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与默写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9

2/49

剩余4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与默写【和平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选文一: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籓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谍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乌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选文二: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手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节迭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与其新王市曰市:交易B.楚之不竞也竞:强C.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续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分:区别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欲往恐见欺信而见疑B.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人而不仁,如礼何C.甚哉秦之无道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D.身客死于秦夫子因拙于用大矣9.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B.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C.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D.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阅读[选文一]可知,秦王派人送信给楚怀王,说秦国攻打楚国是因为楚太子凌辱杀害了他的重臣,又不辞而别,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希望重新结盟。B.阅读[选文一]可知,面对楚国迎太子回国即位的请求,齐湣王想要扣留楚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但遭到了丞相的反对,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前人评论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阅读[选文二]结尾处“太史公曰”一段,可体会出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D.[选文一]结尾处,司马光对“楚败于秦”的原因做了归纳,其中“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这一点在[选文二]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12.司马迁和贾谊对屈原的评价相同吗?试结合[选文二]作简要分析。【答案】7.D8.B9.D10.B11.(1)所以作为一国的君主,不求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2)屈原思念(想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回归朝廷(使楚国回归富强)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12.不相同。司马迁非常仰慕屈原高尚的为人,予以高度评价;而贾谊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可以保全自己。【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大意: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分:职责,职分。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见:都表示被动,“被”。B.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C.之:都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D.于:都是介词,“在”。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句意思是:楚国的大臣们都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秦国扣留不能回国,以割地相威胁,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联合一起对付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吾王在秦不得”中的“得”意思是“能够”,“还要以割地”的“还”意思是“回国”,“得还”共同作谓语,故排除A、B两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则”意思是“那么”,多用于表示结果的分句的开头,而“谋”这里是指齐、秦一起谋划,所以要在“谋”后面断开。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齐湣王想要扣留楚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错误,由原文“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可知,这是大臣的建议。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道”,治国之道;“广”,作动词,扩张;“所以”,表示“……原因”。(2)“存”,思念,怀念;“兴”,作动词,振兴,使……兴盛;“致”,表达。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思想、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的能力。不相同。司马迁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可见他对屈原的仰慕、崇敬以及高度评价;而贾谊则“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认为屈原何必以身殉国呢,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呢?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秦国向楚国发动进攻,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你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楚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臣,不辞而别,我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你的边境。现在听说大王将太子送到齐国充当人质,求得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婚姻亲家。如果今日秦国与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去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结成友好盟约,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楚怀王为此深感忧虑,想前往赴约,又担心上当受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会更加愤怒。丞相昭睢说:“秦国如豺狼一般,有吞并各诸侯之心,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于是楚怀王到了秦国。秦王命令一位将军装扮成自己,并在武关埋伏下重兵,楚王一到便关闭城门将他劫持,带着他西行到咸阳,秦王在章台宫以藩臣的礼节接待了他,逼迫楚怀王割让巫郡、黔中郡。楚王想与秦王缔结盟约,秦王却想先得到土地。楚王愤怒地喊道:“秦国欺骗了我,又强迫我割地!”不肯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楚国的大臣们都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秦国扣留不能回国,还以割地相威胁,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联合一起对付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睢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国外,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愿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到齐国假称楚怀王去世,要迎太子回国即位。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能这样做。如果我们扣留了太子,楚国就会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等于空守一个人质又在世人面前蒙受不仁不义的罪名。”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又说:“不见得。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你杀掉太子。不然,将会联合秦、韩、魏三国共同出兵送太子回国继承王位。”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便立他为楚王。周赧王延十八年(前297年),楚怀王逃跑,准备回到楚国。结果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楚怀王又准备逃往魏国,却被秦国人追上,又被捉住送回秦国。周赧王延十九年(前296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十分悲伤。各诸侯从此不再尊重秦国。臣司马光说:秦国太霸道无理了,不仅害死楚怀王,还威逼其子楚襄王;楚国太软弱无能,也太不争气了,忍受杀父之仇,又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呜呼!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如果能任用贤能的大臣,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作为一国的君主,不求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选文二: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思念(想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回归朝廷(使楚国回归富强)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1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秋思陆游人生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注]。