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初中
>
语文
>
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题
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题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1
2
/31
剩余2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天津市各区2022届九年级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题【和平区】5.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描写了北国明净如洗的秋天。从整首词来看,赏心悦目的秋景反倒烘托了下文国难家愁带来的悲哀。B.“四面歌残终破楚”使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通过身与心的对比,抒发了作者不能像男儿一样为国奋斗的痛苦之情。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一句使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5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意思是: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这一组三字短句,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词人的竞雄精神;本项中“抒发了作者不能像男儿一样为国奋斗的痛苦之情”理解错误;故选C。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n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死亦我所恶(恶劣)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优厚的俸禄)D.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10.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二者不可得兼B.贤者能勿丧耳C.蹴尔而与之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B.提出论点之后,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证明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C.第二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将“行道之人”与“乞人”的行为正反对比,突出“义”的普遍存在。D.第二段连用“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厖为之”等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式,有力地论述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9~11题答案】【答案】9.A10.D11.C【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A.句意: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厌恶。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故选D。【11题详解】\n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C.错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行道之人”与“乞人”都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而不是将“行道之人”与“乞人”的行为正反对比,突出“义”的普遍存在。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12.古诗文默写。(1)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2)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定风波》)(4)________________,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6)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必以情。(《曹列论战》)(7)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题答案】【答案】①.浊酒一杯家万里②.梦回吹角连营③.也无风雨也无晴④.北风卷地白草折⑤.生子当如孙仲谋⑥.虽不能察⑦.持节云中⑧.何日遣冯唐【解析】【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浊酒、仲谋、遣”等字词的书写。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①,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②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③,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④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⑤,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⑥矣。(选自宋源《送天台陈庭学序》)【注释】①中书左司掾:官名。②擢:提升。③指挥司照磨:指挥司的属官,主管文书。④眺:游览。⑤以例自免归:依照惯例辞官归家。⑥侈:大,多。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屡从大将北征()(2)诗人文士游跳饮射赋咏歌呼之所()14.翻译文中画线句。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15.从选文来看,“其诗益工”的原因有哪些?【13~15题答案】【答案】13.①.跟随、跟从②.处所、地方14.他游览之后必定抒发感受写成诗歌,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15.丰富的历史人文精神滋养,广为游历,勤于创作。【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屡次随从大将北征。从:跟随、跟从;(2\n)句意为: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所:处所、地方。【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既:以后。必:一定。发:抒发。以:来。变:变迁。【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和“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可知,广为游历,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精神的滋养;(或行万里路,有丰富的生活来源)根据“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可知,勤于创作。(或勤于练笔)点睛】参考译文:天台人士陈庭学,会写诗。他从做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红桥区】5.下列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A.首句“枯”“老”二字用得巧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悲凉的色彩。B.前三句是名词连排,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C.本首小令文字精练,只有5句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D.本首小令全是“景”语,却字字都扣着“情”字来写,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5题答案】【答案】D\n【解析】【详解】D.“断肠人在天涯”不是景语,而是情语。“断肠”一词直接表现了游子的羁旅之悲。故选D。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面小题。富贵不能淫《孟子》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欺,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C.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谨慎D.威武不能屈 屈:使……屈服10.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B.往之女家C.得志,与民由之D.此之谓大丈夫1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B.孟子认为,大丈夫既要坚守仁义道德的原则,又要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对于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不迷乱、动摇、屈服。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D.文中,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也掲示了大丈夫的内涵。【9~11题答案】【答案】9.C10.B11.C【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句意: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戒,同“诫”,告诫。\n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B.女:同“汝”,你。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C.“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更不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12.请将下列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3)________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4)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5)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7)古诗词大多有含蓄隽永之美,“诗圣”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借花鸟抒写忧国伤时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题答案】【答案】①.