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二模(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鞍山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语言没有阶级性”和“语言是工具”,一直在语言学界起着不言而喻的渗透作用,“没有阶级性”,指的是外部形式,只能成为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另一个观念随之产生——语言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形式。语言文字既然是符号,研究它外在的形式和结构,当然没有错;语言文字符号既然有系统,当然会有一部分数理的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量化,这也是一种进步;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确实没有阶级性,是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一点也不贬低它。但是,语言首先是人说的话,不是只有形式,形式是内容决定的。语言文字的确是符号,但这种符号不是纯数理符号,而是人文符号。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不是语言。意义不是纯粹客观理性的,是包含经验的,意义关系呈不等距的网络状,不能抽象为完全等距的数理符号。汉语恰恰是重意义而意义又是隐形、内化的,如果我们把意义全部抽象掉,让其中的经验流失,置隐于底层的内化意义于不顾,语言文字研究会丢掉多少信息?还能真正描写出它的真相来吗?汉语当然不是没有句子结构,但是韵律常常对结构形成“挟持”状态。韵律是汉语的血小板,没有它,不成为正常的血液。韵律像陷阱,想躲它,一不小心就掉进去。单句里不能说的,对句里都能说,散文里不能说的,韵文里到处有。没有形式的意合法,不具标记的内在范畴,形成一种“文气”,充满了特例,汉语语感不强的外国人甚至早就远离了传统的中国人都难以体会,完全形式化的归纳。挂一漏万,四处不适应,到处是特例。语言文字都是负载文化的,如果我们连文化都抽象掉,把人文性抛弃,它还能是真正的汉语汉字吗?语言文字抽象到只剩了形式,最后完全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它丢掉的信息恐怕会是最本质的东西,得到的结论还能不能还原为人说的话?研究一个事物,最后验证时已经不再是这个事物,还谈什么科学性?把人文性排斥在语言学之外的一些观念,已经越来越显性化了,变成一种价值观,很让人担忧。这样做,我们将越来越远离语言的艺术,更会越来越失去对语言教育的话语权。这是我们一直在反思的问题,需要深度思考,需要妥善解决。(摘编自王宁《谈语言文字学的人文性》,有删改)材料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解放周末(《解放日报》解放周末版记者吴越,以下简称“解放周末”):一种文字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黄德宽(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人类历史上使用的文字,既有产生于本土的自源文字,也有借自其他文字系统发展而来的借源文字。对自源文字体系而言,文字是历史、社会、审美和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综合,它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文字系统,都是在借鉴、移植其他文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汉字是从中华文化沃土上创造出来的自源文字,与中华文明的进程相伴随,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汉字记载下的汗牛充栋的历代典籍,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后人正是通过文字记载才能更好地走近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过去。解放周末:步入信息化时代,当人们习惯于打字之后,就容易提笔忘字。这么下去,人们以后是不是都不会写字了?黄德宽:技术的发展和工具的改变是时代的必然,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信息化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便捷,整体利大于弊。当然,这也伴随着对文字书写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相信汉字的传承亦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力量不可抗拒,不必过分担忧。与此同时,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加强汉字教育,有意识地适当做一些日常习惯上的改变,避免书写功能的下降。我们不妨把书写作为一种享受、一种审美,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来弥补信息化时代下少有书写机会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要改进和加强语文教育,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汉字教学。不能只教汉字怎么写,还要告诉学生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要兼顾汉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升了,才能增进文化的传承。解放周末:汉字有书写规范,但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上的表达十分丰富。前几年出现了“火星文”,近两年则随着弹幕文化的流行,出现大量的字母缩写表达,比如yyds(永远的神)、xswl(笑死我了)。这些网络用语会对人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正常表达产生影响或危害吗?黄德宽:首先要明确,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公众媒体、公众人物、正式的公众场合,都应该遵守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维护语言文字的严肃性,不能胡乱改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文字的良好传承和发展。其次,对于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新表达,比如用符号、字母和汉语拼音来替代汉字,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亚文化现象,是独特的虚拟世界的表达。