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王国维标举的“境界”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侧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的角度上来强调表达“真感情、真景物”的。在《词话》第36则后,王国维又连续使用了“隔”与“不隔”的概念,对“境界”说又偏重于从读者审美的角度上来加以补充。他说: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紅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这里连用了“雾里看花”来比喻“隔”,都是倾向于指读者审美观感上体验到的“写景之病”。接着,他又进一步举例说明“隔”与“不隔”之别:间“隔”与“不隔”之别。“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之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睛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乘烛游。”写情如此,方为不隔。纵观上引数例,不论是“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造作之态”。反之,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代字”(按:如“以‘桂华’二字代月”等)、“隶事”,乃至一些浮而不实的“游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时犹如雾里观花,产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觉。因此,归根到底,“隔”与“不隔”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感情、真景物”。(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材料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著作,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比如他所说的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是从前人所未道破的。现在就拿这个做讨论“诗的情趣和意象”的出发点。王先生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第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王先生不满意于姜白石,说他“格韵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在这些实例中王先生只指出隔与不隔的分别,却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理由,对于初学似有不方便处。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诗和其它艺术一样,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比如“谢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故。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的联想而把他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瞭,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王先生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也嫌不很妥当,因为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王先生的话太偏重“显”了。“显”与“隐”的功用不同,我们不能要一切诗都“显”。说概括一点,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要“隐”。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作品在写景中为杰作,妙处正在能“显”。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讥诮他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它的毛病也就在不显。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蘋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见出“隐”的道理了。(摘编自朱光潜《诗的隐与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隔”与“不隔”这一对概念偏重从读者审美感受方面加以阐述,使“境界说”的内涵覆盖更广,更加完善。B.王国维先生认为,无论是“池塘生春草”,还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都是写景中“不隔”的佳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朱光潜先生认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意象不明瞭,情趣不真切,这一分析比王国维先生更为详尽。D.温庭筠的《瑶瑟怨》,境界与其《忆江南》词大体相同,写景能够做到真切可感,但写情能够做到含而不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遣词过于做作,会破坏作品意象的真切性,由此可见,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应杜绝使用“代词”和“游词”。B.写景真切情感真挚的作品,一定能给读者以“不隔”的审美感受,反之则会给人以一种“隔雾看花之恨”。C.