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与默写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与默写【和平区】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师蔡伯坚师:学习B.弃疾间与之游间:有时C.丐我三日期丐:给予D.召见,嘉纳之嘉:赞许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B.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与子颖坐日观亭C.乃创奠枕楼、繁雄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养生之具不求于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全都能体现辛弃疾“豪爽尚气节”的一项是()①遂决意南归②弃疾斩其首归报③即众中缚之以归④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⑤招流散,教民兵⑥弃疾为文往哭之A.①②③B.①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B.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C.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论说南北方的贫富差距问题即是从农业问题入手,他的号“稼轩”也是由此而得名。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材料二: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诗,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10.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为心声,读诗就是读人,读明白了长篇短诗,我们就彻底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B.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C.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大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D.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够提升广大读者的人格境界。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诗言志”的一项是()A.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C.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材料三:送湖南部曲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愧我明珠成薏苡①。负君赤手缚於菟②。,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注:①东汉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归来,载回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枉成带回一车明珠。②於(wū)菟(tú):虎的别称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D.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13.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14.材料二中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你认为辛弃疾是这样的人吗?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理由。【答案】4.B5.A6.B7.D8.A9.我因主帅而归顺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10.D11.C12.C13.尾联着重抒发了送别之情和送别后的心情。(1)既包含诗人对所送的部属的惜别之情,又表达对部属的美好祝愿。(2)“不妨风雨破吾庐”只要被送的部属有广阔的前途,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展现了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出一位久经沙场历练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含蓄表达诗人壮志未酬遭受谗谤的一腔忠愤。14.辛弃疾确是“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之人,人品与文品并重。①材料一中辛弃疾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体现他富有远见卓识和远大抱负;邀约人马径趋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体现他敢于伸张正义的大无畏精神;②材料一中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体现学识渊博,也表现他具有伟大的胸襟、渊博学识、高瞻远瞩和高尚的爱国情怀。③材料三中诗人因遭受别人的诬谤而去职,对有功部属未能给予奖赏的愧疚之情,表现出诗人关怀部属而不计较个人荣辱的高尚风格和伟大胸襟;且诗人有知人之明,有胆有识,敢于仗义直言,体现出崇高的气节。全篇抒情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使豪宕不平之气漫溢纸上,实为一等的真诗。【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句的大意是: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句中,“京军中”是偏正短语,“京”作定语,修饰“军中”,之间不能断开;“义端”指的是“僧义端者”,是“聚众千余”的主语,所以“军中”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说下之”承前省略主语“辛弃疾”,“之”作宾语,指“义端”,“之”后断开;“使隶京”承前共用主语“辛弃疾”,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使”后省略兼语“义端”,“京”为宾语,“京”后断开;“一夕窃印以逃”的主语是“义端”,所以“隶京”后应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D项。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把;介词,在。B.都是介词,和。C.副词,于是;副词,竟然。D.介词,向;介词,比。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①遂决意南归,是辛弃疾下定决心南归大宋,属于人生归属的选择;④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是指辛弃疾为国家建言,表现的是见识、能力、忠诚;⑤招流散,教民兵,是辛弃疾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加强守卫力量,属于能力方面。这三个都不属于他“豪爽尚气节”的特点,排除;②(嫉恶如仇)③(惩处叛贼)⑥(正直无畏)均属于崇尚气节方面的内容。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可见辛弃疾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将他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直到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后,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缘”:因为;“归”:归顺;“期”:想到;“何以”:拿什么,宾语前置。【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读诗就是读人,读明白了……我们就彻底了解了”表述太绝对。原文只说“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诗,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我们并不能由此推知“我们就彻底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B.“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无中生有。原文只说“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原文中没有表明“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C.“大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错。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的能力。A.“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出自鲍照〔南北朝〕《代白头吟》。诗句的意思是:志士如红色的丝绳那样正直,如玉壶冰那样高洁清廉。此句表明作者正直、高洁清廉的志向,从中可理解出这是诗言志。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出自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诗句理解为: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体现的是诗言志。C.“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出自唐代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这两句是说,我在想,此时你也在思念我而不能成寐,共听山上哀猿清啸,更加激起思念的愁绪。体现的是“诗缘情”。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桑榆”,即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代指日暮。作者这里劝慰好友,千万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日落散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璀璨无比呢!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以日暮喻衰人老,却传递出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体现的是诗言志。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夸赞部曲”错,五、六句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的意思是:今日送别你去为国效力,鹏程万里,直上云霄,即便是风雨破坏我的房屋,我也会心甘情愿贫困终生。