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査高一语文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使用机读卡的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使用机读卡的学校考生将选项答在答题卷上指定位置。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巻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古诗文阅读(46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现如陶渊明般“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表现其不畏权贵,追求自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顶真手法,写乐声低沉,越来越低,以至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在《西江月》中感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洒酒祭月,也有类似的情感表达,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自己与挚友等待日出时,见到天边云色由一线变五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使我不得开心颜③.冰泉冷涩弦凝绝④.凝绝不通声暂歇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⑦.极天云一线异色⑧.须臾成五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摧”“事”“涩”“尊”“酹”“采”。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各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窃宽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酬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椎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如:到、往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紧张地C.知不可乎骤得骤:轻易地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3.下列各句与例句文言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4.下面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正面描写了作者与客泛舟,尽情领略秋夜江面胜景,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B.第二段一曲洞箫,凄切婉转,使感情的基调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骤起。C.文章三四段情理交融,作者善于借助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人生哲理阐述得生动具体。D.文章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借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主要抒发了作者对被贬的不满。【答案】2.B3.D4.D【解析】【2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我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危:端正。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A.判断句,“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C.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主要抒发了作者对被贬的不满”错误,应是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故选D。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多么辽阔呀,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骤然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夏四月葵已,汉主殂于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封丞相亮为武乡候,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颐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警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埠、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①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②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六年春二月,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阖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入,斩雍及高定。孟获收雍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注】①丙吉,西汉宣帝时的丞相。②陈平,西汉惠帝、文帝时的丞相。(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平南中》)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B.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C.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D.