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三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天生与“史”有着血脉关联,故有“野史”“逸史”“稗史”之称。小说评点也常将小说做法或效果比于《史记》等经典之作。以往,人们常将这种比附性的小说评点归因于“为抬高小说文体地位”。其实这并不允当。《史记》成为小说评点家比附的主要对象,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史家之绝唱”,而是因为它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乃至被明代李贽视为宇宙间“五大部文章”之一,兼具“史传”与“文传”两重性。这种文史兼属的身份和性质注定会引发一场场“史”“稗”论辩。小说评点家以《史记》等经典之作的文势、文法诠释小说文本创构之道,均强调其“文性”而不是“史性”。史以实为要,文以幻为美,虚假小说读来让人信以为真,是因其有别于史传“实录”的“为文”之道。在许多有识见的评点家眼里,小说写作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捏造”“造谎”,通过“捏造”“造谎”实现“变幻”“奇变”,即以“造”为“变”。在小说评点中,“造”是一个颇为热门的关键词。评点家通常会把“凭空造谎”当作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并进而认为,才子文心是“捏造”的结果。在评点家看来,小说家除了“凭空造谎”的本能外,还有“变账簿以作文章”的天分,以此超越史著乏味的不可读之弊。对这种既讲究意脉贯通、相映成趣,又讲究跳跃、转换、顿挫、衔接、断连、吞吐、揖让、虚实、直曲、急缓、起伏、开合等相反相成的为文之道,小说评点家常依经立义,采用一批含有阴阳同构辩证色彩的文法术语加以概括。这首先在《水浒传》各评本的评点中有大量运用。如“袁无涯本”评点所用“正逆”“缓急”“宾主”“急来缓受”“疏密互见”“水穷云起”“形击”“极省法”等术语;“贯华堂本”所用“绵针泥刺法”“正犯法”“略犯法”“极省法”“欲合故纵法”“重作轻抹法”等术语,都是小说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相对而言,小说之“文”是“因文生事”之“文”,是对事件的应然重组,注重的是合乎“情理”,不妨“虚拟”。这正如金圣叹以夹批形式评《水浒传》第二十回所说的,小说写的是理在其中的“必定然之事”“未必然之文”。在大多小说评点家眼里,史书之“事”是一种已然存在,而合乎“事实”;小说之“文”是其艺术生命,小说家应把自己的写作视同“作文”,不能仅满足于记流水账般地记录原生态的“故事”。\n在传统的小说认知体系中,为突出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及审美价值,评点家纷纷强调要把小说“当文章看”,而不要“当史传看”,也不要“当小说看”。这不仅是为了使小说超越“史实”的拘泥,也是为了掩饰小说“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本质。评点家常常强调作小说难于作史记》,作成的经典小说又胜过《史记》,从而推出大量赞美小说文本效果的“文章之妙”等评语。明末清初,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曾对只看重故事性的阅读方法表示过不满:“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在他看来,读小说如果只像读史那样“只记得若干事迹”,而“不理会文字”,便会舍本逐末。在金圣叹以“文字”(“文章”)眼光评点《水浒传》之后,更多的评点家纷纷把阐释“事”“文”关系当作小说评点的逻辑起点。于是,“当文章看”成为小说评赏的一种观念。总之,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章之妙”观念尽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大旨是在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而不是专注于八股文的刻板性。从强调经过作者精心“有意为文”的“捏造”“造谎”足以让读者宁愿“信以为真”,到强调小说文本以“幻奇”“新奇”为美,小说评点家纷纷通过提倡把小说“当文章看”,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文章之妙”的评赏术语。重申这种阅读眼光和评赏路数,既可以纠正我们以往关于小说批评多攀附史著的所谓“拟史”批评错觉,又可以直接与重视“文学性”与“文本”的西方文论观念形成跨时空呼应。(摘编自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妙”观念》)材料二:因古代小说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让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方面。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吴娥川主人在《生花梦》第一回中说:“(小说)然不必尽实,亦不必尽虚。虚而胜实,则流于荒唐;实而胜虚,则失于粘滞。”认为小说创作应该合理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这些言论,无疑进一步深化了冯梦龙的小说虚实论。其二,品评作家、作品。如《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其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这稗官野史虽说是个顽意儿,其为法则,则与文章家一也;必先分出个正传、附传,主位、宾位,伏笔、应笔,虚写、实写,然后才得有个间架结构。”这乃作者的创作经验之谈。(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nA.