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湛江市2021-2022第一学期期高中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4.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何谓“风骨”?它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风”与“骨”二字最初本是分开使用的,“风”最早出现于《毛诗序》中,含有教化教育之义;“骨”则来源于王充的《论衡·骨相篇》“骨”乃就一个人的形貌而言。“风骨”连用始于魏晋时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及顾恺之用“风骨”品评人物画,“风骨”在此话语体系中主要指道德修养中所透露出的气质。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风骨”纳入文学批评范畴,在刘勰的阐释中,“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材料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怎样才能使作品有“风骨”呢?刘勰指出:“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述情必显”即“意气骏爽”,也就是《明诗篇》论建安文学的“磊落以使才”“唯取昭晰之能”。“析辞必精”也就是要求作品体裁劲健,文辞简洁,音韵铿锵。在这两方面的要求中,“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为作家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才能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对作品形式辞采本身有强劲的统摄力。而“析辞必精”则是作品有“风骨”的必备条件,因为在作品思想情感对辞采形式起着统摄、聚合作用的同时,作品的辞采形式既对情思内容有积极的表达作用,又对情思所具的感染力和聚合力有能动的消长作用,即文辞的繁简、质艳也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由于缺乏深邃的思想、动人的情感,致使作品缺乏“风骨”的现象并不鲜见;而由于作品辞藻过于繁艳,以致淹没和消解了作品情思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对作品形式辞采的聚合力,这在文学史上亦不乏其例。(摘编自孙敏强《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论“风骨”说的美学内涵和历史意义》)材料三:中国古典的风骨理论与西方的崇高理论有相像之处,也有鲜明的差异。刘勰推崇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这慷慨悲凉的背后隐藏的是人们的恐惧和无奈。“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焚烧”(曹植《送应氏》其一)。这是一种恐惧,更是一种悲哀。这不是自然的力量导致人情感悲哀,而是社会的力量造成的。刘勰明确指出,建安风骨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结果,这恐怕只能算作外部的成因。然而,风骨的形成不单纯是外部的因素就能决定的,还必须有气的参与。所谓气,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这也就类似西方崇高理论所说的理念。它是长期修炼而成的,是风骨形成的内部因素。建安风骨中蕴含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玄学,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理念,玄学的任诞放达铸就了人们通脱的性格特征,它反过来又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曹操的《短歌行》可以代表建安文学的风骨特征。在这首诗中,尽管儒家的家国天下理念赫然在目,但是那种任诞和狂放依然清晰可睹。如露的人生是如此短暂,建功立业又是如此艰难,只能依靠贤明之士来共同成就天下大业。这首诗所渲染的气势是壮大的,情感是悲凉的,它是中国特色的崇高——情感悲凉但不消沉,境界壮大却意蕴深厚。建安风骨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借助阔大的自然来宣泄情感,这阔大的自然在西方人看来是崇高的,在中国人看来,却是有风骨的一种表现。如曹操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山水都是阔大的,故增添了这首诗的风骨内涵。所不同的是,这些阔大的自然不带有恐怖的色彩,所有的只是力图征服和改造的欲望,这使得中国的风骨论一开始便具有了审美的素质。建安风骨意境的阔大和情感的悲凉直接表现出来恐惧心理很少,给人以直面恐惧而毫无畏惧的感觉。李白有一首《蜀道难》,曾经描述了蜀道的艰难状况。蜀道可谓恐怖,在李白的笔下,却成为一个生动鲜明的审美对象。在这里,恐怖化为了美的力量。李白的诗以飘逸著称,用西方的崇高来概括他的风骨特征恰如其分。但从实质而言,他的风骨与崇高差异很大,西方的崇高强调自然的强大不可征服,而在李白的笔下,没有不能够征服的东西。当然,李白是用想象来征服自然。这种崇高,带有浪漫色彩。(摘编自胡经之、李健《风骨:古典艺术的美学风范》)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在古代是分开使用,连用最早出现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用“风骨”来品评人物画。B.在刘勰的《文心龙》中“风骨”成为文学批评范畴的一种审美标准,可从作品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两方面体现出来。C.建安风骨出现的外部成因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内部因素则是建安文人具有家国天下的理念和狂放通脱的性格特征。D.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虽艰难恐怖,但并非不可征服,这就使这首诗体现出来的“风骨”与西方的崇高理论有了差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此作家具有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时就能写出有“风骨”的文学作品。B.文辞的繁简、质艳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从“风骨”角度看,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风骨”。C.新时代诗歌要想重建“风骨”,既需提升作者的道德修养、人格气质,也需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文辞音韵等方面下功夫。D.中国古典的风骨理论与西方的崇高理论有同有异,但中国的风骨理论一开始便具有了审美的素质,由此中国的风骨理论更成熟完备。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古典风骨理论与西方崇高理论异同点的一项是()A.都强调作家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的决定性作用。B.都借助阔大的自然来宣泄情感。C.崇高强调自然的强大不可征服,风骨表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欲望。D.崇高强调人的恐惧感,风骨强调直面恐惧而毫无畏惧。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请结合材料谈谈杜甫的诗歌《登岳阳楼》是如何体现“风骨”的。【答案】1.A2.C3.A4.