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已,癸为天干末位,巳为地支第六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时,文中是纪日。B.武乡侯,“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一等,武乡侯是诸葛亮的爵位封号。C.益州,中国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之一,三国时期,刘备占领此地并建立蜀汉政权。D.参军,即“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杨颐为此对诸葛亮进行了一番劝诫后,诸葛亮也深表自责。B.马谡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平定南中所面临的困难,向诸葛亮提出了攻心为上的用兵原则。C.诸葛亮对孟获七纵七擒,最后孟获甘愿留下不走,说明了诸葛亮智谋非凡,使其心服。D.杨颐和马谡分别就治理政事和用兵之道对诸葛亮提出好的建议,可见蜀汉有不少贤才。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2)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9.文中杨颐说“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5B6.B7.A8.(1)如今您管理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2)孟获素来深得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信服,诸葛亮计划生擒孟获,后来果然俘获孟获,就让他在蜀军战阵军营之间参观。9.说明应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道理;目的是劝诫诸葛亮分配好任务,运筹帷幄,不要事必躬亲。【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句意: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强贼”是定语和中心语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D;“既”“且又”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且“不可仓卒”是说不能在仓促间完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B.“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一等”错误,五等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侯”为第二等。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A.“诸葛亮也深表自责”错误,原文是“亮谢之”,意思是:诸葛亮深深表示感谢。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明公”,敬称;“为治”,管理全国政务;“躬”,亲自;“不亦……乎”,反问句。(2)“素”,向来,素来;“为……所”,表示被动;“生”,活着;“观于营阵之间”,状语后置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有两问,第一问是“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由“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可知,杨颐是在说明各司其职的道理。由“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可知,杨颐劝告诸葛亮作为治国之主,不应事必躬亲,校对簿书,这样只会让自己劳累,一事无成。参考译文:夏季四月癸巳日,汉王(刘备)在永安宫病逝。五月,太子刘禅即位,当时刘禅十七岁,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任益州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政事无论巨细,全都取决于诸葛亮。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径直入内劝他说:“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级做的工作不能混淆。请您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现在有一个人,命奴仆耕田,婢女烧饭,雄鸡所晓,狗咬盗贼,以牛拉车,以马代步,家中事务无一旷废,要求的东西都可得到满足,优闲自得,高枕无忧,只是吃饭饮酒而已。忽然有一天,对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去做,不用奴婢、鸡狗、牛马,结果劳累了自己的身体,陷身琐碎事务之中,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却一事无成。难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鸡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作出决定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身去做事情的人,称作士大夫’。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杀人的事情,却担心耕牛因天热而喘;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这些自有具体负责的人知道’,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如今您管理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深深表示感谢。六年春二月,蜀汉诸葛亮率兵讨伐雍,参军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马谡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了,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秋季七月,蜀汉诸葛亮到达南中,所到之处捷报频传。诸葛亮从越进兵,斩杀雍和高定。孟获收编雍残部,来抗拒诸葛亮。