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在王国维之前并未有人阐明,因此《人间词话》才成为最精到的文学批评著作。D.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在王国维先生看来很可能是“隔”的。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朱光潜“言情时要隐”观点的一项是()A.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B.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C.王渔洋常取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四语为“诗学三味”。D.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遂者,斯为善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4.材料二引用了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5.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给人以“不隔”之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B2.D3.C4.引用王国维论据在于以此为论据并指出其不足;进而论证作者观点,即诗歌既必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也有“显”和“隐”的分别。5.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写景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的感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选用“篱”“菊”“南山”等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意象,表达了陶渊明对于自己躬耕田园生活深入骨髓的真切热爱。【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是写景中‘不隔’的佳句”错,此句并非写景,原文在材料一第四段,“‘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乘烛游。’写情如此,方为不隔”,可见此句是“写情”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应杜绝使用‘代词’和‘游词’”错,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说“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代字’……乃至一些浮而不实的‘游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时犹如雾里观花,产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觉”,只是说使用“代词”和“游词”的一些弊端,但并未说杜绝使用“代词”和“游词”。B.“一定”说法绝对,材料最后一段说“‘隔’与‘不隔’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感情、真景物’”,只是说关键在于写景真切情感真挚,但不能说写景真切情感真挚的作品一定“不隔”。C.“因此”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一段说“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著作,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比如他所说的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是从前人所未道破的”,可见《人间词话》最为精到与“隔”与“不隔”的分别在王国维之前并未有人阐明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朱光潜观点中的“隐”字。A.“沁人心脾”“豁人耳目”“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等是“显”的特点;B.“真景物、真感情”强调的是“真”,与“隐”无关;C.“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无迹可寻”强调的是“隐”;D.“意新语工”强调的是创作的“新”和语言的“工”,与“隐”无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三段说“在这些实例中王先生只指出隔与不隔的分别,却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理由,对于初学似有不方便处。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诗和其它艺术一样,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可见作者是把王国维对于“隔”与“不隔”的论述当做了一个论据使用,通过指出其不足从而阐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诗和其它艺术一样,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材料二第四段说“王先生论‘隔’与‘不隔’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也嫌不很妥当,因为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可见还是把王国维对于“隔”与“不隔”的论述当做论据,指出其不足,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材料一第五段说,“不论是‘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说明“不隔”的作品写景抒情时能够直接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在东篱边采菊,偶然间抬头发现南山就在眼前。