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广州市六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壁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先辈们不断试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传统,形成了一套行为模式,后辈们只需要服从就可以生活下去,不深究其中的道理。这些“经验”和“传统”构成了乡土社会的“礼”。“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从这个角度来说,乡土社会其实是“礼治”社会。用今天的话来说,乡土社会中解决民间纠纷并不主要依靠法律或公权力,而要依靠当时、当地的“传统”;一旦需要法律的介入,那么多数会涉及到比较严重的刑事犯罪。时至今日,“打官司”在很多人心目中仍是贬义词,因此,我们在推行法治建设时,需要考虑到乡土社会的转型与过渡,以及人们对于新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而乡土社会“法”是外在的,它的约束力来自外部强制力;违反“法”会受到外在的惩罚,如限制人身自由甚至剥夺生命。而违背了“礼”,行为者会受到内在与外在的双重谴责。运用“礼”惩罚违反者时,既要考虑到行为者内心的悔悟,又要考虑当事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还要考虑外在的舆论环境。可以说“礼”更为严苛。“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C.乡土社会某种程度上是“礼治”社会,解决民间纠纷并不是依靠法律或公权力,而是依靠当时、当地的“传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在乡土社会中,违背了“礼”,行为者会受到双重谴贵,因此,运用“礼”惩罚违反者时,要考虑多重因素。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了深入的阐述。B.文章引用《论语·学而》中的“富而好礼”,论证“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人服礼是主动的。C.文章引用曾子易篑的例子,意在佐证“礼”有慎独克己的力量,与法律和道德有所不同。D.文章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C.“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D.当今需兼顾礼治与法治,因为中国从乡土社会而来,又处在变迁迅速的世界环境中。4.材料二说:“‘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请结合材料和《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阅读以下材料,联系材料二中“礼”与“法”的关系,以及《乡土中国》中相关知识,解释这一纠纷的解决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宠物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宠物狗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在花都某小区就发生了这样一起事件:小明饲养的哈士奇咬伤散步老人,引发纠纷;路人纷纷谴责小明,并试图进行调解;调解无果,二人又请来物业公司从中调解;而后小区业委会牵头,制定了小区文明养犬公约,规范养犬。然而,小明依然选择在遛狗时放养,他的哈士奇再度咬伤路人,小区居民无奈之下,将小明告上法庭,请求法律介入,法院判决要求小明予以赔偿。【答案】1.D2.D3.B4.所谓“差序格局”,就是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同他人发生关远近不同的关系。作者将其比喻水中投出一粒石子荡出的一圈一圈同心圆波纹。那么这些不断向外延展的同心圆必然有相交的时候,这就产生了新的人际关系。5.首先是长辈依靠传统“礼”制来进行调解,然后通过具有社会权威的力量进行调解,并出台相应的规则。在上述方式都失败后,才采取诉讼的形式来解决矛盾。【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表述为“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B.“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张冠李戴。材料一第二段可知,“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C.“解决民间纠纷并不是依靠法律或公权力”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为“乡土社会中解决民间纠纷并不主要依靠法律或公权力”,选项缺少“主要”这一限定词。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分析错误。材料一议论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说法错误。现代国家之前也是有法律的。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于“差序格局”的理解,应仔细阅读《乡土中国》的第四章。在这一章中,作者详细阐释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及其特点。由这些内容可知,所谓“差序格局”,就是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就如书中所说“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比作是由一块块儿丢入水面上的石头所形成的波纹来组成的,亲属关系就和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差不多。每个圆的中心都是我们自己,然后散播出一张关系网”。不同圆心之间的产生的关系网会产生交叉,也就是不同的人的交际产生了交叉,这时就产生了新的人际关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二和《乡土中国》可知,在传统社会中,“解决民间纠纷并不主要依靠法律或公权力,而要依靠当时、当地的‘传统’”“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回到本题,从题目中可知,在小明饲养的哈士奇咬伤散步老人,而路人纷纷谴责小明,并试图进行调解的行为就体现了传统社会中的和解形式,路人试图依据相似事件的解决方式来让双方达成和解,在失败之后,又试图通过具有社会权威的物业公司来调解,同时在社区也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有在所有方法失败之后,才通过诉讼的形式来解决矛盾。(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时亦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幕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6.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理解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不喜欢北方没有特殊情调的冬天,而对江南的冬天“铭刻特深”,之所以写北国冬天的蛰居生活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特殊”和“明朗”。B.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与诗人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C.本文选取了寒郊的散步、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江南的雪景和江南的旱冬四幅画面,全面深刻地体现了江南冬天的特色,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D.相比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在房间里写文章,作者更愿意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步,因为再美的回忆都不如眼前窗外诱人的冬景更有吸引力。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B.