古代小说评点家评点小说时常常将《史记》拿来比附,主要是因为《史记》早已成为唐宋以来古文家效仿的榜样。B.在很多有见识的评点家看来,小说创作贵在“捏造”“造谎”,“凭空造谎”是小说创作的一大经验,小说越虚假越好。C.“正逆”“缓急”“宾主”“急来缓受”等这些《水浒传》点评用语,都是含有阴阳同构辩证色彩的文法术语。D.古代小说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或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或传述创作技巧,其中不少有文艺理论方面的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认为,小说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来抬高小说的品位,而材料一并不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B.在金圣叹以文章的眼光点评《水浒传》之后,小说评点家在点评小说时,纷纷舍弃小说的“事”,转而关注小说的“文”。C.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凸显“文章之妙”的观念,强调小说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这一观念与西方文论观念截然不同。D.《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表达了曹雪芹的创作观;“实录其事”暗示小说是作者的自传。3.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这稗官野史(指小说)虽说是个顽意儿,其为法则,则与文章家一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毛宗岗父子《读三国志法》指出,“杜少陵诗曰:“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此言世事之不可测也,《三国》之文亦犹是尔”。(此处的《三国志》三国》都指《三国演义》)B.冯镇峦在其《读聊斋杂说》中,面对有人质疑蒲松龄何以有许多功夫“捏造许多闲话”,他回答道:“以文不以事也。”C.梁启超:“盖今日提倡小说之目的,务以振国民精神,开国民智识,非前此诲盗诲淫诸作比,必须具一副热肠,一副净眼,然后其言有裨于用。”D.解弢在《小说话》中说:“金毛二子批小说,乃论文耳,非论小说也。且昔人窥小说之眼光,与今人亦大有不同处。”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古代小说评点家评点小说,小说家在小说中谈文说艺,都重视小说的“文学性”,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创作在“文学性”上的基本特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苏先生马宝山\n福昌隆商号老板姓严,叫严奉衍,满族人。严老板是从沈阳故宫请苏先生来商号做账房先生的。严奉衍在小镇就有四五家商号,经营盐业、水产,还开着一家木材加工厂。他在乡下还有几千亩水旱田,又开一家烧锅,专门酿东北老烧---高梁红。严老板亦乡亦城,农工商做得真是得心应手,这应该说得益于他的管账先生苏雨村。苏先生经营有道,一月一结算,笔笔清楚,年尾准在腊月的最后那一天,把一年的总账簿交到老板手里,收支明晰,十年了没有半点差错。严老板十分感激苏先生,常常慨叹:没有苏先生的帮助,福昌隆不会有今天啊!严老板无论在乡里还是在小镇都很有名声。满洲国成立后,伪满政府和日本人硬逼着名声赫赫的严奉衍当了小镇的商会会长,懂商而不懂政的严老板,当了这个会长不知是祸是福,在那个人鬼同天的日子里,商号倒是照开着。一天,严老板请苏先生吃茶,严老板问:“先生来我的小号有十年了吧?”“回东家的话,我来贵号已经十年零三个月……”苏先生掰着指头说,“……零……零七天啦。”严老板呷了一口茶说:“先生来小号的时候就说好月薪二百大洋,这已经过去十年了,我想提先生的月薪,再加二百......”苏先生微微一笑:“老爷,您不说这个话,在下也要说这件事呢。不过,我与老爷想的不一样,我想眼下这二百大洋月薪也不要了。”严老板一急,手一晃,刚刚到嘴边的茶水洇了他前襟:“怎么?苏先生想离开敝号?”苏先生摇一摇头:“东家误会了,我是说这二百大洋的月薪我也不取了。老爷您想啊,我一个宫里的阁人,无家无业,无后无裔,我在贵号老爷供我吃的供我穿的,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呢?”严老板脸上灿然:“谁说钱没有用啊?这世上顶有用的就是钱,你眼下用不着钱就找一家银号存起来嘛。”苏先生道一声“谢了”,再笑一笑,轻轻摇头叹息。严奉衍一时还不解:苏先生摇头叹息是什么意思啊?东北光复了,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万贯财产、千顷良田、几家店铺都被政府没收,所有的产业眨眼之间化为乌有。苏先生哭红了两眼,两袖空空走出严家大院。败落的严家子弟各奔东西。严奉衍好不容易才从大牢里被保释出来,伴着病中的老妻凄凄苦苦过了几年。老妻去世后,他实在孤苦不过,就背一个褡裢,拄一根竹杖游走四方。一天,严奉衍来到辽河岸边一座小城,只见城中一座高大院落张灯结彩,鼓乐班子吹拉弹唱,大门内外人来客往,甚是热闹。严奉衍近前一看,只见大门两侧贴着火红寿联,门楣上挂着四盏大灯笼,灯笼下面站着容光焕发的苏雨村苏先生。严奉衍禁不住大喊:“苏先生,苏先生……”苏雨村循声望去,啊呀一声,急忙跑下台阶,在人群中抱住严奉衍:“老东家啊,您怎么来的?想得我好苦哇。”俩人相拥相抱着迈上台阶,走进高门大院,苏先生的大寿宴席就开始了。主持寿宴的是一位年轻军官。只见他跪在苏先生面前,叩三个响头,站起身来致贺词。\n年轻军官说的什么,严奉衍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他完全懵懂了,脑子想的全是:这苏先生哪里来的这处深宅大院?这个给苏先生叩三个响头的军官又是谁?在以后安静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大院里除了几个勤杂人员和大门口守卫的两个卫兵外,只有苏先生和严奉衍两个人。