人来挑选我,我有自己的计划”;而雷蒙德的邀请以及送“我”回家又让“我”内心感到满足,如“我绕房子一圈,走到了后门,我想,我跳了舞,有个男孩陪我走回家。这都是真的。我的生活并不坏”。本文将“我”内心“反复无常”的变化呈现了出来。文章写“我”在圣诞舞会上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人物青春成长的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如面对朋友朗妮“让我觉得自己多少像个怪物木偶,被塞进一团红色天鹅绒里”,面对高年级女生,“我真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这些展现了“我”内心的困惑和迷茫;如无人邀请“我”跳舞的时候,“我”“眉毛紧张地挤在一起,样子一定又惊恐又难看。我试图微笑。不过,我觉得荒唐,眼前没人自己却在笑。为什么别人都有人请,唯独我没有呢?确定的感觉从体内升起,仿佛一阵恶心”,“我”不安又期待,孤独又无助;等到雷蒙德邀请“我”跳舞时,“我几乎想也没想,就开始跳舞了……我的腿不再颤抖,我的双手也没再出汗。我想,我应该告诉他,搞错了,我正打算要走。但是,我什么也没有说。我的表情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我终究毫不费力地变成了严肃的、心不在焉的表情,就是那些被选中的跳舞的姑娘的表情”,“我”内心是满足的,觉得“我的生活并不坏”。本文展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遇春数称于太祖。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禽其子不兰溪还。会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遣使诣大将军营纳款,玉往受降。纳哈出以数百骑至,玉大喜,饮以酒。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请服此而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争让久之,纳哈出覆酒于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郑国公常茂在坐,直前砍伤之。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行<br />总兵官事,寻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间道兼程,进至百眼井,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曰:“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乘夜至海南。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明史·蓝玉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B.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C.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D.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A.太祖,皇帝庙号,多用以称创立基业的开国君主,文中是指明太祖朱元璋。B.行,指兼任官职。文言中与之同义的词语还有“兼”“领”“拜”“移”等。C.海南,文中指捕鱼儿海之南。文言中“山东”、“河北”的构词法与此相同。D.锦衣卫,是明朝军政搜集情报的机构,主要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蓝玉作战勇猛,颇有战功。他曾隶属常遇春麾下,与敌作战所向披靡;后来跟随大将军冯胜出兵征讨纳哈出,击败元军,立下赫赫战功。B.蓝玉虚心纳谏,巧胜敌军。他前往边塞征讨元主,未发现敌踪,听取王弼的建议后停止班师;趁风沙蔽日、敌军不备,最终击溃元军。C.蓝玉居功自傲,骄纵妄为。他曾强占东昌民田,赶走前来调查的御史;在北征元军的回师途中,因关吏未及时开门,纵容士兵破关而入。D.<br />蓝玉不满封授,结局悲惨。他被封太子太傅,但不乐居宋、颖两公之下,皇帝接到奏报后多次劝说,他都不听从,终被告谋反而遭灭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2)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10~13题答案】【答案】10.A11.B12.D13.(1)蓝玉命令王弼做前锋,快速进军,迫近敌营。敌军认为明军缺乏水和粮草,不能深入进击,就没有设防。(2)蓝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皇帝多次责备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蓝玉身材高大,满面红光,富于勇气和谋略,有大将的才华。开平王死后,蓝玉屡次统帅大军作战,多次立功。太祖待他十分优厚。蓝玉渐渐地骄傲自满,畜养了很多庄奴,这些人都仗着蓝玉的威势暴虐凶横。“饶勇略”是动宾结构,“饶”是形容词做动词,“勇略”是并列结构做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厚”是“太祖遇之”的补语,“玉”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厚”和“玉”之间要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兼任官职。……与之同义的词语还有……‘拜’‘移’”错误,“拜”指授官,“移”指调动官职。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皇帝接到奏报后多次劝说,他都不听从”错误,文中“比奏事,多不听”是说“他入朝奏事,太祖往往不听他的”。