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②在论证方法上,采用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表达了深沉慷慨、忧国忧民的情感。诗歌既鲜明地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慨叹,又表达了对战争未息、民不聊生的家国的担忧。②描写了阔大壮观的自然景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了壮阔的洞庭湖景,增添了这首诗的风骨内涵。③体裁劲健,文辞简洁,音韵铿锵。“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文辞简洁,不饰辞藻,整首诗读来抑扬顿挫。【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连用最早出现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用‘风骨’来品评人物画”错。将“风骨”连用来品评人物画的是顾恺之,见原文“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及顾恺之用‘风骨’品评人物画”;且“‘风骨’连用始于魏晋时期”,顾恺之也未必是最早使用的人。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具有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时就能写出……”说法绝对,原文是“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可见作家的强烈情感若不能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作品未必有“风骨”。B.“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风骨’”推断有误,文辞的繁简、质艳会影响作品的“风骨”,但不意味着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风骨”。D.“由此中国的风骨理论更成熟完备”于文无据,原文说“西方的崇高强调自然的强大不可征服,而在李白的笔下,没有不能够征服的东西”,不能由此得出“中国的风骨理论更成熟完备”的结论。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风骨理论的“气”与崇高理论的“理念”近似,指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它是风骨形成的内因,但原文并未说明它也是崇高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无法得出“都强调作家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的决定性作用”。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和思路及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特点”包括论证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特点,有时还包括论证语言特点。从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三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文章开头指出,“中国古典的风骨理论与西方的崇高理论有相像之处,也有鲜明的差异”。接着开始论证中国古典风骨理论与西方崇高理论的相似之处,以建安风骨为例进行论证。文章指出建安风骨特点的形成与外部社会力量、“气”和玄学有关,其中“气”与西方崇高理论相似,“然而,风骨的形成不单纯是外部的因素就能决定的,还必须有气的参与。所谓气,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这也就类似西方崇高理论所说的理念”;接着作者仍以建安风骨为例,论述中国古典的风骨理论与西方的崇高理论的差异。作者先指出建安风骨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借助阔大的自然来宣泄情感,这阔大的自然在西方人看来是崇高的,在中国人看来,却是有风骨的一种表现”;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论证“李白的诗以飘逸著称,用西方的崇高来概括他的风骨特征恰如其分。但从实质而言,他的风骨与崇高差异很大,西方的崇高强调自然的强大不可征服,而在李白的笔下,没有不能够征服的东西”,从而论述了中国古典的风骨理论与西方的崇高理论的差异。由此可见,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再看论证方法,文中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引证法。在论证中国古典的风骨理论与西方的崇高理论之间的相似处和差异的时候,一直以建安风骨为例进行论证。并且中间也有很多举例论证,如在论证建安风骨中玄学因素的时候说“曹操的《短歌行》可以代表建安文学的风骨特征”,这是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论证;在论证二者差异的时候举的是李白的例子,“建安风骨意境的阔大和情感的悲凉直接表现出来恐惧心理很少,给人以直面恐惧而毫无畏惧的感觉。李白有一首《蜀道难》,曾经描述了蜀道的艰难状况”;文中还有引用论证,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焚烧’(曹植《送应氏》其一)。这是一种恐惧,更是一种悲哀”,引用诗句论证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背后隐藏的是人们的恐惧和无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指出了使作品有“风骨”的两个条件,一是“述情必显”。文章指出,“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为作家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才能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对作品形式辞采本身有强劲的统摄力。再看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抒发的感情。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尾联“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由此,这首诗表达了深沉慷慨、忧国忧民的情感。诗歌既鲜明地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慨叹,又表达了对战争未息、民不聊生的家国的担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二指出使作品有“风骨”的第二个条件,即“析辞必精”。文章指出,作品的辞采形式既对情思内容有积极的表达作用,又对情思所具的感染力和聚合力有能动的消长作用,即文辞的繁简、质艳也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再看杜甫《登岳阳楼》的“辞采”。以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为例,此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无”对“有”,“无”写出与亲人音信皆无的担心、无奈,突出诗人精神上的孤独;“有”则写出诗人年迈体衰之外,又四处漂泊,无处安身,更于国事无补的深层痛苦。由此,诗歌体裁劲健,文辞简洁,音韵铿锵,文辞简洁,不饰辞藻,整首诗读来抑扬顿挫。材料三指出,“建安风骨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借助阔大的自然来宣泄情感”。