具有奇暖温润、可爱明朗情调的江南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C.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8.在《故都的秋》中,作者写北方的秋时将江南的秋拿来作比较,突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酣畅。本文在写江南的冬景时,也采用了类似的写法。请从文本中找出两例说明该写法的运用及其效果。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文章中恰当引用古诗词,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郁达夫既是一位游记大师,也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的游记恰到好处地嵌入不少古今中外的诗词。请就文中第8段他引用的古诗分析其妙处。【答案】6.B7.C8.(1)本文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2)以闽粤之冬的极和暖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3)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侧面描写江南冬景宜人;以搁笔去散步,侧面描写冬景诱人。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天晴暖、温和、可爱、明朗、温润的特征,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9.(1)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2)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A.“作者不喜欢北方没有特殊情调的冬天”错误。把北国“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写成“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人、小孩“个个在怀恋”,这里,作者并没用因为对江南的冬天“铭刻特深”而否定北方的冬天没有情调的意思。“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一个“也”字充分表明作者对北国冬景的肯定和喜爱。写北国的冬天是为了写江南的冬天,写北国的冬天的蛰居生活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明朗”和“特殊”。C.“本文选取……江南的旱冬”错误。选文中只选了前三幅画面,没有旱冬这一内容。D.“相比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在房间里写文章”错误。在这里所谓的“无聊”并不是说作者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无病呻吟才会写这种文章,本文正是作者对故乡江南多年感情的厚积薄发,窗外诱人的冬景使得脱离实地欣赏的一切的活动都显得那样的无聊。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C.“《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错误。《济南的冬天》作者注重景物描写的形象逼真,并借此表达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而《江南的冬景》写景时,重在写意,以舒缓的笔调书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因而,其文更多的是在意境的营构上下工夫,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南冬天的温暖晴和,以及这种天气下人们的悠闲快活。前者重在优美景物的描摹,后者重在美好意境的传达。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从文中来看,北国的冬天是“躲在屋里过活”,江南的冬天则可享受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江南的秋天是读书写字的“最惠节季”,而江南的冬天则“抵得过北方夏夜”,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明朗情调。闽粤冬天只是“春或秋的延长”,没有冬景可言,江南的冬天“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有不败的芦花,有绚烂的红叶,有乱梅花之真的桕子,这冬景他含生气。如在江南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与德国南部的比较,与结尾的散步形成呼应。文章在层层对照中,作者更爱江南独特的冬:温润、晴暖、优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阅读文章第八段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晚来、冬宵、雪夜更深、早晨”,作者是按的时间顺序来安排诗文的,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使江南的雪景境界全出。本文第八段写江南雪景时,引用大量诗词间接展现。作者以虚写实,引发人们对江南雪景的想象。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夜戏酒的情景,萦绕出冰雪葱茏的酒香四溢图;“柴门闻天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是雪夜梅花悄然绽放的情景。乡间里的犬吠、风雪中的归人、一枝香的寒梅,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味的江南雪夜图。作者以诗写景,弥补了没有说尽的意味,绵廷了没有抒尽的情思,行文跌宕多姿,富有诗情画意。这样的方式丰富了雪景意象,展现了不同的意境,语言简练,但意蕴丰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蜡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浙之脩,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节选自《荀子·劝学》)10.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驾:拉车。C.风至苕折,卵破子死折:折断。D.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服:佩带。11.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登高而招②则群聚而笑之B.①锲而舍之②小学而大遗C.①生而同声②如是而己D.①长而异俗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B.文本一中,在荀子看来,要想学习获得成功,一是要逐步积累,二是要坚持不懈。从积累到坚持,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的认识。C.文本二中,在荀子看来,君子想要防止自己受到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正直的人,居处时就一定要选择好乡邻,出游时也一定要接近品学兼优的人。D.文本一和文本二在写作上的最主要特色是,善于于运用比喻阐述道理,设喻贴近生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富于变化,明白易懂,毫无板滞之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1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以上两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都是在谈论学习。文本一和文本二共同论述的学习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0.B11.A12.B13.(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2)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14.用比喻论证论述学习的作用为可以取长补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驾”指马车一天的行程。