这些流行的亚文化更新迭代非常快,可能没多久就会被自然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维护好主流阵地的语言文字规范不动摇,对于网络上这些突破规范的表达,我们不必将其看得太严重,可以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摘编自2021年9月3日《解放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文字符号是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B.语言文字符号不是形式上的纯数理符号,而是有意义的人文符号。C.汉字一经发明和使用,就标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进入了文明时代。D.亚文化是一种局部的、流行性的、隔离于真实世界的非主流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重视汉语中的经验,探究隐于汉语底层的内化意义,才可能在语言文字研究中不丢失信息,还原出它要表达的真相。B.排斥人文性已是语言学研究的共识,将使我们越来越远离语言的艺术,失去对语言教育的话语权,是要妥善解决的问题。C.日本的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两个语音书写体,由于它们来源于汉字的草书,因此日本文字是一种借源文字。D.只要每个公民都能够遵守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维护语言文字的严肃性,语言文字的良好传承和发展就有可能实现。3.如果记者就中国语言文字承载文化的功能请黄德宽具体来谈,下列最不适合他举例的一项是()A.古人常在文章中借分析汉字的形体来传道、领会或说明积淀在字形中的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和文化心态等。B.“田”在商代为狩猎之意,即所谓“田猎”,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字初兴的商代,畜牧业已经极为发达了。C.《红楼梦》塑造的黛玉和宝钗,是两个由古典文化熔铸出来的艺术典型,分别代表着诗和礼两个文化流脉。D.“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煞葬花人。”在《葬花吟》里,我们读出了世事无常的思想和人情如纸的现实。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第二三自然段的论证特点。5.怎样通过语言文字实现中华文化的良好传承?请依据以上材料简要说明。【1~5题答案】【答案】1.D2.B3.C4.①在论证方式上,先破后立,指出把语言看做形式上的纯数理符号的谬误,再论证语言是有意义的人文符号。②在论证方法上,运用比喻论证方法,分别用血小板、陷阱两个比喻,使说理更为生动形象。(或举例论证,举单句对句、散文韵文两个例子,使说理具体可信。)③在论证语言上,第二自然段连续使用整句来列举语言作为符号研究的合理性,语势强大,说理充分。(或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反问句连续追问,使说理的同时饱含感情,增强了说服力,发人深省。)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①不能排斥中国语言文字的人文性,要重视汉语中的经验和隐于汉语底层的内化意义。②有意识地加强汉字教育,适当做一些日常习惯上的改变,避免书写能力的下降。③要改进和加强语文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汉字教学,要兼顾汉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④遵守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维护语言文字的严肃性,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亚文化是一种局部的、流行性的、隔离于真实世界的非主流文化。”错。原文只是说“对于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新表达,比如用符号、字母和汉语拼音来替代汉字,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亚文化现象,是独特的虚拟世界的表达。这些流行的亚文化更新迭代非常快,可能没多久就会被自然淘汰”,可见,原文提供信息不足以定义“亚文化”这个概念。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B.“排斥人文性已是研究的共识”错,曲解文意。原文是“把人文性排斥在语言学之外的一些观念,已经越来越显性化了,变成一种价值观,很让人担忧。这样做,我们将越来越远离语言的艺术,更会越来越失去对语言教育的话语权。这是我们一直在反思的问题,需要深度思考,需要妥善解决”,可见,原文说的是排斥语言的人文性的研究是让人担忧和反思的,而不是研究的共识。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诗和礼两个文化流脉”是由语言文字所创造出来的黛玉和宝钗两个艺术形象承载的,不是语言文字本身,所以,《红楼梦》塑造的黛玉和宝钗不能证明中国语言文字承载文化的功能。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的能力。(1)在论证方式上材料先说“语言文字既然是符号,研究它外在的形式和结构,当然没有错”,这是破,指出把语言看做形式上的纯数理符号的谬误;然后说“语言文字的确是符号,但这种符号不是纯数理符号,而是人文符号”,这是立;最后说,“语言文字都是负载文化的,如果我们连文化都抽象掉,把人文性抛弃,它还能是真正的汉语汉字吗”,论证语言是有意义的人文符号。所以,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再论证语言是有意义的人文符号。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在论证方法上“韵律是汉语的血小板,没有它,不成为正常的血液。韵律像陷阱,想躲它,一不小心就掉进去”,运用比喻论证方法,用血小板和韵律比喻韵律,这两个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生动形象。“单句里不能说的,对句里都能说,散文里不能说的,韵文里到处有”,运用举例论证,举单句对句、散文韵文两个例子,使说理具体可信。(3)在论证语言上第二自然段中,连续使用整句“语言文字的确是符号,但这种符号不是纯数理符号,而是人文符号。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不是语言。意义不是纯粹客观理性的,是包含经验的,意义关系呈不等距的网络状,不能抽象为完全等距的数理符号”,来列举语言作为符号研究的合理性,语势强大,说理充分。第三自然段中,用三个反问句“语言文字都是负载文化的,如果我们连文化都抽象掉,把人文性抛弃,它还能是真正的汉语汉字吗?