孟获素来深得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信服,诸葛亮计划生擒孟获,后来果然俘获孟获,就让他在蜀军战阵军营之间参观,问他说:“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如今蒙您允许我参观军营战阵,贵军不过如此,我一定能够轻易取胜。”诸葛亮大笑,将孟获释放,要他再战。诸葛亮把孟获放回七次,生擒七次,最后仍将孟获释放。孟获却留下不走,对诸葛亮说:“您真是具有天威,南人不会再造反了。”从此以后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再也没有反叛过。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各题。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莲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春日忆李白④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⑤。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注释:①此诗写于745年,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②泗水:水名。③徂徕:山名。④此诗是746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⑤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均为南北朝文学家,世人并称“鲍庾”。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临遍池台”的“遍”字可见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李杜二人结伴同游的足迹。B.李诗颈联不直接描写徂徕山色,而说海水有意映照衬托徂徕山,从侧面落笔更显生动。C.李白说“重有金樽开”,而杜甫却说“重与细论文”,可见两人的兴趣爱好并不相同。D.杜诗颈联写的是二人各自所在地的景色,却蕴含了二人彼此挂念之情,语言朴素隽永。11.从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往来密切,感情深厚,这两首诗歌中体现出的对对方的情感,同中有异。请对此进行分析。【答案】10.C11.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深切思念;都借助景色抒发了这种思念。不同之处:李诗通过写二人有相同的爱好,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来表达对杜甫的深厚友情;杜诗则通过赞美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由赞诗而忆人,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钦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可见两人的兴趣爱好并不相同”错。“重有金樽开”“何时一樽酒”说明两人都酷爱喝酒,说明两人兴趣爱好相同。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之处:两人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之情,都借助景色抒发了这种思念。李诗颈联写“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杜诗颈联写“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不同之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李诗通过写二人有相同爱好,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来表达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杜诗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通过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二、现代文阅读(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解决“不守法”“不信法”问题,必须抓好法治宣传和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努力提升公民守法的境界。法治中国是由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等四维构成的,其中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础,没有全民守法,法治中国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我国有重礼轻法传统,再加之我国目前仍处于法治培育成长阶段,全民守法的基础还十分薄弱,各种违法行为、各类不守法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守法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感性式的消极守法。处于这个守法境界的公民之所以守法,原因在于他们怕“法”、惧“法”。在他们看来,法律乃不吉之物,“讼终凶”。法律是长牙的老虎,一旦违法就会被咬住,轻者则要破财吃官司,重者则要受到司法审判,甚至拘役坐牢。因此只有守法,才能避免被法咬住的厄运。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不是没有牙齿的纸老虎,公民惧怕“法老虎”体现了法律的权威和强制力。但因惧法而守法是一种感性式的消极守法,这是守法的最基本要求和底线,是守法的最初级形态,也是时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守法心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重境界是理性式的积极守法。此重守法境界的公民守法是出于对所守法律的信任,对守法责任的担当,和对守法结果的确信。他们认为,法律是权利和义务的有机统一体,法律不仅是“刀把子”“法老虎”,更是“正义之神”。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保持法律秩序的有序运行,才能保证法律功能的有效发挥,才能保障权利、实现公平正义。