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连词,表修饰。B.连词,如果;连词,表转折。C.连词,表修饰;和“已”构成复音虚词,意为“罢了”。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想学习获得成功,一是要逐步积累,二是要坚持不懈”论述不全面,还有蚯蚓的“用心一也”,即学习要专心致志。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重点词语:(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在上,在下;“一”,专一。(2)“临”,俯瞰;“长”,长高;“所立”,生长的地方。【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文本一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学习的作用,可以取长补短;文本二中“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射干”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用比喻论证论述学习的作用,可以取长补短。故两个文本都论述学习的作用为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参考译文:文本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文本二: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要接近有学问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琵琶行并序(节选)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琵琶行并序》中的“嘈嘈”“切切”分别形容乐声的清脆圆润和轻细急促,强化了听觉效果,令人“耳”不暇接。B.《琵琶行并序》中的“幽咽泉流”“冰泉冷涩”描写了乐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感情也转为凄楚难言,以至无声。C.《夜筝》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暗示出弹筝者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月”点照应了题目中的“夜”。D.《夜筝》三、四句与“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达的是相近意思;而“一万重”的深情,也相当精妙地影射了弹琴者心中的“忧愁暗恨”。16.有人认为,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但是,《琵琶行并序》作者的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答案】15.A16.①《琵琶行并序》运用大量笔墨对琵琶乐本身进行铺陈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大量比喻修辞等;②《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听者的感受衬托筝乐。【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嘈嘈’‘切切’分别形容乐声的清脆圆润和轻细急促”错误,嘈嘈:弦音沉浊舒长。切切:弦音轻幽细切。两种旋律交错运用,表现琵琶声轻重缓急,抑扬起伏。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方法多样,对琵琶声进行了铺陈描写,并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式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第三就是运用衬托的方法,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而本诗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主要是侧面描写的手法,主要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起。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登高》中,国难当头,仕途坎坷,面对眼前所见所闻,无限悲凉之意自然袭上心头,杜甫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之音。(2)韩愈在《师说》中除了提出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的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推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直指士大夫阶层的门弟观念,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3)在《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诗中景与眼中景圆满契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①.艰难苦恨繁霜鬓②.潦倒新停浊酒杯③.道之所存④.师之所存也⑤.月出于东山之上⑥.徘徊于斗牛之间【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需要重点注意的字有:“繁”“鬓”“潦”“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说动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特色,是《长津湖》打动人的重要原因,那良好的特效技术、出色的视觉呈现,则同样是______的关键因素。身临其境的镜头跟拍、丰富逼真的视觉特效、对战斗场面的生动还原,让故事不仅有了更好的呈现,也增加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今天,中国电影工业化整体水准在不断提升,这既对主旋律电影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______。主旋律电影要传得开、叫得响,______要有好题材,更要有好讲法。不断提升讲故事的能力和技巧,与时俱进创新制作方法、丰富技术手段,才能让主旋律电影获得更好的呈现效果。从《红海行动》到《我和我的祖国》,从《革命者》到《长津湖》,一批主旋律电影的“走红”,______出观众对优秀主旋律作品的热切期待,也恰恰说明,“正能量”完全能获得“大流量”。这些作品内容不同、情节多样,却有着鲜明的共性——扎实生动的故事题材,赤诚鲜明的家国情怀,丰富出色的视觉效果。而这些故事的底本、情怀的来源、画面的重现,就是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恢弘壮阔的当代实践。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弥足珍贵机会不只反映B.不可或缺契机不只折射C.不可或缺机会不止折射D.弥足珍贵契机不止反映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却有着鲜明的共性——扎实生动的故事题材,赤诚鲜明的家国情怀,丰富出色的视觉效果”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茹志鹃《百合花》)B.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郁达夫《故都的秋》)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朱自清《荷塘月色》)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其语病类型并进行修改。【答案】18.B19.B20.(1)关联词语使用位置不当,“不仅”放在“让故事”之前;(2)动宾搭配不当,“增加了”应改为“增强了”。【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含褒义。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根据语境,修饰“关键因素”,应用“不可或缺”。第二处,机会:指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出现了新的选择;关键,要害。契机:指事物转化(多指向积极的方向)的关键。根据语境“中国电影工业化整体水准在不断提升”会给主旋律电影创作带来积极的转机,应用“契机”。