[注]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感叹自己年龄已到四十岁,内心也早知道辜负了一生的抱负。B.颔联中的“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无可奈何的心情。C.颈联写落叶和透过门窗的寒气,点明了深秋的时节和诗人的身体状况。D.闲居的诗人面对着秋色秋景,思绪万千,全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2)赏析尾联。【答案】(1)D(2)尾联借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反用其意,体现了诗人对闲居的不甘心,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D.“全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分析不当,首联感慨自己已四十岁还没有实现报效国家的志向,颔联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无所事事,只有借酒消愁的苦闷心情,这两联都是直抒胸臆,不是含蓄表达。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尾联“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莼鲈”的意思是诗人出门随意漫步,见到碧波万顷,湖光秋色扑面而来,由此想起西晋的张翰,为了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竟辞官还乡;而自己连官都不用辞,眼前这湖中多的是莼菜和鲈鱼。注释是说“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而辞官还乡”,据此可知,“季鹰不用忆莼鲈”是用典,运用“莼鲈之思”的典故,张翰的“莼鲈之思”是躲避乱世;陆游却说“不用忆”,说自己都不用找借口回家乡了,给朝廷上书献策却被免职回乡,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体现了诗人对闲居的不甘心。陆游心里想的是在天下纷乱之际,如何建功立业、收复中原。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治之于未乱”,体现了一种危机意识。(2)《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过秦论》中,商鞅采取了“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____________________”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措施,使秦国轻易就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土地。(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表达的意旨深远博大。(5)在《将进酒》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以黄河起兴、气势豪迈,又以其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为之于未有②.致知在格物③.外连衡而斗诸侯④.举类迩而见义远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⑥.奔流到海不复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致”“衡”“迩”。【河东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鹏”。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能诵诗属书称于郡中属:连缀,写B.孝文帝说之说:通“悦”C.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适:适合D.故令贾生傅之傅:给……当师傅8.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A.廷尉乃言贾生年少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为赋以吊屈原汉亦留之以相当C.上因感鬼神事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居顷之屈原之作《离骚》9.下列选项的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例句: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A.信而见疑B.送匈奴使留在汉者C.为降虏于蛮夷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B.后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博无状/哭泣岁余/亦死C.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D.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11.下列选项全都体现贾谊才华卓绝的一项是()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②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延尉③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④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⑤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⑥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①④⑤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知识渊博,口才出众,年纪轻轻就受到众人赏识和夸赞,刚开始时仕途一帆风顺。B.每次文帝下令讨论问题,老先生们常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能想说的话。C.贾谊草拟了各种仪法,但因故来不及实行,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诸侯须到封地去上任等,都是贾谊提出的。D.汉文帝在宣室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周详地讲述了鬼神的种种情形,文帝听得害怕,不知不觉地总往贾谊身边移动。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2)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答案】7.C8.B9.C10.B11.D12.D13.(1)绛侯周勃、灌婴、东阳候、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2)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贾谊已经被贬来到长沙。“适”,贬谪。解释错误。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乃”,连词,就。/代词,你的。B.“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C.“因”,连词,因为。/介词,凭借。D.“之”,语气词,无实际意义。/助词,主谓之间。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后置了。A.“信而见疑”,被动句,“见”表被动。B.“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留在汉”为“匈奴使”的定语,“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于蛮夷”是“为降虏”的状语,后置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为“……也”类型的判断句。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怀王骑”中,“怀王”为主语,“骑”为谓语,“堕马而死”为另外句子,故应在“怀王骑”后断开,排除CD;“无后”的主语为承前省略的“怀王”,“贾生”为后文的主语,中间应断开,排除AC。本句意思是: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是说吴廷尉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而且特别器重他,由此可见贾谊的才华卓绝。②“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延尉”,该句说是吴廷尉的事,与贾谊无关。③“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该句是说贾谊在同僚中年纪最轻,并不能体现贾谊的才华卓绝。④“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该句是说各位老先生们都认为贾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通过与“诸生”的对比,体现贾谊的才华卓绝。⑤“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该句是说贾谊被“破格提拔”,并且“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由此可知贾谊的才华卓绝。⑥“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该句是说贾谊被贬之后,“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以此来抒发自己的郁闷之情,这不能体现贾谊的才华卓绝。综上所述,①④⑤能够体现贾谊的才华卓绝。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文帝听得害怕,不知不觉地总往贾谊身边移动”理解错误。依据原文“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由此可知,文帝“不知不觉地总往贾谊身边移动”的原因是被贾谊所说的内容吸引住了,“孝文帝听得很入神”才使文帝“不知不觉地总往贾谊身边移动”。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属”,类;“害”,嫉妒;“短”,诽谤。(2)“罢”,结束;“过”,超过;“及”,比得上。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旧时和李斯同乡并且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很精通诸子百家的书。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们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们都认为贾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订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尊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但后来各项法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已经三年。一次有一只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楚国人把鸮叫做“鹏”。