此句写景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的感受,符合“不隔”的特点;材料一第五段说,“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代字’……乃至一些浮而不实的‘游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时犹如雾里观花,产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觉”,说明“不隔”的作品遣词造句方面不事雕琢,朴素自然,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符合这个特点,如“采菊”“见”等字词十分口语化,自然质朴,不矫揉造作;材料一最后一段说,“‘隔’与‘不隔’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感情、真景物’”;材料二第三段说,“诗和其它艺术一样,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可见好的作品在选择意象和表达真实情感上要见功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选择的意象有“菊花”“东篱”“南山”,这些都是生活中很普通的意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意境十分悠闲,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从这“至闲至静”的意境中,我们能体会到陶渊明内心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表达了陶渊明对于自己躬耕田园生活深入骨髓的真切热爱。因此此句是为“不隔”。(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唯一的红军张炜也许是我们这个地方过于人烟稀少了,方圆几十里只有一个红军。我们大家都认识他,闭着眼睛就能想起他的容貌来:他中等个子,表情肃穆,穿了一件黑色的衣裤。他的鼻子在战斗中挨过一枪,后来修复了,结果成了一个横宽的鼻子。他的鼻子差不多有十公分宽。然而我们一点也不觉得他难看。他说话的时候鼻音很重,这就显得越发威严。他的头发没有脱落,但几乎全白了。他不抽烟,也不喝酒,生活极其严谨。虽然年岁很大,但走起路来腰一点不躬。那是真正的军人的步伐。有一天,我们的学校像过一个盛大的节日,因为到处都贴上了红色的标语,上面写了“向老红军致敬!”……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老红军来了。他给我们讲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讲了怎样吃草根和皮带。老红军身上伤痕累累,但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是他受伤的鼻子。他威严的眼睛望着我们,话语迟钝。他认为我们的建设还很不够,比如通向海滩的只是一条羊肠小道,将来如果发生了事情,那就不好办。即便不发生事情,也不利于生产。一辆车子也开不到海边上去,这怎么能行?他说到这里,把拳头在桌子上重重地捣了一下。我们就是这样认识了当地唯一的红军。四周的人真的被动员起来,我们学校也出动了。老师带着同学,挑着筐子,推着手推车。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拉来粘土和石块,肩膀压肿了,汗水洗透了衣衫,可我们没有一个想要停止。大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条宽阔的马路修成了,它向着大海延伸。当我们在荒滩上长途跋涉,皮肤上的汗水混同着草籽沾在身上,被蚊虫小咬和百刺毛虫叮得处处红肿的时候,当汗水渗到眼睛里,泪水不断涌流的时候,我们从来也没有停止脚步。我们仿佛看到了天上的飞机,身边的弹雨。一个老人——就是那个老红军,好像一开始就是这么衰老,就是这么威严;他扛着一面旗帜,踉跄奔突。他军帽上的五角星耀眼地亮,穿着破衣烂衫,满是损伤的皮肤从破碎的军装里裸露出来,有的地方淌着血……自从公路修起以后,荒原上就变得忙碌了。似乎人们再也不能容忍有了一条大动脉的荒原还在沉寂。于是一群群人涌到海上拉鱼,到荒原伐木,采药材,割草。荒原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好象它是取之不尽的。那么多的木材,那么多的干草,以及那么多的鱼产品,源源不断地从马路上运出。我们又一次动员起来了,组成一个又一个垦荒队,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拉着帐蓬,浩浩荡荡开往海滩,要把整个荒原都开发出来,建粮食基地,种小麦、玉米,办农场。一声令下,开始放火烧荒。蹬上屋顶,就可以望见北方那一片红色的大火。火焰燎着星星,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有人说那是星星被燎疼了,星星在吱吱尖叫。海滩上到处是被烧掉的草皮,有的地方积了厚雪,火就熄灭了。于是当太阳出来时,大地像一个野兽换掉的皮毛一样斑斑点点。帐蓬里满是散发着臭味的皮靴,肮脏的衣裤;行李卷上闪着油光,旁边是马灯,碗筷,和熏黑了的水壶。整个海滩就像军营一样。到了夜晚,有的地方放起了鞭炮,还有的地方燃起了篝火。闭上眼睛,会误以为来到了战场。我们脑子里都有一幅相同的战斗画面,仿佛又看到一个老人躺在火光下,烈火向他逼近;口腔里的血凝成一块,他就愤怒地吐出……枪声越来越近,突然他变为一匹红色的马,在一片火海中奔腾不停。火焰燎了它的鬃毛,它发出了哀痛的长嘶。它冲出了火阵,迎着一片熟悉的红旗冲去……就在我们学校开上荒原的第二天,传来一个奇怪的消息:老红军跟上面的一个大人物吵起来。老红军怒拍膝盖,说痛恨自己没有了武器——如果有武器,非亲手把那个领导人干掉不可。我们大家都惊奇地问:老红军为什么发火?嫌我们干得不快吗?那是一个大雪天,我们从帐蓬出来,一转脸,看到从马路斜坡上下来一个手持拐杖的人。我们往前走了几步,看出他正是老红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他穿了一件破旧的老羊皮袄,黑色的毛皮在领口那儿翻着。他巨大的鼻孔喷出一团团白气;那气又在羊毛梢上凝成了白霜。他没有戴帽子,又白又短的头发茬儿跟黑色的羊毛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他的拐杖是一个破旧的锹柄改成的。