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二模(质量调查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天津市部分区2022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二)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经典必须明其读法。否则(),弃取失当,就会入宝山而空回,对古典中国依然()。而若是目迷五色,郢书燕说,就会自以为了解古典中国,却走不出当代中国的困境。首读《庄子》,就一举接上了轴心时代的磅礴元气,完成了中国人的精神灌顶。次读《史记》,就能理顺始皇以前的中国与始皇以后的中国,既血肉相关又形质相异的逻辑关系,知其源流,明其得失。再读《三国演义》,就能破译后轴心时代的庙堂专制的文化基因,找到“天下分合”的历史渊源。______。最后读《红楼梦》,就能洞察在庙堂因腐败而控制力渐弱,江湖被()而创造力枯槁之后,古典中国的完成形态必定由糜烂臻于贫乏,经衰竭直至终结。(选自张志远《古典中国的五部经典》,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买椟还珠隔阂碾压B.买臣覆水隔膜挤压C.买椟还珠隔膜挤压D.买臣覆水隔阂碾压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庙堂中国极大地消灭了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而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必将溃败于异族。B.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庙堂中国极大地弱化了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而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必将溃败于异族。C.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被庙堂中国极大地弱化了,而异族必将大败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D.\n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庙堂中国极大地消灭了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而异族必将大败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迷五色”语出《老子》,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作者老聃,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B.“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的作者是东汉司马迁,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同为纪传体通史著作。C.《红楼梦》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小说设计了由两条主线构成的网状结构。D.《庄子》中的“顺应自然”“齐物”“辩证”等道家思想,有利于人更加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世界。【答案】1.C2.B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买椟还珠,比喻取舍不当。买臣覆水,比喻事成定局,无法挽回。此处使用“买椟还珠”与“弃取失当”构成前后语义呼应,而“买臣覆水”强调的是事成定局,无法挽回,与语境不合。第二处,隔阂,名词,指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思想上的距离。隔膜,①隔阂,②形容词,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从语境来看,此处成分应是谓语,且有“依然”搭配,后面不能是名词成分,故选“隔膜”。第三处,挤压,强调外力从四面往中间压。碾压,强调被外力压成“扁”状,或相对于对手在某方面有优势。此处是说江湖被推挤压迫的状态,应使用“挤压”。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首先,从搭配上考虑,“消灭”与“创造力”不搭配,因为无论是从历史事实考察,还是常识推断,江湖中国的“创造力”只有被弱化,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被消灭,排除AD。其次,从语句连贯角度考虑,语句连贯的前提之一就是前后主语保持一致。此句的主语是“庙堂中国”,而C和D存在偷换主语问题,造成语句不连贯,故排除。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n.“东汉司马迁”错误,司马迁朝代为西汉;“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同为纪传体通史著作”错误,前四史中《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余者为断代史。故选B。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冰墩墩,这样一个闪亮的“中国IP”横空出世,既有新春佳节的“天时”,也有北京冬奥会的“地利”,更是一场对文创产品坚守文化内涵、弘扬民族自信的精彩演绎。一个成功的文创IP背后,总有一段触动心弦的文化内涵。从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走红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国产动漫和打造“中国式田园生活”的李子柒火到国外……中国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密码”,这显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以文创IP建设为抓手,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选自《文创IP重在深耕》,有删改)材料二:从文创IP创作内容特色出发,衍生的应用于市场现有产品载体上的产品,可称为“IP衍生型”文创产品,其结合方式基本是在产品载体原有形态上进行表面结合(如通过印刷、雕刻等工艺),应用方式不改变产品载体原有特定结构。如故宫猫主题品牌文创,就是以皇帝与猫的形象进行重构,以国际性流行的配色,设计成IP形象,进而以此IP形象作为文创内容的公仔、文具、手机壳等。