这两个往日的主仆每天客客气气地吃酒,默默地喝茶,过去那些事情似乎被岁月的风尘深深掩埋起来了,谁都不再提起。忽然有一天,苏先生说:“老东家,您不想知道这处深宅大院是怎么来的吗?”严奉衍躺着不动,苏先生就知道他这是要听他说呢。苏先生说:“老东家还记得吧,我在您商号里做到十年的时候,您说一定要给我加薪,被我拒绝了。其实这十年的薪水,我一分都没有花,全存着呢。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位年轻军官,是我老家一个村的,不是一个族姓的侄辈人,那时他还是伪满洲国的一个小连副。我看着他还算机灵,就用我的积存帮助他招兵买马,很快他就升任了连长。不久,我看到伪满洲国的败象已显现,就悄悄告诉他要留心联络政府方面的人。这个孩子是个一点就透的人。他很快就与政府军队的人取得联系,在日本人投降的前夜,拉起他那一连人马起义了……”严奉衍听得目瞪口呆:这真是浮生若梦,人生莫测啊,在人世间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玄妙与变数啊。“老东家,留下来吧,咱们在这里有人护卫,有人打扫庭院,一日三餐有人侍奉,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你我相依相伴,度过剩下不多的日子吧。”苏先生真诚挽留严老板。严奉衍叹息:“我一个落魄之人,哪里有这般福气哟。”这时候苏先生环视一下眼前这个偌大院落,似自言自语,又似对严老板说:“您以为这座大院送给我就是我的了吗?不是的,我不过是替他人看家护院罢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支撑几天哪。我一闭眼一蹬腿,这座院子该是谁的还是谁的。人生既是过客,不知道哪个东西是你的,哪个东西不是你的,说是你的却不一定就是你的,说不是你的说不定还真是你的......”在苏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严奉衍睡着了。睡着了的严奉衍再也没有醒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先生是严奉衍的管账先生,严奉衍在苏先生的帮助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当地有声望。B.东北光复后,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他从大富大贵到大灾大难,命运大起大落。C.为苏先生举办寿宴,让苏先生安享晚年,村侄的这些行为体现出其具有乌鸟反哺的美德。D.严奉衍与苏先生命运不同,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善于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苏先生在回答严奉衍的问话时,能具体说出自己在商号供职的时间。B.小说叙写严奉衍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暗含了作者对严奉衍汉奸行为的批判。\nC.小说并未过多介绍苏先生过去在宫中的经历,只是通过只言片语提及其过去的身份,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D.小说在行文中设置悬念,如在与严奉衍再次相遇时,苏先生的境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8.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9.有人在评价这篇文章时说“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命运,从他的性格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请以苏先生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初上谓监修国史房亥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日忠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①,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辞,直书其事。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僚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冬十二月,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惟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柳芳曰: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②不言功,王、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④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注]①六月四日事:李世民曾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动玄武门事变。②杜,杜如晦。唐初名相。③王、魏,王珪、魏徵。唐初名臣。④英、卫,英国公李世勣、卫国公李靖。唐初名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B.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nC.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D.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门下,官署名。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合称“三省”。