他穿着一个半长筒的皮靴。皮靴已经破碎,从破碎的洞洞里露出了一撮撮麦草。他正艰难地往帐蓬边上走。他掀开一个帐蓬的帘子,看了看里面酣睡的人,又往另一个帐蓬走去……我们跟在他的后面,悄悄地不吱一声。后来我们见他蹲在那儿,双手抖动。伸出手里的锹柄,轻轻地把那层雪幔拨开,露出了一片未燃的茅草。他伸于抚摸着,一直抚摸了五六分钟。后来他又用锹柄轻轻地覆上白雪。这样呆了一会儿,他又站起往前走。起风了,一股白雪撩开他的衣襟,冲进他的胸口那儿,他像没有看见,昂起头,四下遥望。更远的地方,透过雪雾可以望见另一片帐蓬的影子。他长长叹了一声,往那儿走去。巨大的脚印留在雪地上。我们伸出脚试了试,发现只有他的脚印三分之二大。这之后,大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垦荒队差不多大获全胜了。视野之内,所有的茅草和树林全部被我们干掉了。新翻的土地上,无数的草根和树棵都被铁耙子拉出,汇到一起,晒得焦干之后又被烧成灰烬。也就在我们欢庆胜利时,一个噩耗传来——老红军死了。再也没有红军了。他让我们开出了一条通向大海之路,我们就沿着这条路走向了阔大的原野,进而又改变了这片原野。可这到底是不是老红军的意愿呢?没人知道。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怀着无比悲凉的心情,一次又一次踏上这条路,去寻找心中唯一的红军、他遗落在荒原上的声音。举目四望,苍苍茫茫。由于失去了茅草和树林,失去了一片绿洲,多年的北风掀起的黄沙彻底毁掉了良田,那一个个沙丘像巨大的坟墓一样,罗列在视野内。这里埋葬着老红军的愿望吗?埋葬着老红军的真正意图吗?我大声地询问。得不到回答……(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红军修复的横宽鼻子以及身上的累累伤痕,是他九死一生所赢得的声望与威严的体现。B.在老红军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我们”一次又一次被动员起来修建马路、开垦海滩荒原。C.老红军对“我们”改造海滩的速度很不满,对改造过程中破坏海滩原有生态无比痛心。D.“老红军之死”发生在“我们”欢庆海滩改造胜利之时,喻示了老红军愿望终将落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小说篇幅微小,并未展现老红军指导修路、垦荒的完整过程,也没有尖锐复杂的情节结构,但作者以独特的叙事让小说别有韵味。B.小说在描写“我们”修路时,插入了想象中老红军在枪林弹雨中鏖战的场景:穿破衣、满身伤,踉跄奔突,进一步强化了红军精神力量的影响。C.小说表现人物的细节描写很有特色,老红军的肖像、心理、行为举止是通过“我们”的视角所见所察,这便形成了读者与人物间特殊的审美距离。D.小说以一个“得不到回答……”的开放式结尾收束,引发人们思考:“善”的初衷如果在推进中执行不当,可能造成“恶”的结果。8.小说以“我们”这个群体视角叙述故事,最后转为“我”的视角收束全篇,这种叙述方法的改变有什么效果?9.作者把垦荒时“狼藉惨烈沙滩”与“老红军在烈火中战斗”两个场景并举,构思巧妙,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C8.叙事方式更多样,补充了对“我们”这个群体故事本身的审视观照;反思“我们”的行为、做法,使作品的主题更多元、丰富,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9.“沙滩狼藉”的“实”与“红军战斗”的“虚”,二者对举,突破时空限制,拓展了深度和广度;形成巨大的反差,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寓作者的评价于对举场景中,增添作品的感染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老红军对‘我们’改造海滩的速度很不满”理解有误。原文为“我们大家都惊奇地问:老红军为什么发火?嫌我们干得不快吗”“后来我们见他蹲在那儿,双手抖动。伸出手里的锹柄,轻轻地把那层雪幔拨开,露出了一片未燃的茅草。他伸于抚摸着,一直抚摸了五六分钟”,可见不是对改造海滩的速度不满,而是对改造过程中破坏海滩原有生态无比痛心。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老红军的肖像、心理、行为举止”说法有误。“他没有戴帽子,又白又短的头发茬儿跟黑色的羊毛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后来我们见他蹲在那儿,双手抖动。伸出手里的锹柄,轻轻地把那层雪幔拨开,露出了一片未燃的茅草。他伸于抚摸着,一直抚摸了五六分钟”,原文有肖像、行为举止的描写,但是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叙事视角的能力。“二十年后的今天,我怀着无比悲凉的心情,一次又一次踏上这条路,去寻找心中唯一的红军、他遗落在荒原上的声音”“我大声地询问。得不到回答……”,转为“我”的视角收束全篇使叙事方式更多样,补充了对“我们”这个群体故事本身的审视观照;“由于失去了茅草和树林,失去了一片绿洲,多年的北风掀起的黄沙彻底毁掉了良田,那一个个沙丘像巨大的坟墓一样,罗列在视野内。这里埋葬着老红军的愿望吗?埋葬着老红军的真正意图吗”,通过“我”的视角反思“我们”的行为、做法,我们在红军精神的感召下热火朝天改造海滩,结果由于失去了茅草和树林,失去了一片绿洲,多年的北风掀起的黄沙彻底毁掉了良田,“善”的初衷如果在推进中执行不当,可能造成“恶”的结果,使作品的主题更多元、丰富,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海滩上到处是被烧掉的草皮,有的地方积了厚雪,火就熄灭了。于是当太阳出来时,大地像一个野兽换掉的皮毛一样斑斑点点。帐蓬里满是散发着臭味的皮靴,肮脏的衣裤;行李卷上闪着油光,旁边是马灯,碗筷,和熏黑了的水壶。整个海滩就像军营一样。到了夜晚,有的地方放起了鞭炮,还有的地方燃起了篝火。闭上眼睛,会误以为来到了战场”“我们脑子里都有一幅相同的战斗画面,仿佛又看到一个老人躺在火光下,烈火向他逼近;口腔里的血凝成一块,他就愤怒地吐出……枪声越来越近,突然他变为一匹红色的马,在一片火海中奔腾不停。火焰燎了它的鬃毛,它发出了哀痛的长嘶。它冲出了火阵,迎着一片熟悉的红旗冲去……”,“沙滩狼藉”是实写,“红军战斗”是想象的,是虚写,二者对举,突破时空限制,拓展了深度和广度;“帐蓬里满是散发着臭味的皮靴,肮脏的衣裤;行李卷上闪着油光,旁边是马灯,碗筷,和熏黑了的水壶”“枪声越来越近,突然他变为一匹红色的马,在一片火海中奔腾不停。火焰燎了它的鬃毛,它发出了哀痛的长嘶。