再看杜甫的《登岳阳楼》,颔联写景十分壮阔。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由此,“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了壮阔的洞庭湖景,增添了这首诗的风骨内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平的四季郁达夫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在北方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般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一一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写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弟兄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晚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两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说出索性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种宝贵的记忆,像这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像如此的悠长。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同飞马似的溜过。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乡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平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北平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妙画!但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仿佛一点儿也感觉不到炎热与熏蒸。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遭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佑的旧都城!写于1936年(有删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北平的冬天,作者选取了温暖的北方住屋、最有劲儿的雪天屋外生活、兄弟畅谈的难忘冬宵三个场景,表现了作者对北平冬季的深深怀念。B.“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这里“最有劲儿”意思是最有兴致、最富有情趣,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雪天屋外活动的热爱和向往之情。C.作者对北平的冬季情有独钟,无比眷恋,认为只有自己所写的《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才能写尽北平冬季里的好处和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D.作者引用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意在表现北平肃杀的秋季带给人的哀感,这一特点是南方的秋季不大有的。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景多采用白描手法,如写北平郊外的雪景,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不少白峰头、几阵西北风,寥寥数笔就营造出肃穆苍莽、朴拙幽美的意境。B.“同洪水似的新绿”采用了比喻手法“洪水”比喻绿之多、绿之新,写出了北平初春绿满城乡内外的情景,新巧的比喻中正可体会到作者感受之深。C.文中选取红柿、烟树人家、芦苇黍稷及卖果的农户佃家来表现北平近郊秋景给人的温暖美好感受,意在与《故都的秋》城里悲凉的秋景形成鲜明对比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平易,读来倍感亲切,且言简意远,北平四季之美、生活之乐,作者爱国之深、丧国之痛都蕴含其中。8.文中划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请分析本文与《故都的秋》在选材取材上的异同,并结合你对郁达夫的了解以及时代背景探究原因。【答案】6.C7.C8.(1)总结上文关于春景的描写;(2)表现北平市内外新绿的美好,表达作者对北平春天的喜爱和留恋;(3)表达对故国沦亡(丧)的悲伤之情。9.相同:两篇文章都是借景抒情的散文,都选取了北平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都写到秋的悲凉,意境深沉而邈远,都表达出对北平自然之景的热爱与眷恋之情。不同:《故都的秋》选取了北平的秋景,而《北平的四季》选取的是北平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而尤以冬景描写为主;《故都的秋》主要写城里的景,《北平的四季》则主要写郊外的景。探究原因:结合作者思想和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北平沦亡,作者是满怀爱国之情的进步人士,现实境况让作者深深担忧,在他心中投下了阴影,一个满怀抱负的知识分子的在动乱社会中的苦闷心境,借助对北平景物的描写展现出来,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与眷恋,流露出深沉的爱国情思。【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文中提到《帝京景物略》,是为了体现作者记忆里北平冬季的好处和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非常多,非大书不能容下,作者并没有写《帝京景物略》,《帝京景物略》的作者是明代刘侗、于奕正。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意在与《故都的秋》城里悲凉的秋景形成鲜明对比”错,作者写北平近郊秋景的意图,不在与《故都的秋》城里的秋景形成对比,两篇中的秋景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北平之景的热爱和眷恋。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结构看,“北平市内外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妙画”总结上文关于春景的描写;从内容看,“北平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妙画”反复强化北平市内外新绿的美好,表达作者对北平春天的喜爱和留恋;从情感看,“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把侵略者比作“巨魔”,表达对故国沦亡(丧)的悲伤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先看本文:结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北国的冬宵”“北国的春”“北方的夏天”“北方的秋季”可知,本文描写了北平春夏秋冬四季之景,主要篇幅描写北平的冬景;写北平的冬天,作者选取了温暖的北方住屋、最有劲儿的雪天屋外生活、兄弟畅谈的难忘冬宵三个场景,描写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表现了作者对北平冬季的深深怀念;“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乡内外的那一层新绿”“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写北平四季之景,则选取郊外的景为主要描写对象。