语言文字抽象到只剩了形式,最后完全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它丢掉的信息恐怕会是最本质的东西,得到的结论还能不能还原为人说的话?研究一个事物,最后验证时已经不再是这个事物,还谈什么科学性”连续追问,使说理的同时饱含感情,增强了说服力,发人深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1)根据“语言文字的确是符号,但这种符号不是纯数理符号,而是人文符号”“汉语恰恰是重意义而意义又是隐形、内化的,如果我们把意义全部抽象掉,让其中的经验流失,置隐于底层的内化意义于不顾,语言文字研究会丢掉多少信息?还能真正描写出它的真相来吗”概括为:不能排斥中国语言文字的人文性,要重视汉语中的经验和隐于汉语底层的内化意义。(2)根据“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加强汉字教育,有意识地适当做一些日常习惯上的改变,避免书写功能的下降。我们不妨把书写作为一种享受、一种审美,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来弥补信息化时代下少有书写机会的问题”概括为:有意识地加强汉字教育,适当做一些日常习惯上的改变,避免书写能力的下降。(3)根据“我们也确实要改进和加强语文教育,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汉字教学。不能只教汉字怎么写,还要告诉学生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要兼顾汉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概括为:要改进和加强语文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汉字教学,要兼顾汉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4)根据“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公众媒体、公众人物、正式的公众场合,都应该遵守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维护语言文字的严肃性,不能胡乱改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文字的良好传承和发展”概括为:遵守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维护语言文字的严肃性,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有删改)文本二: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选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D.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C.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D.《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8.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9.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6~9题答案】【答案】6.D7.C8.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③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9.文本一中的周志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①退休后始终如一地为大家抹墙补路,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②哪怕不被所有人理解,仍然觉得自己有责任改良小街环境,这种主动的情义担当,就是一种高尚的“无需提醒的自觉”。③当黄泥“有主”,便不再去挖泥,不与人争利,这种“洁身自爱”,体现了一种“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④在周志刚身上,处处都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如在找黄泥抹墙这件事上,哪怕对儿女,也不强加自己的意见给他们。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是因为他重视荣誉”分析错误,应该是他想“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B.“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分析错误,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无私。C.“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分析错误,儿女们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接替父亲去治理那条脏街。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分析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可知,小说并非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周志刚在询问儿女们哪里有黄泥时,儿女们都装聋作哑,这是因为他们并不想让父亲继续对街道的改造工作,他们深爱自己的父亲,心疼他年岁老迈,不想让他太累、太辛苦。而周志刚面对儿女们的不语感到尴尬,“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他在儿女们没有回应之后不会重复说,就是为了掩饰这种尴尬,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周志刚指出“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这是向儿女们说明现在这条街道已经残破得不成样子,从而证明自己行动的合理性,向孩子解释自己找寻黄泥的原因,想以此让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最后,联系开头“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此处周志刚强调自己修补墙面的必要性,是想唤起子女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在材料二的最后一段中,作者指出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在材料一中第一段“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可以看出,周志刚担心周边道路的坑洼影响他人出行,退休后在家周边对房屋道路修修补补,体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材料一第三段“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哪怕不被所有人理解,仍然觉得自己有责任改良小街环境,这种主动的情义担当,体现了“无需提醒的自觉”。