与消极守法者不同的是,积极守法者认为法律不是写在纸上供人瞻仰的具文,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活法”,守法不仅仅只是遵守法律,还要用法、护法。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时,要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看见违法犯罪行为时,也要敢于斗争,维护司法权威,捍卫法律尊严。第三重境界是超验式的自觉守法。在这重守法境界中,公民守法是源于对法律的信仰。当然,对法律的信仰是一种建立在高度理性认知基础上的信仰,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归依感。处于这个守法境界的人,将法治当作一种价值和目标来追求,他们不仅遵守有形的法条,更对法条背后蕴含的自由、平等、公正等无形法治精神和原则具有高度自觉和理性的认同。对于他们而言,守法是一种生活态度,守法是一种行为方式,守法是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守法是守法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大法治宣传,培育公民自觉守法的文化,使全民从消极守法向积极守法转变,进而最终达到自觉守法最高境界。“法令不行自上犯之”。更为关键的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依法活动,切实维护法律尊严、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带动全民守法,使守法成为一种公民美德,一种社会风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基础。(摘编自人民法院报)材料二:公民守法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基于理性文化观念,有的是基于道德伦理,有的是基于宗教信仰,有的是基于习俗和行为习惯,有的是基于趋利避害的功利选择,有的是基于心理恐惧,还有的是基于综合动因……建设法治中国,弘扬法治精神,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努力培育自觉守法的公民文化,推崇不愿违法的价值理念,编制不能违法的恢恢法网,形成不敢违法的社会氛围,构建全民守法的社会法治文化和道德信仰心理基础。从公民积极守法的角度来看,弘扬法治精神,要求公民不仅要独善其身,以不作为的方式消极守法,而且要兼善天下,以积极作为的国家主人态度,做到“信任立法,配合执法,倚赖司法,自觉守法,努力护法”。(摘编自北京日报)12.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加大法治宣传,培育守法文化,就能使公民达到自觉守法的最高境界,最终解决“不守法”“不信法”问题。B.过去人们认为“讼终凶”,这种因惧法而守法的心态是消极被动的,现在人们对待法律的心态已经转变了。C.超验式自觉守法,不仅是对法律制度的遵守,更是对法治精神和原则的自觉和认同,这是守法的最高境界。D.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维护法律尊严、权威,这是全民从消极守法向积极守法转变表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有重礼轻法的传统,轻视法律体系的建设,致使全民守法的基础十分薄弱。B.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以法维权,体现她已达到材料中的第二重守法境界。C.当全民信仰法律,把法治作为价值和目标来追求,则说明法治社会基础已筑牢。D.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化解社会矛盾,可以视为建设法治中国中的重要一环。14.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建设法制中国,如何提升公民的守法境界。【答案】12.C13.A14.①抓好法治宣传和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②加大法治宣传,培育公民自觉守法的文化,使全民从消极守法向积极守法转变,进而最终达到自觉守法最高境界。③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依法活动,切实维护法律尊严、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带动全民守法。④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努力培育自觉守法的公民文化,推崇不愿违法的价值理念,编制不能违法的恢恢法网,形成不敢违法的社会氛围,构建全民守法的社会法治文化和道德信仰心理基础。【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A.“就能使公民达到自觉守法的最高境界,最终解决‘不守法’‘不信法’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一段是这样说的:解决“不守法”“不信法”问题,必须抓好法治宣传和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努力提升公民守法的境界。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所以“就能……最终解决‘不守法’‘不信法’问题”说法有误,还有材料一第五段“自觉守法是守法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也说自觉守法是是最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就能使公民达到自觉守法的最高境界”说法错误。B.“现在人们对待法律的心态已经转变了”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也是时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守法心态”,说明并没有转变。D.“这是全民从消极守法向积极守法转变的表现”说法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法令不行自上犯之’。更为关键的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依法活动,切实维护法律尊严、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带动全民守法,使守法成为一种公民美德,一种社会风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基础”,这是领导干部带动全民守法的表现,不是全民从消极守法向积极守法转变的表现。