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联盟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闽江口四校联考高三语文半期考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br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材料二: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br />经典之作,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B.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C.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C.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A.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B.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C.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4.材料一为什么主要运用例证法?请简要分析。5.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答案】1.C2.B3.A4.①材料一探讨的是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的原因,只有通过对具体剧作进行分析,才能对原因作出归纳。②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只有借助具体剧作,才能阐述得具体生动且易于读者理解。③用确凿、典型的实例来证明观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5.①要有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②要对戏剧进行打磨,作出微调,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语境。③要扎根文化沃土,让剧作反映出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体现时代精神。④要让剧作贴近新一代人的生活,使戏剧具有生活的温度,能引发人们共鸣。【解析】<br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有误,依据原文“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可知,不是作品标识达到的高度,而是这些作品集中体现的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达到的高度B.“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理解有误,原文是“我唱的永远是程派”“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文中只是提到张火丁唱的是程派,这并不是原因,且未提及到“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有误,初衷不对,依据原文“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陈澄的向人大提出的建议,是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它,传承它,而非“挽救危亡的淮剧”。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有误,依据原文“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概念范围缩小,文本说的是“艺术”,却表述成“戏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经典老戏魅力永存不过时。B.“《白毛女》拍成电影后”不适合,不是戏剧,且侧重演员的生动表演。C.“现代评剧”不适合,文本更多表现经典老戏。D.“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属于未成品,不足以作为论据。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找出材料一使用了哪些例子,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运用这些例子有什么作用,即可得出答案。<br />根据材料一种“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分析可知,这些剧目都是经典老戏,分析原因,不难发现这些例子充分说明经典剧目不过时的真正原因,即: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等。也就是材料一再探讨的是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的原因,只有通过对具体剧作进行分析,才能对原因作出归纳。根据材料一中“她《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分析可以得出材料一借助具体剧作(举例子),将作者的观点阐述得具体生动,这样易于读者理解。根据材料一中“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等内容分析,材料一用确凿、典型的实例来证明观点“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这样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可见,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要有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从材料一“……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可见,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要对戏剧进行打磨,作出微调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语境。