再看《故都的秋》: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主要写城里的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根据以上分析,从同与异两个方面概括表述即可。探究创作原因:从思想情感看,结合“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像如此的悠长”“北平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妙画”“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可知,作者借助对北平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与眷恋。从作者和创作背景看,结合“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佑的旧都城!”可知,当时北平沦亡,现实境况让作者深深担忧,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作者在苦闷之中流露出深沉的爱国情思。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材料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节选)材料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问说》节选)10.下列词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复师:从师B.君子不齿齿:并列C.其可怪也欤其:难道D圣人无常师常:普通、寻常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12.两则材料分别提倡“从师”和“好问”,在对象选择上有一个相通的标准,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答案】10.D11.(1)(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2)所以地位尊贵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12.这个相通的标准是,无论贵贱、不分长幼、不管贤愚,只要在道德和学问(专业技能)方面有成就的,都可以成为“从师”和“提问”的对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D.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句中,“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则足羞”的省略句;“卑”,低下;“羞”,意动用法,觉得羞耻;“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则近谀”的省略句;“盛”,高大;“谀”,阿谀,谄媚。第二句中,“是故”,因此,所以;“贵”,形容词用作名词,地位尊贵的人;“贱”,形容词用作名词,身份低的人;“贤”,形容词用作名词,道德才能高的人;“不肖”,形容词用作名词,道德才能低的人;“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的人;“道”,道德学问。【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从材料一“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和材料二“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可知,“从师”和“好问”,在对象选择上相通的标准是,无论贵贱、不分长幼、不管贤愚,只要在道德和学问(专业技能)方面有成就的,都可以成为“从师”和“提问”的对象。参考译文:材料一: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材料二: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尊贵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楼夕望招客①白居易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①此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夏天,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望”字统领全篇,把海、天、山川、灯火等景物组合成一幅疏朗悠远的画卷。B.从首联的海天暮色苍茫,到颔联的万家灯火四面闪烁,暗含江楼观景时间的推移。C.颈联写景比喻贴切,把晴朗夏夜听到的雨声比作风吹树叶的飒飒声,甚是高妙。D.尾联以问句的形式呼应诗题“招客”二字,语言亲切、诙谐,更增加了人情之美。14.诗人“江楼夕望”,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招客”的兴致?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答案】13.C14.①因为江楼景象美所以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映,江楼又是极佳的观景地点;②因为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所以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③因为对朋友有殷切的情意所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真诚的邀请。【解析】【分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把晴朗夏夜听到的雨声比作风吹树叶的飒飒声”错误。颈联意思是: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应该是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比作雨声。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并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从诗中来看,诗人主要写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首联“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是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山川形势,气象壮阔;颔联“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说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这一景象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诗人因见景美而想与友人同赏,这是原因之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写到“晴天雨”“夏夜霜”,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这是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结合尾联“消暑”可知,此时正处夏夜,那么此处的清凉自然是难得的,故此邀请友人同来消暑,这是原因之二。