而杭州G20期间,杭州文化主题的文创餐具“西湖盛宾”则属于“一体型”之创产品、它将中国独有的江南文化与瓷器产品进行创意的艺术结合、整体展现了中国江南的文化气韵、但其文创内容与其时应的产品载体及结合方式构成特定的关系、形成价值核心、其内容与载体脱离后无法独立存在、或无法再次与其它广泛的产品载体进行结合,所以其“文创内容”往往难以展现在其他领域进行拓展应用。(选自《它创产品的发展趋势:不止是旅游纪念品》、有删改)材料三:\n(选自《2020年中国文创产品市场分析报告》,有删改)材料四: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规模的扩大,文创产业深度融合性特征正逐步显现,其与旅游业、传统制造业、农业等逐渐形成“越界、渗透、提升、融合”的多样路径。以旅游业为例,文化与旅游有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二者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等,一方面文化创意引领旅游资源、衍生产品的开发,以文化的活力提升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等的内涵;另一方面旅游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应用空间,成为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但文化产业结构仍存在着投入结构低端化与同质化、产业关联性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水平、质量和效益。近年来,文化服务业占比场远大于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发零售业、同时也保持了更快的增长速度。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上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选自《文创产品市场调研》,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冰墩墩”作为中国成功的文创产品,它成功的原因除了天时地利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本身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B.“IP衍生型”文创产品,是从文创IP创作内容特色出发,衍生的应用于市场现有产品载体上的产品。C.\n“IP衍生型”文创产品的结合方式就是在产品载体原有形态上进行表面结合,应用方式不改变产品载体原有特定结构。D.一个成功的文创IP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文创IP建设为抓手,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文化符号。5.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湖盛宴”系列文创产品将中国独有的江南文化与瓷器产品进行创意的艺术结合,其内容和载体形成特定的不可割裂的关系。B.图1所示“市场规模”和“同比增长”都呈波动状态,特别是“同比增长”,2019年数据相比前一年呈明显下降。C.图2所示奥飞娱乐、美盛文化等企业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以及主营业务毛利率方面占据较大竞争优势。D.文创产品的发展进程、水平、质量和效益会受到产业结构投入、产业关联性、区域发展平衡性、人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6.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测,正确的一项是()A.文创产业具有深度融合的特点,其中与旅游业的联系最密切,通过举办活动、打造产品、开发公益品等,文创产业主导了旅游业的未来发展。B.与文创餐具“西湖盛宴”一样,“冰墩墩”“哪吒魔童降世”等都属于“IP衍生型”文创产品,它们可以在其他领域进行拓展应用。C.只要掌握了中国文化元素这个“流量密码”,文创IP就会触动国人心弦,就会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从而快速成功甚至涉洋出海。D.虽然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但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特别是文创产业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取要因素【答案】4.C5.B6.D【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就是”错,原文为“其结合方式基本是在产品载体原有形态上进行表面结合”,可见应是“基本是”。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图1“市场规模”2015年是324.47,2016年是413.50……2019年是744.20,可见是逐年递增,不是波动;同时“同比增长”相较于前一年的18.94%,2019年是17.47%,没有“明显”下降。\n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与旅游业的关系最密切”,于文无据。原文只是以旅游业为例说明,“以旅游业为例,文化与旅游有天然的联系”。B.“‘西湖盛宴’……都属于‘IP衍生型’文创产品”错,结合“而杭州G20期间,杭州文化主题的文创餐具‘西湖盛宾’则属于‘一体型’之创产品”,可见“西湖盛宴”是一体型文创产品。C.“只要……就”过于绝对。掌握中国文化元素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且也不一定就能“涉洋出海”。故选D。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苟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节)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①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②。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n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节)注释:①逆探:猜度试探。逆,猜测。②侈君张吾之:侈(chǐ)君,残暴放纵的君主;张吾之宠,张大国君对他的宠爱。