故选D<br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做;“疾”,迅疾,快速;“薄”,迫近;“设备”,设防。(2)“悛”,悔改;“黜陟”,罢免提拔;“自专”,一任己意,独断独行;“数”,多次;“谯让”,责备。参考译文:蓝玉是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当初隶属于常遇春的帐下,对敌作战勇敢,常战常胜。常遇春多次在太祖面前称赞他。二十年,蓝玉以征虏左副将军的身份跟着大将军冯胜征讨纳哈出,在通州驻扎。听说有元兵驻扎在庆州,蓝玉趁着大雪,带领轻骑兵袭击攻破元军,杀了平章事果来,生擒果来的儿子不兰溪回来。适逢大军进发至金山,纳哈出派遣使者到冯胜的军营投降,蓝玉前往接受投降。纳哈出率领几百骑兵到达军营,蓝玉非常高兴,设酒宴招待他。纳哈出斟满酒杯敬蓝玉酒,蓝玉脱下自己的汉服给纳哈出穿,说:“请穿上这件衣服再喝洒。”纳哈出不肯穿,蓝玉也就不喝酒。争执持续了很长时间,纳哈出把酒倒在地上,看着他的部下很气愤地嚷叫,将要离去。郑国公常茂在席间,径直上前,砍伤纳哈出。明军回师至亦迷河,招降了纳哈出剩余的部队。适逢冯胜有罪,太祖收去了他的大将军印,命令蓝玉行使总兵官的职务,不久在军中授蓝玉为大将军,蓝玉移兵驻扎到蓟州。当时元顺帝的孙子脱古思帖木儿继承帝位,侵扰边塞。二十一年三月,太祖命令蓝玉率领十五万火军去征讨。军队来到庆州,蓝玉通过谍报得知元帝在捕鱼儿海,就从小路日夜兼程,进军至百眼井。没有见到敌军,蓝玉想要领兵回去。定远侯王弼说:“我们率领十万多士兵,进入漠北腹地,一无所得,匆忙率兵回去,将用什么来回复皇上的诏命?”蓝玉说:“对!”趁着夜晚来到捕鱼儿海南边。蓝玉命令王弼做前锋,快速进军,迫近敌营。敌军认为明军缺乏水源和粮草,不能深入进击,就没有防备。加上当时起了大风,卷起黄沙,白天亦昏暗无光。大军前行,敌人没有发觉,明军突然到达元军营前,元军大惊,匆忙迎战,明军大败元军。蓝玉身材高大,满面红光,富于勇气和谋略,有大将的才华。开平王死后,蓝玉屡次统帅大军作战,多次立功。太祖待他十分优厚。蓝玉渐渐地骄傲自满,畜养了很多庄奴,这些人都仗着蓝玉的威势暴虐凶横。蓝玉曾经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问此事,蓝玉发怒,赶走了御史。蓝玉北征元军回来时,半夜敲击喜峰关关门,关吏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纵容士兵打破关门长驱直入。太祖听说这件事很不高兴。先前,太祖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蓝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皇帝多次责备他。他西征回朝,太祖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等到他入朝上奏.太祖往往不听他的,他更加不高兴。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发蓝玉谋反,把蓝玉交给狱吏审讯。案件审理结束后,族灭蓝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br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张郎中籍远寄长句①,开缄②之日已及新秋,因举目前,仰酬高韵刘禹锡南宫词客寄新篇,清似湘灵促柱弦。京邑旧游劳梦想,历阳③秋色正澄鲜。云衔日脚成山雨,风驾潮头入渚田。对此独吟还独酌,知音不见思怆然。【注】①宝历二年春,张籍作《寄和州刘使君》,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②开缄:拆开信函。③历阳,即和州。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目看,这是刘禹锡收到好友张籍一首七言诗后所作的答诗,时间为秋天。B.首联诗人把友人的诗比作湘水女神弹奏的乐曲,充满了欣喜与对友人的赞美。C.颔联通过虚写回忆了秋日在京邑、历阳旧游的美好场景,可见二人友谊之深。D.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孤身一人的寂寞和知音不得见的无奈与惆怅之情。15.颈联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14~15题答案】【答案】14.C15.(1)“衔”和“驾”运用比拟的手法;(2)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云层逐渐遮蔽日光,化作山雨,风卷起潮水涌入田头的景象;(3)烘托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苦。【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技巧,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C.“颔联通过虚写回忆了……历阳旧游的美好场景”错误,前一句“京邑旧游劳梦想”是回忆京邑旧时同游,是虚写;后一句“历阳秋色正澄鲜”是实写历阳秋色正浓。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炼句的能力。<br />“云衔日脚成山雨,风驾潮头入渚田”意思是“云层渐渐掩盖住太阳,化作山雨倾泻而下;风卷起潮水涌入田间地头”。前一句写云如何一点点变成雨,“衔”意思是“用嘴含”,这本是动物的行为动作,此处用来形容云一点点遮蔽“日脚”;后一句是写潮水如何涌入田间地头,“驾”意思是“驾驶”,本是人的行为动作,此处用来形容风卷潮水涌入田间的情形,由此可知,这“衔”和“驾”使用比拟的手法,将雨来以及潮水涌流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最后体会情感效果。