贾谊已经被贬来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进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为有惑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坐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鹏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14.课内古诗文积累。①邪曲之害公也,____________,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屈原列传》)②推此志也,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③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____________,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⑤____________,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⑦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答案】①.方正之不容也②.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③.囊括四海之意④.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⑤.天下云集响应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容”“囊”“意”“报”“隳”。15.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直书感受,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B.“雨一蓑”,形象地描绘出船在雨中航行时诗人的形态,很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反映出诗人随境而安的襟怀。C.次句写船儿顶风冒雨前进,天黑后什么也见不着了;诗人回到船舱睡觉,倾听着外面的风浪声,浮想联翩。D.三、四句说诗人清晨卷起蓬窗,见到两岸景色和昨天一样,没有什么变化,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望。(2)有人认为,本诗寄寓了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答案】(1)D(2)人生哲理:①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②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终能到达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望”理解错误。三、四句说自己清晨醒来,赶快卷起篷窗往外看,见到两岸景色原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山绿树。表现的是诗人见到青山无恙、绿树常青后的欣喜,而不是失望。同时,“青山绿树多”又与首句冒雨赏春的迷恋遥相呼应。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三、四句说自己清晨醒来,赶快卷起篷窗往外看,见到两岸景色原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山绿树。这两句承“夜如何”而来,“夜如何”包蕴着很广泛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是想知道这一夜的大风大雨,是否使昨天所见的秀丽景色改变了呢?所以诗人醒来就忙忙地卷篷要看个究竟,这样一蓄势,答案出来后我们更能体会到他见到青山无恙,绿树常青后的欣喜。同时,“青山绿树多”又遏呼首句他冒雨赏春的迷恋之感,从而表达诗人对风雨的坦然及对青山绿树经历风雨而依旧的赞叹。由此可见,诗人寄寓的人生哲理应当由“青山绿树”经历风雨依旧永恒而来,即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我们还可以从“船”“诗人”的做法中寻绎出哲理:面对风雨,诗人不仅没有畏惧,反而披着蓑衣立在船头赏雨,而船也逆流而上,并未停歇,这就启示我们: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终能到达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河西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恐惧。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由是观之是非之心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天子能荐人于天D.自贼者也贼其君者也1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怜爱别人的心,有了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B.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C.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9~11题答案】【答案】9.D10.D11.B【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D.“然”,通“燃”,燃烧,句意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以及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是”,这;/正确的。B.“非”,不是;/无。C.“于”,到;/向。D.两个“贼”都是动词,残害。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段内容的能力。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错误,原文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可知“四端”应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故选B。参考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二)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进罢。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剌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瀚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节选自《元史·尚野传》)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B.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C.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D.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B.赠,皇帝给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C.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D.国子祭酒,古代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集副使时,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C.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推行教育。D.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15.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藏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12~15题答案】【答案】12.B13.A14.B15.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句意:大德六年,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迁”指官职变动,“国子助教”为官职名称,二者句意完整,不能与其他词语相连,故在其后应断开,排除AC。“丞相”是“哈刺哈孙”的官职,二者是同位语,共同作句子的主语,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指前者”说法错误。应是指的后者——未做官的士人。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尚野……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说法错误。从原文“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可知,是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不是尚野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至官”,官员到任;“狱”,案件;“藏决”,裁判;“涉”,经过。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尚野,字文蔚,他的祖先是保定人,搬迁到满城。尚野幼年的时候非常聪颖,祖母刘氏花巨资帮助他就学。至元十八年,凭借处士的身份被征召担任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任兴文署丞,出京担任汝州判官,廉洁耿直有所作为,宪司多次推荐他。二十八年,迁任南阳县尹。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拖延搁置,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改任怀孟河渠副使,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事情上报到朝廷,河渠官一职就取消了。大德六年,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不久尚野升任国子博士,教导学生先教导经学后教导文艺,常常对诸生说:“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如果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当时没有建学舍,尚野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来推行教育。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尚野担任太子文学一职,有很多益处,当时跟随宾客姚燧、谕德萧渼进东宫见仁宗,仁宗给他厚于常规的礼仪。至大元年,被授予国子司业一职,近臣上奏把国学西序分到大都路学,皇帝已经认可近臣的上奏,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不符合礼制,此事就停止了。至大元四年,授予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朝廷下诏让尚野到吏部任职,试用荫补官,尚野对此多有宽容。有人责怪他太过宽容,尚野说:“现在刚设置这一法规,是希望将来的人能够熟读诗书、懂得礼仪罢了,不一定非要当前就取得成效。”众人才信服。