B.搢绅,亦作“缙绅”。搢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后用以代称三品以上的官员。C.文昭,房玄龄的谥号。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D.癸卯,干支之一。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房玄龄把撰写好的史书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书中关于玄武门事变的记载用词多有隐讳,唐太宗命令史官删去浮辞,要如实记载。B.萧瑀为人心胸狭隘,他曾向唐玄宗进谗言诬陷房玄龄,却遭到唐玄宗的驳斥,后来又多次冒犯唐太宗的旨意,唐太宗对他心怀不满。C.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遣回家中,褚遂良劝谏唐太宗不要轻易废弃房玄龄,唐太宗最终听取了褚遂良的建议,立即召回房玄龄。D.房玄龄病情加重,但仍心系国事。群臣对唐太宗东征一事不敢进言,房玄龄在临终之际让他的儿子们上表劝谏唐太宗,以免耽误国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4分)(2)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4分)14.史臣柳芳为什么认为房、杜二人“为唐宗臣,宜哉”?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石楼①文天祥晓色重帘卷,春声叠鼓催。长垣连草树,远水照楼台。八境②烟浓淡,六街③人往来。平安消息好,看到岭头梅④。[注]①咸淳十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此诗写于赣州。②八境:章江与贡江在八境台下汇合成赣江,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③六街:泛指京都的大街和闹市。④出自宋朝晏几道《生查子》的词句:“谁寄岭头梅,来报江南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卷起窗帘,天边露出曙光;报晓鼓声催来了春江水声和鸟声。蕴含诗人欣喜之情。\nB.颔联中,前一句由远及近,写围墙外的草木绿了;后一句由近到远,写楼台倒映在江水中。C.尾联运用了典故,化用晏几道《生查子》的词句,两者都表达了急切想知道消息的愿望。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的前面六句重点在描写景物,后面两句重点在抒情。16.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颈联。(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指出《国风》和《小雅》的特点的两句是“,”。(2)清代陈廷焯评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说:“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结二语”指的是“,”。(3)“大漠”和“落日”是描写边塞的典型景象,这两个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见,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走进腊月,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有人感叹付出还好有收获;有人感叹丢失的东西太多……我们更加明白如何在食物中犒劳自己。(人古)。“我不怎样爱吃腊肉,有一次在长沙一家饭店吃了一回蒸腊肉,这盘腊肉真叫好。入口香糯,真是难得。”从汪曾祺的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一种的赞美,这种纯粹而直接的情感,便是遮也遮不住的。纵然肉食香气扑鼻,但最为人们熟知的祭灶美食,却是“蜜糖家族”。有的人希望灶王爷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有的人则干脆想用黏性最好的糖让他开不了口,以保来年诸事顺遂。灶王爷的嘴巴有没有被黏住,我们不得而知。透过中国人的日常饮食,我们足以见得所持有的生活价值和人生信仰。腊月就是一曲乡情与亲情浓郁的交响乐,品不尽感人滋味;腊月亦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让人赏心悦目。走进腊月天,年在眼前,春天也不远了。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峥嵘岁月斩钉截铁垂涎三尺芸芸众生B.蹉跎岁月斩钉截铁引人垂涎凡夫俗子C.峥嵘岁月直截了当垂涎三尺凡夫俗子D.蹉跎岁月直截了当引人垂涎芸芸众生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有“一家煮肉百家香”之说,腊月少不了腊肉B.有“一家煮肉百家香”之说,人们往往在腊月吃腊肉C.腊月少不了腊肉,更有“一家煮肉百家香”之说D.腊月少不了腊肉,更少不了“一家煮肉百家香”之说\n20.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期盼的生活愿景。①?贺知章感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余光中吟唱:“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就是思念家乡故土的深情,隐藏在游子内心深处刻骨铭心的记忆、难以割舍的情愫,也可以说是对大自然、对原生态生存和生活的向往与留恋。②,这种情绪便会或早或晚,或深或浅地涌流而出。当前,人类已步入自由流动的地球村时代,人们仍然在经历离乡、怀乡、他乡成故乡的心灵轨迹。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增进,村底开发与保护的博弈在激烈地依然展开。