从材料一“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可见,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要扎根文化沃土,让剧作反映出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体现时代精神。从材料一“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可见,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要让剧作贴近新一代人的生活,使戏剧具有生活的温度,能引发人们共鸣。(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追寻上甘岭神枪手肖勤刚过去的四月和以往不同,从山西打工回乡的邹军发现,祖父邹习祥的墓前插满了白色的菊花。远道而来的一个个陌生人满怀敬意地看着邹军说,原来,你的爷爷,就是当年著名的志愿军狙击手!<br />发现邹习祥的英雄事迹,对我来说是个偶然。在采访贵州省抗美援朝二等功臣杨作云的过程中,对军史一无所知的我查阅了大量抗美援朝相关史料。在《解密上甘岭》和聂济峰口述《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等书籍资料中,我不止一次看到同一张照片、同一位志愿军战士——他潜伏在灌木丛中,冷眉斜竖、目如利箭。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窗外吹来微凉的风,翻动了桌上的书稿,这位志愿军战士锐利的眼神又出现在我面前。我盯着照片下那行字;“45师135团1连狙击手邹习祥,一直活动到敌人前沿的灌木丛里,用七十八发子弹歼敌三十九人,战后,荣立一等功。”邹习祥、狙击手……我突然想起,曾听说务川县有一位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归来的老兵,也姓邹,枪法很准……我立即打电话到务川县请求查询。很快,县里回话说,是有一个神枪手,仡佬族,名叫邹习祥。但是因为患胃癌,已经去世好多年了。惊讶、意外和遗憾一起向我袭来,我黯然看向书稿上的照片,沉思良久。山河无恙、人民幸福,一切都那么美好,如他所愿;可我们竟然不知道身边有这么一位大英雄。务川那边也很震惊,上甘岭的狙击英雄?我们县里有一位上甘岭的战斗英雄?放下电话,我们迅速启程去往邹习祥的老家。秋天的高原草场已经进入冻雨季节,一路上雾雨纷飞。远远的,我看到一个小小的山坳,山坳旁有几栋整洁的老屋,邹习祥的儿孙们就居住在这里。坐在火炉旁,邹习祥的家人看着我们带过去的一本本资料,当看到邹习祥的照片时,他的小儿子邹书敬忍不住热泪长流。因为身体不好,六十四岁的他已经无法开口说话,只是紧盯着那张照片,双手不断颤抖。孙子邹军和邹银强则瞪大眼睛,喃喃道,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爷爷穿着志愿军军装的照片……我们只有这张。说着,邹银强递过来一张陈旧泛黄的照片。照片里,年老的邹习祥身穿蓝布中山装,脚上是一双沾满泥巴的解放鞋。整个装束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笔挺的坐姿、炯炯有神的双眼和两道不怒自威的竖眉。只听说过他枪法很准。围拢过来的乡邻和老人们啧啧赞叹,哪晓得他恁厉害,他也是,恁甲(务川方言,意为“这么厉害”)的事,怎么就不说呢?说什么?我耳畔回响起采访抗美援朝老兵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说什么?说自己英勇?还有那么多英勇的都埋在战场了,自己说什么?!青山不语、英雄无言,沉默的岂止一个邹习祥。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空降兵战车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一面密布三百八十一个弹孔的战旗迎风飘扬,那是邹习祥所在第15军浴血上甘岭后保存下来的一面战旗,它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属于上甘岭特功8连、更属于顽强英勇的中华民族,同样,也属于贵州大山里的农民邹习祥。我爷爷在上甘岭到底做了些什么?邹军和他的家人迫切地看着我们。时间回到1952年的4月,朝鲜上甘岭的白雪正在融化,邹习祥所在1连守卫的537<br />7高地北山,是第15军三十公里防御正面上最突出的阵地,与敌所在的高地南山相峙,两阵地相距仅有一百来米。由于1连缺乏强大的炮火支撑,敌军气焰一度十分嚣张。邹习祥和战友们每天都要忍受对面阵地上敌人的肆意挑衅,眼睁睁看着他们在阵前三五成群地晒太阳,志愿军们却只能困在简陋的工事里。后来,随着一线坑道阵地初步完成,志愿军有了坚实的地下长城,15军决定按照“零敲牛皮糖”战术,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好好打一场。邹习祥所在1连迅速响应,从4月17日到10月13日,只用了短短五个多月时间就歼敌八百余名。被喻为“神枪手”的邹习祥更是创下了七十八发子弹毙伤敌三十九名的优异战绩,荣立一等功。敌军被打得惶惶不可终日,在换防时惊恐地将537.7高地北山称为“狙击兵岭”。在志愿军15军资料中,有关邹习祥的记录基本终止在1952年10月。10月14日凌晨,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邹习祥和战友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坚持作战,一次又一次收复阵地。在无数次生死之际的残酷战斗中、在打得“人死枪毁阵地烂”的上甘岭,我们已经无法分辨出哪一响射击声来自邹习祥的枪,我们只知道,在他沉寂多年的档案里,留下了歼敌二百零三人的记录。1952年12月1日,那一天,漫天大雪,志愿军15军召开了上甘岭战役胜利祝捷大会。我想,队伍里的邹习祥,在那场大雪中,就已决定把自己的所有功绩和记忆都留在这片土地上,让它们和洁白的雪花一起、和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友一起。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今天的务川,广袤的栗园草场,牛羊成群,宁静安详。崇尚英雄、敬畏历史,有些过往,远去了,仍值得一提再提;有些人,故去了,仍值得永远铭记。(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邹习祥原是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英雄,后来回到家乡,成了平凡普通的农民。B.许多志愿军都不提自己的英雄事迹,是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在战争中不够英勇。C.文章写邹习祥的资料记录未能记清他哪一枪歼灭了敌人,突出了作者的遗憾。D.在上甘岭祝捷大会上邹习祥决定将自己的战斗历史和牺牲的战友一起埋葬在此。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得知邹习祥是上甘岭的战斗英雄后,务川县的相关人员语气中充满了疑问,这从侧面反映了邹习祥退伍后的低调。B.