皇庆元年,尚野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尚野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尚野上书称病回归满城,四方来求学的人更多。延祐六年,死在家中,终年七十六。被赠予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的称号,并被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懿。尚野性格通达明敏,志趣正直远大,侍奉继母凭借孝心而出名,文辞典雅,文章都以理作为标准。书愤(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1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处家中的情形。B.颔联上句一个“久”字写出困厄时间之长,下句一个“空”字突出了殊死抗敌的悲壮。C.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心天地可鉴,至死不改。D.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1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的另一首《书愤》的尾联,请比较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方法和抒发情感的不同。【16~17题答案】【答案】16.D17.《书愤(其一)》“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是直接抒情;人虽年迈,但是报国的壮志却未老去,即使马革裹尸也当为鬼中之雄,表达自己即使年迈却依然壮心不已,渴望抗击金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情感。《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用诸葛亮的典故,是间接抒情;诸葛坚持北伐,《出师表》名满天宇,千载之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表达了作者对当朝得志的主和派庸碌苟安,无人像诸葛亮那样力主北伐的嘲讽和愤怒(学生如答出希望效法诸葛亮北伐,报效祖国亦可)【解析】【16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实写”“生机盎然的氛围”错,颈联运用想象虚写上林苑和洛阳宫,借长安洛阳两座古都的荒凉来喻指沦陷的北宋都城汴京。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尾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此句抓住“壮心”“鬼雄”来理解诗人的报国之志,直抒胸臆,语气激昂,情绪悲壮,抒发自己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一片忠心。《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诗人用典抒情,诸葛坚持北伐,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或者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18.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3)《<老子>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起于累土。”【18题答案】【答案】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在明明德④.在止于至善⑤.合抱之木⑥.生于毫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敏”“慎”“道”“德”“至”“抱”“毫”。【红桥区】8.对下面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A.这首词是“记梦”,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B.“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反衬相聚的欢欣。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反衬相聚的欢欣”理解有误,词的下片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自肺腑出,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并非“相聚的欢欣”。故选C。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甲)五石之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乙)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9.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也而则以B.者何则于C.也其而为D.者为其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树木B.以说吴王说:同“悦”,取悦C.在明明德明:彰显D先齐其家齐:整齐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C.在止于至善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D.致知在格物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12.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13.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答案】9.B10.B11.B12.D13.在庄子看来,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如惠子的言语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解析】【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一空,“者”,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也”,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等语气;用在句中表停顿。此处“有善为不龟手之药”是“人”的后置定语,其后填“者”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第二空,“何”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反诘。“而”多作连词,表达多种关系。“其”作副词表推测、反问、婉商和祈使语气。此处是反问语气,后面与“不”搭配,应填“何”。第三空,“则”与“而”作连词,表承接、转折、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其”多作副词或代词。此处根据前后语意应用连词,表承接关系,又用于句首,不强调先后,排除“而”“其”,应选“则”。第四空,此处需要一个介词。“以”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原因等。“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对象,表被动,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此处的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与“天下”构成后置状语,故选用“于”。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果实有五石容积。树:动词,种植。C.句意:来取悦吴王。说:通“悦”,取悦。D.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齐:使……整齐有序。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译为: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越有难”,越人发兵侵吴。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运用了归纳逻辑”错误,根据文中出现的“欲……先……”,“而后……”等许多逻辑标示词,可知八条目是按存在的先后逻辑关系展开论述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本思想观点的能力。在庄子看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即达不到庄子的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的追求。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是显学,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他们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曾说,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能够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之用,有时反而能成大用。是为“无用之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而在惠子看来,“五石之瓠”因为不能盛水浆,不能装东西,就没有用,他没考虑过五石之瓠本身的价值,所以他的言语“为其无用而掊之”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按照这个逻辑,那些没有取得功名利禄的生命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吗?所以庄子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一如庄子自己,用世俗的眼光看庄子,无功无禄,他自是无用的。但若以一颗道家的心看庄子,他却是一位真正有用的智者。他所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给今天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无限的精神启迪。参考译文:(甲)五石之瓠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乙)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爱护百姓,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论语》)(2)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___________;__________,始于足下。(《老子》)(4)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答案】①.任重而道远②.仁者不忧③.起于累土④.千里之行⑤.海上明月共潮生⑥.天生我材必有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累、生、材。【南开区】(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软?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不凝滞于物/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C.乃作《怀沙》之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D.