也可以说现代化和文明程度越高,③。蕴藏乡愁的思乡曲不会随着城镇化的前行而消失。城乡变奏、融合发展、同生共荣是历史必然,也是人心所向。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村庄开发与保护的博弈依然在激烈地展开。B.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使村庄开发与保护的博弈依然在激烈地展开。C.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村庄开发与保护的博弈依然在激烈地展开。D.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村庄开发与保护的博弈在激烈地依然展开。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一名女子带着七八岁的孩子登上地铁7号线,她先是狠狠地捏孩子的脸,后又打掉孩子的帽子,夺去孩子的手机。换一节车厢后,她把孩子的书包往地上一扔,让孩子当众跪下……孩子不敢反抗,只是下意识伸手去挡。女子的一连串举动,震惊了身边乘客,车厢里有人劝这位女子,她却霸气回怼:“我说我的孩子,我想让(他)干吗就得干吗。”材料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明确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同时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从下列两个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1)给材料一中的这名女子写一封信;(2)写一篇短评,向某晚报《家教纵横谈》栏目投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符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n高三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B(“小说越虚假越好”不合文意,参见原文“虚假小说读来让人信以为真”)2.A(B项,“纷纷舍弃小说的‘事’,转而关注小说的‘文’”错,原文为“更多的评点家纷纷把阐释“事”文'关系当作小说评点的逻辑起点”。C项,“这一观念与西方文论观念截然不同”错,这一观念与西方文论观念是一致的。D项,有悖文意,“表达了曹雪芹的创作观……暗示小说是作者的自传”错,材料二举《红楼梦》第一回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小说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可以“品评作家、作品”,“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并不能确定“‘实录其事’暗示小说是作者的自传”)3.C[A项,强调《三国演义》为文喜变化,讲究变幻无常,把小说“当文章看”。B项,“以文不以事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把小说当文章看。D项,“乃论文耳,非论小说也”,明确把小说当文章看。C项,是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教化作用,与“(小说)与文章家一也”无关]4.首先提出古代小说评点家重视小说的文学性的观点,接着强调小说创作在“有意作文”,(1分)阐述小说通常的创作、行文之法,再指出小说的情节要合乎情理,(1分)强调读者应该把小说“当文章看”,(1分)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1分)5.①与史传不同,小说叙事如作文,具有审美价值,可读性很强,“文”是小说的艺术生命。②优秀的小说创作善于“捏造”,小说不在于事件是否真实,而在于让人信以为真,在“理”上的“真”。③有一系列的创作手法和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6.D(“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错,原文并没有体现“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的结局也不是严奉衍“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7.B(“暗含了作者对严奉衍汉奸行为的批判”错,严奉衍是被伪满政府和日本人逼迫着成了商会会长,作者并没有批判他)8.第一问:明线是严奉衍由名利双收的老板沦为阶下之囚,最终家破人散,落魄而死。暗线是苏先生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过程。第二问:①明暗线索交织,集中展示了严奉衍和苏先生两人的一生,使小说情节更为紧凑。②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人物形象,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每问2分,意思答对即可)\n9.①苏先生能够看淡得失荣辱,不贪图富贵,在乱世之中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如他拒绝严老板的加薪,他把自已十年攒下来的钱用来帮助村侄招兵买马。②苏先生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如他能够看出伪满洲国的败象,为村侄出谋划策;对自己晚年生活有清醒的认识,看问题具有超拔之处。③苏先生深谋远虑,做事精明,使自己能够安度晚年。苏先生身份低微,他为自己的晚年生活谋划,步步为营,最终安度晚年。(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0.A[(原文标点)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11.B(后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12.D(“房玄龄在临终之际让他的儿子们上表劝谏唐太宗”错,原文是房玄龄自己上表劝谏唐太宗)13.