由诗歌题目可知,刘禹锡收到好友张籍一首七言诗后所作的答诗,颔联展现二人友谊之深,尾联表达自己孤身一人的寂寞和知音不得见的无奈与惆怅之情,由此可见,颈联所写自然景象则是对友人深切思念之情的烘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用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匈奴刻石记功典故,抒发戍边将士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之情。(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感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描写突出洞箫声的悲怆凄凉。【16题答案】【答案】①.浊酒一杯家万里②.燕然未勒归无计③.佛狸祠下④.一片神鸦社鼓⑤.舞幽壑之潜蛟⑥.泣孤舟之嫠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浊”“勒”“佛狸祠”“壑”“嫠”。第Ⅱ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工(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相继亮相,引来人们驻足合影。吉祥物以_____的大熊猫与火红的灯笼为原型,满满的中国元素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浓郁氛围,可爱的招手姿态意味着欢迎海内外嘉宾共襄冰雪盛会。体育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文化。()。时下,放眼全国各地,冬奥主题冰雕、旱地冰雪项目、歌曲电影等文艺作品,让冰雪氛围愈发浓厚,让冰雪文化_________。从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到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推动冰雪运动成为更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实践证明,为冰雪文化打上中国烙印,还需瞄准群众基础,展现传统特色,做到__________。各地不妨开发特色冰雪文旅产品、推动“冰蹴球”“冰龙舟”减少冰雪运动的参与门槛,激发冬奥会的“长尾效应”<br />,让冰雪运动拥有更多中国受众。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世界冰雪运动的历史将以北京冬奥会作为分界线。绽放冰雪文化之花,展现中国文化之美,北京冬奥会将在冰雪运动发展史上写下___________的一笔。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憨态可掬众所周知因地制宜奇光异彩B.和蔼可亲深入人心随机应变浓墨重彩C.和蔼可亲众所周知随机应变奇光异彩D.憨态可掬深入人心因地制宜浓墨重彩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除了向中国人传递奥运精神、普及冰雪文化,北京冬奥会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契机B.除了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北京冬奥会也是向中国人传递奥运精神、普及冰雪文化的契机C.除了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北京冬奥会也是以向中国人传递奥运精神、普及冰雪文化为契机的D.除了向中国人传递奥运精神、普及冰雪文化,北京冬奥会也是以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为契机的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各地不妨通过开发特色冰雪文旅产品、推广“冰蹴球”“冰龙舟”等传统冰雪项目,降低冰雪运动的参与门槛B.各地不妨通过开发特色冰雪文旅产品、推动“冰蹴球”“冰龙舟”等传统冰雪项目,减少冰雪运动的参与门槛C.各地不妨开发特色冰雪文旅产品、推动“冰蹴球”“冰龙舟”等传统冰雪项目,降低冰雪运动的参与门槛D.各地不妨开发特色冰雪文旅产品、推广“冰蹴球”“冰龙舟”等传统冰雪项目,减少冰雪运动的参与门槛【17~19题答案】【答案】17.D18.B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憨态可掬”多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天真可爱、单纯的样子;“和蔼可亲”指人说话或待人的态度很和气,使人感到亲近。此处对象大熊猫可知是形容动物可爱的样子,选“憨态可掬”。第二组,“众所周知”指大家都知道的,侧重于“普遍”;“深入人心”指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侧重于“深入”。语境是指文化被人们深入理解,而非“知道”,故选“深入人心”。第三组,“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随机应变”指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据后文“各地不妨……”可见,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选择妥善方法,选“因地制宜”。<br />第四组,“奇光异彩”意为奇妙的光亮和色彩;“浓墨重彩”指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描绘,形容着力叙述或描写,也形容醒目突出,分量重。为搭配后文的“一笔”,应选“浓墨重彩”。