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我国有重礼轻法的传统,轻视法律体系的建设,致使全民守法的基础十分薄弱”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我国有重礼轻法传统,再加之我国目前仍处于法治培育成长阶段,全民守法的基础还十分薄弱,各种违法行为、各类不守法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可知“轻视法律体系的建设”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轻视法律体系的建设,只是说目前仍处于法治培育成长阶段,“致使全民守法的基础十分薄弱”因果关系也不成立。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解决‘不守法’‘不信法’问题,必须抓好法治宣传和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努力提升公民守法的境界”可知要抓好法治宣传和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大法治宣传,培育公民自觉守法的文化,使全民从消极守法向积极守法转变,进而最终达到自觉守法最高境界”可知要加大法治宣传,培育公民自觉守法的文化,使全民从消极守法向积极守法转变,进而最终达到自觉守法最高境界。由材料一最后一段“‘法令不行自上犯之’。更为关键的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依法活动,切实维护法律尊严、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带动全民守法,使守法成为一种公民美德,一种社会风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基础”可知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依法活动,切实维护法律尊严、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带动全民守法。由材料二“建设法治中国,弘扬法治精神,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努力培育自觉守法的公民文化,推崇不愿违法的价值理念,编制不能违法的恢恢法网,形成不敢违法的社会氛围,构建全民守法的社会法治文化和道德信仰心理基础”可知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努力培育自觉守法的公民文化,推崇不愿违法的价值理念,编制不能违法的恢恢法网,形成不敢违法的社会氛围,构建全民守法的社会法治文化和道德信仰心理基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呼兰河传(节选)萧红下半天冯歪嘴子就把小孩搬到磨房南头那草棚子里去了。那小孩哭的声音很大,好像他并不是刚刚出生,好像他已经长大了的样子。那草房里吵得不得了,我又想去看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这回那女人坐起来了,身上披着被子,很长的大辩子垂在背后,面朝里,坐在一堆草上不知在干什么,她一听门响,她一回头。我看出来了,她就是我们同院住着的老王家的大姑娘,我们都叫她王大姐的。这可奇怪,怎么就是她呢?她一回头几乎是把我吓了一跳。我转身就想往家里跑。跑到家里好赶快地告诉祖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看是我,她就先向我一笑。她长的是很大的脸孔,很尖的鼻子,每笑的时候,她的鼻梁上就皱了一堆的褶。今天她的笑法还是和从前的一样,鼻梁处堆满了皱裙。平常我们后园里的菜吃不了的时候,她就提着筐到我们后园来摘些茄子、黄瓜之类回家去。她是很能说能笑的人,她是很响亮的人。她和别人相见之下,她问别人:“你吃饭了吗?”那声音才大呢,好像房顶上落了喜鹊似的。她的父亲是赶车的,她牵着马到井上去饮水,她打起水来,比她父亲打得更快,三绕两绕就是一桶。别人看了都说:“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好手!”她在我家后园里摘菜,摘完临走的时候,常常就折一朵马蛇菜花戴在头上。她那辨子梳得才光呢,红瓣根,绿鲜梢,干干净净,又加上一朵马蛇菜花戴在鬓角上,非常好看。她提着筐子前边走了,后边的人就都指指划划地说她的好处。老厨子说她大头子大眼睛长得怪好的。有二伯说她膀大腰圆的带点福相。母亲说她:“我没有这么大的儿子,有儿子我娶她,这姑娘真响亮。”同院住的老周家三奶奶则说:“哟哟,这姑娘真是一棵大葵花,又高又大,你今年十几啦?”周三奶奶一看到王大姐就问她十几岁?已经问了不知几遍了,好像一看见就必得这么问,若不问就好像没有话说似的。每逢一问,王大姐也总是说:“二十了。”“二十了,可得给说一个媒了。”再不然就是:“看谁家有这么大的福气,看吧,将来看吧。”隔院的杨家的老太太,扒着墙头一看见王大姐就说:“这姑娘的脸红得像一盆火似的。”现在王大姐一笑还是一皱鼻子,不过她的脸有一点清瘦,颜色发白了许多。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看她用草把小孩盖了起来,把小孩放到炕上去。其实也看不见什么是炕,乌七八槽的都是草,地上是草,炕坑上也是草,草捆子堆得房梁上去了。那小炕本来不大,又都叫草捆子给占满了。那小孩也就在草中侵了个草窝,铺着草盖着草地就睡着了。我越看越觉得好玩,好像小孩睡在喜鹊窝里了似的。等到了晚上在煤油灯的下边,我家全体的人都聚集了的时候,那才热闹呢!连说带讲的。这个说,王大姑娘这么的。那个说王大姑娘那么着……说来说去,说得不成样子了。说王大姑娘这样坏,那样坏,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东西。说她说话的声音那么大,一定不是好东西。哪有姑娘家家的,大说大讲的。有二伯说:“好好的一个姑娘,看上了一个磨房的磨倌,介个年头是啥年头!”老厨子说:“男子要长个粗壮,女子要长个秀气。没见过一个姑娘长得和一个抗大个的(抗工)似的。”有二伯也就接着说:“对呀!老爷像老爷,娘娘像娘娘,你没四月十八去逛过庙吗?那老爷庙上的老爷,威风八面,娘娘庙上的娘娘,温柔典雅。”老厨子又说:“哪有的勾当,姑娘家家的,打起水来,比个男子大丈夫还有力气。没见过姑娘家家的那么大的力气。”有二伯说:“那算完,长的是一身穷骨头穷肉,那穿绸穿缎的她不去看,她看上了个灰秃秃的磨倌。真是武大郎玩鸭子,啥人玩啥鸟。”第二天,左邻右居的都晓得王大姑娘生了小孩了。周三奶奶跑到我家来探听了一番,母亲说就在那草棚子里,让她去看。她说:“哟哟!我可没那么大的工夫去看的,什么好勾当。”西院的杨老太太听了风也来了。穿了一身浆得闪光发亮的蓝大布衫,头上扣着银扁方,手上戴着白铜的戒指。一进屋,母亲就告诉她冯歪嘴子得了儿子了。杨老太太连忙就说:“我可不是来探听他们那些猫三狗四的,我是来问问那广和银号的利息到底是大加一呢,还八成?