它冲出了火阵,迎着一片熟悉的红旗冲去”,沙滩的狼藉与红军战士的英勇形成巨大的反差,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冲击力;“火焰燎着星星,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有人说那是星星被燎疼了,星星在吱吱尖叫”“闭上眼睛,会误以为来到了战场”,对举场景中融入了作者的评价,引人思考,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硅宣抚使。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泰昌时,征其兵援辽。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往。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出。良玉自统精卒三千赴之,所过秋毫无犯。诏加二品服,即予封诰。兵部尚书张鹤鸣奏:“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碓、酉阳二土司功。邦屏既殁,良玉身督精兵三千抵榆关。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气甚壮。宜录邦屏子,进民屏官。”乃赠邦屏都督佥事,锡世荫;民屏进都司佥书。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崇祯七年,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唯良玉及张令二军。捷春使陆逊之按营垒,良玉语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令急扼之。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己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十七年春,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潰。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硅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B.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C.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D.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品服,封建时代官吏所穿的公服,以颜色、形制、质地等的不同来表示等级。B.首功,字面意义是第一等功劳,文中张鹤鸣用此来肯定石硅、酉阳二土司功。C.土司,字面意义是土官、土酋,职位世袭,可有一定规模私人武装维护统治。D.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良玉文武双全,练兵卓有成效。她有胆气有智谋,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兼通词赋;她练兵有方,所率领的白杆兵,极有声威,远近都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秦良玉援辽立功,兄弟受到褒赏。她与兄弟应朝廷的征召率军援辽,立下了赫赫战功;兵部尚书赞颂她的英勇,并为她兄弟请功,得到了认可。C.秦良玉分析战术,陆逊之认可她。她分析军队地理位置认为已丧失地利,且否定督师和川抚的策略,主张主动进攻,陆逊之非常认可她的分析。D.秦良玉不事逆贼,贼寇不敢侵扰。蜀地被攻占后,她慷慨陈词,感念国恩,坚决不用余下年月投靠贼寇;贼寇四处笼络土司,却不敢招惹石砫。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2)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14.秦良玉去世后,明朝谥为“忠贞侯”。清末女英雄秋瑾曾赋诗赞颂良玉曰:“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候?”请简析秦良玉封侯的原因。【答案】10.D11.B12.C13.(1)但是对部下要求很严格,每次行军发号施令,军队(将士)都很严肃认真。(2)当张令被贼兵杀死时,良玉前往援救没有成功,辗转作战又失败了,率领的三万人几乎全部死光。14.处处彰显忠义,始终忠于国家,是为“忠贞”;文武双全,为国建立功业,故能封“侯”。【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多久,奢崇明围攻成都,情况紧急,巡抚朱燮元发布檄文调良玉前往讨贼。当时各地的土司都贪图贼寇的贿赂,按兵不动,只有良玉击鼓西征,收复新都后,长驱直入抵达成都,贼兵于是解围离去。“急”是指“奢崇明围成都”的情况,与前文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B;“贼”与“遂解围去”是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第一等功劳”错,“首功”是以斩获敌首计功的意思。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已丧失地利,且否定督师和川抚的策略”错,原文“遣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是说张令驻守在黄泥洼,太不占地利。否定了督师的策略,并没有否定川抚。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驭下”,统治部下;“戎伍”,军队(将士);“肃然”,严肃认真。(2)“殪”,杀死;“趋”,前往;“克”,成功;“部”,率领;“略”,几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泰昌时,征其兵援辽。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往。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出。