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由“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推动冰雪运动成为更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句可知,本段侧重论述“北京冬奥会向中国人传递奥运精神、普及冰雪文化”,故排除A、D两项。相较于C项中“是以……为契机的”,B项中“是……的契机”句式更简洁,故排除C。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两种:一为成分残缺,“推动‘冰蹴球’‘冰龙舟’”缺宾语中心词,应改为“推广‘冰蹴球’‘冰龙舟’等传统冰雪项目”;“开发特色冰雪文旅产品、推广‘冰蹴球’‘冰龙舟’等传统冰雪项目”在全句中应作状语,句中的顿号有提示,所以应在“开发”前加“通过”一词。二为搭配不当,“减少……门槛”搭配不当,应改为“降低……门槛”。全部改对的只有A。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正常老化的过程中,骨骼肌的重量会逐渐流失,从30岁到70岁,我们会流失四成的肌肉量。随着年龄增加,①,65岁以上人群每年流失达15%~2.5%,研究者认为,随着年龄增加,肌肉量减少是正常现象,②,例如,增加跌倒住院及死亡风险等。自2010年起,医学界讨论肌肉健康时,③,还要兼顾“肌力”,肌少症诊断标准增加了据力等指标。如何判断是否患上了肌少症呢?首先,看肌肉量,以四肢肌肉量(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当男性小于7,女性小于5.4,就算肌肉量过低;其次,评估上肢握力和下肢走路速度,男性握力小于26千克,女性握力小于18千克,或男女走路速度慢于0.8米每秒。如果符合二者之一的标准,就意味着此人患上了肌少症。肌少症通常在年长者以及体重较轻、蛋白质摄取不足、活动量较少的族群中最容易发生。当发现身材较瘦的年长者从椅上起身有困难,或是行动迟缓,吃得又少,就很可能是患上了肌少症。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br />个字。21.请从三个方面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2个字。【20~21题答案】【答案】20.(1)肌肉量的流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快或肌肉的流失率越来越高)(2)但流失太多肌肉会危害健康(3)不仅要看肌肉量21.(1)肌少症判断标准;(2)肌少症的易患人群;(3)肌少症的典型症状。【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前面“从30岁到70岁,我们会流失四成的肌肉量。随着年龄增加”可知,此处是说随着年龄增加肌肉量的流失情况;结合后面“65岁以上人群每年流失达1.5%~2.5%……随着年龄增加,肌肉量减少”可知,应是说肌肉量的流失会越来越大。第二处,前面是说“随着年龄增加,肌肉量减少是正常现象”,而后面又说“例如,增加跌倒住院及死亡风险等”,“例如”是针对前面的内容举例说明,“增加跌倒住院及死亡风险”是太多肌肉流失对健康造成的危害,据此可以确定补写的内容;前面说肌肉量减少是正常现象,后面又说流失太多肌肉量的危害,前后内容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要使用关联词“但”。第三处,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判定肌肉健康的标准,后面说“还要兼顾‘肌力’”,而前面都是在说肌肉量的问题,所以此处应是“看肌肉量”;且要使用关联词“不仅”和后面的“还”进行呼应。【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第二段的中心话题是“肌少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由第二段开头句“如何判断是否患上了肌少症”可知,这一段应是先谈论判断肌少症的标准,第二句说“首先”“其次”,第三句说“如果符合二者之一的标准,就意味着此人患上了肌少症”,由此可知,第一层次内容是“肌少症的判断标准”;第四句“肌少症通常在年长者以及体重较轻、蛋白质摄取不足、活动量较少的族群中最容易发生”,这是肌少症的易患人群;第五句“当发现身材较瘦的年长者从椅上起身有困难,或是行动迟缓,吃得又少,就很可能是患上了肌少症”,这是肌少症的典型症状。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温暖而明亮:“让我们一起向未来!”“一起向未来”<br />这一口号是态度,是倡议,更是行动方案。材料二:本届冬奥会上,苏翊鸣、谷爱凌成为名副其实的“顶流”。有人羡慕,有人质疑,也有人反思。人生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你自己不设限,就能活出闪光的未来。疫情、战争……使当今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使不少年轻人面对未来信心不足。“江西青年发展论坛”拟举办以”青年,向未来”为主题的演讲大赛,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和大赛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2题答案】【答案】例文:你我共携手,同心向未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你我共携手,同心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让我们一起向未来”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发布的口号——“一起向未来!”说出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说出了人类对于美好明天的憧憬,说出了中国愿与世界携手同心,奔赴未来的坚定信念。一起来,前路伊阻,坎坷荆棘,携手才能共进。“一起”不应只局限在奥运会。