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喜为异说而不让让:谦让B.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C.一用商鞅成法而已一:全部D.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厌:讨厌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夫小人之为不善是说也,人常疑之B.其子必且行劫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D.斯之术将不出于此而刀刃若新发于硎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B.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C.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D.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观点的一项是()①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②敢为高论而不顾③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④破坏周公之井田⑤大体得治世之要⑥李斯以其学乱天下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父亲杀人行径,必然会对儿子行为造成恶劣影响,乃至一定会去抢劫,同理可证李斯的言行是受到了荀子“高谈异论”的影响。B.虽然关于李斯乱天下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轼和姚鼐持不同的观点,但是关于李斯执政时期犯下巨大的错误,二人看法是基本相同的。C.姚鼐认为商鞅变法贻害秦国,乃至二世而亡,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述先王而颂言儒效”,也就是独尊奉儒家学说才能获得治世的要领关键。D.\n苏轼从对荀子的考查,得出李斯施政弊端的源流关联和师承影响的结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辩证性,但完全归咎于此,还是有失偏颇。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2)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13.姚鼐不同意苏轼关于“李斯用荀子的学说祸乱天下”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姚鼐不同意的理由。【答案】7.D8.D9.A10.B11.C12.(1)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2)但是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13.(1)秦的变法源于商鞅,不是李斯。(2)李斯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但不是关键,也不是必不可缺,没有李斯始皇也会沿着法家路线继续下去。(3)李斯在秦国所为是继续商鞅之学而已,非荀子之学,与荀子无关。(4)李斯所为,更多的是“趋时附势”,没有原则,更谈不上实践某个学说。(5)一个人作恶和师承没有必然的关联。【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满足。厌,满足。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之”,代词,代指郦道元的学说,它。句意: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B.“其”,代词,他的。句意: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其”,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句意: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C.“以”,动词,认为。句意: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以”,介词,凭借。句意: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D.“于”,介词,从。句意: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于”,介词,从。句意: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故选D。\n【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李斯”是“乱天下”的主语,“以荀卿之学”是“乱”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无待于李斯”中,“于”是介词,引出动作“待”的对象“李斯”,行为动作和对象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句意: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这是苏轼陈述历史事实,不是他的观点。④句意: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是苏轼陈述历史事实,不是他的观点。⑤句意: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出自姚鼐《李斯论》,这是姚鼐的观点。排除①④⑤。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姚鼐认为商鞅变法贻害秦国,乃至二世而亡”错误,文中说的是“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意思是“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并没有说商鞅变法导致“二世而亡”,对商鞅变法的副作用分析不准确;“独尊儒术”错误,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历诋”,骂尽,尽遍毁谤他人;“是”,以为是,认为正确;“以为”,认为;“法”,效法。(2)“以”,认为;“及于”,推到;“不亦远乎”,反问句式,不也是差得太远了吗。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益成秦乱”可知,秦扰乱天下的方法并非始自李斯,而是源于商鞅。