良玉自统精卒三千赴之”在被征兵援辽时倾尽全力,亲率士卒作战,为国出力;“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成都被围,只有秦良玉率兵解围;“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潰。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硅者”在战事不利时依然忠于国家,尽职尽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译文:秦良玉,忠州人,早年嫁石硅宣抚使马千乘为妻。良玉富有胆略,擅长骑马射箭,兼通诗文,仪态娴雅。但是对部下要求很严格,每次行军传令,将士都严肃执行。所率领的部队号称白杆兵,为远近的人所忌惮。泰昌年间,朝廷征调她的兵力援助辽东。良玉派遣兄长邦屏、弟弟民屏先率领几千人前往。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而出。良玉亲率三千精兵前来,对沿途经过的地方没有一丝侵扰。朝廷下诏加她二品官服,并且给了她封诰印信。兵部尚书张鹤鸣上奏说:“浑河血战,以斩获敌首数千计功,实在是石碓、酉阳二土司的功劳。邦屏死后,良玉身自率领精兵三千抵达榆关。在上解除了国家的灾难,在下报了私仇,气势非常雄壮。朝廷应该任用邦屏的儿子,进升民屏的官职。”于是追赠邦屏都督佥事,赐予世袭官爵;民屏进升为都司佥书。不多久,奢崇明围攻成都,情况紧急,巡抚朱燮元发布檄文调良玉前往讨贼。当时各地的土司都贪图贼寇的贿赂,按兵不动,只有良玉击鼓西征,收复新都后,长驱直入抵达成都,贼兵于是解围离去。崇祯七年,督师杨嗣昌把贼军都赶进四川。四川巡抚邵捷春率令二万弱军驻守重庆,所依靠的只有秦良玉和张令的两支军队。邵捷春让陆逊之巡察各军营,秦良玉说:“邵公把我军调至近旁,距离他所驻的重庆只有三四十里,却派张令驻守在黄泥洼,太不占地利。贼军占据山顶,俯视我军营。如果贼军铁骑自上而下进击,张令必败。张令失败就会波及到我,我再败了,还能解救重庆的危急吗?况且杨督师是在嫁祸四川,不论笨人还是智者都是知道的。邵公不在这时候抢占山高险要之处,让贼军不敢靠近我们,却被动地设置防务,这是自取失败的策略啊。”陆逊之非常赞同。那年十月,张献忠连连打败官军,良玉偕同张令急忙扼制他们。当张令被贼兵杀死时,良玉前去援救没有成功,辗转作战又失败了,所率领的三万人几乎全部死光。秦良玉于是单枪匹马去见邵捷春,请求说:“局势危急了,把我的士兵全征调起来,可以得到二万人。我自己出一半的军饷,另一半请官府提供,这样的话还能够对付贼军。”邵捷春看到杨嗣昌与自己不合,官仓中又没有现粮,谢绝了秦良玉的计策没有采纳。十七年春天,张献忠就长驱直入进犯夔州。良玉骑马前往援助,由于寡不敌众,败退回来。等到全四川都失陷以后,良玉对她的部下慷慨激昂地说:“我凭借一个孱弱的妇人蒙受国恩二十年,现在不幸到了这个地步,怎么敢拿所剩不多的年月来投靠贼寇呢?”接着分兵把守四处边界。贼兵在四川到处招纳土司,却没有人敢到石硅来。后来张献忠死了,良玉终享天年才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和周显先韵二首辛弃疾暖日晴风晚蝶忙,平林先著夜来霜。寒花毕竟无聊甚,野菜畦边惨淡黄。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①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②只在远山西。[注]①辇路:天子驾车所经路,此指临安。②南楼:据《舆地纪胜》卷六六《荆湖北路·鄂州》记载,南楼在湖北鄂州境内黄鹄山顶。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诗人与周显先以诗相唱和时,依照周显先诗作的原韵而作的酬答诗。B.“寒花”二句,以野菜边上生长的寒花风光不再为喻,表现其孤寒不俗。C.第二首作于舟行江上之时,诗人虽赴任卑职,但仍然表现出满腔的热情。D.两诗虽为组诗,但写法与情感却不相同,它们之间也没有诗意上的关联。16.第二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阕,用以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第二首写赴任途中狂风卷起的怒涛洗尽青衫所沾染的尘埃,“秋风一帆足”直送至南楼,表达自己报效祖国之志;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则引用典故,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为国立功的情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写法……不相同”错误,第一首用“野菜畦边惨淡黄”来表明自己的孤寒不俗,第二首用“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只在远山西”来表达自己报国之志,都是融情于景,写法有相似之处;“没有诗意上的关联”错误,第一首借野菜边上的寒花的风光不再来写自己的孤寒不俗,第二首写自己虽然赴任卑职却依然满怀报国之热忱,前者为后者做了铺垫,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所以诗意上是有关联的。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先看第二首。“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泥”,前一句以“怒涛千里”来形容自己赴任途中的情形,后一句中“青衫”代指官职卑微,而怒涛洗尽青衫上沾染的尘埃则表明诗人虽然赴任卑职却热情不减;“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只在远山西”是说秋风让自己的船只直达赴任之地,借以表达自己高涨的报国之志,这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再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使用孙权的典故,孙权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斜阳草树,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使用刘裕的典故,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词人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这是借用典故来抒发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用“廊腰缦回,___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__”对屋檐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描绘,写出阿房宫建筑的精巧工致。