文章抓取了一个细节“密布三百八十一个弹孔的战旗迎风飘扬”,表现了志愿军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精神。C.“今天的务川,广袤的栗园草场,牛羊成群,宁静安详”描绘了务川幸福的生活,象征着英雄的崇高精神,深化了主题。D.<br />文章以邹习祥这个志愿军战斗英雄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展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整体风貌,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缅怀之情。8.文章中两次写到了邹习祥的照片,分别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9.文章为什么不完全按时间顺序来叙述?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6.A7.C8.第一张照片突显了邹习祥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冷静、敏锐的一面,展现了一位狙击手的形象特征。第二张照片表现了他不同于普通农民的形象特征,军人的烙印伴随了他一生,突出了他的军人本色,使他的军人形象更加鲜明。9.文章先交代邹习祥的志愿军狙击手的战斗英雄身份,接着叙述他的战后的普通人生活,再叙述他的战斗事迹。从人物塑造上来看,这样叙述突出了邹习祥为国奉献却默默无闻、不事张扬的高尚精神;从结构安排上来看,设置了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是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在战争中不够英勇”理解错误,这些志愿军之所以不愿意提自己的战斗事迹,是因为他们觉得在那些为祖国付出了生命的战士面前,自己的这种英勇根本不值一提。C.“突出了作者的遗憾”理解错误,是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激烈以及邹习祥消灭的敌人很多。D.选项中事件理解错误,从原文“这只是我的想象”可知,这只是作者想象的场景。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象征着英雄的崇高精神”错误,此处的景物描写不具有象征意义。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文章中两次写到邹习祥的照片,第一次在第二段,“我不止一次看到同一张照片、同一位志愿军战士——他潜伏在灌木丛中,冷眉斜竖、目如利箭”,通过“冷眉斜竖、目如利箭”的描写,写出了邹习祥作为一名志愿军狙击手所表现出的冷静、敏锐的特点,这一形象是一位狙击手的形象特征,也代表着广大抗美援朝战士的形象特征。<br />第二次在第九段中“年老的邹习祥身穿蓝布中山装,脚上是一双沾满泥巴的解放鞋。整个装束和普通的农村老人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笔挺的坐姿、炯炯有神的双眼和两道不怒自威的竖眉”,作者写出了退役后老年邹习祥的形象,虽然此时他已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民,但从他“笔挺的坐姿、炯炯有神的双眼和两道不怒自威的竖眉”可看出他不同于普通农民,军人的烙印一直伴随着他,让他即使是成为农民后依然显现出他军人本色,从而使他的军人形象更加鲜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叙述顺序特点的分析能力。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首先写到邹习祥孙子邹军回乡后看到爷爷墓前的鲜花才知道爷爷原来是志愿军狙击手,是上甘岭战役的战斗英雄。作者在开头先交代邹习祥的身份,引发读者对邹习祥传奇经历的好奇,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作者交代了邹习祥退伍后过着普通的农民生活,让邹习祥原来战斗英雄的身份与他现在农民身份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邹习祥为国奉献却默默无闻、不事张扬的高尚精神。所以,作者采用先交代邹习祥的志愿军狙击手的战斗英雄身份,接着叙述他的战后的普通人生活,再叙述他的战斗事迹的叙述顺序,无论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三公并辟,以师徒高第为待御史。及帝崩,乃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允与谋事。献帝即位,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求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还洛阳。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内瑞为仆射,瓒为尚书。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允纳其言。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谋。瑞曰:“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公其图之。”允乃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城陷,吕布奔走。布驻马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催乃收允,杀之。允时年五十六。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莫敢收允尸者,唯故吏平陵令赵戬弃官营丧。(节选自《后汉书·王允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r />A.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B.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C.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D.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传,“经”与“传”的合称,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与解释的书。B.辟,古代指皇帝或王或诸侯等召见贤能之士,并授予其官职。C.崩,君主时代对帝王死亡的讳称,也用“驾崩”“山陵崩”等。D.