\n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可知,即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也会自己去做,因为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说明没有李斯,秦始皇也会自己去做。由“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可知,李斯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所以和荀子无关。由“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可知,李斯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不是实行他的学说,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由“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可知,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作恶的是个人,与师承没有必然关联。参考译文: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节)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n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是最可怕的啊!(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节)第Ⅱ卷四、(25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寄题沙溪宝锡院①欧阳修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②乐,终日焚香坐结跏③。【注】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吉州。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北人”夸赞自己的家乡。B.“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奢侈,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C.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再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D.诗作在赞美家乡的同时也赞颂了僧人,全诗角度新、构思巧,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题赠诗。(2)“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有人在阅读本诗后,对尾联为什么会出现“野僧”而感到疑惑,请你结合全诗,为其解惑。【答案】(1)B(2)郁郁葱葱的山林、秋霜染红的枫叶、清澈洁白的溪水、随风飘动的金色稻花。描绘了一幅红绿相间、银流金飘、色彩绚丽、动静结合的秋色图,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美好风景的眷恋和热爱。(3)①从写作意图上看,诗人在尾联写到宝锡院僧人的修行,起到点题的作用,符合寄题诗的特点;②从诗歌结构上看,诗人在尾联提及“野僧”,与标题中的“宝锡院”形成照应;③从写作内容上看,“野僧”在家乡修行得道,是“物物佳”的具体体现(或侧面反映出沙溪风光秀美,民风淳朴)。\n【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民风奢侈”错,应为“民风淳朴”。丰收之后,有了粮食,淳朴善良的村民为了还乡的醉翁不惜一切,酿出最好的酒,杀了下蛋的鸡,而且既醉之后,便留下住宿。可见此地民风淳朴。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这两句写的是江南水乡秋天的景色:青翠的树林经霜挂上火红的枫叶,秋天的水面更加澄澈,溪水泛起洁白的浪花,晚风吹过稻田,金色的稻花层层翻滚。“青林”“枫叶”“白水”“稻花”,红绿相间、银流金飘、色彩绚丽;这边是过霜之后的枫叶火样红,“霜叶红于二月花”,那边稻花飘香,河水澄明如镜,动静结合,秋色绚丽而又充满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美好风景的眷恋和热爱。【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能力。“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在本诗的结尾之处,作者写了一位和尚,他不是德高望重、有学问有修养的大师长老,而是一个山野村僧,每天虔诚地修禅打坐。野僧何以选择在这里修行?联系前文“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的自然美景和“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的淳朴民风可知,是因为他喜欢这里的一切。从写作内容上看,“野僧”在家乡修行得道,是“物物佳”的具体体现(或侧面反应出沙溪风光秀美,民风淳朴)。从写作意图上看,诗歌一般在结尾点题,而此诗在尾联写到宝锡院僧人的修行,也起到点题的作用。诗人整日身在官场,他早已厌倦官场生活,渴望回归田园。结尾出现的这位僧人,就仿佛是作者的化身,表明他身在官场而心却向往着自然。这样点题符合寄题诗的特点;从诗歌结构上看,本诗标题为“寄题沙溪宝锡院”,诗人在尾联提及“野僧”,与标题中的“宝锡院”形成照应。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青子衿,______。(曹操《短歌行》)(2)天下云集响应,______。(贾谊《过秦论》)(3)______,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n(4)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李白《蜀道难》)(5)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答案】①.悠悠我心②.赢粮而景从③.酾酒临江④.以手抚膺坐长叹⑤.为国以礼⑥.其言不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悠悠”“赢”“景”“酾”“抚膺”。