材料一第五段“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第六段“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周志刚洁身自爱,不学他人偷黄泥,体现了“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在儿女回家时他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不强加自己的意见给儿女,体现了“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祥兴二年二月,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寝。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史臣曰:“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许有壬曰:“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宋史》卷四百十八)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文本二: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杨士奇《重修文丞相祠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B.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C.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D.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人,指原南宋境内的各族人。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分成四等,南人属最下等。B.黄冠,黄色冠帽,多为道士戴用,文中指做道士,文天祥以此为借口是希望逃出敌营。C.赞,常用作议论史事的文体,附于史传后以阐发议论,文中是史官对文天祥的评价。D.伏锧,古代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于砧上,故称“伏锧”。也泛指被处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尽到忠孝之心了,如果效忠元人,也能得到高官厚禄,但文天祥坚决地拒绝了。B.文天祥在被元人囚禁期间,元人敬重文天祥的忠义精神和为政才华,始终对他很恭敬,而且想尽一切办法劝他投降归附。C.留梦炎反对释放文天祥,他认为一旦文天祥回到江南再起义兵,会使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元主虽不忍心,但最终还是杀了文天祥。D.文天祥虽然抗元最终失败,但因为他能舍生取义,从容赴死,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对此两个文本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2)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14.两个文本都评价了文天祥以身许国的行为,请分别概括其主要观点。【10~14题答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答案】10D11.C12.B13.(1)“死后如果不置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祀,就不是大丈夫。”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2)而最终理想没有实现,大概是因为天命不佑护大宋的原因。14.(1)文本一赞美文天祥志向坚定,忠心耿耿,不可用成败结果评价他。(2)文本二赞美文天祥为国竭忠尽智,百折不回;在南宋杀身成仁的忠臣中,文天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意思对即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这份答卷流露的古风(古代贤人的风义)如龟镜一般可供人学习,他的忠心像铁石,所以臣冒昧地为您获得人才而庆贺。”“考官”是“王应麟”的同位语,不可分开,排除C;“龟鉴”为一个词,“龟镜”的意思,不可分开,排除A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是史官对文天祥的评价”错误,此处为文天祥的遗书,后人用“衣带中赞”指精忠报国的遗书。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始终对他很恭敬”错误,根据“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可知,并非始终恭敬。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没”,死亡;“俎豆”,享受祭祀;“举”,考中;“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2)“卒”,最终;“遂”,实现;“以”,因为;“盖以天命去宋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据文本一“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可知,赞美文天祥志向坚定,忠心耿耿,不可用成败结果评价他。根据文本二“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可知,赞美文天祥为国竭忠尽智,百折不回;在南宋杀身成仁的忠臣中,文天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参考译文:(文本一)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漂亮白皙像玉石,眉清目秀,顾盼生辉。在童子时,看到学校祭供的同乡先辈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塑像,谥号都叫“忠“,就景仰他们,说:“死后如果不置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祀,就不是大丈夫。”