遂自投汨罗以死/不赂者以赂者丧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中的渔父可能是位隐士,也可能是屈原作品中虚拟的人物,类似于《赤壁赋》主客问答的形式。B.第一轮对话,交代了屈原被放逐原因——“举世混浊”“众人皆醉”,而“我独清”“独醒”。C.第二轮对话,以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比,指出屈原正道直行的人生选择,凸显其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D.选段既是屈原自述其志,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对屈原投江自沉行为的不赞同。【答案】7.A8.D【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于”,都是介词,表被动,被。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副词,于是;副词,竟然。D.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因为。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对屈原投江自沉行为的不赞同”错误。蕴含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景仰,以及同情与惋惜。故选D。翻译: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二)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仪诳楚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表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齐、楚之从亲/从:同“纵”,合纵B.群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慰问C.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阳:表面上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招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B.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C.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D.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1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B.楚王利令智昏,与齐国绝交;楚与秦在丹阳交战,大败,韩、魏趁机攻楚,楚国失去汉中。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D.尽管张仪能屈能伸,能顺利分化齐、楚,但《孟子》认为正道直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2)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答案】9.B10.A11.B12.(1)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2)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吊:悲伤,忧虑。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与民”修饰“由”,不能断开,排除BC;“行其道”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D;“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并列结构,各自断开,排除BC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韩、魏趁机攻楚,楚国失去汉中”错。原文是“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国失去汉中郡是在韩、魏攻打楚国之前。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题得分点有:“瑾、瑜”,都是美玉,这里比喻美好的品质;“见”,表被动;“为”,表示疑问的语气词。(2)题得分点有:“是”,代词,那;“北、西”,名词做状语,在北面、在西面;“绝”,断绝。参考译文: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劝说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孟轲论这件事说: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熄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13.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临江仙陈与义①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1)此词哪些意象能表现端午时令特点?时值端午,词人有何举动?(2)此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意象:榴花、戎葵。举动:借酒消愁,祭奠屈原。(2)(1)对屈原的凭吊和敬仰;(2)失意、漂泊,岁月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3)强烈的爱国情感。【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意象,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端午感怀而作。时节、处所、国事、境况,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屈原当时的遭遇,内心里发出强烈共鸣。上片起句着题,切端午屈原事,次句感叹时序匆促、异乡羁旅,“榴花”插入往年高会观舞盛况,惜乎无人知此,喟叹弥深。“满帘风”,见出情怀激越。下片感叹自己身出江湖、老大无用。首句仍显示五月蜀葵红似火,但这次进而“凝笑”人了,作者心潮逐浪高,从愤而恨了。蜀葵似乎探头笑语:朝廷不思抵抗,你为什么不为主抗金,不横戈跃马驰疆沙场呢?在无可奈何中,作者要借酒浇愁,但一举杯又联想到祭奠屈原,心随屈原去汨罗了。呼应开端,关念国事情悰贯注于笔端。综上分析,榴花、戎葵能表现端午时令特点,诗人的举动是:借酒消愁,祭奠屈原。【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词一开头,吐语挺拔,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但此时自己漂泊天涯,无人理解。“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礼记》)(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4)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他将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答案】①.在止于至善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举类迩而见义远④.己所不欲⑤.勿施于人【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善”“势”“迩”“勿”。【部分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B.致知在格物格:标准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向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怜悯,同情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培之B.知止而后有定人而不仁,如礼何C.欲齐其家者其恕乎D.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之于未有1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B.跨者不行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1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文(一)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B.选文(一)第二段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17.结合《大学之道》,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11~17题答案】【答案】11.B12.D13.D14.C15.B16.(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17.其一,要树立远大理想;其二,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其三,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致知在格物”的句意: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格”应是“推究”的意思。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的;代词,它。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C.代词,自己的;语气词,大概。D.动词,做。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大学”,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B.“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C.“虑”,古义,用绳子结缀;今义,考虑。D.“孺子”,古今同义,均为小孩子。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心不在焉”的意思是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心”作主语,“不在”作谓语,“焉”作宾语。依据语法结构,“焉”是代词,作“在”的宾语,“在焉”不能断开,排除AB。“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是对称结构,故“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之间要断开,排除D。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分析错误。“八条目”之间应该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第一个“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彰显;“明德”,美德;“治”,治理。(2)“诚”,使动,使……真诚;“致”,获取。(3)“好”,喜好;第一个“恶”,缺点;“美”,优点;“鲜”,少【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大学之道》中提出了“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还指出“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由此可知,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有高远的奋斗目标。