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与整本书阅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9

2/39

剩余3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与整本书阅读【和平区】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______。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______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______。今天谈提升见识与知识,不仅指向“纵横入万里”,更要围绕“上下五千年”。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______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空缺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锤炼启发从容不迫关照B.锤炼激发从容不迫关注C.精练激发心平气和关照D.精练启发心平气和关注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今天谈提升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纵横八万里”,更要围绕“上下五千年”。B.今天谈增长见识与知识,不仅指向“纵横八万里”,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C.今天谈提升见识与知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D.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见识的培育很重要,知识传承更关键。B.传承知识很重要,培育见识更关键。C.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D.培育见识很重要,传承知识更关键。\n【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锤炼:①磨炼;②钻研,反复琢磨。精练:(文章或讲话)没有多余的词句。这里与“思维”搭配,应选“锤炼”。第二空,启发:用事例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了解、领悟。激发:由外界事物的刺激使潜在的感情、能力等表现出来。这里是说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思考,应选“激发”。第三空,从容不迫:态度镇静沉着,不慌不忙。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这里是说具备了筛选力、辨别力、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沉着冷静,不急躁,应选“从容不迫”。第四空,关照:关心照顾;互相照应。关注:一指关心重视,二指用眼睛去看某人、某事,三指用实际行动去或用心去对待某人、某事。这里指教育引导学生关系重视世界形势及发展变化,应选“关注”。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提升见识与知识”搭配不当,应是“增长见识与知识”;“见识与知识”语序不当,“见识”应放在“知识”后面,即“知识与见识”;“不仅……更……”后面的句子顺序不当,应先时间后空间,即先“上下五千年”,再“纵横八万里”。全部改对的是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后面“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可知,这里是以“知识”“见识”为主语的,括号中也应谈“知识与见识”,排除BD;“见识”高于“知识”,应先说“知识传承”,再说“见识培育”,排除A。故选C。21.高一的部分同学对阅读《乡土中国》这本学术著作有畏难情绪。请你结合自己阅读该书的体验,给他们提供一点阅读建议。限100字内。【答案】示例一:读此书,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首先应该对作者写作本书的时代背景要有所了解,其次是读书的目录,再次,要对书中的一些概念有所了解,如“礼治秩序”“无为政治”等。\n示例二:首先应该对作者写作本书的时代背景要有所了解,可以找一些反映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或学术著作来阅读;其次,要对书中的一些概念有所了解,可以通过网上查阅的方式获知其确切所指。如“群己界限”“差序格局”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表达方式:说明关键词:《乡土中国》、阅读建议写作对象:试题要求为高一的部分同学阅读《乡土中国》提供阅读建议写作要点:《乡土中国》是一本学术著作。阅读社会科学论著,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这是粗略的“预读”,做准备的。除了看出版介绍、读序跋,还应当看看目录。社科类著作的目录,一般都比较明晰,主要的观点往往会出现在章节的标题或目录中。看一遍《乡土中国》的目录,可能对其中有些名词或者问题不怎么懂得,也可以有些是感兴趣的,回头再想想后记中交代的研究背景,我们对这本书的主旨,便有粗略的了解了。社科论著的阅读要有些计划和步骤,多动脑筋,多一些理性思考。“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把某些现象或者事物所体现的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说法”(往往是某一个词句),这就是概念。比如,《乡土中国》中就有“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为政治”等等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住了概念才能纲举目张,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读完了,也许就从中学到如何阅读社科论著,如何分析思考社会现象,如何做一个有头脑、有见识、有担当的青年。【河北区】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②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它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n)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③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④正因为社会圈子富于伸缩,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略有改动)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厚薄墙倒众人推载誉B.厚薄树倒猢狲散潦倒C.高低树倒猢狲散载誉D.高低墙倒众人推潦倒2.“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一句,放在哪个序号处最合适()A.①B.②C.③D.④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借助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中国人对世态炎凉没有了感触。B.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C.中国人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特别也对世态炎凉有感触。D.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中心势力的变化导致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变大。【答案】1.B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厚薄:厚与薄的程度。高低:是指高低的程度,水平的程度等,引申为深浅轻重、无论怎样等意思。修饰“中心的势力”,选用“厚薄”。第二空,墙倒众人推:俗语,比喻人一旦失势或受挫,就会有许多人乘机打击他,使他彻底垮台。树倒猢狲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词语词性为贬义词。前面举例“贾家的大观园里,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然后说“势力一变”“缩成一小团”,应该是势力一边,依附的人慢慢散伙了,选用“树倒猢狲散”。第三空,载誉:满载荣誉。潦倒:指颓废、失意的样子;举止散漫、不自检束等。结合“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分析,苏秦此时应该是穷困潦倒的,选用“潦倒”。故选B。【2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语句强调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突出“伸缩”。结合材料“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嫂不以为叔”分析,讲亲属圈子具有这种伸缩能力。结合“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分析,这是讲在乡下,家庭可以小,有的富贵家庭大到像个小国,突出这种伸缩能力。那么“这种伸缩能力”,应该放在一段讲“伸缩能力”的语句之后,后面还需要继续说明这种“伸缩能力”,所以放在③合适。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的错误:一是结构混乱,“伸缩”应该对应“大小”,“伸缩”修饰“社会圈子”,“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的主语应该是“社会圈子”,所以“富于伸缩”放在“社会圈子”前面,“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应该放在“社会圈子”后面。二是语序不当,“正因为”表原因,是对“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的原因解释,所以“正因为”这个句子放在后面。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园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4.