山气日夕佳②.江春入旧年③.金樽清酒斗十千④.山雨欲来风满楼⑤.星河欲转千帆舞⑥.思而不学则殆⑦.感时花溅泪⑧.恨别鸟惊心【解析】\n【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夕、樽、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題。鸟雀近人苏轼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窺也。又有桐花凤③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④,殊不畏人,闾里⑤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⑥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⑦言:“鸟雀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害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节选自《闲雅小品丛书》)【注释】①武阳君:苏轼母亲程氏,武阳君是她的封号。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桐花凤:鸟名,以暮春时栖集于桐花而得名。④驯扰:驯服。⑤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⑥忮(zhì):加害。⑦野老:村野老人。⑧鸱鸢(chīyuān):鹞鹰和老鹰。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武阳君恶杀生恶:__________。(2)欲免此害也欲:____________。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15.请用自己的话简述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13~15题答案】【答案】13.①.(1)厌恶,讨厌②.(2)想要,希望14.(这儿)又有四五只叫桐花凤的鸟,每天飞翔停歇在花木丛中。15.(1)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人要有仁爱之心。(3)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意思对即可)【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母亲讨厌杀戮。恶:厌恶,讨厌。(2)句意:想要免去这样的忧患。欲:想要,希望。【14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日,每天;翔集,飞翔停歇。【15题详解】本题考查启示。文章通过母亲爱惜鸟儿,使得家里的庭院鸟儿繁多,与人亲近异常,表明鸟儿躲避蛇、鼠、狐狸等忧患,亲近人,引出“异时鸟雀不敢近人,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突出主旨“苛政猛于虎”。谈体会时可从以下角度:①从苏轼母亲的做法谈启示,启发我们要有仁爱之心,爱惜生命,善待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②从文章主旨的角度谈启示,“苛政猛于虎”是对统治者采取的残暴、苛刻统治的批判,由此表达出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勤政爱民。【点睛】参考译文:我小时候曾经住在书房里,书房前面种有竹林柏树,庭院里都种满了花草树木,很多鸟在那里筑巢。母亲讨厌杀戮,所以告诫身边的孩童和女婢不能捕捉鸟雀。因此几年里鸟雀都筑巢在低矮的枝头上,向下俯视就可以偷看到它们的幼鸟。(这儿)又有四五只叫桐花凤的鸟,每天飞翔停歇在花木丛中。这种鸟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但是能够驯养,它们栖息在林间,很不怕人。乡里人见到这种现象,认为这事很奇怪。没有其它的原因,主人善待这些鸟雀的诚心,被鸟兽所信赖。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想要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残暴、苛刻的统治比老虎还厉害,确实是这样的啊!【河东区】5.下面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是一首著名的怀古咏志之词。B.上阕借景抒情,“悠悠”一词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长江水势浩荡,奔流入海的气势。C.下阕借曹刘来衬托孙权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D.词的结尾直接引用曹操对孙权的赞语,使用典故,暗示了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5题答案】\n【答案】B【解析】【详解】B.“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漫长久远,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故选B。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B.委而去之委:委托C.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D.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10.下面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米粟非不多也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亲戚畔之D.失道者寡助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者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C.“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运用对比论证论证本文第二个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釆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9~11题答案】【答案】9.B10.C11.C【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舍弃。故选B。\n【10题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C.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是本文的第二个中心论点,本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本文的结论。故选C。【点睛】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12.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3)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4)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5)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6)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7)陶渊明《饮酒》一诗中写出诗人看到南山美景后,表达自己远离世俗的闲适恬静,悠然自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题答案】【答案】①.随君直到夜郎西②.芳草萋萋鹦鹉洲③.报君黄金台上意④.忽复乘舟梦日边⑤.四面歌残终破楚⑥.山山唯落晖⑦.采菊东篱下\n⑧.悠然见南山【解析】【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萋萋、唯、篱。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牛僧孺,字思黯,隋牛弘之裔①。始,韩弘②入朝,其子公武用财赂权贵,杜塞③言者。俄而弘、公武卒④,孙弱不能事,帝遣使者至其家,悉收赀簿⑤,校计⑥出入。所以饷⑦中朝臣者皆在,至僧孺,独注⑧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帝善之,谓左右曰:“吾不谬知人。”由是遂以相,寻迁中书侍郎。【注释】①裔:后代。②韩弘,河南滑州匡城人。③杜塞:阻塞。④卒:死。⑤赀簿:账簿。⑥校计:核算。⑦饷:贿赂。⑧注:批注。13.解释文中加点词含义。(1)悉收赀簿: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谓左右曰:____________________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由是遂以相,寻迁中书侍郎。15.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牛僧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3~15题答案】【答案】13.①.(1)全,都②.(2)对……说14.因此就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升迁为中书侍郎。15.文中通过描写皇帝核算韩弘家收缴的账簿,唯独送牛僧孺的钱牛僧孺不接受。说明他是一个不慕名利,拒收贿赂,清正廉洁的人。【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把账簿都收缴上来。悉,全,都。(2)句意:对身边的人说。谓,对……说。【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由是,因此;遂,就。以相,以之为相;寻,不久;迁,升迁。【15题详解】\n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至僧孺,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分析,皇帝派遣使者到牛僧孺家中,把账簿都收缴上来,核算出入。用来记录贿赂宫中朝中大臣的账目都在,至僧孺名下,唯独有一行小字写道:“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接受。”韩弘曾送给僧孺千万钱,但他没有接受。由此可知,他是一个不慕名利,拒收贿赂,清正廉洁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牛僧孺字思黯,隋朝仆射奇章公牛弘的后代。此前,韩弘入朝,他的儿子公武行贿权臣来阻塞别人进言。不久韩弘、韩公武相继死去,孤孙年弱不能理事,皇帝派遣使者到他家中,把账簿都收缴上来,核算出入。用来记录贿赂宫中朝中大臣的账目都在,至僧孺名下,唯独有一行小字写道:“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接受。”穆宗赞赏他,对左右侍臣说:“我没有看错人啊!”因此就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升迁为中书侍郎。