中国有句俗话,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正是“一起”的意义所在。2020年的抗疫胜利,2021年的抗洪胜利,都需要我们携手同心的结果。纵观当下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温室效应、洪灾频发、地震连连等。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灾难坎坷,我们必须携手,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一起”所表达的恰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间接指明了我们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唯有我们一起携手才能共向未来。向未来,有所希冀,向阳生长,才能迎接明天。“向未来”是什么?一个简单动作吗?我觉得不止于此,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论未来美好与否,我们都要坚定地向着未来而去。同时,它也传递了执着的信心和希望。历数往届残奥会的运动员们身上所闪耀的,也正是向阳生长、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龙猫》里有句台词,“我们大笑着,可怕的东西它就自己跑掉了”。面对未知的未来,世界会并肩同行,心向未来。遇见困难也好,遭遇险阻也罢,我们都应怀着希望和信心向未来走去。一起向未来,必须同心协力,团结一致。<br />自从新时代领路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后,中国人民就一直用行动向世界表明着中国态度。“一起向未来”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谁也阻挡不住的时代大潮,近年的新冠疫情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秉持着“一起向未来”的信念,为周边各国送去援助,同时各国的暖心物资相互帮助,才有了疫情的缓和。同学们,“一起向未来”不是一句空落落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更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践行的持续努力。同学们,我们应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与世界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一起向未来。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中,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一起向未来”,也是本次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的英文“TogetherforaSharedFuture”由5个英文单词组成,“一起(Together)”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这次冬奥会以及去年的东京奥运会都是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之下召开的,面对疫情,全世界必须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病毒前面独善其身。“向未来(foraSharedFuture)”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只要各国人民心连心、肩并肩、手挽手,那么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从大的角度来说,“一起向未来”是态度、是倡议、更是行动方案,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它彰显了团结世人克服挑战、共创人类的未来的力量,体现了团结和集体的力量,更体现了我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材料二中奥运小将苏翊鸣和谷爱凌的成功,说明“向未来”不是与己无关的国家大事,“人生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你自己不设限,就能活出闪光的未来”的评论更说明这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只要我们努力、尽力,每个人都能实现。所以,在写作时,可以先从大的角度展开,指出虽然如今疫情、战争等困境与争端让世界局势不是很明朗,但我们仍坚信,人类正在不断走向未来,人类终将走向未来。而走向未来的唯一途径便是团结协作,而非矛盾争端。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材料二中个人的角度,思考我们广大青少年应如何向未来,总体而言我们“向未来”的思想态度应是积极的、奋发的。当然,若能将个人与国家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则更佳。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文体要求,注意对演讲对象和演讲观点的把握。立意:1.一起向未来,需要携手前行。2.唯有奋进,才有未来。<br />3.在祖国庇佑下,奋力前行向未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03 23:24:08 页数:21
价格:¥5 大小:71.6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