因为昨天西荒上的二小子打信来说,他老丈人要给一个亲戚拾几万吊钱。”说完了,她庄庄严严地坐在那里。我家的屋子太热,杨老太太一进屋来就把脸热得通红。母亲连忙打开了北边的那通气窗。通气窗一开,那草棚子里的小孩的哭声就听见了,那哭声特别吵闹。“听听啦”母亲说,“这就是冯歪嘴子的儿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怎么的啦?那王大姑娘我看就不是个好东西,我就说,那姑娘将来好不了。”杨老太太说,“前些日子那姑娘忽然不见了,我就问她妈,‘你们大姑娘哪儿去啦?’她妈说,‘上她姥姥家去了。’一去去了这么久没回来,我就有点觉景。”母亲说:“王大姑娘夏天的时候常常哭,把眼圈都哭红了。她妈说她脾气大,跟她妈吵架气的。”杨老太太把肩膀一抱说:“气的,好大的气性,到今天都丢了人啦,怎么没气死呢。那姑娘不是好东西,你看她那双眼睛晴,多么大!我早就说过,这姑娘好不了。”而后在母亲的耳朵上嘁嘁喳喳了一阵,又说又笑地走了。把她那原来到我家里来的原意,大概也忘了。她来是为了广和银号利息的问题,可是一直到走也没有再提起那广和银号来。杨老太太,周三奶奶,还有同院住的那些粉房里的人,没有一个不说王大姑娘坏的。说王大姑娘的眼睛长得不好,说王大姑娘的力气太大,说王大姑娘的辫子长得也太长。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说“她一回头几乎是把我吓了一跳”,意思是“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么能说能笑响亮的一个王大姐,生了孩子后变成了这副模样。B.鲁迅评萧红善用“越轨的笔致”,比如写王大姐“是很响亮的人”,以“响亮”形容人,不仅写出其声音之大,更写出其淳朴透亮的精神气象。C.“我越看越觉得好玩,好像小孩睡在喜鹊窝里了似的。”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含泪的微笑。D.周三奶奶、杨老太太等都到我家来探听王大姑娘的近况,但从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邻里间的关怀与情谊,而是冷漠的看客心态和自私的猎奇心理。16.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王大姐的性格特征。17.对比是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答案】15.A16.(1)年轻漂亮、淳朴善良。她爱说爱笑,响亮爽快,受到乡人夸赞和喜欢。(2)健壮、能干。她是一个可以帮助丈夫兴家业的好把式,呼兰河的许多人都想谋她作儿媳妇。(3)敢于抗争,追求婚姻自由。她有追求自己爱情的勇气。她看上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义无反顾的嫁给了她,甚至不顾她母亲的反对而跟他住在一起来了。1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通过对比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的主要情节先写乡人们对王大姐的夸赞和喜欢,再写王大姐嫁给磨倌后人们的唾弃、鄙视,以此推动情节发展。(2)通过对比反映人物的命运。王大姐先是受到乡人们的夸赞和喜欢,嫁给磨倌后忍受人们的鄙视、讽刺和生活的悲苦,预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2)通过对比揭示小说的主题。因为她嫁了一个穷磨豆腐的汉子,王大姐变成大逆不道,乡人前后态度的转变,揭示了王大姐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作者借此批判了国民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劣根性。【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没有想到……生了孩子后变成了这副模样”错,原文“我看出来了,她就是我们同院住着的老王家的大姑娘,我们都叫她王大姐的”“我转身就想往家里跑。跑到家里好赶快地告诉祖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说没有想到是王大姐。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结合“她是很能说能笑的人,她是很响亮的人”“那声音才大呢,好像房顶上落了喜鹊似的”“她那辨子梳得才光呢,红瓣根,绿鲜梢,干干净净,又加上一朵马蛇菜花戴在鬓角上,非常好看”“老厨子说她大头子大眼睛长得怪好的”可知,她长得年轻漂亮,性格淳朴透亮,能说能笑,得到乡人的夸赞和喜欢。结合“她牵着马到井上去饮水,她打起水来,比她父亲打得更快,三绕两绕就是一桶”“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好手!”“我没有这么大的儿子,有儿子我娶她,这姑娘真响亮”“有二伯说她膀大腰圆的带点福相”可知,她人长得健壮,干活能干,乡人认为她是兴家立业的好手。结合“看上了一个磨房的磨倌”“她看上了个灰秃秃的磨倌”“王大姑娘生了小孩了”“前些日子那姑娘忽然不见了,我就问地妈,‘你们大姑娘哪儿去啦?’她妈说,‘上她姥姥家去了。’”“王大姑娘夏天的时候常常哭,把眼圈都哭红了。她妈说她脾气大,跟她妈吵架气的”可知,王大姐不顾家人反对和乡人的不解嫁给了一个磨房的磨倌,为他生了孩子,可见她敢于抗争,追求婚姻自由。【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作用的能力。从情节结构看,前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老厨子说她大头子大眼睛长得怪好的”“她牵着马到井上去饮水,她打起水来,比她父亲打得更快,三绕两绕就是一桶”“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好手!”“我没有这么大的儿子,有儿子我娶她,这姑娘真响亮”“有二伯说她膀大腰圆的带点福相”表达乡人们对王大姐的夸赞和喜欢,后文“说王大姑娘这样坏,那样坏,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东西”“说她说话的声音那么大,一定不是好东西。哪有姑娘家家的,大说大讲的”“没见过一个姑娘长得和一个抗大个的(抗工)似的”“姑娘家家的,打起水来,比个男子大丈夫还有力气。没见过姑娘家家的那么大的力气”“长的是一身穷骨头穷肉,那穿绸穿缎的她不去看,她看上了个灰秃秃的磨倌。真是武大郎玩鸭子,啥人玩啥鸟”极尽表达能事写王大姐嫁给磨倌后人们的唾弃、鄙视,这样通过乡人们前后态度的对比,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从表现人物看,“看上了一个磨房的磨倌”“她看上了个灰秃秃的磨倌”“王大姑娘生了小孩了”王大姐这样的举动无疑会在呼兰河里引起不小的轰动,并让那些人感到可惜与感慨。