(1)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许多官员结党营私,对陛下不忠诚,牢牢把持朝廷大权,陛下不知道详情,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得分点:“朋党”“胶固”“但”各1分,大意1分)(2)陛下如果是因为他衰老,也应当婉言暗示让他退休回家,不可以因为微小的过错,就抛弃几十年的功勋旧臣。(得分点:“讽”“致仕”“浅鲜”各1分,大意1分)14.①辅佐唐太宗平定祸乱却不自矜功伐。②为人谦虚,主动让贤。③推行文道,使天下太平,却把功劳归于君主。(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当初,唐太宗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载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史官不虚饰美化,不隐讳过错,若君主看了一定会发怒,所以不敢进献。”唐太宗说:“我的志向和前代帝王不同。我想阅览国史,知道以前的过失,作为以后的警戒,希望您撰写完成后呈给我看。”癸巳(十六日),书稿整理完成,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书中所记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关于玄武门事变的事情,用词多有隐讳,对房玄龄说:“以前周公消灭管叔、蔡叔使西周安定,我的行为也和他类似,史官何必隐讳!”随即命令删去虚浮的言辞,真实记载那件事。唐太宗贞观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心胸狭窄,与同僚大多不合。他曾对唐太宗说:“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许多官员结党营私,对陛下不忠诚,牢牢把持朝廷大权,陛下不知道详情,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唐太宗说:“你说得太过分了。君主选择贤良有才的人作为肱骨心腹,应当推心置腹,信任他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一定要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我虽然不能做到耳聪目明,也不至于愚钝昏迷到不分好坏的地步!”瑀内心很不自在,又多次冒犯唐太宗旨意,唐太宗也心怀不满,但不忍废他的官。冬十二月,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责备而回家赋闲,褚遂良上书,认为:“贞观之初,帮助陛下选拔贤能,建立国政大体,在群臣中,房玄龄是最勤劳的一位。假使没有不可赦免的罪行,朝廷大臣共同反对的话,不可以疏远抛弃他。陛下如果是因为他衰老,也应当婉言暗示让他退休回家,不可以因为微小的过错,就抛弃几十年的功勋旧臣。”唐太宗很快下诏使他回朝。\n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病情加重,唐太宗召他到玉华宫,准他坐着轿子进入殿中,直到御座旁边才下来,君臣相对流泪,于是留他在宫中住下。太宗听说房玄龄病情稍好,就眉开眼笑,病情加重就忧愁焦虑。房玄龄对儿子们说:“我蒙受主上的厚恩,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只有东征高丽还没有停止,群臣不敢劝谏,我明知这件事不应该而不进言,就是死了也有责任。”于是上表劝谏。太宗亲自前往探视,握着手和他诀别,悲伤得止不住。癸卯,房玄龄逝世。史臣柳芳评论说:唐太宗平定祸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谈自己的功劳,王珪、魏微善于谏诤而房玄龄、杜如晦谦逊让贤,李世勋、李靖善于领兵打仗,而房玄龄、杜如晦推行他们的文道,把国家治理太平,把功劳归于君主,称他们为大唐一代功臣,是完全合适的。15.B(应是前一句由近及远,后一句由远到近)16.颈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八境”句写身边之景,在八境台抬头看去,江上晨雾由浓到淡,远远散去,江水渐行渐远,碧波浩渺;“六街”句写想象之景,此时京城刚醒,街上人来人往,一派平和的景象。(2分)表现了诗人身在地方,心怀朝廷安危之情。(2分)17.(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3)示例一: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示例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18.D(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第一空表达的内容是丢失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用“蹉跎岁月”。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第二空与“这盘腊肉真叫好”相照应,与“纯粹而直接的情感”衔接,表示说话直接干脆,所以应该用“直截了当”。引人垂涎:垂涎,因想吃而流下口水,比喻贪婪或十分羡慕。引人垂涎就是让人很想得到或吃到的意思。垂涎三尺:意思是指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羡慕到极点,极想据为己有。第三空主语是“肉食”,所以只能用“引人垂涎”。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凡夫俗子:无足轻重的寻常人。从“透过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可知此处指的是“平常人”而不是“无足轻重的寻常人”。