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沙堆里的城隍梁衡2021年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全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在榆林一带被当地人轻松地叫作“边墙”,听起来就像两户人家之间的一堵短墙。沿长城的县都被冠以“边”字:靖边、安边、定边。远在天边有人家,墙里墙外胡汉两大家。边墙战时为军事工程,平时为通商口岸,类似现在的海关。亦军亦民,忽战忽和,千百年来恩恩怨怨,可谓一道奇异的风景。为适应这种状况,明代沿榆林一线的边墙修了36个堡子,既是藏兵御敌的工事,又是开关互市的场子。慢慢地,堡子里聚集了人口,变成了一个小城镇,于是要请一尊神来主事,最实用的神就是城隍。现在正挖掘的这个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周长不到两公里,里面也设了个城隍。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堡子渐为风沙所埋,现沙面上已固化为耕地、草坡、灌木林,间有大树,城隍爷就埋在下面。一般古墓、古城的挖掘是平地挖坑,考古人员要十分小心地沿台阶层层下探。遇有重要处,为防踏毁文物,还要搭吊板俯身悬空作业。这次只需将沙堆层层剥开,就渐渐露出了庙墙、院落、廊房、殿宇,就像意大利从火山灰中挖出了一个庞贝古城。我们从容地迈步进院,穿堂入室。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城隍爷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装,双耳垂肩,白脸红唇,身威而面慈。他宽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张成接物状,目视前方。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这些塑像,或坐或立,并没有全部露出沙外,考古人员只是大概地清扫出他们的轮廓,为防风化正准备以塑料蒙面处理。我们正赶上将蒙未蒙之时,难得一见的佛光乍现的这一刻。\n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习惯上总要拿一个现实的人来做躯壳,就像写小说要有个原型。比如关公被推举来作财神,秦琼、尉迟恭被选来作门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一般都是品学兼优、政绩卓著、可以信赖的人物。比如杭州城隍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其天地正气足以保民永远平安。那么,这座长城脚下的明代小城堡,该选谁来任城隍呢?这一线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范仲淹。北宋与长城外的西夏长年对峙,屡遭败绩,守边武将已畏敌如虎,皇帝就把文臣范仲淹派去带兵。范保家卫国真是赤子忠心,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宋仁宗说,有范仲淹在前线,我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范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他那首著名的《渔家傲》为证:“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至今还坐在这个小庙里。我仔细端详眼前的这尊城隍,他方脸圆腿,一个冬瓜式的面型,还真像史上留下的范公画像。我仔细研读出土的碑文,“设官,以治于治之所及;设神,以治于治之所不及,上天为民虑者深且切也!”“治之所及”是什么呢?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现实的方方面面。“治之所不及”是什么呢?就是各人心中所想,他们的世界观。这才是一片无边的天地,一段巨大的潜在力量。一念之善,春风化雨;一念之恶,翻江倒海。所以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总是让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不能不说这是古人的伟大发明,且能寓教于美,托人塑形,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于民,流传于后。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周长两公里的堡子只是小小的一个点,但它是长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种地貌,一种气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轮回。你只要看看脚下被深埋着的这一座城、一座庙、一个神,就知道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沙尘肆虐。当地传统说书中有一个代表作《刮大风》:“风婆娘娘放出一股风,刮得天昏地暗怕死个人。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刮得碾盘掼烧饼,刮得那个碾轱辘滚流星,哎呀呀好大的风。”远的不说,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下乡采访,起风时一片昏暗要开车灯。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来前,我曾拜访已70多岁的治沙英雄牛玉琴。她一嫁到这沙窝深处,便在家门口一棵棵地栽树,直到栽出一片绿洲,因此被请去联合国作报告。当地人戏称她“种树种到联合国”。这样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600年啊,城隍在深深的沙土下做了好长一个梦,直到有一天考古队员把他轻轻推醒,他朦胧中看星汉摇落,旭日东升,浩浩乎绿海无垠。\n(2022年1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篇点明作者闻讯赶赴城隍庙发掘现场一事,接着宕开一笔,写了“边墙”和堡子由来以及城隍的设置,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B.清平堡地处北宋与西夏对峙的前线,既可藏兵御敌,又能开关互市。当地百姓之所以选范仲淹来任城隍,是因为他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C.作者写城隍庙廊下的武士:高鼻深目,盎然挺身。这是为了突出其胡人的特点,暗示当时边地平静,强调汉人已经彻底平息边患。D.作者细节描写,“握拳支膝”“作狰狞状”“金腰带上的云纹”等描写,使城隍爷和众文武形象鲜明生动。E.作者引用《渔家傲》一词的目的是,再现范仲淹驻守边关的生活情景,渲染出战争给北宋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17.