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当时宋理宗在位时间长,政务渐渐懈怠,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长达一万多字,不起草稿,一挥而就。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这份答卷流露的古风(古代贤人的风义)如龟镜一般可供人学习,他的忠心像铁石,所以臣冒昧地为您获得人才而庆贺。”祥兴二年二月,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厓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笑了笑不再强逼文天祥了。厓山被攻破之后,元军举行宴会,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宋的忠心来效忠于我们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元帝非常着急地寻求有才华的南方人,王积翁推荐文天祥。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从本分上说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因为你们宽大为怀,我能够以道士身份回到故乡,来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聊备顾问是可以的。”王积翁想让降元的宋官谢昌言等十人上书请求释放文天祥去做道士,留梦炎却认为不可以,他说:“一旦文天祥放出来,会在江南重新号召百姓,那么我们十人会置于何种境地呢!”此事就搁置了。元帝知道文天祥不可屈服,商议将他释放,文天祥说:“希望赐我一死!”元帝还是不忍心,但身边人却极力怂恿元帝听从文天祥的请求,于是元帝下诏杀了文天祥。他的衣带中有赞文,这样写道:“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把道义践行到了极点,仁德自然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读圣贤书,想学的是什么呢?从今以后,大概可以问心无愧。”史臣说:“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的有志之士,是不会因为事情的成败或难易(或译为:失败或困难)而使自己的心志动摇的(或译为:动摇自己的心志)。文天祥迎奉两位弱主,兵败之后被捕,从容就义,能不说是仁吗!”许有壬说:“文天祥经历各种变故却不改变志向,事情本来是不可以简单地用成败而论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文本二)文丞相刚刚二十岁就在朝廷回答皇帝问题,极尽论辩才能议论国家大事。不久,元兵渡过长江,他又上书请求斩杀君主宠幸亲近的小人中主张皇帝迁居他处的人,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安定国家,本来已经气魄盖过天下了。从此,忠心耿耿,竭力尽智,力挽狂澜,以复兴为己任。虽然历尽艰难险阻,各种挫折,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不幸国家灭亡自己被俘,而忠贞大义更加显明。文丞相志向刚正,有大才能,认识高远而且有气度,身上充满浩然正气,而最终的理想没有实现,大概是因为天命不佑护大宋的原因。虽然天命不眷顾大宋王朝,但是天理还在,一定不会停止。所以宋亡了,杀身成仁的臣子却不少,评论者一定称赞文丞相为第一忠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怀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①。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秋怀罗公升②旧日方山子③,凄凉寄一箪。虫声来倦枕,秋思入凭栏。已是肱三折④,那堪指一弹。中宵更风雨,谁念客毡寒。【注】①万钱,丰厚的官俸。②罗公升,永丰人,宋末以军功授本县尉。宋亡则倾资力图恢复,不果。回乡隐居以终。③方山子,北宋人陈慥,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④“肱”,指手臂。《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就是久病成医的意思。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首联,“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运用反问句式,点明了诗人热爱国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B.罗诗颔联,用“秋思”、“虫声”点“秋”字,用“倦枕”“凭栏”二语点“怀”字,寓“怀”于“秋”。C.这两首《秋怀》诗,并未凭秋色诉离情、托秋意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们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D.这两首诗“实而有条理”,流转自然,语无华饰而爱国情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感秋抒怀诗中的佳作。16.两首诗均以“秋怀”为题,感秋抒怀,情景交融,但表达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15~16题答案】【答案】15.A1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欧诗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2)罗诗则表现了深切的亡国之痛。“凄凉”、“那堪”、“风雨”及“毡寒”等语,未提国势,却浸透着家国危亡之悲;“指一弹”表明诗人深感岁月蹉跎,认识到东山再起的渺茫,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无奈和苦闷;“谁念”表现出自己力图恢复的努力无人能解的孤独、失望和愤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点明了诗人热爱国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说法错误,首联表达的是热爱自然而非热爱国家。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欧诗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该联采用白描的手法,将酒旗招摇于西风中,菊花在细雨中盛开之景形象描述,以乐景衬哀情照映首联,并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黯然。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诗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复杂感情。