【南开区】5.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折戟”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思考。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D.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直接正面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5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D.这首诗不是直接正面写出。后两句是议论,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含蓄抒发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故选D。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n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下列各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亲贤臣,远小人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择其善者而从之D.一鼓作气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公将战,曹刿请见11.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选文通过鲁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9~11题答案】【答案】9.C10.D11.A【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A.信:实情/信用;B.远:深远/远离;C.从:跟随/跟随。D.作:鼓起/做。故选C。【10题详解】\n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牢;B.古义: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今义:指为坚持信仰而死、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C.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D.都是“请求”的意思;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理解不正确。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详写了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略写了战争过程。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12.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2)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n(3)___________,如闻泣幽咽。(杜甫《石壕吏》)(4)何处望神州?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5)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6)青树翠蔓,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12题答案】【答案】①.江入大荒流②.沉舟侧畔千帆过③.夜久语声绝④.满眼风光北固楼⑤.一曲新词酒一杯⑥.蒙络摇缀⑦.几处早莺争暖树⑧.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要注意“荒、沉、侧、畔、词、蒙、缀、莺、燕、啄”等字要书写正确。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徐中行传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胡瑷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①,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②,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③庐墓④,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⑤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注释]①转相传授: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②赴阙:入朝。③跣(xiǎn)足:赤脚。④庐墓:在墓旁搭盖小屋,指守孝。⑤内外亲:同姓和外姓的亲戚。(选自《宋史·徐中行传》,有改动)1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首谒范纯仁谒:(2)不越其序而后已已:14.翻译文中画线句。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15.结合原文分析,徐中行是一个怎样的人?【13~15题答案】【答案】13.(1)拜见,拜访(2)停止14.\n(徐中行)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15.“拜谒名士”说明徐中行虚心求教;“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表明徐中行刻苦勤奋;“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说明他孝顺父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表明徐中行乐于助人。【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首谒范纯仁”的句意是:首先拜访范纯仁。谒:拜见,拜访。(2)“不越其序而后已”的句意是: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已:停止。【14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扇(扇扇子)、炉(生炉火)、逾(超过,越过)年”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15题详解】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具体的事件分析概括作答。从“始知学,闻胡瑷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可以看出徐中行是个好学、虚心求教之人;从“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可以看出徐中行是个勤奋刻苦学习之人;从“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可以看出徐中行是个讲求孝心之人;从“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可以看出徐中行是个善良、乐于助人之人。据此概括作答。【点睛】参考译文:\n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先入学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学习,然后辅导后入学的学生),将要去跟从胡瑗学习。到了京城,首先拜访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心神清朗,态度和蔼,可以和他一起进修道业。恰逢福唐(今福州市)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得到了胡瑗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困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地没有人能够揣测。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养母亲。(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贫苦没有后代的死者。晚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以及研究事理、荻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要求)不失去人的本性,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滨海新区】5.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A.首联写了诗人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B.颔联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C.颈联巧借两个地名,语意双关,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D.尾联借景抒情,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作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激励和感召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5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D.尾联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这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不是借景抒情的方法。故选D。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n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安:安全B.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C.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D.望其旗靡靡:倒下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B.可以一战C.夫战,勇气也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两人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B.第②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来表现曹刿临阵从容,善于掌握战机。C.第③段中,曹刿论述了战争的两点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一个昏君。