(1)这两句着重点明送别之情。“万里云霄送君去”既包含诗人对所送的部属的惜别之情,又表达对部属的美好祝愿,祝愿部属鹏程万里,青云直上。(2)“不妨风雨破吾庐”着重表达送别部属后诗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部属有广阔的前途,能为国家尽职效忠,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诗化用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现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出一位久经沙场历练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字里行间也蕴含诗人壮志未酬遭受谗谤的一腔忠愤。【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该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准确理解沈德潜所说句子的含义,然后对材料一与材料三有关辛弃疾的相关内容,加以概括总结,佐证沈德潜的观点即可。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意思是,有第一等的胸怀抱负,第一等的学问知识,才会写出第一等真正的好诗。这句话强调了“襟抱”“学识”是写诗的必备基础,人品与文品并重。材料一中,辛弃疾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并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体现他富有远见卓识;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邀约人马径趋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体现他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的精神气魄;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表现他学识渊博,有思想和见识,具有责任和担当,忠诚爱国。材料三诗中,“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表明诗人因遭受别人的诬谤而去职,对有功部属未能给予奖赏的愧疚之情,从诗的一“愧”一“负”当中,可以看出诗人关怀部属而不计较个人荣辱的高尚风格;“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表明诗人有知人之明,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的崇高气节。全篇抒情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使豪宕不平之气漫溢纸上,实为一等的真诗。综上所述,辛弃疾确是“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之人。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仍斩下义端的头颅,回到义军中。从此以后,耿京更加看重辛弃疾。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他二十三岁。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北方人,生活用品不需求助他人,故无大富大贫之家。南方有许多商业工作来祸乱农民,再加上兼并的祸患兴起,就有贫富不均了。”故以“稼”名轩。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向来擅长作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15.阅读古诗文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李白梦游天姥,梦见奇景“熊咆龙吟殷岩泉,(1)____________。”杜甫《登高》感慨(2)“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苏轼夜游赤壁,思索人生,“寄蜉蝣于天地,(3)____________。”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4)____________。”,【答案】①.栗深林兮惊层巅②.艰难苦恨繁霜鬓③.渺沧海之一粟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栗、繁霜鬓、沧、粟、须臾”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河北区】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8.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师:学习B.官盛则近谀谀:谄媚奉承C.其贤不及孔子贤:才德优秀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9.下列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为圣,B.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皆出于此乎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0.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与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学生李蟠的,是为了赞许他能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B.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与“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对照,令人警醒。C.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但“从师”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D.第二段用两组对比,直接而鲜明地批判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答案】8.A9.D10.D11.(1)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师:学习”错误,应该译为以……为师。句意: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表原因,……的原因。B.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连词,表转折。C.介词,比;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吗”“吧”等。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第二段用两组对比”错误。本文第②段用了三组对比,反面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一组,“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组,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组,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故”,因此,所以;第一个“圣”“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愚人。(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句读”“惑”为宾语,宾语前置句;“解”,解决,解答;“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裴佶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雀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雅望雅:高尚B.如此安得不乱安:怎么C.言未竟竟:完结D.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谒:禀告1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昭何人,众口称美。译文:崔昭是哪里人,大家都称赞他。B.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译文:姑父生气地呵斥看门人,要鞭打那个人。C.前何倨而后何恭也?译文:之前为何傲慢相对,之后为何恭敬相待?D.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译文:还未等裴佶走下台阶,姑父从怀中拿出一张纸,是崔昭赠送的官绸一千匹。【答案】12.D13.A【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守门的人报告寿州的崔昭等候觐见。“谒”,谒见。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句意:崔昭是什么人,众口一致说他好。结合“此必行贿者也”可知,此处是猜测崔昭的身份,“何人”意为“什么人”。故选A。参考译文:,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名声很好。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赶上姑夫退朝回来,(姑父)深深叹口气说:“崔昭是什么人,众口一致说他好。这一定行贿得来的美誉。这样下去,怎么能不败坏朝政呢!”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的人报告寿州的崔昭等候觐见。裴佶的姑夫听了后生气地呵斥门人一顿,作势要鞭打他。过了很久,姑父整理装束强自出去迎客。不久,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给他马吃草,给他仆人吃饭。送走崔刺史后,姑姑问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傲慢,而后来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得意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暂且到书房休息去。”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匹。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劝学》中,作者________将“思”与“学”的关系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与“月”在苏轼的笔下生动可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感叹“人生如梦,___________”;《赤壁赋》中,月下江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乘一叶扁舟,越过茫茫江面的情景。【答案】①.荀子②.