文章引用《刮大风》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8.在古代,城隍庙遍及全国各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19.体会题目“沙堆里的城隍”的精妙之处。20.梁衡在《梁衡理性散文选》自序中说:“散文美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第二层是抒情的美,第三层是哲理的美。”请结合文本,从情感的丰富性、真挚性和深刻性是三个角度分析本文的抒情美。【答案】16.CE17.(1)内容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靖边地区沙尘肆虐的恶劣自然环境。文中写风刮得天昏地暗怕死个人,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增添了文章内容的地域特色,语言通俗朴实。答这句也给分。)(2)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用之前,主要写靖边城隍是保一方平安的神,有可能是使边地“边防巩固,人民安居”的范仲淹;之后的内容写治沙业绩巨大,有深化全文的作用。(3)主题上,治沙前后对比明显,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了新一代人治沙的卓越成就,赞美了国家的英明决策和强大力量。18.(1)城隍庙承载了百姓美好的治理思想。百姓认为城隍是一个城镇的主事,可以造福一方。(2)城隍庙是百姓劝人行善,遵从心中的道德的体现。文中城隍碑文讲,上天为民虑者深且切也,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3)城隍庙也是导人审美的艺术的形式。城隍的泥塑人物生动,衣带如水,神清目明,是典型的艺术作品。19.(1)题目“沙堆里的城隍”,将历史和现实巧妙自然地交织在一起,既是本文的写作对象,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n(2)措辞方面,将本不相干的“沙堆”与“城隍”放在一起,沙堆里怎么能出现城隍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在主题意义方面,暗示了风沙之地变绿洲的美好现实,隐喻了作者对时代的赞美之情。20.(1)美在情感丰富。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范仲淹身上具有的“先忧后乐”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当代人治理沙漠的赞美。(2)美在情感真挚。无论是对古人的赞美,还是对当今考古留下的遗憾,作者都是由衷而发,淳朴自然。(3)美在情感深刻。文章由一次考古,既展开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追溯,又展现了对当今环境、考古等问题的思考。【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彻底平息边患”理解有误,由“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推断不出来。E.“渲染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错误。根据原文“范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他那首著名的《渔家傲》为证”可知,文章引用《渔家傲》是为了表现范仲淹勤政,践行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故选CE。【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引用的作用。由文中“风婆娘娘放出一股风,刮得天昏地暗怕死个人。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等可见,引用歌谣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靖边地区沙尘肆虐的恶劣自然环境。由文中“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一般都是品学兼优、政绩卓著、可以信赖的人物”可见引用《刮大风》之前,主要写靖边城隍是保一方平安的神,有可能是使边地“边防巩固,人民安居”的范仲淹;由文中《刮大风》之后的内容是当下治沙成就,“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的治沙业绩;由此可见,引用《刮大风》的唱词,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之后的内容有深化全文的作用。由原文“远的不说,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治沙前后,对比明显,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了新一代人治沙的卓越成就,赞美了国家的英明决策和强大力量,突出了主题。【18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分析在古代城隍庙遍及全国各地的原因。由文中“慢慢地,堡子里聚集了人口,变成了一个小城镇,请一尊神来主事,最实用的神就是城隍”“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一般都是品学兼优、政绩卓著、可以信赖的人物”等可以归纳,城隍庙遍及各地的原因是百姓要把美好的治理思想寄托在他的身上,百姓认为城隍是一个城镇的主事,可以造福一方。由文中碑文“设官,以治于治之所及;设神,以治于治之所不及。上天为民虑者深且切也”“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可见,是百姓劝人行善,遵从心中的道德的体现。由文中“你不能不说这是古人的伟大发明,且能寓教于美,托人塑形,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于民,流传于后。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可见,城隍庙也是导人审美的艺术的寄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文章开头写“2021年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可见题目“沙堆里的城隍”点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然后文章由现实的被埋在沙堆下的城隍,写到保一方平安的城隍爷——范仲淹,再写现实中治沙英雄们铸就的沙漠绿洲,可见“沙堆里的城隍”,将历史和现实巧妙自然地交织在一起,是贯串全文的线索。