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均正确的一项是()A.檐(yán)头琉璃淡褪坍(tā)圮\nB.玉砌(qì)雕栏苍幽亘(gèng)古弥(mí)漫C.阴(yīn)凉撅(juē)一杈捋(lǚ)着祈(qí)祷D.竟相生长窸窸(xiē)窣窣瓢虫坠(zhuì)地5.下列选项与“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古园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B.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C.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D.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答案】4.C5.D【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坍圮”的“坍”应读“tān”。B.“亘古”的“亘”应读“gèn”。D.“竟相生长”的“竟”应改为“竞”;“窸窸窣窣”的“窸”应读“xī”。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中的例句运用的是拟人修辞。A.“等待”把古园拟人化。B.“寂寞”把蝉蜕人格化,同时也运用比喻修辞,把“蝉蜕”比喻成“空屋”。C.“捋着”“想透”“转身”等词把蚂蚁拟人化。D.“摔开万道金光”运用夸张修辞。故选D。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歌行》是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篇。B.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C.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登高》一诗就是杜甫流寓夔州时的作品。D.古人称每月第一天为朔,最后一天为晦;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n.“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错误。在中国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故选B。7.把下列句子组成句意连贯的一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为()①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②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③那就是个性或人格④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⑤没有这个前提⑥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A.①③⑤⑥②④B.②①④⑤⑥③C.①②④③⑤⑥D.⑤⑥②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③中的“个性或人格”是对①中“前提”的具体说明;⑥中“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是⑤中“没有这个前提”的后果;②中“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与④中“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构成转折关系。故选A。【河西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固,其想象之(),古人所无,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中国诗歌的长河(),奔流直下到了唐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的结果。唐诗之美,美在词语。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斑驳陆离乐不可言兼而有之厚积薄发\nB.光怪陆离乐不可言兼收并蓄博观约取C.光怪陆离其乐无穷兼收并蓄厚积薄发D.斑驳陆离其乐无穷兼而有之博观约取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B.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C.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D.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3.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色彩繁杂,形象奇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斑驳陆离”只用来形容具体物件,“光怪陆离”还可以形容某些奇形怪状的社会现象。语境用于形容想象,属于抽象事物,应选“光怪陆离”。其乐无穷: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做某一件事,感到乐在其中。乐不可言: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语境强调务农做事之中的快乐,应选“其乐无穷”。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兼而有之: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几个方面,也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语境把中国诗歌比作“长河”,强调其包容性强,应选“兼收并蓄”。厚积薄发:长时间多多积蓄,慢慢放出或在某个瞬间一下子表现出来,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博观约取: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语境强调唐诗长时间的积淀,应选“厚积薄发”。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n原句语病有二:一为成分残缺。原句“由于……使……”,滥用介词导致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其一;二为重复赘余,“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中的“独”与“之一”语义重复,可删去“之一”。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把《诗经》比作河流的“上游”,写出《诗经》是诗歌源头的特征。A.比拟,说芍药“有情”“含泪”,蔷薇“无力”,赋予花儿人的情态。B.比喻,“古来万事东流水”,把万事比作“东流水”。C.设问,自问自答。D.夸张,比拟。说天台有“四万八千丈”高,夸张;“对此欲倒东南倾”则赋予天台人的情感,仿佛也拜服在天姥山的高峻之下,是比拟。故选B。4.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女神》中富有时代性的一首新诗,诗人采用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想象奇特,情感激越,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B.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又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所以在通讯写作时,作者往往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D.“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这是对诗人闻一多的评价。【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又有新闻的特点……作者往往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错误。通讯又具有记叙文和新闻没有的特点,常常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故选C。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泰山记》的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nB.《赤壁赋》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D.《我与地坛》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错,文章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故选A。6.薛容融同学刚上高一,最近她写了一篇随笔,抒发感受。在她写的下面一段中,诗句运用不合适的共有几处()刚开学时,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我感到隐隐不安,也特别想念初中的好朋友,然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已经过去的人与事,总归再也不会回来。正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但幸好我遇到了友爱的新同学,冲淡了思念的哀伤。看着他们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在班旗上挥毫泼墨、在讲台上激情发言的样子,我感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春活力!我也要开始为梦想努力了!在家里,母亲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照顾我的生活,看到她头上新添的白发,不禁感慨“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母爱给予我前行的动力,我一定只争朝夕,不负韶华!A.一处B.两处C.三处D.四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和鉴赏诗句含义的能力。