吾尝终日而思矣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一尊还酹江月⑤.纵一苇之所如⑥.凌万顷之茫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荀”“终”“臾”“尊”“酹”“纵”“凌”。【河西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宋]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芋①,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已,必贻俗患,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有删改)注:①蒣芋,苦菜和芋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B.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D.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谪”特指封建时代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B.“子瞻”,苏轼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C.“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十八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男子已经成年,可以结婚成家了。D.“绍圣”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B.苏辙对苏轼的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拉近读者与苏轼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2)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答案】10.C11.C12.C13.(1)(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2)虽然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句中“然”表示转折的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在其前断开,可排除B、D两项;“哉”为语气词,放在句末,排除A项。句子翻译: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来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陶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加冠,是男子十八岁时举行的成年礼”错误,“加冠”是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成年礼。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认为陶渊明‘性刚才拙’”错误,由原文“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已,必贻俗患,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可知,陶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陶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由此可知,“性刚才拙”不是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是陶渊明自己说自己。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葺:修。啖:吃。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华屋玉食之念于胸中不存”。(2)虽然:虽然这样。仕:做官。进退:官职或升或降。考:考究。【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担子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了下来。他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来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陶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陶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陶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监管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变,以致陷入大难,才想起在晚年从陶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疾驰跟随着他,却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于海康城南东斋作。14.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问题。短歌行(唐)李白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麻姑①垂两鬓,一半已成霜。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吾欲揽六龙②,回车挂扶桑③。北斗④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注:①麻姑:神话中仙女名。②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③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④“北斗”句: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A.《乐府余音》B.《田园行吟》C.《诗余小札》D.《律诗集粹》(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白日”句“短短”两字,强调时光稍纵即逝,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自然流露出感伤失落。B.“苍穹”句,上句从“时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空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C.“麻姑”“天公”句巧妙融入神话故事,创设奇伟神仙世界,有力地渲染了“苍穹浩茫茫”的情境。D.“吾欲”四句,诗人欲揽“神龙”,挂日“扶桑”,用“北斗”劝饮六龙,表达渴望时光停歇之愿。(3)结合链接资源,完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列举的相关任务。链接1:在李白之前,以《短歌行》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链接2: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古诗文中常常寄寓着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我们可以借助对作家的生平、创作风格的了解以及相关评价等,深入理解作品。请参考链接资源,谈谈这一首《短歌行》的内涵,以及对你有怎样的启示。【答案】(1)A(2)D(3)内涵:李白的这首诗,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启示:①人应该乐观积极;②我们应坚持创新精神。(意思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是李白模仿乐府之作,所以应该入选《乐府余音》。从内容上,并不是描写田园,排除B。这首是诗歌,不是词,词也叫诗余,排除C。这首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不属于律诗,排除D。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自然流露出感伤失落”理解有误,应该是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并没有感伤和失落。B.“上句从‘时间’角度……下句则从‘空间’角度”解说有误,应该是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C.“有力地渲染了‘苍穹浩茫茫’情境”解说有误,应该是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故选D。【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能力。,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这六句里,诗人李白想象自己驾着日车出发,挂车于扶桑之上;劝六龙饮酒,好让它们喝醉了不再驾日车出发。这样,就能留住太阳,留住青春,尽情酣畅享受人生。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愧是李白手笔!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但是李白的《短歌行》,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却将慷慨悲郁,转化成泼天的浪漫。同样是吟咏时光的,却用神仙笔画,上天揽日,为的是让时光停留,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其新奇的浪漫主义,结合人生的短暂,让人有一种精神上的淋漓快意。从中我们也能感染到李白的乐观向上,叹服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5.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他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这学期,你都积累了哪些诗文呢?(1)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杜甫忧心国事、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作者广纳人才的博大胸怀。(3)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4)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作为高中生,同学们不仅要记住这些诗词,更要深请其意蕴,以诗歌激活潜藏于心中的家国情怀,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答案】①.艰难苦恨繁霜鬓②.潦倒新停浊酒杯③.山不厌高④.海不厌深⑤.到中流击水⑥.浪遏飞舟⑦.锲而不舍⑧.朽木不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繁”“霜”“鬓”“停”“厌”“遏”“锲”“折”。【部分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