题目“沙堆里的城隍”具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城隍”应该是在地上的,为什么“沙堆”里会出现“城隍”?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最后一部分写现实中的“城隍”,“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来前,我曾拜访已70多岁的治沙英雄牛玉琴。她一嫁到这沙窝深处,便在家门口一棵棵地栽树,直到栽出一片绿洲”,在主题意义方面,题目暗示了风沙之地变绿洲的美好现实,隐喻了作者对时代的赞美之情。【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特色、多角度探究审美意蕴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这是针对“抒情”设题,考生首先要明确文章写作的对象,如文中写城隍庙,写范仲淹,写当代人治理沙漠。然后结合这些对象,分析作者对其的情感。\n文中所写的“城隍庙”“城隍爷”让作者热爱,如作者“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但作者热爱的不是“城隍庙”这一建筑或者“城隍爷”这一形象,而是他们身上的传统文化,所以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文中所写范仲淹巩固边防,让边地百姓生活安定,体现了“先忧后乐”的精神,对此,作者是歌颂赞美的;文中写到当代人治理沙漠,让曾经的沙海变成“绿满天涯,蓝天如镜”,对此作者是赞美的。所以抒情美的第一个表现是情感丰富。作者在表达情感的时候都是真挚的,如他赞美古人“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亦是一尊美神”,如他看到工人挖掉古树,直接以“我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我扼腕顿足”表达遗憾之情。所以抒情美的第二个表现是情感真挚。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从一次考古起笔,“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由挖出的城隍庙写到城隍爷,写到范仲淹,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溯,之后联系当下的环境“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因为,这里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最后又写到当下考古的问题,体现出情感的深度,这是抒情美的第三个表现。六、(1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6分)21.“多情公子”贾宝玉身上最可贵的是“共情”,体贴他人、理解他人,能为他人考虑。请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简要说明。【答案】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龄官的关心体贴。龄官在蔷薇花架下画蔷,一遍又一遍,一边画蔷,一边流泪,宝玉心思都在画蔷的龄官身上了,直到下雨,宝玉急忙提醒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的工具。宝玉同样有痴心,十分理解龄官的痴心,对这样一个不知姓名的女子都能关爱,更能体现出他的“共情”。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香菱的帮扶。香菱和小丫头们斗百草,被小丫头们使促狭,污了宝琴给她的新石榴裙,宝玉见状,便把袭人的拿给她。宝玉可以站在香菱的立场上想问题,他明白香菱的处境,并主动排忧解难,体现出他的“共情”。(黛玉葬花……)【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之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是指可以深入理解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再结合题干中所给出的“体贴他人、理解他人,能为他人考虑”这一解释,不难理解,题目是要考生举出文中宝玉体贴他人的例子。例\n如在《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中,黛玉将落花埋入土中。若是别人,难免觉得黛玉太过敏感、矫情。但宝玉知她的多愁善感,懂她的高洁、浪漫。他连声叫好,陪她一起掊土、一起葬花、一起伤感。宝玉听懂了黛玉凄苦惨淡的心情,体会出她孤苦飘零的命运。又例如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香菱与豆官“斗草”,因说“夫妻蕙”被小丫头嘲笑,从而弄脏了石榴裙。“香菱的半扇裙子都污湿了,自己不好意思,忙夺了手跑了。众人笑个不住,怕香菱拿他们出气,也都哄笑一散”,从原文的描绘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香菱当时的窘迫。别人嘲笑香菱,可宝玉却满怀体贴。“宝玉跌脚叹道:‘若你们家,一日遭踏这一百件也不值什么。只是头一件既系琴姑娘带来的,你和宝姐姐每人才一件,他的尚好,你的先脏了,岂不辜负他的心。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呢。’”,宝玉这话句句说到香菱心里,后来,宝玉又献上计策,让袭人给她一条一模一样的裙子。这一情节,体现出他的“共情”。再如在《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当宝玉见龄官一边拿着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流泪时,误以为她是个东施效颦的“痴丫头”,即使心有疑惑,但宝玉仍旧没有打扰她,“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这不禁让人感叹于宝玉的温柔体贴。后来,字没写完,天却下雨了,“宝玉想道:‘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宝玉急忙提醒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的工具。这时候的宝玉是不认识龄官的,但正是对一个不认识的女子能够心生关爱之心,更能体现出他的“共情”。22.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材料,运用《乡土中国》相关章节的理论来解释和评析这则新闻事件。