所以应该用“芸芸众生”)19.C(根据前文表述,内容与腊月有关,首先确定应该先出现腊月与之衔接,从后文汪曾祺的文字中对腊肉的直接赞美来看,一定与腊肉相联系,根据文意,文段是想表达“腊月少不了腊肉”,同时有“一家煮肉百家香”这种客观的说法,而不是强调不能少了“一家煮肉百家香”这种说法)\n20.将“腊月”比作“一曲交响乐”,把腊月亲朋好友相聚时带来的感动及欢乐氛围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将“腊月”比作“一幅幅图画”,把腊月绚丽多彩的特点描绘出来;(2分)语言活泼自然,温暖之情溢于言表。(1分)21.C(A项缺少介词“随着”导致句子中途易辙。B项介词淹没主语。D项语序不当)22.①乡愁到底是什么②一旦人远离故土③人们思念家乡的情感会越浓(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23.【写作提示】(一)材料解读这是一道组合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叙述的是家长粗暴教育孩子的现象。材料二引述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相关条文规定。两个材料均关涉“家庭教育”这一话题,构成“现象一法理”的内在联系,评判材料一现象的是非善恶,须参照材料二所述的法律规定。材料一所述的是一个值得反思与探讨的社会现象,这位女子教育孩子的言行举止既不得体,也违背教育科学,更有悖《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教”变为“家暴”,这类现象并不鲜见。何以如此?如何消除这类不文明的家教行为?这是作文立意的切入点。《未成年人保护法》早已实施,现在又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我的孩子,想打就打”之类的粗暴做法已彻底行不通了,一旦实施便是违法犯罪。孩子并非家长的私人物品,他(她)有独立人格,应得到尊重。家长教育子女,既要合乎教育科学,也要遵纪守法。(二)参考立意(1)警惕“家教”变“家暴”,教育子女须遵守法律;(2)“家教”要提质增效,家长教育指导亟待加强;(3)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人格,讲究教育的场合与时机;(4)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其家庭及家教有着密切关联;(5)良好的家教,须得法,还要守法;等等。材料题干中设置了书信与短评两种写作文体及相关写作交际语境,考生须针对特定情境来立意构思。(三)题意评分解说题意评分等级文章特征符合题意一类文54~60分A.立意准确、集中、鲜明:能扣紧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鲜明,主旨集中、明确。B.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C.能严格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所选文体特征鲜明。\n二类文48~53分A.立意准确、集中:能结合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明确。B.内容具体,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三类文42~47分A.立意基本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B.内容具体,结构大致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基本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基本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基本符合题意四类文36~41分A.立意不够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局部观点游离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B.内容大致具体,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残缺、思路混乱。C.未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不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偏离题意五类文35分及以下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不符合文体要求,仅选取材料、要求或背景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四)补充说明1.错别字等扣分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2.字数等扣分①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②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③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④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⑤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⑥完全空白的,评0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1:20:43 页数:14
价格:¥5 大小:38.86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