请霁,即“求雨”,是古代人们祈求上天降雨的一种重要仪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允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年轻时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他常诵读经传,早晚学习骑马射箭;郭林宗认为他有辅佐君王的才能。B.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他性格刚直,不畏强权,董卓已居高位,当意识到董卓有谋反的征兆,他毅然联合各路人马,为朝廷设法铲除董卓。C.王允深谋远虑,坚持不懈。为瓦解董卓的逆谋,他先与黄琬等谋划,借讨伐袁术之名分兵围剿董卓;虽未成功,但招揽士孙瑞等人,继续谋划。D.王允忠君爱国,受人爱戴。李催和郭汜起兵谋反,攻破长安城,他拒绝吕布逃走的建议;他被叛军杀害后,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给他收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卓既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2)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14.为了除掉董卓,王允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D13.(1)董卓被诛杀之后,王允秉持正道谨慎稳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办法。(2)皇上年幼,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苟且免于损害(或:侥幸逃脱),我不忍心啊。14.①联合同道,共同谋划;②结交吕布,作为内应;③假意逢迎,从长计议。【解析】<br />【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允”作“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俱封”与前面的“公与董太师”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句意为:初平二年,董卓返回长安,封王允为温侯。王允坚决辞让不接受。士孙瑞劝说王允说:“正人君子保持谦逊自我约束,但要看时势行事。您与董太师一起任职共同受封,而您唯独突出自己的高节,(不受封,)难道是才华内蕴,不漏锋芒的办法吗?”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请霁,即‘求雨’,是古代人们祈求上天降雨的一种重要仪式”错,请霁,祈求上天停止下雨的活动,而非“求雨”。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为他收尸”不正确,文中的意思是百姓感到丧气,情绪低落,没有人敢去为王允收尸,只有王允的老部下平陵令赵戬自动解职去官为他办理丧事。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之后,已经;“卓既歼灭”,被动句,董卓被诛杀之后;“杖正”,坚守正道;“持重”,指行事慎重,谨慎稳重;“循”,依照沿袭。(2)“朝廷”,指皇帝;“恃”,依靠;“苟”,苟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求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谋”概括出“联合同道,共同谋划”;根据“允乃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概括出“结交吕布,作为内应”;根据“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概括出“假意逢迎,从长计议”。参考译文:<br />王允字子师,是太原郡祁县人。他家世世代代在州郡府中任职为官。同郡郭林宗曾经看到王允,认为他奇特,说:“王生进步真快啊,有辅佐君王的才能。”王允年轻时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经常诵读经传,早晚学习骑马射箭。三公都征召他,他因司徒考试成绩最佳担任了侍御史。灵帝逝世后,王允回京师奔丧。当时大将军何进想诛杀宦官,找了王允商量。献帝继位,他担任太仆,后又调任守尚书令。王允,看见董卓的祸毒越来越深,篡夺帝位的逆谋已经显露出来,就暗中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谋议共同诛杀董卓。于是奏请任命护羌校尉杨瓒代理左将军职务,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都带兵从武关出发,假借讨伐袁术的名义,实际上是想分路征讨董卓,然后保护天子回到洛阳。董卓怀疑而留下王允。王允,于是推荐士孙瑞任仆射,杨瓒任尚书。初平二年,董卓返回长安,封王允为温侯。王允坚决辞让不接受。士孙瑞劝说王允说:“正人君子保持谦逊自我约束,但要看时势行事。您与董太师一起任职共同受封,而您唯独突出自己的高节,(不受封,)难道是才华内蕴,不漏锋芒的办法吗?”王允接受了他的意见。三年春,一连六十多天下雨,王允和士孙瑞、杨瓒登台祈祷上天放晴,再次商讨诛杀董卓的事。士孙瑞说:“自从岁尾以来,都不见太阳,一直下雨没有晴天,这是上天暗示董卓气数已尽,接受预兆发动攻击的人要获胜。机会不可以错失,您赶快图谋吧。”王允于是暗中联合董卓的部将吕布,让吕布作为内应。当董卓入朝祝贺(献帝病愈的时候),吕布趁机诛杀了董卓。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开始害怕董卓这只豺狼(怀疑),所以压抑自己,委屈自己假意跟随董卓。董卓被诛杀之后,王允秉持正道谨慎稳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办法。董卓原来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先前率兵驻守在关东,一起合谋作乱,围攻长安。长安城被攻破,吕布逃跑。(逃走前)吕布停马招呼王允说:“您可以走了吗?”王允说:“如果承蒙祖先神灵的保佑,在上能够保护国家安全,这是我的愿望。如果做不到,就献出生命来殉国难。天子年幼,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侥幸逃脱,我不忍心啊。拜托驻守关东的各位,务必要以国家为念。”(后来)李催就逮捕了王允,杀害了他。王允当时五十六岁。皇帝十分悲痛,百姓们感到丧气,没有人敢去收敛王允的尸体,只有王允的老部下平陵令赵戬自动解职去官为他办理丧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①【宋】苏轼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②。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③病有妻。堪笑睢阳老从事④,为余投檄向江西。