材料:刘女士近日乘坐高铁从北京去往上海。初次乘坐高铁的4岁儿子非常兴奋,在车厢内大声嬉闹,且不时离开座位搅扰其他乘客,其时正是午休时间,有人提醒刘女士约束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安静一些。刘女士却说孩子活泼好动是好事,大人不应该和孩子计较。到刘女士的孩子睡觉时,她却指责邻座乘客看手机视频吵到孩子,要求大家戴上耳机。【答案】在“差序格局”这一章,费孝通指出社会关系都是以“己”为中心推出去的,“愈推愈远,愈推愈薄”,这就是一个差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中,“社会机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而“中国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这里的刘女士表现出道德的“双重标准”。这在差序社会里很明显,虽然到了现代社会,仍然保留着乡土社会的特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内容,评点新闻事件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新闻事件内容,分析人物的行为。\n新闻中的主要人物是刘女士,主要讲述她在对待自己儿子和他人态度方面的差别:刘女士的儿子搅扰乘客休息,刘女士认为“孩子活泼好动是好事,大人不应该和孩子计较”;而当刘女士儿子睡觉之时,她却指责邻座乘客看手机吵到孩子,让大家戴上耳机。从中可以看出刘女士以自己为中心画了一个圈子,儿子与自己的关系近,而邻座乘客与自己的关系远,所以她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人。然后回顾《乡土中国》的内容,找到与这则新闻相关的理论。如书中提到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体现出“差序格局”;如书中还提到社会机构格局的差别和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一根绳子被一种道德维持着”“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中国的道德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正如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自己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由此来看,刘女士表现出的“双重标准”与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特点是一致的。23.下面文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①借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商场里的室内冰场已十分常见,享受冰雪运动的快乐也不再限于冬季。②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冰场、走进雪场,为日常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③各地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冰雪运动推广普及。④在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欢乐,感受到喜迎北京冬奥会的浓厚氛围。【答案】③“推广普及”后加“体系”;④“感受到”改为“营造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成分残缺,“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冰雪运动推广普及”缺少与“形成”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在“推广普及”后添加“体系”。④搭配不当,主语是“市民快乐冰雪季”,“感受到……氛围”主谓不搭配,改“感受到”为“营造出”。七、(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引发观剧热潮,这和作家梁晓声的创作理念有极大关系。他的四句话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作为一个中国青年,我们都面临着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抉择,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给了怎样的启示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n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则材料通过《人世间》的热播,引出作价梁晓声的创作理念,梁晓声把这个创作理念概括为四句话,从四个方面说明人对文化的需求。“好人文化观”的特点是“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其实我们的生活就需要这样的文化,即提高修养的文化,自觉的文化,有约束的自由文化,善良的文化。作为中国青年,我们都面临着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抉择,我们应该让这种“好人文化观”照进自己的内心,从中汲取养分,修养身心,让自己人性向上、向善,生活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内心善良有温度、坚强有追求的合格的新时代青年。写作时,要注意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写出独特感受,表达真情实感。如果写成议论文,要有鲜明突出的中心。行文中可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等,以谈对作家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的认识为出发点,从人性向善和向恶的不同表现正反对比,以论证人性向善的优点和意义;列举北大学霸吴谢宇残忍弑母的毁灭事例作为反面事例,有力的论证青少年形成向善的人格的重要性。立意:1.让“好人文化观”照进青年的内心世界。2.“好人文化观”引导人向善。3.“好人文化观”让新时代青年内心善良、有温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22:21 页数:21
价格:¥5 大小:246.9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