第一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意思是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此句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处用于表达对初中朋友的思念和对过去的人事的感慨,不合适。第二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意思是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此处是“刚开学时”,正是秋季气候,使用正确。\n第三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意思是同学们意气奔放,劲头正足。此处用于形容同学们的“青春活力”,使用正确。第四处,“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意思是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犹如一场梦。表达了词人人事匆匆犹如一场大梦的伤感之情。此处用于看见母亲的白发生发出的感恩之情,不合适。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是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的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豐从示。豐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簀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了。\n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人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节选自费孝通《乡士中国·礼治秩序》)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安土重迁:重,不轻易。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用在文中揭示了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B.言必尧舜:尧舜,古代的圣主明君,文中指代乡土社会长期形成的传统。言必尧舜,突出了乡土社会对传统的否定。C.从豐从示:《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是“从示从豐豐亦声”,从造字法上讲,“礼”是会意字,示是指一种仪式,豐是一种祭器。D.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表示监督的人很多,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隐瞒不住。这个成语所在的句子是说,当人们形成守礼的习惯后,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地方,也能守礼。8.下列对文中有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传统:传统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中,也存在于衣食住行之中。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比现代社会更大。B.礼治:礼治并不是人本能地、自动地服从于成规而构成的秩序,经过教化的过程主动地服于成规才是礼治的体现。C.法治:法治跟法律是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本文段中作者是把这两个词当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的。D.人治:人治一词容易被误解为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所以文中选择礼治一词来对应法治,以此来解说乡土社会的特色。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代的变更对恪守传统的乡土社会影响不大,在乡土社会中,越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传统,越是值得保有与守护。B.道德的作用基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可以用好与不好来评价,而礼不止于此,它还可以用对不对,合不合,成不成来衡量。C.礼治的社会不是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而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秩序。法治的社会也完全剔除了个人好恶的因素,靠国家权力来推行行为规范。D.礼治社会并不等同于文明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答案】7.B8.C9.C\n【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语及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突出了乡土社会对传统的否定”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可知,“言必尧舜”应是突出了乡土社会对传统的保守。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C.“但在本文段中作者是把这两个词当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的”错误,原文第五段的表述是“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可见“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规定,而不守法则由特定的权力来惩罚个人属于“法治”,作者并未把这两个词当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正确推理能力。C.“法治的社会也完全剔除了个人好恶的因素”错误,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并不能因此而得出“法治的社会也完全剔除了个人好恶的因素”的推理。故选C。19.根据语境完成下列小题韩墩墩同学在学校举办的《乡土中国》读书征文评比活动中名落孙山,他想请王老师看看自己的文章问题所在,于是他带着自己的文章来到办公室。(1)以下话语中最得体的一项是()A.王老师,我有许多问题,可能会让您吃不上午饭,不好意思啊。B.王老师,这是我的大作,请您不吝赐教。C.王老师,还请您对我多加指导,这对您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吧。D.王老师,我修改了自己的文章,敬请斧正。王老师发现韩墩墩的文章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罗列了不少概念,但却疏于推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于是她说:“你回忆一下咱们刚刚讲过的毛泽东的《反对党入股》,你文章的主要问题就是这篇课文中提到的“________”这一条。(2)王老师帮助韩墩墩指出的问题是()A.空话连篇,言之无物B.装腔作势,借以吓人C.语言无味,像个瘪三D.甲乙丙丁,开中药铺\n其次,有的地方没有读懂。王老师说:“你阅读《乡土中国》时要先粗后精,深入思考,你看,‘乡土性’是《乡土中国》最核心的概念,而你这里概括的‘乡土性’并不准确,说明你没有理解。”韩墩墩又仔细阅读了“乡土本色”这一章,将“乡土性”的特征准确地概括出来,并得到了王老师的肯定。(3)那么,韩墩墩最终是怎样概括“乡土性”的特征的呢?【答案】(1)D(2)D(3)示例: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乡下人以农业为生,土地十分重要,因此人在空间上不流动,常终老是乡;村与村之间孤立隔膜,但村内则是熟人社会;人们依靠礼俗而非法律约束行为,因熟悉而非契约产生信任。【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可能会让您吃不上午饭”表达过于随意,不符合与老师说话的语境。B.“大作”是敬辞,称别人的作品,这里用来说自己的作品,不得体。C.“这对您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吧”,含有老师指导自己很轻松的意味,不符合请人指导的语境,表达不够得体。D.“敬请斧正”是请对方为自己修改作品的正确表达,最得体。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重要概念的能力。D.“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意思是指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使人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与题干中的“罗列了不少概念”“疏于推敲概念之间的逻辑故选D。【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把握名著中心主旨的能力。\n《乡土本色》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下人、我们民族离不开泥土。“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在我们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重要。不流动是“土”的特性,因之而产生“土气”。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人口宣泄出去,但老根不常动。农业本身没有聚居的需要,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中国乡下大多聚村而居,与美国不同。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四点原因:耕地面积小、水利需要合作、为安全保卫、为继承。村和村之间是孤立隔膜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会。熟悉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熟悉社会的规矩是礼俗。