<br />注:①本诗为苏轼在“乌台诗案”获释后所写。②贾昌以善斗鸡而得玄宗之宠。此诗将“阿世取容的宵小”比作“少年鸡”。③维摩,指佛教徒。④睢阳老从事,指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曾说:“子由闻予下狱,乞以官爵赎予罪。贬筠州(今江西高安)监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交代了苏轼写诗时的处境:因“乌台诗案”入狱大难不死,故曰“蒙恩”B.首联直说自己由文字惹祸,不再顾惜个人声名,自嘲之中流露心中不平之气。C.颈联前后形成对比,一方面说明自己家庭贫困之苦,另一方面表明有家人陪伴。D.尾联说弟弟苏辙为给苏轼赎罪而请求免官,苏轼认为弟弟为此被贬江西不值得。16.清代汪师韩评价这首诗说:“诗狱甫解,……殆是豪气未尽除。”请结合颔联分析“豪气”的具体表现。【答案】15.C16.自己虽然没有以往建功立业的心,但也不愿再与这些奸佞小人缠斗,在一场残酷的政治迫害之后,苏轼在精神上并没有被压倒,他没有沮丧、没有颓废,而是以坦然的态度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由此可见其“豪气”。【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另一方面表明有家人陪伴”表述有误。颈联并没有体现出“陪伴”的意思,而是通过“病有妻”表现出作者及其家人生活的困难,被病痛折磨。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颔联意为:身为好男儿应该到塞上建功立业,不能像贵族子弟游手好闲,斗鸡走马,贪图逸乐。阅读本诗时,需要注意本诗词的背景写于“乌台诗案”之后,再结合具体诗句作答即可。苏轼的一生屡因文字得罪。他在与此诗同题的第二首诗中便有“平生文字为吾累”这样的话,可知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从这首诗我们要注意分析出苏轼的生活态度,他的乐观精神,和对统治者迫害的轻蔑与嘲笑,由此可见其“豪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br />)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实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将钉头和米粒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常在诗词中运用“月”这一意象来表达种种情感,比如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类似的诗句、词句还有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寄蜉蝣于天地②.渺沧海之一粟③.钉头磷磷④.多于在庾之粟粒⑤.海上生明月⑥.天涯共此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蜉”“蝣”“沧”“粟”“磷”“庾”“生”“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出去。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弥足珍贵声情并茂别出机杼醍醐灌顶B.弥足珍贵绘声绘色别出心裁醍醐灌顶C.不可或缺绘声绘色别出机杼振聋发聩D.不可或缺声情并茂别出心裁振聋发聩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B.<br />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C.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D.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D19.C20.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构思新颖,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大量的声音信息如水一样汹涌而来,使听众能大量获取声音信息的感受,增加了语言的文采。【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句中用于修饰“元素”,表达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强调它的重要性,应选“不可或缺”。第二空,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此处修饰“吟诵”,应选“声情并茂”。第三空,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别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也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此处强调这种演绎方式构思新颖,应选“别出心裁”。第四空,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彻底醒悟,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此处强调他的临终遗言有号召力,应选“振聋发聩”。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将……为切入点”搭配不当,应为“以……为切入点”;二是成分赘余,“可以堪称”语意重复,“堪称”就是“可以称为”之意,去掉“可以”;三是成分残缺,“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后面缺少宾语,应在最后加上“要求”。<br />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通感的修辞,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从构成来分析,“声音”本来是听觉,声音可传入听众的耳朵里,然后使人产生各种感觉,或是愉悦或是伤感……但此处却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使声音这一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从效果来分析,“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给人的感觉是表现了声音信息之大,犹如水一样汹涌而来,化抽象为具体,表明听众能接收到的信息量之大,通感修辞的使用也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许多得了高血压的患者不愿意吃降压药,因为有传言,(),真的是这样吗?