没有人会想到这么好的姑娘会嫁给磨房的穷磨官。这样的不理解之后就转变成不怀好意的中伤,说早看出她不是个好东西,“说王大姑娘的眼睛长得不好,说王大姑娘的力气太大,说王大姑娘的辫子长得也太长”等等,在前后对比中,在人们的鄙视和讽刺中,王大姐的命运一定是悲惨的。从揭示主题看,王大姐从一个人人夸奖的好姑娘变成人人唾弃、鄙视的坏女人,仅仅是因为她嫁了一个穷磨豆腐的汉子,这样就违反了呼兰河人们几千年习惯了的常理,从而变成大逆不道。而这恰恰给呼兰河人们枯燥无聊的生活带来了一点可以供每天消遣娱乐的对象,于是乎他们就以集体的舆论对她进行了围攻。小说通过对比批判了国民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劣根性,也揭示了时代女性的悲剧。三、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7分)(一)名著阅读(8分)18.各大卫视的调节类节目通常邀请能说会道的专家、善于察言观色的名人担任调解人,在了解争执的来龙去脉后分别规劝当事人,让他们发现各自的错处,争取让双方和解,不要发展到对簿公堂的地步。这一类型的做法,契合《乡土中国》中()的精神?A.系维着私人的道德B.礼治秩序C.无讼D.长老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提干中说的“争取让双方和解,不要发展到对簿公堂的地步”,符合“无讼”的特点。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面对社会的矛盾与纷争所产生的诉讼,乡土社会追求“无讼”的状态,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乡土社会中很少有打官司的现象,乡土社会重教化调解,轻折狱审判,“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故选C。19.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字字泣血,表现她失去丈夫后的孤苦生活和痛苦情感。丈夫赵明诚病逝前,李清照曾有过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夫妻志趣相投,一同作词品诗,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留有“赌书泼茶”的佳话,是现代理想爱情生活的模样。但在古代传统社会中,李清照和赵明诚这样爱情甜蜜的夫妻关系并不常见。在《乡土中国》的《男女有别》一章中,作者对中国传统的夫妻关系进行了解释和分析,他提到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亚普罗式,它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另一种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作者认为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中国的乡土社会是_______式的,这种模式下的夫妻关系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亚普罗/阿波罗②.夫妻关系具有稳定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第一空由文段“一种是亚普罗式,它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以及《乡土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可知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有版本译作阿波罗式的),所以可以填:亚普罗/阿波罗。第二空《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一章中作者说,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他并不想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因此也并不想让男女互相了解,于是男女有别这个事实便不断的加深,不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他们只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工合作。再结合文段“一种是亚普罗式,它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可知乡土社会中夫妻关系具有稳定性。(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事物总是有两方面,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每个人只要努力都能得到回报。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时,这大约是人生最低潮最无奈的时期吧。但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仍然会有追随者,仍然可以反败为王。宋仁宗不喜欢北宋的柳永,几次考试不第,也拿不到做臣子的途径,只好去当“民”。在歌馆鼓楼、勾栏瓦肆的王国里他成了国王——词王。林则徐被贬到新疆伊犁,就是这样一个“钦犯”,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20.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隅:②酬:③钦: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怀才不遇所以以致于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命运多舛但是以致于C.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命运多舛所以以至于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怀才不遇但是以至于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北宋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B.北宋的柳永,不被宋仁宗喜欢,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只好去当“民”。C.北宋时,宋仁宗不喜欢柳永,他几次考试不第,拿不到做臣子的途径,只好去当“民”。D.北宋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也拿不到做臣子的途径,只好去当“民”。