第三处,“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不止”是动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停止”;另一个意思是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根据语境,需要和连词“更”连用,应用“不只”。第四处,反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根据语境,此处用“反映”或“折射”均可。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意思转换,跳跃或转折。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语音的延长。D.表示转换话题。故选B。【20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关联词语使用位置不当,“让故事不仅有了更好的呈现”应改为“不仅让故事有了更好的呈现”;二、动宾搭配不当,“增加了……”应改为“增强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3名中国航天员乘坐飞船飞向太空,将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太空访客”。这是阔别五年后,____①____,表明中国航天已身处空间站时代,正向着既定的探索目标稳步前行。适逢党的百年华诞,在中国载人航天即将跨入第30个年头之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____②____。仰望浩渺星空,追寻光辉历史,这样一种感受特别深刻:飞天梦想不仅点燃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热情,也映照着一个国家的自信、执着和担当。驻留太空3个月的任务,对航天员的身体、心理素质、知识技能、应急能力等都是巨大挑战。(),包括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耐力适应性训练、生存训练以及大量航天专业技术训练等。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____③____,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如同刘伯明所说的,他从2008年到等待再次飞向太空的13年,也是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着岁月。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航天员系统针对这些挑战科学规划、设计并实施了百余科目八大类的训练B.航天员系统针对这些挑战科学规划、设计并实施了训练,共有八大类百余科目C.针对这些挑战,航天员系统科学规划、设计并实施了八大类百余科目的训练D.针对这些挑战,航天员系统科学规划、设计并实施了训练,共有百余科目八大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C22.①中国航天员再次飞出大气层②唤起了中国人更多的激情和格外的感佩③并不在于艰苦的训练【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上文落脚于“巨大挑战”,下文应该以此为话题开头,排除A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后文话题依然是训练,空处应该落脚于“训练”,排除D。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这是阔别五年后”得出空处需要填“再次”之类的信息,再结合上文“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的内容,得出答案:中国航天员再次飞出大气层。第二空:结合上文“适逢党的百年华诞,在中国载人航天即将跨入第30个年头之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和下文“仰望浩渺星空,追寻光辉历史,这样一种感受特别深刻”得出空处信息与“中国人”“感慨”之类有关,于是得出答案:唤起了中国人更多的激情和格外的感佩。第三空:结合上文“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和下文“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得出答案处应该有“并不在于”和艰苦训练。于是得出答案:并不在于艰苦的训练。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4月2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热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2891个集体和个人。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在抗疫斗争中挺身而出,在复工复产中坚定前行,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攀高峰,在决胜全面小康中攻坚克难,在决战脱贫攻坚中担当作为,用智慧和汗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个人都了不起,让我们向奋斗者致敬!请结合材料,以“平凡与不平凡”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第一段列举众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业绩的劳动者,有抗疫斗争中挺身而出者,有复工复产中坚定前行者,有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攀高峰者,有决胜小康中攻坚克难者,有决战脱贫攻坚中担当作为者,涉及各行各业;第二段指出当下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了不起的。材料中列举的人,他们从事的职业可能是平凡而普通的,但他们取得的成就却是不平凡。考生需要思考,这些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是如何取得不平凡的业绩的,他们的表现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身为当代青年,应该在时代大潮中如何成就不平凡。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以“平凡与不平凡”为主题写文章,这就指明了主题的方向;“平凡”的是身份,是职业,而“不平凡”是成就,是精神。而从“平凡”到“不平凡”,需要摒弃浮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倾心奉献,用行动诠释不平凡;需要尽职尽责,以高度的责任心让平凡的工作变得不平凡;需要大胆进取,突破平凡工作的局限;需要用激情指引工作,让工作焕新出彩;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到底,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考生可以结合这些进行论述。行文构思上,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观点“平凡的岗位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然后结合不同的人物事例进行分析论述,如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仍然有一些人拥有了不平凡的人生,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情有独钟,可以结合汶川地震中那一群可爱可亲可敬的武警战士、抗疫中那些逆行的天使、扶贫工作中的基层干部等来分析论述;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对一件事情情有独钟,投入感情,认真的去做好它,就一定能有非凡的成就,如平凡亦是伟大,也唯有平凡能造就不平凡。立意:1.平凡的岗位成就不平凡的人生。2.用汗水浇灌梦想,平凡之中创造不平凡。3.以高度的责任心让平凡的工作变得不平凡。4.踏实奋进,在平凡中享受进取的乐趣。5.燃烧激情点亮梦想,让平凡的工作放出光芒。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02 09:00:25 页数:18
价格:¥5 大小:58.9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