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色。从熟悉里的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总括而言,土地对于乡土社会十分重要,正因如此,乡下人稳定而少流动,常常“终老是乡”。中国村落常聚村而居,村与村之间孤立隔膜而村子内部则是熟人社会,依靠礼俗而不依靠法律来约束行为,人们不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则。【部分区】1.下列各句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他没回答,脸胀得像个关公,讷(nà)讷半响,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B.“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shū)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C.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躁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bì)脚不中用的宣传家。D.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穿梭于大街小巷,往返于城乡,用镜头和笔记录是非曲(qū)直、毁誉忠奸,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胀”应写作“涨”,“讷”应读作“nè”;B.“竟相”的“竟”应写作“竞”,“窸窸窣窣”的“窣”应读作“sū”;C.“枯躁”的“躁”应写作“燥”,“蹩脚”的“蹩”应读作“bié”。故选D。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首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发射成功,据介绍,该卫星发射、研制和后期运行维护费用总投入接近五百万元人民币。B.某电视台的一档全新节目,让老戏骨和优秀配音人员同台角逐,一开播便深受广大电视观众所欢迎。C.遇事若不问个明白,就把自己心中的怒火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有可能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造成伤害。D.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最为精细也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工作呈现在观众眼前,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中国自古沿袭的“匠人精神”的热议和追捧。【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nA.语序不当,“该卫星的发射、研制”语序不当,改为“该卫星的研制、发射”。B.句式杂糅,“一开播便深受广大电视观众所欢迎”句式杂糅,“为……所欢迎”和“深受……欢迎”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任意保留其一。D.搭配不当,“燃起……热议和追捧”搭配不当,把“燃起”改为“引发”。故选C。3.阅读下面文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的青瓦房里。古老的村庄里的青瓦房,像一个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地站立在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的故事。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窜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院子里栽者桃树、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的麻雀、相亲相爱的黄莺。A.摩肩接踵盈盈伫立喜怒哀乐自由自在B.摩肩接踵含情脉脉喜怒哀乐自由放任C.鳞次栉比含情脉脉悲欢离合自由自在D.鳞次栉比盈盈伫立悲欢离合自由放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摩肩接踵: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摩肩接踵”和“鳞次栉比”都形容紧靠着,但摩肩接踵不用来形容建筑。句中修饰“青瓦房”,选用“鳞次栉比”。盈盈伫立:意思是体态优美的女子长时间站立着。含情脉脉:是指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盈盈伫立”形容体态优美的女子长时间站立,与后面的“站立”重复,故选“含情脉脉”。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悲欢离合:意思是悲伤和欢乐,离散与团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喜怒哀乐”用来形容人的表情,不形容“故事”,此处选用“悲欢离合”。自由自在:意思是无拘无束﹑安闲舒适的样子。自由放任:意思是不加约束,任它自由发展。修饰树枝上的“麻雀”,主要表现其无拘无束,舒适等特征,选用“自由自在”。故选C。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七月既望”,“既望”的意思是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B.\n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C.郁达夫,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语出《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D.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和戏剧家。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浪漫主义诗人”错,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故选B。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社会情绪能力”是继“情商”之后,目前国际上脑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是不一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说教就可以解决,但其实不然,这些都与脑的发展基础相关。①人的智商一直是可以完善、可以发展的②而智商的高低,至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毁灭你的生活③只要你不断学习,知识就会长进,智商就会提高④你过得快不快乐,都取决于这五个方面⑤但社会情绪能力是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⑥社会情绪能力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③②⑤⑥④C.⑥②③⑤④①D.⑥④⑤①③②【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由选项可知,①⑥其中一句为首句,而由前文“人的认知”内容来看,应首选①,故排除CD;③是对①智商的发展的条件说明,故紧随其后,②与③在内容上具有顺承关系,故紧随其后,⑤“但”是对②内容的转折,⑥④在描述内容上具有顺承关系,故先⑥后④。故选B。\n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得日或否或:或者B.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D.金就砺则利就:接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或”,有时。句意:有时受到阳光的照射,有时没有。故选A。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作《师说》以贻之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D.吾从而师之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B.介词,在;连词,表目的,来;C.介词,比;D.代词,代指懂得道理的人;助词,的。故选C。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小学而大遗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C.侣鱼虾而友麋鹿D.明烛天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水”,名词动用,游泳。A.句意: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nB.句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西”,名词作状语,向西。C.句意:以鱼和虾为伴侣,与麋鹿结交朋友。“侣”,意动用法,以……为侣。D.句意:(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动用,照亮。故选D。21.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汉语中的热词层出不穷。请参照示例,从所给的两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说明该词有怎样的含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或时代精神。逆行者光盘行动[示例]秒杀:意思是瞬间击杀,引申为“以极快的速度抢购商品”,反映了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答案】逆行者:意思是反向行走的人,引申为面对危难时不顾个人安危、迎难而上的人。反映了在灾难或困境中坚守岗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时代精神。光盘行动:意思是吃光盘中食物的行动,引申为倡议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行动。反映了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风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解释新词,重在解释其现代意义。