(2)结合“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分析,新时代的青年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3)结合“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分析,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重要的是正心,修身,即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二)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归辋川①作王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惘怅掩柴扉。注①辋川:位于陕西蓝田县中南十五里辋川镇,王维晚年隐居于此处别墅。(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谷口疏钟动”的“疏”字,既写出钟声洪亮悠远,又流露出诗人的孤寂。B.“独向白云归”的“归”字,明写诗人回到家中,暗含诗人对归隐的向往。C.“杨花轻易飞”中,“杨花”质轻易飞,寄寓了诗人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D.“东皋春草色”中,“东皋”指向阳的高地,陶渊明曾经“登东皋以舒啸”。(2)《红楼梦》中通过“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林黛玉对王维的诗十分赞赏,结合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以及你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林黛玉赞赏王维诗的原因。【18~19题答案】【答案】(1)C(2)示例一: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而自卑孤独;又因追求清高隐逸而孤芳自赏王维此诗中也借“稀”和“独”字表达了内心的惆怅孤寂,同时从古寺钟声和悠然远山处也含蓄表达了隐居出世的愿望。林黛玉欣赏王维诗歌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个性心境相似,都有种孤独,不拘世俗的情怀。示例二:“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为环境描写,运用“疏”“稀”等形容词生动形象地点明所处环境的寂静和人烟稀少,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黛玉对于贾府而言是个客人,因此她自觉孤独,这是她和王维此诗思想情感的共同之处。王维此诗不事雕琢,仅以白描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景色,把内心的情感赋予其中,这也正是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时候首推学王维诗的原因,可见林黛玉喜欢王维诗歌中的“意趣”。【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错,杨花能够如此旋舞不已,不就是因为它的轻吗?寄寓了诗人对难以掌控自己命运的柔弱者的悲悯之情。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对林黛玉这一人物的理解找出二者的逻辑联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本诗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暮春时节回归辋川的情景。疏钟远扬,暮霭沉沉,渔樵归歇,渲染出傍晚山谷凄迷的意境,烘托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怀。细弱的菱蔓随着流水摆动不停,杨花的轻盈更使它可以在空中自由地飞舞。景物的不定使诗人的神思恍惚,更加增添了飘忽伤感的情绪。悠悠然万物造化让人神往,何时能自得呢?人生如此短暂,如此脆弱,终究因此让人感伤,春色又能够留住几时呢?还不如关上门,让春色留在记忆里,留在想象中。王维诗中的伤感情绪,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和痛苦,与林黛玉何其相似。林黛玉赞赏王维的诗,这就说明二者有惺惺相惜之感,或者是林黛玉从王维的诗中读出了自己的影子。林黛玉不也是远离家乡、寄人篱下吗?“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虽是姥姥家,但毕竟是外人,再加上贾府的复杂,根本就不是林黛玉所喜欢的环境。黛玉对于贾府而言是个客人,因此她自觉孤独,又因追求清高隐逸而孤芳自赏。林黛玉也曾在咏絮诗中写道“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本诗左右漂移的水草和轻且到处飞舞的杨花表达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哀。从创作手法上看,他们常用以物寓情的方式相似。林黛玉与王维的诗歌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因此林黛玉赞赏王维的诗歌。林黛玉十分赞赏王维诗作的内容和意趣,这从香菱学诗里可以看出来,王维的田园诗歌的风格也是林黛玉喜欢的。而本诗“渔樵”“远山”“白云”“柴扉”这些意象营造出的冲淡的风格及“疏”“稀”等形容词生动形象地点明所处环境的寂静和人烟稀少,正是林黛玉所喜欢的。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2)君子食无求饱,____________,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3)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4)《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19题答案】【答案】①.天下归仁焉②.居无求安③.就有道而正焉④.士不可以不弘毅⑤.任重而道远⑥.不失其所者久⑦.死而不亡者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归”“仁”“弘”“毅”。【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材料二: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颊。庄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惊骇,共持新磨诘曰:“汝奈何批天子颊?”新磨对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赐与新磨甚厚。新磨尝奏事殿中,殿中多恶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而呼曰:“陛下毋纵儿女啮人!”庄宗家世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夷狄,夷狄之人讳狗,故新磨以此讥之。庄宗大怒,弯弓注矢将射之,新磨急呼曰:“陛下无杀臣!臣与陛下为一体,杀之不祥!”庄宗大惊,问其故,对曰:“陛下开国,改元同光,天下皆谓陛下同光帝。且同,铜也,若杀敬新磨,则同无光矣。”庄宗大笑,乃释之。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节)8.下面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罄尔之赀:用光。B.稼穑:耕种收割。C.赐与新磨甚厚:给予。D.而不闻其佗过恶:过分可恶。9.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门高其优名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食肉而饮酒/吞二周而亡诸侯C.焚以乐器/少以父任D.县令乃得免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B.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C.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D.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11.下面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这里是《左传》的简称。如课文中的《书》指的是《尚书》。B.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为官宦的代称。C.家世:谓世代相传的门第、名望或社会地位,文中指的是庄宗的家境贫寒。D.同光帝:一位皇帝若只有一个年号,即可以年号来称谓皇帝,如明朝的“建文帝”。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头记载了庄宗李存勖精通音乐、善于作曲,至今汾地、晋地这些地方还流传着庄宗谱的曲子。B.庄宗宠信伶官,官员们在伶官面前敛声屏气,小心翼翼。也有一些无耻的官员阿附伶官,以图飞黄腾达。C.门高由于和郭崇韬以及李存乂的关系,再加上部下王温图谋作乱,对庄宗拿他开的玩笑感到害怕,于是煽动部下叛乱。D.材料二中敬新磨的四件轶事,既表现了庄宗对伶人的溺爱,也显示了敬新磨以谐趣的语言为民请愿的品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3.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2)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答案】8D9.B10.A11.C12.D13.(1)他又另外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2)你为什么不让你的县民挨饿,来空出这块地方,预备让我们天子(打猎)纵马奔驰?(3)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聪明有才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被他所沉溺喜爱的事物迷惑而陷于困穷,难道(所溺的)只有乐工吗?【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过恶”,应为“过错与恶行”。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其”,代词,他的;/表祈使或命令语气,一定。B.“而”,连词,都表并列。C.“以”,介词,用;/介词,因为。D.“乃”,副词,于是;/副词,竟然。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众伶人出入宫廷,侮辱戏弄官员,群臣又愤怒又痛恨,却不敢在他们面前大声说话,有的人反而依附于他们,以图被宠信而升迁。“是时”是时间状语,可以独立成句,其后断开,且“诸伶人”是“出入”的主语,主谓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C。“宫掖”是“出入”的地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指的是庄宗的家境贫寒”错误,“家世”与家境贫寒无关,文中“庄宗家世夷狄”的“家世”可引申为祖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也显示了敬新磨以谐趣的语言为民请愿的品质”错误,材料二提及的敬新磨四件轶事指解救县令、打皇帝耳光、以狗讥讽皇帝、被杀前以谐音暗示不详,他实际上是为己辩护,并不是为民请愿。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别”,另外;“为”,起名,取名;“自目”,自称。(2)“饥”,使动用法,使……挨饿;“空”,使动用法,使……空出来。“备”,预备。