确实,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降压药物①,是因为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尚不能根治,只能以药物进行控制。长效降压药物也仅能平稳控制24小时的血压。因此,降压药需要每日服用,一旦停用,②,而血压升高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只有通过长期治疗,使血压平稳控制,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能找到病因的高血压例如嗜铬细胞瘤、药源性高血压是可以治愈的。另外,在生活方式改变后,③,经过医生判断,也是可以减药、停药的。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降压药并没有多大效果B.降压药一旦吃了就再也停不掉了C.降压药不能随便减药D.降压药是不能随便吃的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B22.①之所以需要长期服用②血压还会升高③血压下降并保持稳定的【解析】<br />【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原文语境,括号处是“传言”的具体内容,应该解释“许多得了高血压的患者不愿意吃降压药”的原因。根据下文的“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等信息,可知括号内应是有关降压药需要长期服用的内容,而A项说的是降压药效果不大,CD说的是不能随便吃降压药,都不符合语境,故排除ACD。只有B项最恰当。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后面的句子“是因为”可推知,要填入的句子开头得用“之所以”,再根据后面的“慢性疾病”“不能根治”“只能以药物进行控制”可得出降压药需长期服用,因此第①处应填入“之所以需要长期服用”这样的句子。第②空,“一旦”表示假设,再根据后文“而血压升高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可推测出这里是假设了一种情况,即血压升高的情况,因此第②处可填入“血压还会升高”这样的内容。第③空,根据后文的“可以减药、停药”可推测血压肯定是降下来了,再根据前文说的“使血压平稳控制,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可知,此处可填入“血压下降并保持稳定的”这样的句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上述材料能给人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立鸿鹄志,做力行者<br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强,贵在有志,而有志必须奋斗,必要力行,唯有如此,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而作为华夏儿女亦为青少年的我们,要立鸿鹄志、做力行者,以实际行动,践行担当精神,完成历史使命。谭超说:“我不甘平庸,男人要用双手撑起天。”这短短的一句话,说到了人们的心坎儿里。没有思考的行动是鲁莽的冒险,但却有希望走到最后,而没有行动的理想却是纯粹的虚度,只能是一直停留在起点。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有殷殷的嘱托:“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青春是什么样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力行者”。无奋斗,不青春。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力行,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从救亡图存到人民解放,从全面小康到伟大复兴,这样的青春身影早已被历史定格:为光复河山、解放全中国而投笔从戎、参加抗战的学生,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士,还有勇闯天涯、走南闯北的创业者……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靠着一代代青年不懈的奋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让中华民族走进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复兴路犹长,奋斗正当时。激扬青春,以实际的行动为国奉献,向梦想前行,方不负韶华。100年的风云激荡,奋斗的青年画像,深深烙印在五四运动中、深深烙印在革命战争年代、深深烙印在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生活条件好了,但力行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担负着新时代重任的年轻人,尤其要有想吃苦、敢吃苦、能吃苦、会吃苦的力行精神。立鸿鹄志、做力行者,我们要把青春梦想耕种在祖国沃土上,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包含两段话。第一段着重解释“力行”的出处及含意;第二段强调“力行”的作用、力行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力行品格”的主要内容。写作任务是联系自身发展深入思考、认真规划,写一篇文章。任务一:写作主题为“力行”材料已明确了“力行”的内涵,即努力实践,竭力而行;“力行”的意义与价值,即“仁”“君子之大德”;“力行”的表现,即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br />任务二:阐述“力行”当代意义材料中的两段话都侧重阐述“力行”的传统价值,如“力行”的出处、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等等,写作时还应联系民族复兴重任,即侧重阐述“力行”的当代意义。任务三:写作者身份“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是这篇作文写作者的角色定位,写作时应“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立意:1.用行动诠释责任,以力行彰显担当。2.在激情力行中绽放青春光芒。3.力行,让青春无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02 22:46:06 页数:19
价格:¥5 大小:60.5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