本题需要根据示例,在解释词语含义之后,指出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分析例句,明确本义,然后是现在的引申义,最后是反映的时代精神等。“逆行者”,先解释词的本意,再重点介绍词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反方向行走的人。引申为面对危险、灾难,不是逃跑,而是迎难而上。时代精神,一般结合奉献、勇敢、坚守等分析。“光盘行动”,此新词由两个词语组合而成,“光盘”的本意就是使盘子光的意思。那么现在引申为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珍惜粮食等。反映的社会现象就是倡导节约,拒绝浪费等。22.在《文字下乡》中,作者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作者的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示例一:赞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可以采用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示例二:不赞同。乡土社会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并不是由文字记录的,正因为这样,造成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观点的能力。\n题干要求回答是否赞同费老在《文字下乡》中的观点。其实费孝通老先生的观点是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有语言,有声音符号传情达意就可以了。如果回答赞同他的观点,那么重点是表达:一,他说这句话的立场是基于传统的乡土社会;二,传统的乡土社会可以采用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可以遵循这个思路:作者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语言是在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中所使用的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是为了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的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了。也就是说,在中国乡土社会,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否定他的观点,主要立足点:时代在发展,文字相较于声音等亲密语言,有更多更大的优越性等等。总之,先读懂费孝通的观点,然后找准自己的立场,言之成理即可。可以是: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能够记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不能保证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完整记录和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字记录的,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用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红桥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隧(suí)道奇葩(pā)罅(xià)隙窸窸窣(sū)窣B.木讷(nè)差(chā)距熨(yù)帖含情脉(mò)脉C.檄(xí)文隽(juàn)永苜(mù)蓿量(liánɡ)体裁衣D.粗糙(cāo)籼(shān)稻匝(zā)道搔首踟(chí)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隧道”的“隧”应读suì;C.“量体裁衣”的“量”应读liàng;D.“籼稻”的应读“籼”应读xiān;故选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接盘撰写姿态牵强附会\nB.座落鹿寨纠葛礼尚往来C.恐吓闲暇阐释不知所错D.贬低截瘫绸锻残羹冷炙【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B.“座落”中的“座”应改为“坐”。C.“不知所错”中的“错”应改为“措”。D.“绸锻”中的“锻”应改为“缎”。故选A。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一个人知识面宽了,思维空间也随之____,认识能力也能随之提高(2)新年联欢晚会上,同学们载歌载舞,大家都____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3)选择简单、宁静生活的人所选择的简单、宁静,不是远避尘世,而是远避____。A.拓宽沉醉喧嚣B.拓展沉醉喧闹C.拓宽沉湎喧闹D.拓展沉湎喧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拓宽:开拓使宽广。拓展: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是质量的变化,而不是数量的变化。此处与“知识面宽”对应,应使用“拓宽”。第二处,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沉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深深迷恋着,无法自拔。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此处形容大家都沉浸在联欢会的热烈气氛中,使用“沉醉”恰当。第三处,喧嚣:声音大而嘈杂、吵闹之意。喧闹:声音大而热闹;喧哗吵闹。此处与“尘世”相对,用“喧嚣”恰当。故选A。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看到橘子洲头到处散落着欣欣向荣的红色秋叶,毛泽东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B.年过不惑的杰克·罗恩,凭借大型壁画《天堂之火》,终于能在巴黎画坛崭露头角。C.登上了仰慕的泰山,同学们俯瞰云雾松柏,仰望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大开眼界。\nD.想当年,我们俩风华正茂,为了革命事业而奔赴异乡,可是现在,双鬓已染秋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A.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势繁盛。这里面是说地上散落的红色的秋天的落叶,不能说明草木长势繁盛,所以运用错误。B.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这里面的杰克·罗恩已经四十多岁了,所以运用错误。C.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这里面指的是同学们对自然景色的欣赏,所以运用错误。D.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美好的时候。这里指当年为了革命事业而奔赴异乡的时候正是我们风采和才华正美好的时候,运用正确。故选D。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尝试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同学们文化课的学习效率全都有了很大的改善。B.据老人事后回忆,包里有刚从银行取的钱,还有银联卡身份证手机等其他证件。C.在有关部门治理下,全市PM2.5指数下降了一倍多,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D.能否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搭配不当,“效率”不能与“改善”搭配,应将“改善”改为“提高”B.不合逻辑,“手机”不属于证件,此处分类不当,应将“手机”单独列出。C.搭配不当,“下降”不能与“一倍多”搭配,如“降低”“减少”等动词不能与倍数搭配,其应与分数或小数等放在一起使用。故选D。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nA.④⑤③②①B.④①③②⑤C.③②①④⑤D.③①②⑤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④句是对首句中“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进行具体阐释,①句中的“诸子作品”“也”是紧跟着④句,④①是对前文中“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的具体阐释,③是过渡,引出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即②,⑤紧接补充说明②,即隐逸文人出现后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最后的排序是:④①③②⑤。故选B。7.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充满羁旅怀乡的思绪,是东汉中后期士子们远离故乡的现实写照。B.王勃《滕王阁序》、苏轼《赤壁赋》、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全都是记人、记游的名篇。C.《琵琶行》是唐代的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作者的人生遭际。D.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重点批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等文风问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王勃《滕王阁序》……全都是记人、记游的名篇”错误。《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为作者即兴所做,并不是游记。故选B。17.某班举行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心得交流活动。请你为甲、乙两位主持人,围绕会议主旨撰写开场主持稿,营造良好交流氛围,引导活动顺利展开。80字左右。