尾联“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这是以问答的形式,把主人的殷勤相邀之意表达出来,可以看出对友人的情意,这是邀请的原因之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任选其中5道题作答,共10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猿啼”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多用来烘托清幽的意境或抒写诗人哀怨愁苦,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________”和杜甫《登高》中有“________”。(2)“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3)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两句,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表达出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4)善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总是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述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5)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6)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答案】①.渌水荡漾清猿啼②.风急天高猿啸哀③.冰泉冷涩弦凝绝④.凝绝不通声暂歇⑤.千古江山⑥.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⑦.君子生非异也⑧.善假于物也⑨.哀吾生之须臾⑩.羡长江之无穷⑪.苍山负雪⑫.明烛天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在作答时,熟读背诵是前提,在仔细阅读所给情景的同时,还需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如:“渌”“漾”“觅”“生”“苍”“负”等字。三、整本书阅读(8分)1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乡土本色》文章意思的一项是()A.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有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B.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C.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A.“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错。原文说的是“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是地方性的限制造成的。。B.“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选项中“远胜于”不正确,原文并没有将两种社会的“信用度”进行比较,原文只是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不适用于法理社会。C.“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原文是“乡土社会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或个别的关联”,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普遍联系”。故选D。17.结合贾府主要人物关系图,想一想:为什么宝玉会说出“论亲戚他(宝钗)比你(黛玉)疏”这样的话来?请用差序格局里的内容解释。【答案】在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家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伸缩,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林黛玉与贾宝玉是姑表关系,属于直系血亲;薛宝钗与贾宝玉是姨表关系,属于非贾姓旁系宗亲。以宝玉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黛玉在更靠近中心的一圈,宝钗在距离中心更远的一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按照这种理论推及,宝玉所说的“论亲戚他(宝钗)比你(黛玉)疏”,是指“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从亲戚关系看,黛玉的妈妈是宝玉的亲姑姑,宝玉和黛玉是姑表亲,属于直系血亲;而宝钗的妈妈是宝玉的亲姨,宝玉和宝钗是姨表亲,属于非贾姓旁系的宗亲。所以从“差序格局”出发,按照父系家族的亲属远近关系来看,姑表亲要比姨表亲更亲近一些,所以宝玉会说出“论亲戚他(宝钗)比你(黛玉)疏”这样的话来。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全网仅一家”“史上最低价”“销量总冠军”“行业领导者”……打开互联网平台的商品页、直播间,广告极限词()。一些消费者被类似广告吸引,购买商品或服务后却发现()既影响体验也面临维权难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参照广告法对虚假广告的界定,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即属违法。商家动辄标榜“唯一”“独创”“问鼎”“极致”,,其广告用词明显不适当。滥用广告极限词的危害值得警惕。商家使用极限词发布广告,实际上造成了信息不对称,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也是在透支商家自身的品牌信用,无异于()。如果助长类似行为,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互联网时代,当滥用极限词的虚假广告搭上技术的便车,其负面影响更不可小视。起起伏伏的价格、稍纵即逝的福利,常令人眼花缭乱、无暇思考。广告极限词虽被明文禁止,但仍有商家(),究其原因,在于相关做法成本低廉、屡试不爽。整治网络电商广告用语、规范滥用极限词乱象,不妨延展监管触角,让媒体、用户、志愿者发挥更多作用,进而畅通渠道、充实力量。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屡见不鲜虚有其表铤而走险涸泽而渔B.司空见惯名不副实涸泽而渔铤而走险C.屡见不鲜名不副实涸泽而渔铤而走险D.司空见惯虚有其表铤而走险涸泽而渔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整治网络电商广告用语、规范滥用极限词乱象,不妨畅通渠道、充实力量,让媒体、用户、志愿者发挥更多作用,进而延展监管触角。B.整治网络电商广告用语、消除滥用极限词乱象,不妨延展监管触角,让媒体、用户、志愿者发挥更多作用,进而畅通渠道、充实力量。C.规范网络电商广告用语、整治滥用极限词乱象,不妨畅通渠道、充实力量,延展监管触角,进而让媒体、用户、志愿者发挥更多作用。D.规范网络电商广告用语、整治滥用极限词乱象,不妨畅通渠道、充实力量,让媒体、用户、志愿者发挥更多作用,进而延展监管触角。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C19.D20.①滥用广告极限词属于违法行为;②却又拿不出有效证据;③最终影响的是行业的良性发展。【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屡见不鲜”含有的“不足为奇”客观性强,语义重;而“司空见惯”还可以表示“某人认为某物或现象常常见到”,主观性强。