(2)“猿”作为意象,常为文人所用。杜甫和郦道元就分别在《登高》的“____________”及《三峡》的“____________”中运用这一意象来衬托三峡秋季悲凉的特点。(3)古代中国衣冠制度森严,不同等级穿不同样式和颜色的衣服。这在刘禹锡《陋室铭》的“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的“____________”中均有体现。【答案】①.檐牙高啄②.钩心斗角③.风急天高猿啸哀④.猿鸣三声泪沾裳(常有高猿长啸)⑤.往来无白丁⑥.江州司马青衫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啄、钩、哀、州”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部《觉醒年代》热播“破圈”。百年之前革命先驱们的奋斗之路,引发许多年轻人_______这部正剧拍得好看,好就好在一个“真”字。剧中每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方式没有千篇一律,他们的第一个镜头或意气风发,或_______,或步履匆匆,十分用心。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初心之纯、信仰之坚贯穿始终。剧中的革命先驱,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难过悲愤哀其不幸,但对未来之中国又都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在他们身上,理想主义_______。剧中,长城之上,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带领下,进步学生朗诵《青春》: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场面令人_______前有《山海情》,后有《觉醒年代》,都在年轻人当中“圈粉”无数。事实证明,主旋律可以“叫好又叫座”,真诚的创作,总是会有回报。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同声共气漫不经心灿烂辉煌触目惊心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同声共气不修边幅熠熠生辉热血沸腾C.琴瑟和鸣漫不经心熠熠生辉触目惊心D.琴瑟和鸣不修边幅灿烂辉煌热血沸腾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B.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时的慷慨陈词,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C.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D.剧中的革命先驱们,既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也有生活中各种烦恼之小节,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显得真实可信。20.“流行语”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其特点之一是“中西合璧"。请围绕这一特点对文中加点的“圈粉”一词加以分析,并谈谈其表达效果。【答案】18.B19.D20.“圈”,沿用了动词“画环形”的词义,形象地表达出设定和扩大范围的动作。“粉”,是“粉丝”的简称,而粉丝是英语“fans”的谐音,将两个词汇组合在一起,体现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个流行语形象地表达出吸引、扩大粉丝群体的过程,简洁通俗,具有时代特色。【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同声共气”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语境修饰对象是“许多年轻人”,应使用“同声共气”。第二处,“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不修边幅”比喻不注意衣着、仪容的整饰,常指不拘小节或生活懒散。语境是形容剧中人物不拘小节,应使用“不修边幅”。第三处,“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灿烂辉煌”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此处是形容革命先辈身上的理想主义光彩闪耀,应使用“熠熠生辉”。第四处,“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热血沸腾”,身上一腔热血都翻腾起来了,形容情绪的激昂高涨。此处形容场面让人情绪高昂,应使用“热血沸腾”。故选B。【19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也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语序不当,此处是说革命先驱在剧中形象的真实,应先说“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再说“生活中各种烦恼”。第二处,“既有生活小节中的各种烦恼”和“也有登高台慷慨陈词之大义”结构对称,后者是“慷慨陈词之大义”,前者应该是“各种烦恼之小节”。、第三处,“显得真实可信,更加契合人物原型的时代特征”语序不当,“真实可信”是对前面人物形象特点的小结,应放在最后。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并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需要从“中西合璧”的角度来理解“圈粉”这一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圈粉”是动宾短语,“圈”是动词,有“画,形成一个圆环”的意思;“粉”是名词,是“圈”的对象,是英语“fans”的谐音,即“粉丝”的简称。