【答案】甲:为什么我们要阅读《乡土中国》?乙:因为阅读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特性。合:让我们不要忘记自己脚下的根。让我们敞开心扉,谈心得,促交流,共同认识这部伟大的著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主持稿的能力。\n题目要求为“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心得交流活动”写一则主持稿,要求是“营造良好交流氛围,引导活动顺利展开”。写作时必须突出主题,可以先简单介绍《乡土中国》的大致内容、这本书的价值、地位等;然后重点突出今天阅读这本书的意义,以引发阅读交流的兴趣,达到营造交流氛围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是两位,写作主持稿时要分出两位主持人要说的话。还要注意字数限制。【五校联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种具有青春活力的()的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那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古乐也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秦王破阵”到“霓裳羽衣”,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一样,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成为美的魂灵,统称为盛唐之音。“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七律要到诗圣才真正成熟,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型的七言才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苏轼认为杜诗颜字韩文是“集大成者”,其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练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____________。人云“少陵诗法如孙吴”,有规范而又自由,重法度却仍灵活,给后人提供了学习、遵循、仿效的美的范本。从审美性质说,青莲诗是无规范的天才美,自然美,不事雕琢;少陵诗是严格规范的人工美,世间美,字斟句酌。皆为后世立下美的规范。(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天马行空优雅婉转含蓄B.挥洒自如典雅婉转含蓄C.天马行空典雅雄豪壮伟D.挥洒自如优雅雄豪壮伟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而不只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是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B.从而不再是人人可习而能、可学而至的人工美,而是成为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了C.从而不只是人人可习而能、可学而至的人工美,而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了D.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是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3.下列与该语段内容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诗歌流派,继承发展了南北朝陶渊明的山水诗和谢灵运的田园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nB.七律属于近体诗,四联八句,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杜甫的《登高》即为代表,“少陵诗法如孙吴”中的“少陵”指的就是杜甫。C.苏轼认为韩文是“集大成者”,苏轼堪称宋代第一文人,他对唐代韩愈推崇有加,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D.“青莲诗”指的是李白的诗。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1~3题答案】【答案】1.C2.D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天马行空:比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多用在评价写作、绘画和书法等方面)。挥洒自如:写文章、写字或绘画得心应手。根据原文此空后边的“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可知这里指的是盛唐文艺不受拘束,所以用“天马行空”。典雅:优美不粗俗,如风格典雅。优雅:优美雅致,如举止优雅。这里指的是音乐歌舞的风格,所以用“典雅”。雄豪壮伟:豪壮雄健。婉转含蓄:曲折温和,耐人寻味。根据前文“‘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七律要到诗圣才真正成熟,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型的七言才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可知这里是指盛唐艺术“雄豪壮伟”。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不只是”和“而是”不搭配,排除A、C两项;根据空后“人云‘少陵诗法如孙吴’,有规范而又自由,重法度却仍灵活,给后人提供了学习、遵循、仿效的美的范本”,可知应该先说“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后说“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排除B、C两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n.“南北朝陶渊明的山水诗和谢灵运的田园派”说法错误,陶渊明是东晋人,是田园派;谢灵运是南北朝人,是山水诗派。故选A。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到中流击水(游泳)②枉用相存(存在)③依依墟里烟(村落)B.①渌水荡漾(清澈)②艰难苦恨(极恨)③因为长句(创作)C.①黄花堆积(菊花)②还酹江月(凭吊)③崖限当道者(限制)D.①金石可镂(雕刻)②士大夫之族(家族)③纵一苇之所如(往)【4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②存:问候,探望。句意为:屈驾前来探望我。C.③限:门槛。这里指像门槛一样。句意为: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D.②族:类。句意为:士大夫这类人。故选B。5.下列加点字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侣鱼虾而友麋鹿②赢得仓皇北顾③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④孔子师郯子⑤小学而大遗⑥明烛天南⑦下江陵⑧吾从而师之A.①⑧/②③/⑤⑦/④⑥B.①④/②/③⑤⑦/⑥⑧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D.①③⑤/④⑧/②/⑥⑦【5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伙伴,以……为朋友。句意:以鱼虾为伴侣,和麋鹿交朋友。②“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句意:却落得仓皇逃命。③“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句意:(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④“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句意:孔子曾以郯子为师。⑤“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句意: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⑥“烛”,名词作动词,照。句意:(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⑦“下”,名词作动词,攻占。句意:攻下江陵。⑧“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句意: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n①④⑧意动用法/②为名词作状语/③⑤形容词作名词/⑥⑦为名词作动词。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至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材料二:\n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显然和法律不同,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而道德是社会舆论维持的。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三:思想家王夫之曾感叹说:“人死于法犹有人怜,死于礼其谁怜之。”可见礼的内在性力量和社会道德舆论的压力是多么大,违法的不一定违反礼。而礼是更为人们所认同,所不可逾越的规范。回到费孝通的礼的概念,我觉得他说的“礼”在某种程度上是道德的仪式化,其实包含了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在西方文化里,没有“礼治”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费孝通的独创,但不能很好地区别出道德与“礼”。这两者都在演变,符合礼的是否就符合道德?不符合礼的是否就不符合道德?这些显然与一个社群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有关。(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B.