这里报道的是一个客观事实,应该用“屡见不鲜”。②“虚有其表”指外表看来很好,实际上不怎么样。“名不副实”指空有虚名,名声和实际不一致。这里讲广告宣传语与商品实际情况不符,应该用“名不副实”。③“涸泽而渔”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铤而走险”形容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的行动。根据语境“长远来看”“透支商家自身的品牌信用”,这里应用“涸泽而渔”;④广告极限词虽被明文禁止,但仍有商家在以身犯险,最后一空用“铤而走险”。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是搭配不当,“整治……广告语”“规范……乱象”搭配不当,应该是“规范”用语,“整治”或者“消除”乱象。第二是语序不当,“畅通渠道、充实力量”才能使得“媒体、用户、志愿者”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应把“畅通渠道、充实力量”放到“不妨”后面;“进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媒体、用户、志愿者”做好了,监管触角才会延展,因此应改为“让媒体、用户、志愿者发挥更多作用,进而延展监管触角”。全部改对的是D项。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空,语境围绕“广告极限词”在谈,联系后文“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可知,国家规定不得随意使用这些极限词,据此可填“滥用广告极限词属于违法行为”;第二空,前面说“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即属违法”,说明如果使用极限词,则必须有相应的信息证据;再根据横线后面的“其广告用词明显不适当”。说明商家标榜“唯一”“独创”“问鼎”“极致”并没有对应的信息证据,据此可填“却又拿不出有效证据”;第三空,此段在讲滥用广告极限词的危害,横线前说到了一些危害,“如果助长类似行为,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说明横线上需要填的危害应当更严重,属于终极结果,据此可填“最终影响的是行业的良性发展”。五、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你的身边其实有许多这样的劳动者,你的父母、老师、亲人……让我们用文字向劳动者致敬。请你选择一位身边的劳动者,回忆他(她)身上发生的故事,以“劳动者之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所选材料典型,能体现人物特征;有触动我们心灵的细节;还能体现时代特色。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劳动者之歌爷爷是刻章的,他有一首独属于自己的刻章劳动者之歌。走进爷爷的书房,只见楹前高挂一联:“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桌上是爷爷的工具,和爷爷一样,简朴又精致。一旁的橱子里是爷爷的作品,精湛又豪华。爷爷刻章时总是全神贯注。他在绘制印面时总是一丝不苟,这情形好像在绘一幅精细的军事地图。执刀前,爷爷总是会细细地端详一番,确认无误后才缓缓持刀,轻轻地挫下一抹朱红。他诚然是把印章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每刻一刀都怕伤了分毫。刻后仍不放心,爷爷又捏起印章端详良久,确认无误后才刻下一刀。每一刀都精准无误,每一刀都巧夺天工。如此往复,终得一方无瑕美印。午后,我拿起了爷爷的刻刀。我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显而易见,我把印章刻得歪歪扭扭,不是刻到了字体就是丢掉了细微的地方,远不及爷爷的轻车熟路。这一切都被爷爷放在眼里。“刻章是一门技术活,不是一下便能刻成的。刻一刀很容易,但刻成一个印章却很难。不过一个印章是由无数刀拼凑而成的,无数个简单的一刀加起来,也就是一个复杂的印章了。“像你这样眼高手低,是不可能刻成功的。刻章如办事,难事难办,不是因为它本身难办,蕴含的易事多了,也就成了难事。”人生也是如此,从小事做起,从易事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若得如此,纵使山高水长,亦是近在咫尺。走进书房,坐在桌旁,爷爷又拿起了他的刻刀,小心翼翼地把印章固定好,重复这他数十年来最为擅长的动作。每一刀,仍是那么无可挑剔。望着爷爷饱经风霜的脸;望着桌上如花瓣般散落的碎屑;望着墙上的时钟一圈又一圈地旋转……我,豁然开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终于,放在我手心的,是一方直立的印章,伟岸而又崇高。上面是用繁体刻的六个大字:细节决定成败。或许,这便是爷爷的真实写照,亦是一位长者对他后辈的真切嘱托,更是他唱响自己这首劳动者之歌的秘密武器。一印一世界,一刀一人生。人生亦是如此,由小事做起,由易事做起,由细节做起。唯有如此,方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机器制印充斥着整个世界的今天,我却更愿意珍藏那一方手印。因为它是爷爷唱给我的劳动者之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也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作文的主题非常明显——劳动者。但我们对于试题中“劳动者”的选择却有一定的限制。他不能是一个名声响亮但我们却不熟悉的伟大科学家、国家领袖、历史名人等,而应该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劳动者。虽然他可能默默无闻,只能被“我”或其他少数几个身边人知晓,但“我”却能从他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劳动的身影和作为劳动者的伟大奉献。此外,试题虽未给我们限制文体,但根据写作任务中“选择一位身边的劳动者”“回忆他(她)身上发生的故事”和写作要求中“材料典型”“人物特征”“细节”等,可知此篇文章较适合写成记叙文。我们在写作时,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选择自己非常熟悉的某位人物,如从事某种职业的我们的父母亲朋等,或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某位人物,叙写他在自己职业当中的具体劳动行为——如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怎样将知识传授给我们,怎样对待我们这些学生,母亲作为一名护士在疫情中怎样护卫了医院里病人的安全等。对这一内容的描写不能概而论之,而必须有他们如何思考,有怎样的言行举止等具体细节,方才符合写作要求。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总结升华他们的劳动对于他人或者这个社会的意义。立意:1.老师的劳动者之歌。2.护士妈妈的劳动者之歌。3.工程师爸爸的劳动者之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梅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惠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珠海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英语试题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化学试题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20 11:50:13
页数:19
价格:¥5
大小:59.8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