(3)“忽微”,形容词做名词,极小的事;“智勇”,形容词做名词,聪明有才而英勇果敢的人;第二个“于”,介词,被;“所溺”,溺爱的东西。参考译文:译文一:(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灭亡。当时,众伶人出入宫廷,侮辱戏弄官员,群臣又愤怒又痛恨,却不敢在他们面前大声说话,有的人反而依附于他们,以图被宠信而升迁。各地藩镇,争相送他们财物进行贿赂,而景进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庄宗派景进等人出宫到民间访查,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奏报。他每次在大殿中奏报事情,左右的人全部屏退,军事机要和国家政务他都参与决策。三司使孔谦用对待哥哥的礼节对待他,叫他“八哥”。庄宗驾临邺都,就派遣景进等人搜罗邺地美女上千人,来充实后宫。而景进等人借机干坏事,士卒的妻子、女儿因此而逃跑的有上千人。庄宗回洛阳时,景进用车载邺地美女数千人跟从,在道路上一个接着一个,男女混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郭门高名字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伶官的身份飞黄腾达,但曾经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认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乂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李存乂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酒,愤然流下眼泪,诉说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的士兵王温在宫中宿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士兵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士卒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故,等到攻破邺,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坑杀。”士卒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镇,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二万余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想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朔日,庄宗在中兴殿大会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入内殿吃饭,郭从谦从军营中带着刀剑,率军攻打兴教门,和黄甲军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诸王的卫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兴教门。乱兵纵火烧了兴教门,沿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乱兵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重伤,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皇后、诸王及左右侍从全都逃跑。到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了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他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左传》上说:“国君你从这里开始,就必将以此而结束。”庄宗喜欢唱戏,最终就被郭门高弑杀,尸体被(人)用乐器焚烧。这难道不是真的吗?难道不应该戒惧吗?译文二:庄宗喜欢打猎,有一次他在中牟打猎,践踏了民田。中牟县令拦住马直言极谏,为民请命,庄宗很愤怒,叱责县令离开,打算杀了他。伶人敬新磨知道不该这样,于是带着几位伶人追赶县令,把他抓到马前责备道:“你是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皇上喜欢打猎吗?为什么放任百姓种田来供给国家赋税呢!为什么不让百姓挨饿,空出这个地方,好让皇帝打猎呢?你的罪过正该处死!”于是敬新磨上前请求赶快行刑,诸位伶人一起应和。庄宗大笑,县令于是得以免罪离开。庄宗曾经和诸位伶人在庭院游玩,四顾大喊道:“李天下,李天下在哪里?”新磨就上前用手打庄宗的脸颊。庄宗脸色变了,他身边的侍从都很害怕,伶人们也很吃惊,一起抓住新磨责问说:“你为什么打皇上的脸?”新磨回答说:“李天下,世上只有一人,又有谁敢叫呢?”于是庄宗身边的侍从都笑了,庄宗很高兴,给予新磨十分丰厚的赏赐。新磨曾经在殿中禀报事情,殿中有很多恶狗,新磨离开时,一只狗追赶他,新磨靠着柱子大喊:“陛下不要放纵自己的儿女咬人!”庄宗的祖先是夷狄,夷狄的人忌讳狗,所以新磨这样讥讽他。庄宗十分生气,弯弓拉箭要射新磨,新磨赶紧喊道:“陛下不要杀我!我和陛下是一体的,杀了我不吉祥!”庄宗大惊,问是什么缘故,新磨回答说:“陛下开国,改年号为同光,天下都称呼陛下同光帝。同,就是铜,如果杀了敬新磨,铜就无光了。”庄宗大笑,于是释放了他。然而当时的诸位伶官,唯有敬新磨特别善于讲笑话,他的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那些败坏政治祸乱国家的伶官,以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为最。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小题。和君贶题潞公东庄①司马光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国须柱石扶丕构②,人待楼航济巨川。萧相③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注]①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君贶(kuà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②丕构:大厦。③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密的章法中写出诗人的不尽之意。B.第二句写伊浦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近。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D.第七句、第八句用典,萧何尚且需要玷污自己的名声以打消皇帝的疑心。(2)赏析诗歌的第二联。(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使用萧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答案】(1)C(2)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描写手法,远景写大片平地连接着别墅,近景写两行疏落的柳枝,轻拂水面,描绘了一幅简远恬静的庄园山水图。(3)①作者把潞公比作萧何,既含蓄地赞扬了潞公(也包括君贶、作者自己)如萧何一般有辅君治国之才,②又同时委婉讽刺了当今皇帝如同猜忌功臣的汉高祖,在“国须柱石”之际,却将辅弼大臣放置于朝廷之外。③对朋友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④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劝勉之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错,“国须柱石扶丕构”,国家必须有像柱石一样的臣子才能辅佐国家这一架构,本体是“臣子”“国家”,喻体是“柱石”“丕构”。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水滨百顷田地连接着别墅,两行疏落的柳枝拂动清泉,“百顷平皋”,土地旷远,是远景;“两行疏柳”是眼前近景,这两句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潞公东庄周围的环境,恬淡清新,阔远宁静。【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意思是“潞公像萧相国一样曾是左右臂膀,如今却在荒僻的村野造屋买田”。诗句中提到“萧何”,使用典故,结合注释中“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可知,当年的名相萧何辅佐汉高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然而终遭猜忌,经别人指点,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用这种方式来消除汉高祖的猜疑,“且”字点出了昔日的萧何、后来的潞国公并包括作者本人在内,买田建馆,投闲置散,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此自娱消遣,此处流露出无奈之情。结合诗歌标题标题中“题潞公东庄”和注释“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可知,这是一首和诗,是和君贶题潞公东庄,所以尾联提到萧何,其实是把潞国公比作萧何,同时也是自况,既含蓄地赞扬了潞国公(也包括他自己)的辅君治国才干,又隐隐讽喻了宋神宗如当年猜忌功臣的汉高祖,在“国须柱石”之际,却将得力大臣排斥于朝廷之外,含有一种愤懑不平和委婉的劝慰、自我安慰之情。15.名篇名句默写。(1)知足者富,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2)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3)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4)《过秦论》中,作者写陈涉起义,先说陈涉缺乏号召力,然而结果出人意料,“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5)谗谄之蔽明也,_____________,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屈原列传》)【答案】①.强行者有志②.就有道而正焉③.致知在格物④.天下云集响应⑤.赢粮而景从⑥.邪曲之害公也⑦.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赢”“景”“幽”。【南开中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景仁,庐州合肥人也。初名茂章,少从杨行密起淮南。景仁为将骁勇刚悍,质略无威仪,临敌务以身先士卒,行密壮之。梁太祖遣子友宁攻王师范与青州,师范乞兵与行密,行密遣景仁以步骑七千救师范。师范以兵背城为两栅,友宁夜击其一栅,栅中告急,趣景仁出战,景仁按兵不动。友宁已破一栅,连战不已。迟明,景仁度友宁兵已困,乃出战,大败之,遂斩友宁,以其首报行密。是时,梁太祖方攻郓州,闻子友宁死,以兵二十万倍道而至,景仁闭垒示怯伺梁兵怠毁栅而出驱驰急战战酣退坐召诸将饮酒已而复战。太祖登高望见之,得青州降人,问:“饮酒者为谁?”曰:“王茂章也。”太祖叹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梁兵又败。景仁军还,梁兵急追之,景仁度不可走,遣裨将李虔裕以众一旅设伏于山下以待之,留军不行,解鞍而寝。虔裕疾呼曰:“追兵至矣,宜速走,虔裕以死遏之!”景仁曰:“吾亦战于此也。”虔裕三请,景仁乃行,而虔裕卒战死,梁兵以故不能及,而景仁全军以归。景仁事行密,为润州团练使。行密死,子渥自宣州入立,以景仁代守宣州。渥已立,反求宣州故物,景仁惜不与,渥怒,以兵攻之。景仁奔于钱镠,镠表景仁领宣州节度使。梁太祖素识景仁,乃遣人召之,景仁间道归梁,仍以为宁国军节度使,加中书门下平章事。久之,未有以用,使参宰相班,奉朝请而已。