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从“天道”“地道”“人道”的关系看待“孝”,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B.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nC.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就是合式的。D.引用“颜渊问仁”之例,是为了说明礼的主动性,是要靠外在权力来推行的。8.根据三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认为礼与法的区别在于维持规范时所依靠的力量,法需要依靠国家权力推行,而礼则需要依靠传统来维持。B.“人死于法犹有人怜,死于礼其谁怜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乡土社会,礼比法更深入人心,被视为不可逾越的规范。C.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惩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而失德、失礼最多不过是受到内心的谴责。D.陈心想质疑费孝通定义的“礼”,认为费孝通没能很好地区别出道德与“礼”,而陈心想认为两者都在演变,其关系受到社群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影响。【6~8题答案】【答案】6.B7.D8.C【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曲解文意。由原文“‘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可知,原文说的是“社会伦理制度以家庭伦理规范为基础并进一步发展”,而不是“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C.“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由原文“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至于‘爱物’。……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可知,这里并未提及“自觉自愿”。D.“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表述绝对化。由原文“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知,“无提倡的必要”的只是“某些形式”,并非所有“传统孝的形式”。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是为了说明礼的主动性,是要靠外在权力来推行的”错误。引用“颜渊问仁”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n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而失德、失礼最多不过是受到内心的谴责”表述不符合原文。由原文“可见礼的内在性力量和社会道德舆论的压力是多么大,违法的不一定违反礼。而礼是更为人们所认同,所不可逾越的规范”可知,礼是传统来维持,失德、失礼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故选C。20.校广播站新设“诗歌推荐”专栏,作为广播员的你,将从以下两首诗歌中推荐一首,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明推荐理由,请写一段广播稿,80字左右。青春席慕容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挡不住的青春汪国真曾经有过那么多惆怅想起往事令人断肠我不知道我的追求在何方道路在何方问风问雨问大地却没有一点回响岁月无声地流淌\n可是谁甘心总是这样惆怅可是谁愿意总是这样迷惘我要飞翔哪怕没有坚硬的翅膀我要歌唱哪怕没有人为我鼓掌我用生命和热血铺路没有一个季节能把青春阻挡【20题答案】【答案】示例:席慕蓉的《青春》是与美丽有约的追寻。虽然追寻的结果飘散在风中,但是追寻的美丽身影却深深地印在滚烫的生命大地上。自由灵动的换韵反映出青春的活泼,“仓促的书”展现青春的短暂。让我们一起来追寻青春,把它牢牢铭刻在心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席慕蓉的《青春》是与消沉无关的慨叹。那种对青春远逝的无限伤感、那种对生命短暂的无穷幽怨,就像那启程的泪水汹涌而来,打湿了每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生命。对远去的青春岁月的追寻,把作者引入到更深沉的慨叹之中:这种慨叹是火红青春与平淡生活对比后的强烈反差,这种慨叹是短暂生命与永恒岁月抗争的无奈叹惋。这种慨叹与消沉无关,它关乎生命深层的呼喊,它是求索者执著的脚印,它是思索者探究的目光,那是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凉,那是一种怨而不怒的沉静。《青春》是与美丽有约的追寻。虽然追寻的梦想沉浸在泪里,虽然追寻的结果飘散在风中,但是追寻的美丽身影却深深地印在滚烫的生命大地上。形式上看,诗歌的韵脚不断变换,由“始,日”而“索,过”,再“淡,岚”“页,劣”“读,书”,灵活多变,自由活泼。在修辞上运用比喻,把青春比作“太仓促的书”,把逝去的青春比作“发黄的扉页”,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汪国真的《挡不住的青春》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他提出问题,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拿出一些人所共知的哲理。谁的青春不迷茫,问题是如何寻找方向,也许在追求的路上,会有点孤单和漫长,但这很正常。作者告诉我们,应该抱着对青春的冲劲,去排除遇到的每个困难,去努力挥洒汗水,燃烧青春的激情,就算付出很高的代价,也要让青春活出自己的样子。形式上,本诗一韵到底,“怅,肠,方,响,淌,怅,惘,膀,掌,挡”,读起来朗朗上口;修辞上,运用了排比、对偶,句式整齐,气势充沛;反问手法,情绪激昂充沛。写推荐词,注意突出其优点和吸引读者兴趣的地方,因为是广播稿,还需要注意口语化。21.下面文段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语汇本身包涵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社会风土人情以致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倘若\n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对许多词的运用就会产生困难。在中国举行文艺晚会,大家请某人弹奏一曲,或者唱一首歌,或者朗诵一首他本人写的诗,表演后大家鼓掌,他答谢时可能说:“胡弹乱唱,见笑。”A.以致B.倘若C.见笑【21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本处民族文化传统、社会风土人情、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是并列关系,使用错误。B.倘若:表示假设。这里面假设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然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使用正确。C.见笑:被人笑话(多用作谦辞)。本处是表演之后,本人所说的表示自谦的话,使用正确。故选A。【耀华中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人张岱有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话也适用于山水之乐。细读古人山水游记,不难发现,一些颇为怪异的反而为旅行增加了不少乐趣。()除了腊前早雪雅致珍贵之故,雪水也是烹茶的绝妙水源。收纳山中白雪赠人,听起来至少也不算。但是你听过赠送云朵的吗?清代《秋灯丛话》里有一个故事。黄山云海翻腾,尤以天都峰上,传为天下第一。游客慕名而来,常常随身携带一只精美的木盒,跑到峰上,打开盒子,收纳云气,紧固盒口。等到下山返乡,这个负离子满满的木盒便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地道“旅游纪念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间“结成峰朵,直冲霄汉”,引来啧啧赞叹。这奇观恐怕十之八九是作者的想象,不过时人千里送云,想必本来也就在于一份情怀吧。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爱好费尽心机蔚为大观装饰B.癖好枉费心思蔚为壮观装饰C.癖好费尽心机蔚为壮观装潢D.爱好枉费心思蔚为大观装潢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nA.宋代每岁腊前,见雪独早,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僧人必将收集起来的洁净白雪,呈给官家。B.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宋代每岁腊前,见雪独早,僧人必将洁净的白雪收集起来,呈给官家。C.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见雪独早,宋代每岁腊前,僧人必将收集起来的洁净白雪,呈给官家。D.宋代每岁腊前,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见雪独早,僧人必将洁净的白雪收集起来,呈给官家。【答案】1.B2.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癖好”词意较之“爱好”重,意思是指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语境中有“一些颇为怪异的”来修饰限制,应该是强调爱好的特别性,用“癖好”。第二空,“费尽心机”,意思是挖空心思,想尽办法,中性词;“枉费心机”,指白白的浪费心思,意谓徒劳无功,贬义词。语境中“收纳山中白雪赠人”算是挖空心思,用尽计谋,应该填中性词“费尽心机”。第三空,“蔚为壮观”,意思是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强调“壮观”;“蔚为大观”,形容丰富多彩的景色,雄伟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多指文物、盛大的景象等,强调盛大。语境中“黄山云海翻腾,尤以天都峰上”,强调壮观,应该用“蔚为壮观”第四空,“装饰”,是后期的配饰;“装潢”,是前期的硬装。语境中用来形容木盒的精美外表(配饰),应该用“装饰”。