【9~11题答案】【答案】9.A10.C11.D【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辨析。A.句意: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安:养。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A.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祀品/今义,放弃或为坚持信仰或正义而死;B.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C.勇气:古今义相同,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D.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重复继续;故选C。\n【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鲁庄公是一个昏君”表述有误,从第①段“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等句子可以看出鲁庄公还知道取信于民的道理;第②段“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鲁庄公有点急躁冒失,不能远谋;第③段“公问其故”说明战胜后,鲁庄公想知道获胜的原因,想与曹刿交流总结一下,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鲁庄公只是有点平庸而已,不是昏君。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12.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3)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n(5)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6)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7)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典故,表明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12题答案】【答案】①.千树万树梨花开②.不求闻达于诸侯③.乱花渐欲迷人眼④.自缘身在最高层⑤.月是故乡明⑥.沉舟侧畔千帆过⑦.浊酒一杯家万里⑧.燕然未勒归无计【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梨、诸、缘、畔、勒”等字词容易写错。(韩)信拜礼毕,上①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③,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④匹夫之勇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⑤。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删节)【注释】①信:韩信,本为项羽部下,后投刘邦,经萧何推荐,刘邦拜为将。上:指刘邦。后面的项王即项羽。②乡:同“向”,东乡即向东。③喑恶叱咤:厉声怒喝的样子,形容项羽极度威严。④特:只是,不过。⑤其强易弱:他的强势容易变为弱势。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然不能任属贤将任:(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诚: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译文:1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韩信对形势的分析以及给刘邦的建议。【13~15题答案】【答案】13.(1)任:任用(2)诚:果真14.丞相多次向我谈到将军,将军用什么样的计策指教我呢?15.\n(1)首先确定项羽是刘邦争夺天下的对手,而项羽在多个方面强于刘邦。(2)详细分析项羽的弱点(残暴、不能任人、天下多怨)。(3)希望刘邦反项羽之道而行,必能胜之。(意近即可)【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任:任用。(2)句意: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诚:果真。【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数,多次;言,说、谈及;何,什么。【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可知,首先韩信从刘邦口中确定项羽是刘邦争夺天下的对手。由“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可知,接着,韩信询问刘邦,确认项羽在多个方面强于刘邦。由“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可知,韩信接着又分析项羽残暴、不能任人、天下多怨等缺点,认为项羽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可知,最后韩信希望刘邦反项羽之道而行,那么必胜无疑。据此回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n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汉王说:“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乘机问汉王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强大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好长时间,说:“我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经侍奉过他,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项王恼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消灭的呢?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诛灭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击溃呢!”【北辰区】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的人生经历。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5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根据古诗的常识、内容及手法逐项分析。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白居易的作品,因为“乐天”是白居易的字。故A项错误。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B.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误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D.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已而之细柳军\nB.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安居而天下熄D.入则无法家拂士则素湍绿潭11.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围绕“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两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B.文中所举人物都出身寒微,但最终都有卓越成就,得出“逆境造就人才”的观点。C.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谈人侧重于从反面论证,论国却侧重于从正面论证。D.文章多用排比句,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9~11题答案】【答案】9.B10.C11.C【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句意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所以B是错误的;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A.助词,/动词,去、到;B.代词,指“是人”/副词,用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顺承关系;D.连词,如果/连词,就、那么;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理解有误。第②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论国用了“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等论据,是从反面进行论证的,而非“侧重于从正面论证”。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n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12.诗文默写。(1)《渔家傲•秋思》中写思家难归,将士们借酒浇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马快弦急说明战斗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满江红》中写秋瑾感叹尘世间无知音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题答案】【答案】①.浊酒一杯家万里②.燕然未勒归无计③.持节云中④.何日遣冯唐⑤.马作的卢飞快⑥.弓如霹雳弦惊⑦.莽红尘何处觅知音⑧.青衫湿【解析】【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勒、遣、霹雳、莽”等字词容易写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富人之子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①?”父怒曰:“吾之子敏②而且多能③,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④之罪。”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改容⑤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节选自苏东坡《艾子杂说》)【注释】①曷:何,怎能。克:胜任。②敏:灵敏,聪明。③多能:多种本领。④妄言:乱说,造谣。⑤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n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齐有富人,家累千金()②其父又不教之()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2)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15.