【答案】20.①yú;②chóu;③qīn。21.D22.A【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①隅,读音“yú”,意思是“角落”;②酬,读音“chóu”,意思是“劝酒”“用财物报答”“实现愿望”等;③钦,读音“qīn”,意思是“敬重”。【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俗语、关联词语等)的能力。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语境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搭配,是强调坏事有可能转化成好事,应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怀才不遇:怀有才能而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命运多舛:比喻命运充满不顺。语境与“壮志难酬”搭配,应是强调志向难以实现,才华无处施展,应选“怀才不遇”。所以:表原因。但是:表转折。前面说柳永仕途不顺,后面说他在歌馆鼓楼、勾栏瓦肆的王国里成了国王,前后形成转折,应选“但是”。以至于:主要用作连接词或短语,一般表示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以致于:多用于表示下文是上文所说的原因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语境中前面的“去求字”与后面的“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呈递近关系,且并非坏结果,应选“以至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宋仁宗不喜欢北宋的柳永”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整个句子是以“柳永”为主语,因此此句改为“北宋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拿不到……途径”搭配不当,把“途径”改成“资格”;且“拿不到……”和“连……都拿不到”相比,后者更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修改最合适的是A项。故选A。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阅读交流课上,大家都普遍赞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加强阅读,读整本的书,但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大家有不同看法。一方认为,阅读要继承传统,从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书目中选择,精研细读;一方认为,阅读要与时俱进,从时代大潮中选择契合当下又面向未来的现代佳作,深入品味。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请围绕阅读内容的选择这一主题,明确立场,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设置情境贴近考生学习场景,引导考生思考整本书的阅读问题,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材料正是对国家倡导建设“书香中国”及提倡“全民阅读”理念的回应,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学会辨别不同文学的差异,懂得阅读优秀的作品以及在阅读优秀作品中提高自身素养。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是阅读交流课,大家都赞同中学生要加强阅读,但对于应该读经典文学还是读现代佳作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一情境明确交代了讨论的要点:读什么以及如何读。无论是认可读经典文学还是读现代佳作,都要求考生本着增长自身见识、积累知识、开阔视野等原则进行思考与理解,引导青年学生积极上进,以期通过探讨“读什么”并确定符合自身喜好的文学类型来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围绕“读什么”,考生以选取材料的观点进行立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立意。如:读书就是要读经典文学,读书就应该读现代佳作,读书就应该读古典文学,经典文学、流行文学均应涉猎……如果认为读书就要读经典文学,那么考生就可以回想自己读过哪些经典文学,经典文学对自身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经典文学有什么样的特征,思考经典文学为什么能成为经典,经典文学与其他文学类型有哪些差异又有哪些优势,经典文学能给读者带来的作用、意义,等等。同样地,如果从读书要读现代佳作的角度立意,考生也可以从以上方面进行思考与联想。“围绕阅读内容的选择这一主题,明确立场”指明主题方向,同时要求考生要有明确的立场;“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感悟”要求考生写作中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来谈。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情境入手,通过经典作品和现代佳作的比较明确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自己从中得到的教益。立意:1.读经典文学,扬传统文化。2.读现代佳作,跟着潮流看世界。3.岁月沧桑变,经典永流传。4.品读“经典”,成就“今”典。5.与经典文学为伴,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广州市六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惠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珠海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试题(PDF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01 22:15:15
页数:21
价格:¥5
大小:61.86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