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根据后语境“除了腊前早雪雅致珍贵之故,雪水也是烹茶的绝妙水源”分析,话题为“早雪”和“雪水”。可见空处应该落到名词意象“白雪”,以便更好地与下文衔接,排除强调动作行为“收集”的BD;A.句子逻辑混乱,而且“见”缺少主语,主语应为“杭州五云山”,“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是“见雪独早”的原因,“宋代每岁腊前”是后边句子中“收集”“呈给”的状语。故选C。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姥连天向天横(横亘)委身为贾人妇(托身)\nB.道皆砌石为磴(石阶)正襟危坐(端坐)C.明烛天南(照)最难将息(养息,休息)D元嘉草草(草率)知不可乎骤得(一下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横:遮蔽。句意为: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住了天空。故选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整顿衣裳起敛容B.白露横江C.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D.挟飞仙以遨游【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整顿:古义,整理。今义,检查处理。B.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C.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D.遨游:古义今义均为游历,漫游。故选D。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何陋之有B.凌万顷之茫然C.送客湓浦口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定语后置句,“利”“强”分别作“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了。“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爪牙,强筋骨”。A.宾语前置句,“何陋”作“有”的宾语,前置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B.定语后置句,“茫然”作“万顷”的定语,后置了。“万顷之茫然”即“茫然万顷”。C.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送客湓浦口”即“送客(于)湓浦口”。D.判断句和被动句。“此非……乎”,否定判断句,这不是……吗;“于”表被动。故选B。\n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C.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错误。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应该是“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故选C。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这里的“阳谷”是说泰山南面山谷中的水,而“阴谷”是指泰山北面山谷中的水。B.古代常常借装束代指人的身份地位。“青青子衿”代指读书人;“羽扇纶巾”,是武将的装束,形容周瑜有武将风度;“江州司马青衫湿”,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后一天为“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里的“既望”是过了望日后的一天,是指农历每月十六日。D.“烽火扬州路”中“路”为宋元时的行政区域,表示行政区域的还有“道”“郡”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这是武将的装束”错误。应该是儒将的装束。意思是手拿着羽毛扇子,头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故选B。8.阅读《乡土中国·文字下乡》的相关文字,并完成后面的小题。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n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碎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碎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为“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材料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文段中作者对有关概念的观点态度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从客观标准来看”错误。原文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见“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B.“都是‘愚’的具体表现”错误。原文说“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作者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C.“‘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错误。“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原文“‘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n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纪评苏诗》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四:“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那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摘编自钱锺书《通感》)材料二:《荷塘月色》富有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灵敏的触觉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摩,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n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样的。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荷塘月色》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也还有诗”“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荷塘月色》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材料三: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经非常惨淡,因为贫穷,家庭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1927年暑假中,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因而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语。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切近朱自清的本意,至少也是揭示了比较深刻的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也曾表示“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当然这种逃避是不轻松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妻子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自由地作政治的抉择。(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10.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通感”观点的一项是()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n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1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者凭常有的经验质疑朱自清散文中关于“月夜蝉声”的描写,表明作家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D.对《荷塘月色》所表达的“自由”,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伦理的角度理解。【答案】9.A10.C11.A【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纪昀《纪评苏诗》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并不能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通感”观点的一项,也就是要求学生选出所给的句子运用通感手法的一项。A.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理解辨析材料中观点态度的能力。A.“表明作家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错,曲解文意,原文是“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故选A。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1:26:38 页数:39
价格:¥5 大小:106.1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