“画”为中,“粉”为西,两个词语的结合就体现了中西合璧这一特点,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圈粉”合起来的意思就是通过某些方式吸引、扩大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粉丝群。意思表达简洁而通俗,体现了时代的特色。(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睡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分简单,只需躺在床上放松神经和肌肉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飘浮于太空中的航天员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光是人体生物钟最核心的控制因素,飞船绕地球运转一周为90分钟,这意味着,24小时中航天员共经历了16个白天及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符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造成了宇航员生理系统的紊乱。另外,因工作需要,飞船和空间站从不关灯。因而,为更好地休息,宇航员需科学地调节睡眠时间,睡时需戴黑眼罩,以避免舱内过于频繁的亮暗变化;飞船内也需在休息区降低光照强度,以营造夜间环境。其次,飞船内的失重状态,会使宇航员产生类似地球上倒立时的不适感,身体也会在空中随意飘浮。为给宇航员营造地面睡觉的感觉,空间站上设置了专门的卧室。床铺垂直安放在地板和天花板之间,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当然,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用带子把自己捆在舱壁上睡觉。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两个较短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②昼夜规律的改变;③如果不喜欢使用睡袋。22.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睡袋。这种睡袋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是针对“睡眠”问题而谈的;此处是对上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分简单”的转折,可以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二空结合前文“这意味着,24小时中航天员共经历了16个白天及夜晚”以及后文“不符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可知,这里是说这样多的昼夜变化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因此可以填:昼夜规律的改变。第三空由“当然”可知是对前文“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内容,也就是使用睡袋睡觉的转折,后面有可以用带子捆绑之类的内容,因此可以填:如果不喜欢使用睡袋。【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改写句子的能力。原句“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的睡袋”的句子主干为:床上有睡袋。睡袋的前面有两个定语,即“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和“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鉴于题目要求改写成两个短句,“固定在睡眠区里的”定语可以置于句子主干中,即改为:床上有固定在睡眠区的睡袋。而“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可以改写成以睡袋做主语的短句,可以是:这种睡袋可以帮助航天员保持卧姿睡眠。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出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说的虽是“为学”之道,却能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前行路上,遇到“难”或“易”的问题,“为”或“不为”,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读了以上材料,你是否有同感或质疑?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审材料:材料引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中的一句名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明确了难易的辩证关系,告知我们要去行动、要去实践。作文要求对材料发表看法,在前行路中遇到“难”或“易”的问题,是“为”还是“不为”,是支持还是质疑?这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所谓“难易相成”,困难和容易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求学还是做事,难易都可以相互转化,关键在于是否“为之”。“为之”,行动了,实践了,理想就能实现。行文思路:由材料引出观点“为”,“难”能转化为“易”;“不为”,就是“易”的也会变成“难”,接着用举例论证论述“为”与“不为”这一关系,最后总结“为之”才能成功。立意:1.难易相成,关键在“为”。2.难事要“为”,易事也要“为”。3.无论难易,只在“为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11 22:24:16 页数:19
价格:¥5 大小:70.7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