开平四年,以景仁为北面招讨使,将韩勍,李思安等兵伐赵;行至魏州,司天监言:“太阴亏,不利行师。”太祖亟召景仁等还,已而复遣之。景仁已去,太祖思术者言,驰使者止景仁于魏以待。景仁已过邢、洺,使者及至,景仁不奉诏,进营于柏乡。景仁及晋人战,大败于柏乡,景仁归诉于太祖,太祖曰:“吾亦知之盖韩勍、李思安轻汝为客,不从节度尔。”乃罢景仁就第,后数月,悉复其官爵。末帝立,以景仁为淮南招讨使,攻庐、寿,军过独山,山有杨行密祠,景仁再拜号泣而去。战于霍山,梁兵败走,景仁殿而力战,以故梁兵不甚败。景仁归京师。病疽卒,赠太尉。(《新五代史·王景仁传》)(相关链接)渥字承天,行密长子也。行密病,出渥为宣州观察使。右衙指挥使徐温私谓渥曰:“今王有疾而出嫡嗣,必有奸臣之谋,若它日召子,非温使者慎无应命。”涕泣谢温而去。行密病甚,命判官周隐作符召渥,隐虑渥幼弱不任事,劝行密用旧将有威望者代主军政,乃荐大将刘威,行密未许。温与严可求入问疾,行密以隐议告之,温等大惊,遽诣隐所计事。隐未出,而温见隐作召符犹在案上,急取遣之。渥见温使,乃行。行密卒,渥嗣立,召周隐骂曰:“汝欲卖吾国者,复何面目见杨氏乎?”遂杀之。以王茂章为宣州观察使。渥之入也,多辇宣州库物以归广陵,茂章惜而不与,渥怒,命李简以兵五千围之,茂章奔于钱塘。(《新五代史·杨行密传》)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栅中告急,趣景仁出战趣:催促B.行密病,出渥为宣州观察使出:使……离开京城C.涕泣谢温而去谢:感谢D.多辇宣州库物以归广陵辇:以车运物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行密遣景仁以步骑七千救师范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B.以其首报行密竭忠尽智以事其君C.景仁归诉于太祖而智勇多困于所溺D.渥之入也,多辇宣州库物以归广陵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景仁深得梁太祖器重的一组是()①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②以景仁代守宣州③梁太祖素识景仁,乃遣人召之④使参宰相班,奉朝请而己⑤吾亦知之,盖韩勍、李思安轻汝为客,不从节度尔⑥以景仁为淮南招讨使,攻庐、寿。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景仁闭垒/示怯伺梁兵/怠毁栅而出/驱驰急战/战酣退/坐召诸将饮酒/已而复战。B.景仁闭垒示怯/伺梁兵怠/毁栅而出/驱驰急战/战酣退坐/召诸将饮酒/已而复战。C.景仁闭垒/示怯伺梁/兵怠毁栅而出/驱驰急战/战酣退坐/召诸将/饮酒已而复战。D.景仁闭垒示怯/伺梁兵怠/毁栅而出/驱驰急战/战酣退/坐召诸将/饮酒已而复战。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一项是()A.青州大战,王景仁等到梁军疲乏时,趁机出兵攻击,大获全胜,杀死友宁,将其首级献给杨行密。B.王景仁在梁太祖的优势兵力攻击下无法顺利撤退,就派遣李虔裕率军阻击追兵,最终保住主力安全撤回。C.王景仁与晋军作战,在柏乡被打败,他回朝向梁太祖诉说了韩勍、李思安不听调度从而导致失败的情况。D.末帝登基,王景仁担任淮南招讨使,率领部队路过独山的杨行密祠堂时,他不忘旧主,亲自进祠堂哭拜。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质略无威仪,临敌务以身先士卒,行密壮之。【答案】11.C12.B13.A14.B15.C16.(王景仁)质朴没有架子,临阵一定身先士卒,杨行密很器重他。【解析】【分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杨渥哭泣着告辞徐温离去。谢:辞别。故选C。【12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可翻译成“率领”/介词,把;B.都是代词,他的;C.介词,向/介词,被;D.助词,主谓之间,取独/结构助词,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是“表现王景仁深得梁太祖器重”的句子,可以用排除法做。②原文“行密死,子渥自宣州入立,以景仁代守宣州”,是杨行密的儿子让景仁代守宣州,不是梁太祖所为。④体现的是景仁“未有以用”。⑥根据原文“末帝立,以景仁为淮南招讨使,攻庐、寿”,是末帝让景仁担任淮南招讨使,不是梁太祖所为。排除包含②④⑥的这三项。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大意是:王景仁关闭营垒表示怯战,探察到梁兵懈怠,拆毁寨栅挥军冲出,战马奔驰迅速接战,战斗正酣时退军端坐,召集众位将军饮酒,不久出兵再战。“示怯”是“闭垒”的目的,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退坐”是“战酣”时的做法,是连动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回朝向梁太祖诉说了韩勍、李思安不听调度从而导致失败的情况”错。依据原文“景仁不奉诏,进营于柏乡……景仁归诉于太祖。太祖曰:‘吾亦知之,盖韩,李思安轻汝为客,不从节度尔’”,可知,景仁并未向梁太祖诉说二人不听调度而导致失败。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有:“质略”,质朴;“务”,一定;“壮”,意动用法,以之为壮,器重。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王景仁是庐州合肥人。早先名叫茂章,年青时随从杨行密在淮南起兵。景仁作为将军勇猛强悍,为人朴实,在军中一点儿不讲求排场,两军对阵时一定要冲在最前面,杨行密认为他胆气豪壮。梁太祖朱晃派遣儿子朱友宁在青州进攻王师范,王师范向杨行密请求救兵,杨行密派遣王景仁率领步兵、骑兵七千人救王师范。王师范派兵背靠城墙修建两座营寨,朱友宁夜间攻击其中一座营寨,被攻的营寨报告情况紧急,王师范催促王景仁率军出战,王景仁按兵不动。朱友宁已经攻进一座营寨,连续混战不停。天快亮了,杨景仁估计梁军已经疲乏,于是出兵大战,大败梁军,杀死朱友宁,把他的首级献给杨行密。这时候,梁太祖正在攻打郓州,听说儿子友宁死亡,率兵二十万昼夜兼程赶到青州,王景仁关闭营垒表示怯战,探察到梁兵懈怠,拆毁寨栅挥军冲出,战马奔驰迅速接战,战斗正酣时退军端坐,召集众位将军饮酒,不久出兵再战。梁太祖站在高处远远看见他,找到一个投降的青州人,问道:“那喝酒的人是谁?”青州人说:“是王茂章。”梁太祖赞叹道:“假使我得到这个人作手下大将,天下不费力就平定了!”梁兵又被击败。王景仁回军,梁兵急速追击,王景仁估计无法顺利撤退,派遣副将李虔裕率一支军队排列在山下来阻击追兵,王景仁留在军中不走,解下马鞍睡觉。李虔裕大声喊道:“追兵到了,主帅应该快快撤退,我李虔裕拼将一死来阻住追兵!”王景仁说:“我也在此处作战。”李虔裕多次请求,王景仁才离开,李虔裕最终战死,梁兵因此追赶不及,王景仁保全了主力安全撤回。王景仁在杨行密部下为官,担任润州团练使。杨行密死,他的儿子杨渥从宣州来到淮南继位,并让王景仁代他防守宣州。杨渥继位后,回到宣州要带走自己原来的财物,王景仁吝惜不给,杨渥大怒,发兵攻打宣州。王景仁投奔到钱镠处,钱镠上表推荐王景仁担任宣州节度使。梁太祖以往就了解王景仁,于是派人召他入朝,王景仁从小路归顺梁朝,任然让他担任宁国军节度使,加官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过了很久,未曾派遣任务,让他与宰相们一道上朝,每天早朝向皇帝请安罢了。开平四年,让王景仁担任北面招讨使,率领韩勍、李思安等部兵马进攻赵国;大军走到魏州,司天监报告皇帝:“出现月食,对出军不利。”太祖急忙召王景仁等人回军,不几天又派他们出兵。王景仁率军开拔后,梁太祖思考观天象的人的话,又派遣使者快马追赶王景仁,让他驻兵魏州来等待命令。王景仁已经走过邢州、洺州,使者才追上王景仁,但他不愿在魏州驻兵,前进到柏乡扎营。王景仁指挥军队与晋军作战,在柏乡被打败,王景仁回来后向梁太祖诉说,太祖说:“我已经了解情况,原来是韩勍、李思安轻视你是客卿,不听从你的调度造成的。”于是免去王景仁的官职让他回家休息,过了几个月,全部恢复了他的官爵。末帝朱瑱登基,让王景仁担任淮南招讨使,攻打庐州、寿州,部队路过独山,山上有座杨行密的祠堂,王景仁拜了两拜哭泣着离开。在霍山大战,梁军败退,王景仁殿后拼力阻击,因此梁军损失不是很大。王景仁回到京城,因毒疮病发去世,朝廷追赠太尉衔。(相关链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杨渥字承天,是杨行密的长子。杨行密患病,让杨渥出任宣州观察使。右衙指挥使徐温私下对杨渥说:“如今大王患病,却让嫡长子外出任职,必定有奸臣的阴谋,如果哪天召你,不是我的使臣千万不要应召而来。”杨渥哭泣着告辞徐温离去。杨行密病重,命令判官周隐作符召杨渥,周隐担心杨渥年幼体弱不能担任大事,劝杨行密任用有威望的旧将代任主持军政,于是推荐大将刘威,杨行密没有同意。徐温和严可求进来探病,杨行密把周隐的意见告诉他们,徐温等人非常震惊,于是到周隐那里商计事情。周隐还没出来,而徐温看见周隐写的召符还在案桌上,急忙取来给杨渥送去。杨渥见到徐温的使臣,才出发。杨行密死,杨渥继位,召周隐骂道:“你是想出卖我国家的人,又有什么脸见杨氏呢?”于是杀掉他。任王茂章为宣州观察使。杨渥进朝时,用车载了很多宣州仓库中的财物回到广陵,当时王茂章吝惜不想给他,杨渥发怒,命令李筒率兵五千人包围他,王茂章逃奔到钱塘。17.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回答。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①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注】①谢公: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京山。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请简要概括词的下片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的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子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志向。【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下片“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表达了对杭州的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运用谢安的典故,结合注释“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借这样的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致相违,使好友痛苦于西门之下,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子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结尾“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约定日后,像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隐退、回归。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8.默写(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蜕于浊秽。(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5)《过秦论》中论述秦灭亡原因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自见者不明③.自矜者不长④.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⑤.然秦以区区之地⑥.致万乘之势⑦.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贤、焉、明、矜、疏、濯淖、污、致、乘、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1:28:01 页数:49
价格:¥5 大小:130.6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