罗公升诗的首联用典故自比隐居的方山子。颔联用“秋思”、“虫声”点“秋”字,用“倦枕”“凭栏”二语点“怀”字,寓“怀”于“秋”。颈联中诗人由秋日的万物凋零想到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痛感宋室东山再起的希望愈来愈渺茫,这才是他的真“怀”所在,诗中隐晦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哀国的忧思。拳拳忧国之心,是借秋景的描绘得以展现的。诗人以景传情,情韵深长。善用典故,颇具特色。尾联写秋日景况及个人的感受。以“风雨”、“毡寒”表现心地凄凉,以“谁念”表现处境焦灼以至失望愤慨孤独的情绪。所以罗公升的诗因秋起兴,抒发的是他不能恢复宋室的怅惘和苦闷,表现了深切的亡国之痛,无一提及国势,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孤独的情绪,含蕴深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天性,须做到“______,______”,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3)古代诗人常把“鹿”写进诗中,比如欧阳修的“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借此或展示尚贤的姿态,或寄托隐逸的情怀,再如“______,______”。【17题答案】【答案】①.汩余若将不及兮②.恐年岁之不吾与③.其莳也若子④.其置也若弃⑤.呦呦鹿鸣⑥.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字有:汩,莳,呦,苹,崖,须,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北京冬奥会追求中华优秀传文化与科学技术的(),鲜明地表现了奥运会的①。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和审美趣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在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将中国古代关于岁月的算法及其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进行了一次生动展现。开幕式“奥运五环”的亮相则采用了李白诗歌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让黄河水铺满整个大地,②,在鸟巢舞台中央()。北京冬奥会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而且以科技手段、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③。(摘自《光明日报》2022.2.23《用好北京冬奥会的文化遗产》)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融合萃取构想拔地而起B.融和荟萃构思高耸入云C.融合荟萃构思拔地而起D.融和萃取构想高耸入云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和审美趣味。B.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和审美趣味,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C.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和审美趣味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D.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和审美趣味,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8~20题答案】【答案】18.A19.B20.①中国文化特色②水凝结成冰后③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组:“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侧重于指完全的合而为一;“融和”,融化和合,侧重于指合成一体,共生下去。结合语境,该处说明的是北京冬奥会将“中华优秀传文化”与“科学技术”合而为一,并没有说明“共生下去”,所以该处使用“融合”较为恰当。第二组:“萃取”,本指利用系统中组分在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来分离混合物的单元操作,也指一种事物从另一种事物中分离出来;“荟萃”,本指草木丛生的样子,后喻优秀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结合语境,该处说明的是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不是把精美的东西会集的意思,所以该处使用“萃取”较为合适。第三组:“构想”,指作家、艺术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侧重为名词;“构思”,谋划、设想,或拟想主题和安排或设计情节,侧重为动词。结合语境,该处所填写的为宾语中心词,所以应该是名词性的词语,所以该处使用“构想”较为合适。第四组:“拔地而起”,指山峰、植物、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形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高耸;“高耸入云”,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也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结合语境,此处说的是奥运五环在鸟巢舞台中央突兀而起的意思,所以使用“拔地而起”较为合适。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搭配不当:“内化为”与“气质”及“代表”与“内在追求和审美趣味”搭配不当,应改为“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和审美趣味”及“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②语序不当:应该先“内化为……”,然后再说“代表着……”。综上,只有B修改正确。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后文所述内容可知,不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二十四节气”,还是“奥运五环”亮相,都是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所以该空应填写“中国文化特色”之类的句子。