从这篇文章中,你认识到哪些道理?【13~15题答案】【答案】13.①.累:积攒、拥有②.之:代词,代指儿子。14.(1)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2)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15.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齐国有个富人,家里积攒了很多钱。累:积攒、拥有。(2)句意:他们的父亲又不教他们。之:代词,代指儿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虽:虽然;美:好;而:然而;他日:日后;曷:怎么;克:胜利;(2)然:……的样子;岂:怎么,哪里。【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通过艾子与富人的对话,讲述了一个富人对孩子娇生惯养,以至于只知道“(米)每以布囊取来”,而其父也只知道米是“田中来”。这说明孩子不能娇生惯养,否则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还可以看出,富人的教育方面不当,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儿子和父亲都不知道米的确切来源,可知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是非常有道理的。【点睛】参考译文:齐国有个富人,家里积攒了很多钱。他的两个儿子很笨,他们的父亲又不教他们。\n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不通世务,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担造谣的罪名。”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你太笨了,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艾子说:“没有这样的父亲不会出现这样的儿子。”【河西区】5.对下而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诗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5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C.有两处错误:一是“两个典故”错误。颈联“惶恐滩”“零丁洋”是两个地名,是诗人被元军打败和俘虏的地点。二是“诗人对前途的忧虑”错误。这两个词语一语双关,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诗人并没有对前途的忧虑,国事如此,担忧无用,如今被俘,只能是以死明志,慷慨赴国难了。故选C。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回答下面小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n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间:参与。B.小大之狱狱:监狱。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D.既克,公问其故既既:已经。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限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9~11题答案】【答案】9.B10.C11.D【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小大之狱”的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案件。狱:案件。不是“监狱”。故选B。【10题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牺牲:古义是祭祀时用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今义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B.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C.战:古义和今义都是“作战”的意思。D.再:古义是第二次。今义是表示重复或继续,又。故选C。【11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D.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在曹刿心目中,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而不是“士兵的勇猛无限”。故选D。\n【点睛】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12.在下面横线上,用课文原句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做·秋思》)(4)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5)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7)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一诗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展现了诗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人生前途的豪迈心态。【12题答案】【答案】①.何处望神州②.千树万树梨花开③.浊酒一杯家万里④.八年风味徒思浙⑤.安得广厦千万间⑥.只有香如故⑦.长风破浪会有时⑧.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详解】\n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浊酒、浙、厦、帆、济”等字词容易写错。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中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政绩尤异,远近称之。【注】①牸牛:母牛。②庵:小草屋。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妻家不知其故()(2)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15.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张允济政绩优异?【13~15题答案】【答案】13.①.原因,缘故②.全,都14.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15.①用计帮百姓找回牛;②智捉盗葱贼;③武阳境内路不拾遗。【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故,一词多义,缘故,原因;毕,古今异义词,全,都。【14题详解】\n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召,召集;悉,全,都;集,集中在一起;问,询问。【15题详解】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关键语句分析。第2自然段“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由此概括张允济帮助百姓要回属于他的牛;第3自然段“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中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由此概括,张允济帮助老妇人捉住盗葱者;第4自然段“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由此概括,张允济所管辖的武阳境内路不拾遗,行人找到衣衫。据此概括即可。【点睛】参考译文: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致力于以德行教育训导民众,百姓很怀念他。元武县与武阳县接壤,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随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不肯还给那头牛,元武县衙门几任县令都不能解决过问题。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允济评判,允济说:“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那人泪流不止,把事情的始末都讲了出来。允济于是命令手下人绑了那人,用衣衫蒙住他的头,将他带到他妻子娘家所在的村子去,说是抓住了盗牛贼。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妻子娘家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又担心受连累,就指着那头强占来的母牛说:“这是我女婿家的牛,从哪里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允济便揭开牛主人蒙头的衣衫,对他妻子娘家人说:“这就是你女婿,你可以把牛还给他。”妻子娘家人叩头服罪。元武县主管官员听说后,都十分惭愧。张允济还曾在路途中遇到一个种葱的老妇人,搭了一座小草房在那里看葱,允济对老妇人说:“你只管回去,不要不厌其烦地守着。如果遇到盗贼,应当来报告县令。”老妇人听从了他的劝告,回家住了一夜,那葱就丢失了很多。老妇人把情况告诉了允济,他便把葱地十里之内的全部男女都集中起来,一个个到跟前来检验查问,果然找到了盗葱的人。曾有个赶路的行人,天亮前就出发,把衣衫掉到了路上,走了十几里才发觉,有人对他说:“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正如先人所说,果然找到了衣衫。允济的政绩尤其卓著,远近的人都称赞他。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
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
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选词填空
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作文
2022年北京市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名著阅读
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2年天津市各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综合性学习和名著阅读专题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1:44:12
页数:31
价格:¥5
大小:89.0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