第二空:文段说的是北京冬奥会,并且依据“拔地而起”可以推知,此处应该是水结冰后才可能拔地而起,所以,该处应填写“水凝结成冰后”之类的句子。第三空:前文说“北京冬奥会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而且以科技手段、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所以该空应填写“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之类的句子。(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管对一个时代,还是对一个地区而言,良好的文学生态都非常重要,它是文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良好的文学生态指标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不断补充、日益壮大的文学人口和多样性的文学性状。而这两点,都离不开众多的文学内刊。从文学的正态分布来讲,良好的文学生态应该是正金字塔形的。决定一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文学高度的当然是名家名作,包括权威性的文学刊物与出版机构,他们高居在金字塔的塔尖。但是塔尖是以塔身、塔基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塔尖。回顾新时期以来的作家成长史,有许多大家都是从内刊和民刊发表作品开始自己的文学道路的。不管是从写作还是从阅读上来讲,文学内刊都在不断地培植我们的文学人口,而文学人口的多少,应该成为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学繁荣的重要的标志,更是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明素质与文学素养的重要标志。2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改写,最能突出强调“文学内刊”作用大的一项是()A.文学人口的增加,离不开文学内刊的培植,不管从写作上讲,还是从阅读上讲。B.个地方、一个时代文明素质和文学素养的高低,跟文学内刊的关系难道不大吗?C.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文学繁荣,文明素质和文学素养的提升靠什么?靠文学内刊。D.文学内刊,是文学人口增殖的摇篮,是文学繁荣的基础,是文明素质提升的保障。22.根据材料内容填空,补全“良好的文学生态”的形成过程,每空不多于15个字。①→培植更多的文学人→②【21~22题答案】【答案】21.D22.①创办内刊(和民刊)提供发表平台②形成名家名作【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正确理解运用句式的能力。A.采用变式句加以强调,但强调点在文学内刊增加文学人口的方式上。B.采用反问句加以强调,但强调点在文明素质、文学素养与文学内刊二者的关系上。C.采用设问句加以强调,强调点也在文学内刊的作用上,但概括不够全,相对D项强调力度不够。D.虽然是对“文学内刊”作用的直接陈述,但主语“文学内刊”独立,排比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势,还有助于内容的丰富,即更加全面地概括了文学内刊的作用。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题目要求补全“良好的文学生态”的形成过程,已经给了中间环节“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则①应该是其途径,结合“不断补充、日益壮大的文学人口和多样性的文学性状。而这两点,都离不开众多的文学内刊”“回顾新时期以来的作家成长史,有许多大家都是从内刊和民刊发表作品开始自己的文学道路的”可知,创办内刊(和民刊)提供发表平台是“培植更多的文学人”的途径;而当“培植更多的文学人”后就为“良好的文学生态”打下了基础,则会形成②。结合“良好的文学生态应该是正金字塔形的。决定一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文学高度的当然是名家名作”可知,最后是“形成名家名作”。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传统的煮茶,贵在火候调和,火候把握适度了,滋味也就深了。马拉松比赛,贵在呼吸、速度等各种因素的科学调适,行稳方能致远。但是,吐鲁番的葡萄因经历了极限的光照和巨大的昼夜温差,才成为饱满味甜的珍品。翡翠因经历了地壳运动的极限高压,才拥有了价值连城的美誉。对于“适度”与“极限”,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人生和社会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和思考。要求:明确任务,选好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借助煮茶和马拉松比赛阐述适度的道理,第二段借助葡萄和翡翠阐述极限的道理。两段材料分别从“适度”和“极限”的角度阐述,写作时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不能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关于“适度”,主要讲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都要讲究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实际上这里面包含的是“和谐”“协调发展”等道理,因为只有和谐才能平稳发展,才能走得更远。但是关于“极限”,则是指在必要的、关键的时刻,我们需要挑战和突破,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正是这些压力促使人进步和成长。因此说,在写作的时候,把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这样立意才能符合写作要求。通过对任务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作文在写作时需要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对“适度”和“极限”进行论述,在文章的最后还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辩证分析,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立意:1.既要适度,也要挑战极限。2.适度致远,极限向上。3.于适度与极限中挑战成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1:20:49 页数:20
价格:¥5 大小:63.3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